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大学生交流恐惧研究的现状述评

时间:2024-12-26 22:53:01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

论文摘要:近年来,交流恐惧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重大困扰,许多学者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文章拟从交流恐惧的概念、实证研究等方面对我国大学生交流恐惧研究进行回顾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指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及未来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以期能为后期的研究提供帮助。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交流恐惧;研究现状

学校心理咨询中发现,部分大学生由于缺乏交流能力,与周围人的交流往往并不令人满意,而产生交流恐惧,对其生活适应、学习潜能发挥、心理健康水平等都将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国际上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对交流恐惧进行研究,对此领域已经取得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和认识,我国学者虽在20世纪90年代才对此领域展开研究,但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本文从交流恐惧的概念界定、实证研究等方面对我国大学生交流恐惧的研究成果进行回顾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及未来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主要包括:系统构建我国交流恐惧理论;研究方法需要进一步完善;研究对象有待进一步扩大;交流恐惧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研究需深入。

一、交流恐惧的概念界定

美国著名学者James McCroskey于1976提出了交流恐惧一词,他认为,交流恐惧即“是一种对真实的或想象的他人交流时产生的个人恐惧或焦虑”。交流恐惧主要发生在特定的交流场合中,它可以是真实的交流,也可是想象的交流,其含义较“演讲焦虑”及“听众焦虑”要广,后两种仅限于当众演说或表演的真实情景下产生的焦虑。

由于个体间的差异,在研究中根据交流恐惧的程度不同,将交流恐惧分为低交流恐惧者和高交流恐惧者。低交流恐惧者在交流时只是感到有某些不适感,但在一定程度上是可控的。高交流恐惧者对经历的恐惧与焦虑没有合理的解释,且不可控,他们一遇到交流情境就会表现出高度焦虑。

随着研究地不断深入,1987年,Mccroskey和Richmond把交流恐惧分为四种类型:

(1)听众性交流恐惧,其产生主要依赖于与交流对象的熟悉程度和交流对象的重要性,若交流对象是重要人物或陌生人,交流时便会体验到恐惧或焦虑,若与熟悉的人交流就不会产生焦虑或恐惧体验。

(2)背景性交流恐惧,指个体在特定的交流背景中才会体验到的恐惧,如,有的人只在演讲时才这样恐惧,有的人只在两个人独处时恐惧。

(3)特质性交流恐惧,主要涉及口语交流,是个体一种相对稳定的、持久的人格特质,在许多的交流情境中,都会体验到恐惧或焦虑。

(4)情境性交流恐惧,主要是在特定的情境下产生,且常随交流环境、场所的变换而改变。

综上分析,交流恐惧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期待性。交流恐惧是一种对已面临的或未发生的交流情景产生的紧张的期待情绪反应,个体常需要积极活动去降低或避免交流,具有动机的意义。二是感受性。交流恐惧是一种苦恼和受挫程度较高的个人对具体的或不具体的交流事件或对象感到不安的一种感觉和体验。处于交流恐惧状态的人,当个体感受和 シ体验到行为或生理上的变化时,就强化了交流恐惧的体验。三是差异性。由于个体的差异,同样的交流情景不同的人产生的交流恐惧程度不同。因此,概括地说,交流恐惧实质上是焦虑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受个体自身因素影响,对特定交流ย情境产生的一种情绪反应。

二、研究现状

1.研究对象

我国大学生交流恐惧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师范学院、医学院、财经学院、综合类大学和职业学院等本科院校的学生。研究范围涉及广东、浙江、山东、安徽、江西、贵州、湖南、云南等省的大学。对经济发达和欠发达地区学生均有所关注,其中,数量最多的是关于普通本科生的研究。由此可见,我国大学生交流恐惧研究的对象虽然涉及不同地域、多种类型学校的学生,但是针对我国地域较大、学校类型较多的状况,目前的研究还不能全面地反映大学生的结构,对农、林、牧、军校、民族大学等学校学生的研究相对较少,有的还没有进行研究。

2.研究的方法和工具

在查阅我国大学生交流恐惧研究的文献中发现,几乎所有的研究者均采用了问卷调查法。使用的工具主要有以下几种。

(2)研究相关因素的量表,主要有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情感平衡量表、自我概念测查(SCT)、青少年心理适应量表、人际信任量表和卡特尔人格(16PF)量表等。

