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以采明,,君乃申徒狄属耳

时间:2024-12-27 00:08:19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教案 > :外以采明,,君乃申徒狄属耳是由小学生作文网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外以采明,,君乃申徒狄属耳的正文:

第一篇:《南昌市2015届十所重点中学高三语文交流卷(05)》

2015届高三语文试题(交流卷)

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其中第卷II第11、12

题为二选一,其他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文化中的时间

季节、星辰的循环往来,这些现象使许多人把时间看作一种基本上不断循环的有机节奏。

他们想,既然时间跟天体的循环运转分不开,时间本身也应该是循环的。白天跟随黑夜,新

月代替了旧月,为什么历史就不这样?中美洲的玛雅人相信历史每260年重复一次,这个周

期他们叫拉马特,是他们日历的基本单元。1698年,西班牙人入侵登陆,伊嚓部落闻风而

逃,因为他们相信周期满了,灾难来到。这点他们并没有搞错,但并不是什么预言,连巧合

都算不上:原因是入侵80年前,西班牙人从传教士那边得知玛雅人相信时间有周期,所以

侵略者本来就预料到对方的反应。

时间的循环模式是希腊各宇宙学派的一个共同点。亚里士多德在他的《物理学》中说:

“凡是具有天然运动和生死的,都有一个循环。这是因为任何事物都是由时间辨别,都好像

根据一个周期开始和结束;因此甚至时间本身也被认为是个循环。”斯多葛学派的人相信,

每当行星回到它们初始相对位置时,宇宙就重新开始。公元4世纪的尼梅修斯主教说过:“苏

格拉底也好,柏拉图也好,人人都会复生,都会再见到同样的朋友,再和同样的熟人来往。

他们将再有同样的经验,从事同样的活动。每个城市、每个村庄、每块田地、都要恢复原样。

而且这种复原不仅是一次,而是二次三次,直到永远。”好像所有历史的事件都装在一个大

轮子上一样,循环不已。这不断循环的观念在数学中叫“庞加莱循环”。

“时间之箭”引起我们内心的恐惧,因为它意味着不稳定和变迁。它所指向的是世界的

末日,而不是世界的重新再生。罗马尼亚人类学者埃里阿德在他有关“时间之箭”和时间循

环的名为《永恒回返的神话》的书里,认为世上从有人类以来,多半人都觉得循环时间更令

人安慰,而将它紧抱不放;这样,过去也是将来,没有真正的“历史”可言,死心塌地地承

认再生和更新。请注意他写的:“远古人的生命„„虽然发生在时间里面,并不记录时间的

不可逆性;换句话说,对时间意识中最明确的特征,它反而置之不理。”

犹太基督教传统把时间一下子直截了当地建立在西方文化里面。埃里阿德写道:“这种

‘无尽循环’的老调,基督教企图一下子将它超越。”由于基督教相信耶稣的生、死和他上

十字架的受难,都是惟一的事件,都是不会重复的,西方文化终于把时间看成是穿越在过去

和未来之间的一条线。基督教出现以前,只有信仰拜火教的波斯人认同这种前进式的时间。

不可逆时间深刻地影响了西方思想。对“进步”和地质学的“深时”——人类进化只是

新上地球舞台不久的一出戏的那项惊人发现,不可逆时间给我们做了心理准备。它为达尔文

的进化论开辟了道路,从而把我们和原始生物在时间上连接起来。同时,由于线性时间概念

的出现,为现代科学改善地球上生命的保证,打下了思想基础。

文化时间的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在现实生活中也可以找到对应。细胞的分裂和细胞的

由生到死的老化过程;钟表也具有这两个不同的时间面貌,钟摆的不停、晶体的振荡和各种

耗散现象,诸如电池的干涸,发条的松弛,钟锤的下降等就是如此。

(节选自《时间的形象》,有删改)

1、下列对“文化中的时间”有关内容的表述,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季节、星辰可以循环往来,白天跟随着黑夜,新月代替了旧月,这些现象说明可

以把时间看作是不断循环的。

B、对于文化中的时间,既可以被想像成周而复始的“循环模式”,又可以被理解为

不可逆的“线性模式”。

C、凡是具有天然运动和生死的,都有一个循环,因为任何事物都是由时间辨别,都

像根据一个周期开始和结束。

D、由于基督教相信耶稣的生与死和他上十字架受难,都是惟一的事件,都是不会重

复的,因此时间是前进式的。

2、下列说法属于文化时间的“线性模式”的一项是( )

