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
文档大全 > :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是由小学生作文网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的正文:
第一篇:《地理必修二全套复习提纲》
地理必修二全套复习提纲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10年来人口增长
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5、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 人口问题
历 原始低增长阶段——“高高低”模式——原始型 人口增长过快 史 加速增长阶段———“高低高”模式——传统型——————儿童比重过大 轨 增长减缓阶段—— 人口增长缓慢 迹 低速增长阶段——“低低低”模式——现代型———————人口老龄化 6、影响人口模式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环境、社会福利、文化观念 7、为什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尚未进入现代型?生产力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社会制学校运动会作文度。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人口的迁移
1、 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三要素:居住地变更、时间上长期性(1年以上)、市空间位置变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
2、 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
4、 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
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政府组织“屯垦戍边”
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主要因素:一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经济因素、生态环境、政治因素、社会变革、宗教、个人动机和需求
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2、美国
1)促使美国成为移民国家的因素: ①新大陆改变生活为开发,需要大量劳动力
②15—16世纪,欧洲圈地运动,失业工人和破产农民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待遇迁往美洲 ③新航线开辟,为人们顺利迁移扫清障碍 ④殖民扩张,掠夺美洲资源财富
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环境承载力
1、 环境承载力,只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 环境人口容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
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报政府和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3、 环境人口容量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科技发展水平——————决定开发数量
资源————环境人口容量 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决定消耗数量 最主要因素
在各因素中,科技发展水平与华努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关系,资源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 4、 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稳定性。 二、人口合理容量
1、人口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俄人口数量。——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
2、意义: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又总要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3、对整个世界来说
(1)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
(2)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3)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良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功能分区:城市各项经济活动相互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中。 2、划分: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和仓储区、风景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
3、中心商务区(纽约的CBD——曼哈顿)特征:
①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 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 ③建筑物高大稠密 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
3、影响因素:
主要因素:经济因素——取决于各功能分区付租能力,地租水平高低(交通通达度、距市中心远近)
历史文化(北京市)、种族宗教(黑人区)、建筑设计(欧洲中世纪城市绕教堂布局)、自然条件(城市高坡和低地)、行政因素 第二节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一、城市的不同等级
1、 城市等级划分标准:以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
特大城市——100万人口以上 大城市——50-100万人口 中等城市——20-50万人口 小城市——20万人口以下
2、 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和种类不同,大城市提供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1、同一区域内,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就够成立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体系。 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层层嵌套。
3、不同等级城市数目、相互距离、服务范围、城市职能的关系:“高少远大多,低多近小少,大的嵌套小”(城市等级高,城市树木烧,相互距离远,服务范围大,城市功能多;城市等级低,城市数目多,相互距离近,服务范围小,城市职能少。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层层嵌套,大的嵌套小的。) 4、中心地理论:
(1)一个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围绕中心地呈六边形。
(2)是市场原则的作用
(3)高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相当三个低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
第二篇:《高一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
高一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
第 1 页 共 13 页
第 2 页 共 13 页
2、某一地区人口增长:取决于人口的自然增长(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和人口的机械增长(人口迁移)。但人口迁移不影响全球人口增长。 3.人口迁移的分类 国际迁移
科技移民(大批高素质人才由发展中国家移向发达国家) 劳动力输出(不发达国家向经济较发达国家输出劳工)
国际难民迁移(由于战乱、种族冲突和政治迫害等造成的大批流亡其他国家的人口) 国内迁移:农村→城市(历史上发达国家和当前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类型)
3、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1)、经济因素(主要因素):人口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
例如:经济收入较高的地方吸引人口迁入
2)、政治因素:①战争:破坏正常的生活环境和秩序引发迁移。例如:许多巴勒斯坦人逃离家园成为难民;
②国家政策;例如:50年代黑龙江、新疆等地复原军人建设农垦兵团。 3)、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 婚姻家庭 宗教信仰 4)、生态环境因素:资源分布和开发产生人口迁移;
自然灾害引起饥荒或生态环境恶化使人口迁移。例如: 19世纪40年代,爱尔兰因连年的水灾使粮食大量减产,引发饥荒,成千上万的农户举家迁往美国。 4、我国国内人口迁移
1)20世纪50~80年代:有组织地移民到东北、内蒙古、西藏等地,支援内地和边疆建设。(政策因素)
2)改革开放后:从欠发达地区到发达地区,从内地到沿海,从乡村到城市。(经济因素) 补充:
5、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1)、对迁出地的影响:
有利:(1)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等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2)对人口压力大的农村,人口迁出缓解了当地的人地矛盾,可以更加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农业土地资源。 不利:造成人才流失。 2)、对迁入地的影响:
