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化与水科学融通共振是当代中国治水兴水的重要路径
水文化与水科学融通共振是当代中国治水兴水的重要路径 水科学与水文化作为科学文化与水结缘的物质精神产物,两者的融通共振应是我们在认识水、治理水、利用水、爱护水、欣赏水的主张与实践过程中,促成并维护的一种客观存在关系。
一、水文化和水科学融通共振的逻辑基础
作为文化分支的水文化,是人水关系形成演变发展的产物,是人类肉体生命系统、精神生命系统和社会生命系统同水的自然生命联结互动耦合的产物。水文化既是基于人类生命之源意义上的文化、生产之要意义上的文化、生态之基意义上的文化,也是基于人类社会生活之意义上的文化。目前,国内学术界总体倾向把水文化界定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其中广义水文化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以水为载体,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以水为载体形成的各种文化现象的统称。可认为是物质水文化、精神水文化、行为水文化以及制度水文化等领域的叠加组合;狭义水文化是与水有关的各种社会意识,如与水有关的社会政治、哲学思想、科学、教育、文学艺术、理想信念、价值观念、法律法规、道德规范、民风习俗、宗教信仰等意识形态。可认为是精神水文化、行为水文化以及制度水文化等领域的叠加组合①。
现代意义上的科学产生于19世纪,被定义为人类所积累的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知识体系。人们一般把科学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广义的社会科学,是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统称,包括人文科学。水科学,顾名思义就是一切与水有关的科学知识体系,是水自然科学与水社会科学的统称。按照谭绩文②观点,水科学是研究水家族成员与外界事物联系的科学,即探索水起源、水分布、水的物理化学性质、生境特征、水循环形成机理,以及在全球水循环驱动下,再生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生命与人体健康等主要自然和社会科学领域与范畴。左其亭认为,水科学是一门研究水的物理、化学、生物等特征,分布、运动、循环等规律,开发、利用、规划、管理与保护等方法的知识体系,可以表达为水文学、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水工程、水经济、水法律、水文化、水信息、水教育等十个方面相互交叉的集合。③
从文化的角度上讲,水文化是以水载体创造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以水为轴心的文化集合体,自然包括人类创造的与水有关的科学、人文等方面的精神与物质的文化财产;从科学的视角上看,水文化是通过研究水与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在关系,揭示人水关系的形成、发展及其演化的规律,从而科学地认识水在人类生存、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的。水文化也可以称得上在水科学的范畴之内。因此从概念内涵上看,水文化与水科学是包括与被包括、涉及与被涉及的关系,二者的概念内涵是相互融通的。④
水科学与水文化虽然在概念内涵上彼此密切相关,但在价值作用上相互明显区别。水科学追求的是人水关系的真与实,水文化则追求的是人水关系的善和美。从哲学的角度上看,水☂文化与水科学相关,表明可以融通;水文化与水科学相异,表明应该互动。水文化与水科学系统的最佳状态应是和而不同、融通共振。研究表明,人的左脑同逻辑思维有直接关系,是科学化的大脑,而右脑同形象思维、直觉、意念、灵感有直接关系,是人文化的大脑。爱因斯坦以他切身的体验指出:科学研究中真正可贵的因素是直觉。人是人水关系发展演进的主体,掌握水科学知识,可提升人的智性、智商、智能,增强利用水、改造水的能动性、创造性;熟✉悉水文化体系,可提升人的德性、德商、情商,增强改造主观世界的积极性、主动性。二者互补共振,既能充分认识水世界及其规律,又能满足水与人类需要的终极人文关怀,是促进人类全面发展的应有之义。
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叔子曾经讲过:科学主要是讲客观世界,讲天道;文化主要是讲主观世界,讲人道。那么,两者的交融就应该是主客一体天人合一。历史事实和现代科学都已证明:主客不可分开,天人不能割裂,这是我国的优秀传统,也是中华文化哲理中整体思想在世界观方面的精彩体现。水科学给人类以认识水世界力量,有助于我们去掌握方法,运用工具并改造人水关系;而水文化则规范了水科学实践过程中的群体行为、价值取向以及道德养成。作为研究水自然规律的知识体系,水科学研究与实践就是为了解决人水关系紧张问题,使水更好地为人类所用;作为科学形态的水文化研究,不仅要展现文化资源现象的存在,还要阐释和发挥它们的价值和作用。水科学与水文化同源于实践,同兴于实践也同用于实践,水科学与水文化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人水关系的改善、人水和谐的达成以及人水情缘的深化。水文化与水科学核心理念同质。但长期以来,人们遇到水问题,总是片面强调科学至上而忽视或回避使用文化工具。比如,在面对严重的水资源污染和水土流失中,人们最先想到的是对污染进行稀释转移,对流失进行工程治理,而忘记了正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才是污染和流失的根本原因。只有水科学和水文化目标统一、大道融合,共同作用于人们治水、用水、管水、护水、乐水的实践活动,才能找到最✪符合客观规律的方法理念,才能真正做到人与水的主客一体和天人合一⑤。