A、1698年,西班牙人入侵登陆,伊嚓部落闻风而逃,因为中美洲的玛雅人相信260年

的周期满了,灾难来到了。

B、世上从有了人类以来,多半的人都觉得循环时间更令人安慰,过去也是将来,这样

就没有真正“历史”可言。

C、犹太基督教把时间一下子直截了当地建立在西方文化里面,目的在于企图一下子超

越“无尽循环”的老调。

D、现实生活中细胞的从生到死的老化过程和钟表发条的松弛、钟锤的下降等现象,属

于文化时间的线性模式。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拉马特”指的是中美洲的玛雅人日历的基本单元,他们相信历史每经过260年就

要重复一次,这种周期被他们称之为“拉马特”。

B、每个城市和村庄、每块田地都要恢复原样,好像所有历史事件都装在一个大轮上循

环不已,这种不断循环的观念数学上叫“庞加莱循环”。

C、“时间之箭”之所以能够引起我们内心的恐惧,是因为时间意味着不稳定和变迁,

它所指向的是世界的末日,而不是世界的重新再生。

D、不可逆时间深刻影响西方思想,其主要表现是它不但为达尔文的进化论开辟了道路,

而且还为现代科学改善地球上生命的保证打下思想基础。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龚胜字君宾,楚人也。少好学明经,著名节,为郡吏。州举茂才,为重泉令,病去官。

大司空何武、执金吾阎崇荐胜,哀帝自为定陶王固已闻其名,征为谏大夫。胜居谏官,数上

书求见,言百姓贫,盗贼多,吏不良,风俗薄,灾异数见,不可不忧。制度太奢,刑罚太深,

赋敛太重,宜以俭约先下。为大夫二岁余,迁丞相司直,徙光禄大夫,守右扶风。数月,上

知胜非拔烦吏,乃复还胜光禄大夫。胜言董贤乱制度,由是逆上指。 .

后岁余,丞相王嘉上书荐故廷尉梁相等,尚书劾奏嘉“言事恣意,迷国罔上,不道”。.

下将军中朝者议,左将军公孙禄等十四人皆以为嘉应迷国不道法。胜独书议曰:“嘉资性邪

僻,所举多贪残吏,位列三公,阴阳不和,诸事并废,咎皆繇嘉。迷国不疑,今举相等,过

微薄。”日暮议者罢。明旦复会,左将军禄问胜:“君议亡所据,今奏当上,宜何从?”胜

曰:“将军以胜议不可者,通劾之。”博士夏侯常见胜应禄不和,起至胜前谓曰:“宜如奏

所言。”胜以手推常曰:“去!”后数日,复会议可复孝惠、孝景庙不,议者皆曰宜复。胜

曰:“当如礼。”常复谓胜:“礼有变。”胜疾言曰:“去!是时之变。”常恚,谓胜曰:“我视君何若,君欲小与众异,外以采名,君乃申徒狄属耳!”

莽既篡国,遣五威将帅行天下风俗,将帅亲奉羊、酒存问胜。明年莽遣使者即拜胜为讲.

学祭酒胜称疾不应征后二年莽复遣使者奉玺书太子师友祭酒印绶即拜。使者欲令胜起迎,久外以采明,,君乃申徒狄属耳

立门外,胜称病笃,为床室中户西南牖下,东首加朝服拖绅。使者入户,西行南面立,致诏

付玺书,迁延再拜奉印绶,进谓胜曰:“圣朝未尝忘君,制作未定,待君为政,思闻所欲施

行,以安海内。”胜对曰:“素愚,加以年老被病,命在朝夕,随使君上道,必死道路,无.

益万分。”使者要说,至以印绶就加胜身,胜辄推不受。使者五日一与太守俱问起居,为胜

两子及门人高晖等言:“朝廷虚心待君以茅土之封,虽疾病,宜动移至传舍,示有行意,必

为子孙遗大业。”晖等白使者语,胜自知不见听,即谓晖等:“吾受汉家厚恩,无以报,今年老矣,旦暮入地,义岂以一身事二姓,下见故主哉?”语毕,遂不复开口饮食,积十四日

死,死时七十九矣。

(选自《汉书·列传第四十二》)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由是逆上指 指:旨意 .

