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听后感
文档大全 > :国学经典听后感是由小学生作文网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国学经典听后感的正文:
第一篇:《学国学经典感想》
学国学经典感想
让孩子从小接受国学经典教育
合川区尖山小学教师 夏忠
听了国学大师们的国学经典课程讲解,结合自身工作经历和工作特点,感触颇多,窃以为:国学经典能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思想、指引孩子们健康成长。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所以我们读书一定要读最好的书,最好的书是什么呢?就是经典!是中国人就要学国学经典。
温家宝总理面对世界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向世人展现了一个儒尔文雅、富有修养的大国总理形象。毛泽东、温家宝等伟人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从小诵读国学经典意义重大。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塑造灵魂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精深厚重的根,蕴涵着许许多多关于做人、做事的道理,坚持从小诵读国学经典,就会知书达礼,品德良好,提高文学功底,全面提升综合素质。根据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研究,0-13岁是人类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孩提时代孩子的理解力发展缓慢,比较薄弱,只鼓励孩子背诵,不强求理解,这是符合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这就好比牛先把草吃下去,以后再反刍一样,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能力也在发展,到了一定年龄,再经过自然酝酿发酵,必然有更深的理解和领悟。如果在孩子该记忆、记忆力强的时候,不给他一些经典的东西储存到脑子里,没有“厚积”怎么
能“薄发”呢?因此,组织和指导孩子们从小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地诵读一些国学经典,及时播下国学经典文化的种子,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大有裨益的。可以说,孩子拥有了国学文化底蕴,就拥有了通向成功人生的绿卡。小学教学中从孩子的美好未来出发,以“国学经典进课堂”活动为载体,选择《三字经》《笠翁对韵》《论语》《道德经》等国学经典书籍,根据学习能力,在每个年级开设了不同的国学课程。同时,学校通过宣传诵读国学经典的好处,取得了家长的理解和配合,倡导家长每天与孩子“相约今晚八点”,陪孩子读30分钟的经典。家校配合,创造了良好的诵读环境,让孩子浸濡其中,更加乐意亲近经典。
学校通过加强对国学课程的考核、成果展示,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必能获得上级和家长的一致好评。因此为国学经典在学校的推广是势在必行的。
第二篇:《国学经典观后感》
国学经典观后感国学经典听后感。
通过国学经典的学习,让我印象很深的有熊笃的《国学经典之教育思想》。特别是听了曹廷华《国学经典之师德修养》的精辟讲座,他强调师德修养的重要性,我感受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第一、师德的本质是树人和育才,把人培养成人,培养成有才能的人。
第二、教人的目的是教化,学习的目的是要为己用。是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第三、师德是师才之本
第四、师德是师风之根
第五、师德是教师的基本准则
第六、师德是教育的灵魂,奉献是师德的根本,学习是奉献的源泉。
下面我从师德修养这四个字来做如下产述:
(一)师:1、师法自然。以自然为师,向自然学习,自然是榜样、对象。2、《论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师的本意就是学习,老师总是能让人学习。
老师可以教人学习,能者为师。自己就能让百香果英文(供)人学习,成为别人的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韩愈:道有很多含义。大路。可以理解为法则、规律、方法等。传道:教师要知道、明道。求其正。教师要知天道,酬勤,地道,厚德,人道,相处。授业:就是交给知识、本事。有业可授。教师的业要精。宽厚的背景精深的业务。解惑:指点或帮助学习解决问题。德、才、师。
(二)德:德者德也。精神或心理的深化。道德是人文化高低程度的体现。
(三)修:贯穿在日常的生活行为中,在实践中不断的自我完善,付诸行动。过程就是积善的过程,不仅要有善念,还要有善行,言行一致。周记开头怎么写实实在在的修。
(四)养:1、滋养,养好自己,滋养他人。过程是缓慢的。理解现实条件下的价值观,保持成长和向上的趋势。2、养成,把应该有的道德化为己有。养的过程要相伴终身。
总之,通过学习,我收获颇丰,我由衷地、感慨地说真不愧为是“国学经典”。它教人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与人相处、如何遵循客观规律、如何获得快乐、如何构建和谐、„„今后,我要把“国学经典”中精髓理念融入于工作和学习中,深刻牢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能力。
第三篇:《读国学经典有感》
读国学经典有感