二、水文化和水科学融通共振存在的问题
从历史上看,古代中国科技水平较低,发展动力不足,水科學的进步在水文化积淀面前显得孱弱无比。新民主主义革命后,科学技术的作用被推崇到了历史新高度,水科学在科技进步浪潮中得到了足够重视和长足发展。这个时期里,与水科学铿锵步伐相比,水文化的发展又显得无比缓慢。
正是由于水文化与水科学在不同历史时期发展速度不一致,导致二者在改造人水关系进程中发挥的作用并不协调。如:在中国治水历史上长期过于强调水利工程的政治意义而忽视其科学价值。站在政治的制高点上,水利工程的科学意义被弱化或忽视了:不少水利工程成为损害其他经济社会利益的政绩工程,成为急功近利,只顾眼前的短命工程,成为权力寻租、中饱私囊的腐败工程,成为中央集权、体现意志的专制工程。到了近现代,人们却一味重视水利科学进步而忽视对水的人文关怀,高度重视水科学实践而忽视水科学伦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国家兴水利、除水害,先后投入万亿资金修建了大量改变水自然状态的水利工程,使我们的水利工程总量跃居世界前列。这些水利工程除水害、保民生、促发展,为中华民族创造了大量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积累了丰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弯曲的原生态河道被工程拦腰斩断、截弯取直;茂盛的植被所环绕的湿地被人类填平,鱼虾河蟹不在;通过众多的水闸、大坝和水库把水控制在某一区域,原来沿着自然地形恣意流淌的活水变成了死水湖泊消失、湿地远去、土地干旱、地面沉降、河流干涸、海水入侵、水库诱发的地震、库区生态环境骤变等问题层出不穷出现在人们面前。
另外,学科研究层面上的水科学与水文化研究领域、研究成果的不融通,交互作用层面上的水科学发展对水文化繁荣发展的推动力不足,以及先进水文化引领水科学发展的作用不明显等,也是我们应该给予高度重视的现实问题。
三、当代中国治水兴水实践呼唤水科学水文化融通共振
自水利部前部长汪恕诚1999年提出实现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的转变的观点后,水利系统经历了一场热烈的争论,一种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水利观⑥正在逐步形成。近年来,党和国家在治水兴水问题上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总体部署,形成了治水兴水的整体思路,其中蕴含着深厚的水科学水文化内涵和最新成果。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多次就治水发表了系列重要论述,深刻指出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水旱灾害频发,自古以来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独特的地理条件和农耕文明决定了治水兴水对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国家统一兴盛至关重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水安全中的老问题仍有待解决,新问题越来越突出、越来越紧迫;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保障水安全,必须在指导思想上坚定不移贯彻这些精神和要求,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思路,实现治水思路的转变;水安全是涉及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全党要大力增强水忧患意识、水危机意识,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解决好水安全问题等。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揭示了治水兴水与治国理政的内在关系,精辟阐述了治水兴水的重大意义,深入剖析了我国水安全新老问题交织的严峻形势,体现了深邃的历史眼光、宽广的全球视野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形成了新时期我国治水兴水的重要战略思想。这标志着党和国家对水安全问题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对推进中华民族治水兴水大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但是,严峻的现实表明,人们对于准确把握中央关于治水的战略定位和节水优先的根本方针,坚守生态文明理念与空间均衡原则,善用系统思维统筹水的全过程治理,着力健全水利科学发展体制机制,努力实现人与自然、人与水的和谐相处,还缺乏总体上的思想自觉、文化自觉以及行动自觉。现代水利事业发展与水文化水科学的融通共振息息相关,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要深入领会贯彻党和国家治水兴水的基本思路,实现科学识水、科学节水、科学用水、科学治水、科学调水、科学管水的根本目标,既要进行水科学的创新和推广,又要加强水文化的引领和规范。二者双管齐下,融通共振,才能形成现代水利腾飞的双翼,实现现代水利又好又快发展。
