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数分裂公开课教案
教案 > :减数分裂公开课教案是由小学生作文网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减数分裂公开课教案的正文:
第一篇:《第一节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公开课教案》
第二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一节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第一课时:精子的形成)
一、教材分析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这一课题是在高中生物必修2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不仅是第二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整本书的重点内容之一。它以学过的细胞学知识、染色体知识、有丝分裂知识、生殖类型知识为基础。通过学习,使学生全面认识细胞分裂的种类、实质和意义,为后面学习遗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奠定细胞学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阐明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掌握减数分裂的概念。
(2)举例说明精子的形成过程。
(3)举例说明受精作用的概念、过程;
(4)理解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培养学生识图、 绘图能力以及比较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加深对事物自身变化规律性的认识,培养对立统一和发展变化的观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减数分裂概念和过程。这是生殖细胞形成的基础,又是遗传和变异和细胞学基础。
2、教学难点:
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的概念以及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其中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既是难点又是重点。初学者对此缺乏感性认识,较难抓住本质。减数分裂公开课教案
四、学情分析
高一级学生,生物基础较薄弱,课文阅读和读图分析能力较低,减数分裂是有丝分裂的延续,学生对有丝分裂中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的变化已有一定知识基础以此作为新知识的桥梁,让学生从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抓住减数分裂的本质,通过图像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等,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思考,指导学生进行总结和评价。
五、教材处理
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多媒体课件传递信息量有的特点,这部分内容我安排1个课时学习减数分裂概念和精子的形成过程。
这里主要说明第一课时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六、教学方法设计
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同时应用讲述法、谈话法、比较法、指导读书法等,引导学生思考一系列问题,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总结的能力。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总结的能力。
七、教学流程图:
问题导入
设疑
精卵形成过程的推理(魏斯曼推测)
通过推理过程:否定精子和卵细胞 通过有丝分裂产生 课件:引入减数分裂的概念
观察问题探讨中的图片
关于国庆节的诗歌课件 演示精子形成的场所以及全过程
1.先对减数分裂进行总概括
2.逐图分析减数分裂每个过程的特点。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
3.引入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等概念。
2015年开学第一课分析每个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师生交流讨论
母细胞,精细胞)的特点。
分析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减数发生在哪个时期
英语网站大全呈现减数分裂全过程使学生对减数分裂有整体的认识减数分裂公开课教案
小结:该节内容,突出重点,明确概念比较减Ⅰ与减Ⅱ的区别减数分裂公开课教案
形成性练习
八、教学过程减数分裂公开课教案
第一部分:导言
首先以问题引入,引发思考受精卵的由来?回答之后,播放问题探讨中的图片,自然引出问题精子和卵细胞怎样产生?先请学生讨论,能否以有丝分裂方式产生?之后引出减数分裂概念。并展示学习这一概念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包括:减数分裂自然想了解减数分裂的具体发生过程,进入第二部分,以精子的形成过程为第二部分:精子的形成过程。
第二部分:精子的形成过程
思考内容包括:“精子在哪里形成?精子形成过程中各阶段细胞名称是什么?什么是联会、四分体?‘减数’发生在什么时期?”为讲述方便,也为了后面能说明染色体分离的随机性,细胞中的染色体以4条表示.同时,为防止学生眼花缭乱,分散了注意力,整个分裂过程先逐图出现。
讲述精原细胞时,除指出它来自睾丸,还应点明它的染色体数就是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精原细胞形成初级精母细胞时,强调染色体在这一时期复制,也就是要说明,联会时期,每条染色体已含有两条染色单体,只是由于这一时期染色体呈染色质状态,所以看不出来,这样可以避免学生错误以为复制是在四分体时期进行。四分体时期,除强调概念处,为避免个别学生错误地将整个细胞中的4条染色体当作一个四分体,先提问:图中有几个四分体?最后还要对四分体作个总结,指出:四分体个数就是同源染色体对数。这样处理,较好地突破了“四分体”这一教学难点。分裂后期,先显示一种同源染色体分离情况,形成两个子细胞,接着让学生讨论同源染色体能否有另一种的分离情况?讨论之后在后期又出现另一种分离图,由此说明:染色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同源染色体移向哪一极是随机的即不同对染色体之间可能自由组合。为学习遗传学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奠定细胞学基础。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与有丝分裂相似,学生容易掌握,但也要强调两点:“分裂”和“等数”。“分裂”即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等数”即染色体数目不再减半。至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过程,尤其突出有丝分裂后期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的比较,使学生通过画面,清楚地看出二者的不同,即“是否含有同源染色体”的问题,进一步说明了减数分裂的本质。接着,全屏展示减数分裂的全过程,目的有两个,一是总结减数分裂的实质,二是利用板书复习各分裂时期细胞的名称。板书如下:
