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纬度的季风
文档大全 > :不同纬度的季风是由小学生作文网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不同纬度的季风的正文:
第一篇:《季风气候的特点》
我国地域辽阔,西北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欧亚大陆的腹地,东南濒临世界上最大的水面——太平洋,西南为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这样极其复杂的地理条件,使我国的气候具有强烈的季风性、大陆性和类型多样性的特征。与世界同纬度的其它国家相比,我国气候的这种特征是很独特的。
季风型气候显著
我国处于欧亚大陆的东南部,面对广阔的海洋,海陆之间的巨大热力差异使我国季风气候特点更为明显。主要表现为冬夏盛行风向有显著的变化,随季风的进退,降水也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冬季,我国大陆主要为极地大陆气团或变性极地大陆气团所控制,在80~90°E高空多为高压脊,而沿海高空常为一大槽,脊前、槽后的冷空气不断南下,加强了地面的冷高压(蒙古高压),温暖的海洋上多为低气压所控制。气流不断地从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使得我国冬季对流层低层盛行西北、北和东北风。极地大陆冷高压及其伴随的极锋或次冷锋是冬季我国天气的主要控制系统,天气气候特征是降水少和低温、干燥。尤其是寒潮或强冷空气天气过程,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伴随的大风和降温对工农业生产危害较大。
夏季,我国大陆大部分地区为热带、副热带海洋气团和热带大陆气团所控制,高空在东经70~80°E处为一低压槽,沿海为一浅脊,地面气压系统在欧亚大陆均为蒙古低压所盘踞,它与海洋上的高压相配合使得我国夏季对流层低层盛行西南、南和东南风。这时除了极地冷空气及其伴随的冷锋仍然可以影响到华北一带外,大陆热低压、副热带高压、热带低压、热带气旋、东风波等成了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系统。天气气候特征是高温、湿润和多雨。这种雨热同季的气候特点为我国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高温配合沛雨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水稻的主要产区,我国水稻种植最北可以到黑龙江省的漠河,从东北的一年一熟,华北、华中的两年三熟、一年两熟,以至华南的一年三熟,都受惠于这种雨热同季的气候特点。但持续的暴雨或局地强降雨,又常常造成夏季我国大范围或局地严重的洪涝灾害。热带气旋所挟带的狂风暴雨,对渔业生产和海运交通有很大的影响,甚至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在登陆地点附近(有时可以深入到内陆)常会引起风灾和洪涝灾。
夏季风来临是以雨量突然增加为标志的。一般,夏季风雨带5月初出现在南海北部,5月中旬移到华南沿海。然后,缓慢北推,5月下旬停滞在华南。6月初突然北推,6月中旬到达长江中下游地区,这便是梅雨期的开始。梅雨一般维持到7月上旬。然后,夏季风影响淮河以北地区,7月下旬华北和东北地区进入全年雨季最盛期,一直维持到8月上旬。8月中下旬开始,夏季风雨带迅速南撤,全国(除东南沿海受到热带气旋影响地区外)雨量迅速减少。9月中旬到10月上旬停滞在江淮中东部一带、形成相对的多雨带。华西地区由于受地形的影响,多出现连绵秋雨,也为一相对的多雨区。9、10月份华北和华中地区多为秋高气爽的天气。10月中旬雨带退到华南。我国各地的雨季开始和撤退时间正常与否,大都直接与夏季风的进退时间密切相关。
