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忆苦思甜的文章_忆苦思甜的文章14篇
文档大全 > :关于忆苦思甜的文章_忆苦思甜的文章14篇是由小学生作文网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关于忆苦思甜的文章_忆苦思甜的文章14篇的正文:
【忆苦思甜是什么意思】忆苦思甜的文章14篇
忆苦思甜的文章(一):
忆苦思甜
谈吃无伤大雅,近受朋友之托,谈一点关于吃的琐事。本人才疏学浅,只把一些难忘的往事回忆`咀嚼,聊以充数。
我刚记事时是1958年,我们村轰轰烈烈地过上了共产主义生活。全村吃食堂,在原先的牛棚里,粗略打扫一下,地面垫一层黄土,就成了全村人的餐厅。饭桌`板凳及碗筷自带。吃饭时间看太阳,早晨日出高竿,午后日头正南,晚上太阳落山。司务长敲响半截铁轨,当当脆响。全村男女老少齐聚餐厅,工作人员按各家人口·大人·小孩比例分饭。但是明文规定,吃不饱不补,吃留下的不准带走。那年我三岁,见人一多就害怕,不敢吃饭。等大人吃完都下地了,我在家饿得直哭。大我两岁的二哥,就带我找西邻大娘,给她饭票,她再找司务长,悄悄给我一份饭。我此刻仍记得,那饭真香!(当时大娘在食堂工作,今年过世,98岁)
1959年,取消群众用餐,各家凭票领饭回家吃,那时我大姐在南孝义上完小。我在食堂领三个窝头,是她一天的口粮。回家的路上,我把每个窝头啃一小口,对我姐说:“窝头蒸得太挤,粘去一小块。”大姐明白我饿含着泪,什么都没说。年底,食堂停办。
以后多年里,我们家人口多,兄弟四人都是长身体的时候。粮食一向不够吃,糠菜半年粮。大姐莱芜一中九级一班的学生,学习成绩一向不错。就因为口粮问题,高中肄业。随即大哥也从完小退学,回家挣工分。最可怜的是二哥,他考上莱芜一中,每一天三个窝头成了家中最大负担,父母无我的妈妈的作文奈,最后决定,学不能上了。我至今不能忘记二哥从校园回家,同父母吵,哭闹。父亲无奈地摇头,母亲含泪叹气,二哥无助眼神。最后他退学去修铁路,因为那里管饭。半截子高中生,成为二哥的终生遗憾。
1982年,我村把土地划片,承包给各户管理,收获归生产队,由生产队统一分配,名曰职责田。这样个人自由空间大了,在自留地里种点蔬菜,到市场卖掉补贴家用,生活最后有了改变。
1983年,改革开放,分田到户,各家种植。农作物呈多样化,既提高了经济效益,又增大了人们的创业活动空间。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由糠菜半年粮到吃粗吃饱,再到细粮为主,粗粮为辅,到此刻饮食讲究营养搭配·绿色食品。人们的生活水平超过了上小学时老师讲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共产主义。我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人民的生活水平会更上层楼;我们的明天会更加完美!
忆苦思甜的文章(十六):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经典更是灿若星河,这些优秀的文化经典,凝聚了前贤的大智大慧,睿语哲思,浓缩了华夏五千年的思想精粹,感染熏陶了一代又一代龙的传人,能够说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利用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让孩子们在读经诵典中养德行,学做人。活动的实施,如清风涤荡校园,于无形中净化着每一个人的心性。我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研究和实验中,引领学生们走进文化经典的圣殿,汲取精神的营养。这一段时间以来,我们欣喜地听着,看着,感受着经典带给孩子们的种种欢娱和教益,并时时为身边的一个个小小镜头感动着,感染着,能够说,是经典诵读让书香满校园,是经典诵读让孩子们从此受益终身。
在校园,如何让学生被经典所吸引,真正做到“乐读”“美读”呢我们精心设计了许多活泼搞笑的活动形式,引领孩子们在玩中、在乐中诵读经典,如安排好诵读的时间,孩子们利用每周的传统文化课,学习经典,诵读经典。利用每一天早上上课前十分钟吟诵着《中华古诗文精品》,开始是群众读,读的形式很多,有轻读,朗读,领读,引读,接龙读,师生配读,男女生对读,方法灵活多变。实践证明,“多样诵读”能够大大激发事件英文诵读兴趣,学生们在读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形态美、意态美、节奏美和韵律美,从而亲近并热爱母语,景仰祖国悠久文化,受到情的感染,美的熏陶。之后因为学生记忆的快慢拉开了距离,我们又用奖励的办法,凡是背诵下来一篇儿歌的资料,我们就奖他一颗红星,最后看谁的小红星得到的最多,他就是诵读经典小博士。在这种用心的鼓励之下,学生们的背诵热情一天天增长。在家校的共同努力下,班级涌现出大批的经典诵读小在“读经典,学做人”活动蓬勃开展的同时,大家惊喜地看到了孩子们一些崭新的变化--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口中吟诵的这些的句子已悄悄地走进了孩子们的生活。有时它在校园,有时它在家庭,有时它在社会生活中。
利用教材开展忆苦思甜活动,小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有两篇课文,一篇是《吃水不忘挖井人》另一篇是《王二小》,这两篇课文对孩子有很深的教育好处。于是我充分利用教材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在讲到《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告诉孩子们我们此刻喝着清清的水你明白以前的人们是喝什么水的吗给孩子讲以前的人们喝水的困难。让孩子明白珍惜此刻的幸福的生活好好学习。在讲到《王二小》时,我讲了《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歌词。孩子们都很感动。
利用传统节日清明节对学生进行教育。透过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明白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利用假期听长辈讲英雄的故事。
对学生利用手抄报黑板报开展传承传统文化,奠定成长根基的教育。孩子们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着良好的习惯。
“正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那些以前读过的完美纯洁的句子对学生们来说,真正做到了“进我耳,入我心”,时刻指导着他们的言行与思想,它在微笑地告诉孩子们,怎样才能够成为一个真正高尚的人。篇七:忆苦思甜歌
天空上布满星,月牙儿亮晶晶,生产队里开大会,诉苦把冤申,万恶的旧社会,穷人的血泪恨,千头万绪、千头万绪涌上了我的心,止不住的辛酸泪,挂在胸...
