琦君鹧鸪天阅读答案
教案 > :琦君鹧鸪天阅读答案是由小学生作文网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琦君鹧鸪天阅读答案的正文:
第一篇:《高一诗歌鉴赏练习一答案》
高一诗歌鉴赏练习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4分)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此诗好在“千里”,另一种认为“千里”改作“十
里”更切实际。你赞成哪一说?为什么?请结合诗的主旨作简要分析。
答: 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①“今夜”点明时间,具体是指哪一天的夜晚?(1分)
②“何事转凄然”,表面上是询问,实际上诗中对“何事”说得非常清楚。请简要概括。(2分)
③“故乡今夜思千里”,对这一句,沈德潜说:“作故乡亲友思千里外人,愈有意味。”为什么“愈
有意味”?请作简要分析。(3分) 答: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4分)
田园乐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体现了诗人亲近自然的乐趣。(1)这首诗在写景方面有哪些特点?(2)诗
中的“山客”是怎样的心境?
(1)
(2)
4、、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
晏 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与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问题:词中“彩笺与尺素”指什么?借此抒发怎样感情?又是如何抒发感情、表达思想的?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7分) 清 平 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挼,读ruó,“揉搓”之意。 (1)这首词处处跳动着词人生活的脉搏。词人对“赏梅”的感受因生活阶段不同而不同,请结合词句说明写了哪几个阶段的怎样感受?(3分)
(2)这首词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表现赏梅的不同感受,请具体阐述。(4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6分)
虞美人
(台湾)琦君
锦书万里凭谁寄?过尽飞鸿矣。柔肠已断泪难收,总为相思不上最高楼。
梦中应识归来路,梦也了无据。十年往事已模糊,转悔今朝兮薄不如无。
【琦君】(1918—2006),台湾女作家。浙江永嘉人。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师从词学家夏
承焘。1949年赴台湾,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曾有《泪珠与珍珠》一文入
选高中教材。
(1)这首词的上阕表现了怎样的情景?(3分)
(2)简要分析这首词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3分)
7、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月 杜甫
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 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 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③故故:常常;频频。 (1)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江天暮雪
陈孚
长空卷玉花,汀洲白浩浩。 雁影不复见,千崖暮如晓。 渔翁寒欲归,不记巴陵道。 坐睡船自流,云深一蓑小。
分析该诗中“渔翁”这一人物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9、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五月十五夜玩月
刘克庄①
纤云扫迹,万顷玻璃色。醉跨玉龙游八极,历历天青海碧。水晶宫殿飘香,群仙方按《霓裳》。消得几多风露,变教人世清凉。
注:①刘克庄,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词风豪放,多感慨时事之作。
词人是如何描绘太空、月宫景象的?这首词的末两句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10、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
岁暮到家
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1)诗中通过__________等细节,表现母爱之深,刻画母亲形象。 (2)根据诗末两句,分析“儿”的形象特点。
11、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剪梅
(宋)醴陵士人
宰相巍巍坐庙堂,说着经量,便要经量。① 那个臣僚上一章,头说经量,尾说经量。 轻狂太守在吾邦,闻说经量,星夜经量。 山东河北久抛荒,好去经量,胡不经量。②
注:①“宰相”:此指贾似道。“经量”:指贾似道“经界推排法”丈量田地。
②“山东、河北”:代指中原失地。词人以漫画的手法,完成了对宰相、臣僚、太守三种丑恶形象的刻画。请结合全词,对此进行赏析。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关于鞋子的唯美句子杳杳寒山道
寒山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叠字运用是本诗的特点。请找出最能直接表现诗人情怀的两句诗,并结合诗歌内容,赏析这两句诗中叠字运用的艺术效果。
13、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应天长
韦庄
绿槐荫里黄莺语,深院无人春昼午。画帘垂,金凤舞,寂寞绣屏香一炷。 碧天云,无定处,空有梦魂来去。夜夜绿窗风雨,断肠君信否? 这首词上片运用了动静交错和烘托反衬的艺术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1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秋雨夜眠 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1)请写出本诗诗眼并结合相关内容谈谈其作为诗眼的理由。(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2)分析诗末“霜叶满阶红”这一环境描写有何作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15、阅读下面的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阊门①即事
[唐]张继
耕夫召募逐楼船②,春草青青万顷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③。
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注:①阊门:苏州的西城门,也称吴门。②逐楼船:楼船,古代战舰。逐楼船,从军。③新烟:寒食节禁火,清明日重新生火。
(1)这两首诗,同是写苏州清明节的,作者所描绘的情景有何不同?试作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两首诗同为即景抒怀诗,但抒发的情感迥然不同,试加以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6分) 鹧鸪天·建康上元作① 赵鼎
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技。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 花弄影,月流辉。水晶宫殿五云飞。分明一觉华胥梦②,回首东风泪满衣。
注:①作于宋南渡后的元宵节。②华胥梦:传说黄帝梦游华胥之国,该国社会繁荣祥和。 (1)这首词第二句中的“惊”字可否换成“见”字?请简述理由。(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2)本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表达感情?请作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17、阅读下面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蝶恋花·暮春
苏轼
簌簌无风花自堕。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 落日有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 路尽河回千转舵。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 凭仗飞魂招楚些①。我思君处君思我。
注:①凭杖飞魂招楚些:语出《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反故居些”,意思是像《楚辞·招魂》召唤屈原那样召唤离去的友人。
(1)词的上片哪些景物表现了暮春的特点?(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2)本篇是词人送别友人之作,词的下片是怎样表现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18、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丰乐亭游春(其三) 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1)这首诗写了暮春怎样的特征?
(2)游人对此怀着什么样的感情?
19.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3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①颔联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②“狂歌五柳前”中“五柳”是什么意思?
③苏轼评价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结合这首诗分析这个特点。
答题指导:
1、 仔细审题:高考常考考点: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事物形象)
表达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
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如正面与侧面、实景与虚景(现实与想象、神话,以实衬虚或以虚衬实)、以动衬静(以
有声衬无声)、粗笔勾勒(白描)与工笔细描、动静结合、远近结合、点面结合、五觉(感觉、
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结合、声色结合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
照应、托物言志等。
4、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
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思想感情:
(1)忧国伤时 ①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②反映离乱的痛苦 ③同情人民的疾苦 ④对国家民族前途
命运的担忧
(2)建功报国 ①建功立业的渴望 ②保家卫国的决心 ③报国无门的悲伤 ④山河沦丧的痛苦 ⑤年华消
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⑥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3)思乡怀人
①羁旅愁思 ②思亲念友 ③边关思乡 ④闺中怀人
(4)生活杂感
①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②昔盛今衰的感慨 ③借古讽今的情怀 ④青春易逝的伤感 ⑤仕途失意的苦闷 ⑥告慰平生的喜悦
(5)长亭送别
①依依不舍的留念 ②情深意长的勉励 ③坦陈心志的告白
