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大纲隋唐部分读后感 读后感

时间:2024-12-27 03:06:49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范文大全 > 读后感 > :国史大纲隋唐部分读后感是由小学生作文网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国史大纲隋唐部分读后感的正文:

  《国史大纲》是一部简要的中国通史,用大学教科书的体例写成。小学生作文网www. 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国史大纲隋唐部分读后感供大家参考选择。

  国史大纲隋唐部分读后感

  从《国史大纲》看中国古代士族门第的发展及其原因

  抱着尊重传统文化,希望从历史上去寻找中国民族文化的精神选读了《国史大纲》。追根溯源明智古今,感受先贤何以将人文推向理想的新境地。不才借本书述事浅谈中国古代士族门第如何演变及其原因。

  中国古代士族门第形成于东汉,没落于隋唐。在政治上,士族拥有先天特权,政府官员几乎全部是士族人士,这主要是士族在文化上的领先地位造成的;在经济上,士族借由兼并把持着大量的土地和佃户,为自己的其他活动提供了基础;在文化上,知识也主要以家庭形式在内部传播,平民很难触及,造成“累世经学”的状况,同时由于政治上的主导地位,又有“累世公卿”的结果出现。

  在讲汉朝士族形成之前,有必要先略述春秋战国时代的民间自由学术的兴起。春秋之时,学术被贵族阶级所特有,但由于战乱以及贵族阶级的堕落,原本由贵族阶级所特有的学术以及知识逐渐由一些没落的贵族或者贵族养的贤士传到民间。诸子百家在此时逐渐兴起与发展,民英语板报间学术一时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为中国留下了灿烂的文化遗产。

  经过战国二百四十多年的战争,到秦始皇二十六年秦灭六国,中国遂开始有大规模的统一政府出现。秦自统一到覆灭,不过15年。到刘邦称帝,建立大汉王朝,开始有一个代表平民的统一政府出现。

  门第在东汉时逐渐形成并逐步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学术环境之不普遍,学术的教授条件有限,往往限于少数私家;第二,由于经学是入仕的条件,所以那些有知识传承的家族占有极大便利,于是又有所谓“累世公卿”,较熟悉的是袁绍,号称“四世三公”;第三,当时朝廷的选官制度为地方察举与朝廷征辟,但地方察举权在各地太守手中,且无客观的标准,易于营私,遂使天下仕途渐渐掌握在一个特殊阶级的手中。此三者相互作用,遂成门第。

  直至魏晋南北朝,士族门第发展到顶峰。主要原因此时连年动乱,武将作乱,王朝更替频繁,再加上南北对峙。但王朝的更替并没有对这些世家大族造成多大的影响,因为每一个新上台的帝王都需要士族的支持,都需要靠士族门第维持其脆弱的统治,甚至有些朝代的更替还有这些士族门第的影子。所以帝王换了一个又一个,王朝换了一朝又一朝,但士族门第依然稳如磐石。琅琊王氏、陈郡谢氏、兰陵萧氏成为士族门第的典型代表。特别是东晋,“王与马,共天下”,门第势力之盛可见一斑。东晋南渡,依仗的是王敦、王导两兄弟,王敦统兵在外,王导执政在内。晋元帝尊王导为“仲父”,晋成帝见王导躬身行礼。

  同时,此时的选官制度逐渐演变为九品中正制,讲人才分为上中下三等,每一等级又分为上中下,共三等九级。但人才的品评系于“中正”之手,这一官职基本掌握在士族门第的手中,相当于由是族门第之人来给天下的读书人划定等级,评定优劣,遂有“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之局面的形成。另外,两汉之时的官员,与举察制度相辅并行的尚有学校与考试制度。及至东汉,门第势力业已成型,学校与考试制度遂遭受到冷遇,重要性越来越低,以致难以存在。

  至晋朝南渡,南北对峙之局逐渐形成。故士族门第也有南北之分。南朝士族门第分侨姓与吴姓,随晋朝南渡的士族为“侨姓”,以王、谢、袁、萧为代表,当地士族为“吴姓”,以朱、张、顾、陆为代表。吴姓士族不如侨姓士族。北方士族也分两类,汉族为“郡姓”,山东以王、崔、李、郑等为代表,关中以韦、裴、薛、杜等为代表,鲜卑为“国姓”,以长孙、宇文、窦等为代表。

  留在北方的士族与随晋朝南渡的士族而言,地位与门望皆较次,但因北方处于胡族的统治与逼迫之下,所以北方士族不得不厚结民众,以此保持自己的地位,借以博得胡族统治者的重视。较南方士族而言,也更为务实。南方士族因无异族的压力,当权者亦需要其维持自己的统治,因此南方士族圈田占地、把持仕途、远离民众,逐渐腐败堕落,与北方士族的差距越来越大。到了隋唐时期,北方士族甚至扛起了当时士族门第的大旗。