不忘那一年,爹爹病在床,地主逼他做长工,累得他吐血浆,瘦得皮包骨,病得脸发黄,地主逼债、地主逼债仿佛那活阎王,可怜我的爹爹,把命丧。
不忘那一年,北风刺骨凉,地主闯进我的家,狗腿子一大帮,说我们欠他的债,又说欠他的粮,强盗狠心,强盗狠心抢走了我的娘,可怜我这孤儿,漂流四方。
不忘那一年,苦难没有头,走投无路入虎口,给地主去放牛,半夜就起身,回来落日头,地主鞭子,地主鞭子,抽得我鲜血流,可怜我这放牛娃,向谁呼救。
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世世代代不忘本,永久跟党闹革命、永久跟党闹革命。不忘阶级苦阿,牢记血泪仇,不忘阶级苦阿,牢记血泪仇。
这首老歌,兴盛于40年前。50岁以下的人,没听过,或者没什么印象。60岁以上的人,能够说当年没有不会唱的。戏,就那么八个样板戏;歌曲,都是所谓的革命歌曲。感情歌曲,不会,也不敢唱。这首《忆苦思甜歌》,耳熟能详,人人会唱。那年代,在工厂,企业,机关,部队,校园,农村生产队,都要召开“忆苦思甜”大会,有的一年要开好几次。旧社会过来的贫下中农,被邀请到各单位去做“忆苦思甜”报告,诉说万恶的旧社会,地主如何剥削农民。控诉者声泪俱下,台下听众群情激奋,山呼口号震天响。
当年黄羊还小,感情与广大贫下中农还有差距。所以听忆苦思甜报告时,很少泪水涟涟。但是,在不少女同学的感染下,也假装低头,假装悲切切。校园的大喇叭里,唱着《忆苦思甜歌》,一个女声独唱,渲染着每个人的的悲情。大家跟着高呼口号--“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这两句,八亿人民喊了无数次。
开完会,接下来要吃”忆苦思甜“饭。这种政治饭,好做,难吃。是人都会做--群众食堂里把大锅烧开,锅内放入玉米面,再放入许多白菜帮子或其他菜叶子,极左的炊事班长或领导,还要在锅内添加些麦麸子,基本是一锅喂猪食。忆苦思甜饭的最高境界,是越难吃越好。开饭时人均一份,大家端着碗,大眼瞪小眼,难以下咽。大胆者,找个地方偷偷倒掉,当然,揭发者大有人在,倒饭者或再罚吃一碗,或无限上纲,批倒批臭。吃饭时,也有明知故问的:好吃不好吃多数说:好吃!好吃你再来一碗!这种饭,唯一的好处是--不收粮票。
40年过去啦,有谁还会唱《忆苦思甜歌》黄羊还记得这首歌的旋律,歌词却记不全啦。唱出来,叫年轻的朋友们明白以前的过去;叫老年朋友们回忆以前的青春年华。
忆苦思甜的文章(二):
应当忆苦思甜
我小时候经常参加忆苦思甜大会,听大人们讲那过去的故事,第一句话就是在那万恶的旧社会,之后讲劳苦大众是怎样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激发我们对新中国的热爱。
如今忆苦思甜已经成为历史,年轻人根本不明白那是怎样回事,更对旧社会知之甚少,当然对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社会状况和人民的生活水平了解不多,对这天的幸福生活还感到很不满意,因此也应当对他们进行新的忆苦思甜教育。
忆苦思甜的主要资料就是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用、玩和劳动强度这七个方面:
一、衣。我小时候穿的衣服都是我妈妈亲手缝制的。哥哥的衣服穿小了给弟弟穿。那时每年盼着过年,主要是盼着妈妈能给我做件新衣服穿。我穿的布鞋和棉鞋都是妈妈自己纳鞋底、粘鞋帮,一针一线做出来的。自己舍不得穿新鞋,上学时穿上,放学回家就换上哥哥穿破了的旧鞋出去玩。那时脱下单衣就是棉衣,秋衣秋裤、毛衣毛裤都没有钱去买。如今在穿上是应有尽有。由于我是从那时候过来的那代人,所以从来不讲究穿什么名牌,随便穿身工作服就觉得很满足了。
二、食。我小时候真是过年才吃顿带肉馅的饺子,还不是一个肉丸的。我第一顿吃肉丸饺子是我上班后去我师傅家拜年,我师娘为我包的纯牛肉馅的饺子,那真是一咬一篓油,我才明白饺子馅还有这么香的。记得我八岁那年过生日,我妈怕我弟弟妹妹望见,偷摸给我煮个鸡蛋让我在门外吃。虽然那个鸡蛋都有点放坏了,我吃的还是那么香,一辈子都忘不了。如今能够说是天天过年,顿顿吃的都是山珍海味,女儿连饺子和牛奶都不爱吃、不爱喝了。
三、住。我小时候住平房没有暖气还通风不好,冬天冷的屋里脸盆中的水都冻成冰,夏天热的但是半夜无法睡觉。如今住的比皇宫都舒服,冬暖夏凉,十分惬意。
四、行。我小时候上中学都是架步量,那时家里买不起自行车让我骑。上班后还得托人走后门买辆自行车。如今自行车都很少有人骑了,买私家车已经是家常便饭了。我却对自行车情有独钟,因为我感觉到与过去相比,有辆自行车骑就个性满足了。
五、用。我小时候流行“四大件”,即:手表、自行车、收音机、缝纫机。谁家有这四大件就是令人羡慕的富裕家庭了。我们家人口多,我爸一个人挣钱要养活九口人,根本买不起“四大件”。等我上班后,收入多些,家里的生活才有所改善。我爸为我处对象给我花120元买块英格表,那是我们家历史上的最大花销了。如今家用电器和家具等经常更新,生活用品品种齐全,真是用之不尽。