高一诗歌鉴赏答案
1. 这首诗既写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了江南的广阔、深邃和迷离。诗题为“江南春”不专指某一处,所以只有用“千里”才能写出江南之广阔、深邃,才能与“四百八十寺”和谐一致。
2、①除夕之夜。②除夕之夜,独居旅馆寒灯影只,不免思念故乡和亲友。③不写自己思念故乡和亲友,而写故乡的亲友思念千里之外的“我”;巧妙地运用了对写法把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婉曲含蓄。
3.(1)诗中有画,绘形绘色;动静结合,情景交融;(2)闲适恬静。 4、答:①“彩笺与尺素”指书信。
②这首词写的是离别之情,时间是由夜到晓,地点是室内、室外而到楼上。
③表达这一内容时,主要有两点,一是借景写情。先是借槛菊之烟、兰草之露写愁写悲,为全词设置了一种浓重的悲凉氛围;再写自己睹物伤怀,见燕子双飞想到人的离散,最后借明月照不眠之人写相思之苦。二是运用拟人的方法。将菊之烟说为“愁”,兰之露曰为“泣”,明月像一个不懂事的孩子,等等,其目的就是“物尚如此,人何以堪”! 5、(二)古诗歌鉴赏
9、(1)写了三个阶段的生活感受:“常插梅花醉”写了词人早年陶醉于赏梅;“赢得满衣清泪”写了词人中年在赏梅时伤心流泪;“故应难看梅花”则写了词人晚年没有心思赏梅。 (2)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把早年因生活的欢乐闲适而陶醉于赏梅、中年因生活的幽怨而在赏梅时伤心流泪以及晚年因生活的沦落飘零而没有心思赏梅这三个不同阶段的不同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和飘零沦落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
或: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上阕写过去,下阕写现在,以昔衬今,表现出当时作者飘零沦落、衰老孤苦的处境和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今昔之感和家国之忧) 6、(1)借助“锦书”“飞鸿”等意象描写了一幅游子思乡图:两岸渺渺相隔,音信难递,词人柔肠寸断,泪水难受,不敢登上高楼远眺家乡。(2分)表达了词人思乡之情。(2分) 虚实相生。(1分)上片实写词人愁肠百结,归泪难收之痛;下片借用梦境渲染思乡之苦。(2分) (回答“借景抒情”亦可。) 7\答案:(1)主要抒发了杜甫遭逢战乱后漂泊流离、思乡怀归的感情。(2)①“万里”,表示空间的距离,寓含作者离家万里的漂泊感。②“时时”,表示动作的频率,字面意义是“屡屡”“常常”,言外之意是作者一次次望月思归的期盼。③“夜久”,表示时间的延续,暗示作者因思乡怀归而夜深难寐。(意思答对即可) 8、[答案]诗中的渔翁因天“寒”已登返小船,却因为大雪弥漫遮住江路,忘记了回返的道路。这位渔翁索性坐睡舟中,任凭小舟随江流漂荡。由此可以看出渔翁对“江天暮雪”处境的顺适
之情。
9、[答案]词人借助想象、比喻,描绘了太空浩瀚、澄澈的景色,月宫香风阵阵、众仙起舞的欢乐祥和的景象。词人在玩月的同时,由天上想到人间正经历炙热酷暑之苦,并由此想到百姓的生活之苦,表现了词人热爱人民、关心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10、答案:(1)缝寒衣、家信、怜清瘦、问苦辛琦君鹧鸪天阅读答案
(2)因长期漂泊在外,未能承欢膝下,尽到照顾和安慰母亲的职责而十分惭愧,连颠簸之苦也不敢在母亲面前提及的儿子形象。
11、答案:词的上片描写“宰相”“说着经量,便要经量”,“说着”“便要”词语简单,但于此生动地刻画出了他凶狠毒辣而又极端蛮横的丑恶形象,而他的“臣僚”“头说”“尾说”为其呐喊,阿谀逢迎;地方官员却才“闻说”便“星夜”执行,跑东奔西,到处叫喊。其轻薄的举动,癫狂的劲头,真令人可笑而又可恨。所以说,词人用漫画的手法,完成了对宰相、臣僚、太守三种丑恶形象的刻画。
12、[答案]“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以抒写诗人的情怀作结。“朝”“岁”是单个名词,一经叠用,就表现出时间的悠长。这里写出了诗人长期置身于深山密林之中,经常见不到阳光,因而不知时序的变化,甚至分辨不出春去秋往的感受,表现了他孤寂的心情,与前面寂静幽深、冷寒的环境描写自然地融合为一体。
13、答案:上片“黄莺语”是动,“深院无人”是静,以动写静,动静交错。画帘低垂,绣屏寂寞是以客观景物之静烘托主人公的起伏心潮;金凤起舞,兰香缭绕,是以客观景物之动反衬主人公内心的寂寞孤零。
14、答案:(1)诗眼是“安闲”或“安闲一老翁”。理由:全诗紧紧围绕“安闲”二字展开,“卧迟”“睡美„„未起”等诗句都表现出老翁的安闲,此句也勾画出老翁喜静厌动、恬淡寡欲的形象与心境。
(2)①照应首句,使诗歌浑然一体。②运用反衬手法,夜带风雨加深了“寒”意,不久前还红似二月花的树叶,一夜之间就被秋风秋雨无情地扫得飘零满阶,这自然环境的冷酷无情正是为了反衬老翁的“安闲”,突出老翁的清静淡泊。 15、答案:(1)张诗:耕夫被征,造成城外万顷良田野草丛生,城内炊烟稀少,少有人迹。吴诗:春风徐徐,人们纷纷出城踏青。日暮时分,游人散去,黄莺重又在杨柳间欢叫。 (2)张诗:表达了对统治阶级“召募百姓”的不满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吴诗:表现了对民俗民生的关注,抒发了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16、答案:(1)不能换成“见”。因为“惊”字与首句的“那知”相呼应,不但表现了时序推移之速,而且写出了如梦初醒之情,(1分)充分表达了作者恨时思国的爱国情怀。(1分)而“见”字仅仅是客观叙述,不能充分表达作者的情态和情怀。(1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如答可以换,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但不能超过2分)
第二篇:《暑假报纸答案》
<梭罗木屋>
11.文章以“梭罗木屋”为题,但作者在文章的前半部分花了大量笔墨写自己阅读《瓦尔登湖》引发的思考,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6分)答:
12.结合作品,理解下面语句的含义。(6分)
(1)这是一个书生之苦,多少有点“为赋新诗强说愁”的意味。(3分)
(2)用行动在大地上写诗的人,我们要评价他,也就必得展读大地。(3分)
13.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文末“他离我们远去了,于是后人就把他的小屋禁锢起来”所蕴含的作者的观点。(4分)
14.为什么说瓦尔登湖畔的小术屋“是人世间最美的建筑之一”?请联系全文,加以探究。(8分)
11①《瓦尔登湖》记录了梭罗在湖边木屋的生活和思考,由阅读体验引出实地寻访,行文自然且真实可信。(2分)
②《瓦尔登湖》所表现出的怪谲异常的思路,执拗的不愿苟同性,认真而非矫情的实验精神给予作者动人的体验,丰富了文章的内涵。(2分)
③为后文通过梭罗木屋来诠释梭罗的精神世界作铺垫。(2分)
12.(6分)
⑴梭罗搭建小木屋,在瓦尔登湖畔生活,这并没有多少物质的艰苦;他的苦更多的是一个知识分子自愿对文明世界叛逆的精神之苦。(3分)
⑵梭罗以一种勇敢的实践精神深入自然,来到瓦尔登湖畔生活和探索;我们要评价梭罗,也就必须以一个实践者的身份走进自然,去了解和感受他。(3分)
13.(4分)
表达了作者对梭罗的思想精神在后世渐渐消失的忧虑和痛心;(2分)体现了作者对现代社会人们精神世界一种深沉的反思和批判。(2分)
14.(8分)
①小木屋临近瓦尔登湖,环境优美,亲近自然,具有自然之美。(2分)
②小木屋简单朴素,体现了主人回归自然、一切从简的理念之美。(2分)
③小木屋真实本色,也是梭罗探索真理之地,呈现一种精神之美。(2分)
④小木屋曾向着世界开放,启发了无数人,展示着一种价值之美。(2分)\
<钟表馆>
11.从第②~④段来看,作者为何“没有克服对钟表馆的敬畏”?(6分)
12.请对第④段画线句中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作简要分析。(4分)
13.从第⑤-⑦段看,钟表馆里钟表的“停滞”,给作者带来哪些启示?请用自已的话加以概括。(6分)
14.文章题目是“钟表馆”,结尾部分却写了钟表馆之外的万花阵,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根据全文,请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的见解。(8分)
11.(1)钟表馆里的钟表出自名匠之手,极具繁复和对称之美,令人惊叹。(2分)
(2)作者在漫长的成长阶段里,对钟表之类的机械怀有或多或少的恐惧。(2分)
(3)针表触发作者对童年往事的回忆,从而联想到时间的流逝和王朝的兴替。(2分)
12.特点:采用白描手法,(1分)描写作者想象之中深宫月夜明丽而又阴森的景象。(1分)
作用:渲染深宫寂静而又紧张的氛围,暗示(或象征)王朝浮华却又沉重的生活,突出时钟无情带走光阴的形象,为下文危险将至的情节做铺垫。(2分)
13.(1)事物不再具有使用价值,就会面对被废弃或被珍藏的命运。(2分)
(2)过多的方向反而容易让人迷失方向,陷入茫然或虚无之中。(2分)
(3)对自我的坚守,也许意味着对真理、对人生价值的追求。(2分)
14.【示例】
角度一:使“时问”的形象更为具体丰满。钟表馆里的钟表象征时问的流逝和停滞,万花阵则象征时间“迷宫”带来的迷失和焦灼;它们都是“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具体载体。以此结尾,“时间”的形象得以丰富和拓展,更显充实和饱满。
角度二:使结构更加具有张力。前文借钟表来完成对于时间的思考,较为自然平实;结尾却以孩子迷失万花阵的故事收束,既紧承时间的主题,又有所拓展延伸,使文势跌宕起伏,摇曳生姿;使文意含蓄蕴藉,更富思索和想象的空间。
角度三:使主题得以升华。万花阵是“一座石墙组成的迷宫”,迷路之时可以“攀上墙,借以判断方向”;而面对“岁月的高墙”,无人可以“做骑墙派”。这里包含着对生命方式的沉思和警醒,使文章的主题突破了“珍惜时间”等惯常思维。
角度四:使“形散神聚”的特点得以彰显。作者视野开阔,文思敏捷,深刻洞察了万花阵这一素材所具有的“时间”内涵,并将之整合到文中作为结尾。在这里,主题的一致性和材料的多样性、内容的严谨周密和手法的自由灵活统一在一起。 <远去的蝉鸣>
11.请赏析 文章第一段关于蝉声描写的表达效果。(4分)
12.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乡村蝉声的特点。(6分)
13.文章第四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14.作者在文章最后说:“一个失去了树木的村庄该是什么样子?我不知道这是蝉的悲哀还是人的悲哀。”请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8分)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11.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通过景物描写,生动形象写出了夏日午后的蝉声像乡村音乐一样优美而动听,蝉声悠长渺远,(2分)表达了作者对乡村蝉声的喜爱之情。(1分)
12.悠长而渺远(2分);充满生机,不虚假,撩人心扉;(2分);激越豪迈,能净化人的心泉。(2分)
13.内容上,说明蝉鸣也是诗人的钟情之物,它在诗词中为诗人所美化;(3分)结构上,引出下文“我”对蝉声的寻觅和“打捞”。(3分) 仅答引出下文得1分。
14.一个村庄失去了树,蝉没有了鸣唱的地方,这是蝉的悲哀,也是村庄的悲哀。(2分)作者为在乡村很难听到蝉鸣而伤感,更为人们滥砍乱伐,污染环境,让蝉等物种失去栖身之所而痛心,人类的行为最终会影响自己的生存,这又是人类的悲哀。(4分)这句话深化了文章的主旨,发人深省。(2分)
<少年龙峒dong>
11.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6分)
(1)第一段中说正个城市为战争做了很多的准备,请概括做了哪些准备。(4分)
(2)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2分)
12.理解画线句子的含义并分析它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6分)
13.文章采用第三人称叙事,如果将“少年”换成“我”,表达效果有何不同?试做比较。(4分)
14.文章的结尾写了一个“疯子”,这样安排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和自己阅读经验,从两个方面进行探究。(8分)
11.(1)灯泡上装置黑布;修建了防空洞;经常进行防空演习;播放关于战争的宣传片。(每点1分)
(2)少年在战争的阴影中一天天长大。(2分)
12. 含义:战争警报虽然已经解除,但给人们带来的恐惧伤害却始终挥之不去。(3分)
