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学科的人文属性与文艺学教学改革

时间:2024-11-11 17:08:36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 要:现有的文艺学教学忽略了文艺学学科本身的人文属性,没有在中国语言文学这样一个综合性的文科背景下进行教学,导致文艺学教学出现诸多弊端。以人文视野来重新思考和理解文艺学学科的性质,确定启迪诗性智慧的文艺学教学理念,提升教师人文素养,优化课程设置,才能实现文艺学教学的有效转型。

关键词:文艺学;教学改革;人文属性;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

文艺学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最少定规的学科,因为在国际通行的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设置中,没有“文艺学”这一二级学科,构成“文艺学”的主要内容――“文学理论”,基本上隶属于语言文学专业的其他学科,如国别文学或比较文学中⌚。文艺学学科的这种非规定性特征使得文艺学应该具有更灵活的应变能力,应该在现今日益细化的课程与专业设置中打开一个沟通各种人文课程的渠道,开拓一种培育学生人文想象的空间。这样就能够有效地回应对高校人文教育、人文精神、人文素养日益被专业性、技术化教育所弱化的问题。

一、文艺学学科的人文属性

文艺学教学过多地沿袭传统的以学科专业性、自主性、独立性为特征的教学模式,既与整个中国语言文学的大的学科背景不相协调,更与文艺学方向研究生自身的状况相脱离。文艺学课堂教学成了抽象的理论演绎,背离了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的目标与要求。

二、文艺学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一)生源构成发生较大变化,教学模式却无法适应

生源的变化体现为:一是扩招导致入学的门槛相对降低;二是女生越来越在人数上占绝对的优势;三是学生的成长经验越来越多地由大众文化媒介语境所塑造,思维更具发散性和直观性。这使得传统文웃艺学教学的理念、教学的方式难以与现有的学生的接受状况和思维方式无法有效对接。而且绝大部分报考文艺学硕士专业的学生,早已不再按照传统的就业途径仅仅从事文艺学的教学、研究,而日益渗入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然而,这个专业的课程,尤其是隶属于文艺学的各种课程,仍然是按传统的培养目标设计的。整个文艺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模式却与这整个生源环境的变化相脱节,甚至背道而驰。

(二)课程构成方面不够完善

首先,一些课程内容设置过于专业化和理论化,阻碍了对学生系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特别是文艺学学科便只有原理课,缺少将原理与具体的文学现象、审美现象有效衔接的环节;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开设较少,忽视了文艺学课程与其他文学类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和相互交叉、渗透,知识的人文性也完整性被人为割裂。其次,课程体系相对封闭。尽管课程体系包括“必修+选修”部分,但必修课多,选修课少,纯理论课程较重,文本分析课程缺乏。课程体系稳定有余,灵活不足。再次,课程管理不够规范。部分专业课计划安排不周密,有的未能严格按学校制定的培养方案组织教学,存在课程随意代替及课程名称混乱等现象,缺少制约机制、激励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师资构成方面:学术优势强于教学优势

文艺学学科的骨干力量日益年轻化,从事文艺学学科教学的老师大多是从中国各个名牌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等。)经受严格文艺学专业训练的博士生,他们将名牌大学的文艺学研究、教学范式带到本校,体现了他们的优势,但也见出这种教学过于专业化、理论化的弊端。

(四)从教学理念看,缺少一级学科视野下的人文自觉

整个教学理念与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这一大的整体相脱离,更多地着眼于文艺学专业本身来思考文艺学教学问题,造成了文艺学教学与一级学科培养目标之间的脱节,具体表现为:过于强调知识的完备性,而忽视思想的开放性;过于强调确定的结论,而忽视思维过程的训练;过于强调专业素养,而忽视了诗性智慧的陶冶;过于强调抽象理论,而忽视了文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缺少在中国语言文学这一大的人文视野中来理解文艺学教学,导致文艺学教学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比如:文学作品的阅读与理论思维的训练相脱节,使得学生既没有提升理论思维能力,更没有提升文本解读能力,更没有提升人文想象力,与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的培养目标有差距。

