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人民的名义》观后感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收视率节节攀升,关于电视剧的讨论热潮不退。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人民的名义》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关于《人民的名义》观后感【1】说《人民的名义》这部电视剧爆火,确实不夸张。从两个方面可窥一斑:其一,目前该剧平均收视率已跃居年度电视剧排行榜第二,豆瓣打分最高时达9.1分,这在近几年的国产剧里较为罕见。更难得的是,该剧还吸引了大量的年轻观众,比例高达60%;
其二,连日来,围绕该剧的热评层出不穷,横扫各类媒体平台,已然形成了一种现象。仅从一些文章的标题,便可看出该剧的传播面有多广,话题度有多高,诸如很久没有像这样一起追剧了,《人民的名义》为什么能圈粉90后,达康书记成网红谁当脸红,花式点钞爆红对爱岗敬业是最佳赞美,警察叔叔不能看了《人อ民的名义》就玻璃心,等等。
这些评论,有针对电视剧艺术本身的,也有针对剧情所折射的官场生态、社会乱象的,还有针对某些质疑、恶搞、攻击该剧的人和事的;参与评论的人员中,既有普通观众和网友,也有媒体记者、编辑,还有社会各界人士,包括离退休干部等,可谓是各抒己见,百家争鸣。正是这些参与者及其相关评论,为该剧的传播和爆屏营造了浓烈的氛围,达到了推波助澜,锦上添花的效果。
可是笔者注意到,在这么多评论中,并没有来自官员的声音,成为一种遗憾。这很重要吗?是的,很重要!
《人民的名义》是在全国最高检的大力支持,和相关方面的共同努力下,精心打造出来的一部反腐题材电视剧。而很多观众热衷于追看该剧,也正因为它是大尺度反腐题材。该剧犹如一面镜子,照出了官场生态、百态和丑态,里面有很多官员的影子,更有很多落马贪官的写照。像跑官要官、强行拆迁、权钱交易等,在当今官场依然未绝迹,还在侵蚀着我们的干部队伍;该剧 ☺也似一记警钟,告诫各级官员必须清正廉洁,一心为公,确保政治清白,仕途平稳。要知道,党中央始终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老虎苍蝇一起打的原则,并形成高压态势,时时敲打着各级官员;该剧又象一堵墙,一堵廉政墙,可以让官员们好好地面壁思过,对照检查自己的言行举止,所作所为
既如此,作为各级官员,难道不应该好好地看看该剧,并参与相关的讨论,谈谈各自的感受吗?前车之鉴,后车之覆。很多贪官落马后,总会忏悔自己学习不够,意志不强,立场不坚定云云。而对于其它官员来说,《人民的名义》这部电视剧不正是非常好的学习和反思的机会吗?对照剧中违规违纪的人和事,看看自己做得怎么样,是否也有相关现象或迹象,然后加以改正,防微杜渐,避免成为下一个落马者,阶下囚。同时,还应把自己观看该剧的心得体会,通过一定渠道反馈出来,与其它官员分享,共勉。
当然,要想让广大官员真的观看该剧,并畅谈观后感和心得体会,恐怕还需要相关方面的组织、引导。比如,作为各级党委政府,不妨动员、甚至要求官员们观看该剧,就像曾经组织党员干部观看《焦裕禄》、《杨善洲》等电影那样,并选择适当渠道或平台发表看法,谈心得,讲体会。再比如,作为各类媒体,也不妨有针对性地推出一些报道,专门对观看该剧的官员进行采访,ข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记录他们的心得体会,不也能带动或触动某♡些官员,自觉加入到观看该剧的行列吗?果真如此,也算是对反腐倡廉工作做出特殊而积极的贡献了。
关于《人民的名义》观后感【2】一名官员被人举报受贿千万元,当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总局侦查处处长侯亮平前来搜查时,看到的却是一位长相憨厚、衣着朴素的老农民在简陋破败的旧房里吃炸酱面。检察院反贪局长陈海在调查行动中遭遇离奇车祸,为了完成当年同窗的未竟事业,侯亮平临危受命,接任陈海未竟的事业
3月28日,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组织创作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定在湖南卫视金鹰独播剧场开播。时隔多年,反腐剧再次回归荧屏,而且尺度颇大剧中级别最高的贪腐官员官至副国级,一个大省的半壁江山都陷入贪腐。