作用:承上启下,上承前文战争始终没有发生,引出下文中关于“疯子”的情节。(3分)
13.(1)采用第三人显得客观、冷静,更利于读者体会战争给人造成的心灵创伤;
(2)如果换成第一人称,则显得亲切、真实,较强烈地表达出作者对战争的厌恶、憎恨。(每点2分)
14.(1)制造波澜,少年一天天长大,防空洞渐渐被废弃、遗忘,少年慢慢走出战争的阴影,但疯子的突然出现却打破了少年内心的平静,使情节生出波澜。
(2)强化了主题,别人眼中的那个“疯子”,不管他是否亲历了战争,战争都给他带来巨大的心理伤害,“疯子”形象强化了文章的主题。
(每点4分。其它方面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花旦》
15.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ce )( )(4分)
A.开头三个“怅怅的”反复使用,写出了花旦一家三口在除夕之夜被分开时的无奈。
B.“花旦的饺子包得像兰花”既形象生动,又暗示了花旦有兰花一样纯洁的品质。
C.小花旦“没过一年就红了”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她年轻漂亮,向世俗妥协,得到了团长的喜欢。
D.本文用平实的语言讽刺并批判了某些人亵渎艺术的现象,具有积极的现实 E.本文大量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凸显出花旦不屈服权势的个性。
16.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4分)
17.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8分)
(1)文章以“包饺子”为开头,有什么作用?(4分)
(2)你如何理解“那口哨像一枚薄薄的刀片,在花旦的皮肤上轻轻地划了一下”这句?(4分)
18.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最后一段没有必要,可以删去;也有人认为最后一段意味深(6分
1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A..夏承焘教授热爱诗词,小学时就已立志终身从事词学研究,并为此不断进取,成就非凡。
B.琦君一生受夏承焘先生影响很大,却未能及时撰文悼念,动笔写作本文时可谓百感交集。
C.回顾抗战时期作诗及讲授词选两件事,都是为表现夏承焘教授大是大非面前的坚定立场。
D.作为弟子,琦君记下了恩师诸多诗词,并能从细节出发展开对先生的回忆,情真而意切。
E.本文生动再现夏承焘教授为学、教书、做人等生活片段,表现了夏承焘教授的精神风貌。
16.琦君曾在《鹧鸪天》一文中回忆夏承焘先生说:“他因时适地,寓教诲于诗词,真是充分发挥了‘温柔敦厚,诗教也,的古典精神。’’本文中夏承焘先生“寓教诲于诗词’’
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6分)
17.根据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8分)
(1)如何理解文中夏承焘先生的“佛心佛性’’?结合文章举例阐释。(4分)
(2)第二段琦君回顾“之江大学’’的求学经历有什么作用?(4分)
18.夏承焘先生是海内外颇有影响的词学研究者,探究他的人生,你认为怎样才能成为一代学人呢?请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文章和你的积累加以阐述。(4分)
【参考答案】
15.(4分)A C (A项“小学时就已立志终身从事词学研究”与原文不符合;C项以偏概全,夏承熹教授讲授词选,还意在表现其心忧天下的情怀)
16. (6分)①以诗传为文之要,教导学生关注自然万物,发现灵感;②以诗明人生境界,教导学生淡泊名利而有定力;③以诗表个人操守,引导学生正直做人,忧国忧民。(答出一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17. (8分)
(1)(4分)①仁爱温和。如对学生模仿自己付之一笑,赐书嘱我等。②淡泊随性。
如自号“瞿禅”,在日常生活中渗透禅理;写诗、衣着均洒脱不羁等。(答出一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2)(4分)①交代自己师从夏先生的缘由,同时承上启下;②通过细节生动地表现夏承熹先生学问深厚、亲切随和的特点。(答出一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18. (4分)
示例1:古今成大学问者,不仅要有杰出的才华,还必须为人正直,品格端方。夏先生正直而忧国忧民,终成一代词学大家;汪精卫才华卓著,但丧失民族气节而为国人嘲讽。没有对国家民族的忠诚,不能坚守自己的品格,即使学问再大,也不能引领风骚,成一代翘楚。
示例2:刻苦自励,方可成就大业。夏承点先生以“笨”字自我勉励,翻遍图书馆全部藏书,打下历史文化的深厚基拙。陈寅格先生熟读古今书籍而成诵,钱钟书一生爱书不释卷。他们对学问的执着和刻苦精神令人敬仰,更成就了他们璀璨耀眼的学术人生。 观点明确,1分;能结合文章及个人积累合理阐述,3分。如从淡泊名利、豁达宽容、为人谦逊等角度阐述,言之成理均可。
19.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第①段的作用。(4分)
20.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林子宇的形象经历了怎样的转变。(4分)
21.明明是拍卖自己的作品成功,林子宇为什么说“谢天谢地,总算把我的灵魂拍卖出去了”?(4分)
22.联系全文分析本文线索有何独特之处。(6分)
19.介绍林子宇的身份,既引出下文拍卖的故事,(2分)又为后面林子宇拍卖自己的作品成功作了铺垫。(2分)
20.书画拍卖者——母爱推崇者——灵魂拍卖者——勇于担责者
解析:考查分析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能力。作答此类题要从人物行为、语言、外貌、心理描写中概括出人物形象特点,又要结合文章简要分析。本题主要根据情节发生发展过程中林子宇的行为进行概括。
21.(1)《游子吟》是林子宇良心发现后,用灵魂书写的表达对母爱表示忏悔和尊重的作品。(2分)(2)作品拍卖成功,使他能够筹集到那两个儿子做手术的钱,是他灵魂的自我救赎,也能减轻灵魂的谴责。(2分,意思对即可)
22.本文在情节安排上,采用了主次双重线索或明暗两条线索叙事法。主线或明线以时间为序,叙述了林子宇三天的拍卖过程;次线或暗线则穿插了妇女舍身救子的故事。主次交织或明暗交织的线索,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故事的突转变得合理,母爱主题得以深化。(评分说明:答出双重线索2分,结合文本简析2分,指出表达作用2分)
解析:考查鉴赏小说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可分三个步骤:①点明技巧;②结合文本解说该技巧的运用;
③指出表达效果或作用。
界河
1.“突然,一只无形的手却紧紧攫住了他的后颈!”从全文来看,文中画线句子有何作用?
【答案】①与前文照应,强调禁令对士兵的钳制使其失去自由;②为后文引线,预示着在战争这场噩梦中,士兵将失去生命。
2.请找出文中对自然景物的描写,简要分析它们的作用。 。
【答案】①天气由春寒料峭突然放晴,眼前是一派明媚和煦的春色!②那条界河水流滔滔、水声潺潺,表露出不可抗拒的诱惑力。③界河两岸的鸟群在自由飞 翔,与人类友好相处,与自然和谐共存。这些自然景物的描写无不表现了对生的渴望,对美的讴歌,对爱的珍视,既衬托出一个23岁充满生命力的士兵形象,又侧 面烘托了战争摧残人性、毁灭生命的主题。
3.结尾反复强调“赤裸”一词,蕴含着作品怎样的深意?
背起爸爸上学观后感【答案】“赤裸”一词表现了人们摆脱了种种外在束缚之后回归自然、终将平等的关系。在作者看来,自然的人、平等的人是不应该相互厮杀的,从而表现了作品反战的主题。
4.是如何看待“他”这一人物形象的,通观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是一位热爱生命、向往自由的充满生命力的士兵形象,他作为士兵的代表,徘徊在军规与人愿之间,既有普通人的情感,又须履行军人的职责。(要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阅读小说《界河》(附参考答案)
11.作者在开头三节叙述人们对老园丁的妒忌与讨厌,其用意是什么?(3分)
12.我们常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老园丁却从来没有摘过一朵花送人。请阅读全文,概述其原因。(4分)
13.请从修辞方法及其作用两方面对画线语句作出赏析。(4分)
14.老园丁的爱情经历与玫瑰花有着怎样的联系?老园丁的感情生活为什么没有圆满的结局?(4分)
15.这篇哲理小说刻意探讨了一种人生命题,也即“如何去爱”的态度和方法问题。请简要谈谈你对此的理解。(40字左右,分点表述)(5分)
参考答案:
11.答案:表现人们对老园丁的不理解(1分);为下文表现老园丁独特深刻的人生感悟与境界作铺垫(2分)。
12.答案:因为:(1)老园丁的人生经历告诉他,“一种断残的东西其生命是十分短暂的”(2分);(2)在他没有弄清玫瑰“长到何时才能算是一朵完整而有生命的玫瑰花”的之前,他不会去采折玫瑰花(2分)。
13.答案:(1)此句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采折玫瑰就如同将火苗从篝火中取出来,会断送玫瑰的生命与美丽这一道理(2分);(2)运用反问,加强比喻说理的语气与力度(2分)。
14.答案:(1)由物及人(以物喻理,借物喻人),揭示生活哲理(2分)。老园丁的感情生活没有圆满的结局是因为那些女人都只是看中了他的局部,却没有爱上他的全部,她们的爱是不完整的(2分)。
15.答案:观点明确给1分,言之成理给3分,表达流畅给2分。(参考观点:(1)生命是一个整体,爱一个人或物,要爱他(它)的全部,而不能只看到他(它)的局部;
(2)人人都爱玫瑰花,但人人只爱玫瑰花的美丽,而不是爱玫瑰花的本身!照应到现实生活,人人都爱美好事物的,但人人只爱美好事物的美丽,而不是爱美好事物的本身;
(3)人们爱玫瑰花,就摘下它;人们爱的东西,都会想尽办法去将其“私有化”,看来自私是人类的本性之一,连人类的爱,也会表现出这一本性。
(4)美好的事物总是难以长久的,这看似人生的缺憾,实际上却是生命的常态。)
19.文章开头从“烤香鱼”谈起,有什么作用?(4分)
20.第四段开头,作者为什么说“每次吃香鱼的时候,我的心情就不免沉重”?(4分)
21.请简要赏析文中两处划线的句子。(4分)
(1)没有新鲜的空气,没有干净的溪水,没有清爽的天空,甚至没有安静的听觉,我们都已经悄然不察了。(2分)
(2)因为鸟是属于山林的,不属于笼子;鱼是属于河海的,不属于水箱。(2分)
22.香鱼的习性让作者感慨:“作为人的我们,应该深切反省。”结合全文,说说我们 应该反省什么。(6分
)
11.理解文章第⑤段中“毁弃一个人的同时,也成就了一个人”一句的含意。(4分)
12.请赏析文章第⑨段中画线语句的表现特色及其在文中的作用。(4分)
13.请根据文章内容,分点概况苏轼对后世的影响。(6分)
14.文章以“吃杯茶,吃杯茶吧——”作结,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6分)
11.(4分)“毁弃一个人”是指苏轼屡遭贬谪,仕途坎坷(2分);“成就了一个人”是指他在文学、书法等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成为后世敬仰的对象(2分)。
12.(4分)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个角度,运用比喻手法描写了三苏园空廓静寂之景(2分),既与上文“三苏园好大好空旷”相照应(1分),又为下文的议论(“‘三苏’该是在这里安享歇息的”)作铺垫(1分)。
13.(6分)①苏轼文气逼人,激发后人对文学的热爱敬仰之情;②苏轼使当地民风更为淳朴,社会更加和谐;③苏轼乐观豁达,激励后人淡然处世,直面生活。评分建议:每点2分。
14.(6分)①“茶”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最后 写茶使文章前后联系紧密,结构更为严谨;②“茶道”既是苏轼从家乡到中原应举入仕、从京城到地方贬官赴难的行经之路,又暗示了苏轼坎坷崎岖的人生道路;③ “茶道”是苏轼在特定时期的研究对象,也是苏轼淡泊、超然内心世界的外在体现,④用拟人手法借鸟叫提醒当今浮躁社会中的人应保持内心的一份宁静。评分建 议: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
11.第九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12.文章从哪两个方面描写了猴儿不由自主,请加以概括。(4分)
13.请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6分)