夏季风的来临和撤退与维持时间等年际间的差异,决定着我国年际间不同的夏季降水状况和旱涝地区的分布。统计表明,夏季风很强的年份,雨带迅速推到北方,北方多雨,长江中下游梅雨期较短,出现严重的伏旱;反之,长江中下游雨带停滞,雨量过多,发生洪涝,而北方出现旱象,如1999年。因此,季风气候的特点,特别是冬、夏季风的异常变化,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气象灾害发生最为频繁的国家之一。干旱、暴雨洪涝、低温冷害等是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据1950~1999年统计,我国每年干旱、风雹、低温霜冻等灾害的受灾面积平均约为3800多万公顷。
以热量指标分类看我国的气候类型
我国地处世界上最大的陆地一欧亚大陆的东南部,面临世界上最大的海洋一太平洋,地形复杂,疆土辽阔。西起阿尔金山,东至乌苏里江,地跨63个经度。北起漠河,南至南海中的曾母暗沙,南北纬距差49度。因此,我国气候十分复杂多样,从热量上看,我国自南向北,跨越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温带、高山、高原还有寒冷气候。全国87%的国上面积为温带、亚热带和热带。以热量指标分类,我国有以下气候类型:
(1)赤道季风气候。位于北纬1O度以南的南海岛屿地区。年平均气温在26℃以上,年积温达9000℃,气温变化很小,四季雨量分配较均匀。
(2)热带季风气候。包括台湾省的南部、雷州半岛和海南岛等地。年积温
紧急集合≥8000℃,最冷月平均气温不低于16℃,年极端最低气温多年平均不低干5℃,极端最低气温一般不低于0℃,终年无霜。
(3)幅热带季风气候。我国华北和华南地区属于此种类型的气候。年积温在4500~8000℃之间,最冷月平均气温-8~0℃,是副热带与温带之间的过渡地带,夏季气温相当高(候平均气温≥25℃至少有6个候,即30天),冬季气温相当低。
(4)温带季风气候。我国内蒙古和新疆北部等地属于此种类型的气候。年积温低于1600~3400℃之间,最冷月平均气温在-28~-8℃,夏季候平均气温多数仍超过22℃,但超过25℃的已很少见。
(5)寒温带季风气候。我国东北地区的北部属于此种类型的气候。年积温低于1600℃,最冷月平均气温低于-28℃,冬季严寒程度比温带更甚,寒冷期比温带更长。
(6)高原气候。我国青藏高原属于此种类型的气候。年积温低于2000℃,日平均气温低于10℃,最热候的气温也低于5℃,甚至低于0℃。气温日较差大而年较差较小,但太阳辐射强,日照充足。
大陆性气候强烈
我国大陆性气候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气温的年、日变化大;冬季寒冷,南北温差悬殊;夏季炎热,全国气温普遍较高。最冷月多出现在:1月份,最冷月平均气温远低于全世界同纬度的平均值。年最低气温的多年平均值在我国最北部低于-45℃,而在海南岛即达11℃,相差50℃以上。夏季,我国又是世界同纬度上,除沙漠干旱地区外最热的国家。最热月几乎都出现有7月,我国东部淮河以南月平均气温基本上都在28℃~30℃之间。但是,由于我国气候的大陆性强,最热月平均气温的南北差异远比最冷月平均气温的南北差异小得多。全国气温年较差基本上随纬度升高而增加,黑龙江省的大部分和新疆的准噶尔盆地、吐鲁番盆地年较差都在40℃以上,最大的接近50℃;黄河流域为30℃左右;长江中下游为20℃左右;珠江流域约15℃。平均气温日较差也和年较差一样,愈向西北内陆愈大。大体上淮河、秦岭一线以南小于10℃;往北至华北平原增大到10~12℃,黄土高原和东北大部为12~14℃,蒙新、青藏可达14~16℃以上。
按水分条件分类看我国的气候特点