有利:(1)合理的迁移可开发迁入地的自然资源,发展地区经济,改善落后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和综合环境。
(2)为迁入地提供了劳动力,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不利: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同时也给城市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出现城市交通问题、住宅问题、社会问题。
第四节 地域文化与人口 一、文化背景与人口 婚俗:初婚年龄的大小
第 3 页 共 13 页
婚姻的稳定程度:西方国家离婚率高,会降低出生率 宗教:拉丁美洲,天主教使出生率提高 二中国文化与人口
中国人口观念的转变及其影响
1、(婚姻观)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降低人口出生率 2、(生育观)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降低人口出生率 3、(择业观)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增加职业选择 4、(迁移观)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提高人口素质
第二章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第一节 城市的空间结构
一城市区位因素
自然地理区位: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区位 地形:世界上的城市大多位于平原地区
生活的滋味作文气候: 世界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气温适中的中低纬地带;集中在临海的边缘地带。 河流:河流水运的起点或终点;两条河流的汇合处;河口入海位置。 经济地理区位: 不是一成不变 交通:铁路、公路、水运 矿产:
工农业基地: 政治文化区位:政策 二、城市土地利用
农用地 :耕地 园地 林地 牧草地
建设用地:商业服务用地 微笑作文600字工矿仓储用地,住宅用地等 未利用地:
城市土地利用的特点
三、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 城市各功能分区的特点
第 4 页 共 13 页
第 5 页 共 13 页
第三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讲义》
高二地理(理科)水平测试复习提纲 必修2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一、人口增长:
1、总趋势:世界人口每年以7000多万的数量在
2、一个地区人口的增长受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由共同决定的。 人口的自然增长=出生率—死亡率
3、差异:时间上——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快速的时期。原因是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
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不断提高、发展中国家政治的独立和经济的发展等。 空间上——发达国家增长缓慢,(有些国家出现了负增长,如俄罗斯、德国、匈牙利等);
发展中国家速度较快(尤其是非洲),目前增长速度趋缓。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及生育观念差异所致。 4、人口问题与对策: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问题;要采取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过慢,导致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社会负担过重等问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
题;可采取鼓励生育、吸纳外来移民等措施。
5、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 原始型: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 传统型: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
现代型: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如图1:
“高”与“低”往往以1%为参照, 若低于或接近1%就能用“低”来形容。 目前发达国家已进入了 图1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未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世界仍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过渡阶段;
我国已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二、人口迁移:
1、含义: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并达到。 2、国际人口迁移:
二战前——原因:地理大发现与新航线的开辟;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主义的扩张; 特点:以集团性、大批移民为主;
流向:从旧大陆流向新大陆,从已开发国家流向未开发国家。
主要移出地:欧洲;移入地:美洲与大洋洲。(黑人作为奴隶被贩卖到美洲;亚洲人作为劳工被招募到东南亚和美洲)。
意义:人口迁移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二战后——原因: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地区差异。 特点: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工人增加;
流向: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北美、西欧、大洋洲由于经济发达,吸引了大量的移民;西亚、北非
石油开采,经济发展较快,也吸引了大批外籍工人。
3、中国人口流动:
建国初期——流向:国家有计划、有组织地从东部城市迁往西北、东北等边疆地区;
目的:开发国土;
原因:东南部人多地少,劳动力富余,西北和东北地区地广人稀,劳力不足。
改革开放后(民工流)——
流向:自发地从落后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从内陆流向沿海、从山区流向平原、从农村流向城市。
原因: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所致。(东部沿海城市经济发达,西部内陆,尤其是农村经济落后)。
意义:民工流一方面可以缓解迁出地人多地少的矛盾,增加经济收入,缩小地区差异;
另一方面也可解决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促进经济发展;
同时也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迁出地人才流失,迁入地社会治安混乱、交通拥挤、住
房困难等)。 4、美国人口流动:从东北部(冰冻地带)流向南部和西部(阳光地带)。
5、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土壤、淡水、矿产等;
社会经济因素:经济、交通、文化、家庭和婚姻等; 政治因素:政策、战争、政治变革等。
三、几个概念:环境承载力——指某种资源能够持续供养的最大人口数。
环境人口容量——综合考虑多种资源,环境能够持续供养的最大人口数(即最小的环境承
载力,它是一个极限值)。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是(最主要因素)、科技发展水平、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目前技术条件下,估计世界环境人口容量100亿,我国16亿。
人口合理容量——一定条件下,该国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我国的合理人口容量估计7亿。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一、城市形态:
团块状——多见于平原地区;条带状——多见于河谷地区;组团状——多见于山区或丘陵地区。
二、城市功能区:城市中因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城市中集中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
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是城市中最常见的功能区。
商业区——面积最小,多呈处; 工业区——面积中等,多呈片状分布于城市外缘和主要交通线旁(如铁路、公路、河流); 住宅区——面积最大(占据城市空间的40%—60%),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多呈片状。
高级住宅区位于高坡、城市外缘,接近文化区,环境优美地区; 低级住宅区位于低地,接近内城和工业区,生活设施和环境差。
要合理组织城市各功能区:工业用地和生活用地之间要有便捷的交通;
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臵,以减少对居住区的污染; 在工业区与生活区之间设臵防护带; 留有发展余地。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城市中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距离市中心的远近(离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和交通便捷程度(穿过的道路越多,或者距交通干线越近,地租越高)。各种功能区的付租能力如图2所示: 图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
2 图4
图3
四、城市等级:用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少,城市间距离越远,其服务范围(城市为其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区域,包括城市本身、附近小城镇和农村地区,服务种类
影响城市发展的因
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由小学生作文网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