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大革命的导火线
教案 > :法国大革命的导火线是由小学生作文网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法国大革命的导火线的正文:
生背景:二战以后,美苏双方寻求世界霸权,双方力量均衡。
2、形成过程:a、序幕:1946年,英首相丘吉尔“铁幕演说”。b、开始: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c、正式形成:1949年北约建立,1955年华约成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3、结束:1919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三、冷战后的多极化趋势
1、背景:冷战结束,世界局势总体上由紧张走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主流,但和平的局势并不稳定。
2、一超多强:a、“一超”美国。b、“多强”:俄国、欧盟、日本、中国等国家和国家集团。
3、a、主要障碍:霸权主义。b、决定因素:经济实力。
4、发展趋势:一超多强的局面还将继续,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新格局尚未形成。
专题四:三次科技革命
—、第一次科技革命——蒸汽革命(工业革命)
1、根本原因:手工工场生产无法满足海外市场的需求。
2、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确立。
3、时间:18世纪60年代——19世纪70年代。
4、参与国家:英法美德俄日。
5、标志性发明:瓦特改良蒸汽机的发明使用。新能源:煤炭
6、过程:①蒸汽动力首先使用于棉纺织业。②冶金、采矿随后使用蒸汽动力,人类进入蒸汽时代。③交通工具革新,汽船和火车机车出现。
7、主要发明:a、英:哈格里夫斯→珍妮纺纱机;瓦特→读后感500字左右改良蒸汽机;史蒡芬孙→火车机车。b、美(富尔顿)→轮船。
8、实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
9、影响:①创造了巨大生产力。②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资本主义逐渐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③社会面貌发生了变化:a、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阶级。b、城市化,工业化开始。c、世界联系日益加强。
二、第二次科技革命——电力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1、时间:19世纪70年代——20世纪40年代
2、a、标志:电力的广泛使用。b、理论奠基人:法拉第。
3、主要领域:a、新能源:电力、石油。新机器:内燃机。c、新通讯:有线电话,无线电报。
4、主要发明:a、德:西门子→发电机、有轨电车;卡尔本茨→内燃机、汽车。b、美:爱迪生→电灯泡;贝尔→有线电话;莱特兄弟→飞机;c、意:马可尼→无线电报
5、特点:a、科技对生产的作用上升。b、新技术超出一国范围→规模巨大发展迅速。
6、影响:a、经济: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各国发展不平衡。b、政治:垄断组织出现,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c、外交(国际关系):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争霸斗争愈演愈裂,矛盾激化,最终导致一战的爆发。
三、第三次科技革命(新科技革命)
1、时间:20世纪40年代至今
2、标志:原子能、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等
3、地位:规模、深度、影响超过前两次
4、特点:a、科技对生产的推动力加大,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b、科学技术各领域间相互渗透、相互促进。c、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增长,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5、影响:a、推动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b、引起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第一、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c、引起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差距拉大,对发展中国家,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世界联系日益密切,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快)。d、科技进步使人类日常生活发生重大变化。
四、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科技是把双刃剑)
1、对社会生活的积极影响:a、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b、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c、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d、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2、科技发明的消极影响:a、战争问题:一战中的飞艇、飞机、毒气弹、坦克、远程大炮;二战中的原子弹。b、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废气、汽车尾气、太空废料、核废料等。c、高科技犯罪:网络“黑客”、冰毒等。d、其他问题:克隆人、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等。
3、科技革命的启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专题五:重要会议、重要组织
一、世界现代史上的重要会议:
(一)巴黎和会
1、时间地点:1919年,法国巴黎。2、主要参加者:英(劳合·乔治)、法(克里孟梭)、美(威尔逊)。3、性质: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4、《凡尔赛和约》的内容:领土、军事、政治、赔款、指民地。5、作用: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二)华盛顿会议
1、时间地点:1921—1922年,美国华盛顿。2、中心议题(目的):协调美日等帝国主义列强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3、《九国公约》的内容及影响:九下P17。4、作用: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新秩序。
(三)慕尼黑会议
1、时间地点:1938年9月,德国慕尼黑。2、参加者:英(张伯伦)、法(达拉第)、德(希特勒)、意(墨索里尼)。3、内容:英法德意背着捷克斯洛伐克签订了《慕尼黑协定》,强割苏台德区给德国。4、影响:助长了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四)雅尔塔会议
