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勇气》有感

时间:2024-11-13 13:07:17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读《勇气》有感1

这个故事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法国:一位美国的伞兵没有降落在预定的地点,向一位法国妇女求救,法国妇女和她的丈夫毫不犹豫地把美国伞兵藏到了他们家的大碗厨里,但随后来了六个德国士兵,把美国伞兵从碗橱里拖了出来。那位把美国伞兵藏起来的法国农民,并没有受到审讯,也没来得及跟妻儿说一声再见,就被枪毙了,美国伞兵也被抓起来了。当美国伞兵顺利逃脱出来,返回那户农家像法国妇女求救时,失去丈夫的法国妇女再次毫不犹豫地把美国伞兵藏了起来,伞兵最后得救了。

面对伞兵的两次请求,法国妇女前后都回答了“哦,当然了”,这两个“当然了”包含了法国妇女对正义力量的果断支持和对非正义战争、对敌人的无比痛恨。

美国伞兵,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保住了生命;法国妇女,用一颗真诚的心和与敌人抗争的勇气保护了美国伞兵。美国伞兵和法国妇女的勇气让我们的心灵之震颤,也由此深知:真正的勇气,源自智慧和勇气。

读《勇气》有感2

我曾经在仅有的几次授课经历中总结教学的经验,并且问自己,为什么选择课堂?为什么选择孩子?试图从最本源的地方来总结答案,但仅有的经历让自己很是迷茫。

阅读了《教学的勇气》,这是一种绝对不同于传统教学理念的新思维,很快,她占据了我的头脑,我十分兴奋,甚至有些欣喜若狂,恨不得把她提到的一些内容拿去应用,但这样想也并不是十分正确的,一个好的理念和思维,如果能够应用到生活的各个角落可能需要太久太久的时间。放眼当下的课堂,足以显得她的思维和想法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可能还仅仅停留在脑海的乌托邦。

无论乌托邦也好,由点到面也好,对一个新的思维和理念我们总应该带着批判性的思维去看待,而《教学的勇气》也应当如此。

教学是两个角色的故事,教的角色便是授课者,学的角色便是听课者,好的教学无非就是正确处理好了教与学的角色关系,而在我看来《教学的勇气》恰恰是围绕如何处理这样的关系而提出来一系列的方法论,这些提出的方法可操作性也难易不一,下面我想就书中的一些观点谈谈我的看法。

书中有提到权力和威信的区别,倡议教师要认清自我,用自我魅力来感染学生,而非依靠外界权力来约束学生。我对这样的观点表示认同,师者的的确确应该通过自我魅力来感染学生,让学生由心对师者产生一种“敬”,但如何去散发个人魅力呢?似乎成为了一个难题。在这里,抛却师者个人学识程度不讲,我自己认为,让学生对师者产生崇拜或者信服,第一堂课是重中之重。

如何去上好第一堂课呢?结和此书内容和我自己的一点点体会,第一堂课应当给孩子们一个好的印象,多讲一些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并在这些话题上面稍做加深,让孩子们由心去产生敬佩。除此之外,要多和孩子们交流,让孩子们觉得你是一个老师的同时也是他的朋友即可。我想这样的第一堂课一定会对后期的课堂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再者,我想谈谈关于文中提到的几条理论,即这个空间应该既有界限又是开放的,这个空间应该既令人愉快又有紧张的气氛,这个空间应该既鼓励个人表达意见,也欢迎团体的意见,这个空间应该既尊重学生们琐碎的“小故事”,也重视传统与纪律的“大故事”,这个空间应该既支持独处又随时有群体的资源支持。针对这几点我认为作者阐述的相当详尽,所以我还是想从如何操作方面说说自己的看法。

课堂之上如何真正实现如上的关系呢?我认为师者和老师各自的角色定位十分重要,把课堂交给学生,但又不能脱离老师设定的轨道这就要求老师做到课堂导演的角色,给孩子们可能大的空间去绽放自我,又要把控全局,既要不时融入孩子们当中,又要即使给孩子们自己处理问题的机会,我想这样的效果一定需要前期的准备和丰富的经验。也只有这样,我们想给予孩子们想要的课堂才会不期而至。

好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有太多太多,但终归不能统一而论,无论是书中涉及到的还是没有提及到的,我们是在探索的路上,我们可以坚信的那便是用心去爱,用心爱孩子们,让孩子们得到快乐和幸福,我想这就是我们如此用心爱的意义所在。