现在的我们生活在钢筋水泥的的世界里,耳边充斥的是街市的喧嚣,广告的诱惑,夜晚的各种鼓噪耳膜的不雅的音乐;城市的风景经过人为的大肆造作,失去了原有的质朴和清新,缺乏了纯真的韵味;吃着催熟的蔬菜瓜果,速成的鸡鸭鱼肉;喝着经过处理的“纯净水”;情感的泛滥,邻里关系淡漠,甚至对面住着不相识„„这样的社会环境,让人变得心浮气躁,虚伪狡诈,攀比心日益严重,利欲熏心,欲望无边。那么身处闹市,怎么才能抛却浮华,生活的宁静、淡定、从容呢?没有什么人能给我们指条通达的捷径,随着年岁的增长,阅历渐丰,读书成了我生活不可或缺的事情,特别是读国学经典,从先贤古圣的思想中汲取营养,塑造自己,陶冶性情,净化心灵。《图解庄子》,《论语》,《大学》,《唐诗宋词赏析》,《细讲弟子规》,《了凡四训译解》,放在办公桌上,家里的书桌上枕头边,工作闲暇了,心情郁闷了,工作不顺心了,随手拿来翻翻看看,品品读读,从中体会古人的观点、境界、做法„„会提升个人的悟性,给自己力量,修炼自己的品性,慢慢的达到恬淡宁静,忘却身边琐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包容的心态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善待他人,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保持内心清净满足,人才能生活得自在快乐。读古文经典,书中精选的句段,相应的经典故事,生动地体现了原文的内涵,让我读后深有感触,受益匪浅,从中学到那种内心的和谐和安静,使我能时时提醒自己与人和谐相处。
我们所处的社会,人与人之间更需要相互间关心爱护,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出一个和谐友爱的社会。人到中年,上有父母,下有儿女,作为老师,面对学生,我更加深切的体会到这一点,我们的言行对自己的子女、对学生的成长无不有着极大的影响。教育孩子要从点滴做起,再小的事情都要将正确的做法先告诉孩子,身为父母、教师一定教给孩子如何去做。吃饭穿衣要学,行立坐卧要学,在里面学惜物,学敬物,学威仪,学自尊而尊人。当我们抱怨现在的孩子对长辈无礼,对父母、老师不尊重时,殊不知这些不是孩子的错,而是我们这些作为家长、作为教师的教育失职。教师更应以身作则,处处体现古圣先贤的教诲。读了古文经典,我深深地明白,良好的理想的成长环境、成才环境,是需要我们去创造的,我们口口声声的说要给自己的孩子一个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快乐、和谐、书香的学习环境,那么我们实际是怎么做的呢?不要埋怨现在的小孩子管教起来有多难,面对工作中的困难不要牢骚满腹,委屈愤懑。如果说一套做一套,只会让孩子看到大人的虚伪,而不会真正从内心接受。教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言行到举止,教师处处要谨慎,应带头做好,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尽心尽力地付出,在学生面前,教师就是一个德行的
示范者。读了经典,你就会发现自己在慢慢改变,让自己做一个热爱生活、健康、自信、乐观、智慧的人,那么你就会影响你身边的人,你所在的环境就一定是快乐向上的环境。
在古文经典中,古圣先贤把思想、理念、精神中的精髓传承给我们,我们颂读经典,能够聆听到圣贤的教诲,对我们是莫大的幸事。学贵力行,圣贤文化的学习,贵在把它落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去,才能从中得到真实的利益。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我会坚持不断地阅读经典,遵循古圣先贤的教诲,把圣人的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
《论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在历史上具有崇高地位。我在语文课本和诵读国学经典的活动中,从《论语》中学到了很多启示。
一、学会学习
《论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孔子关于学习方面的论述。孔子很重视学习态度,提倡“不耻下问”的精神。“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对于“不善者”要引以为戒,改正自己也有的缺点。这里指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 学习首先要勤奋,其次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 “温故而知新”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是“思”的基础,“思”要在“学”中进行,二者相辅相成。 我们要增长知识和才干,就必须认真读书和思考,两者不可废,要养成经常思考问题和总结自己的习惯,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温故旧学、收获新知。
二 、与人为善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意思是指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要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 现在我们多为独生子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因此考虑问题多以自我为中心,一旦对方有伤及自己利益的事情,多数情况表现出的是一种敌对、漠视、恶语,孔夫子教给我们对别人的冷嘲热讽要能沉住气,要用自己的仁义去感染对方,改变他人,要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设身处地的端阳替他人着想,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多考虑问题,就是说‘要学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施行个人的善行,国学经典听后感。
三、要讲诚信
孔子说:“与朋友交 , 言而有信”;“言必信,行必果”。它说明了做人以及与人交往的原则,那就是要讲诚信。告诉我们为人处世的道理,那就是与朋友交往,说话一定要讲信用,做事一定要果断, 作出的承诺就一定要兑现!不然,就失去朋友。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对待朋友要讲信用,以这样的方式和原则处理朋友关系,才能得到真正的朋友友谊。在我们的身边也也有着诚信的楷模孙水林国学经典听后感。