  经过四百年的动乱,终于盛运再临,遂有隋唐之统一。隋唐的代表是五姓七望——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荣阳郑氏、太原王氏。但此时,五姓七望也已是士族门第夕阳的余晖。士族门第没落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隋唐两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取而代之的是科举制度,这给平民百姓进入仕途打开了大门,破除了士族门第的长期垄断;二是隋唐两代均有意识的抑制土地兼并,削弱了士族门第的经济基础;三是当权者有意识的压制士族门第。

  从东汉萌芽到唐朝的没落,士族门第存续了六七百年的时间。随着科举制度的逐步完善,有越来越多的平民百姓通过科举走上了仕途,士族门第也不复往日之盛,甚至慢慢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历史的发展是合理的,她在不断的迈向一个理想的境地。她是一个有生命的存在,并在不断地续写着变幻的下一刻。

  2016.9.14

  张华

  观小学作文网站《国史大纲》有感

  在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军队受到了惨烈打击,国内形式一片危机。正当吾华夏民族处于水深火热之时。时任北大历史系教授的钱穆线上,在战火纷飞中随西南联大辗转大半个中国。在云南昆明岩泉寺,钱穆开始将主要精力放在了中国通史的考证与写作之上。当时生活的窘困、物资的紧缺以及内忧外患的状况都使钱穆将对中国命运的思考贯穿于了全书始末。钱穆指出,研究中国历史的第一要务,在于能在国家民族内部自身求得其独特精神之所在。他希望作为抗战中流的精英分子能够从这样一部张扬“士”之人力的史纲里汲取力量前行。此书采取绵延的观点了解历史之流阐扬民族文化史观,被公推为中国通史的巅峰之作!

  《国史大纲》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使用教科书体例编写而成。全书在内容取材上详述汉、唐时期而略写辽、金、元、清,详写中原地区而略写周边少数民族,详于阐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制度而略于具体的人与事,力求简要,仅举大纲,删其琐节。作者指出:“本书主旨则在发明其相互影响,及先后之演变发展,以作国人如何应付现时代之种种事变作根据之借鉴。”

  在政治制度方面,《国史大纲》将我国古代的政治演进划分为了三个阶段:

  一是到秦汉时期完成的封建集权大一统;

  二是从西汉中期到东汉完成的政府构成演变;

  三是到隋唐时期完成的科举竞选制度。

  至此,科举取代世族门第成为了中国延续千年的首要政治制度。

  在经济发展方面,《国史大纲》强调了经济建设与文化、政治建设的相互谋和。三者的发展在整个中国历史中虽然并非每时每刻相互适应,但其总体趋势是在相互调和中的向前发展。

  在文化学术方面,(《国史大纲》认为前秦过后,我国的文化学术逐渐开始脱离于宗教与政治势力,以一种平民化的气象氛围一脉相承,历久弥新,这在北宋时期达到极盛。

  作者在全书中以一种独特连贯的眼光来审视时代的变迁,往往能将一个问题进行跨时代的系统梳理,扩大延伸。如在论及我国古代田制的问题时,书中从两晋占田到北魏均田,从唐朝的租庸调到两税法,进行了一个系统整体的概说。

  作者还强调史学要与当下的现实相联系,不能将历史知识和历史材料进行单纯的堆砌,那样作出的只是号称“客观”的无“人”的历史。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作者书中的内容处处以国家、民族为中心,主张发掘出中华民族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内在的精神力量.

  本书或许并无非常吸引眼球的言情描写,亦无天马行空的科幻描写,有的只是醇厚朴实的历史记载。试问读完那些快餐小说中你还记得什么?然后读透此书,收益绝对不可估量,可以修身养性,增加吾辈之内涵。

男生贾里读后感

男生贾里读后感(一) 男生贾里读后感

围城》读后感

围城》读后感(一) 《围城》是一部风格

愚公移山读后感

愚公移山读后感(一) 对命运宣战——《

关于安妮日记的读后感5

关于安妮日记的读后感5(一)

励志文章读后感想大全

励志文章读后感想大全(一以阳光为话题的作文)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一) 三毛原名陈懋

狂人日记 鲁迅读后感

狂人日记 鲁迅读后感(一) 鲁迅《狂人

狂人日记读后感800字

狂人日记读后感800字(一) 读《狂人日

阿凡提的故事读后感

阿凡提的故事读后感(一) 《做个机智勇

绿山墙的安妮读后感

绿山墙的安妮读后感(一) 作者给读者展

海底两我与书的故事作文万里读后感

海底两万里读后感(一) 海底两万里 ,

乌塔读后感

乌塔读后感(一) 《乌塔》读后感

国史大纲隋唐部分读后感由小学生作文网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排行: 2016拜年词 好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