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经济视角下的产业集群协同发展
[摘要] 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的重要载体,青岛产业的集群化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蓝色经济蓬勃发展。本文从蓝色经济角度出发,结合青岛产业集群的发展环境以及发展现状,以港口产业集群为例,分析了蓝色经济各产业集群及集群间协同发展机理,并从优化产业结构、建立创新体制等方面提出建议,为进一步提升蓝色产业的整体竞争优势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蓝色经济 产业集群 协同作用 外向型经济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4-6623(2015)02-0082-04
[基金项目] 2014年度青岛市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蓝色经济视角下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研究――以青岛市为例”(编号:QDSKL140454);2014年度浙江省社科联课题“资源环境约束变动对浙江绿色贸易转型的机理与效应研究”(编号:2014N133)。
[作者简介] 程炜杰(1978 ― ),江西上饶人,山东外贸职业学院国际贸易系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访问学者,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关务管理、高等教育;张泳(1980 ― ),山东青岛人,山东外贸职业学院国际贸易系讲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殷宝庆(1975 ― ),湖北云梦人,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环境规制与绿色贸易转型。
一、我国蓝色经济发展现状
蓝色经济的发展基于发达的海洋、涉海以及临港产业,与通常的海洋经济不同,蓝色经济不仅包含海洋产业,还涉及更多相关产业,并更侧重立体的多维度协同发展。进入21世纪,我国的蓝色经济得到较快发展,海洋经济生产总值成为国内生产总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中国国家海洋局统计,2014年1~6月份全国海洋生产总值达到2.5596万亿元,同比增长8.6%,海洋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091亿元、11868亿元和12837亿元。
2010年以来,中央政府依据国家海洋战略先后提出在山东、浙江、福建、广东、天津、江苏实施海洋经济示范区规划。自2011年以来,国务院连续批复山东、浙江、广东等多处区域性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使我国区域发展从陆域经济向海洋经济延伸,蓝色经济区域版图逐渐呈现,加快推进了陆海统筹、拓展了国民经济发展的空间 。山东半岛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处于重要的战略位置,2014年山东全省海洋生产总值达1.04万亿元,同比增长8%以上,约占全省国民生产总值的17.6%。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从国家战略层面给予山东的战略定位,为山东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战略机遇。
二、青岛主要产业集群及与蓝色经济的关系
产业集群能够促进区域经济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业集聚的分工效应、规模经济效应、外部经济效应以及市场效应能够带动地区经济发展。青岛经过十几年的沉淀和发展,出现不同程度的产业集聚现象,形成了诸多有一定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并成为青岛蓝色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1. 港口产业集群。青岛港始建于1892年,位于山东半岛南岸,是世界第七大港,我国的第三大外贸口岸,与世界上18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青岛港集群由青岛老港区、前湾港区、黄岛油港区以及董家口港区等四大港区组成,目前运营的码头有22个,配备69个泊位。2014年1~10月份,青岛港已完成货物吞吐量3.96亿吨,外贸吞吐量2.70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388.26万标箱,通过能力达到3.005亿吨。港口是蓝色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资源,也是实现蓝色经济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点,海洋运输业、海洋服务业、海洋矿产业、滨海旅游等产业的发展壮大与之息息相关。
2. 石化产业集群。石油和化工行业是青岛市的支柱产业,2013年全市石化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了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4.6%。青岛的石化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胶南、黄岛、城阳等地,其行业特点是生产线长、涉及面广,兼有石油及制品、橡胶、塑料、树脂等领域,各个产业之间的关联度较高,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力大。石化产业为蓝色经济提供强有力的资源支持,同时与多个蓝色经济产业相关联,如海洋石油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电力业以及与精细加工相关的海洋生物医药等。