六、玩。我小时候玩的是杏核、烟盒、瓦片、铁圈、木尕、口袋等。如今孩子们都玩网络游戏了。大人玩的地方就更多了。
七、劳动强度。我上班时都是重体力劳动,挥锹、举镐、抡大锤、挑扁担。手掌磨出泡,肩膀压破皮。如今都是机械化、电气化,工人们不再从事重体力劳动了。
忆苦思甜,今非昔比。只有经过严寒的人才明白太阳的温暖。为什么有许多年轻人身在福中不知福,就是因为他们没有经受过艰苦的岁月,不明白这天的生活是如何幸福,才处处不知足,总觉得别人都对不起他们,总想让自己生活中的一切都到达最完美,把标准定的很高,也因此带来很多的烦恼。
人应当知足常乐,就应当忆苦思甜。我正因为常常与我小时候相比,我才有这天的个性高兴和个性满足。
忆苦思甜的文章(三):
在故事中忆苦思甜
10月1日,我在电视里望见了庄严而又隆重的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阅兵式。我边看边计算着,奶奶今年69岁,而新中国是60华诞,那奶奶必须明白新中国是怎样成立的。
我立刻跑去问奶奶。我问奶奶:“奶奶,你望见过打仗吗?”奶奶自豪地说:“何止是见过,我还望见毛主席、邓小平等一些国家领导人呢!”我一听,更来劲了。我不由得追问道:“他们长什么样阿?”“毛主席长得壮壮的,说话声音响亮有力……”奶奶回答说。
我打破沙锅问到底,我问道:“奶奶,那时候也吃大鱼大肉吗?”奶奶说:“别说是大鱼大肉,就连吃餐白米饭也是一种奢望。当时,毛主席被敌人包围,出不去。山上的野果,地上的野菜都被吃光了,实在是没东西吃。就将皮带煮起来吃。”“阿,我连声惊叹道。”
在这之后的日子,我天天放学回家,写好作业后就跑到奶奶那里听新中国成立的故事。
从故事中,我深深体会到这天幸福生活的来自不易,而我们许多人应对优越的生活时,还要挑三拣四,实属不就应。
让我们从这天开始,从此刻开始,从自我开始,发奋图强,努力练就过硬的本领,为建设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忆苦思甜的文章(四):
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几年前,我与一位即将离开我们校园的实习老师交谈,说到了解放前的事情,包括红军长征、抗日战争和新中国解放的事情,让人费解和没趣的是,对方闭口不语,似乎不感兴趣,连脸上的肌肉也不颤动一下。
眼见麻木,心有隐忧,当今的青少年有多少人明白共产党打下天下那段历史,又懂得多少为国捐躯的英雄人物和感人的历史故事。也许许多孩子不明白毛泽东、朱德等领袖人物,但他们从小就痴迷奥特曼、蜡笔小新和文娱大腕。淡薄历史,忘本逐末,这就是时代的悲哀、教育的杯具。
这让人想起我们小时候也就是70、80年代忆苦思甜的故事。当时距新中国成立已有20多年,但中小校园很重视革命传统教育,校方找到那些苦大仇深的贫农老爷爷,声泪俱下诉说旧社会牛马不如的生活,控诉地主老财如何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贫下中农,在把台下说得哭声一片后,贫农爷爷会语重心长忠告我们说:“孩子们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要好好学习才对得起革命先烈”。那时候,所有的人都明白新旧社会两重天,懂得共产党和毛主席是人民的大救星,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好生活。
那个年代的祭扫烈士墓活动十分庄重,每逢清明节,我们就系上红领巾,身着素洁的衣服,托着花圈,列队来到烈士墓前。校园请来老前辈讲述革命故事,地方是如何解放的,有多少解放军献出生命长眠于斯,是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了新生活……这样祭奠英烈的活动年年开展,那些革命故事深深扎根在我们的大脑里,以至于大家最热爱、最崇拜的人是解放军,最完美的愿望是参军入伍保家卫国。
可此刻,在坐的大多数同学都会唱《绿军装的梦》这首歌,但很多同学都不理解歌词的含义。像我们七、八十年代的男女青年对当兵的那种渴望,央求当兵的哥哥给我们讲部队的故事,教我们唱军歌的那种想当兵的强烈愿望深之又深。可你们唱这首歌时,却把它当成玩笑来开。没一点严肃性,穿上了军装也没什么激情,没有以军人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透过十天的军训,大部分小战士还是表现很不错的,被评为“魅力士兵”和“优秀小战士”确实值得大家学习。但也有个别小战士在军训过程中当了逃兵,他为什么当逃兵?就是吃不了苦。
最让人难忘的是,我们那时的学生时代不仅仅要“忆苦”,而且还要“吃苦”。为了让之后人体味旧社会的困苦,校园组织师生吃忆苦餐,以班为单位,大家分头到野外采摘没有毒的苦野菜,然后切碎拌上玉米糊煮熟,一个班一锅,不准放盐放油,一丁点调料都不准放,而且规定每位同学都吃必须数量的忆苦餐,谁要是不吃或者偷偷倒掉,那就是阶级感情出了问题。有了这样的规定,同学们就生吞硬咽下去,明明苦在嘴里,笑容依然挂在脸上。这时候,老师就告诉同学们,旧社会吃的苦比这个苦多了。