B.迷国罔上 罔:欺骗 .

C.加以年老被病 被:遭受 .

D.将帅亲奉羊、酒存问胜 存:珍藏 .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明年/莽遣使者即拜/胜为讲学祭酒/胜称疾不应征后二年/莽复遣使者奉玺书/太子师

友祭酒印绶/即拜。

B.明年/莽遣使者即拜胜为讲学祭酒/胜称疾不应征/后二年/莽复遣使者奉玺书/太子师

友祭酒印绶/即拜。

C.明年/莽遣使者即拜胜为讲学祭酒/胜称疾不应征/后二年/莽复遣使者/奉玺书太子师

友/祭酒印绶即拜。

D.明年/莽遣使者即拜/胜为讲学祭酒/胜称疾不应征后二年/莽复遣使者/奉玺书太子师

友/祭酒印绶即拜。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龚胜为官刚正,敢于直言进谏。他关心民生,担任谏官时多次上书批评时弊,提倡

俭约,揭露权臣董贤扰乱朝纲,因此得罪皇帝。

B.龚胜好学通经,名重一时。年轻时被举荐为秀才,后又被何武、阎崇推荐,连哀帝

对他也早已闻名;王莽篡位后也多次召他为官。

C.龚胜敢于坚持己见,不愿随波逐流。在讨论王嘉误国乱法及是否恢复孝惠、孝景祠

庙问题时,他表达不同意见,甚至与人发生争执。

D.龚胜忠于汉朝,坚决不事二主。王莽篡汉后,他屡次称病,拒不接受新朝授予的高

官厚爵,最终绝食而亡,以死明志,令人感佩。

7.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我视君何若,君欲小与众异,外以采名,君乃申徒狄属耳!(5分)

译:

(2)吾受汉家厚恩,无以报,今年老矣,旦暮入地,义岂以一身事二姓,下见故主哉?(5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夜到渔家

张籍

渔家在江口,潮水入柴扉。行客欲投宿,主人犹未归。

竹深村路远,月出钓船稀。遥见寻沙岸,春风动草衣。

注释:①柴扉:柴门。②竹深:竹林幽深。②寻沙岸:是说有人在寻找沙岸泊船。④动

草衣:草衣,即蓑衣。春风吹动着他身上的蓑衣。

8.本诗前两联用什么手法反映渔人怎样的生活?试加以分析。(5分)

答:

9.诗后两联写出了“行客”心情的怎样的变化?试结合诗句进行分析。(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6分)

(1)曹操感叹人生短暂“譬如朝露”,苏轼则云:“ , 。”(用《赤壁

赋》里面的句子回答)外以采明,,君乃申徒狄属耳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描绘音乐像暴雨、人语的句子是:“ , 。”

(3)别时容易见时难,但是现代社会通讯便捷、快速,分别时,不妨还是用苏轼名句“ , ”作为对彼此的衷心祝福吧。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号右边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分)

最后的猎手

子虚

在一大堆麻烦的工作终于告一段落后,我终于在那个雾霾笼罩的下午逃离西安,启动登太白山穿大秦岭的行程。但两天前,我却在途中崴了脚,像一辆瘪了胎的车,不得已滞留在猎人的木屋。我的脚踝肿得厉害,可猎人宽慰我说,等同伴回转来,你跑得会像山上的麋鹿一样快。他采来草药,捣碎了敷在我肿痛的脚腕上。猎人说,睡一晚,明早醒来,如果你愿意,你就能跟着我去打猎了。

打猎?能猎到什么?

猎人咧嘴笑:你想要打到野鸡,山兔,羊鹿,还是狼?

他的语气像是说,整个群山都是他的花园,你想要剪一支玫瑰,月季,还是菊花,全凭你的心思啦。但我偏说,我早知道禁猎了,你能住在这山里,也是披着个猎人的名头,没准儿你是偷偷摸摸住在山里的,恐怕猎枪早被收了。我意外地看见猎人一改刚才的天真和得意,脸上现出那么羞涩的表情来,低头嘟哝:你说对了。野物少了,枪没了,我这个猎人也没了。我一时有揭了别人短处的不安,就安慰猎人说,若是你还能套住一只野兔,我就很知足了。