14.请探究“打猴儿”的深刻寓意。(6分)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11.①结构上:承上启下(1分),对上文写童年打猴儿经历的收束,引出下文对不能打猴儿的感悟(1分)。②内容上:表现了长大后的无奈(2分)。
12.①转不转,转快转慢:行动不由自主(2分); ②被随便遗弃角落,甚至扔进火塘烧掉:结局不由自主(2分)。
13.从视觉(1分)、触觉(1分)、听觉(1分)和内心感受方面(1分),多角度描写。运用比喻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手拿鞭子时的攻击欲(1分)。
14.①人的命运像猴儿一样身不由己(2分); ②人在压迫下疲于奔命,结局悲惨(2分); ③人一旦拥有权柄,就有操控别人的欲望(2分)。
11.“水、石磨、粮食,在这里相逢了,交谈得很亲热。”请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12.文章第⑤段写水磨房的三种声音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概括水轮、石磨、粮食发出的声音的特点。(4分)
13.文章⑥⑦⑧段都写到了母亲,试分析文中的母亲形象。(6分)
14.“我希望,水磨房不要失传,水磨房的故事不要失传。”结合全文,探究文章最后一段的内涵。(6分)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11.(4分)(1)(结构上)照应标题;总领全文(或:引出下文对水轮、石磨、粮食“声音”的具体描写)。
(2)(内容上)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水磨房的温馨气氛,表现了作者对水磨房的喜爱与怀念。(每点2分)
12.(4分)(1)运用了比拟、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
(2)特点:水轮——热情、时高时低(有节奏);石磨——平和(柔和)、稳重;粮食——细微、独特。(3分,每点1分,答不完整不得分)
13.(6分)(1)母亲非常勤劳。她总是自己看水磨房,不放心让孩子看,在水磨房外等“我”的时候还在缝补衣服。
(2)母亲非常慈爱(疼爱孩子)。她经不住“我”的请求让“我”看水磨房,又不放心,就一直在水磨房外守着。
(3)母亲是传统美德的传承者,她如水般地滋润我成长。(每点2分)
14.(6分)作者怀念水磨房以及在水磨房度过的美好时光;作者爱母亲,感念母爱,怀念童年和母亲在一起的温馨生活;作者留恋宁静、纯朴的乡村生活和传统的生活方式;希望宁静的生活方式、善良的人情、人性和传统美德得以传承。(每点2分,答对三点得满分)
第三篇:《高一诗歌鉴赏练习题》
高一诗歌鉴赏练习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4分)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此诗好在“千里”,另一种认为“千里”改
作“十里”更切实际。你赞成哪一说?为什么?请结合诗的主旨作简要分析。
答:这首诗既写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了江南的广阔、深邃和迷离。诗
题为“江南春”不专指某一处,所以只有用“千里”才能写出江南之广阔、
深邃,才能与“四百八十寺”和谐一致。
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①“今夜”点明时间,具体是指哪一天的夜晚?(1分)
答:除夕之夜 ②“何事转凄然”,表面上是询问,实际上诗中对“何事”说得非常清楚。请简要概括。(2
分)
答:除夕之夜,独居旅馆寒灯影只,不免思念故乡和亲友。
③“故乡今夜思千里”,对这一句,沈德潜说:“作故乡亲友思千里外人,愈有意味。”为
什么“愈有意味”?请作简要分析。(3分)
答:不写自己思念故乡和亲友,而写故乡的亲友思念千里之外的“我”;巧妙地运用了
对写法把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婉曲含蓄。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4分)
田园乐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体现了诗人亲近自然的乐趣。(1)这首诗在写景方面有哪些特点?(2)
诗中的“山客”是怎样的心境?
(1) 诗中有画,绘形绘色;动静结合,情景交融;
(2) 山客的心境是:闲适恬静
4、、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
晏 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与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问题:词中“彩笺与尺素”指什么?借此抒发怎样感情?又是如何抒发感情、表达思想的?
① 彩笺与尺素”指书信 。
② 首词写的是离别之情,时间是由夜到晓,地点是室内、室外而到楼上。 ③表达这一内容时,主要有两点,一是借景写情。先是借槛菊之烟、兰草之露写愁写悲,为
全词设置了一种浓重的悲凉氛围;再写自己睹物伤怀,见燕子双飞想到人的离散,最后借明
月照不眠之人写相思之苦。二是运用拟人的方法。将菊之烟说为“愁”,兰之露曰为“泣”,
明月像一个不懂事的孩子,等等,其目的就是“物尚如此,人何以堪”!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7分)
清 平 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挼,读ruó,“揉搓”之意。
(1)这首词处处跳动着词人生活的脉搏。词人对“赏梅”的感受因生活阶段不同而不同,
请结合词句说明写了哪几个阶段的怎样感受?(3分)
写了三个阶段的生活感受:“常插梅花醉”写了词人早年陶醉于赏梅;“赢得满衣清泪”写
了词人中年在赏梅时伤心流泪;“故应难看梅花”则写了词人晚年没有心思赏梅。
(2)这首词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表现赏梅的不同感受,请具体阐述。(4分)
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把早年因生活的欢乐闲适而陶醉于赏梅、中年因生活的幽怨而在赏梅时伤心流泪以及晚年因生活的沦落飘零而没有心思赏梅这三个不同阶段的不同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和飘零沦落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 或: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上阕写过去,下阕写现在,以昔衬今,表现出当时作者飘零沦
落、衰老孤苦的处境和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今昔之感和家国之忧)
6.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6分)
虞美人
(台湾)琦君
锦书万里凭谁寄?过尽飞鸿矣。柔肠已断泪难收,总为相思不上最高楼。
梦中应识归来路,梦也了无据。十年往事已模糊,转悔今朝兮薄不如无。
【琦君】(1918—2006),台湾女作家。浙江永嘉人。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师从词
学家夏承焘。1949年赴台湾,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曾有《泪珠与
珍珠》一文入选高中教材。
(1)这首词的上阕表现了怎样的情景?(3分)
借助“锦书”“飞鸿”等意象描写了一幅游子思乡图:两岸渺渺相隔,音信难递,词人柔肠寸断,泪水难受,不敢登上高楼远眺家乡。
(2)简要分析这首词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3分)
表达了词人思乡之情。 虚实相生。上片实写词人愁肠百结,归泪难收之痛;下片借用
梦境渲染思乡之苦。(回答“借景抒情”亦可。)
7、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月
杜甫
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
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
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③故故:常常;频频。
(1) 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主要抒发了杜甫遭逢战乱后漂泊流离、思乡怀归的感情。
(2) 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
面的作用。
答:__①“万里”,表示空间的距离,寓含作者离家万里的漂泊感。②“时时”,表示动作的频率,字面意义是“屡屡”“常常”,言外之意是作者一次次望月思归的期盼。③“夜久”,表示时间的延续,暗示作者因思乡怀归而夜深难寐。(意思答对即可)
8\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江天暮雪
陈孚
长空卷玉花,汀洲白浩浩。
雁影不复见,千崖暮如晓。
渔翁寒欲归,不记巴陵道。
坐睡船自流,云深一蓑小。
分析该诗中“渔翁”这一人物形象。 答:诗中的渔翁因天“寒”已登返小船,却因为大雪弥漫遮住江路,忘记了回返的道路。这位渔翁索性坐睡舟中,任凭小舟随江流漂荡。由此可以看出渔翁对“江天暮雪”处境的顺适之情。
9、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五月十五夜玩月
刘克庄①
纤云扫迹,万顷玻璃色。醉跨玉龙游八极,历历天青海碧。水晶宫殿飘香,群仙方按《霓裳》。消得几多风露,变教人世清凉。
注:①刘克庄,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词风豪放,多感慨时事之作。
词人是如何描绘太空、月宫景象的?这首词的末两句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词人借助想象、比喻,描绘了太空浩瀚、澄澈的景色,月宫香风阵阵、众仙起舞的欢乐祥和的景象。词人在玩月的同时,由天上想到人间正经历炙热酷暑之苦,并由此想到百姓的生活之苦,表现了词人热爱人民、关心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10、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
岁暮到家
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1)诗中通过缝寒衣、家信、怜清瘦、问苦辛等细节,表现母爱之深,刻画母亲形象。
(2)根据诗末两句,分析“儿”的形象特点。
因长期漂泊在外,未能承欢膝下,尽到照顾和安慰母亲的职责而十分惭愧,连颠簸之苦也不敢在母亲面前提及的儿子形象。
11、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剪梅
(宋)醴陵士人
宰相巍巍坐庙堂,说着经量,便要经量。①
那个臣僚上一章,头说经量,尾说经量。
轻狂太守在吾邦,闻说经量,星夜经量。
山东河北久抛荒,好去经量,胡不经量。②
注:①“宰相”:此指贾似道。“经量”:指贾似道“经界推排法”丈量田地。
②“山东、河北”:代指中原失地。词人以漫画的手法,完成了对宰相、臣僚、太守三种丑恶形象的刻画。请结合全词,对此进行赏析。
词的上片描写“宰相”“说着经量,便要经量”,“说着”“便要”词语简单,但于此生动地刻画出了他凶狠毒辣而又极端蛮横的丑恶形象,而他的“臣僚”“头说”“尾说”为其呐喊,阿谀逢迎;地方官员却才“闻说”便“星夜”执行,跑东奔西,到处叫喊。其轻薄的举动,癫狂的劲头,真令人可笑而又可恨。所以说,词人用漫画的手法,完成了对宰相、臣僚、太守三种丑恶形象的刻画。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杳杳寒山道
寒山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叠字运用是本诗的特点。请找出最能直接表现诗人情怀的两句诗,并结合诗歌内容,赏析这两句诗中叠字运用的艺术效果。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以抒写诗人的情怀作结。“朝”“岁”是单个名词,一经叠用,就表现出时间的悠长。这里写出了诗人长期置身于深山密林之中,经常见不到阳光,因而不知时序的变化,甚至分辨不出春去秋往的感受,表现了他孤寂的心情,与前面寂静幽深、冷寒的环境描写自然地融合为一体。
13、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应天长
韦庄
绿槐荫里黄莺语,深院无人春昼午。画帘垂,金凤舞,寂寞绣屏香一炷。
碧天云,无定处,空有梦魂来去。夜夜绿窗风雨,断肠君信否?
