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信息化的资源共享机制建设研究论文
一、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建设历程
教育资源共享是我国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的一个问题,1998年,国务院批准的我国高等教育211工程、九五、十五总体规划中三个公共服务体系之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hina Academic Library.Information System,CALIS);1999年9月,教育部发布《关于成立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委员会和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专家组的通知》;2005年6月,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部科技基础资源数据平台建设管理办法》以加强基础教育平台建设的组织与管理工作,保障平台建设规范、有序进行;2008年1月,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关于印发《师范教育司2008年工作要点》的通知,指出启动实施教师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计划。颁布《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调整和优化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构建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教师专业教育精品课程教材资源库。
二、网络教学系统的应用建设
(一)因特网教育资源
资源是整个ฏ社会正常有序运转的必需,是构成各种系统的必要条件。教育资源作为构成教育系统的基本因素,是指教育系统中支持整个教育过程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实现一定的教育和教学功能的各种资源。从广义上来讲,教育资源通常包括物质资源(即教育系统中运用的各种设备、媒体、器材、工具等),人力资源(即教育系统中的教学科研人员、教学管理人员、教学支持人员及学生等),信息资源(是指在教育系统中传递的各种信息,主要包括教学内容及伴随教学内容产生的其他信息)。用技术主义的观点来看,任何教育活动都是信息传递活动,教育的过程就是信息交互的过程。因此信息资源是教育系统的最根本的资源。
随着网络的兴起,尤其是Internet(因特网)的迅猛发展和应用普及,基于网络的教育成为人们越来越关心的话题,因特网教育资源(Internet教育资源)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一般而言,我们将网络资源中与教育相关的部分都称为网络教育资源。网络教育资源包括网络环境资源、网络信息资源、网络人力资源。不同于以往以书籍、报刊、磁带、磁盘、胶片、广播、电视等为物质载体的传统的教育信息资源,网络教育信息资源是一种以网络为承载、传输媒介的新型的信息资源,这种信息资源主要是在Internet上获取的,所以也将基于网络的教育信息资源称为Internet教育资源。Internet教育资源是网络的必然产物。
(二)获取因特网教育资源的方式
Internet是将全球数百万台计算机连接在一起的一组网络。用户若要访问网上的各种信息资源必须通过浏览器来实现。目前用于浏览网上信息资源的浏览器有很多,而所使用的浏览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网络浏览的效果。好的浏览器应具有如下特点:(1)能阅读超媒体文件;(2)具有字符格式化功能;(3)支持多种 ☹形式的Internet信息服务形式,如:WWW,Gopher,FTP,Telnet,WAIS等;(4)能访问历史记录;(5)具有书签功能;(6)能发送E-mal];(7)能阅读新闻,发表文章;(8)具有安全保密功能。
在众多浏览器中,Microsoft Internet Explorer和NetscapeNavigator这两种浏览器使用较广泛。这两种浏览器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浏览效果,支持多种HTMI.格式和丰富的网络文件类型,并且具有高度的集成性,可支持FTP,Gopher,E-mail,Usenet等多種服务形式。
(三)因特网教育资源的分布
Internet上丰富的教育资源为教育领域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了条件。教育信息是对教育系统中各种活动的运动属性、状况、特征与功能的客观描述。教育信息是对教育的本质和规律的真实反映。Internet教育信息是指Internet上可用于教育过程的、在教育系统中传递的信息。其中既包括为学习者提供的能够形成新的知识、技能、思想、观点、习惯、行为的学习内容,也包括在传递学习内容中生成的其他信息,如相关教育的理论信息、经验信息以及控制信息、反馈信息、管理信息等,也包括世界各国及不同地区开展教育活动的各种消息以及指导、保障教育系统顺利进行的各种政策、法规,还包括与教育、教学等有关的娱乐、商业信息内容。因此教育科研工作者、各层次的学习者和教育者、各级政府部门决策人员均可以通过Internet便捷地获取各类丰富的教学内容、教学经验、教育理论、教育动态、教育指导、教育统计资料等教育信息。
由于教育系统涉及多领域内容,因此与教育相关的学术、科研、政府及各种组织机构的信息都可以归纳为Internet教育资源。Internet教育资源分布非常广泛,主要分布在世界各国的教育科研网上,涵盖了以.edu为域名类的所有资源,并在.com,.gov中也有分布。Internet作为遍及世界186个国家,连接13多万个计算机网络、1600多万台计算机主机、600多个大型图书馆、400个学术文献库、100多万个信息源的信息网络,其信息资源的地理分布异常广泛,Internet教育资源也涉及到世界各地的与Internet相联的主机,但就其分布而言主要是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这一方面是由于这些国家作为发达国家,网络环境优越,而且在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办学条件、教学资源等方面发展得比较充分,另一方面也与这些国家是以英语为母语的特点有关,这就避免了像其他非英语国家发布网上信息时的双语种或多语种版本的多重建设。有数据表明,截止到2000年1月,全球已注册的.com,.org,.net和.edu的域名已达10008475个,还有3344305个以国家或地区为最高域名(如.cn,.hk,.uk,.au,.ca等)。在这约13350000个域名中,按地域划分美国占50%德国占8.6%,英国占8.5%,加拿大、韩国유、法国、荷兰、日本、澳大利亚和中国目前为国际域名分布的前10位。