孙东林兄弟,从他们身上我们中学生也应认识到不仅对朋友要诚信,对待工作生活也要讲诚信。
总之,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运用圣贤先哲们的智慧,教育并指导学生的行为,读《论语》,让我们领悟到的是一种智慧,是对学习的正确认识,是人际关系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 让这些先哲的学习智慧和处事之道继续指导我们前行,使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不再孤单。 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喜欢国学经典,越来越爱读国学经典。有时国学经典会给我带来许多收获,会给我带来许多知识,会让我有许多新的认识。
我渐渐迷上了古典小说,渐进迷上了唐诗宋词,渐渐迷上了鲁迅,渐渐迷上了朱自清等。我也曾爱读金庸的武侠,也曾经爱看过精明的小说,也曾经喜欢浪漫的韩国小说,也曾经为科幻小说痴迷,也曾经幻想自己是一位侦探。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这些东西的兴趣慢慢淡了,取而代之的是对国学经典的热爱,对先人的敬仰!
我爱梦阮的多情,喜欢易安的柔情似水,欣赏青莲居士的放荡不羁和东坡先生的豪放,向往庄子那无限逍遥,敬佩孔孟治国之道。他们每一个人都使我充满无限敬仰。鲁迅让我时刻保持清醒,闻一多教会我爱国,朱自清使我懂得什么是真正的骨气,老舍带我走进老北京,与观众带给我一丝淡淡的乡愁,茅盾告诉我要做白杨一样坚强的人。从他们的字里行间都使我学到了不同的做人道理,是他们教我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是他们照亮了我前进的方向,是他们激励我前进。
我读他们的经典著作时总是怀着一颗敬仰的心,用心去品味他们的思想,用感情去诵读他们的情感。每读完一遍我都会认真思考,将自己融入到作者的书中,将自己投入到树的意境当中。同样读一本书,不同时期不同年龄阶段,读都有不同的认识和了解。
我酷爱《红楼梦》,使这部书把我带进中国的古典文学,是这部书让我对国学经典充满了热爱。起初只是怀着一颗好奇心去读这部经典小说,可是后来一发不可收,越看越是喜欢,于是一口气将这部书读了五遍。第一便知是被书中的故事情节深深地吸引,第二遍是对书中人物的了解,第三遍是对书中诗词的欣赏,第四遍是带着作者的感情读进去的,第五遍是带着对当时社会的认识读进去的。
后来过了一段时间我又重新拿起这部书,我读出了真正的“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学常”,读出了作者“举家食粥酒常赊”的苦处,被生活所迫的无奈,对官场黑暗的厌恶。同时也读出了作者的多情,作者的旷世才华。曾经为作者赋诗一首:《一声叹息》“一声叹息几多愁,感慨万千泪直流。一曲红楼在梦中,多情公子苦多愁。人人感慨玉多情,我言梦阮多情郎。多愁善感命多舛,柔情似水步步艰。天性恰如《西江月》,豪放不羁愤世俗。才气纵横干云霄,直追昌谷破篱樊。字字看来皆锋芒,堪与刀颖交寒光。托玉于世感世俗,梦回西山小石桥。”虽无韵,也无法上大雅之堂,但是这是我对作者的真情实感了流露。我认为要多读经典,要从经典中学到东西,要理解拙者的思想意境,要从作者的言辞中读懂作者的信。而不是看一遍就完事,知道个大意就可以,如果这样的话还不如不读!所以要看有所学,读有所懂,要深入认识。小时候学过余光中的《乡愁》,记得那时候老师让我们用心去体会,认真去想作者的情感。可是那时年幼不懂老师为什么这么说,读了好多遍也不懂其意,后来达到了背诵的程度,可是仍只是觉得是一首普通的诗,没什么太大的意义。后来长大了,对事物的认识加深了,再加上身处异乡也渐渐明白其意。读懂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读懂了作者期盼海峡和平统一的赤子之心,读懂了作者深深的爱国之情。作为中华儿女现如今每次读这首诗,心中油然升起对余光中的敬意之情,心中总是期盼祖国的统一大业。
从国学经典中感悟师德 春秋时期的孔子,是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更是中国人的精神偶像、中国文化的代表。
中国人因为孔子而骄傲和自豪,外国人因为孔子而研究中国,“孔子学院”于是成为许多国家研究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尤其是研究中国的古人和今人的学术机构。孔子的经典语录集《论语》,因其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其推崇备至,不仅影响着今天中国人的思想,更是成为外国学者甚至政治家研究的经典之作。可见,《论语》之影响深海底世界手抄报远而巨大。
我们今天再来捧读《论语》,其现实意义究竟在哪里?北师大教授于丹作了最精要的回答:“《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生活,找到个人坐标”。因此,《论语》可以作为我们个人尤其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指南。
一、修身养性,德行人生国学经典听后感。
《论语》中关于修德的言论,最具概括性且易于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者三乐,损者三乐”。孔子认为:血气未定的年少之时,不要沉浸于