3. 造船产业集群。青岛的造船业由来已久,但最初以中小船厂为主,目前青岛已经分别在开发区海西湾和即墨女岛规划建设了国家级船舶产业示范基地和船舶出口基地,董家口基地也在筹备建设中,三大基地各有特色错位发展。其中海西湾造修船基地始建于2001年,位于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项目投资金额74亿元,主要建设15万吨级和30万吨级修船坞各一座以及30万吨级和50万吨级造船坞各一座。截至2014年,海西湾国家船舶出口基地已聚集了船舶制造与海洋工程企业129家,生产配套企业也已达到500余家,是我国三大船舶修造基地之一。造船业的产业关联度大,带动性强,被誉为“综合工业之冠”,属于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综合产业。据统计,建造1万载重吨的船舶,可以带动3000个就业岗位,集中了众多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并且固定资产投入大,生产周期长、产品价值高,能够极大带动海洋渔业、海洋石油和天然气、海洋矿产业、滨海旅游业等多产业的发展。
4. 家电电子产业集群。青岛家电产业的发展有20多年的历史,拥有5个全国驰名商标,海尔、海信分列家电类企业全国第一和第二位。2004年青岛被授予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2005年青岛市的崂山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别被命名为国家(青岛)通信产业园和国家(青岛)家用电子产品产业园。作为青岛的传统产业,家电电子产业集群具有较高的聚集度和贡献度,同样具有较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海洋渔业、海洋船舶业、海洋工程 ヅ建筑业以及海洋设备制造业都与电子产业联系紧密。
5. 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青岛的生物医药产业具有一定实力, ッ拥有20多家从事生物医药研发的科研单位和高校,有2家国家级企业研发中心,7家省市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研究范围较广,特别是在海洋生物方面。北科建青岛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区是青岛市蓝色经济产业高地之一,园区占地165.6公顷,总建筑面积为195万平方米,划分为孵化区、产业区和生活配套区。蓝色经济的发展为生物医药业开拓了更广阔的研发空间,海洋生物医药作为新兴行业,已经成为医药行业中最活跃的领域,其发展迅速,被公认为“本世纪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 6. 旅游产业集群。青岛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崂山风景区、青岛海滨风景区、大珠山风景区、青岛极地海洋世界、石老人观光园等每年吸引了大量游客。2014年,青岛市研究制定了《青岛市现代旅游业态发展指导目录(试行)》,以“蓝色、高端、新兴”为标准,提出旅游吸引物开发类、旅游金融服务类、旅游交通服务类、旅游接待服务类等7大类重点发展旅游业态,鼓励旅游产业的集聚化发展,打造涵盖海陆空的“深度游”版图。蓝色经济区中的旅游产业极具海洋特色,滨海旅游成为亮点,青岛的旅游业更是离不开海洋,同时促进了海洋服务业的发展。
7. 汽车产业集群。青岛的汽车产业起步较晚,但近几年发展迅速。重汽集团专用汽车公司、情特集团有限公司、青岛国人机械有限公司、青岛汽车散热器有限公司、青岛悠进电装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分别获得“国家汽车整车出口基地企业”和“国家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企业”称号。2014年位于即墨市东北部的青岛汽车产业新城被山东省商务厅确定为省级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目前已成功65个重点项目,总投资240亿元。先后吸引了一汽商用车基地、一汽―大众等项目相继进驻,未来青岛市制造业能级和水平将实现跨越式提升,汽车新城也有望形成年产值突破3000亿元的产业集群。汽车产业在供应阶段、生产阶段以及销售阶段都与海洋矿产业、海洋电力业、海洋装配制造业、海洋船舶业以及海洋化工产业等蓝色经济产业息息相关。
三、蓝色经济产业集群协同发展机理
产业间及产业内的协同发展能够促进各产业集聚提升,通过相互合作、协调共赢,不断推进各产业系统和谐有序发展。
产业集群往往出现在一定的地理范围之内,由大量的专业化企业和相关服务机构组成,他们围绕某一产业并且彼此间存在纵向的协作关系或者横向互补关系,因为集聚发展而形成较强的成本优势和竞争优势。产业集群的协同效应,不仅能够促进集群系统本身以及子系统的发展,更能带动整个集群系统的环境优化,促进良性互动。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运行机制包括制度协同、资源协同、创新协同等多个方面。集群的企业或是大量中小型企业,互相独立、具有较强独立性;亦或存在一个或少数几个核心企业,具有一定的领导作用。刚开始,某一产业的企业往往是零散的,一旦在某一地域有大量同类产业的企业,就导致该产业的产业规模扩大,进而某些中间环节外包。同时该产业的专业化又带来上游供应的专业化,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沟通频繁,交易范围、交易环节及数量均得到提高,集群的规模得以提升。相关服务行业也随之介入,如销售企业、会展中心、研发ฝ中心、广告公司、行业协会、培训机构、保险公司等,又促使了服务的专业化。
产业集群同样给企业带来竞争,各企业为了争夺市场必然会加大研发力度,寻找自身发展的独特优势。细化的市场使整个行业分工进一步深化,不断创新、降低成本,提升产品的差异化,减少替代性和同质竞争。由此又促进了整个产业的专业化,集聚度上升,个体之间的相互协作和关联共存提高了整个产业集群的集聚水平和竞争优势,形成“磁吸效应”。