我国的网络建设与开发正在兴起阶段,目前我国上网的计算机为350万台,其中专线上网的计算机为4l万台,拨号上网的计算机为309万台。我国WWW站点约15153个。我国已建立了包括负责所有大学联网的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域名.edu.cn),中国科学院负责的各科研机构联网(域名.ac,cn)在内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完成了教育科研网络信息的初建阶段。我国国际线路的总容量为351H,连接的国家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德国、法国、日本、韩国等。其分布情况为:中国科技网(CSTNET)IOM、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291M、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8H、中国金桥信息网(CHINAGBN)22M、中国联通互联网(UNIVET)20M。
三、高校应用的共享机制建设
(一)网络环境建设
教育城域网的网络环境按其应用功能可分为四类:一是用于办公,如教师备课、文件上传下达等;二是用于通讯,以网站为代表,融合了BLDG等技术;三是用于資源管理,现实情况是地方高校建设时,往往买了资源库,却没有本地资源进入,只能靠所购买资源库一年一两次更新,无法与教学形成互动;四是用于视频教学,真实记录课堂教学全过程,并对此进行录播、直播和刻录输出,实现资源共享,教学评估,教师培训。其中的视频教学网络环境又细分为三大类:一是公开课视频会议;二飞精品课程录播;三ข是远程教学评估。
(二)教学平台建设
什么是教学平台?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手段已无法适应当前大信息量的教学内容需求,虽然各地方高校纷纷建立多媒体教室,但是独立的多媒体教室,并没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仍然不能摆脱以教师讲课为主的学习模式。为适应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对高素质创造型人才的需要,必须创造一个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式学习的环境。
地方高校可利用传媒与通信技术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开展网络教学活动。主要有开路电视远程教育系统,Internet教育系统,以卫星传输为主、互联网传输为辅的教育系统,双向HFC有线电视网络现代远程教育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等多种形式。
(三)教学资源库建设
教学资源,是指支持教学的相关资源,大致分为教材、支持系统和环境,甚至涵盖一切有助于教学活动的任何事物。教学资源库通常具有下图所示的结构。其中,教学资源数据库是教学资源库的核心。它分为三个层次:最底层是媒体素材库及索引库,在此基础上,还有积件库、课件库、题库、案例库及相应的索引库,最上层是网络课程库和索引库。
(四)网络课件开发
网络课件的质น量,不仅取决于制作课件的技术水平,还取决于教学内容的质量、学习内容的表现形式、学习方法的合理运用、学习策略的具体实施等因素。同时,开发网络课件需要运用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美学和各专业学科等多方面的知识。因此,最好进行合作开发,以提高开发速度和开发质量。
(五)多媒体课件开发
目前,教育正在走向信息化、现代化。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已经为越来越多的学校所采用,成为教育教学的支撑技术。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正在改变着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势必带来教学内容、教学观念的更新,教育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对于教育教学改革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在多媒体课件中,教学内容是用多媒体信息来表达的。各种媒体信息都必须是为了表现某一个知识点的内容,为达到某一层次的教学目标而设计、选择的。各个知识点之间应建立一定的联系,以形成具有学科特色的知识结构体系。
(六)精品课程建设
教育部就发布了《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随即各省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也相继下发了通知,提出了建设精品课程的规划和措施,响应上级号召,各地方高校更应该迅速行动起来,启动建设本校的精品课程。那么,精品课程建设的建设原则是什么?如何建设精品课程?一般认为精品课程应有以下几个建设原则:第一,课程体系要符合科学的发展规律和教育的认识规律,并有创新。第二,课程要有坚实的学术研究基础,是教与学切磋相长的荟萃。第三,课程要在理论与实践、基础与新知、知识与技能等方面有合理的布局和设计。第四,课程要在理论体系的高度顾及先行和后继课程的相关内容,有温旧,有铺垫,有延伸。第五,课程要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既有回顾,又有前瞻;既有反思,又有创新。第六,课程要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通过教学相长,启迪学生探索求知的热情,引发他们奋发向上的精神和自强不息的品格,达到深远效果和宽广辐射。
精品课程的建设,对提高教学质量、带动其他课程教学水平的提高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