从水分条件看,自东南向东北,依次为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地区,其中干旱、半干旱地区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一半。大体上全国可划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三个大区。由于纬度高低、距海远近不同,加之地形错综复杂,地势相差悬殊,致使我国气候类型多种多样。
东北地区主要为湿润、半湿润温带气候区。冬季严寒而漫长,夏季较短。低温冷害和干旱是该区农业生产的最大不利因素。
华北大部分地区为半湿润暖温带气候区,部分为半干旱暖温带气候区。冬季寒冷少雨;夏季高温多雨,且暴雨较多,春旱严重。春旱和夏季降水不稳定是该区农业生产的制约因素。
长江流域和江南地区为湿润亚热带气候区。冬季湿冷,春雨较多,初夏多雨,盛夏高温伏旱,沿海夏秋有热带气旋侵袭,是该区主要气候特征。
华南大部和西南部分地区也属湿润亚热带气候。冬季温和,春末至夏季多雨。但冬春时少雨干旱,影响热量的利用;暴雨洪涝及热带气旋的影响也不同程度地制约本区经济的发展。
热带湿润气候区域分布在雷州半岛、海南岛、南海诸岛。台湾南部和云南南部,全年暖热,降水量多,干湿分明。冬春少雨,夏季暴雨和热带气旋活动比较频繁。
内蒙古属于半干旱气候区。
西北地区主要是干旱气候区,种植业仅限于绿洲和山麓地带,水资源短缺是制约本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但该区风能和太阳能资源丰富。
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寒冷少雨。气候地区差异很大,具有从寒带到热带的各类气候。
以上只是几个大的地区的主要气候特点。至于山区气候,其类型就更加复杂多样了。即使一个山区,也具有不同尺度。不同层次的立体气候特征,这为山区开发提供了有利的气候资源。
第二篇:《第八章季风 1 季风的定义 季风是一个古老的气候学问题,季风一词》
含着1 季风的定义
季风是一个古老的气候学问题,季风一词起源于阿拉伯语“Mausim”,意思是季节 “Season”,现在英语称 “Monsoon”。早期人们用季风来表示印度洋,特别是阿拉伯海沿海地区地面风向的季节反转,即一年中半年吹西南风,而另半年吹东北风。
2 海陆风热力环流
白天,陆面气温高气压低,水面相反,气压梯度方向由水面指向陆面。观测者感觉到的是向岸风。高层风向相反。陆面一侧形成上升气流,水面一侧形成下沉气流。陆面与水面温差的结果形成了一个区域环流。如空气中水汽较多,可在陆面一侧形成对流云
儿歌大全夜晚的情况正好相反
励志人物素材3 扩展的季风
• 随着人们对季风认识的不断深入,原有季风的概念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扩展,从单纯
表示风向的季节性反转,扩展到表示几乎与亚洲、澳大利亚和非洲的热带、副热带大陆,以及毗邻的海洋地区所有的天气年循环相关的现象。南亚是著名的季风区,季风的各种特征在这里表现得最明显。季风对我国天气和气候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 季风是盛行风向的季节变化,Ramage 总结了前人的工作,给季风作了一个具体的
定义
• 1月与7月盛行风向的变化有120o ;
• 1月与7月盛行风向的平均频率超过40%;不同纬度的季风
• 至少在1月和7月中有一个月的平均合成风超过3m/s;
• 在5 o经纬度矩形内,这两个月份中每个月气旋与反气旋的交替出现至少每两年一
次。
• 1980年代,Webster(1987)又给出了一个更为普遍的季风定义:冬、夏风向的季节性
