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法的意义是什么|除法的意义教学设计与评析
文档大全 > :除法的意义是什么|除法的意义教学设计与评析是由小学生作文网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除法的意义是什么|除法的意义教学设计与评析的正文:
除法的意义是什么|除法的意义教学设计与评析
篇一:除法的意义教案
除法的意义教案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
(二)使学生自己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
(三)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
(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使学生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对乘、除法进行验算是教学重点.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以及用除法意义说明一些题为什么用除法解答是学习的难点(学生往往语言表述不清).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问题情境
我们已经做过大量的整数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练习,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这里我们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除法的意义加以概括,使已经获得的感性认识加以提高.(板书课题:除法的意义)
口算:
7×5= 9×6=
( )×4=32
35÷5= 54÷6= 32÷( )=8
35÷7= 54÷9=
( )÷4=8
(二)学习新课
1.教学除法的意义.
(1)出示一组题,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①四年级有4个班,每班40人,一共有多少人?
②四年级有160人,平均分成4个班,每班多少人?
③四年级有160人,每40人分一班,可分成几个班?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思考讨论:
(1)观察,比较上面的3道题,为什么列式和计算方法都不同?
(由于已知条件和问题进行了调换,因此列式和计算方法不同.第①题是已知每班人数和班数,求总人数,用乘法计算;第②、③两题都是已知总人数和分成的班数(每班的人数),求每班的人数(分成的班数),用除法计算.)
(2)40,4和160在三个题中分别叫做什么数?
(40和4在第①题中叫做因数,160叫做积,40和4在第②、③题中分别叫做除数和商,160叫做被除数.)(板书)
(3)第②、③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
(第②、③题分别是已知两个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用除法计算.)
师继续启发:根据上面除法算式和乘法算式的联系看,除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呢?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除法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教师用准确的语言描述除法的定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引导学生说出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提问:
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做什么?(被除数)
已知的因数叫做什么?(除数)
求出的未知因数叫做什么?(商)
(2)教学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引导学生观察第②、③与①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变化,从而明确:在乘法中是已知的,在除法中是未知的;在乘法中未知的,在除法中变成已知的.也就是乘法是知道两个因数求积,而除法与此相反,是知道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以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3)关于0和1在除法中的特性.
启发同学想:
①一个数除以1得什么数?
自己举例,如 8÷1=8,100÷1=100,?
得出:一个数除以1,还得原数.
②0除以一个不是0的数得什么数?
学生自己举例,如0÷5=0,0÷24=0,?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因为一个数和0相乘才得0,所以0除以一个不是0的数商都是0.
③0能作除数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
以5÷0为例.如果0可能作除数,根据除法的意义,商乘以除数0,一定等于被除数5,即商×0=5.根据“0与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的规定,商乘以0一定等于0,而不可能等于5.这说明,用0作除数时,商是不存在的.
如以0÷0为例.根据除法的意义,商乘以除数0一定等于被除数0,就是商×0=0,那么按照无论“什么数与0相乘都得“0”的规定,商可以是任何数,即无论商是什么数,它与除数0相乘一定等于被除数0.这说明用0作除数,商是不固定的.
由此可知,用0作除数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在除法中0不能作除数.这一点很重要.
2.教学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及其应用.
(1)口算:
①4×5 ②320÷8
20÷4 320÷40
20÷5 40×8
(2)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第①组算式总结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提问:乘法里最基本的数量关系是什么?怎样求因数?
从而概括出(并板书):积=因数×因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3)观察第②组算式,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提问:
除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最基本的是什么?怎样求被除数和除数?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板书:
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4)我们学过这些关系后,可以解决哪些计算问题?
引导学生说出验算方法后,学生按照书上第75页的例子自己验算,并说明应用什么方法验算的.
引导学生概括:
过去我们验算乘法时,用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再乘一遍的方法.今天我们根据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可以用算出的积除以一个因数,看是不是等于另一个因数.
应用除法各部分间关系,可以验算除法.以前学过的用乘法验算除法,就是应用被除数=商×除数,现在应用“除数=被除数÷商”也可以验算除法,也就是用除法验算除法.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五第1题.(讨论、口答)
2.练习十五第3,4两题.(做在本上)
3.引导学生总结.
总结性提问:
(1)你今天学习了什么?
(2)除法的意义是什么?
(3)乘、除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是什么?