1、时间地点:1945年,苏联雅尔塔。2、主要参加者:美(罗斯福)、苏(斯大林)、英(丘吉尔)。3、目的:为了进一步协调盟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行动,尽快打败法西斯。4、内容:九下P41。5、影响:加速了德国灭亡;为雅尔塔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但也体现了大国强权意志,为美苏划分世界奠定了基础。
二、世界重要的国际组织:
(一)三国协约和三国同盟
1、性质:帝国主义政治军事集团。2、参与国家:三国协约—英、法、俄;三国同盟—德、意、奥。3、影响: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导致一战的爆发。
(二)国际联盟(国联)
1、成立:美国倡议,但没有参加,英法主宰。2、宗旨:制裁侵略,维护和平。3、实质: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维护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工具。
(三)轴心国集团与反法西斯联盟
1、轴心国集团:a、参与国:德意日。b、性质: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c、影响:有利于法西斯的扩张,对世界和平构成了严重威胁,预示着二战的来临。
2、世界反法西斯联盟:a、时间地点:1942年,华盛顿。b、参与国: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c、标志:《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d、影响:大大增强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志,为反法西斯的胜利提供了重要保证。
(四)联合国
1、成立:1945年雅尔塔会议决定建立联合国。1945年10月成立。2、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友好合作。
(五)欧洲联盟
1、时间国家:1993年,英法德意等欧洲国家。2、性质:欧洲国家间的政治、经济联盟,目前世界最大的经济体。3、影响:a、加速了欧洲的发展,提高了欧洲国家的国际地位,标志着欧洲走向一体化、区域化、集团化。b、促进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专题六:两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激化,逐渐形成两大敌对的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和三国协约(英国、法国、俄国)。20世纪初,两大帝国主义侵略集团展开了疯狂的扩军备战,国际关系骤然紧张。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直接原因(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二、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被一塞尔维亚青年开枪刺亡。
三、爆发
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俄、法、英很快卷入战争,战争在两大军事集团之间展开。意大利为自身利益,参加到协约国一方作战。
四、战争进程
一战规模空前,战场涉及欧洲、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但主要集中欧洲。先后有三十多个国家卷入战争。
重要战役:1916年凡尔登战役,德法投入重兵作战,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五、战争的结束
①1917年11月,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退出了大战
②美国对德国宣战,协约国一方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
③中国的北洋军阀政府对同盟国宣战
1918年奥匈帝国瓦解,11月,德国宣布投降,大战结束。
六、大战的影响
1、给交战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大战涉及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亿人口。
2、双方把新式武器飞机、坦克和毒气首次使用,远程大炮杀伤力巨大,造成了重大的物质损失和人力伤亡。
七、一战的性质: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性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
一、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2)社会根源: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激化了国内外矛盾。面对经济危机,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缓和了国内危机,德、意、日等则走上法西斯侵略的道路。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标志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1936年,日本受军部控制的内阁上台,标志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1937年,德、意、日三国结成了侵略性的军事政治集团,“柏林——罗马——东京轴心”,所以又称轴心国集团,世界和平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3)直接原因: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二战全面爆发前就受到法西斯国家侵略的国家:埃塞俄比亚、西班牙、中国等。
(4)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采取绥靖政策。
表现:①20世纪30年代,德国、日本和意大利法西斯在世界各地不断进行侵略活动,英法美等西方大国实行纵容侵略的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②德国谋求侵略捷克斯洛伐克,英法等国制造慕尼黑阴谋,满足希特勒的要求。
二、慕尼墨阴谋
1、背景:
(1)德国无视《凡尔赛和约》的规定,大肆扩军备战,还吞并了奥地利,却没有受到国际社会有效的抵制和制裁。
(2)19高考作文多少分38年夏,希特勒唆使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的德意志人要求自治,并以此为借口占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达到吞并捷克斯洛伐克的目的。
2、会议的召开和“慕尼墨阴谋”
1938年9月,德、意、英、法政府首脑在德国的慕尼黑城签订协定,即:慕尼黑阴谋――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之内把苏台德区等地割让给德国。
3、实质:大国出于自身利益考虑,牺牲弱小国家利益。
4、影响:(1)德军占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2)把绥靖政策推向顶峰。(3)刺激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纵容了侵略,极大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四、战争开始阶段的主要进程
1940年4、5月,德军“闪击”西欧和北欧。英国也遭到德军飞机猛烈轰炸。英国首相邱吉尔坚持抵抗。
五、战争的扩大
