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高校声乐教学模式的研究

时间:2024-12-26 17:02:18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 要:基础音乐教育的深入推广对当前高校音乐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声乐课又是高校音乐专业的基础课和必修课,因此,如何有序、及时完成声乐课程教学目标,探索科学合理的声乐教学模式已成为时下广大声乐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就目前各大高校开办的声乐课程主要有三种教学模式,一是声乐集体课,二是声乐小组课,三是声乐个别课。但是,上述三种教学模式又各有利弊存在。鉴于此,文章将尝试对这三种教学模式的利弊进行分析,并基于此对声乐教学提出相关改善建议,以便探究声乐课程讲授模式,提升教学效率。

  关键词:声乐教学;教学模式;课程分类;比较法;教学利弊

  Ü 近年来,在高等教育全民普及的推动下,各大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也开始不断扩招,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越来越多,教育资源也越来越紧张。基于这一背景下的“一对一”传统声乐教学模式自是无法与当下教育现状相适应,也难紧跟进高校声乐教育的要求与发展。

  一、我国高校声乐实践教学的现状概述

  声乐教学对象

  受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影响,各大综合性高校、高等师范院校和高等艺术院校等对音乐教育类和音乐表演类的学生招收数量也逐年攀升,其中不乏部分综合文化素质较差,且本身对音乐专业兴趣不大的学生,因分数不够或就业压力而通过考前突击手、强化声乐功底,从而跨越高校艺术院系所设置的门槛,为艺术院系声乐教学有序开展填了更多的“堵”。与此同时,这样的生源与学情,也让原有的声乐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亟待创新。

  声乐教学教师

  正如上文所述,高校通过校际合作、合并及升格等系列方式来推动生源的扩招规模,带来了资金、人才、教育教学资源等的重组和重构,实现了办学层次的提升与办学规模的扩大,对整体高校发展都带来了积极效应。然而,在一繁荣景象背后,同样也存在着诸多潜在风险因素。如部分原级别较低的学校教师,因其学历、知识结构、教学水平等综合素质难以适应高校升格之后新形势下的高等院校声乐教育及其课程教学的要求标准,师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声乐教学方式

  就普遍现状而论,部分高校声乐教学方式仍未能“与时俱进”,结合生情与教学目标来改良传统教学方法。类如,过度追求音高、音量等声音素质,对声乐生理学、声乐心理学、声乐美学等理论知识不求甚解的教学法,是难以引导学生将所学融会贯通的。缺乏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学生只求音高、音量而不理解声音本质和情感特质,从而与声乐学习中的美感和乐趣“失之交臂“。此外,还有部分教师直接忽视声乐的艺术表现力,一味强调声音,强调学生“唱”的能力,力图将学生训练成为发声的“机器”,只有“声”没有“乐”。

  二、我国高校声乐课当前教学模式解析

  声乐集体课程教学

  通常情况下的声乐集体课教学即指声乐课程教学课堂上有二十名以上的学生参与学习,统一由一名教师进行授课。

  声乐小组课程教学

  声乐小组课即指在声乐课堂教学中,学生被分成多小组进行教学,一般是将同一专业的学生按每组五至八人、或是每组四至十人的方式划分小组,由教师统一进行授课。

  声乐个别课程教学

  传统的声乐✄个别课是沿用历史最久远的声乐教学模式,至今仍然是声乐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的授课形式。简单地说,声乐个别课就是上小课“,是“一对一”的教学。

  三、我国高校声乐教学模式的利 ツ弊分析

  声乐集体课程教学的利与弊

  当前很多院校用的大都是声乐集体课模式,因为当前高校扩招,学生越来越多,而声乐集体课的优势是既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教学资源,又能增加多元化的教学内容,并且教师在声乐集体课上还能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系统性的教学。因此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声乐集体课是有一定优势的。

  当然,声乐集体课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即由于参与课程学习的学生较多,教师无暇顾及到每个人的学习程度、声音特点及个性特征,导致教师难以发现学生在发声上的错误,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声乐小组课程教学的利与弊

  声乐小组课是培养学生演唱能力、教学组织能力的重要方式,其不仅能够充分利用有限的教育教学资源,合理配置师资力量,还能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声乐基础理论,灵活应用于更多曲目的练习中。因此我们在高师声乐课教学时,要合理利用这种教学模式,并且适时对其作出调整,以学生的个性化、全面性发展为目的,不断创新与进步。

  而声乐小组课缺点之一,即在于内容枯燥,形式单一。传统的声乐小组课教学多为学生演唱,教师观看,形式比较单一;还有的教师为了巩固所学知识,经常安排相同的曲目练习,学生需要反复、重复地进行固定曲目的练习,课堂内容相当枯燥。这类缺乏新鲜感的课堂极易使学生产生疲惫感,失去学习声乐的兴趣,教师也就难与学生形成一种有效的互动。另一缺点,即教学方法墨守成规,脱离现实。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的实施,需要相应的教学方法进行一定的创新。然而在目前声乐小组课教学中,虽然已由“一对一”转变为了“一对多”,节约了教育资源和教学成本,但仍有很多学校“换汤不换药”,在课时安排上没有做到同步革新,缺乏对学生及时、有效的指导和启发,教学中永远只有两个步骤,要么让学生进行练声,然后进行声乐作品演唱与处理,缺乏目的性与实践性;要么就是简单地将声乐小组课演变为“一对一”教学模式的短化版,将每一节课的教学时间平均划分到每个学生身上,进行“均式”教学,缺乏小组内同学的交流与同质、异质的对比,从而造成每个学生被“均分”到的时间过少,根本难以得到教师全面的指导。由此一来,使得本身“折中”的声乐小组课教学丧失了原本的目的和意义,也无益于声乐课教学效率的提升。

