失地农民城市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

时间:2024-11-13 15:15:09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 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大量涌现,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是关系到民生的重大问题。文章从失地农民就业现状入手,深入分析该群体就业困难的原因,提出了城市化进程中有效解决失地农民就ภ业困难问题的若❤干对策。

【关键词】失地农民;城市就业;对策

一、失地农民城市就业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失地农民的数量急剧增加。农民失去了土地,就失去了最基本的就业岗位,也就失去了维持家庭生计的主要经济来源,如何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严峻形势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现代农业经济理论认为,每征用一亩土地,将伴随着1.5个农民失业。目前,中国失地农民的总量已经达到4000万-5000万人左右,而且仍以每年约300万人的速度递增。

在失地无业农民中,就业难主要集中在三类群体上:第一类是大龄失地农民,尤其是女

3

5、男40岁以上者。这部分人多以农业生产为主,现在没有了田地,由于年龄、文化、体力、技能等限制,转业十分困难,即便能就近找到一份有收入的工作,也多不稳定;第二类是失地前完全依赖土地为生的纯农民。对于他们来说,失地就意味着失业,大多数人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第三类是生活在远郊和偏远地区的失地农民。相对于分布在城乡结合部或经济发达地区的失地农民,这部分人的就业机会和就业选择性更小,就业意识和择业观念也比较保守,因而失去土地对他们影响更大。

从理论研究和实践措施来看,现有的℉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思路主要集中在补偿和保障上。但是,对失地农民进行补偿和保障只能解决失地农民的最基本生存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问题首先要转变思路,从保障生存转向促进发展。只有给失地农民提供一种发展机会,维护失地农民的发展权才能彻底解决问题。因此,要解决失地农民就业的问题,其关键就是要对失地农民进行就业培训,提高失地农民的就业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这是确保失地农民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

二、失地农民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客观原因分析

首先,失地农民就业责任分担不合理。在占地与解决就业的相互关系上,内在要求是谁占用土地谁就应承担失去土地的农民的就业问题。而现在占用土地的情况是既有国家占地,也有地方占地;既有本村建设占地,也有外来企业占地。其次,失地农民就业政策不完善,城乡统一的市场就业机制尚未形成。目前,失地农民的就业尚未纳入我国现行就业体系,国家对此没有统一的政策和措施。有关失地农民就业方面的政策不仅起步晚、可操作性差,而且缺少针对性的配套政策,更很少有从制度的高度进行设计。

(二)失地农民主观问题分析

1.就业认识不足

相当一部分失地农民仍然认为就业是政府安置的组成部分,总是被动地等待就业安排,缺乏自主择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些农民很少接触正规的职业培训,对培训的效果期望不高,加上缺乏必要的组织纪律观念,培训出勤率普遍偏低。此外,有相当多的农民对就业形势、择业技能知之甚少,对培训项目的选择大多是盲目的,不清楚培训对自身就业的支持有多大,参与的积极性必然就不会高。

2.自身观念陈旧

传统的就业观念和思想对失地农民就业的影响过大。失地农民就业难受传统的就业观念和思想意思的影响较大。不少失地农民就业观念过于陈旧,尤其是一些城市☿近郊的失地农民因为平时生活闲适、出不了力,很难下决心离开家门走出寻找就业机会。也有部分失地农民认为是国家建设占用的,就业问题得依赖国家解决,存在“等”、“靠”、“要”的思想,缺乏主动寻找工作的意识。另外部分失地农民对就业岗位、收入要求预期较高,一般不愿意从事苦、脏、累的工种,这就使失地农民就业之路变得狭窄。

3.综合素质不高

由于农民自身素质偏低,没有就业的过硬技术,导致失地农民在城市多元化的就业格局中难以形成竞争优势。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当前失地农民的职业素质普遍低下,他们大多只能从事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但是这些工作的数量相对较少,无法满足他们大量的需求。

4.专业技能欠缺

农民自身专业技能难以适应企业用工需求,尤其是工业化程度较高企业的用工需求,这是失地农民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农村职业技能教育缺乏,大部分农村居民没有接受过任何职业技能培训,就业竞争力不强。对于不懂专业技能的失地农民而言,在激烈的市ย场化竞争中基本无法立足,只能在一些劳动密集性企业、服务性行业从事一些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

三、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对策建议

(一)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就业制度

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就业市场,优化就业环境,尤其应强调失地农民就业权的平等性。就业权的平等是劳动者的重要和基本的权利,享受平等的就业权利是劳动者自身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市场,发挥市场在就业中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建立城乡劳动力自主择业、平等就业的就业机制。彻底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就业结构,从全体居民的角度设置就业保障体系,这不仅是解决失地农民就业的需要,也是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实现城乡就业一体化的重要内容。

(二)加强对失地农民的技能培训,提高其竞争能力

在失地农民就业的过程中,失地农民缺乏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是导致其难以顺利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鉴于失地农民受教育程度比较低下的现实状况,应该加强对失地农民的技能培训,从而提高其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政府和社会要建立健全合理的人员培训网络,要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和文化层次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让失地农民真正掌握一门非农职业技能,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建立失地农民就业保障金,用于失地农民职业技术培训费用的补贴,以及对安排失地农民就业工作突出的单位进行奖励,有偿扶持失地农民集体就业、个体经营和资助创业等费用的补贴。另一方面,对失地农民的初始转岗培训,应当免费提供;失地农民的后续职业培训,其费用由政府补贴和失地农民合理分担;逐步把失地农民培训工作纳入城镇失业下岗人员再培训体系。

(三)鼓励失地农民走自主创业之路

失地农民在资金、房屋等各方面条件都具备。可以用拿到的土地补偿款办小型民营企业,以自谋生活出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更新,个体民营企业已经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很多地方已经占到半壁江山。有很多农民是创办民营企业富裕起来的。因此,失地的农民在失地后已经没有回去种田的退路,应该在创办民营企业中冲出一条新的出路。

(四)社会工作中介机构提供服务

目前,很多地方缺乏专业社会工作队伍,可以通过引进和培训等形式引入,也可以通过社会工作的专业机构提供相应的服务。社会工作中介机构是受政府或其他组织委托,来统一筹集社会工作服务的新型社会工作管理和资源供应体系的社会工作人员。可以说,专业社会工作机构更加贴近基层群众。它们往往具有专业化水平高,服务内容稳定,服务活动常规化的优势。因此,在失地农民聚居区,政府可以通过“购买服务”将社会工作服务介入到失地农民社会适应问题中来,更易于通过专业社会工作方法帮助建立失地农民社会适应的规范体系,对于解决失地农民社会适应问题具有更为理想的适用性。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