精子的形成:
在上面学习的基础上,为使学生更好地掌祖国发展握染色体行为变化,播放精子形式的的连续动画过程。最后,总结减数分裂全过程,比较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
为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设计了两道课堂练习题,第一道题考查学生对染色体行为变化规律性的掌握情况,第二道题考查学生对同源染色体、四分体概念的掌握情况,通过两道练习题,及时反馈教学效果。
九、板书设计
十、教学反思
第二篇:《2016最新减数分裂教学反思》
2016最新减数分裂教学反思
在会考复习过程中我发现虽然才一学期的时间,但是“减数分裂”这一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说仍然是一个难点,在原本基础知识就没有掌握的情况下,当碰到综合性题目时,特别是与有丝分裂相比较时,他们就不知所以然,不知该从哪里下手,但是会考对这一内容的考查是一个重点。对于直接接高二班级的我来说,无非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刚开始复习时,我没有摸清学生的基础,就根据我自己的理解,把减数分裂整个过程跟学生复习一遍,再跟有丝分裂进行比较,结果我发现效果很差,后面就我就找了一些课件和flash动画进行演示,学生看似理解了,可当真正进行检测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效果也是不好。经过反复思考,最后利用挂图的形式,终于收到较好的效果。以这些日子的复习,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1.在对减数分裂的实质进行解释时,很多学生认为是因为染色体复制一次,分裂两次而导致染色体数目减半,在这里通过复制前后染色体和DNA的对比让学生理解在复制时是DNA的复制而不是染色体的复制。
2.“概念的分析”:讲解过程一定要先把几个重要性概念弄清楚,染色体、染色单体、四分体、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
(1)同源染色体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讲解,我们可用人人都有的一双手做形象的比喻:左右手的两个大拇指为一对同源染色体,依此类推;而每只手的五个手指互为非同源染色体,这样的比喻很直观且很方便,非常有助于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
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的过程,就可以用将贴近的五指伸开的双手往两侧分开进行演示,左右手的大拇指分开就是同源染色体分开,而一支手的五个手指就是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的过程。这样可以帮助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理解整个过程,而且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自己进行演示。
(2)染色体和姐妹染色单体的讲解,一个着丝点就是一条染色体,当着丝点分开时姐妹染色单体就分开,这个“姐妹情愫”就不存在,而各自独立成为一条染色体。
(3)“四分体”的讲解,可以先让学生自己来理解什么是四分体,为什么要称之为四分体,这样就可以明白只有联会的同源染色体才是四分体,而同源染色体没有进行联会就不是四分体。
3、减数分裂这一抽象过程的讲解我是利用挂图、把减数分裂的整个过程绘出来,一个时期用一张纸。因为会考题目很多时候都是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进行比较,所以我就将这两个过程图都绘制出来,分析完每个时期后,然后拿出其中的一个时期的图让学生对不同时期的图形辨认,尽可能多让一些学生参与,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可以加深理解,以不至于碰到题目时不知道该从何入手。
4、最后一点就是课后加强练习,这一点特别重要,当把很多图放到一起时学生一下子就如坠云雾,晕头转向,如果这时候整理一些专题让学生进行练习,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讲解,老师起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效果会更好。在这个过程可以让学生尝试自己画一些图,这样在学习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掌握的效果远比一味地听老师的讲解要好得多。而且,减数分裂最重要的是要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一个连续的动态的变化过程,只要学生形成了这个映像,所有的知识名词的理解和记忆都不再是什么难事了。
通过测试,我惊喜地发现,这一部分的知识,学生掌握的效果还是不错的。
篇二:减数分裂教学反思
今天上了两个班,采用了相同的教学处理。对于减数分裂过程的特点学习,大部分学生都能理解接受。但今天的课我忽略了一个重点:染色体数为什么减半?在课后学生都来问,我应该在课堂中提出这个问题,让他们思考回答。
今天的课采用了模型辅助教学,直观性很强,学生通过观看模型很容易就掌握同源染色体联合、四分体等概念。
今天有几点处理也值得发扬,第一,播放有丝分裂过程的FLASH,学生回忆有丝分裂的各个时期特点,然后出示模型,学生判断是哪个时期,顺便复习染色体的数数方法、染色单体数。
第二,通过观察人类染色体图片,人类的46条染色体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有时又说是23对?利用这个疑问引出同源染色体的学习。
2016最新减数分裂教学反思2016最新减数分裂教学反思
第三、减数分裂概念的理解教学中,发现通过预先播放减数分裂的FLASH,学生观察就能总结减数分裂的特点,复制一次,分裂2次,结果染色体数减半。我认为这时再补充进行减数分裂的对象就可以。我今天的处理是看FLASH,总结出了特点。然后再让学生看书,找出减数分裂的对像、特点、过程,显得重复。学生反映也停了下来,不只是反而不理解还是觉得重复无趣。
