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份入党思想汇报
尊敬的党支部:
从我接受教育的那一天起,逐渐了解到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成立于黑暗的旧 ت中国,它的首要目标就是打倒一切反动派,打倒一切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剥削阶级,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决定了它执掌政权的必然性。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一般执政规律有两个层面:第一,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变迁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性质的变化和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向。第二,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推动社会变革和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民心向背的变化始终是决定政权兴衰和交替的根本性因素。
20世纪上半叶,面对中华民族生死存亡,是中国共产党人挺身而出,肩负起救亡图存的历史重任。如今,当中国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担当率领中华民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使命的,同样是中国共产党人。从民族独立的中流砥柱到伟大复兴的时代先锋,中国共产党一次次引领中华民族破浪前进。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充满着与时俱进的生机与活力,始终保持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色。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的飞跃,就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如果说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那么邓小平理论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其中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在当代中国,只有邓小平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这是因为,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基础上继承前人又打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这些理论都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根据中国实际情况提出的,无不不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勇于探索真理的革命气概,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正是对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的不断认识和学习,使我坚定地树立起社会主义信念。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是一个必然的历史趋势,尽管这种过程充满着曲折和艰辛的斗争。但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不断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变史,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每种社会形态都较旧的社会形态更为先进和高级,而新社会形态代替旧社会形态的时间周期却在不断地缩短。有历史学家指出,资本主义最发达的美国,在其内部至少有40﹪的因素属于社会主义性质,资本主义的完美只是一个欺人之谈的神话。从辩证的角度分析,资本主义正在不自觉的为过渡到社会主义做量变到质变的准备。苏东剧变从大的历史角度分析并不奇怪,因为早期的资本主义也存在封建王朝复辟的同样现象。更为重要的是,苏东国家违背了经济规律,造成经济长期畸形发展;苏东国家也偏离了社会主义本质,造成生产力无法充分释放,最终导致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越来越不可调和的矛盾,那么苏东国家的崩溃就成为历史的必然❧。苏东剧变虽然使社会主义运动受到挫折,但是社会主义顽强的生命力正在中国得到验证,中国越来越强大的生产力正在剧烈地冲击全球市场,中国的经济基ล础已经发展稳固,因为我们已经完成了现代化战略的前两步走,这是一个巨大的证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一个高瞻远瞩的宏观战略,有着深刻的道理和根据。在这种情况下,西方针对中国的和平演变注定会破产。我们完全能够为中国共产党高超的领导艺术感到由衷的骄傲和自豪,中国共产党独特的群众路线和不断开拓创新的理论是中国立于不败之地的保证。虽然在现阶段,我们的国家还有许多问题和矛盾,但这正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论点,矛盾正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源动力,中国共产党正在带领全国人民为此做出不懈的努力。苏东国家和中国的巨大反差映证了一个普遍的规律,那就是当每一个新事物或真理出现后,总是后来者才能把它发扬光大。
基于以上认识,我深信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将在本世纪谱写更加辉煌的篇章,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是我的必然选择。联系到实际的生活和工作,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我都会把思想和行动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学习和巩固理论素养,以“八荣八耻”时刻警醒自己,向党内优秀同志学习,做一个正直正派的人,坚决抵制邪恶与不正之风,弘扬正义。思想上积极响应党的各项号召,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유守党的纪律,自重、自醒、自警、自立,坚持批评和自我批评,坚持自我学习,自我改造,自我磨练;积极拥护支行党组的有关工作精神,积极拥护支行党组的各项工作决策。工作上做到爱岗敬业,克已奉公,严守职业道德,努力钻研业务,大力开拓文化视野,不断充实自身,在德、能、勤、绩等方面综合进取ช,为集体、为社会贡献一份微薄之力。无论我入党与否,我都将以上面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因为社会主义是我坚定而又不可动摇的信念。
此致
敬礼!
2007年5月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