猎人在这天早上唯一做的事,就是用埋在火塘里的火种点燃一些劈碎的木柴,使火焰升起来,再在火上烧开水罐里的水,泡一壶浓浓的茶。猎人倒一碗茶给我,又递过一大块锅盔,把一碟成盐和两根打蔫儿的青椒放在我俩之间。我确信这就是我能得到的早餐了。我喝掉茶,再倒一碗茶,然后学猎人的样子,吃我的早餐。如果是在早先,我不止给你野兔汤,我该给你更好的吃食。他的语气不是歉意,是平淡。好点的吃食是什么呢?我本想问,又忍住了。但山野寂静,我又从来没像现在这样清闲、无所事事过,就努力在我和这个寡言的猎人之间找话。我说,这锅盔我猜是你老婆烙的。猎人再次笑:老婆子在山下开饭馆,这个饼在店里卖得火。猎人老婆开的小饭馆是政府用于搬迁的创业扶持项目。要不我死活不下山的。猎人说,老婆子倒是喜欢山下,说人多,不用整天哑巴似的不说几句话。我说:你呢,一个人跑来这山上?猎人再次露出难为情的样子:我待在山下会身子疼、脑壳疼、骨头疼。帮不了老太婆的忙,还让她替我操心,惹她烦,她就放我回山里住几天。

环顾简陋至极的木屋,我沉吟说,如果能找一份适合你的工作,你做不?猎人吃惊地看着我,张大嘴巴,你是说我能在山下打猎?山下除了人,鸡都见不到几只,还能打猎?看来这哥们儿一心只在打猎上。我想起山下围栏开狩猎场的朋友,招徕城里人玩狩猎游戏,如果让这个真正的猎人在那里教习游客狩猎,打打那些家养的兔子、山鸡,不是让那些城里人玩的把戏更有真实感,顺便还把猎人给安置了?于是我肯定地回答猎人,我能帮他找到打猎的营生。猎人笑,眼里完全是听笑话的表情。

午后,我躺在一捆干草上晒太阳,在叮咚水声中朦胧睡去。醒来。又睡去。 这天晚饭时分,我打开我的背包,倒出里面的瓶瓶罐罐,一一开启,在地上摆了一大片,我说我请客,晚饭不用做了。猎人也不谦让,从床下摸出一瓶酒,找来两只碗倒上,我们就坐下吃喝。只是吃喝。我再次体会到面对一个语言金贵的人,安静的可贵。我发现直到现在,猎人也没问

第二篇:《宁夏回族自治区高中名校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银川一中2016届高三年级第五次月考

语 文 试 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审美的角度来看,龙无疑是古人的一种艺术创造。它是从鱼、鳄、蛇和云、电、虹等一个个具体物象而来,经过由众多人参与的模糊集合,形成一个建立在各个具体物象之上,又涵蕴着各个具体物象的新的形象。它的形成过程,是‚美‛的因素集纳的过程,用一句人们常说的话,就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其间渗透着、灌注着古人的神话猜想、宗教体味、审美快感和艺术情趣。

图腾(Totem),原为美洲印第安鄂吉布瓦人的方言词汇,意思是‚他的亲族‛。图腾崇拜的核心是认为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和自己的氏族有血缘关系,是本氏族的始祖和亲人,从而将其尊奉为本氏族的标志、象征和保护神。世界各国不少学者,都对图腾崇拜这一既古老又奇特的文化现象做过考察和研究,普遍认为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曾经有过图腾崇拜,其残余在近现代一些民族中还可以看到。

最早提出龙图腾说的是闻一多。闻先生在他的一篇专门谈论龙凤的文章中这样说道:‚就最早的意义说,龙与凤代表着我们古代民族中最基本的两个单元-——夏民族和殷民族,因为在‘鲧死……化为黄龙,是用出禹’和‘天命玄鸟(即凤),降而生商’两个神话中,人们依稀看出,龙是原始夏人的图腾,凤是原始殷人的图腾(我说原始夏人和原始殷人,因为历史上夏殷两个朝代,已经离开图腾文化时期很远,而所谓图腾者,乃是远在夏代和殷代以前的夏人和殷人的一种制度兼信仰),因之把龙凤当作我们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可说是再恰当没有了。‛

那么,龙图腾是如何形成的呢?闻先生在他的名篇《伏羲考》中说:龙这种图腾,‚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是‚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

