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安全问题”的哲学研究

时间:2024-12-26 23:39:11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生态危机下的安全威胁、社会危机下的安全失序、精神危机下的安全焦虑等构成了当今全球安全问题的基本表征。安全与安全感的乏作为现代性后果的一种状态,究竟是什么造成的?贫困?技术?文化?还是信仰?诸如此类问题的追问,既需要科学的解构,更需要哲学的反思。以哲学的思维方式追问安全问题己成为安全研究的重要学术理路。笔者试图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等层次对安全问题的内涵所指、产生根源及其化解重建路径进行哲学追问。

一、安全的本体论追问

安全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同视角的观察、巴考和研究呈现出了丰富多样的安全研究领域。因而,安全的研究常常被置于具体的研究领域之中,学界对安全的阐释也各不相同。从本体论视角来看,不管安全在不同的话语环境或研究领域常以何种复合概念出现,但都必须依附于一定的实体,被安全限定的复合概念,有时是一个或一类实体,有时是一个或一类过程,也有时是一个或一类范围。在这一意义上,我们可以给安全下一个比较普遍和综合的哲学定义:安全是辩证关系的统一体,既是客观存在的和谐状态,又是对客观存在的和谐状态的主观判断;而理解这一概念的关键在于厘清安全作为统一体的内在辩证关系。

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作为客观存在和主观判断统一体的安全首先是客体与主体的统一。安全所依附的某个实体的组成要素是客观存在ป的。而某个实体形成,总会成为一种客观对象和现实力量,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安全意识。可见,一个安全实体不仅是物质实体,而且是精神实体。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可以将实体与意识统一起来的中间范畴是主体。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作为安全主体的人,既是一种客观实在的对象存在物,又具有认识、改造客观存在的对象的主观能动性,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相统一的人。安全主体与客体之间既存有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又存有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当被人认识和改造的对象的存在物成为客体之时,人自然地成为对象的存在物的主体。没有主体,也就无所谓客体。主体有了主观性,作为对象存在物的客体就有了客观性。一定意义上,安全所依附的某个实体是主体的不同形态,安全的主体归根结底还是人。学者高清海认为:依据主体的社会形态,主体又可区分为个体、集体、社会总体和人类总体几种形态。作为安全主体的人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体,而安全所依附的某个实体是主体的一种社会形态。在作为主体的安全所依附的其他实体中,主体的安全判断才能产生和认识,安全所依附的某个实体的主观性得以体现。可见,安全所依附的某个实体既是客体,同时也是主体,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学界就安全是否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的问题存在着一定的分歧。阿诺德沃尔弗斯认为,安全,在客观的意义上,表明对所获价值不存在威胁,在主观的意义上,表明不存在这样的价值会受到攻击的恐俱,并指出研究安全可以是既接近客观性又接近主观性,没有什么能将这两种方法排列起来[5]Q1。对此观点,李少军指出,这个说法也许可以概括成这样:所谓安全,就是客观上不存在威胁,主观上不存在恐惧,并认为安全不单涉及客观状态,而且还涉及一种心态,即所谓的安全感,安全状态包括两个方面,即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客观方面是指外界的现状,而主观的方面则是指人们的心态。然而,刘跃进则对安全感存在质疑,指出:安全不仅是一种状态,而且是一种客观的状态;它不仅不包括安全活动、安全措施、安全机构等,而且也不包括对安全的感觉,即不包括安全感,,并认为安全包括安全感,把安全感看成安全的组成部分的观点,从根本上来说是没有分清主观与客观,没有把客观存在与主观感觉严格区分的结果。

二、安全问题的认识论反思

安全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安全问题却始终困扰着人类社会,随时都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那么我们不禁要反思,危机到底从何而来,又将如何化解;安全如何维系,又将走向何方。

谁带来安全危机

危机的源头在哪里,我们是否可以找到一个最为本质的基点,从而一劳永逸地去防比危机的发生呢?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列出危机的种种表现,有经济危机、政权颠覆、军事冲突、环境污染、食品问题、生产事故、金融危机等,但透过这些危机的表象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所有危机来源都指向我们人类自身。除了人类目前尚不可控的自然灾害之外,人类在实践中面对的威胁都是人为危机。因此,人是危机的根源,主体危机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危机。主体安全是实现安全的核心力量,也是实现安全的终极目标。外在物不存在安全属性,当然也没有危机属性,无论是某物很安全或是某物有危机,都是伪命题。认识到危机的源头在于人类主体自身,是发现危机源头、防比危机发生、实现安全的必然前提。

安全问题指向谁

安全的目的是为了个别人的安全抑或是为了某个特殊人群的安全如家庭、社区、城市、国家,还是为了整个人类的安全?当然,安全的受众对象不可能是全部的主体。对于那些破坏性主体而言,他们的个体安全是社会安全的巨大威胁;限制、剥夺破坏性主体的安全是维系社会安全的重要保障。但随着社会交往广度和深度的不断拓展和加深,主体的破坏性日益隐蔽和复杂。在现代社会,任何主体都可能作为潜在破坏性主体而存在,一旦主体利益受损或受到不公正对待,其潜在破坏性便会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威胁社会安全。于是一个问题出现了,如何识别潜在破坏性主体以及如何防比其破坏ง性行为呢?实际上,只要潜在破坏性主体的破坏性行为还未发生,由于其主体性,其他特征不会相应改变,人们是没有办法对其加以防范的,但是一旦潜在破坏性主体形成,那么其可以在任何时空向任何主体实施危险行为,破坏社会安全。因此,我们不得不转入一个更为现实的问题反思:是否可以防范主体的破坏性意念的发生,剥夺其成为潜在破坏性主体的可能性,从而在更为根本的源头上解ฅ决危机。可见,分析潜在破坏性主体形成的原因,并加以解决就成了维系社会安全的重中之重。而当我们试图去分析个人是如何会产生破坏性意念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深刻地分析两个问题:如何理解个人,如何解释个人的意识产生机制。

未来世界Ⓐ的安全和安全感在哪里?当今,世人正遭遇更具前沿性的命题一一大数据,大数据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大数据时代将对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改变产生深刻影响,由此产生的新技¢术、新规则将推动着人类世界的新变革。面对全新的时代,我们需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未来安全和安全感的走向,安全问题哲学研究的未来发展空间广阔、任重道远。我们坚信,在学界孜孜不倦的研究与反思中,在世人锲而不舍的追求与实践中,和平与安全的世界梦必将实现!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