如今回想起来,过去那种忆苦思甜的教育方式有些呆板甚至诙谐,但教育的效果是毋庸置疑的,是铭心刻骨的。看一下此刻的青少年吧,越来越多的人已没有新旧社会的概念,也不知甘苦之分和劳作的艰苦,一些人甚至以为眼下的好生活是与生俱来的。在中小校园,民族发展史和革命传统教育正在削弱,历史科目已趋于边缘化,一些校园淡薄历史到了让人恐慌的程度,以至于许多学生“不知有汉,哪知魏晋”。不懂得历史,哪懂得饮水思源,也难有感恩情怀。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忘记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新中国成立的足迹,因为淡薄历史意味着背叛。
我们振华职业校园在这方面是做得最好的,很注重传统文化教育,自建校以来我们就将这天8月23日定为“忆苦思甜日”,10月18日定为“感恩父母日”,十六年来新生入校后军训这一必修课从来没有间断过。大家明白军训用的这幅对联的含义吗?“军纪如绳校正身行心,训法如雨润物细无声。”透过军训像雨露滋润禾苗一样来校正同学们的身行心,让同学们懂得感恩,能吃苦赖捞,有节约意识。但是在坐的有些孩子家里条件本来就不怎样样,每月生活费要花1000多元,其实生活费开销500元就够了,那么还有500元用到哪去了呢?乱花,用着父母的血汗钱不心痛,这就是不懂得感恩的表现。大家要牢记董事长你们杨爸常说的一句话:“常将有时思无时,莫把无时当有时”。
同学们能回答我一个问题吗?振华校园办学宗旨是什么?“一专多能,正身立业。”起初振华办学的宗旨是“让更多的穷孩子有书读,让山里的娃儿有出路。”振华教育集团四位董事成员当初为什么这么想呢?因为他们小时候家里个性穷,姊妹多,几个姐姐都是大的都嫁人了,劳动力少,没钱读书,你们的杨爸只读到小学五年级就放弃了学业,当然他此刻的学历是大学本科学历,16岁就当兵入伍,在家里几兄弟裤子都是共着穿,冻天没鞋子穿,所以,他退伍后到公安局工作过,然后到北京政法大学深造,97年回家兄弟四人创办了校园要更多的让穷孩子有书读。想起当初校园创办时的那种场景,他们没有白天黑夜之分,吃睡都在办公室,几张破办公桌白天用来办公,晚上当床用,但是黔城人们不理解办学者的艰辛,这天这个来吵,明天那个来闹,可他们还是坚持下来了。所以,你们的杨爸经常说的一句话“有一种成功叫坚持”。孩子们可能会问我为什么明白,因为,我建校第二年就来到了振华与几个董事并肩战斗,能够说我是振华发展的鉴证人,校园一年一个新台阶,四个董事成员的那种工作作风,吃苦赖捞的精神,让我佩服的不想离开振华。因为我家也跟他们家一样,姊妹多,很穷。让我把一生当中记忆最深刻的一件事讲给大家听听,76年我在
这儿原黔阳师范读书时,那时我们读书国家每月发6元钱的生活费,一次校园端午放假我只剩3毛钱回家,我老家在土溪,当时还没通车,回家时从安江乘船到太平只要3毛钱的船票再走路到家,返校时我妈妈找遍了整个家只找到2毛钱给了我,怎样办?连3毛钱的船费都不够,想来想去只好投机取巧碰碰运气,否则只好走路回校园了,辛好我回家的那张票旧故里草木深还没丢,下船时船票被撕破了一头,所以我把撕破的那头用手挒住趁人多时将另一头给船上的人看,就这样蒙过上了船。此刻想起这种做法是不对的,只得批评。
孩子们,只有吃过苦的人才明白这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意,我们要好好珍惜。我们要向四个董事成员学习,发奋图强,此刻有了自己的事业,拥有了几个亿的资产,出门开的是名牌小轿车,住的是别墅。我们要想拥有这一切,务必从此刻起,认真学好自己所喜爱的专业,善于吃苦,懂得感恩,不懈努力,脚踏实地去奋斗!去拼搏!相信你们必须会成功。大家是否有信心?记住“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忆苦思甜的文章(五):
忆苦思甜
“湖南之旅”的第二天,我怀着无比激动的情绪参观了毛主席故居和刘少奇主席故居。
吃完早饭后,我们先去韶山。经过了一个半小时的路程我们来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以前生活过的地方。刚下车,清醒的空气向我扑来,一路的劳累都抛之脑后。走了一段路程后,我们来到了毛主席的故居。一抬头,就看到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毛主席同志故居。对面有两个湖,荷花湖和南岸湖。我们参观了故居的厨房、卧室和牛栏……
我们来到了广场。在宽阔的广场矗立着一尊巨大的毛主席雕像。人们都在给毛主席雕像献花。看到这场面,我也不由得跟着给毛主席献花的人们,心里油然升起一股崇敬之情:毛主席是我们全国人民最尊敬的领袖,我们这天的幸福生活都是他老人家给的。俗话说得好:“吃水不忘挖井人。”你说,连挖井人我们都要感恩与铭记,又怎能忘记给我们带来幸福生活的开国领袖毛主席呢?
在那里,我们还吃了忆苦思甜饭,使我更加珍惜这天的幸福生活。这一趟旅行我受益匪浅,受到了许多启发!