(4)乘、除法的两种验算方法各是什么?
(5)0能作除数吗?为什么?
(四)作业
练习十五第2,5,6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乘法的意义以及对除法意义有一定感性认识基础上,对除法意义加以概括,在已学过的乘、除法各部分间关系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及应用.
新课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利用3道有联系的应用题,由学生列出算式,把第②、③题与①题比较.通过讨论,明确除法的意给老师写一封信义,并在比较已知条件和问题的变化中,理解了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还提出了在除法中应注意0和1的问题.
第二部分,通过两组口算题,引导学生总结出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式,并利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
本节课的练习采取边讲边练的形式,对课本上的习题,适当指导,减轻学生课外负担.
本课最后通过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抓住本课所学内容的重点进行小结,培养归纳能力.
板书设计
除法的意义
篇二:除法的意义教学设计与评析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自73页至74页"除法的意义"。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除法运算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9逆运算,认识1、0在除法中的特性。
2.通过引导学生对除法意义的概括,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论据 1.引导学生概括除法的意义。
2.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要着重研究除法的意义,弄清除法与乘法的关系,认识l和0在除法中的特性。板书课题:
乘法的意义。
[评析:开门见山,点明学习任务,明确思维方向,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去探究新知。]
二、新课教学
(一)教学除法的意义
1.先出示第73页第(l)题。
提问:"怎样解答?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追问:"在这道乘法算式中,40、4和160分别是什么数?"
2.再同时出示第73页第(2)、(3)题。问:"这两道题怎样解答?为什么都用除法计算?"
3.分析比较、抽象概括。
比一比:"第(2)、(3)题与第(1)题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说一说:"第(1)题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
议一议:"与第(1)题相比,第(2)、(3)题又分别是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
想一想:"根据刚才的分析,想一想第(2)、(3)题有什么共同点?"
理一理:"除法就是已知什么、求什么的运算?""什么样的运算叫做除法?" 出示: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4.用一用:要求学生应用除法的意义说明第73页第(2)、(3)题为什么用除法算。
[评析:教师从三道题引入,让学生独立解答,弄清算理,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第(2)、(3)题与第(1)题的异同处,发现乘除法算式中已知数和未知数的变化,进而引导学生通过"说一说"→"议一议"→"想一想"→"理一理"等多种活动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去发现,最终抽象概括出除法的意义。这样,概念形成过程十分清晰,充分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的能力,把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获取知识,达到教学目的,再通过"用一用",让学生充分暴露思维,进一步深化对除法意义的认识,实现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二)教学被除数、除数与商的含义。
1.读一读:让学生阅读课本第73-74页有关内容,理解被除数、除数与商的含义。
2.说一说:"在除法中,什么叫做被除数?什么叫做除数?什么叫做商?"
[评析:通过"读一读",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再通过"说一说",创造一个开放性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充分动脑、动口,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三)教学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1.忆一忆:减法和加法之间有什么关系?
2.想一想:除法和乘法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
3.说一说:为什么说"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强调:乘法是已知两个因数求积,而除法正好与它相反,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以说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评析:教师在教学中注意运用了知识迁移规律,学生根据减法和加法之间的关系,类推出除法和乘法之间的关系,渗透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四)做一做
根据36×14=504,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1)504÷14= (2)504÷36=
[评析:教师通过指导审题→指名口答→阐明道理,使学生掌握解题思路
和方法,强化了新知。]
(五)教学1、0在除法中的特性。
1.出示:
口 口
口÷1=口 一个数除以一还的原数
口 口
教学步骤:口头填空→引导观察→寻找规律
[评析:学生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下,主动参与,寻找规律,得出结论,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能力,提高了素质。]
2.出示:
口 口
0÷ 口=口 0除以一个非0数还的0
口 口
教学步骤同上。
若5÷0 0÷0有意义
得 出
0×?=5 0×?=0则 引导讨论发现:
5÷0不可能得到商
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
最后得出:0不能作除数
[评析: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教师引导学生紧抓"除法的意义"这一关键,提出假设,进行推理,逐步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这是培养小学生创造性学习的一种有益尝试。]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七第1题。
2.做练习七第2题。
[评析:练习是为了内化和巩固对概念的理解,是形成基本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在练习过程中及时反馈、及时调控,让学生切实把握除法的意义的本质属性,从而达到本课时的教学要求。]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
[评析:用学生交流自己学习体验的形式来优化学习方法,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五、游戏、梳理
用△、○、□代表三个数,让学生按要求摆算式。
1.如果已知两个因数分别是△和○,求出的积是□。你能摆出这道算式吗?