1、苏联卫国战争开始――(1)1941年6月22日,德军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苏德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扩大。(2)莫斯科保卫战,德军企图第一次没有得逞。
2、太平洋战争的爆发――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太平洋海军基地珍珠港,战争规模达到最大。它促进了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六、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和大战性质的变化
随着法西斯侵略的扩大,世界反法西斯国家联合起来,形成了国际反法西斯同盟(1942年1月1日,26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由一场帝国主义的战争演变成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争。
七、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
1、斯大林格格勒战役(1942、7―1943、2)―――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2、中途岛海战(1942年)――美军以少胜多,取得了海上主动权,成为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
3、阿拉曼战役(1942年冬到1943年初)――英军在北非发动反攻,取得了阿拉曼战役的胜利,成为北非战场的转折点。1943年9月,意大利新政府投降。
八、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1、第二战场的开辟――1944年6月6日,美、英等反法西斯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从而加速了德国灭亡的进程。
2、雅尔塔会议:(1)、时间:1945年初(2)、与会国:美、英、苏三国首脑
(3)、决议:A、打败德国以后,要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B、成立联合国,由中、美、苏、英、法五国成为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C、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苏联参加对日作战
九、战争的结束
1、欧洲战场:(1)1943年5.2.,苏军攻克柏林(2)1945年5.8.,德国投降,标志着欧洲战场结束
2、亚洲战场:
(1)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下两枚原子弹,苏联红军对日作战。
(2)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3)1945年9月2日,日本签订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十、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1)根本原因:世界人民团结起来,建立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对付共同的敌人;
(2)其他重要原因:A、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性;法西斯主义不得人心。B、各国人民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坚强不屈和英勇奋战。C、战争的扩大,导致苏联和美国参战,增强了反法西斯阵营的物质和军事力量;等等。
十一、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意义和启示
意义:1、摧毁了法西斯主义、教育了各国人民,争取和平、进步思想深入人心
2、打击了帝国主义、削弱了帝国主义力量,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发展
3、促进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发展壮大
4、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发展,战争推动了科技的发展。
启示:和平来之不易,悲剧决不能重演。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在平等基础上能够联合起来共同对付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挑战。加强国际合作,才能求得共同发展。最大的启示:人类应在对付共同挑战的时候,应该团结一致。
十二、比较两次世界大战的不同点
①背景不同:“一战”爆发时,世界上只有一个资本主义体系;“二战”爆发时,除资本主义体系外,还有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法西斯国家、资本主义民主制国家和社会主义苏联之间的关系,深刻影响着“二战”。
②战争目的不同:“一战”时交战双方的目的主要是瓜分殖民地,争夺市场和原料产地;“二战”时法西斯国家不仅要打败对方,而且要在战败国内建立法西斯制度。
③性质不同:“一战”从总体上看是帝国主义战争;“二战”从整体上看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④危害程度不同:“二战”的规模更大,给世界带来的人力、物力上的损失更大。
十三、比较两次世界大战的相同点:
(1)两次世界大战都是由于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而引起的,它们要求争夺世界霸权,重新瓜分世界。
(2)战争的主要发动者都是德国帝国主义者。德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三国同盟的核心,同时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建立者。
(3)两次世界大战主要都是两大军事集团间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展开,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轴心国集团和国际反法西斯同盟之间进行。
(4)两次世界大战都以帝国主义的失败、削弱或崩溃而告终,帝国主义力量遭到沉重打击,社会主义力量和人民民主力量不断兴起和壮大。
专题七:资产阶级革命中的历史人物的评价
(一)克伦威尔: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领导人,他出身新贵族,率领议会军打败国王军队,建立共和国,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但他在掌握了政权后,就任“护国主”,实行有利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政策,建立军事独裁统治,引起了人民的不满。在他结束统治后,英国政局陷入动荡中,导致了旧王朝的复辟。
(二)华盛顿: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总统,他领导美国人民进行英勇斗争,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了国家独立,被美国人民誉为“国父”。同时,制订了1787年美国宪法,建立起联邦制国家,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