忆苦思甜的文章(六):
同学们,这天我们过着幸福的生活,你们可明白,在我们爷爷辈的时候,有好多人因为吃不上饭而饿死了,这都是一些爱慕虚荣的官造成,农民伯伯一年最多收粮只有三四百斤,而有些当官的为了比荣誉,虚报了个一千斤,当收粮食时,却没有那么多,连家里吃都不够,之后政府也不管了,而农民们没了吃的,只有去挖地下一种嚼起来有一点甜的草根,你也挖我也挖,之后连草根都没了;大伙只有去吃树皮,而树皮吃了又没有营养,只能填饱肚子;大伙没有办法,只能喝水,搞的大家身上那里肿一块那肿一块
在那里也有个笑话:一天,一些干部去农村,村长就用一点米煮了一锅粥,因为米不多,水很多,干部肚子饿了,只能喝一些,填饱肚子再说,在回去的路上,有个女的,不敢去有人的地方方便,只能忍着,这时有人说笑话解闷,那女的一笑,一下没忍住,就把裤子给尿湿了。虽然这是一个笑话,但也说明了那时的经济状况确实很差阿。
以前,有些人因吃不上饭而饿死,此刻,我们都吃上香喷喷的白米饭,我们必须要珍惜粮食,珍惜我们此刻幸福的生活。
忆苦思甜的文章(七):
忆苦思甜
列宁以前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回忆以前的过去时,追寻已逝的历程路,常常会令人心潮澎湃,浮想联翩的,会令人感慨万端,若有所思的。看如今忆从前,总是感觉到我们的以前和过去,是那样的苦难清贫,是那麽的清纯天真,是那样的无知混沌。几十年的人生光阴,就这么不可思议的一步步的走了过来,应对着甜蜜蜜的生活,和谐融融的盛憬,也会重复絮叨起絮絮叨叨的絮语。
童年的往事永久镌刻在我们的记忆,童年的旧事永久令人难以忘怀,童年的过去时总是让人魂牵梦萦。小时候,常常听到老人们总是不厌其烦的絮絮叨叨喋喋不休的讲述着自己的苦难童年往事,描述的如痴如醉,情真意切娓娓而动听,但童年的我们总感觉到是在听梦幻天书似的,神奇的探求其动人心弦的故事。进而产生出无穷无尽的幻境,甚感好玩。
不知不觉的我们也到了爱絮叨的年龄,也不例外的不由自主的向我们的孩子讲述起我们的以前沧海,如云往事和苦难历程。这怕是遗传基因在代代相传作茧吧,忆苦是为了思甜,忆苦是情感的释放,忆苦是往事的怀念,忆苦是为了教育后人,听不听不要紧,我们的心依然如故。
在人民公社群众化合作化年代,每年的大年初一早上要做的事,就是全村男女老少好几百人,统一集中在一齐,来一个忆苦思甜大烩餐。生产队用好大的豆腐锅做那麽一大锅,从饲养室领来的麦皮肤子,拌些白萝卜丝,和些油盐蒸熟,每人一大碗,说这叫忆苦思甜饭,看谁吃的香甜,吃的津津有味,说明你对无产阶级有深厚感情,对万恶的旧社会有刻骨的仇恨,吃不下去,证明你思想深处阶级觉悟有问题。谁都怕落伍而竞相咀嚼着,我们这些朦胧的孩童也好奇的跟着村民们大口大口的吞噬吞咽着苦涩而难以入肚的糠皮。边吃边听着贫农老大伯控诉万恶旧社会的血泪史,歌颂新社会的完美生活,每年都是那几个人在诉苦,第一次听得人感动的痛哭流涕,第二次听着依然激动人心,第三次听着有些陈旧乏味,再往后就跟着背天书似的鹦鹉学舌,并校正其中那里叙述故事情节严重扭曲失误了,甚或偷偷摸摸傻笑甚觉好玩起来。
其实那时的年月,在我们陕南陕北的山区,好多好多的人甚或连这样的东西也吃不到呢?小时候我以前在陕南商州祖籍故乡住过一段时日,常年累月吃不到馒头的人们,整日喝的全是清澈见底的稀玉米籽稀饭,喝的人呀,肚皮几乎鼓胀的要撑破似的,但还喝不够,喝不饱,有好多次,我和与我年龄相差无几的小表外甥,喝完稀玉米籽,两人对面坐在门框的门槛儿,大口喘着粗气,一动不敢动的,我表外甥对我说:“舅舅,我不敢说话,一说话肚子就痛”,我说我也不敢说话呀,因为我们喝清水似的喝的胃已接近极限了。不喝吧!肚子里饿的发慌难受。也有一种补充的东西,是用嫩玉米芯和稻糠皮,及麦肤皮研磨成面,把它炒熟,用软柿子混合而成所谓的“炒面”,用一点点开水绞拌成干团状的,水多了就分散成四散不粘合的什么也不是了,也就吃不成了,甜甜的特涩特涩的,实在难以下咽,但不吃鼓皮似的空胀胀胃腔确实需要硬料填充呀。几十年过去了,随着物质的极大丰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想这救命的绝活怕早已失传了吧,又有几人能记起呢?