龙图腾说由20世纪40年代起步,至今流衍不衰,一度还成为占统治地位的观点。到了20世纪80年代,一些学者开始质疑龙图腾说,并出现一些否定性观点。如:‚无论如何,图腾物总是自然界中实有的物体。因为说到底,图腾制体现的也正是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因此,如果依据通行的理论和被学界接受的材料,龙作为一种图腾同时又不存在于自然界中是难以令人接受的。‛(阎云翔)‚迄今为止,考古学、历史学均无可信资料证明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一个强大的以蛇为图腾的氏族部落,至于兼并与融合其他以马、狗、鱼、鸟、鹿为图腾的氏族部落的说法更是完全出于臆想。‛

学者们还指出,将中国古文物上出现的动物造型或纹饰视作图腾的表现形式,也是非常错误的。因为考古学中的某一类型文化与社会学中某一氏族部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从时空范围上讲,前者比后者大得多。因此,某一类型文化中的某种纹饰与某一氏族的图腾划等号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还有的学者从图腾文化的基本特征提出悖论,如:图腾是氏族群体成员崇敬的对象,是不得损伤、杀害和食用的,而在中国的古代典籍和神话传说中,不乏贬龙、辱龙、斗龙、斩龙以及食龙的载述。

(节选自《中华文艺·龙文化》)

1.根据文意,下列有关“图腾”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图腾崇拜这一既古老又奇特的文化现象曾经存在于世界上许多民族中,其残余在近现代一些

民族中还可以看到。

B.闻一多认为龙是原始夏人的图腾,龙同凤一样是我们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

C.龙图腾说一度成为主流观点,到了20世纪80年代,才被学术界否定。

D.有学者认为图腾物总是自然界中实有的物体,图腾制体现的也正是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外以采明,,君乃申徒狄属耳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龙图腾是建立在鱼、鳄等具体物象之上,又涵蕴着各个具体物象的一种艺术创造,它的形成

渗透着古人的神话猜想、宗教体味、审美快感和艺术情趣。

B.闻一多认为龙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中虚拟的生物,龙图腾是在蛇等图

腾基础上糅合而形成的。

C.迄今为止,没有可信资料证明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一个强大的以蛇为图腾的氏族部落。

D.一些学者认为,以蛇为图腾的氏族部落逐渐兼并与融合了许多其他弱小的以马、狗、鱼、鸟、

鹿为图腾的氏族部落的说法是出于臆想。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句子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图腾崇拜的核心是认为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和自己的氏族有血缘关系,是本氏族的始祖

和亲人,故将其尊奉为本氏族的标志、象征和保护神。

B.有的学者认为图腾物总是自然界中实有的物体,龙作为一种图腾同时却又不存在于自然界中

是难以令人接受的。

C.因为考古学中的某一类型文化与社会学中的某一氏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所以,有的学

者认为某一类型文化中的某种纹饰与某一氏族的图腾划等号,可能是错误的。

D.有的专家认为在中国的古代典籍和神话传说中,不乏贬龙、辱龙、斗龙、斩龙以及食龙的载

述,这与图腾文化的基本特征是相悖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龚胜字君宾,楚人也。少好学明经,著名节,为郡吏。州举茂才,为重泉令,病去官。大司空....

何武、执金吾阎崇荐胜,哀帝自为定陶王固已闻其名,征为谏大夫。胜居谏官,数上书求见,言百姓贫,盗贼多,吏不良,风俗薄,灾异数见,不可不忧;制度太奢,刑罚太深,赋敛太重,宜以俭约先天下。为大夫二岁余,迁丞相司直,徙光禄大夫,守右扶风。数月,上知胜非拨烦吏,乃复还..

胜光禄大夫。胜言董贤乱制度,由是逆上指。

后岁余,丞相王嘉上书荐故廷尉梁相等,尚书劾奏嘉‚言事恣意,迷国罔上,不道‛。下将军中朝者议,左将军公孙禄等十四人皆以为嘉应迷国不道法。胜独书议曰:‚嘉资性邪僻所举多贪残吏位列三公阴阳不和诸事并废咎皆繇嘉迷国不疑今举相等过微薄。‛日暮议者罢。明旦复会,左将军禄问胜:‚君议亡所据,今奏当上,宜何从?‛胜曰:‚将军以胜议不可者,通劾之。‛博士夏侯常见胜应禄不和,起至胜前谓曰:‚宜如奏所言。‛胜以手推常曰:‚去!‛

