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写作的审美要求

时间:2024-12-27 06:51:18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新闻写作是一种创造性的文本劳动,一篇具有真善美价值的新闻作品能达到审美要求,可以更好地表现时代主旋律,反映生活、表现生活、服务生活。

真是新闻审美要求的基础。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说:“真实的东西才是最美的。它不会使人失望,只能让人对未来充满信心。”美是一种和谐,不管对自然还是对人类,都是如此:对自然来说,美是一种和谐景致;对人来说,美是一种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外化,孔子的“里仁为美”就是这个道理。善和美往往是分不开的。善美作为一种积极的活动,实践着“以美储善”、“以善促美”的功能。

新闻审美比一般审美更为深刻。在报道中,它尽可能地把多种心理因素融于一体,呈现出社会的主旋律。要想写好一篇真善美的新闻作品,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简洁、准确是新闻审美的基本要求

清人刘大说:“文贵简。”简洁,就是要全力精简,不能有一个多余的字。无论是客观的景物或主观的情调,要能够用最经济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比如,作者仰看夏日的天空,可以描写“一大片、灰黑的、铁砧形的云彩”,也可以用一个词语――“雷暴砧云”来概括。

再如《跨越1000万辆:新的台阶 新的起点》①一文,作者用不到1000字的篇幅,简洁、准确地报道了我国第1000万辆汽车在长春下线的重大事件。文章篇幅不长,却层次分明,内容丰富,回顾了发展历史,分析了当年形势,展望了汽车工业发展的未来,向读者传递了丰富的信息。

要使新闻报道简明扼要、用词准确,就要多方面学习,提高语言水平。首先要学习古文。文言文的一个突出优点,就是用语精练。要使新闻语言精练,就要有选择地读一些古代名篇,学习古人怎样做到“文约而意丰”。特别要学习巧用文言词的本领,那些有生命力的文言词,尤其是含意深刻、语言凝炼的成语、佳句,更应该被新闻作品收入囊中。其次要学会浓缩。要善于用几笔就能勾勒出一个人物形象,善于把复杂的事情浓缩成几句话,寥寥数笔,高度凝炼。比如,写人:“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写景:“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前者,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形象跃然纸上;后者,一派春光烂漫的景象呼之欲出。

质朴、生动是新闻审美的重要要求

质朴的前提是要准确、原汁原味。美国作家马克・吐温说:“差不多正确的话与正确的话之间的差别真是个大问题――它们之间的差别就是荧火虫和闪电之间的差别。”新闻写作中要多用朴实无华、通俗易懂的语言去打动人、感染人,要避免卖弄辞藻、华而不实。

比如《我要做一个诚实的人》②一文,通读全文,作者就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感人的情节报道了吴玉兰这一拾荒老人坚守“诚信”的动人故事。全文没有华丽的辞藻,如同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从题目到内容€,用的都是朴实的语言。正如评论所说的那样:“报道用简洁朴素的语言,将吴玉兰老人的还债生涯清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我们看到社会诚信缺失的今天,有这样一种令人感动的力量存在。”

语言是思想感情的外衣。文章是否写得生动感人,不仅仅取决于作者的生活体验,具备良好的文学修养也是很重要的。毛泽东就曾要求在写文章时注意修辞,研究怎样才能写得生动一点。毛泽东之所以能够成为杰出的诗人和语言大师,与其高超的修辞技巧和语言工夫是分不开的。

分☏寸把握是新闻审美的关键

中国古代就非常注重方法的问题。孔子最早提出“中庸”,长期以来被误认为是调和,实际上不是那么回事。毛泽东认为:“‘过犹不及’是重要思想方法之一。”当它不是“中”与“中庸”,或“适中”时,就说明这个事物已经不是这种状态而进到别种状态了,这就是另外一种质,就是“过”了。说这个事物还停止在原来状态并无发展,™这是老的事物,是“不及”。毛泽东认为,这种思想是 “孔子的一大发现,一大功绩,是哲学的重要范畴,值得很好地解释一番”。在新闻作品的写作中,就需要有这种哲学思想,需要恰到好处, 添一分则太多,减一分则太少。

春秋时的吴公子บ季札就是一个分寸感极好的人。有一次他到鲁国欣赏音乐,在听了《周南》、《召南》、《小雅》、《大雅》后均有赞语,且对《陈》有批评,但当他听了《颂》后,竟一连给出14句评语,即:直而不倨(正直而不倨傲);曲而不屈(曲折而不屈服)……他的总评语是:五声和,八风平,节有度,守有序,《颂》乐与周公“盛德”相同。

一篇好的新闻作品,要达到反映新闻事实、满足受众需求和实现社会效果的完美统一,不仅是新闻作品自身的内在诉求,也是在新闻报道中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使命所在。要实现这种统一,就要对分寸有清晰的认识和把握。这就要求我们在平常的新闻写作中要把握好度,过与不及,都是不合适的,只有把握好了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五河:城市贫民背不动豪华广场》③一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篇文章是中央媒体最早播发的关于城市违规拆迁带来严重社会问题的深度报道之一。在报道中,作者既没有掩盖事实,忽略被拆迁户的困难诉求,也没有刻意去渲染这一社会问题,而是从贫困户、当地政府等几个方面做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分析,实现了事实、需求和效果的有机统一。

如果新闻写作中只顾吸引受众眼球,一味满足受众需求,就会偏离事实,丢失责任感。比如,某报刊登“一诈骗团伙兜售假冒保健品。坑害中老年人,被法院以诈骗罪判处8个月至2年6个月不等有期徒刑”的新闻,标题为《一诈骗团伙伏法》。“伏法”意为被执行死刑,可见这个标题未准确反映文章内容,极为不妥。某报刊登《“骷髅女孩”进京求医》一文,对因患病骨瘦如柴的小女孩冠以“骷髅”这个让人恐怖的词语,是一种带羞辱的伤害,为吸引受众而不顾生命尊严,丢失了应有的道义。

总之,审美的根本是对美的认识,它不是客观事物的消极反映,而是一种积极的、能动的ษ、创造性的主观反映,是经过审美之后对社会认识升华后的结果。如果新闻报道内容不能提供人们最渴望、最迫切要求知道的新动向、新问题、新经验、新人物和新风貌,就不可能具有吸引力,美感也就无从产生。无论写人还是写事,都应该让群众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这样才能增加新闻的生动性和感染力,以唤起人们潜在的审美意识。

注释:

②王遐:《我要做一个诚实的人》,《兵团日报》,2008年11月13日

③周立民:《五河:城市贫民背不动豪华广场》,新华社,2003年8月26日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