其实,人类社会在其进化和发展过程中,本来就是从初级走向高级,从原始走向礼貌,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苦难走向幸福的。人类在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中,必然会迈向更丰溢丰盈的时代,必然会创造出更完美的物质财富来。我们这天甚感完美的生活,过那麽几十年后,对我们现阶段的孩童来说,也会是苦难的童年旧事,也会和现今的我们一样,重复着祖祖辈辈遗传下来的忆苦思甜方式,也会重复着絮絮叨叨的絮叨絮语。
对于没有经历过的人来说,过去时就是神奇不可想象的故事,对于以前沧海的人来说,永久都有絮叨不完的童年旧事。
忆苦思甜是不会失传的!因为这也是故事流传下延的一种方式。
忆苦思甜的文章(八):
忆苦思甜
金秋十月,我怀着崇敬的情绪到了歌乐山。我们先到了歌乐山博物馆,在那里有汉奸的恶行的记载还有共产党的叔叔壮烈牺牲的故事、小小共产党员在监狱的经历和烈士遗物……
随后我们又去了白公馆。谁曾想过,在这个挺不错的别墅里,竟关着许许多多的革命烈士!我注视着这个别墅,彷佛看到了大屠杀时国民党的猖狂和共产党烈士的顽强不屈。
大家阿!虽然我们祖国正在发展,正在强大。但不要忘了国耻,我们就应随时警惕!
忆苦思甜的文章(九):
忆苦思甜
回忆起六年来的种种,很苦很艰难,但是一旦回忆起来却如吃了蜜糖般。
那段最苦的日子是期末,因为我们快要升初中了,那时候的作业,简直多得要命,语文除了抄书就是抄书,数学卷子也多得满天飞。每一天看着老师在黑板上潇洒的写上几行字,然后拂袖而去,留下我们叫苦连天,奋笔疾书。那时候的作业,经常写到深夜十二点,写完后不顾一切地向心爱的床奔去,第二天早晨还要很早起床,读那些早已背熟的课文、笔记。苦是很苦,但是七十个人在一块才发现写作业也是那么的欢乐。嘻嘻哈哈、说说笑笑,时间仿佛一块压缩饼干,被时间老人啃了个精光。作业写的也是那麽的速度,经常几个人比赛写作业,看谁写的快,看谁写的好,经常会有一个人大呼“我写完喽!”然后高兴地手舞足蹈。换来全班的怒目而视,最后,群众大笑,视老师如无物。
老师等着全班,叫那个先写完的过去,检查作业。老师连正眼也没看他,丢下本子,冷冷丢下一句话;“重写”此人愣住,犹如掉进冰窟。朝着老师远去的背影,唱道;“你快回来!我一个人承受不了!”然后全班哄笑……
手写的很酸,腿也很麻,但是笑容丝毫不减。很苦的日子,我们却过得有生有色,越是在逆境中,我们就活得越精彩。
苦中的日子里蕴含着丝丝甜味,我们像逆风飞扬的天使,什么也遮不住生命里的绚烂,越飞越高、越飞越远。我们就应把握住现实的完美,越是艰苦的日子越能快乐,然后在记忆里,慢慢的、忆苦思甜……
忆苦思甜的文章(十):
忆苦·思甜
忆苦
初中的学习生活比我想象中辛苦的多。初中五花八门的科目比小学多得多了,学习负担自然而然比小学更重啦。但是,我觉得,我们走进校园的目的就是学习,不要遇到一点点困难就向它低头,要克服这一点点困难。
在新的班级体中,我发现身边的同学都不一样了。我有一个科目的成绩在原点上按地不动,别的同学都奋力猛追,进步了一大截。我想,我没有进步的原因是对新的环境还感到十分的陌生。但是最重要的毕竟还是我自己的原因,我因为自己没有新的理想,仍旧没有摆脱小学的习气。到了初中,就应焕然一新。而我却没有。我将小学的作风带到了初中来。这一个月来的生活,回忆起来,我反省到了自己的很多方面都有不足。
我在叹息,时间总是过得那么快,一眨眼,一个多月就一晃而过了,回忆起刚进初中的那个懵懂的我,在这一个多月的初中时光里竟然学到了这么多。我进入了初中,开始了初中学习的生涯,有了新的目标。我长大了。在这一个多月中,我尝到了初中生的滋味。
如今,迈进了中学的大门,我才明白了这一深刻的含义。的确,中学是小学学习生涯之后的第二个起跑线。站在这一条新的起跑线上,我有了一种全新的感觉。我要继续努力,我的让斗志重新站起来,在这一新的起点上进发。
思甜
初中的学习生活比我想象中快乐的多。老师在课堂上教学的时候,把同学们都带动了起来,使原本死气沉沉的课堂活跃了起来,课本的知识自然而然地也学得飞快。初中课堂上学习的知识也丰富过小学学习的知识,把我紧紧地吸引住了,简直让我连移动一下位子也不行,不会使我在课堂上走神。不仅仅仅只是在课堂上面,我在课堂之外也学习到了许多新的知识,使我感到很快乐。
我学到了怎样样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这一个学习计划能够保证我科学地安排时间,提高我自身的学习效率,使我的学习成绩得到很大的提高。这就是搞好初中学习的有效方法和策略。如果正确运用这些方法和策略,就会使我们在学习中游刃有余,事半功倍,更上一层楼。
忆苦思甜的文章(十一):
忆苦思甜的故事
因为吃鹌鹑蛋,联想起鸽子蛋;因为鸽子蛋,又联想起了少年时代亲历的“忆苦思甜”运动。
搞“忆苦思甜”运动的时候,我还是个懵懂少年,世上的许多事情,知之甚少;几十年之后,更是忘记得一干二净。但是,村里“忆苦思甜”会上的一些情景,却记忆犹新。