本剧导演、制片人李路说:本剧的力度、布局之大,是前所未有的。电视剧能拍到这个尺度,是国家反腐力度使然。
原著小说作者、编剧周梅森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说:作为一个作家,如果你不敢写,或者写得不痛不痒,你的作品就失去了读者和观众的信任。老百姓是真的关心反腐,对腐败的切齿痛恨不容置疑。
没有人脸上写着贪官二字
江苏省作协副主席周梅森出生于1956年,代表作有《人间正道》《绝对权力》《国家公诉》《至高利益》等。他只在徐州市政府挂职过一年副秘书长,并没有从政经历,如何写好官场,只能说我非常关注这个时代,关注这个时代的政治生态,看透了权力背后的面孔。
李路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没有人天生是贪官,没有人脸上写着贪官二字。从导演的角度,我更看重的是描绘官员内心世界和人格的演变过程。对人性的挖掘,是反腐剧需要思考的。
小说中,某官员家属受贿150万元,破案过程就来源于南京市浦口区反腐部门的一个真实案件。我曾经下到反腐第一线,和办案的同志们聊。我们以前觉得,反腐就是把犯罪嫌疑人抓过来,软硬兼施,其实不是,是斗智斗勇。像这个案件,完全是零口供办案。
当时,受贿的方式是卡,可以用来消费和提现,但写的不是受贿人的名字,而银行取款机的监控录像也因时间久远已经销毁,案子一度陷入僵局。但反腐部门的同志注意到,卡里还剩几千元零头,就看受贿者舍不舍得这几千块钱,如果他拿着这张卡再去取钱或者消费,证据就拿到了。最终,受贿者还是舍不得,拿着卡去买了贵重物品,还和自己的卡合并使用。证据到手,犯罪嫌疑人立刻被捕。周梅森把这个案子写进了小说,也成为电视剧中的一个重要案件。
从年轻时候起,巴尔扎克就是周梅森的偶像巴尔扎克所处的是一个新旧交替、金钱至上的时代,和现在有很多相似之处。巴尔扎克有一个观点讲得非常好,小说家必须面对现实生活,使自己成为当代社会的风俗史家;小说家的任务不仅在于描摹社会现象,还要解释这些现象的原因;小说家又必须同时是道德家和政治家。周梅森说,巴尔扎克的作品有一个特点,就是对社会思考的追求,这也是我这部小说所追求的东西。
关于《人民的名义》观后感【3】《人民的名义》讲述了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总局侦查处长侯亮平临危受命担任汉东省检察院反贪局局长,在领导和同志们的坚定支持下,率领检察官抽丝剥茧、层层突破,依法查处京州市山水投资集团侵吞大风服饰集团股权案背后的职务犯罪,最终将腐败犯罪分子绳之以法的故事。曲折精彩的故事情节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反腐决心和严惩力度,以检察官侯亮平为代表,塑造了一群一心为民、刚直不阿、清正廉洁的群体形象,是一部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展现温暖人性、紧扣时代❣的用心之作。
《人民的名义》能够成功顺利面世,少不了该剧的三大灵魂人物。编剧周梅森、导演李路以及最高检影视中心专职副主任范子文。而在周梅森与范子文有了运载《人民的名义》这个项目的计划后,李路成为最后一个上船的人,也成为了重要的领航者之一:我们一直在等一个重要人物能撑起这个项目,他得是一个团队的主线,来让我们这条大船远航,然后李路就出现了。周梅森说道。
李路坦言,为了拿到周梅森的剧本,自己不止一次前去拜访他:当时听说梅森大哥,我二十多年的朋友,在写一个反腐剧本。我立即带着两瓶酒去拜访他,我们喝的很开心,热情洋溢。结果第二天我给他打电话,他说 我什么都没听见,我耳朵不太好 。所以第二天晚上我又去了,继续和他聊。我知道《人民的名义》一定有很多他憋着想说的话。因为13年没有反腐剧了,他也有十年没有创作同类题材了,所以他一定有很多东西想表达。据悉才看到前三集剧本,李路就立即支付了周梅森稿酬,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该剧的运营和创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