(三)林肯:是南北战争期间一位著名的总统,他领导联邦政府开展斗争,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打败了南方叛乱军队,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成为美国历史上受人爱戴和尊敬的总统。
(四)拿破仑:是法国大革命时期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军事家。1799年发动政变,夺取了政权,1804年,加冕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对内制订和颁布《法典》,便利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对外战争打退了反法同盟,捍卫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统治。但后期战争侵犯了欧洲许多国家的独立,掠夺了各国人民,实行军事独裁统治,引起了被征服地区人民的反抗,最终,拿破仑帝国在穷兵黩武中覆灭。
专题八:两次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一)文艺复兴:14世纪兴起于意大利,不仅是一场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人文主义是这一社会思潮的核心,它适应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反映了正在成长中的资产阶级的需求,对当时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是早期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锐利的思想武器。
(二)启蒙思想运动:18世纪中期兴起于法国。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反对专制,强调人权和法制,宣传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民主思想。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动摇了封建统治,为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做了思想舆论准备。
专题九:中外变法与改革史
1、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
内容: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②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③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作用: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增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2、北魏孝文帝改革:
主要措施包括:①在朝廷中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②官员及其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③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⑤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⑥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作用:促进了民族融合。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改革家。
3、戊戌变法:
序幕:1895年春,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公车上书”揭开了变法维新的序幕。
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1)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2)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3)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4)训练新式军队等。
戊戌变法的影响:戊戌变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符合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对于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还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它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具有爱国和进步作用。)
4、伯利克里改革:
时间: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
改革者:雅典执政官伯利克里
措施:(1)扩大了公民的权利,很多公民担任了政府公职。(2)鼓励学术研究,重视教育。
作用:使雅典达到全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
5、日本的大化改新:
背景或原因:六七世纪时.日本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大贵族奴隶主势力强大,政局混乱,改革势在必行。
(2)开始标志:7世纪中期,新上台执政的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大化改新开始了。力主改革的大臣是中臣镰足。
(3)改新的主要内容有: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4)、影响或意义: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杜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5)对我们的启示:日本民族非常善于把其他民族的文化拿来,变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在古代日本向中国学习,在近代日本向西方学习,这些都使日本不断进步、强盛。我们要学习他人之长,克服自己之短,这也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我们应该发扬光大。
(6)结合中国改革的启示:改革是发展的推动力,我们要积极学习外国的长外,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证明,只有不断的进行改革,我们的国家才会国富民强。
6、西欧的查里?马特改革
时间:8世纪。改革者:宫相查理?马特。
内容:改变以前无条件赏赐贵族土地的做法,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得到封地的人必须为封主服兵役。作用:这次改革,在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7、日本的明治维新:(见世界史专题一)
8、俄国1861年改革:(见世界史专题一)
专题十国别史(英、美、日和俄[苏]、法、德)
一、英国
1、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文学巨匠莎士比亚,代表作《罗密欧与朱丽叶》。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见世界史专题一)。
3、工业革命时期