第四、布置课后作业,划出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图。检查部分学生。画的很认真,积极性也很高。
2016最新减数分裂教学反思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整合,积极探索设计一个可以让学生在其中自由探究和自主学习的环境,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理念。具体做法是通过设置一系列的问题情境,以问题为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并引导学生讨论,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习。并通过识别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的图示,培养学生识图和判断能力;通过分析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数量和行为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分析和判断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要抓住特点,懂得原理,记住过程,不但学得有趣,掌握也牢固。对比较难于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内容,要认真剖析、深入对比。如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图像的区别,运用图形、曲线进行dna、染色体变化分析,加深记忆和理解,效果会更好。
但是,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是运用讲授法和对比法的教学方法。如果把握运的不好,也很容易造成教师一言堂局面。这样就会使学生失去主动学习知识的过程,成为信息的被动接受者。新课程标准强调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习过程不应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现成结论过程,而应该亲自参与丰富生动思维活动并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过程。这是每位教师都应该把握的教学宗旨。
反思二: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1)创设的问题情境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发了学生积极的讨论,让他们从一个轻松有趣的情境中开始学习;(2)应用多媒体,把减数分裂各时期连续的动画和详细的模式图展现出来,更直观和形象;(3)通过学生自行描绘减Ⅱ各时期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培养学生描述、识图和判断能力;(4)通过分析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数量和行为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分析和判断能力;(5)学生画出两对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变化模式图,加深记忆和理解。
2016最新减数分裂教学反思来自
第三篇:《浅谈生物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浅谈生物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内容摘要】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师生双边活动最基本、最重要的形式之一。但反观教学实际,目前生物课堂提问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从存在问题入手,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结合新课标对高中生物课堂的要求和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从创设问题情景、明确提问的目的、和提高提问的技能三个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从而真正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提问有效性。
【关键词】新课标课堂提问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师生双边活动最基本、最重要的形式之一。它发挥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成功的课堂提问,不仅可以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想象力,而且教师通过适时地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诱导和提示,还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问题的提出
在新课改的浪潮中,几乎所有的教师都经常运用提问,但并非所有教师的提问都是科学和有效的。当前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怎样才能做到有效的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落实新课标提出的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要求,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这几年,笔者对自己和同行们的课堂提问进行了记录、统计、分析、反思,发现目前的生物课堂提问存在一些问题。
1.1“频繁”地提问。一位高中生物教师在上“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与合作”时,一节课十几个问题的“满堂问”,细胞器有哪些?叶绿体是什么颜色?有哪些功能?线粒体有什么功能?内质网有什么功能?……“做秀”式的一问一答,课堂上出现了一种虚假的“繁荣”现象。
1.2“平淡”地提问。一是提问的内容平淡、枯燥,根本没有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往往是一些识记型的问题,学生仅凭记忆或照教材读就可以回答。例如:什么叫光合作用?细胞膜的成分是什么?二是提问的形式平淡、单调,如提问总是用“…是不是…”“对不对”等
1.3问题的不恰当分配。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分配提出的问题,往往偏重于学习好或表现欲望强烈的学生。在一节生物公开课上,教师提问同一个学生达6次之多,每个问题都对答如流,教师省时省心,课也自然“水到渠成”。而那些基础差或胆小、不主动参加课堂提问的学生,很少受到老师的关注,一学期下来,甚至整个高中阶段都未曾一次被老师提问。