四、实施水文化水科学融通共振的基本路径和方式
当今中国,反思我们所面临的所有水问题,起因可能在于水自然系统本身,但我们的文化系统也难脱其咎。要解决这些问题,提高认识水、治理水的科技水平至关重要,但没有基于水生态文明文化观点的融入,水科学的发展很可能会走向人类中心主义的极端方向;同样,水自然系统与人类文化系统要和谐相处、相互包容,共同发展,水科学在其中的联通融合作用又不可或缺。因此,用水文化的先进理念引领水科学发展方向,推动科技变革以及用水科学的优秀成果丰富水文化内涵,促进人水和谐,是实施水文化水科学融通共振的基本路径和方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放眼古今中外,人类社会的每一项进步,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的文明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要充分发挥水科学在实现水文化水科学融通共振的基础作用,持续提高对水科学发展的重视程度,持续加大对水科学发展的支持力度,持续营造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水科学发展氛围,持续完善有利于现代水利发展的水科学发展机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水具有丰富的文化蕴涵和社会意义,把握文化与自然的关系是了解社会和生态系统的恢复性、创造性和适应性的必由之路。水利部《水文化建设规划纲要(20112020年)》强调:深入研究水文化与相关水科学技术、水管理等方面的相互关系。
在治水兴水活动中,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道德情操、精神面貌、团结协作、科学文化素养、经营管理水平等水文化元素,不仅是创造、发展和繁荣水文化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水利事业能否顺利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加剧,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水旱灾害突发事件增多等情况,需要从水文化的角度研究水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问题;需要从水文化的角度研究城市化进程、工业化进程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关问题;需要研究水文化与生态水利、资源水利、民生水利的关系问题,需要研究水文化建设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建设、水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关系问题,结合水文化研究特色,为加快水利改革發展提供更加完善的对策依据和更加科学的战略思维模式。因此,要充分发挥水文化在水文化水科学融通共振的引领作用,以其向心力、凝聚力、导向力、创造力,为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提供先进文化支撑。
历史表明,人是世间第一个可贵的因素,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只看到科技,看到物质,或只看到文化,看到精神意识,而没看到发展与运用科技和文化的人,就会丢失根本,丢失一切。水文化和水科学亦是如此。人是水文化与水科学的创造者,是水文化和水科学发展的核心推动力,水文化与水科学的融通、沟通以及贯通皆要通过人来实现。水利是水文化与水科学融通共振的理论实践产物,这里的人也可特指为水利人。但是,现实的情况却是:在水科学与水文化融通共振过程中,水利人分化为两级,分别是科学人和文化人。这两类人群相互对立、互不满意、互不理解和互不喜欢,人为地将科学与文化划分成不同的研究与实践领域,割裂了科学与文化天然的联系。结果就像1948年梁思成在《半个人的时代》的讲座中指出的那样,科技与人文的分离,会导致出现两种畸形人: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和不懂科技而奢谈 ツ人文的边缘人。水利空心人和边缘人人心不齐、理念不容、领域不通、作用不一,严重阻碍了治水兴水认识与实践前进的步伐。
爱因斯坦曾指出:我们的问题不能由科学来解决,而只能由人自己来解决。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水文化和水科学融通共振存在的问题,还是要从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人的身上去找答案。这就要求水利人中的文化人与科学人要高举融通共振之旗,摒弃思想♂上不敢与不想的意识;明了融通共振之理,澄清观念上的模糊与矛盾的认知;遵循融通共振之道,探寻方法与路径上的客观规律;凝聚融通共振之力,破解现代水利發展的系统难题。
总之,水文化与水科学融通共振是当代中国治水兴水的重要路径,也是基于人水和谐生态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要进一步深化对水科学的认识,掌握水世界的自然规律;要把治水实践中的新理念、新做法、新精神凝练为全社会共同的水文化认知,加快推进传统水利的现代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