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科学论文600字率先在英国开始。哈格里夫斯的珍妮纺纱机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瓦特改造的蒸汽机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史蒂芬孙发明了火车机车。1840年前后英国完成工业革命。
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倾锁商品,掠夺原料,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打开中国大门。1856年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伙同法国火烧中国皇家园林圆明园。
4、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开始衰落,被美国、德国赶上。1900年参与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签订《辛丑条约》。
5、一战前后的英国
与法国、俄国结盟组成协约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虽取得胜利,但实力大减。
一战后,与法国、美国操纵巴黎和会,签订《凡尔赛和约》处置德国,与法国、日本一起瓜分德国的海外殖民地。与法国一起操纵国际联盟,维护自己的利益。
6、1929-1933年,卷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7、二战前的英国:对法西斯的侵略采取绥靖政策,慕尼黑阴谋是其最大的表现。
8、二战中的英国:丘吉尔率领英国人民抵抗德国法西斯的侵略。1942年参加反法西斯联盟,1944年与美国组成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1945年参加雅尔塔会议,最终取得二战的胜利。
9、二战后的英国:在战后经济恢复上,美国实行的“马歇尔计划”帮助了英国。20世纪70年代加入欧共体,90年代加入欧盟。
10、冷战中的英国:追随美国的冷战政策。
二、美国
1、北美独立战争(略,见世界史专题一)
2、工业革命时期的美国
发明:美国人富尔敦制成第一艘汽船;19世纪上半期完成工业革命。
3、美国内战(1861-1865年)
4、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在电力发展方面,美国领先一步。爱迪生被誉“发明大王”,莱特兄弟发明飞机。
5、帝国主义时期的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
经济发展状况:迅速发展,是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大国。
外交: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辛丑条约》。
参加一战:战争时期,宣布中立;1917年宣布对德宣战并取得胜利。
6、一战后的美国
和英国、法国一起操纵了巴黎和会。主张设立国际联盟。和日本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矛盾尖锐,召开了华盛顿会议。主要目的是为了牵制日本。根本目的是为了取得在亚太地区的优势。签署了《九国公约》,重申“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为美国在中国扩张提供了方便。
7、罗斯福新政
背景:1929-1933年经济危机导致严重的政治危机,国内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目的: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
中心措施:对工业的调整,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
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说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
评价:新政的实施取得了成效。美国的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资本主义的统治得到稳定。但是产生危机的根源依然存在,它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8、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美国
(1)战前:对待法西斯侵略采取纵容侵略的政策。
(2)战中: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1941年12月8日,美国对日宣战,参加二战。1942年1月参加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1944年与英国一起开辟欧洲第二战场(诺曼底登陆),1945年参加雅尔塔会议。向日本投放原子弹。最终获得二战的胜利。
(3)战后:登上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宝座。
(4)推行冷战政策
含义:不付诸武力,遏制共产主义的一切敌对行动和手段
开始标志:杜鲁门主义。
表现:政治上杜鲁门主义,经济上马歇尔计划;军事上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9、七八十年代的美国
经济上:七十年代,经济霸主的地位受到西欧、日本的挑战;七十年代后期,进入滞胀阶段。
外交上:随着冷战的结束,旧的世界格局已经终结,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多极化在加速发展,美国等西方国家以“民主”“自由”“人权”为借口,向发展中国家施加压力,干涉他们的内政。
10、冷战后的美国
成为世界上的超级大国。是世界“一超多强”中的一超。奉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进入新经济时代。
三、日本
1、大化改新(见世界史专题九)
2、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
3、明治维新(见世界史专题九)
4、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的日本
1894年发动甲午战争,签订《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 蜡烛英语
1900年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德宣战,成为战胜国。一战时乘机独霸中国。
6、一战后的日本
参加巴黎和会签定《凡尔赛和约》,与英法一起瓜分德国的海外殖民地,继承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
在华盛顿会议上被美国制约,《九国公约》使日本失去了独霸中国的地位。
7、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日本
(1)战前:法西斯上台
原因:受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打击特别沉重,为迅速摆脱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以军部为主力的法西斯好战势力迅速抬头。
过程:1931年发动侵华的九一八事变;1936年受到军部控制的内阁上台,标志着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1937年七七事变发动全
法国大革命的导火线由小学生作文网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