在村小学举行的“忆苦思甜”会,是一天晚间进行的,地点是祠堂小学的一间教室里。村干部显然事先没有做功课,遴选上台讲话的人选。会议开始后,临时抓差。想当然地以为自家没有土地的“农村无产阶级”――雇农,是“旧社会”最苦大仇深的人。于是让村里唯一的雇农――我的一位邻居大爷上台忆苦。这位邻居大爷眼睛有毛病,眼珠子上翻,露出眼底毛细血管。他百般推辞,不能获准,只好走上台去。不料,他上台之后,翻着白眼,说出这样的话来:“旧社会好阿!东家五日请我吃一厨(餐)肉,十日喝一厨酒……”。自然,没等他说完,在众人的哄笑声中,村干部将其赶下了讲台。事后,我听父亲说,这位邻居大爷虽然划的是雇农成分,但旧社会他是“作头”,大概是长工头头的意思吧。
接下来,村民几番起哄,让谁谁上台。不是压根不敢上台,就是上台后讲不出苦来。眼看着“忆苦思甜”会要开不下去了,当过兵的村长只好挺身而出。果然,他讲了一个旧社会受苦的故事。故事大致是这样的:村长小时候,似乎是因为家里穷,培育水稻秧苗的谷种备得不够多。为了不让自家的水田抛荒,他爷爷决定带着儿时的他,趁着夜色去邻村一个地主家的秧田里偷一些秧苗。爷孙俩正在地主家秧田里偷拔水稻秧苗的时候,被老地主发现了,爷孙俩拔腿便跑。村长少年时代,身体灵活,跑得快;他爷爷上了年岁,跑得慢些,虽然没有被老地主抓住,但是,老地主从秧苗田里抓起的一把烂泥,却糊上了他爷爷的一只眼睛。
他爷爷忍着疼痛,跑回了村子,没被地主抓住,也没被认出来。但是,他爷爷的眼睛还是受伤了,肿痛了半个多月!众人听了,都觉得邻村地主实在太坏了,贫下中农但是拔他几棵秧苗,他竟然下此毒手。群众纷纷对地主的罪行表示义愤填膺,我村忆苦思甜大会取得了圆满成功。
小学老师在上课时给我们讲一个地主欺压贫农的悲惨故事。大概是本乡忆苦思甜运动中发掘出来的最苦的故事。故事大致是这样讲的:某贫下中农家庭,因为母亲一辈子受穷,没有吃过好东西。一天忽然想尝尝鸽子蛋的味道。她的两个儿子很孝顺,听了母亲的想法,当夜就去地主家偷鸽子蛋。地主家是高墙大院,鸽子养在院子里,兄弟俩搭人梯进去。进去后没等他们靠近鸽子笼,地主看家护院的狼狗叫了起来,惊醒了已经入睡的地主老财。地主老财起身抄起一把东洋刀,追了出来。结果,兄弟俩,有一个已经翻出墙外,另一个正准备翻过墙头,被万恶的地主老财用东洋刀从背后插了进去,当场就死了。一个贫下中农的年轻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记得当年听完这个故事,同学们都“气炸了肺”,争先恐后表示要牢记旧社会的苦、新社会的甜,要饮水不忘挖井人,过上好生活不忘共产党的恩情。
想起忆苦思甜的往事,有三件事情,我至今纳闷:
第一件是,那个年代,似乎没有人想到,偷秧苗、偷鸽子蛋是可耻的行为。
第二件是,本乡两个大人物,一个是做过山东省省长的屈映光先生,一个是做过国军航空总司令的周至柔先生,人们一提起他们,往往都是竖起大拇指列数他们的善行,并不恨他们,阶级意识为何那么薄弱?
第三件是,我父亲三岁丧父,很小就给本村一户人家放牛,一头牛不知何故发疯,以角触地,牛角折断,主人家扣掉我父亲一年工钱――两担稻谷。这么苦的事情,竟然没有成为典型。
忆苦思甜的文章(十二):
忆苦思甜
如今的许多孩子没有经历过文化大革命,不明白忆苦思甜为何物,而像我这个年龄段的人,小的时候大概都受过忆苦思甜的教育。
忆苦思甜是文革期间城市农村常搞的一项思想教育活动。顾名思义就是校园把在旧社会“苦大仇深”的贫下中农请来,给大家讲他们在“旧社会”吃不饱、穿不暖、挨地主欺负的悲惨日子,并且边讲边哭。但许多人并不明白这个人到底受没受过这般苦,只是当时政治斗争的需要。
但是,这类忆苦思甜的教育还是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那就是吃忆苦饭。1974年,校园组织学生开忆苦思甜大会,会前,一农民发给与会者每人一块用糠和野菜做成的馒头。为了表达自己的诚心,我第一个吃了一口,谁知嚼在嘴里咽了几次都没咽下去,那叫一个难吃,没办法,趁大家不注意,吐出来攥在手里。
接下来便是农民吴大娘来忆阶级苦,她穿了一身比较破的衣服,讲述自己家乡闹灾荒,地主老财仍然收取租子,然后出来逃荒,差点饿死在半路上,这声情并茂的讲述,夹杂着至今我还弄不太懂的方言,讲到高潮时,只见她举起拳头高喊“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老师和学生们都随声高喊着,有的已哭得泣不成声。之后讲到了新社会使她们一家获得了新生,当了国家的主人,然后又唱上一段《东方红》。那时,孩子们都很天真,讲什么信什么,无论是否真假都信以为真,说实在话,当时的教育确实起到了令新社会成长起来的学生们,对旧社会充满恨、对新社会充满爱的作用。
之后,我听说另一所校园也在搞忆苦思甜时,曾闹出一些笑话。请来一位旧社会过来的老大爷作忆苦思甜报告。这位老大爷没有多少文化,主持人也没有说得太清楚,只是让他讲述过去的苦。可当这位老大爷忆了几句后,可能是没有故事了,话题忆到了三年困难时期的生活,以及他本人的悲惨遭遇。有位军代表赶忙制止住了老大爷的演讲,这时大爷才如梦方醒。
忆苦思甜的文章(十三):
忆苦思甜节