读《勇气》有感3

暑假里,我读了管家琪老师写的《勇气训练班》这本书。这本书内容丰富,情节精彩,读后令我受益匪浅。

看见她们的勇敢,我情不自禁地想起我以前跟哥哥一起去小树丛“探险”的事。我们走到一些旧房子前时,哥哥突然“消失”了。我惊恐万状地大喊“哥哥!哥哥!”但没有人回答我。℉只见那破旧的房子旁边的树林里枝枝杈杈,一片漆黑,好像张牙舞爪的幽灵……难道哥哥被幽灵抓走了?我越想越怕,最后竟然哭了起来。突然前方传来了一阵鬼哭声,我没有防备,差点被吓晕。“哈哈哈……”一阵笑声传来,原来是哥哥,他在房子背面,原来只是虚惊一场。

这本书讲述了《勇气训练班》和《勇敢的公主》这两个故事,其中我最喜欢《勇气训练班》这个故事。这个故事讲述了四年级一班转来了一个叫萧丹祯的新同学,,他说他有一个只有他自己才能看见的隐形朋友——小威,他们准备在一个经常出现幽灵事件的桥墩下举行毛骨悚然的勇气训练班。很多同学听后都纷纷报名了,他们都说自己有勇气参加。当第一关刚开始,萧丹祯尖叫了一声,许多同学都跑走了,只剩下班长刘巧慧、林齐缤,萧丹祯和李乐淘。最终刘巧慧设法吓跑了萧丹祯,让他承认世界上根本没有鬼,我对웃她们的勇气感到深深的佩服。

《勇气训练班》这本书让我提升了勇气,使我变得更加勇敢,我从中明白了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妖魔鬼怪,很多所谓奇奇怪怪的事其实都是人云亦云,或是在传播过程中人们添油加醋的结果,我们没必要害怕,要做个勇敢之人。

读《勇气》有感4

午后的阳光,温暖而惬意,透着丝丝慵懒。手捧墨香,细细品味;丹青妙笔,诉说着记忆深处的动人回忆;字字珠玉,仿若钢琴键上的88个琴键,于有限中变出无限华美乐章。狄斯尼用那简单干净的文字勾勒出回味的种种,令我冥思——

风过,书页翻飞,回眸间,又见属于那个世纪的战争。那年轻的伞兵落在敌方区域时的焦虑不安;那位善良的妇女和她的丈夫的善意包庇;行踪暴露,丈夫被杀时的不甘,德军的无情;妇女女的撕心裂肺,伞兵的愧疚不安,一切的一切都在我眼前浮现。

当命运的齿轮悄然转动,伞兵再一次找到妇女的门前,“你愿意把我藏起来吗?”“哦,当然。快!”简单的对白,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埋怨,只有简简单单一句话,却谁也无法想象,这是由一个法国妇女与一个素昧平生的伞兵说出的,充满了对彼此的信任,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作赌约,这是一种怎样的勇气啊!

这放手一搏的勇气,这在丈夫逝世后能冷静藏匿陌生人的勇气,他们又为何用勇气做出了生命的赌约呢?这不是一个未解之谜,只是因为他们有着相同的信仰,是的,信仰。他们来自大洲的两岸,却有着同一个愿望。他们向往着自由,他们坚信着希望,他们更崇尚着和平!这个集聚着人类日自古以来不变的信仰啊——和平!曾经有人说过,“信仰是没有国土和语言界限的,凡是拥护真理的人就是兄弟和朋友”。正是因为有了信仰,有了追逐的目标与方向,有了信仰的那份执著,他们才能不顾一切的用命来赌。

他们不怕吗?怕。这是肯定的,可他们更怕自己为了苟活,而放弃这份信仰,放弃同样追求信仰的人。这样的自己,令他们厌恶,他们宁愿死,也不愿就这样放弃,只因为一个信仰,一个凝聚千千万万人起义的信仰。为了实现这份信仰,多少的战士们前赴后继的上战场,他们怀揣着家人的担忧,可心头更为沉甸甸的是那民族的信仰,国家的信仰!他们誓与有着同样信仰的人们,提着敌人的头颅,踏着同胞的血泪,冲破如烟的战场,将敌人赶出国土。他们来不及埋葬战友的尸体,来不及沉痛惨死的亲人,他们为了信仰而战——和平!自由!希望!