反转和干、湿期的季节性交替出现。自1980年代以来,季风研究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人们提出了反映季风强度与爆发时间的各种指数,对季风的区域特征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对季风形成的原因有了很多的认识。总的看法是,季风是大气环流季节变化的反映,是不同地区热力对比的结果,即相对海陆风是更大尺度的“热生风”和“风生雨”的现象。这种热力对比包括半球间的热力对比、海陆热力对比和高原与其周围同高度大气间的热力对比。其风向的变化或季风气流的路径不但要考虑高低压系统之间的关系,还要考虑两个半球间地转偏向力的作用。这里可以描述印度洋上从南半球出发的一个质点,相对北半球亚洲大陆的加热,如何在南半球成为东南风,如何越赤道成为西南气流,如何在南海转变为东南气流的。
4 季风成员
就风系而言,亚洲冬季风与夏季风的风向近于相反,但冬、夏季风环流系统并不是这种简单的反向关系。季风环流系统有若干个成员组成。在亚-澳和非洲地区,北半球夏季风环流系统比冬季风环流系统复杂得多。
5 亚洲冬夏季风系统不同纬度的季风
对应于亚洲冬、夏季风系统,由于下垫面热源分布的不同,在夏季风期间,上升运动和降水出现在陆地,而下沉运动出现在海洋;在冬季风期间,上升运动和降水出现在海洋,而下沉运动出现在亚洲东部大陆。亚洲冬季风起源于西伯利亚高压,当高压离开源地向南爆发时,在其东侧和南侧可产生很强的北风和东北风,这就是冬季风。这种强北风和东北风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与非地转运动有关。当东北季风向南流向南海及印度尼西亚一带时,可形成冷涌,最后流入到赤道槽内,加强那里的对流和降水。
6 越赤道气流与低空急流
• 索马里低空急流是北半球夏季的一支著名的低空急流,它与西南季风的活动有密切
关系。这支急流长约800~900公里,宽约300公里,厚约1公里。7月平均最大风速在15m/s以上,逐日最大风速可达25~50 m/s。这支急流一年四季都存在(图8-2.5),但冬季只在南半球出现,到4月才越过赤道。它起源于南半球的马斯克林高压(中心位于30oS,50oE附近),2月开始北移,6月到达东非高原,然后折向东,沿索马里海岸进入阿拉伯海,直至印度西海岸。6~8月期间位置稳定,强度达到最强。10月初,这支气流又撤回南半球,而且强度也大大减弱。
• 在东亚夏季风系统中也存在着一支源自澳大利亚的低空越赤道气流,它在
100~129oE地区越过赤道,在我国的南海北部一带与低空急流连接,最大风速可达30m/s以上,对东亚的降水、暴雨起着重要作用。
7 季风槽和季风低压
• 季风槽是北半球夏季全球赤道槽的一部分。在地面图上,槽从西非延伸至中南半岛,
向上伸展可达500百帕,随高度向南倾斜。季风槽由于受地形作用滞留少动,槽的位置大致与相对雨量最小区和雷暴频率最大区一致。
• 每年6~9月的夏季风期间,在孟加拉湾北部生成的一种低压称为季风低压。它
和其他热带扰动一样,向西移动,生命期为3~5天,平均每月生成2个。季风低压是一种强热带扰动,水平范围约1500公里,垂直范围约8公里,涡旋的中心气压为980百帕,水平风速20m/s以上。
8 对流层中层气旋
对流层中层气旋主要出现在阿拉伯海北部,有时在孟加拉湾地区。气旋最强的环流在700~300百帕之间,在地面和200百帕常常看不到闭合环流,水平尺度为1000公里,垂直尺度约6公里,这种气旋可产生大量降水。
9 亚洲季风
• 目前普遍认为亚洲地区季风是由不同的成员组成的。这些成员包括南亚(印度)季
风、东南亚季风和东亚季风。认识这些季风成员主要是从它们的地理位置上分辨出来的。南亚季风和东南亚季风所处的纬度较低,夏季风降水的时间比较长。相反,东亚季风的地理位置较高,季风降水的持续时间较短。但在东亚季风降水期间,南亚和东南亚的季风降水也进入一个强盛的时期。
• 我国气象工作者把6-7月份的降水称为汛期降水,而把秋雨以及与台风相联系的降
水称为台汛期降水。从中国汛期降水的时间分布来看,主要降水集中在第34-39候。于是我们给出第34-39候亚洲降水与850百帕流场分布(图8-3.1)。从降水分布看,东亚地区从中国的中部经过朝鲜半岛到日本有一条雨带,这条副热带雨带与南亚和南海地区的热带雨带是相分离的。分离的纬度大约在25oN附近。东亚地区的副热带雨带显然是与梅雨锋联系在一起的。另外我们注意到南亚和南海附近各有几个降水中心,东亚地区有几个降水向北发展的大值带。流线图中我们用虚线标出了越赤道气流和季风槽的位置。南亚印度半岛两侧的季风槽和南海季风槽与强降水有确定的位置关系。