把它改摆成两道除法算式。
2.如果已知两个因数的积是△,与其中一个因数○ ,求出的另一个因数□。这道算式怎么摆?
你能把它改摆成一道乘法算式和一道除法算式吗?
[评析:设计具有思维价值的练习,是优化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课末设计了游戏的形式,对本节课的新知识进行梳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各种感官及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把本节课再次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总评:学习是学生的"再创造"活动,这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主观意义上的"创造",正如数学教育家赖登塔尔所说"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重视学法指导,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是为了最终的不教,在教学中,吴老师引导学生做到:观察有目的、比较有标准、归纳会举例、概括会分层。创造机会让学生多动脑、动口、动手,重视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得到发展。教师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寓教于乐。整节课自始至终让学生的各种感官及大脑处于最活跃状态,为主动学习提供最佳心理准备,使学生学得愉快、活泼,真正体现了素质教育精神。]
篇三: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在实际中应用。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自己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乘、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对乘、除法进行验算。
教学难点
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以及用乘、除法的意义说明一些题为什么用乘、除法解答。 3.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4.标签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口算:7×5=( ) 9×6=( ) ( )×4=32
35÷5=( ) 54÷6=( ) 32÷( )=8 35÷7=( ) 54÷9=( ) ( )÷4=8
2、导入 :我们已经做过大量的整数乘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练习,对于乘除法知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这里我们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乘除法的意义加以概括,使同学们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乘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
(二)探求新知
1、教学乘法的意义
(1)每个花瓶里插3枝花,4个花瓶一共插多少枝花?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用加法算:3+3+3+3=12
用乘法算:3×4=12
教师提问:观察,比较上面的2种算法,为什么列式和计算方法都不同? 3,4和12在题中分别叫做什么数?
分组讨论:根据上面乘法算式和各部分的联系看,乘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呢? (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乘法的意义。)
教师归纳: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乘得的数叫做积。
教学乘法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提问:相乘的两个数叫做什么?(因数)
乘得的数叫做什么?(积数)(教师板书)
2、教学除法的意义
(2)有12枝花,每3枝插一瓶,可以插几瓶?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12÷3=4
(3)有12枝花,平均插到4个花瓶里,每个花瓶可以插几枝?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12÷4=3
教师提问:观察,比较上面的2道题,为什么列式和计算方法都不同? 4,3和12在三个题中分别叫做什么数?
第(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
第(2)(3)题分别是已知两个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用除法计算。
分组讨论:根据上面除法算式和乘法算式的联系看,除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呢?
(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除法的意义。)
教师归纳: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教学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提问: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做什么?(被除数)
已知的因数叫做什么?(除数)
求出的未知因数叫做什么?(商)(教师板书)
3、教学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算式总结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师板书:积=因数×因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生活中的科学作文引导学生观察第(2)组算式,自己总结出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师板书: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4、反馈:做6页的“做一做”
根据36×14=504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
504÷14=□ 504÷36=□
5、教学关于0在除法中的特性
(1)启发同学想: 0除以一个不是0的数得什么数?
引导学生自己举例
老师提问:为什么相除的结果都圣诞老人的由来是0?
教师强调:因为一个数和0相乘才得0,所以0除以一个不是0的数商都是0。
(2)学生讨论:0能作除数吗?为什么?
教师说明: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5,0÷0不可能得到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课堂小结
总结性提问
1、你今天学习了什么?
2、除法的意义是什么?
3、乘、除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是什么?
4、乘、除法的两种验算方法各是什么?
5、0能作除数吗?为什么?
课后习题
1、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做(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 )。
2、积=()×因数 因数=( )÷另一个因数
商=()÷除数 除数=( )÷商 被除数=( )×除数
3、填空题。
(1)一个除法算式中,商是8,除数是6,被除数是( )。
(2)一个因数是5,另一个因数与它相同,他们的积是
( )。
(3)被除数是54,商是9,除数是( )。
(4)另个因数的积是72,其中一个因数是8,另一个因数是()。
(5)0乘( )都得0;0除以( )都得0。
板书
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除法的意义是什么|除法的意义教学设计与评析由小学生作文网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