这首词上片运用了动静交错和烘托反衬的艺术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上片“黄莺语”是动,“深院无人”是静,以动写静,动静交错。画帘低垂,绣屏寂寞是以客观景物之静烘托主人公的起伏心潮;金凤起舞,兰香缭绕,是以客观景物之动反衬主人公内心的寂寞孤零。
1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秋雨夜眠
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1)请写出本诗诗眼并结合相关内容谈谈其作为诗眼的理由。(3分)
答:(1)诗眼是“安闲”或“安闲一老翁”。理由:全诗紧紧围绕“安闲”二字展开,“卧迟”“睡美„„未起”等诗句都表现出老翁的安闲,此句也勾画出老翁喜静厌动、恬淡寡欲的形象与心境。
(2)分析诗末“霜叶满阶红”这一环境描写有何作用?(3分) 答:照应首句,使诗歌浑然一体。②运用反衬手法,夜带风雨加深了“寒”意,不久前还红似二月花的树叶,一夜之间就被秋风秋雨无情地扫得飘零满阶,这自然环境的冷酷无情正是为了反衬老翁的“安闲”,突出老翁的清静淡泊
15、阅读下面的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阊门①即事
[唐]张继
耕夫召募逐楼船②,春草青青万顷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③。
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注:①阊门:苏州的西城门,也称吴门。②逐楼船:楼船,古代战舰。逐楼船,从军。③新烟:寒食节禁火,清明日重新生火。
(1)这两首诗,同是写苏州清明节的,作者所描绘的情景有何不同?试作简要分析。(3分)
答:(1)张诗:耕夫被征,造成城外万顷良田野草丛生,城内炊烟稀少,少有人迹。吴诗:春风徐徐,人们纷纷出城踏青。日暮时分,游人散去,黄莺重又在杨柳间欢叫。
(2)这两首诗同为即景抒怀诗,但抒发的情感迥然不同,试加以分析。(3分)
答:(2)张诗:表达了对统治阶级“召募百姓”的不满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吴诗:表现了对民俗民生的关注,抒发了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16、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6分)
第四篇:《高三语文诗歌鉴赏考点集训》
鉴赏诗歌中的形象
一、如何正确把握形象
首先,需要知人论世,准确记忆诗人的有关资料,包括生平经历、代表作、所处时代特征、作者的政治主张、具体的创作背景等。吟咏物象的诗更须关注诗人的生平经历。其次,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对于人物形象来说,分析描写出的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等,关注反映心情的词语;分析描写出的人物所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物等);分析诗中出现的具体景物的含义。对于物象来说,分析诗中描写叙述了物体的哪些方面,描写用语及评价用语的感情色彩,联系作者创作背景进行理性的、有关人的品质或理想的深层分析。鉴赏问题的基础是诗歌本身。问什么先答什么!面面俱到,三个方面(内容,手法、效果,情感)。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能自圆其说,在高考评卷过程中也考虑给分。
二、思路剖析
1.考查形象方面
一般提问:诗中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变式提问:有人认为塑造了这样的形象,有人认为塑造了那样的形象,谈谈你的看法。 答题步骤:(1)谈出个人观点概括形象特点。(2)结合诗句具体分析。(3)形象的典型性或代表意义。(4)对表现主题和作者情感的作用。
答题套路:这首诗塑造了一个( )的形象,这可以从( )句中看出,这句通过对( )的( 怎样的)(手法)描写展示出来;(这个形象)是( )的代表,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 )的社会现实,传达出诗人( )的情感。
2.考查意境方面
一般提问: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变式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的画面。(2)概括氛围特点。(准确)(3)分析思想感情。(具体)
答题套路:这首诗通过(手法)选取(意象)描绘了一幅( )的画面,营造了一种( )的氛围,从而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心情、心境)。
【对点直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水龙吟 吕同老
素肌不污天真,晓来玉立瑶池里。亭亭翠盖,盈盈素靥,时妆净洗。太液波翻,霓裳舞罢,断魂流水。甚依然、旧日浓香淡粉,花不似,人憔悴。
欲唤凌波仙子。泛扁舟、浩波千里。只愁回首,冰帘半掩,明珰乱坠。月影凄迷,露华零落,小阑谁倚。共芳盟,犹有双栖雪鹭,夜寒惊起。
在词的上片中,词人从哪些角度为我们展现了怎样的一个形象?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是一道综合性的考题,既考查考生鉴赏词中的形象的能力,又考查考生对词中的艺术手法的把握能力。该题没有明写描写的对象,因而在解答该题时,考生首先要明确词中描绘的形象是什么,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词句来鉴赏描绘的手法。结合词中的“亭亭翠盖”“凌波仙子”等词语,考生就能明确描绘的对象是“莲(荷)花”,再抓住“素肌”“玉立”“亭亭”“盈盈”“素靥”“霓裳舞”“浓香淡粉”等词语来鉴赏。
【答案】一是从色彩上,用“素肌”“素靥”来突出莲花“洁白无瑕”的特点;二是从仪态上,用“玉立”“亭亭”“盈盈”写出了莲花轻盈苗条、仪态娇美的特点;三是从神韵气质上,用“霓裳舞”“浓香淡粉”来突出莲花的优美舞姿和高洁的气质。总之,作者从与众不同的多个角度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为读者展现了圣洁、娇美、香气馥郁、焕发着青春活力的莲花形象。
鉴赏诗歌中的语言
一、对诗歌语言的鉴赏对策
1.要善于抓住诗中的关键词,这个关键词常常是表现形象、表达情感态度的点。
2.要善于分析鉴赏关键词,把握一定的分析方法,比如分析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要放在句中,结合全诗的意境来分析。
3.要注意答题形式和语言的规范。如回答该字(词)的妙处,要明确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词)运用(手法)达到(效果)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烘托出了怎样的意境)。对于语言风格的鉴赏要注意用词的规范,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明丽、平淡自然、浅显通俗、词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等。
二、思路剖析
1.炼字型
一般提问:这首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变式提问: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答题步骤:(1)指出该字。(2)解释该字的含义(表层、深层),使用的手法,表达效果(突出了„„作用)。(3)描述该字所在诗句的景象。(4)揭示作者传达的深层情感。
答题套路:某字在诗中的意思是( ),运用( )手法,( )(如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
2.一词领全诗型
一般提问: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答题步骤:(1)该词对表达感情、突出主旨的作用(内容上)。(2)该词在结构上、表达效果上的作用(形式上)。
3.分析语言特色
一般提问: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变式提问: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1)点明语言特色。(明确、简练)(2)结合相关诗句分析。(具体)(3)分析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具体)
答题套路:这首诗的语言特点是( ),如(原句很关键,不可架空),这种风格很好地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
小结:考查语言——解说表层含义:字面意义①表现景象②分析深层含义:表达情感③突出主旨④评价形式作用:表达效果⑤答题时依序答出,避免遗漏;依据诗作具体情况适当减少项目,不牵强附会,强加于“诗”。
阅读下面这首元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王寂
秋后亭皋木叶稀,霜前关塞雁南归。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
吾老矣,久忘机。沙鸥相对不惊飞。柳溪父老应怜我,荒却溪南旧钓矾。
(1)这首词的上片有两个字用得极为生动,请指出并加以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说“久忘机”是这首词的关键,你是否同意?结合词的内容说明理由。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瘦”和“肥”。这两个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山的线条因云散去而清晰柔和,水面因秋雨变得宽阔,极有趣味。形象写出了山水的美态,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美景的喜爱之情。
(2)同意。“久忘机”说明作者的机巧之心已荡然无存,体现了作者淡泊恬静的超然情
怀。上片景物描写烘托出作者对恬美宁静的大自然的赞美与喜爱;下片通过写与沙鸥为伴,与柳溪父老为友,表达了作者自甘恬淡的情趣。(回答不同意言之成理亦可)
鉴赏诗歌中的表达技巧
1.考查技巧方面
一般提问: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变式提问: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1)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具体诗句,加以阐释。(3)分析表达效果,即这种手法是如何有效地传达出诗人感情的。
答题套路:这首诗用了( )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修辞手法),如( ),从而突出了(强调了,更有效地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心情、心境)。
2.考查诗歌的对比方面
一般提问:对两首诗或词进行形象、内容与主题、方法等方面的对比,也有与学过的课文诗句的对比。
变式提问:请说出两首诗词在某方面的相同点或不同点。
答题步骤:(1)确认问题的角度或找出相关的比较点。(2)结合原诗中具体语句分别进行分析,分条作答。
虞美人 琦君
锦书万里凭谁寄?过尽飞鸿矣。柔肠已断泪难收,总为相思不上最高楼。
梦中应识归来路,梦也了无据。十年往事已模糊,转悔今朝兮薄不如无。
(1)这首词的上阕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这首词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借助“锦书”“飞鸿”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游子思乡图:两岸渺渺相隔,音信难递,词人柔肠寸断,泪水难收,不敢登上高楼远眺家乡。表达了词人的思乡之情。
(2)虚实相生。上阕通过“过尽飞鸿”“柔肠已断泪难收”实写词人愁肠百结,归泪难收之痛;下阕通过“梦中应识归来路”借用梦境渲染思乡之苦。含蓄委婉地传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深沉的思乡之情。
2.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 江总①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杂诗(其二)王 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 ①江总:南朝陈诗人,陈亡,仕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诗写于南归途中。
(1)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江诗更侧重思归,归心似箭。诗人在表达对故乡的想念和思归之情的同时,又流露出了归隐田园的情怀。(“归心似箭”“归隐田园”答出其一即可)用“云”向南飘动,“北雁”南飞象征思归。“几花开”表现出诗人的急切之状、痴情之态。“篱下菊”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典故,暗示归隐之意。王诗更侧重牵挂,运用询问的口吻,选择典型的家乡景物——梅花,表达抒情主人公对故乡的深切眷恋与牵挂。