• 大约在110oE附近,中国上空850百帕上气流是辐散的,而在它的两边气流是辐合
的,中国大陆上的气流辐合与辐散在降水场上也是有反映的。图8-3.2是中国夏季(6、7、8月)的气候平均降水。气候上这三个月的中国降水分布应该更大程度上反映的是季风降水。降水分布中有两条相对少的带,分别在西部沙漠干旱区和中国东部沿110oE。这样,通过这个降水分布可以看出中国存在三个主要的降水区。最西北的降水区位于新疆北部,属于西风带降水。东部的降水位于沿海地区,属于东亚季风降水。中部的降水以青藏高原为中心,属于高原季风降水。高原季风与东亚季风的分界线可以分别从夏季降水的低值带和低层气流的辐散带得到确认。
• 由降水和流场分布可以确认,南亚季风的区域范围包括印度半岛、西部的阿拉伯海,
东部包括孟加拉湾到达100oE的位置。整个南亚区域的降水相对比较集中。两个主要的降水中心分别在印度半岛的西侧和孟加拉湾地区。西部以越赤道索马里气流与西风带气流相交的地方为界。南亚季风的年际变化受到南半球越赤道气流和西风带气流的直接影响。
• 东亚(副热带)季风雨带是随着季节变化逐步由华南向中国北方移动的。导致这种季
节移动的直接原因包括越赤道季风气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西风带等强度的变化。青藏高原的热力和动力特征以及南亚、东南亚的季风强度也会从不同的角度对东亚季风施加影响。相比南亚季风和东南亚季风,东亚季风的影响因素更多,预报更有它的难度。上述影响因子的强度变化会直接形成东亚季风边缘带的年际和年代际活动变化。这个季风边缘活动带对我国的雨带分布影响很大,需要加强研究。 • 我国气象学家高由禧先生早就认为存在高原季风。从经过我国的低层大气流场上可
以分辨出,110oE以西的气流是东南气流,也与越赤道气流有联系,是向高原辐合的。随着高原高度升高,气流辐合产生的主要降水带大致沿100oE。从卫星云图上可以观测到稳定维持的向北水汽输送带。这条水汽输送带和西部降水带对稳定我国长江和黄河源头的水源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中国的版图上,高原降水反映的季风区
覆盖了很大的一个范围。高原季风反映在地形高度上与其他三个地区的季风不同。但它也受到南亚季风、东南亚季风、东亚季风和西风带的影响。由于观测资料缺乏,对高原季风的认识相对为少。
10 东南亚季风
• 地理位置上,东南亚包括南海、中印半岛和菲律宾等地,以南海为这一地区的中心。
长期以来南海区域和中印地区由于缺少观测资料,对东南亚季风的认识要比对南亚季风,甚至东亚季风还要少
• 我国气象学家(陶诗言和陈隆勋)利用陆地观测的降水资料分析得到,亚洲地区最
早的夏季风降水开始于东南亚地区。图8.8是夏季风降水爆发的时间发展图。五月中旬南海季风开始爆发,五月20日华南季风降水开始,六月20日季风降水到达长江流域,七月20日降水到达华北。七月30日降水到达华北的北部,这里可能是东亚季风影响的最北位置。印度季风从六月初开始登陆并爆发,七月中旬季风降水发展到最北的位置。可见,东南亚季风爆发在亚洲季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先头作用。 • 南海季风爆发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在五月中旬的突然爆发。这种突然爆发集中发生
在南海的中部地区,并不包括北部和南海的赤道附近以及菲律宾和中印半岛地区。南海中部(10-20oN,110-120oE)地区的平均降水(CMAP)、平均向外长波辐射(OLR)、上部
不同纬度的季风由小学生作文网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