美国人说,有信仰才有国家,法国人说,有信仰才有幸福,故事中这平凡的法国女人,有对自由的信仰,虽失去亲人,可她是个幸福的女人;这伟大的法国人民,有对自由的信仰,虽有无数泣血的黑夜,可终究有个光辉灿烂的黎明,一个自由的国土,一个和平的地方。

窗边风又起了,陡然回神,心湖荡漾,泛涟漪,一圈开来一圈开去,久久不平。不禁感慨现在的自由社会,和平世界,又是又有多少的无辜战士用生命换来的啊。人们痛恨战争,因为它夺取无数鲜活的生命,因为它让自己的国家不再安康吧!

人人心中都有着一份信仰,你又是否找到属于你的信仰?

读《勇气》有感5

其实我自已本身也是害怕开课,在开始会出现焦虑、紧张、害怕,怕自已开得不好,不能大胆尝试,在课堂教学中有时候会缩手缩脚怕待会会控制不了课堂,怕那里讲得不好,哪里做得不好,也会害怕出丑。

但是通过看这篇用《勇气征服课堂》让我领悟了一些道理:我认为要用自己的勇气来征服课堂,征服自已。我们往往缺少的就是展示自我缺陷的勇气。我们应向评课者积极展示自己的能力水平、教学效果。让评课者帮自己找到需要提高和改进的不足,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进步。

其实生活也是如此,各种各样的困难挫折,会如秽土落到我们的头上,要想从这苦难的枯井里脱身逃出来,走向人生的成功与辉煌,办法只有一个:将他们统统都抖落在地,重重的铲在脚下,因为生活中我们遇到的每一个困难,每一次失败,其实都是人生中的一块垫脚石,学着积极的面对问题,把困难当机会,问题总是有办法解决的,在上课的准备过程中我们也许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和困难,把困难当机会吧,失败者常把机会当困难,成功者常把机会当困难。所以,我们一起努力吧!

读《勇气》有感6

信念,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念,因为信念是一个人前进的方向,目的地,但方向有了,却不一定能够到达,这时便需要的是前进的勇气。

祥子,一个朴实的名字,也曾代表一个朴实的人。当他刚进城时,他便拥有了信念,他要拥有属于自己的一辆新车,信念赋予了他勇气,他的强壮能干使他在几年内便拥有了新车,但好景不长,他的车在一次拉客时被兵缴了。他的信念让他没有放弃,但后来一切的阻挠,虎妞的狡诈,恶毒让他彻底失去方向,时间就如恶魔慢慢撤去了祥子天真

.朴实.努力奋斗的品质,却为他覆盖上了一件丑陋.空虚.堕落的外衣。祥子是不幸的,但这不能成为他失去信念的理由。只是他没有真正的勇气与更坚定的信念。

我似乎也曾有这么一位朋友,虽然是在小学便认识的。曾经,我们俩都是班里的好学生,都有自己美丽天真的愿望,也就是我们眼中的信念。从小,我们俩你追我赶,互相竞争,互相,也创下了班里许多的第一。正当我们都正辉煌时,班里一些不想要学习的同学开始与初中的一些人交往,学了一些不良习惯,和他们一起打架等做一些不良行为。而他也正是他们其中一位的朋友,在他的朋友的怂恿下,他开始吗慢慢走向弯路,染上了许多坏习惯,学会赌博.吸烟。我为他感到十分惋惜曾有一次我劝阻他,他却不听,反而怂恿我加入他们的行列。就这样,我失去了一位曾与我针锋相对,相互竞争,相互进步的挚友。

他又何尝不像骆驼祥子一样,曾经也拥有着天真美好的信念,也拥有着走向成功的勇气,但是他的信念却十分容易动摇,勇气在环境的消磨下消失。从此,这个社会多了一匹害群之马,而少了一个有用之才。

人,最重要的是信念;信念,最需要的是战胜诱惑的勇气。一个坚定的信念能让你在涂中不迷失方向,走了弯路。一股从内心而来的勇气,能让你在途中跨过障碍,躲避陷阱,拒绝诱惑。