(2)相同:①都采用了借代(象征)手法,以故乡特有的风物借指(象征)故乡,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②均用问句结尾,引人深思,增强感染力。
不同:①江诗侧重写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王诗重在叙事,事中蕴情。②江诗用“南云”“北雁”象征思归,含蓄委婉地表达了情感;王诗用叙家常的形式来表现眷恋,平淡质朴,诗味浓郁。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一、注意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几个特点
★1.多是含蓄、隐晦的,少有直白的。尤其是写景诗,全靠景物来抒发感情,有时是用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有时是用乐景衬哀情。还有,作者借用典故抒发的感情也往往是含蓄的。这些,都需要在把握思想感情时特别注意。★2.多是复杂的,丰富的,少有单一的。一个作家的整体创作趋向和风格一般是固定的,但不排除个别作品的特例存在。如杜甫,风格是沉郁顿 挫,但像写于成都草堂时期的作品多是喜悦乐观开朗的。因此,答题时一定要深挖一下,多写几个要点,争取理解得全面些。★3.有时是发展、变化的,而不是静止的。理解这类诗,就要抓住作品感情变化的脉络和阶段,不能抓住一点,不顾其余。
二、防止在理解、把握思想感情方面的几个误区
1.随意曲解诗意。要么任意拔高或贬低诗人的思想境界,要么任意增加或减少诗的意境内涵。这往往也是对诗的理解不全面不准确造成的。
2.答案空泛。缺乏具体实在的内容,只是笼统的大话,如“写景抒情”就是大话,应该说写什么景抒什么情,对景的引述要恰当具体,对情的分析要准确到位,这样才叫具体。
3.答案不规范。表达思路不清晰,术语使用不正确,答案没有要点化。一般来说,回答时要分出几个方面,从不同角度对一个问题进行分析。
三、掌握答思想感情题的一般模式 基于何种原因(或情境)产生的+感情基调。 示例:“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①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②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③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
“感情基调”多用表示感情的一至两个双音节词表示,如惆怅、孤独、欣慰、愤懑、激愤、悲愤、闲适、恬淡等。“原因(情境)”是出于什么原因(或情境)而产生的这种感情,如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却是姮娥①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注 ①姮娥:嫦娥。
(1)上阕“雪”与“杨花”互喻,构思巧妙,试分析这两个意象在表情达意方面所起的作
用。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词句分析下阕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雪与杨花代表着两种不同节候的特点,一可以形象地表示气候由冷到暖,双方离别时间之长,从而表达对远人深深的思念;二可以构成洁白迷濛的景象,象征着纯真而纷乱的情思。
(2)想象(联想)、反衬、拟人。把月照梁上燕想象为月中姮娥只垂爱于成双成对的燕,而不顾怜空闺独守之人,表达了主人公的孤寂和思念。由双栖燕联想到单栖人,反衬出独守空闺的孤单寂寞。
第五篇:《高一诗歌鉴赏练习题》
高一诗歌鉴赏练习题琦君鹧鸪天阅读答案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4分)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此诗好在“千里”,另一种认为“千里”改作“十
里”更切实际。你赞成哪一说?为什么?请结合诗的主旨作简要分析。
答: 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①“今夜”点明时间,具体是指哪一天的夜晚?(1分)
②“何事转凄然”,表面上是询问,实际上诗中对“何事”说得非常清楚。请简要概括。(2分)
③“故乡今夜思千里”,对这一句,沈德潜说:“作故乡亲友思千里外人,愈有意味。”为什么“愈
有意味”?请作简要分析。(3分) 答: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4分)
田园乐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体现了诗人亲近自然的乐趣。(1)这首诗在写景方面有哪些特点?(2)诗
中的“山客”是怎样的心境?
(1)
(2)
4、、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
晏 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与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问题:词中“彩笺与尺素”指什么?借此抒发怎样感情?又是如何抒发感情、表达思想的?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7分) 清 平 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挼,读ruó,“揉搓”之意。 (1)这首词处处跳动着词人生活的脉搏。词人对“赏梅”的感受因生活阶段不同而不同,请结合词句说明写了哪几个阶段的怎样感受?(3分)
(2)这首词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表现赏梅的不同感受,请具体阐述。(4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6分)
虞美人
(台湾)琦君
锦书万里凭谁寄?过尽飞鸿矣。柔肠已断泪难收,总为相思不上最高楼。
梦中应识归来路,梦也了无据。十年往事已模糊,转悔今朝兮薄不如无。
【琦君】(1918—2006),台湾女作家。浙江永嘉人。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师从词学家夏
承焘。1949年赴台湾,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曾有《泪珠与珍珠》一文入
选高中教材。
(1)这首词的上阕表现了怎样的情景?(3分)
(2)简要分析这首词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3分)
7、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月 杜甫
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 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 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③故故:常常;频频。 (1)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江天暮雪
陈孚
长空卷玉花,汀洲白浩浩。 雁影不复见,千崖暮如晓。 渔翁寒欲归,不记巴陵道。 坐睡船自流,云深一蓑小。
分析该诗中“渔翁”这一人物形象。
告别作文600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9、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五月十五夜玩月
刘克庄①
纤云扫迹,万顷玻璃色。醉跨玉龙游八极,历历天青海碧。水晶宫殿飘香,群仙方按《霓裳》。消得几多风露,变教人世清凉。
注:①刘克庄,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词风豪放,多感慨时事之作。
词人是如何描绘太空、月宫景象的?这首词的末两句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10、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
岁暮到家
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1)诗中通过__________等细节,表现母爱之深,刻画母亲形象。 (2)根据诗末两句,分析“儿”的形象特点。
11、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剪梅
(宋)醴陵士人
宰相巍巍坐庙堂,说着经量,便要经量。① 那个臣僚上一章,头说经量,尾说经量。 轻狂太守在吾邦,闻说经量,星夜经量。 山东河北久抛荒,好去经量,胡不经量。②
注:①“宰相”:此指贾似道。“经量”:指贾似道“经界推排法”丈量田地。
②“山东、河北”:代指中原失地。词人以漫画的手法,完成了对宰相、臣僚、太守三种丑恶形象的刻画。请结合全词,对此进行赏析。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杳杳寒山道
寒山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叠字运用是本诗的特点。请找出最能直接表现诗人情怀的两句诗,并结合诗歌内容,赏析这两句诗中叠字运用的艺术效果。
13、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应天长
韦庄
绿槐荫里黄莺语,深院无人春昼午。画帘垂,金凤舞,寂寞绣屏香一炷。 碧天云,无定处,空有梦魂来去。夜夜绿窗风雨,断肠君信否? 这首词上片运用了动静交错和烘托反衬的艺术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1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秋雨夜眠 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1)请写出本诗诗眼并结合相关内容谈谈其作为诗眼的理由。(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2)分析诗末“霜叶满阶红”这一环境描写有何作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15、阅读下面的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阊门①即事
[唐]张继
耕夫召募逐楼船②,春草青青万顷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③。
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注:①阊门:苏州的西城门,也称吴门。②逐楼船:楼船,古代战舰。逐楼船,从军。③新烟:寒食节禁火,清明日重新生火。
(1)这两首诗,同是写苏州清明节的,作者所描绘的情景有何不同?试作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两首诗同为即景抒怀诗,但抒发的情感迥然不同,试加以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6分) 鹧鸪天·建康上元作① 赵鼎
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技。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 花弄影,月流辉。水晶宫殿五云飞。分明一觉华胥梦②,回首东风泪满衣。
注:①作于宋南渡后的元宵节。②华胥梦:传说黄帝梦游华胥之国,该国社会繁荣祥和。 (1)这首词第二句中的“惊”字可否换成“见”字?请简述理由。(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2)本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表达感情?请作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17、阅读下面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蝶恋花·暮春
苏轼
簌簌无风花自堕。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 落日有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 路尽河回千转舵。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 凭仗飞魂招楚些①。我思君处君思我。
注:①凭杖飞魂招楚些:语出《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反故居些”,意思是像《楚辞·招魂》召唤屈原那样召唤离去的友人。
(1)词的上片哪些景物表现了暮春的特点?(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2)本篇是词人送别友人之作,词的下片是怎样表现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琦君鹧鸪天阅读答案
18、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丰乐亭游春(其三) 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1)这首诗写了暮春怎样的特征?