女色;血气方刚的成年时期,不要与人争斗:而到血气既衰的老年,不要贪得无厌。一个人遇事不要主观臆测,不要盲目武断,不要固执己见,不要自以为是。孔子还认为,和正直,诚实守信,博学多才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和谄媚的人,虚伪阴险的人,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同时他还认为,如果以适度的礼乐来节制自己,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以拥有很多贤德的朋友为快乐,对人是有益的,而以骄奢淫逸,游荡忘返,宴饮荒淫为快乐,对人则是有害的。这些言论,简洁明了,教人自我警醒,让人持守美德或教人弃去偏执。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把这几句话牢记在心,时时警醒自己,应该说在修身行事方面就不会有大的过错了,作为教师,为人师表,更是要牢记不忘,并依此行事,真正做到身正为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人过分地强调物质利益的追求,因为种种原因而使得人们的利益主体多元化,于是,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而作为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肩上的担子千斤重,一头挑着学生的现在,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必须给予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 价值观. 人生观的引导,教育学生为民族的复兴而不懈努力并成为国家的栋梁。而要达到此目的,教师自己首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 价值观.
人生观,因此,教师必须修身养性,经得起各种不良现象的诱惑。
二、勤于好学,终身不懈
孔子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强调学生应该勤于读书求知,探究学问。在《论语·先进》中记载孔子反对子路使子羔去做费邑之宰,因为子羔尚未成学,年纪尚轻。孔子认为,研习古代典籍是成就事功的必备
第四篇:《国学经典课程学习心得范文》
暑假我校开展了学习《国学经典与教育》这门课,它分为四个教学视频。原来我对国学仅仅是知道而已,经过此次的学习,让我对国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感受到国学中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经典理论,细细的反省一下,我感觉确实受益匪浅。
一、学习国学可以提高自己的素养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
二、国学让我学会感恩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今后,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以此为傲,也希望大家能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
国学经典课程学习心得二:国学经典课程学习心得(2330字)
一、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但是,孔子本人并没有提出这一名称,宋代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学经验时,提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于是,才有了“因材施教”的名称。实施因材施教原则的关键在于对学生要有深刻、全面的了解,正确把握学生的特点。孔子十分留意观察、了解学生,对学生的个性、特长、优缺点了如指掌。然后,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和教学,对于学生所问的同一题目,常因发问者的个性、需要而给予不同的问答。如《论语?先进》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另外,孔子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也有不同的要求。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国学经典课程学习心得范文】国学经典课程学习心得范文。(《论语·季氏》)孔子还答应或鼓励学生有不同的专长。在他的学生中,各方面的人才都有。“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但孔子在培养学生个性方面,还是倾向于培养“恭敬”,“温顺”的个性。
二、启发诱导
孔子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他以为把握知识应该是一个主动探索领会的过程,因此他在教学实践中特别重视学生的主动性题目。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启发一词也由此而来。宋代朱熹对这句话做了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就是说只有当学生进进积极思维状态时教师才适时地诱导、引发,“开其意”,“达其辞”。“愤”、“悱”站在教师的角度讲是启发的契机条件,“举一反三”是启发的结果。站在学生角度看“愤”、“悱”是能“思”,“举一反三”是能“悟”。善教者启之待时,因势而利导,“引而不发,跃如也。”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孔子以为,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必须了解学生的熟悉规律,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他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教师要做不失言的智者,这样才能使学生闻一知二,闻一知十,既能主动获取知识,又能发展思维能力。孔子教育的成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讲究教育教学方法,这是教师必备的一种品质。正如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
国学经典听后感由小学生作文网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