ฐ读《勇气》有感7

最近读了《教学勇气》一书,里面提到一个医学院的教学改革:将原来用尸体做标本,改为用真实的病人做标本。这样的改革使原本机械化程式化的学生变得人性化,感性化,他们能够感受到病人的痛苦,从而充满感情地对待病人,认真对待病号,尽可能地在救治的过程中减轻病人的痛苦。带着对病人的同情和怜悯去医治他们,这才是医学的初衷。

这使我想起了我们的教育,教育的初衷是什么?细细想来也不过是四个字:教书育人。所谓教书就是教给孩子们知识,目的是让ส孩子们学会知识。所谓育人就是教育孩子好好做人,目的是让孩子做一个品德高尚,与国家、社会、他人有用的人。再来看看我们现在在做什么:上课,完成作业,能够应付考试,每次考试要考到前几名,毕业班升学率要高……孩子学会知识了么?会用学到的知识来指导实践么?孩子们是人格健全的人么?老师您了解了么?我想答案一定是否定的。要不,我们的大学生毕业了还找不着工作?我们的学生动辄自杀,动辄残害室友?所以,我们的教育早已违背了初衷,我们的老师也更多地是在追求现实的利益。

教育要改革,必须改革。

怎么改?我想不如借鉴一下医学教育改革,朔本逐原,回归到教育的初衷上去。我们教师是有思想的,有感情的人,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也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我们要用我们内心的人性去面对学生的人性,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去处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用人对人的态度去处理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用人与人之间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去做好老师对学生知识的教育。用人与人之间人格魅力的感染去感染我们的孩子,让他做一个品格端正的人。

我今年仍然带三年级的孩子,他们只有八九岁大,但是我知道我们也是有感情的。前几天我讲公开课,我把同学们教师节送给我的花当做奖品,在讲课的过程中把花送给表现好的同学,当我将第一束花送出去之后,课堂气氛空前热烈,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这节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感到比较惭愧的是由于我的花不够,有很多表现很好的同学没有得到奖励,.于是下课后,我要买了一些棒棒糖分给孩子们,他们拿着我给的棒棒糖高兴极了。从那以后,同学们更听话了,上课纪律更好了,老师不在的时候自主管理的能力更强了,我由衷的开心,也用更多的语言去夸奖他们。我知道,我对他们的关心和鼓励正在一点一点地在他们心中播下种子。

我想,教育就该如此,返璞归真,回归初衷,踏踏实实地教给学生知识,认认真真得教他们做人。

读《勇气》有感8

在周末的一个晚上,心情不佳,因为在生活上的一些琐事,找到我的高中同学汤振森聊了差不多好几个小时,我向他吐诉最近生活不顺,烦事扰心的种种情况,他便向我推荐了一本书,书名便是--《被讨厌的勇气》,他说看完这本书肯定会对我有所帮助,我已经很久没有认认真真读一些这种感觉类似于心灵鸡汤的书,可读完之后发现它并不是我想象的这样,它只是在讲一些很普通的道理,只是我们常常很容易忽视了,下面我就简单介绍一下这本书。

该书主要讲述了如何能够在繁杂的日常琐碎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中用自己的双手去获得真正的幸福,它的中心思想主要是阿德勒思想--目的论思想:所谓目的论就是事物的一切都与其原因无关,它关注的现在,是现在应该怎么去做,它是一种与先天论完全相反的思想,正因为如此,它是一种非常积极向上的思想,是非常适合做我们年轻人的航标。

书的内容首先分析了我们生活中的"不幸"的最终的起因:人们通常自己下定决心"不改变",举个例子:一位年轻人他自卑,性格内向,对自己的容貌和学历都极度的不自信,因此,他每天都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不管怎么样,他都不愿意出门,那是什么原因导致他这样的呢?是因为他自卑,不自信吗?不,正是因为他不愿意出门,不愿意接触他人,不愿意改变自己,所以导致了自卑,不自信。这里就牵扯到了人际关系问题,人际关系在这个世界是很复杂的,书中提到了人际纵向关系与人际横向关系,人际关系如何做到平等:于是需要尽量的发展一些横向关系,即使你与他人之间可能存在纵向关系,那怎么去让人觉得是横向关系呢?举个例子:一位妈妈因为头发乱了,需要梳子,而她的小宝宝知道后便帮她拿了一把梳子过来,有的妈妈便会对孩子说:"你真棒,你最厉害了。"这种夸赞方式就会给孩子觉得是一种上下级的纵向关系,拿梳子这件事妈妈也会做,而且很轻易就能做到,但是她却对孩子这种类似较夸张的称赞,这就会给孩子产生一种纵向关系的感觉,如果把称赞改成:"谢谢你了或者感谢宝宝帮妈妈拿梳子"这种话语,便会存在一种横向关系,一种双方地位平等的感觉。

