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活着》读后感3篇
篇一:余华《活着》读后感那片田地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扶着犁,一头瘦骨嶙峋的老牛用尽全力的向前迈着步子。虽有正午的阳光笼罩着他们,但仍是透出了一丝丝的悲凉意味。
这便是《活着》的开篇景象。作者使用对话记忆让主人公讲故事的方式写的这篇小说。
男主人公便是那位老者许福贵。他是地主阶层的公子哥,本有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优厚生活,但由于他迷上了赌博,将家里所有的财产输得精光。父亲因此被气死在了祖宅里,从此一家人开始了长达几十年颠沛流离的生活。虽然从未下过田,但由于生活所迫,福贵不得不租田然后一点一滴的学起,终于尝到了劳动的艰辛;去城里给母亲买药,却被国民党当成壮丁抓走,战场上的枪林弹雨在他心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一年以后的家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母亲去世,女儿变哑,生活很是清苦,好在儿子一天天的长大,心里总算有了慰藉;然而,好景不长,最有前途的儿子因为抽血过多死亡,巨大的阴影笼罩着这个支离破碎的家庭;而后妻子、女儿、女婿、外孙一个个地离他而去,最后就剩下了那头老牛与他作伴。村里的人谁都知道,福贵的枕头底下压着二十块钱,只等他有一天死去了,用来买棺材下葬。
这是一个屡屡被生活打击的生命。每一个亲人的离开,都是锥心刺骨的痛;每一份温情的流失,便湮灭了一点心灵的烛光。更何况在他的一生中,所有的亲人都不在了,神经早已痛的麻木。但是还是要活着,为了肩负的职责,默默的承受一切风云变幻。命运的打击铸就了他坚韧的性格,让他勇于去扛起一切,面对着苍天,活着。
而家珍,福贵的妻子,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则是位温柔贤惠的善良女性。她是福贵去城里溜达时相中的姑娘,陈家米店的女儿,家珍是很眷顾这个家庭的,否则不会在许家败落之后不听父母的劝阻,毅然带着刚出生的儿子回到了福贵的身边;在丈夫被抓期间,既要照顾生病的母亲,又要来回奔波以维持生计,让一家人平平安安:她确实尽到了一个妻子的义务。同时,她也是有些软弱的,在猜出儿子去世以后,她对生命第一次表现出了绝望,用绝食的方式想要到阴间去陪儿子,去照顾那个在黄泉路上孤零零的灵魂。但是福贵告诉她,一个儿子走了,还有一个女儿,你若跟了儿子,女儿该怎么办?前思后想,家珍终究是从绝望的深渊里回了过来,尽心尽力的关注女✉儿的成长。直到女ศ儿难产身亡的消息传来,这位母亲再也经受不住打击,在丈夫的怀里沉沉睡去。只留下了那句话语:“这辈子嫁给你,我从没后悔过,我知足了,现在我要去照顾一双儿女了。”
看到这一句,心中有一种难言的悲凉,尤其是家珍去世时的那一段描写:福贵只是觉得家珍的身体在一寸寸的凉下去,先是手和脚,然后渐渐蔓延到心脏。福贵用手死命的捂住妻子的心口,想用自己的温度延缓这种冰凉的扩展,可是她的身子还是静静的凉下去,一只手的温度怎么敌得过死神的召唤。
活着在家珍身上的体现,也同样有爱和责任。也许就是这样,总有一类人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活着,她生命的绝大部分都被瓜分了,占去最多的就是这两样东西。生活的苦痛在她眼里是暂时的,太多的悲伤已经让她学会领略艰难中的甘甜,无言的承受命运安排的所有可能。
凤霞,是福贵和家珍的女儿。五岁之前她过的是富贵人家的生活,可是由于父亲的不争气,家产被他败得精光,她就成了穷人家的孩子。那一次害病因为无钱医治,彻底不能说话,漂亮的女孩成了哑巴;也是因为贫穷的家境,她还有过一次被人领养的经历;长成ล人后好不容易嫁了人,过了一年被人宠爱的幸福生活。可是由于文化大革命,医院的设备条件太差,难产让这个苦命的女人年纪轻轻便撒手人寰。
凤霞的死是带有一定政治色彩的,如果没有那十年动乱,所有人的命运都还不至于是后来那个样子。她活着延续了她父母的生存意志,她走了,连母亲的生命也一并带走了。
有庆,是福贵和家珍的儿子。从小就很懂事乖巧,因为家境不好,有庆就养了两只羊以补贴家用。鞋底磨得太快,他就赤着脚上下学。他的体育教师还在福贵面前夸过他,说他将来一定是位优秀的长跑运动员。可是县长夫人难产,医生害怕救治不过来给自己带来麻烦,所以就狠命的抽血,导致有庆失血过多,八九岁的孩子也一去不复返了。
有庆的死带有一点官僚色彩。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曾给整篇小说都增添了几分动人的颜色,没想到竟是这种结局。
小说的结尾是这样:我抬头看天,黄昏即将转瞬而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大地袒露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的儿女回家,土地召唤者黑夜来临。
看完书,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人的生命是如此脆弱,就像墙角摆的玻璃花瓶般说不定那一天就碎成千片万片,找不到原来的模样。不经意间幸福和美好便擦肩而过,悲苦和失望接踵而来。面对困难,真的就应该如福贵一样,坚强的承受一切,用满心的爱和责任去承担,去领略苦中的甜,去接受命运安排的一切,去坚定活着的信念。
天空蔚蓝,白云柔软,就让我们坦然面对人生路上的痛苦,去迎接明天的朝阳,笑着一步步走下去,为了活着而努力奋斗!