后数日,复会议可复孝惠、孝景庙不,议者皆曰宜复。胜曰:‚当如礼。‛常复谓胜:‚礼有变。‛胜疾言曰:‚去!是时之变。‛常恚,谓胜曰:‚我视君何若,君欲小与众异,外以采名,君乃申徒狄属耳!‛

莽既篡国,遣五威将帅行天下风俗,将帅亲奉羊、酒存问胜。明年,莽遣使者即拜胜为讲学祭酒,胜称疾不应征。后二年,莽复遣使者奉玺书,太子师友祭酒印绶,即拜。使者欲令胜起迎,久..

立门外,胜称病笃,辄推不受,曰:‚吾受汉家厚恩,无以报,今年老矣,旦暮入地,义岂以一身事二姓,下见故主哉?‛语毕,遂不复开口饮食,积十四日死,死时七十九矣。

(选自《汉书·列传第四十二》。有删改)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嘉资性邪僻/所举多贪残吏/位列三公/阴阳不和/诸事并废/咎皆繇嘉/迷国不疑/今

举相等/过微薄

B.嘉资性邪僻/所举多贪残吏位列/三公阴阳不和诸事/并废/咎皆繇嘉/迷国不疑/今举相等/过微

C.嘉资性邪僻/所举多贪残吏位列/三公阴阳不和/诸事并废/咎皆繇嘉/迷国不疑/今举相等/过微

D.嘉资性邪僻/所举多贪/残吏位列三公/阴阳不和诸事/并废/咎皆繇嘉/迷国不疑/今举相等/过

微薄

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汉代设置这一科,为儒生进入仕途提

供了渠道。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茂才:即“秀才”。西汉时,为了避讳光武帝刘秀的名字,将“秀才”改为“茂才”,后来有时

也称“秀才”为“茂才”。

C.迁、徙: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官职。左迁,指降低官职,也说下迁。汉代贵右贱左,

故将贬官称为左迁。右迁,指升任官职;徙,指一般的官职调动。

D.印绶: 旧时称印信和系印的丝带。古人印信上系有丝带,佩带在身。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龚胜好学通经,名重一时。年轻时被举荐为秀才,后又被何武、阎崇推荐,连哀帝对他也早

已闻名;王莽篡位后也多次召他为官。

B.龚胜为官刚正,敢于直言进谏。他关心民生,担任谏官时多次上书批评时弊,提倡俭约,揭

露权臣董贤扰乱朝纲,因此得罪皇帝。

C.龚胜敢于坚持己见,不愿随波逐流。在讨论王嘉误国乱法及是否恢复孝惠、孝景祠庙问题时,

他表达不同意见,甚至与人发生争执。

D.龚胜忠于汉朝,坚决不事二主。王莽篡汉后,他屡次称病,拒不接受新朝授予的高官,最终

绝食而亡,以死明志,令人感佩。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我视君何若,君欲小与众异,外以采名,君乃申徒狄属耳!(5分)

(2)吾受汉家厚恩,无以报,今年老矣,旦暮入地,义岂以一身事二姓,下见故主哉?(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8-9题。

新年作①

[唐]刘长卿外以采明,,君乃申徒狄属耳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注】①作者贬南巴尉时作。②长沙傅:贾谊,他曾被贬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

8. 诗歌尾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深意?请简析。(5分)

9. 诗人为什么独自流泪?请结合诗歌的内容简要回答。(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6分)

(1)王安石《登飞来峰》中借景抒情表达自己锐意改革的远大政治抱负的诗句是 , 。

(2)《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 。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牛 黄

孙万友

牛黄,中药名,黄牛或水牛的胆囊结石。性凉,味甘苦。功能清热、解毒、定惊。牛黄分多种,有葡萄黄、米碜黄、鸡心黄。最宝贵的为‚人头黄‛,黄大如人头,价值昂贵。疯癫如狂的患者沏上一杯牛黄茶灌了,当即就可清醒。‚人头黄‛为稀世珍宝,一般人极少见到。

陈州解三,就曾得到一颗‚人头黄"。

解三以宰牛为生,也靠牛黄发财。平常买牛,多买瘦牛。牛胆结石,是永远吃不肥的。有一日,解三购得一头老牛,剥开一看,脏内如黄花盛开,解三第一次目睹‚人头黄‛,简直有点儿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不禁失声叫道:‚人头黄!‛