书的最后还讲到了人要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价值,人生的意义由我们自己决定,追寻价值要从现在做起,要活在当下。我记得有一位日本马拉松队员在一次世界大赛上夺得了冠军,赛后记者问他是怎么做到的,他说很简单,我每跑一段都会给自己定一个小目标,比如跑到哪个路口,然后再跑到哪个路口,跑的过程我的目标不段地实现,这样我就觉得轻松多了,正如我们人生一样,不需要给自己定一个非常远大的目标,先给自己定个小目标,然后从今天做起,从现在做起,朝着这个小目标前进,这样便能切身体会到自己的价值,自己人生的意义。

其实这本书里面也有很多内容我自己并没有认同,我觉得它描述的有些思想并不是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所以我在这篇文章里也没有提到。我想表达的是,我们要获得别人的爱,首先要学会爱自己,要自己给自己信心,人生路很长,它并不是百米赛跑,它是一场马拉松,跑累了,就停下来走一走,喘口气,只要不倒退,你就是成功的,你便能从中感受到你的价值,感受到属于你的幸福。

谨以此文用来勉励自己,勉励正在奋斗的人们。

读《勇气》有感9

“那堂课有30名学生,可能有29位是想学的吧,但我无从得知。在最后一排的远远的角落里,有一位‘来自地狱的学生’没精打采地坐着,像个幽灵。……此刻,我已经有25年的教龄了,然而面对‘来自地狱的学生’,我犯了一个没有经验的新手才会犯的最基本的错误:我完全被他困住了,这个教室中的其他人在我的视线中都不存在了。在漫长又痛苦的一个小时里,我把我所有的注意都投向了这个年轻人,竭尽全力想把他从僵化的麻木状态中唤醒。但是我越努力,他好像越向后退。在我被‘来自地狱的学生’困住的同时,我忽视了其他学生的需要,使得其他的学生都成了可有可无的人。”

读完这一段话,我发现自己的`心被帕尔默深深地触动了。“来自地狱的学生” --- 对我来说,庆幸地是我并没有遇到可以如此来形容的学生。只是,当日复一日地面对着这些调皮捣蛋到让自己有些无所适从孩子们时,我也开始有些怀疑,自己是否真的适合教师这份工作。我还能像当初一样和他们打成一片,陪他们玩陪他们哭和笑吗?我还有能力教给这些孩子们那些我一直在努力教给他们的东西吗?孩子们不是来自地狱,但他们真的是天神赐予教师的天使吗?

随着自己在工作之余一点一点地看完这本书,自己的心也变得越来越明朗。多么美妙的一本书,这是教师能收到的最好礼物之一!帕尔默深入浅出的表达,指引着我重新认识自己,认识孩子们,认识教师这份职业。她说了很多,而我心中也装着不少的想法。

让孩子们做真正的天使!--- 这,是我现在最想说的一句话。

此刻,我还是一个教龄不足4年的人---这是我带一年级的第三个年头。还记得当初刚毕业来到这里,我对一切是多么的充满激情和幻想埃当我第一次站在讲台上面对着那些可爱的面孔时,我对自己说:他们是你的天使,你将努力和他们一起在校园的天堂里分享每一个快乐的时光。随着时间慢慢流逝,等到现在回头一望的时候,3年的时间已经走过了。不能抹去那些为孩子们取得好成绩而发自内心欢喜的日子,但除此之外呢?那些你一遍遍去解释一遍遍去劝导的孩子,为什么不能真正进步一些呢?我悉心设计的课件,苦口婆心的诱导,他们为什么不能多在意一些?最起码,为什么他们还是一样上课坐不好,吵吵闹闹,下课东奔西跑让自己担心个没完呢?