篇二:余华《活着》读后感《活着》是一个叫富贵的老人在向人讲述自己的故事。
福贵原本是一个大富人家的少爷,殷实的家业让他衣食无忧,他成了一个游手好闲的赌徒,成天混迹于妓院和赌场之间,仅在半年的时间里就把祖上留下的一百多亩田地和祖屋一点一点的全输给了龙二,年老的父亲再也禁不住这沉重的打击,在即将搬出祖屋的前一天带着深深地痛心和无奈死在了村边的粪缸旁。输掉了家业的福贵一下从天堂掉进了地狱,带着一家老小被迫搬进了茅屋里居住。为了生活福贵向龙二租了五亩地,开始了艰难贫苦的日子。
祸不单行的福贵从此象是被灾难困住了双脚,先是他去城里为生病的母亲请医生,却鬼死神差地被人抓去当壮丁,战场的枪林弹雨,尸横遍野,让他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两年后,他带着急切的心情回到家后才知道母亲早已离世,聪敏乖巧的女儿也应为生病无钱医治成了不会说话的哑巴。然而灾难并没有就此罢手,就在儿子有庆在为生产的女校长献血的时候,由于护士的疏忽让一个稚嫩的生命在十三岁那年嘎然而止,接着女儿风霞在生下儿子苦根后因为产后大出血也死在了同一家医院,久病的爱人家珍再也经不住接二连三的打击,在三个月后也伤然离世,悲剧一幕幕上演,女婿又在一次意外中不幸丧生。
福贵和没爸没妈的苦根相依为命,这样的日子虽然苦不堪言,但因为有了苦根,福贵觉得活着就特别有劲,他带着苦根白天忙完田里的事,到了傍晚,两个人嘻嘻哈哈的坐在门槛上,看着太阳掉下去,田野上红红一片闪亮着,听着村子里的人吆喝的声音,在彼此憧憬着美好的明天:“两只鸡养大了变成鹅,鹅养大了变成羊,羊养大了变成牛,我们啊也就越来越有钱啦”。这样的好光景在苦根七岁时也画上了句号,苦根是因为发烧后又吃了很多的豆子给撑死的,富贵说:不是孩子嘴馋,就是豆子孩子也难得吃上啊。就这样富贵的亲人一个个的消失在他的世界,他成了一个彻底的无依无靠的孤寡老人。
就《活着》人物的命运而言,这无疑是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悲惨故事。然而经历了这么多的动荡与苦难的福贵,却从不抱怨和埋怨什么,他依然友好的对待这个世界。他甚至为了一头因为将被宰杀的没有多大价值的老牛的眼泪所感动,付出了多年的积蓄。他喜欢回忆过去,喜欢讲述自己,似乎这样一来,他就可以重度此生了。我们看到福贵在讲述自己的经历时他的苦难人生里立刻充满了幸福和欢乐,他相信自己的妻子是世界上最好的妻子。相信他的子女是世界上最好的子女,还有他的女婿他的外甥,还有那头叫富贵的老牛。福贵说:我¢有时想想伤心,有时想想有很踏实,家里人ฎ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亲手埋得,到了有一天腿一伸,也不用担心谁了。村里的人都知道富贵的枕头底下压着十块钱,这十块钱,就是穷死都不会用的,是给那个替他收尸的人准备的。
富贵对于对于死亡和苦难所表现的乐观和坦然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韧性与张力,看到了对人于生命的承担与忍受,就象余华在《活着》的自序中所说:活着在我们中国人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篇三:余华《活着》读后感人们纷纷在这个叫做活着的故事里一一死去。
作为一个冷酷的作者,余华不动声色地让我们跟随他的冰冷笔调,目睹少爷富贵的荒延、破产和艰难;继而又假惺惺地给我们一点点的美好的希望,让有庆得到长跑第一名,让凤霞嫁了人生了孩子,让某些时刻有了温情脉脉,有了简陋的欢乐,然而就在我们以为噩梦不在萦绕他们的时候,余华丝毫没有犹疑,他铁青着脸让自己的角色迅速以各种方式死去,毫无征兆,近乎残忍,只留下我们错愕当场。
因为远离那些动荡的岁月,因为并未真正有过艰难和困顿,这个故事让青年的我们不禁有些战栗。薄薄的十二万字,笼罩着“欲哭无泪的压抑”。只是阖上书之时,内心似乎多了一些超越世俗欲望和纷争的平静。现实生活的无情与残忍,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宽广;而活着,纵使要担当诸多难以承纳的苦楚,但是依然要坚忍,顽强。这应该便是生命的力量罢了。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所以在那些悲伤的情节之间,无论现实我们经历的是措手不及的幸福喜悦,抑或是无可奉告的艰辛苦难,只要继续活着,它们中的大多数细节和感受都将被我们和时间一一遗忘,只留下苍白的结果。那个结果对现实的我们毫发无伤,告诉我,谁还不在不堪着失恋的痛苦,或者某个伤疤最初的鲜血淋漓。
我放佛已经看到了许多的问号:这样,我们生存还有什么意义?
嗯,就像谁说的,企图探究活着的意义注定只能成为一个笑话。人只是一种存在,它与天地万物一样毫无意义。
呵呵,我们也许至需要像福贵那样活着,像那头老牛那样活着。尽管有些苍凉的意味。
是不是爱过了才会动的心死了还要活着的坎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