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物流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时间:2024-11-10 21:09:59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要:我国主要存在两大物流领域,一个是企业物流,另一个是社会物流。顾名思义,♀企业物流主要是研究与企业生产经营等一系列相关的活动,较社会物流而言,是具体的、微观的;而社会物流是指以整个社会的生产经营为研究对象,以面向社会为目的的物流。这种物流的具有宏观性,经常是由专业物流人员来完成。一般情况下,我们所说的物流大都指得是后面这种物流,在此,我们以农业为载体,主要分析中国农业物流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关键词:物流;社会物流;农业物流;存在问题;解决方案

农业属于第一产业,物流与农业相结合,便形成了农业物流。农业物流,也属于物流的一种,也包括物流的各个内容,从物流的的外延内容来看,农业物流同样包括农业供应物流、农业生产物流以及农业销售物流。其中,农业供应物流是指为了进行农业生产,我们需要采购、运输、调配生产资料以保证农业的正常生产等所进行的物流活动过程;而农业生产物流是指从事相应农作物劳作,包括作物的耕种、田间管理直到收获农作物等整个过程中,由于要配置、操作和回收各种劳动要素所形成的物流,农业销❧售物流是指农业生产活动结束以后,由于生出产的农产品要从地头转换为消费者餐饮消费等商品,整个转换运动过程中所发生的的一系列环节,以及农产品销售环节所衍生出来的一系列活动,包括采购、运输、储存、装卸装箱、加工、包装、配送等等等等物流活动。这是农业物流所表现出来的三种基本情形。我们在分析是也主要是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下面我们再从农业物流的软件和硬件方面来进行分析。

农业物流基础由硬件基础和软件基础构成,其实也是影响农业物流的两个方面。所谓的硬件基础通常指的是通讯信息、道路交通仓库基础设施等;软件基础包括政府政策、人才环境等。硬件以及软件基础为农业物流提供了基础保障,但物流也离不开各个参与方,也就是物流主体。而农业物流各个参与者一般包括农民、政府、企业、市场等。这些物流主体都是推动农业物流体系运动必不可少的能动者[1]。

分析了农业物流的基本物流活动内容以及影响物流的几个方面因素,我们就结合以上两方面的内容来分析我国农业物流系统都存在哪些★基本问题:

第一:虽然我国的物流基础设施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改变,但其发展的规模亦或速度并不能满足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也就是说,农业物流与我国的现代农业发展状况并不相匹配。要发展农业,把新技术、新原料引进来,将农产品引出去,就得重视物流在农业中的作用。今年来,农业物流也越来越引起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的重视,

第二、就物流信息体系建设而言,虽然我国在物流信息体系建设方面有一定的发展进步,但农业方面的信息化建设方面仍旧相对落后。现今是信息社会,农业的长足发展也离不开信息化作为载体,而现在的农业信息,只是人们被动的去接收,而不是主动到去获取。农业物流信息仍旧是依靠传统的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作为获取信息的渠道,而相对迅捷、方便的网络、媒体等信息的发布、了解还是不及时。包括农产品现时销售价、原料的购买价、运输成本变动等等了解程度都相对较慢,导致信息相对滞后,造成不必要损失[1]。

虽然部分农村地区有专业性网站相继建成,但辐射范围下对狭窄,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相应农产品信息的获取。总结以上种种因素,我们发现,在农业信息化过程中,还存在着以下问题有待我们解决:一是农民主动获取农业物流信息的能力偏弱,并且很难有效的获取双向信息,导致信息的传递速度与传播途径状况不佳,容易造成信息滞后失真;二是在大部分农村地区,信息网络覆盖不全,导致信息容易断层,有的地方能够及时了解,有的地方却不行,农业物流信息共享度低,造成信息流通不畅。

第三、农业物流体制。现阶段,在农业物流体制管理层面,我国的相应体制处于条块分割状态,主要表现在,从中央到地方虽然都设有相应的农业以及农业物流管理部门,但是,各层级甚至是交叉层级部门之间的农业物流是相互独立的,地区间权利和义务是重复交叉的,导致部门和地区之间的农业物流人为的分割开了,从而间接的影响了农业物流的发展,设置了屏障,发展步履维艰。此外,农业物流相关设备、设施、行为等还尚不符合标准,有关农业物流发展的各项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尤其是适应农业物流发展的规范制度、工作标准等各项标准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物流标准化程度还需进一步努力提高并完善[2]。

第四、专业型人才损失较严重。人才是社会发展的根基,体现在各行各业。农业物流并不仅仅表示农产品的运输和储存、销售、生产等,还需要配备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相关人才。而现如今,从事农业的人越来越少,乃至专业型的农业专业人才也相对匮乏,农业物流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我国农业物流发展的一个瓶颈。目前,我国高校虽多,但设置关于农业物流专业的高等院校少之又少。因此,农业物流人才短缺又成为了农业物流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第五、农业物流主体之间分工不明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的过多干预导致主体分工不明确;另一方面则主要表现在农业的基础设施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健全等等,主要原因是在于政府在这些环节的缺位,本应该由政府起主导作用而政府又没有做到。第三个表现方面则是因为现今农产品的生产是以个人为单位,相对而言比较散化,导致农产品生产规模较小,技术较弱,销售能力低下等,缺乏市场竞争力,难以满足市场化要求以及物流的规模效应冲击。 第六、从管理成本角度来看,农业物流管理成本普遍偏高。由于我国农业物流的基础设施不健全,信息流通不通畅,专业型人才不全面,主体分工不明确,技术不先进等等原因,导致工作错综复杂,难于满足市场一体化的需求,效率低下,促使我们的农业物流成本增加。