每当在小饭桌看到同学们浪费食物、乱丢饭菜时,我就会想到《1942》这部电影。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的是:1942年秋,日本侵略者的炮火在河南打响,此时的河南正遇上百年一遇的大旱,庄稼颗粒无收,无法生存的河南人只好外出逃荒,在一路乞讨的过程中,他们一边要躲避日本人的飞机、大炮的轰炸,还要被汤恩伯的国民党部队抢夺仅有的食物用品。在多重苦难的压迫之下,可怜的人们忍饥挨饿,吃野菜、剥树皮、吃不能消化的“观音土”,饿死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有的人甚至卖掉自己的儿女来换取一点吃的。可怕的是还发生了野狗吃人的现象。
当看到这一幕时,我的眼睛模糊了,电影的大屏幕显示,在这次大逃难过程中,有140万老百姓死于饥饿和战乱。我想:我们此刻每一天都不愁吃穿,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根本不懂饥饿的滋味,所以,在小饭桌吃饭时有许多同学把自己吃不下的饭菜随手倒掉,视饭菜如粪土。但是,你们明白吗?要是我们每人节约一粒米就能够挽救多少条生命呀!节约光荣、浪费可耻,我忽然有了一个想法,想建立一个“忆苦思甜节”。
“忆苦思甜节”这一天,我们学生能够倾听老师或家长讲述40年代我们国家缺粮时候的故事,感受苦日子年代,百姓多么的艰苦、贫穷。有条件的校园也能够在这一天观看这方面的视频,这样学生的感受会更深,更能受到深刻的教育,从而会不由自主的去节约粮食,不再挑肥拣瘦。这天,在饭店吃饭不能要太多的菜,而且要以素食、粗粮为主,吃不完的必须要打包带走。在家里,吃饭也不能铺张浪费,让孩子充分感受这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有了这个节日,孩子们必须会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我期望我的这个完美愿望能够早日实现。
忆苦思甜的文章(十四):
忆苦思甜
“天空上布满星,月牙亮晶晶,生产队里开大会,诉苦把冤伸。”
这是四十多年前的歌儿,此刻我还能唱出来。那时我正在“天山一小”上学,音乐课就唱革命歌曲“什么钥匙开的什么锁,什么阶级说的什么话……”“北京有个金太阳,照到哪里亮堂堂……”“下定决心,不怕牺牲……”语文课就读老三篇:“有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
几乎每星期都要开批斗大会或诉苦大会,开批斗大会时,就会有戴红卫兵袖章的造反派押着几个老头儿老太太出现。老头儿老太太的胸前都挂着白底黑字的大牌子,有的写着:“地富反坏右”;有的写着:“牛鬼蛇神”。挨斗的人都站在长条凳上,低着头。批斗的人轮番登上土台子喊话,这话又不时被上千人的口号声冲断:打到张三!打到李四!再踏上一万只脚,叫他永世不得翻身!开诉苦大会时,又会有戴红卫兵袖章的造反派领着几个老头儿老太太出现,这时都是客客气气的,因为这几个老的都是苦大仇深,不是贫农就是雇农。诉苦的人都坐在台子上,轮流着诉。台上抹眼泪,台下撸鼻涕,口号声不断掀起巨浪:“革命无罪!造反有理!”
凑巧的是我家里也是这种局面,我爸是贫农,我妈是富农。原先两人一吵架,我妈就骂“穷鬼!”我爸就熊了。之后再吵架,我爸就骂“老地主!”我妈也蔫了。没我什么事儿,就是图个家里家外都能看热闹。街上飘舞着传单,我拣够了一沓再撒出去,有人以为是新的,跑上去抢,我在一边偷着乐。大道两旁满墙都是大字报,我专找漫画看。这个头还挺象那个走资派的,身子又长又细满是毛儿,活象鬼。那个是人头蛇身。有时大红卫兵开会,我和几个小伙伴去了,人家不要。有一次老师搞统计,说三司的举手,我没举。又说红司的举手,我又没举。老师问:“你是哪个司的?”我赶紧问同桌:“你什么司?”“红司。”“我红司!”我大喊一声。
在家吃饭我爸总是哆嗦,粮食来的不容易,我那时候吃糠咽菜,我那时候喝粥,我那时候扛活,我那时候的地主……
我这耳听那耳冒。
最后有一天,我妈作文母爱单位也搞忆苦思甜,公家管了一顿旧社会的饭。傍晚,我妈带回两块菜饼子,让我也受教育。说是一半糠一半棒子面,还掺了猪毛菜细挺谷请麻菜。我把两块都呛了,还没够。
“妈,还有吗?比咱家的棒子面好吃。”
儿时,老家伙们一叨咕他们的过去,我们就叽叽喳喳:忆苦思甜喽。此刻,我一搂落我的过去,我儿子就喜喜哈哈:忆苦思甜啦。
关于忆苦思甜的文章-忆苦思甜的文章14篇忆苦思甜的文章(一):忆苦思甜谈吃无伤大雅,近受朋友之托,谈一点关于吃的琐事。本人才疏学浅,只把一些难忘的往事回忆`咀嚼,聊以充数。我刚记事时是1958年,我们村轰轰烈烈地过上了共产主义生活。全村吃食
关于忆苦思甜的文章,忆苦思甜的文章14篇忆苦思甜的文章(一):忆苦思甜谈吃无伤大雅,近受朋友之托,谈一点关于吃的琐事。本人才疏学浅,只把一些难忘的往事回忆`咀嚼,聊以充数。我刚记事时是1958年,我们村轰轰烈烈地过上了共产主义生活。全村吃食
关于忆苦思甜的文章_忆苦思甜的文章14篇由小学生作文网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