以港口产业集群为例,可以促进港口生产效率的提高,对当地GDP有极大的拉动作用。大量的专业化企业聚集产生规模经济,能够降低生产、装卸、运输等方面的成本;相关产业的集聚提供了稳定的市场和货源,相应的配套服务提高了集群内企业的生产效率。港口产业集群具有较强的产业链延伸作用,既有因港口的存在而直接产生的行业,比如海运、港口装卸、仓储等共生产业,也有依赖港口及共生产业发展起来的依存行业。港口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首先从共生产业开始,这也是港口的核心产业。随着装卸、运输等功能的便利化发展,催生了制造业、石化加工、拆造修船等依存产业。随着上下游产业互动以及产业之间横向联系的增加,需要更多的服务,此时即延伸出与港口密切相关的金融、保险、旅游等关联产业。同时根据活动性质及所属国民经济行业的类别,海洋经济也可被分为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港口产业集群的整个产业链向前可以延伸到海洋捕捞业、海洋渔业、海洋装备制造业、船舶制造与修理业、海洋工程建筑业等第一、第二产业,向后与滨海旅游业、海洋金融业等第三产业相互关联。产业集群之间的协同发展,能够形成良性互动。近年来,青岛港的发展带动了造船、石化、家电电子等数十个关联产业的协同发展,具有明显的“乘数效应”,共同促进了青岛蓝色经济区的战略升级。
四、促进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几点建议
1. 合理选择主导产业,优化海洋产业结构。蓝色经济产业众多,要根据地区发展特点有的放矢,重点培养海洋优势产业,强化主导产业的引领和带动作用,逐步形成一批有一定规模和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构建现代蓝色产业体系。充分发挥高端技术、高端产品、高端产业的引领作业,重点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大力推动优势产业发展,以点带面促进产业集聚,通过主导产业的辐射效应,促进产业集群的抱团发展和协同发展。同时,加大海洋新兴产业和相关服务业的发展力度,延长产业链,提升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 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加快成果转化。青岛虽然具备较强蓝色经济科研力量,但成果转化能力并不突出。建议在科研开始立项时就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并且让企业参与科研的全过程,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研究成果可以直接进入企业,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并逐步实现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通过财税、金融以及政府采购等政策支持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鼓励产业集群间的跨领域科研合作,扩大成果的应用范围,引导产业集群协同作用向纵深发展。青岛贝尔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就是产学研对接市场的成功典范,公司依托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并投入资金孵化中试,进而规模化生产,贯通上下游全产业,使普通的虾皮变身★为出口到欧美国家的生物药品,构建起近10亿元的产业链。
3. 加强综合管理,促使产业集群化、集约化发展。蓝色产业具有综合性和整体性,多产业集群的产业形态决定了蓝色产业的管理主体也具有多元化,这要求政府实施综合管理模式,加强各部门的协调与合作,促进人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实现蓝色经济各产业的协调发展和整体推进,促进产业集群内部和各产业集群间的沟通。同时制定相关的管理✍措施,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政府对蓝色经济的决策、协调、执行、监督等方面的职能。发挥各种政策的引导作业,通过市场手段来协调产业内及产业间的竞争,为蓝色产业集群的协同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4. 推动国际合作,促进产业集群的外向型发展。蓝色经济本身是开放的,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是实现开放发展的必然途径,通过内外联动达到互利共赢,并逐步形成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有针对性地吸引跨国公司在蓝色经济区进行投资,将单个项目的投资升级为产业集群投资,提高“蓝色投资”的战略意义;同时引导有竞争力的产业和企业走出去,采用“联合采购、投资入股”等方式在境外组建产业基地,将产业链延伸到境外。通过区域或次区域合作,提升整个产业集群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并通过产业集群间的合作,将境内外相互融合的优势资源和技术延伸到多个领域,扩大集群的协同效应。
[参考文献]
[1] 李辉,张旭明.产业集群的协同效应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5).
[2] 任晓.青岛港港口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4.
[3] 孙吉亭.蓝色经济学[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1.
[4] 冯瑞.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问题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3.
[5] 刘勇.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关键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