   声乐个别课程教学的利与弊。

  虽然声乐个别课目前在高校音乐教育中是利用较少的一种教学模 シ式,但同样有其存在的意义。声乐个别课采用“一对一”模式的教学,优势在于针对性较强。因每一位学生都有不同的声乐基础、声音特色和个性特点,如果统一教学则会忽略这一点,不利于学生的个体发展。而个别课的开展,则可以针对每一位学生不同的情况来因材施教,有目的地纠正、解决问题,进行具体和有效的指导,使学生对演唱技巧和作品表现力两个层面的学习都能取得实效,同时也有利于师生感情的培养。

  而声乐个别课推广困难的主要弊端,就在于其开展成本太高。由于高校扩招导致的学生人数骤增,而教师的数量远远跟不上学生的数量增长。同时,“一对一”式教学又需要大量的教师提供指导,大量的琴房提供练习,所以,要全面普及声乐个别课的实施,其开办成本将是难以估算。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声乐个别课给予了学生个体很大的自由空间,所以其教学很容易使学生缺乏组织性和纪律性,随意性强,从而影响教学质量。

  综上,无论是声乐集体课,还是声乐小组课,亦或是声乐个别课,都有其优势与缺点,应该多加比较,发现各种模式之间的优缺点,对其加以合理利用。比如就小组课较个别课而言,其能更为有效地利用了宝贵的教学资源,既节约了成本,也能使得不同程度的学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不仅具有针对性,还有利于在声乐共性的前提下,使学生得到较大程度的发展。所以,当前声乐教学应合理利用小组课模式,或是在符合实际学情与特殊生情的情况下,有条件的开展个别课教学。

  四、优化高校声乐教学模式的创新思路

  明确教学目标更新教学内容

  优化声乐教学的改革路径,首要找准声乐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积极引进国外优秀的声乐教案,及时更新教材与教学方法,筛选出符合时代特色、符合学生实际需求的教材。藉此实施各项教学措施的革新,不仅能够开拓学生知识广度,掌握更多的声乐技巧,还能够促进学生在声乐表演能力与专业综合素质上的全面提升。比如,教师可以挑选具有鲜明特色的声乐作品让学生赏析,使其了解声乐作品创作时的背景,从而在欣赏的过程中实现潜移默化的声乐艺术熏陶,慢慢地沉积声乐艺术的综合素养与审美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对于颇具音乐天分的学生,教师可以有意识的地引导其进行声乐作品的改编,或是音乐创作,充分挖掘其音乐潜质,培养其创新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更多信息化的教学技术进行声乐教学,让学生站在声乐艺术发展最前沿,明确未来声乐的发展方向。

  创新教学方法灵活课堂讲授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教师应当根据实际教学情况与学生个体差异来分别适用教学方法。比如,针对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教师可采用创设开放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亲身参与,主动探究,通过自我想象来摸索歌唱的感觉与歌唱的感情,从而将真正的情感融入歌曲的演唱之中,靠自己的发现来推敲出适合自己的、有效的情感表达方式。比如,针对学生声乐学习信心的建立,教师可以选用舞台表演活动、声乐教学与歌唱活动等系列教学实践,使学生在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之间建立平等友好的互动关系,激发声乐学习兴趣,锻炼声乐实践能力。又比如,针对学生声乐表演能力的培养,教师可通过举办声乐表演赛、学生个人演唱会等一系列舞台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有更多的声乐练习机会,再在练习过程中找到准确的演唱“感觉”;或是安排各类灵活多样的小型交流课堂,辅助学生自主创作音乐作品,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实现自身声乐演唱能力、组织能力与策划能力的提高。

  注重培养学生审美想象能力

  毫不夸张地说,审美想象的存在,声乐演唱才能呈现出意境深幽、形象饱满的意象。音乐艺术形态的本身,即声乐演唱者和欣赏者通过思维活动而想象出的“无形”感染。换言之,没有倾心投入的演唱,根本无法体现出声乐作品的艺术价值。想象作为声乐审美中最活跃,则是在作品表象的基础上利用作品的情感和意境丰富和升华作品的“二次创作”,其贯穿于声乐演唱的整个过程。由此,培养学生形成审美想象能力,先要教会学生如何体悟出作品中蕴藏着的音乐意境ด和情感,如何深化角色意识,如何将自身幻化为创作者本人、为作品的主角,继而慢慢地将歌词和旋律融入自己的灵魂深处,在思想上形成一种音乐化、诗意化的情感,最终获得对音乐内涵的深层次理解,达到较高的艺术境界。

  参考文献:

  [1]吴.声乐演唱中审美想象的作用分析[J].青春岁月,2013.

  [2]王蓓.浅谈高师声乐小组课的教学优势[J].中国音乐,2002.

  [3]李敏.有关声乐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几个问题[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6.

  [4]王晨辉.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的探索与研究[J].艺术教育,2006.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