让我静下心来,重新开始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当我还不了解自我时,我就不了解我的学生们是谁。……当我还不了解自我时,我也不能够懂得我的学科。”---先从帕尔默的这段话说起。佛语说,心中有佛,眼中所见便是佛。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审视自己教书的动机和方式。我们不该为了潜意识中自我的表现欲而去要求孩子们一起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教书的对象是孩子,所以教书的目的是做一切能让孩子感到快乐、学到知识、找到理想的事情。不能因为教书是我的职业,自己就把一切教学的压力转嫁到孩子身上去。在教学的方式上,帕尔默要求我们要学会倾听,“倾听学生尚未发出的声音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不断地宽容他人,关注他人,关心他人,尊重他人;意味着不能匆忙地用我可怕的言语去填塞学生的沉默,并且不要迫使他们说我们想听的话;意味着充满深情地走入学生的世界,以便他或她把你看成是能一直倾听他人真话的言而有信者。”此外,我们不能将自己平时个人的不良情绪带到教学中去。要学会控制孩子们的情绪,首先需要自己做到最大的耐心去控制自己的情绪。当你在为孩子们课堂上的小动作烦恼不已时,你是否也注意到了也许某次自己走进课堂时一个不经意的黑脸也已经吓到了你眼前的这些孩子们?

孩子们是天使---我说这句话,是因为我发现自己需要重新好好认识孩子这个概念。一年级的学生几乎还可以说是一无所知,调皮、贪玩、打闹等等,其实这些不正是他们的天性吗?我们难道要一直愚蠢地为这样可爱而美好的天性而懊恼不已吗?问题在于沟通协调的技巧和自己的心态。“一般地说,小孩子了解老师的心,比老师了解孩子的心还要透澈。这是不足为怪的,因为,一个自由自在的孩子既能用他的机智保卫他的生存,他当然要把他所有的机智用来摆脱暴君的锁链,夺回他天赋的自由;反之,老师是不会去窥探孩子的心的,因为他没有任何切身的利益促使他这样做,所以他有时候觉得让他偷懒或瞎闹一阵反而对自己有好处。”这是卢梭在一书中的观点。要真正了解一个孩子的心理是需要非常多的知识和经验的,但孩子的一些普通天性却是可以好好去认识并把握的。他们贪玩,不听话,些许的逆反,我们也许应该考虑给他们更多自由的空间;他们天真极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我们应该给他们更多施展的空间;他们需要被赞美,失ศ落时需要更多的呵护;另外,我现在想,我们应该像尊重大人一样尊重他们,这其中就包括多去倾听。

孩子们是这个世界的天使。有多少人长大后怀念孩子时的纯真简单啊!作为教师,让自己努力去做他们的朋友吧。“不可使还不喜欢读书学习的学生对读书发生厌恶的心情,不可使他尝到读书的苦味,以免他过了青年时期还觉得读书是一件可怕的事情”,要“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理想”。

要让孩子们做真正的天使。笑着的天使,即使他们在哭在闹,那也是哭着闹着的天使。

读《勇气》有感10

小时候,常问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妈妈总是笑了一笑,摸摸我的头,说:“你啊,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我想,大概每个孩子都得到过这样的答案。

这个寒假,妈妈给我买了一本《西游记》,《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虽然由此改编的电视剧我也常常孜孜不倦,百看不厌。但一拿到这本经典小说,我就如同小鸡啄米似的看了起来。细细读来,小说里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地跃然纸上。虔诚执着的唐僧;机智勇敢的孙悟空;好吃好玩的猪八戒;忠厚老实的沙僧。

其中,我最喜欢孙悟空了。当孙悟空打败了妖魔鬼怪,我总会为他欢呼;当他受到了冤屈,我也会感受到一种深刻的共鸣;当孙悟空被唐僧误会,被逼回花果山,继续当他的齐天大圣,但又当唐僧遇到危险,猪八戒赶到花果山向孙悟空求救,他也毅然去救唐僧时,我的眼中便充满泪水。这就是我喜欢的孙悟空。

唐僧师徒四人在前往西天取经的路上,共遇到了九九八十一道难关。这就好像我们成长道路上布满的荆棘。最终,他们战胜了难关,取得了胜利。“工夫不负有心人”这句话用在他们身上是再恰当不过了。而我们,只要有不怕困难,坚持到底的决心,也会取得最终的成功。人生有许多的困难,所以我们在此就要锻炼自己不怕困难,以及坚定的不后退的信心。

《西游记》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对神话的幻想,它还给我善良,宽容,嫉恶如仇,有面对困难的勇气。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