以上分析了我国农业问题所在,下面我们针对以上物流管理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可以采取方法措施[3]:

1、完善农业物流法律法规及其相关政策。由于我国物流行业发展起步晚,尤其是农业行业,农民对农业物流意识相对浅薄,国家应该从加强完善有关农业物流的法律法规建设,并进行政策指引,完善相关农业物流体系等方法来引导农民以及人们对农业物流的认识。政府部门应该为农业物流提供法律法规制度等方面的保障,使其健康有效发展。

2、加大农业物流基础设施投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使农业物流迅捷、方便、快速,我们还需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道路、网络等建设,提高道路网线的便捷性,从而也可以提高运行速率,节省成本等。确保运输农业原材料和产成品的道路畅通,满足市场需求,实现其价值。

3、加快农业物流信息建设,完善农村信息体系。其中,可以考虑以下几点:一是建立健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生产者与消费者双向信息流,可以通过网络的全面覆盖来实现信息的及时获取以及信息共享,这样,方便双方对市场信息的及时了解,并对其作出反对。并进一步对物流全过程进行管理控制;二是实现规模化效应,借助现有的农村农业信息系统,逐步建立起连接各单位、各村、各乡镇,组合成为大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走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

4、对于缺失专业型人才而言,可以通过设置专业型的人才培训,最好落实到农民,进行相应的培训再教育,将科技、科学和传统的农学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培养农业物流专业型人才。

对于政府部门,应该发挥其在农业物流中的主导、管理协调作用,并提供教育培训的平台,以促进物流正常有序发展。

发展完善农业物流系统,努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是我国农业物流的发展趋势,我们不但要创新观念,正确认识农业物流,还要不断的开发和拓展农业物流需求,充分挖掘市场潜力,为农业物流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2]罗士喜,闫俊周.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农产品物流发展问题研究.中州学刊.2006.11.10

[3]郭黎霞.基于农业产业化的农业物流发展研究.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8.05

[4]赵勤. ﭢ现代农村物流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商业经济.2006.06.20

(下接第246页)

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畜牧业发展模式上,随着草原牧区生态问题的日益严重,生态畜牧业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学者们提出改变草原畜牧业原始粗放的生产经营方式,对天然草场实行分级定畜、合理轮牧、季节性禁牧等制度;开辟人工草场、建设饲草、饲料基地,通过引进改良品种、改进饲牧方式等措施,提高单位草场的生产能力,从整体上提高牧区畜牧业综合生产力水平,达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其中针对舍饲圈养及引种入牧的争论还很激烈。钢花(2010)认为生态农牧业,是内蒙古生态产业体系的基础,必须以循环经济的理念加以引导。

3.2第三产业与工矿业

牧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草原旅游业、草原文化产业等优势产业特别是内蒙古特色生态旅游尚未形成规模,发展生态旅游,发展沙草产业,构建现代生态服务体系还任重而道远。但可喜的是学者们对这些问题已经展开了积极的探索,成绩斐然。

吕君《草原旅游发展的生态安全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华东师范大学2006博士论文)对草原生态旅游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其他学者从保护草原生态角度出发对草原生态旅游发展策略、产品设计、和发展模式展开研究。

有关草产业,内蒙古农业大学及社科院的学者从草业发展的市场潜力出发,分析草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刘志永对内蒙古草业发展的问题作了系统的分析,为内蒙古草业发展明确发展思路和对策建议。内蒙古农业大学教授张海明从宏观层面上,对草业发展做出科学的规划,明确发展思路,与地区整体发展相结合,进一步重申草业重要作用和地位。

对草原牧区工矿业,专家、学者分歧很大,尚无定论:一些专家、学者强烈反对在草原上办工厂,开矿山,认为这样得不偿失,势必会破坏草原生态。更多专家、学者干部群众支持赞同在草原牧区发展工业,并对如何进行工业化提出了许多细致的分析和独到的见解。

3.3产业结构生态化调整

目前,关于内蒙古牧区产业结构生态化调整的研究还没系统展开。只有少数学者将产业结构作为影响生态保护的一个影响要素加以论述的。盖志毅 ッ在其著作《制度视域下的草原保护》(辽宁出版社,2008)中认为牧区的第一产业的比重大,二、三产业的比重小。典型草原、荒漠化草原带第一产业比重较高,另外靠近城市或有较大工矿企业的旗市二产比重更高一些。作者认为,长期以来对牧区采取了取多予少和摧毁草原生态环境的产业政策,并认为对牧区地方官员的考核机制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提出应摈弃滥垦的产业政策,摈弃不恰当的草原工业,慎重地在牧区发展第二产业,发展牧区绿色环保畜牧业,如游牧业,发展循环草业,重视牧区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发展草原娱乐业和生态旅游业。

王关区指出新世纪内蒙古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主要是:发展生态产业、绿色产业及环保产业(生态农业、生态牧业、生态林草业、生态工业、绿色食品产业、环保产业、生态旅游业等);同时不断推进产业升级,实现传统产业及新兴产业的集约化、生态化及信息化,由粗放型、掠夺式的生产方式向集约型、持续式的生产方式转变。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