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初期中共在黔西南的宣传工作
[摘 要]宣传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宣传工作者要把党的方针政策及时准确有效的传达给人民群众,以此帮助人民群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投身社会改革,推动社会进步。所以,宣传者不能仅仅只做党的传声筒,不能只做呆板的“学舌鹦鹉”,而要做好党的播种机,必须经常,必须普遍,必须深入,把宣传工作做到精致,让百姓满意。
[关键词]解放初期;黔西南;宣传
广大黔西南人民大多对我党的一些方针、政策不甚了解,甚至当地大人经常用“✯布哈当”(布依族语:汉人来了)来吓唬小孩。所以要在此开展工作就不太容易。因此,要改变黔西南地区这种落后的面貌,必须先ฎ让他们正确认识我们的党是个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去掉人民脑子中的错误思想”。毛泽东曾经这样说,“对于中国人民脑子中的落后的东西,我们要去扫除,就像用扫帚打扫房子一样。从来没有不经过打扫而自动去掉的灰尘。”这就是要做好党的宣传工作,帮助并引导人民群众正确认识了解我们的政党,向人民群众及时、准确、完整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帮助人民群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勇于投身改革,促进人民思想的进步,生活的提高。
中共为了建立崭新的民族关☣系,加深党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感情,采取多种方式配合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宣传工作。以1954年黔西南地区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为例。
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交由全国人民讨论。黔西南地委兴义专区立即作出《关于在全区人民群众中进行宪法草案的宣传和讨论的计划》,提出宪法草案关系到每个个人的切身利益,希望全区人民积极提出自己对宪法草案的意见。
宪法草案公布之初,黔西南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村群众,文化水平很低,绝大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组织他们学习党的方针政策,特别是让他们以主人翁的姿态去讨论草案,困难可想而知。人民群众大多心存怀疑,认为“中央那么多领导都讨论过了,还谈得上我们提修改意见?”,“好好守法就是了,有啥讨论的?”针对农村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程度不 ッ高的ฏ现状,选择合适、有效的宣传方式,进行长期、普遍和深入宣传,就至为重要了。区委首先抽调具有相当宣传能力的干部为报告员,共277人,分配到各个县,各县再用3-4天的时间,召开宣传员代表会议,共训练宣传员2299人。训练结束后,即分到各个乡镇,深入到各个村寨。他们“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他们“每天都是民众的教师,但又每天都是民众的学生。”这些宣传员熟悉当地的山山水水,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短期内走遍自己的工作区,逐点逐项地开展宪法草案的宣传工作。在宣传的方式上,他们每到一个村子,关心群众疾苦,白天和群众一起生产,晚上召开各种会议,宣传党的政策。这些宣传员大多采取与当地群众一起回忆、对比联系实际的方法,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群众讲解宪法草案与个人的切身利益是紧紧相连的。在宣传中,他们注意利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宣传方式,配合着宣传内容进行宣传。如利用黑板报、墙报、广播筒等,兴义、贞丰等地就用当地人民群众非常熟悉的莲花落、花灯等民间艺术形式,进行宣传,仅兴义每个赶场天就有一千多人受到宣传教育。
收获和付出是成正比的。宪法草案讨论稿初出时,人民群众置之不闻,更不会主动去问。经过宣传工作者一个半月的用心宣传,连一些不识字的老奶奶也手拿宪法草案,回家让儿孙读给她听。广大群众激动的把宪法形象地说成是我们的“翻身法”“刀把子”,“过去是地主掌握刀把子,我们是小白菜,要砍就来砍。现在,刀把子拿在我们手头了。”就这样,全区人民群众以主人翁的姿态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对宪法草案提出108条修改意见,表现出对制定宪法的负责态度。
可见,要使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深入民心,宣传工作必须经常,必须普遍,必须深入。宣传工作者只有先做好民众的学生,才能做好民众的老师;宣传工作者和宣传对象要做好朋友,要“懂得彼此的心”;宣传工作者对宣传对象没有耐心调查,没有认真研究分析,就乱讲一顿,对牛弹琴,是万万行不通的。当今我们国家正处于改革的攻坚期,深化改革正在进行,人民群众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这对宣传工作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党的宣传工作者,应当具有政治远见,有探索精神,有真才实学,有过硬的业务本领。这些必备素质,绝不是靠呆板地做些上传下达的工作就能培养出来的。
参考文献:
[1]黔西南州文史资料《解放黔西南》专辑,贵州省黔西南州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198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