1.4不充足的期待时间。教师在提出问题后,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不足,一旦学生答不上来,思维出现了障碍,教师不是启发,惟恐不能完成教学任务,惟恐课堂冷场,便急于让另一位学生来作答,甚至自问自答。
2问题的分析
上述课堂提问存在的种种问题,引发了我对新课标下高中生物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思考、探索和实践,发现上述问题形成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2.1不能正确认识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片面地追求课堂提问的次数,让问题充斥课堂,误认为课堂气氛热闹,就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2.2对新课标下课堂提问的作用认识不足,致使问题设置的有效性过低,课堂提问流于形式,大部分问题停留在基础知识的检测,许多问题是学生照教材读就可以回答,根本谈不上通过提问来建立情景,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
2.3教师在备课、设计教案时,只重视教学内容的设计,不注重提问环节的设计:如何设计问题?设计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提问……都是一片空白,从而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课堂上盲目、随心所欲地提问。现在很多教师都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教师为了把学生的思维朝着自己已经设计好的课件上来,就千方百计的提问,根本不是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展开提问,而是让提问变成为课件服务,而不是为教学服务。
3解决问题的对策
3.1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
良好的问题情景能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它的设置可来自生物实验、科学史、趣味事例、生活实践,也可利用学生对某一生物问题持不同看法设置问题,还可用疑难点设置问题等。笔者在课堂提问实践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创设问题情景:
3.1.1构建“生活式”问题情景。新教材的编写渗透了STS(科学、技术、社会)的思想,注重了学科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现代生物技术的联系,这也是生物学科的鲜明特点。于是,我打通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界限,密切课堂教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系,设法让学生把将要学习的知识、概念与生活经验、生活环境建立联系,让学生感到知识贴近他们的生活,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很容易引起学生对某个问题的探究。例如,在学习“细胞衰老”的特征时,我先提出问题:为什么老年人的头发会变白、脸上会长老年斑?在讲述“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时,我又向学生提出: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为什么在植物体内会出现“水往高处流”的现象?
3.1.2构建“辐射式”问题情景。
“辐射式”问题是以某知识为中心,
教师通过提出问题串,引导学生从
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不同途径去
思考、挖掘和寻找与此内容有密切
联系的知识点,有助于学生全面理
解知识,最后达到引导学生构建知
识网络的目的。例如,在讲授“光
合作用”一节时,我从8个方面提
出问题(见图2),取得了非常好的
教学效果。
图2
3.1.3构建“比较式”问题情景。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高中生物学存在许多容易混淆的概念和原理,如无籽西瓜与无籽番茄,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等,教师可通过创设比较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去分析、比较,就能弄清两者之间的联系、共性和本质区别。譬如,我在讲授“可遗传变异的三种来源”时,通过创设比较式的问题情景提出问题,以表格的形式引导学生比较。(见表1)
浅谈生物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浅谈生物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比较项目 | 基因重组 | 基因突变 | 染色体变异 |
概念 |
|
|
|
类型 |
|
|
|
发生时期 |
|
浅谈生物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文章浅谈生物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出自 |
|
适用范围 |
|
|
|
产生结果 |
|
|
|
意义 |
|
|
|
实例 |
|
|
|
表1
3.1.4构建“错误式”问题情景。“错误式”问题应该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教师要善于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和学生的练习测试中发现、积累学生的典型性错误,以便在课堂上把握时机,构建“错误式”问题情景。十几年来,我一直坚持做好这项工作,认真、详细地记录自己在教学中的失误和学生的典型性错误。例如,一座山上的所有蛇是一个种群吗?一个池塘里的草鱼等动物、藻类等植物是一个群落吗?体液调节和激素调节是同一概念吗......让我和我的学生从中受益匪浅。
3.2明确提问的目的,提高问题的效度
提问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手段。教师要善于抓住教学环节的特点,根据一堂课的不同教学环节,准确地把握提问的目的。设计问题时做到“三问”:为什么提问?为什么提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这样提出问题?避免提出一些效度很低的问题。
课堂教学的初始,问题设置的
减数分裂公开课教案由小学生作文网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