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社会效益分析

时间:2024-11-10 17:49:00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一、人力资源概述

人力资源所涵盖的范围较广,它不仅包括在当前生产活动中所投入的劳动人口数,同时也包括即将投入到生产活动中的潜在劳动人口数。[]人力资源的整体数量,是人力资源的基础性指标。国家的人口总数与人力资源总数往往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性,表现出人力资源绝对数量的基本水平。而对于人力资源的相对数量而言,其是指人类资源总数在所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人力资源总数越大,也就意味着就业人口的增加,反映出一定的优势。人力资源的整体质量,是人力资源的决定性指标。对社会发展来说,其整体质量的高低远比整体数量的多少更为重要。在通常情况下,人力资源的整体质量集中表现❥在劳动人口的健康、文化、技能等方面。在二十一世纪,不断强化人力资源的整体质量是人力资源进行资本化的关键指标,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拥有了高质量的人力资源也就拥有了更强大的竞争力。

二、欠发达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困境

(一)人口压力增加

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欠发达地区的人口数量在我国六次人口普查中出现了较大增长,其增幅分别为1953年的6.12%,1964年的5.91%,1982年的6.83%,1990年的8.12%和2010年的8.67%。在改革开放时期,子女文化素质的提高,并未跟上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要求。唯此,当千百万欠发达地区家庭逐渐消除贫困,生活日渐殷实之时,劳动力的在再生产却仍然处于令人尴尬的低层次复制水平。

(二)投资水平不理想

人口爆炸与投资的欠缺,导致欠发达地区的民众依然在大规模使用先辈所使用过的生产要素。如果迟迟未能更新生产要素,所支配的技能也已用尽,即使能够实现最佳配置,那么也只算作低品配置,无法在本质上对生产模式进行改变。欠发达地区人力资源的开发不想理,直接阻碍了当地经济活动的多重发展,这就导致人们对资源的浪费使用与低效利用。由此,许多资源丰富的欠发达地区,不仅要面对不能有效开发资源的问题,也要时刻面临着人口快速增长与生态破坏等问题。

(三)资源配置不合理

从本质上分析,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之间有着直接的关系。一方面,开发情况的好坏直接对利用产生影响,开发的质量越好,利用率也就越高。另一方面,如果利用率欠佳,那么势必会导致开发的浪费。从欠发达地区人力资源现状来审视,2017年我国欠发达地区的劳动力资源已占劳动力总资源的41.2%。从数量上看,欠发达地区的劳动力资源是丰富的。但是,人力资源状况不能仅从数量方面来衡量,更应该看其质量。此外在结构方面,欠发达地区人力资源的配置尚存在一些亟待调整的问题。首先,虽然从人口数量增长角度看,欠发达地区的确在近些年表现为逐年增长,但增加人口数中中高素质人才资源所占比例较低,无法弥补人才流失所造成的损失。据笔者调研发现,自改革开放后,欠发达地区的人才流失已达到58万人。其次,产业人力资源配置结构存在偏差。2015年,欠发达地区三大产业GDP的比重分别为20.2%,43.5%和36.3%,而从业人员的构成则是58.2%、15.1%和26.7%,与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相比,产值与就业结构的偏差依然较大,仍有庞大的劳动力人口被“束缚”于农牧业之上。

三、欠发达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

欠发达地区不稳定因素的表现在城市,而根源在农村。从身体情况来看,身体健康的农民占85.32%,14.68%的农民长期受慢性病的困扰。从文化程度来看,劳动力综合文化指数为6.23年,其中,小学以下的占58.75%,接受过劳动培训的劳动力只占27.62%。从入学率看,6~15岁在校生率为93.27%,6~12岁在校生率为95.12%,13~15岁在校生率91.05%。由此可见,农村即为欠发达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点。改革开放后,农村作为我国现代化发展与改革的实验者,理应成为改革发展的受益群体。但是遗憾的是,自从我国的改革重心从80年代转移至城镇后,农村改革基本限于停滞化,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计划经济时代的户籍、财税、就业等制度严重限制了当代农£民的社会经济地位,无法让他们在市场经济浪潮中成为真正的竞争主体。财富与权力之间的连锁失衡问题使欠发达地区的发展陷入“富者越富、穷者越穷”的怪圈之中。

四、欠发达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社会效益

(一)能够在全球化中提升农业竞争力

迄今为止,农业在我国依然扮演着重要角色,并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自从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农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在国际市场接轨的大背景下,我国农业可以获得更多的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先进经验与 シ条件。但是,在国外农产品的不断冲击下,也必然会给我国农业的发展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欠发达地区,劳动人口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无法适应全球化的现实需要,而且,我国的农业科技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待提高,更无需谈欠发达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农业身产率不高,产业结构单一化,导致成本增加,由此在国际竞争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这样以来,既增大了我国农产品的市场开放难度,也提高了我国农业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性。而在人力资源开发的过程中,随着科学知识的日益普及与科学环境的营造,我国欠发达地区科教文化落后的尴尬局面必然有所改变,不仅能够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养,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我国的农业国际竞争力。

(二)能够在市场化中推进产业调整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全球化与信息化为主要特色的全新世纪,在这个新时代中,随着市场化的飞速发展,也为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调整提出了更웃高的要求。但需要强调的是,欠发达地区的农业产业调整,既需要诸多精通农业技术、了解市场变化的创新人才,也离不开大量的富余劳动人口。鉴于此บ,唯有在人力资源开发计划中,有目标、有针对性的培养一批产业人才,通过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者的素质来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还促进了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此外,还能在吸引东中部发达地区的投资、技术与市场,从而使本地农业资源得到更好的开发。

(三)能够在城镇化解决劳动力转移

在城镇化进程中,欠发达地区的劳动力转移可谓是一个必然趋势。有关数据表明,劳动力流动对GDP增长率的贡献份额一般在17%~21%之间。从欠发达地区已转移的劳动力素质来看,拥有初中学历或初中以上学历的极少,所占比例仅为1.25%,小学学历或未上过学的居多,所占比例高达88.66%。因此这些人群只能从事技术水平不高的纯体力劳动。鉴于此,只有在人力资源开发中,有计划的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培训,才可能使整个状况获得改变。按照经济学理论,由于欠发达地区拥有大量劳动力,而城镇的工业化水平较高,薪酬远远高于农村,因此能够吸引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中。而农村劳动力的庞大数量又能让城镇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以不改变当前薪酬来吸收劳动力人口。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城镇化进程也得到推进,欠发达地区的过剩劳动力逐渐消失,其经济的发展也逐步步入现代化水平。

五、结语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开发对欠发达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还产生着决定性影响。这是因为,人力资源开发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欠发达地区的劳动生产率与社会效益,也能提高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能力。提升欠发达地区人力资源开发效益,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也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在这个方面,我们必须不断强化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发展,改善当地的医疗卫生事业,为欠发达地区逐步“脱贫”创造所有可能。

参考文献:

[1]卢国伟.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现状及开发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2009(12).

[2]李文政.浅议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目标的构建及现实难题[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9(05).

[3]经朝军,苏红.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与人力资源开发的关系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4(04)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