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你走过人间路
“2007年和2013年春节,母亲和父亲先后离我而去,春节对我来说从此便不单是一个节日了。我想对有父母的人说的是,要多陪陪老人,有父母在的日子是值得珍惜的。”羊年春节,远在澳大利亚的著名学者杨恒均向国内网友发来微信,其中深情,令人动容。
死亡的恐惧如同魔咒
杨恒均出生于湖北省随州市,复旦大学法学学士、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博士,曾在中国内地、香港、美国和澳大利亚政府部门、智库工作。
2006年,杨恒均的母亲被查出患有白血病,面对亲人身患绝症的事实,他第一次感到无力和无奈。人类知识和意志面对死亡时,竟是如此脆弱。杨恒均很快悟到,包括自己,终究有一天也要死亡。一直以乐观、豁达自居的他,变得忧愁、孤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惧。
杨恒均从悉尼中央图书馆借回近百本图书,没日没夜地研读,看到与他要寻找的答案有关的句子或段落就立即抄下来。这些通篇描写死亡将至、亲人面临死亡威胁、教导人如何伴随亲人和朋友度过人生最后岁月的案例,讲述作者和亲人同死神拔河的故事,让他倍感安慰。
这些书给了杨恒均很多启发和帮助,但是,每读过一本书,心中的困惑也加重一点。因为,这些书几乎无一例外地和宗教有关。可是,母亲已经77岁了,是无神论者。接下来,杨恒均开始阅读那些不借助宗教而努力用科学方法直接探索死亡的著作,主要是对濒死经历者的研究。雷蒙德・穆迪博士在《生命之后的生命》中说,世界上濒死经历者超过两千万人,许多场景如此相似,让人不能不相信有一个死后的世界。
澳大利亚一位血液病专家告诉杨恒均:“你母亲的病➳一旦发作,家人和医生可做的并不多。你想那么多也没有用,最好先把自己从死亡的阴影中解脱出来,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到你的母亲。”杨恒均明白了他的意思,那些不再惧怕死亡的人,其实已经战胜了死亡。追寻死亡的意义,就是克服对死亡的恐惧;一旦克服了对死亡的恐惧,就能更好地活着。
按照专家的提示,杨恒均通过在悉尼某老人院工作的朋友阿林,找到了一份为期四天的志愿者工作。他想通过与老人们的接触,进一步探寻关于生死的话题。可是,他只能到厨房打下手,即使发现老人吃饭噎住了或者摔倒在地,他都不可以去帮忙,而必须由专业护士和工作人员来做。阿林很忙,一旦闲下来,就带他到处走动,还不停地介绍。第二☒天,杨恒均打断阿林的介绍,说他这次来,其实是想了解澳洲老人的死亡状况,主要想亲眼看一下或☣者亲耳听一下他们是如何面对死亡的。阿林说:“过去四年,我亲眼看到不下十几个老人离开人世,,他们离开时的场景和表情各不相同,但没有一个有害怕的表情。”阿林接着淡淡地说,“我开始也感到不解,他们很少表现出对生的留恋和对死的恐惧。后来我想大概是年纪太大了,大多数人的老伴早他们而去。他们来此就是等死的吧。这些老人中,最年长的95岁,住进来17年了,她常嘀咕,住这么久都不好意思了,又说,她的老伴在那边等得很不耐烦了。有时,我想他们大概真的已经厌倦了生活。”
一起爱着走过人间路
这时,母亲突然提高了嗓门,表情很严肃:“你们几个都听着,我当了一辈子医生,对自己的病很清楚。其实,为了不让你们担心,我也一直在瞒着你们。这个岁数得白血病,我知道结果是什么,但我不会被吓倒,我也不怕死。我见过太多死亡了,它吓不倒我。医生不是说我可能过不了这个年吗?你们看,我就不信,现在不是好好地活着?”好几次,杨恒均试图岔开话题,安慰母亲一下,不过母亲都没让他开口。母亲平和的声音有些沙哑了:“我没活够,总觉着好日子才刚开始。可是,该来的总归要来。”末了,母亲说,“我发现你们太担心我了。特别是恒均,你比我还害怕,那不行……”
死亡让人对生肃然起敬
母亲一天天接近死亡,也一天天坚强起来。一天,母亲突然从迷糊中苏醒过来,满怀感激地说:“感谢老天爷,让我先你们而去。”2007年清明节后,母亲走了,杨恒均的泪水再也止不住地流出来。按照母亲的叮嘱,他们结算完住院一年的医疗费用后,把她剩下的积蓄捐献给当地家庭困难但有上进心的后生读书、深造,以此告慰老人的在天之灵。
母亲离开后,杨恒均问自己:“没有母亲的关注和爱,我能够走多远?”
父亲年纪大了,流眼泪的时候很多,有时一些无关痛痒的事也会让父亲哭出来。在杨恒均的印象中,父亲只在他8岁那年哭过一次。当时,杨恒均和小伙伴吵架,动了手,被打哭的孩子在他们家门外大骂“地主狗崽子”。父亲和两个哥哥在家,紧闭门户。那天,他听到了父亲压得低低的呜咽声。父亲对杨恒均的两个哥哥说:“弟弟不懂事,你们还不懂事吗?人家即使打死你弟弟,顶多是打死一个小地主。街上每个人都能骂我们,我们要让着所有人,知道吗?”从那一刻起,杨恒均的童年结束了。在小学读书期间,他夹着尾巴做人,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成长中的这些苦难经历,促使杨恒均长大后,对自由、民主、法治格外地渴望。
2013年1月4日,父亲平静地离开了人世。杨恒均对死亡也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人都会死去,但要好好利用还活着的时光。他开始不停地在博客上写作,只要有灵感,他写起来很快。有时他突然在路边停下车,打开电脑就撰写博文。没有人知道,这些灵感是他在中国各地不停地走,以及平均三天看完一本不同作者写的书换来的。
近日,杨恒均探讨死亡的纪实文学《伴你走过人间路》正式出版发行,成为他发表的上千万字的著作中最动情的一本。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父亲永远地离开了我,我没有来得及问他老人家,如果我在这个时代参加高考,您还会全力投入帮我通过高考实现自己的梦想吗?但我想告慰父亲在天之灵,追求公正、公平的社会,就是我的梦。这个梦,源自于您。”而在另一篇纪念母亲节的散文中,他写道:“二三十年前,母亲把我送上了火车,从那以后,我一刻也没有停止探索这个世界。我从北京到上海,从广州到香港,从纽约到华盛顿,从南美到南非,从伦敦到悉尼,游荡过五十多个国家,在十几个城市生活和工作过。每到一个地方,从里到外,就得改变自己以适应新的环境,而唯一不变的是心中对母亲的思念。在母亲节,我期盼越来越多的母亲为了自己的孩子而站在正义一边;我更期盼所有的孩子们都能在充满公平、正义与爱的环境里成长……”
杨恒均对死亡的深入思考,在广大网友中引发热议。网友竹深深点赞说:“杨先生有深切的悲悯之心。父母是每每想起,都让人泪下的人。”网友举杯邀明月说:“您的父母令人敬佩。如果我们不只是在过节时才会想起这些,而是已经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每天都对父母好一点,过不过节也无所谓了。”
现在,不知疲倦的杨恒均,依然在世界各地代替父母不停地游走。因为死亡,他对生肃然起敬;因为爱,他感到更深的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