(2)游人对此怀着什么样的感情?
19.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3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①颔联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②“狂歌五柳前”中“五柳”是什么意思?
③苏轼评价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结合这首诗分析这个特点。
答题指导:
1、 仔细审题:高考常考考点: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事物形象)
表达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
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如正面与侧面、实景与虚景(现实与想象、神话,以实衬虚或以虚衬实)、以动衬静(以
有声衬无声)、粗笔勾勒(白描)与工笔细描、动静结合、远近结合、点面结合、五觉(感觉、
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结合、声色结合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
照应、托物言志等。
4、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
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思想感情:
(1)忧国伤时 ①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②反映离乱的痛苦 ③同情人民的疾苦 ④对国家民族前途
命运的担忧
(2)建功报国 ①建功立业的渴望 ②保家卫国的决心 ③报国无门的悲伤 ④山河沦丧的痛苦 ⑤年华消
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⑥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3)思乡怀人
①羁旅愁思 ②思亲念友 ③边关思乡 ④闺中怀人
(4)生活杂感
①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②昔盛今衰的感慨 ③借古讽今的情怀 ④青春易逝的伤感 ⑤仕途失意的苦闷 ⑥告慰平生的喜悦
(5)长亭送别
①依依不舍的留念 ②情深意长的勉励 ③坦陈心志的告白
高一诗歌鉴赏答案
1. 这首诗既写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了江南的广阔、深邃和迷离。诗题为“江南春”不专指某一处,所以只有用“千里”才能写出江南之广阔、深邃,才能与“四百八十寺”和谐一致。
2、①除夕之夜。②除夕之夜,独居旅馆寒灯影只,不免思念故乡和亲友。③不写自己思念故乡和亲友,而写故乡的亲友思念千里之外的“我”;巧妙地运用了对写法把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婉曲含蓄。
3.(1)诗中有画,绘形绘色;动静结合,情景交融;(2)闲适恬静。 4、答:①“彩笺与尺素”指书信。
②这首词写的是离别之情,时间是由夜到晓,地点是室内、室外而到楼上。
③表达这一内容时,主要有两点,一是借景写情。先是借槛菊之烟、兰草之露写愁写悲,为全词设置了一种浓重的悲凉氛围;再写自己睹物伤怀,见燕子双飞想到人的离散,最后借明月照不眠之人写相思之苦。二是运用拟人的方法。将菊之烟说为“愁”,兰之露曰为“泣”,明月像一个不懂事的孩子,等等,其目的就是“物尚如此,人何以堪”! 5、(二)古诗歌鉴赏
9、(1)写了三个阶段的生活感受:“常插梅花醉”写了词人早年陶醉于赏梅;“赢得满衣清泪”写了词人中年在赏梅时伤心流泪;“故应难看梅花”则写了词人晚年没有心思赏梅。 (2)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把早年因生活的欢乐闲适而陶醉于赏梅、中年因生活的幽怨而在赏梅时伤心流泪以及晚年因生活的沦落飘零而没有心思赏梅这三个不同阶段的不同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和飘零沦落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
或: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上阕写过去,下阕写现在,以昔衬今,表现出当时作者飘零沦落、衰老孤苦的处境和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今昔之感和家国之忧) 6、(1)借助“锦书”“飞鸿”等意象描写了一幅游子思乡图:两岸渺渺相隔,音信难递,词人柔肠寸断,泪水难受,不敢登上高楼远眺家乡。(2分)表达了词人思乡之情。(2分) 虚实相生。(1分)上片实写词人愁肠百结,归泪难收之痛;下片借用梦境渲染思乡之苦。(2分) (回答“借景抒情”亦可。) 7\答案:(1)主要抒发了杜甫遭逢战乱后漂泊流离、思乡怀归的感情。(2)①“万里”,表示空间的距离,寓含作者离家万里的漂泊感。②“时时”,表示动作的频率,字面意义是“屡屡”“常常”,言外之意是作者一次次望月思归的期盼。③“夜久”,表示时间的延续,暗示作者因思乡怀归而夜深难寐。(意思答对即可) 8、[答案]诗中的渔翁因天“寒”已登返小船,却因为大雪弥漫遮住江路,忘记了回返的道路。这位渔翁索性坐睡舟中,任凭小舟随江流漂荡。由此可以看出渔翁对“江天暮雪”处境的顺适
之情。
9、[答案]词人借助想象、比喻,描绘了太空浩瀚、澄澈的景色,月宫香风阵阵、众仙起舞的欢乐祥和的景象。词人在玩月的同时,由天上想到人间正经历炙热酷暑之苦,并由此想到百姓的生活之苦,表现了词人热爱人民、关心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10、答案:(1)缝寒衣、家信、怜清瘦、问苦辛
(2)因长期漂泊在外,未能承欢膝下,尽到照顾和安慰母亲的职责而十分惭愧,连颠簸之苦也不敢在母亲面前提及的儿子形象。
11、答案:词的上片描写“宰相”“说着经量,便要经量”,“说着”“便要”词语简单,但于此生动地刻画出了他凶狠毒辣而又极端蛮横的丑恶形象,而他的“臣僚”“头说”“尾说”为其呐喊,阿谀逢迎;地方官员却才“闻说”便“星夜”执行,跑东奔西,到处叫喊。其轻薄的举动,癫狂的劲头,真令人可笑而又可恨。所以说,词人用漫画的手法,完成了对宰相、臣僚、太守三种丑恶形象的刻画。
12、[答案]“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以抒写诗人的情怀作结。“朝”“岁”是单个名词,一经叠用,就表现出时间的悠长。这里写出了诗人长期置身于深山密林之中,经常见不到阳光,因而不知时序的变化,甚至分辨不出春去秋往的感受,表现了他孤寂的心情,与前面寂静幽深、冷寒的环境描写自然地融合为一体。
13、答案:上片“黄莺语”是动,“深院无人”是静,以动写静,动静交错。画帘低垂,绣屏寂寞是以客观景物之静烘托主人公的起伏心潮;金凤起舞,兰香缭绕,是以客观景物之动反衬主人公内心的寂寞孤零。
14、答案:(1)诗眼是“安闲”或“安闲一老翁”。理由:全诗紧紧围绕“安闲”二字展开,“卧迟”“睡美„„未起”等诗句都表现出老翁的安闲,此句也勾画出老翁喜静厌动、恬淡寡欲的形象与心境。
(2)①照应首句,使诗歌浑然一体。②运用反衬手法,夜带风雨加深了“寒”意,不久前还红似二月花的树叶,一夜之间就被秋风秋雨无情地扫得飘零满阶,这自然环境的冷酷无情正是为了反衬老翁的“安闲”,突出老翁的清静淡泊。 15、答案:(1)张诗:耕夫被征,造成城外万顷良田野草丛生,城内炊烟稀少,少有人迹。吴诗:春风徐徐,人们纷纷出城踏青。日暮时分,游人散去,黄莺重又在杨柳间欢叫。 (2)张诗:表达了对统治阶级“召募百姓”的不满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吴诗:表现了对民俗民生的关注,抒发了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16、答案:(1)不能换成“见”。因为“惊”字与首句的“那知”相呼应,不但表现了时序推移之速,而且写出了如梦初醒之情,(1分)充分表达了作者恨时思国的爱国情怀。(1分)而“见”字仅仅是客观叙述,不能充分表达作者的情态和情怀。(1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如答可以换,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但不能超过2分)
第六篇:《诗歌鉴赏练习》
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鹧鸪天
夏 竦
镇日无心扫黛眉,临行愁见理征衣。尊前只恐伤郎意,阁泪汪汪不敢垂。
停宝马,捧瑶卮。相斟相劝忍分离。不如饮待奴先醉,图得不知郎去时。
①这是一首送别词,作者假托—个女子的身份、口气,抒写她与爱人分别时的离情别绪,清代词学理论家陈廷焯评价此间:“语不深而情深,千古离别之词,以此为最。”请问词的上阕表现了女子怎样复杂的心情?(4分)
②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出语不凡,感人至深,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
3.阅读下面这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上 邪
汉乐府民歌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无 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以上两首诗同写对爱情的坚贞、执着,但是语言风格迥异:前一首风格是 ,后一首风格是 。(2分)
(2)两首诗的艺术技巧也不相同:前一首主要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法。其好处分别是
4分)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半山春晚即事 王安石
春风取花去, 酬我以清阴。 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
床敷①每小息,杖屦②或幽寻。唯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注】 ①床敷:安置卧具。②杖屦:扶杖漫步。
(1)本诗题为“半山春晚即事”,诗人笔下“半山春晚”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3分)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唯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的表现手法。(4分)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踏 莎 行 晏殊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
行人面。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
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1)作者在本词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琦君鹧鸪天阅读答案
(2)本词在景物描写上有哪些特点?选择其中一种(情景交融除外)简要赏析。(5分)
6、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8分)
菩萨蛮 塞上秋望
(清)冯云骧
龙沙落日山衔水,登台怅望寒云里。猎骑返城西,秋风大将旗。 飞蓬迷鸟路,白雁哀鸣去。绝塞易黄昏,孤城早闭门。
① 词的上阕通过哪些意象呼应了词题?这些意象的描写有何作用?(4分)
② 一般说来,词的下阕应抒发情感,可文中却看不到抒情的句子。请通读全词,说说词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两题。(8分)
富春至严陵山水甚佳
(纪昀)
浓似春云淡似烟,参差绿到大江边。
斜阳流水推篷坐,翠色随人欲上船。
⑴本诗题为“富春至严陵山水甚佳”,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甚佳”二字。(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本诗有“斜阳流水推篷坐,翠色随人欲上船”,王维有“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书事》)。两位诗人都写出了对山水的新奇独特感受。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5分)
8、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7分)
山坡羊 述怀
薛昂夫
大江东去,长安西去,为功名走遍天涯路。厌舟车,喜琴书,早星星鬓影瓜田暮。心待