3.研究的成果

(2)人口学变量的差异分析。1)性别。现有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交流☢恐惧在性别差异上存在完全相反的两种结果,王洪礼、胡寒春等的研究结果表明性别差异显著,且女生的交流恐惧高于男生,周永红、张翔等的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交流恐惧在性别上差异无显著性。笔者认为出现研究结果的不同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因为一个样本得出的结论很难具有代表性,同时学生的生源地、年龄、性格对其交流状况的性别差异均会产生影响。2)年级。周永红等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分量表及总量表上都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大二学生的交流恐惧状态高于其他各年级学生,对人际交流情景的参与积极性也是各年级中最低的。3)专业。张翔、史琼等人的研究结果显示文理科学生交流恐惧专业差异不显著,且文科学生的交流恐惧状态低于理科学生,周永红等(2005)对高师学生的研究结果却完全相反,这可能说明学校的类型对学生的交往具有影响。4)家庭经济状况。谢其利等对贵州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研究显示,家庭经济状况贫困的学生面众焦虑显著高于经济条件中等以上的学生;史琼等的研究显示,大学生在公众分量表上差异显著,且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在公众分量表上的得分分别低于家庭经济条件中等或差的学生。5)独生子女和内外向。张翔等的ฬ研究显示,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交往焦虑程度上没有显著性差异,但非独生子女的交往焦虑程度高于独生子女;内向与外向大学生在交往焦虑程度上有显著差异,内向大学生的交往焦虑程度明显高于外向大学生。 "

(4)交流恐惧的对策研究。我国对大学生交流恐惧的对策研究,一是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利用游戏、分组讨论、个案分析、角色扮演、行为训练等方式完成干预训练。二是采用认知重建方法,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掌握与♫人交流的技巧从而降低交流恐惧的水平。三是通过创建优良的校园交往环境,如开设人际交往心理学讲座、设立心理咨询机构等给学生以帮助。方法虽然很多,但在可操作性上还需做进一步的细化,以便应用起来更具体可行。

三、评价与展望

通过归纳我国大学生交流恐惧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发现尽管目前对此问题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也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有待于在以后的研究中做更深入地探讨。

1.系统构建我国交流恐惧理论

由于我国对此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成果有限,主题较多,对大学生交流恐惧问题的研究缺乏整合和相应的理论建构,缺乏对此问题的通盘考虑和整体架构,研究者多是就问题谈问题,零碎而分散,且没有深度,难以上升到理论高度,以至于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套基于我国实际的、系统的理论体系,这对我国此领域研究的理论指导势必会造成不良影响。因此,系统构建我国交流焦虑理论,填补研究空白,势在必行。

2.研究方法需进一步完善

目前,大学生交流恐惧研究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研究方法单一,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在研究方法上多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实证研究和质的研究相对较少,限制了问题研究的视角和深度。其二,在研究设计上,研究多采用横向研究,纵向的追踪研究几乎没有,例如,在团体咨询解决交流恐惧的研究中,更多的是利用前后测的设计方法,它只是测出了团体咨询对解决交流恐惧的及时效应,而没能测定其长时效应,因此在今后研究中应注重追踪研究。其三,在数据统计分析的方法上,多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等一些较一般的统计方法,这样易导致研究者无法从实证数据中获得更多有用的信息,难以解释数据背后更为复杂的、深刻的规律,因此,在今后研究中应注意将高级统计方法应用到研究中,使常用方法与高级统计方法有效结合。

3.研究对象有待扩大

目前很多研究都来自对本科院校师范、医学、综合类等专业学生样本的研究,样本数量和类别都非常有限,因此,研究结论不能推论到其他大学生群体中,也很难反映出我国大学生交流恐惧的整体状况。未来研究应将样本尽可能扩大到各级各类高校的学生,并采用跨文化研究策略,比较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大学生交流恐惧状况,使研究结论可以实现不同地域和文化之间的迁移。

4.交流恐惧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研究需深入

掌握和了解影响大学生交流恐惧的因素对于预防和干预工作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大部分研究者是选择一个样本进行几个变量间的相关研究,缺乏对此问题深入、系统的研究。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有目的的、系统的对影响大学生交流恐惧的因素进行研究,构建一个科学的、具有统计学检验意义的大学生交流恐惧影响因素模型,为大学生心理恐惧研究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