三、文艺学教学改革的策略与方式

(一)确定启迪诗性智慧的文艺学教学理念

正本清源,从启迪学生诗性智慧的高度重新确立文艺学教学的理念,弄清楚一级学科视野下的文艺学的学科性质,真正理解文艺学教学的目的、重点。目前文艺学教学所出现的种种问题,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方面是将文艺学学科从整个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中孤立出来,过于强调文艺学本身的学科属性,忽视了中国语言文学视野下的文艺学定位;另一方面是对文艺学学科的人文属性理解不到位,并将文艺学学科社会科学化,从而偏离了文艺学教学的宗旨和目的。当我们理解了文艺学本身的人文属性以及当下中国大学对于人文教育、通识教育本身的迫切需要,才能从整体上来重新确定文艺学教学的宗旨和目的,才能意识到“启迪诗性智慧”不仅是文艺学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且也是它最核心的内涵。这种理念的确立能够从方向上扭转当下文艺学教学过于理论化和知识化的弊端,将文学理论教学活动看成是对学生实行诗性智慧与审美心性培育的重要途径,以人文性、开放性、审美性来深化课程内涵,激发学生热情,改善教学效果。 (二)打破僵化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改变文艺学教学过于教条化、知识化、封闭化的现实,实现文艺学教学模式的从注重知识性到注重人文性的转向。比如,现在的文艺学教学往往采取先讲普遍抽象的文艺原理,再用几个小的文学案例来印证这种原理本身的普遍性。这种讲法一方面是将理论抽离了具体的历史人文语境,另一方面是使得文学案例仅仅成了对大而无当的普遍抽象原理的一个注脚;它在将理论教条化的同时也往往抽空了文学感知、文学体悟本身的丰富性和个性化。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在大的理论框架存在的前提下,选取与这种理论✉对应的理论原Σ典与文学作品,通过对理论原典和文学作品的深入细读,让学生在过程中直接受到经典本身的训练与熏陶。从这个过程中获得的理论就不再是抽象的,而是从经典本身的具体氛围中感悟、理解出来的;从这个过程中所获得的理论也不再是封闭的,而是一种和具体文学与理论经典相互对话,是一种思维向多个维度的开放。

(三)提升教师人文素养

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规范,使得授课教师围绕基本的经典文本展开教学,这些基本的文本往往是文论史、美学史或文学史上的经典,教师只有在读透这些经典的基础之上才可能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这势必使得教师自身围绕这些经典加强自身的学养,拓展自己的视野,淬炼自己的人文品格。这个过程必定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也势必是一个教师人文眼界得到提升的过程。这种制度化的课程教学要求,会强化教师教学的人文自觉,提升教师整体性的人文素养。

(四)优化课程设置

一是建立大文科课程的视野。超越就文艺学思考文艺学的弊端,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视野下重新梳理各门课程的关系,明确各门课程的性质与功能,做到协调互补,优化课程资源。比如,加强文艺学理论性学科与文学史、写作等非理论性学科之间的联系与互动,在课程内容讲授上注重将文学史的视野与文艺学理论的视野有机结合,强化文学与文论之间的关联度。二是在人文性的视野下来理解文艺学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将文学理论、美学、文学批评方法的理论与实践、文学文本的细读,等等课程作为一个相互支撑ช、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在文学作品的批评实践中提炼出理论,将理论放到具体的文本中去加以运用。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我们可以尝试在文艺学学科内部要求每位教师不能连续几年只上一门课。不同课程教师间要实现所授课程的周期性轮换,实现教案和教学资源的共享机制,这样一来,课程之间本身的人为割裂现象就会得到较大的改善。

四、结语

在人文视野与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背景下来重新省思文艺学教学机制,摆脱既有文艺学教学过分注重知识性、体系性、抽象性带来的弊端,探寻一种既与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相契合,又与现有文科学生年龄、性别、感知方式相契合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对文艺学学习的热情,增强文艺学教学效果,打破文艺学学科壁垒,与相关邻近学科课程达成有效衔接;通过文艺学学习,使学生不再仅仅记住一些概念和知识点,而是在思辨能力、审美感悟能力、文学批评能力上获得切实提高。

参考文献:

[2]陶东风.文学理论基本问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吴春平.文学理论教学与文艺学学科建设[J].文学评论,2007(6).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