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教育学教材编写的价值取向

时间:2025-01-13 07:13:53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比较教育是教育学的一门新兴分支学科。而教材作为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要的载体,不仅集中了本时期本学科建设的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更是以一个科学的体系将二者与实际教育教学相结合,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引领今后知识传授的方向。

比较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我国科学比较教育学的真正发展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们的成果包括:明确了指导思想,扩大了研究队伍,丰富了研究成果,开设了比较教育课程,开展了国际学术交流。[1]比较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大学课程在我国开设,只能追溯到1978年,教育部制定《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系学校教育专业的教学方案(征求意见稿)》。其中规定了开设比较教育学课程,并将比较教育教材的编写列入文科教学编选规划。

至今,国内出版的比较教育学教材也已有相当数量。而笔者选取了在大学比较教育学教学中使用比较广泛、影响较大、且具有代表性的两本教材进行比较。它们分别是由王承绪、朱勃、顾明远主编的 《比较教育》(二人后来重新修订, 现为第四版)(简称A教材),还有吴文侃、杨汉清主编的《比较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 年出版, 1999 年修订再版)(简称B教材)。

一、比较教育学的定义及方法和方法论

(一)比较教育学的定义

从字面理解,比较教育学是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教育概况或者同一国家或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概况的比较。但是,比较教育绝非仅仅是教育的比较,那它究竟是学科、领域还是方法?它的研究对象和目的又是什么?对此,A教材在1982年认为比较教育是用比较分析的方法,研究当代外国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找出教育发展的共同规律和发展趋势,以作为改革本国教育的借鉴。[2]而B教材中提出的观点是:比较教育学是以比较法为主要方法,研究当代世界各国教育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揭示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探索未来教育发展趋势的一门学科ร。[3]

由此可见:第一,与其说比较教育是一门学科,也可以说是一个在研究过程中逐步完善的特定研究领域。在学科建设的边界问题上,比较教育学的边界从模糊逐渐走向界限清晰,这需要多方面、多维度地去理解。第二,研究对象方面,两本教材都认为从研究领域上涉及教育整个领域中的方方面面而不局限于教育教学,研究时间上立足于当代,研究地域上则主要以不同民族、国家为对象。第三,研究目的多样化,从A教材的扩大眼界、借鉴-改善、培养分析能力到B教材借鉴、改善为主,国际交流为辅,最后发展到冯增俊在《当代比较教育学》中提出的认识现代教育、借鉴-改善、探讨教育规律、国际交流与理解、推进全球教育,可以看出,比较教育学目的主要是借鉴他者、繁荣自己,并随着渐入社会高度发展期,开始寻求理解和共存。

(二)比较教育学的方法和方法论

两本教材对方法论、研究方法以及理论分析框架有着不同的理解。方法论方面,A、B都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方法论基础。国内的另一本教材则更多强调以新的世界体系为基础,建立在国际教育的整体性视野基础上,建立在多元文化思维层面较视野的基础上[4]。研究方法方面,A教材简述了比较法、因素分析法等四种比较教育研究方法;B教材简要介绍了调查法、文献法等几种常用的教育研究方法,并特别强调了只能借鉴而不能直接将西方的一些理论框架如实证主义、相对主义等作为方法论基础;现代比较教育的方法论已从过去的一元、单极走向现今的多元与多极,即由过去片面地强调定量的分析方法与统计技术逐渐走向目前的定量與定性相结合、ฆ宏观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多元研究方法这一趋向[5]。

二、教材的具体比较

(一)教材内容方面

A教❣材属于专题比较型,侧重于比较教育学在实际的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性。主要是在不同文化背景基础上,以质、量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各级各类教育进行专题比较研究,以培养学生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比较能力;B教材则属于国际教育型,其主要通过介绍少数发达国家的教育™概况及世界教育的现状,ป开拓学生跨文化教育的视野,适合于教育学领域各类人群,是国内较主流的结构模式。

(二)主题分布方面

教材中教育专题比较研究集中于学前、基础、高等、职业、教师、成人以及义务教育等几类教育,较客观地反映出我国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具体说,以教师教育为例,A教材通过发达六国在教师教育的发展、类型、课程、教师在职进修四方面的具体情况,训练学生在该专题的跨文化研究;B教材则是在了解发达国家教师教育基础上,按照历史沿革、基本经验、发展趋势三方面,直接在专题描述-内容分析-启示和趋势的传统框架中,站在国际教育发展的高度去审视当前世界教师教育的共同问题:教师教育的大学化、专业化、一体化。

(三)比较视角方面

1.国别与区域教育发展研究。当前我国的教材,比较教育学者的精力主要放在评价六个发达国家的教育上,即英、法、德、美、日、俄(苏)这六个工业发达国家及中国和印度两个发展中国家。从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开始,我国比较教育研究则扩展到许多发展中国家。其中,A教材以学制述要为章节标题对上述六个发达国家学制的演进和现状做了基本介绍;B教材在此基础上改进,以八国教育为标题,针对六个发达国家外加中国和印度的教育历史沿革与发展现状展进行分析。

2.跨国与全球教育发展研究。该部分在教材中主要涉及全球教育发展、世界教育思潮和国际组织这三部分。A教材在回顾与展望一章中对世界教育发展进行介绍和展望;B教材用了1/10的篇幅对影响教育的各种因素进行说明,并对世界教育发展进行展望。要继续深入国别研究的基础上,开展跨文化、学科的多方位比较研究。由此,比较教育的国别比较与区域比较,还将继续成为比较教育研究的重点内容。

三、比较教育学教材编写的价值取向

关于学科的教材编写,有观点认为人文学科的建立,主要在于其文化立场与价值向度以及它在方法论层面上的人文意识和科学精神[7]。在全球化和本土化的浪潮之中,比较教育学的价值取开始由理想教育模式,转向本土文化的优点发掘,由文化的纯粹移植输引入转为理解多方文化,共融创新。由此,我国比较教育教材应应从以下三方面出发:

(一)坚持理论建设从实际研究出发

当从人的生存经验出发,将理解作为一种本体存在时,哲学解释学就包含了这样一种必然的逻辑:作为理论的理解与作为实践活动的理解是统一的,理论并不远离现实,更不排斥现实。比较教育教材内容应从高度理性的理论层次上对当下的教育实践进行批判性反思,并根据本学科的特点构建自身的理论体系。现有的比较教育学教材或拘泥于理论体系的构建,或侧重实际应用作用的发挥,在理论体系与应用作用结合时多显得较为生硬。

(二)加强本学科与邻近学科的联系

以开放的视野,放眼当代人类科学文化的有机整体,关注国际潮流,在比较视野中找到自身起点和目标,大力吸取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具体体现在研究视野从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从校外教育内容转向校内教育的内容、从传统意义上的教育转向现代意义上的教育。

(三)增强学科研究的本土关怀

我国比较教育学研究应加强相关学科成果引进过程中的消化、融合和创新工作,更应结合本土实情,加强对自己研究对象及其特殊性的认识。我国教材目前表现为对国外教育、国际视野的研究论述压倒对本国教育、民族教育的研究論述的情况。在世界文化大圈之中构建以我国民族文化传统为主的文化体系,并在此过程之中如何体现我国和而不同的文化观,应当是我国所有专家学者和相关研究人员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