足时名便足。高,高处苦;低,低处苦。
【注】瓜田:邵平秦时封东陵侯,汉初种瓜于长安东门。21世纪教育网
(1)简要描绘出“厌舟车,喜琴书,早星星鬓影瓜田暮”的人物形象。(3分)
答: 。
(2)有曲评家认为末了“高,高处苦;低,低处苦“句有警戒意,请说说你的理解。(4分) 答:
9、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山 房 春 事
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登 崖 州 城 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转千匝绕郡城。
[注] 山房:士大夫的别墅;春事:春天的景色。该诗写于安史之乱后。
(l)分别概括这两首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2)这两首诗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相同点?请简要分析。(4分)
答:10、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村 夜
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两首诗均写秋色秋味,但作者心境不同。试作简要分析。
答:
11、阅读下面两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渔家傲
李清照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
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
共赏金尊沉绿蚁①,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②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鬂生华。
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①绿蚁:一种美酒。 ②挼:搓揉。
两首词都写到了”醉”,所表达的感情是否相同?试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6分)
[正官]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
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①侬:我 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1)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 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 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2分)
(2)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4分)
13、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野 步
宋•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 步
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两首诗的三、四句都重点运用了同一种表现手法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请作简要赏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虞美人
(台湾)琦君
锦书万里凭谁寄?过尽飞鸿矣。柔肠已断泪难收,总为相思不上最高楼。
梦中应识归来路,梦也了无据。十年往事已模糊,转悔今朝兮薄不如无。
【琦君】(1918—2006),台湾女作家。浙江永嘉人。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师从词学家夏
承焘。1949年赴台湾,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曾有《泪珠与珍珠》一文入选高中教材。
(1)这首词的上阕表现了怎样的情景?(4分)
(2)简要分析这首词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4分)
【参考答案】
1、(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1分),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光(1分);寄寓人事沧桑(1分)、自然永恒以及对六朝兴废的感慨(1分)。(4分)
(2)比喻手法。(1分)。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1分),忧自己不得重用(1分)。(3分)(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以观点态度”以及“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2、(1)(4分)离别之前,女子郁闷难过,整天无心描眉梳妆,见到丈夫打点行装, 她更是无精打采,愁上心头。表现了女子对爱人强烈的不舍之情。然而,女子在饯行时唯恐丈夫伤心,却是竭力控制情绪,强忍泪水,又表现了女子细心和对丈夫的关心。(答出不舍之情2分,答出细心、关心2分)
(2)(4分)最后两句构思奇特,作者运用了曲笔的手法,故作旷达。曲折含蓄地道出了女主人公深挚哀婉的痛苦别情和不舍的依恋之情,分别是撕心裂肺的痛苦,而爱人又不能不走,在无奈的现实面前,不如自己先醉倒,不知分手的情形或许好受些,。这两句,把主人公的款款深情抒写得感人肺腑。(答出表达特点的得2分,答出“曲折含蓄”即可,未必要答出“曲笔”;具体分析2分)。(考查考生“鉴赏评价”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第(1)题侧重考查诗歌的情感分析。第(2)题侧重表达手法的分析鉴赏。)
3、(1)率真直接,热烈泼辣;清丽优雅,婉媚含蓄;(2)前一首民歌运用了浪漫想像(或夸张);用典、寓情于景;想像愈奇就愈见其心至纯,其情至深,其志至坚,其爱至贞。后一首,综合运用比喻、对偶、拟人和典故,借景抒情等艺术手法使情感显得含蓄、深沉而纯一,给人以永长的回味。
4、(1)春花凋谢,春风和煦,树木茂盛,空山鸟鸣,环境静谧。(3分,每个特点1分,答出3个特点即可得3分。)
(2)①以动衬静(或:以有声写无声)。诗歌前两联突出了环境的安静,第三联截取两个生活片断写出了诗人安静悠闲的生活,在此宁谧的氛围里,突然传来清脆悦耳之声。
②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从“唯有”“好音”可以看出,诗人对半山生活的喜爱之情。(4分。答出“以动衬静”(或“以有声写无声”)1分,分析恰当1分;答出“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1分,分析恰当1分。)
5、(1)对春光已逝(时光流逝)的惋惜与惆怅。[科技改变生活作文2分。“春光已逝”或“时光流逝”1分;“惋惜”或“惆怅”或“感叹”1分。](2)①运用拟人手法,(1分)将春风、杨花人格化,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春风不懂得约束杨花,任其漫天飞舞的情景,(2分)表达了词人惜春(惜花)之情。(2分)②写景动静结合。(1分)将“红稀”“绿遍”“阴阴树色”的静态描写与扬花“乱扑行人面”的动态描写结合起来,(2分)突现了春之速逝的情景。(2分)③以动衬静的写法。(1分)“藏莺”“隔燕”似静实动,再加上“炉香逐游丝”的动态描写,渲染了幽静的环境气氛,(2分)从而流露出一种幽幽的惆怅之情。(2分)④远景与近景交错。(1分)先写“芳郊”之远景,写出春之将逝;(1分)再写庭院、居室之近景,突现清幽孤寂的环境;(1分)最后再宕开一笔,写“斜阳”“深院”,把愁思扩展至无限时空。(2分)[5分。答案符合其中一种,即可得5分。答案超出以上四种,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6、①答:词的上阕中呼应词题的意象:“龙沙、落日、山、水、寒云、猎骑、大将旗”等, “龙沙、落日、山、水、寒云”等体现了边塞特有的自然风光(1分);而“猎骑、大将旗”等凸现了边塞将士特有
第七篇:《《鹧鸪天(宋.辛弃疾)》阅读答案》
《鹧鸪天(宋.辛弃疾)》阅读答案
鹧鸪天(宋.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鹧鸪天(宋.辛弃疾)》阅读答案《鹧鸪天(宋.辛弃疾)》阅读答案
7.(1) 这首词的写景内容与《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相同,都是描写__▲__,但这首词描写的是早春景象,《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描写的是_____▲_____(季节)景象。(2分)
(2) “陌上柔桑破嫩芽”句中加点的“破”字,用得非常传神,请做简要分析。(2分)
▲
《鹧鸪天(宋.辛弃疾)》阅读答案文章《鹧鸪天(宋.辛弃疾)》阅读答案出自▲ 参考答案:整理 《鹧鸪天(宋.辛弃疾)》阅读答案阅读答案 7.(1)(2分)农村(田园、乡村)风光、夏季(夏夜) (2) (2分)一个“破”字,用拟人手法,传神地写出了桑叶在春风的催动下,逐渐萌发、膨胀,终于撑破了原来包在桑芽上的透明薄膜。“破”字不仅有动态,而且似乎能让人感到桑芽萌发的力量和速度。(答到“拟人”或“动态”可得1分,分析得1分) (3)(2分)运用对比(或“反衬”),作者将城中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对比(1分),(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去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1分)(意对即可) 第八篇:《辛弃疾《鹧鸪天》诗歌鉴赏试题答案及赏析》 辛弃疾《鹧鸪天》诗歌鉴赏试题答案及赏析 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①这首词的上阙写...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鹧鸪天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①这首词的上阙写早春景象,抓住了早春景物的特点,极富有情趣,试对此作简要分析。
(2)(4分)运用衬托之法,把“城中桃李”与“溪头荠菜花”对比着写,(2分)反衬出作者对农村生活的欣赏、留恋之情,表达出作者对充满活力的农村、农村春色的热烈赞美之情。(2分)
主观性试题,意思正确即可给分。
赏析
辛弃疾的词本以沉雄豪放见长,这里选的这首却很清丽,足见伟大的作家是不拘一格的。《鹧鸪天》写的是早春乡村景象。上半片“嫩芽”、“蚕种”、“细草”、“寒林”都是渲染早春,“斜日”句点明是早春的傍晚。可以暗示早春的形象很多,作者选择了桑、蚕、黄犊等,是要写农事正在开始的情形。这四句如果拆开,就是一首七言绝句,只是平铺直叙地在写景。
词的下半片最难写,因为它一方面接着上半片发展,一方面又要转入一层新的意思,另起波澜,还要吻合上半片来作个结束。所以下半片对于全首的成功与失败有很大的关系。从表面看,这首词的下半片好象仍然接着上半片在写景。如果真是这样,那就不免堆砌,不免平板了。这里下半片的写景是不同于上半片的,是有波澜的。首先它是推远一层看,由平冈看到远山,看到 本文来自 从此,我们也可以看出诗词中反衬的道理,反衬就是欲擒先纵。从愉快的景象说起,转到悲苦的心境,这样互相衬托,悲苦的就更显得悲苦。前人谈辛词往往用 “沉痛”两字,他的沉痛就在这种地方。但是沉痛不等于失望,“春在溪头荠菜花”句可以见出辛弃疾对南宋偏安局面还寄托很大的希望。这希望是由作者在乡村中看到的劳动人民从事农桑的景象所引起的。上句说明“诗可以怨”(诉苦),下句说明“诗可以兴”(鼓舞兴起)。把这两句诗的滋味细嚼出来了,就会体会到诗词里含蓄是什么意思,言有尽而意无穷是什么意思。(朱光潜) 第九篇:《《鹧鸪天 (元代)魏初》阅读答案》 《鹧鸪天 (元代)魏初》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题目。(7分) 鹧鸪天 (元代)魏初 《鹧鸪天 (元代)魏初》阅读答案《鹧鸪天 (元代)魏初》阅读答案 去岁今晨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 本文来自学优高考网end# 《鹧鸪天 (元代)魏初》阅读答案文章《鹧鸪天 (元代)魏初》阅读答案出自(2)用去年团圆的欢乐与今年分离的痛苦作对比写“心事”;用“两鬓秋霜细有华”“儿女团圆夜煮茶”的细节写“心事”;通过写归鸦反衬自己的不归,来写“心事”。(答成写景烘托心事也可) 琦君鹧鸪天阅读答案由小学生作文网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