不料隔墙有耳,被邻家夏二听了去。夏家与解家只一墙之隔,墙上爬满丝瓜秧。夏二搬梯爬墙,把脸匿在丝瓜秧里,一下子看了个清楚。

第三篇:《阅读答案__龚胜字君宾,楚人也。少好学明经》

龚胜字君宾,楚人也。少好学明经,著名节,为郡吏。州举茂才,为重泉令,病去官。大司空何武、执金吾阎崇荐胜,哀帝自为定陶王固已闻其名,征为谏大夫。胜居谏官,数上书求见,言百姓贫,盗贼多,吏不良,风俗薄,灾异数见,不可不忧。制度太奢,刑罚太深,赋敛太重,宜以俭约先天下。为大夫二岁余,迁丞相司直,徙光禄大夫,守右扶风。数月,上知胜非拨烦吏,乃复还胜光禄大夫。胜言董贤乱制度,由是逆上指。

后岁余,丞相王嘉上书荐故廷尉梁相等,尚书劾奏嘉“言事恣意,迷国罔上,不道”。下将军中朝者议,左将军公孙禄等十四人皆以为嘉应迷国不道法。胜独书议曰:“嘉资性邪僻所举多贪残吏位列三公阴阳不和诸事并废咎皆繇嘉迷国不疑今举相等过微薄。”日暮议者罢。明旦复会,左将军禄问胜:“君议亡所据,今奏当上,宜何从?”胜曰:“将军以胜议不可者,通劾之。”博士夏侯常见胜应禄不和,起至胜前谓曰:“宜如奏所言。”胜以手推常曰:“去!”

后数日,复会议可复孝惠、孝景庙不,议者皆曰宜复。胜曰:“当如礼。”常复谓胜:“礼有变。”胜疾言曰:“去!是时之变。”常恚,谓胜曰:“我视君何若,君欲小与众异,外以采名,君乃申徒狄属耳!”

莽既篡国,遣五威将帅行天下风俗,将帅亲奉羊、酒存问胜。明年,莽遣使者即拜胜为讲学祭酒,胜称疾不应征。后二年,莽复遣使者奉玺书,太子师友祭酒印绶,即拜。使者欲令胜起迎,久立门外,胜称病笃,辄推不受,曰:“吾受汉家厚恩,无以报,今年老矣,旦暮入地,义岂以一身事二姓,下见故主哉?”语毕,遂不复开口饮食,积十四日死,死时七十九矣。

(选自《汉书·列传第四十二》。有删改)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嘉资性邪僻/所举多贪残吏/位列三公/阴阳不和/诸事并废/咎皆繇嘉/迷国不疑/今举相等/过微薄

B.嘉资性邪僻/所举多贪残吏位列/三公阴阳不和诸事/并废/咎皆繇嘉/迷国不疑/今举相等/过微薄

C.嘉资性邪僻/所举多贪残吏位列/三公阴阳不和/诸事并废/咎皆繇嘉/迷国不疑/今举相等/过微薄

D.嘉资性邪僻/所举多贪/残吏位列三公/阴阳不和诸事/并废/咎皆繇嘉/迷国不疑/今举相等/过微薄

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汉代设置这一科,为儒生进入仕途提供了渠道。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阅读答案__龚胜字君宾,楚人也。少好学明经阅读答案__龚胜字君宾,楚人也。少好学明经

B.茂才:即“秀才”。西汉时,为了避讳光武帝刘秀的名字,将“秀才”改为“茂才”,后来有时也称“秀才”为“茂才”。

C.迁、徙: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官职。左迁,指降低官职,也说下迁。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右迁,指升任官职;徙,指一般的官职调动。

D.印绶: 旧时称印信和系印的丝带。古人印信上系有丝带,佩带在身。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龚胜好学通经,名重一时。年轻时被举荐为秀才,后又被何武、阎崇推荐,连哀帝对他也早已闻名;王莽篡位后也多次召他为官。

阅读答案__龚胜字君宾,楚人也。少好学明经来自“西汉”改为“东汉”。

6.B 龚胜“揭露权臣董贤扰乱朝纲,并因此得罪皇帝”并非是在担任谏官时,而是在担任光禄大夫之时。

7.(1)(你知道)我看你像什么(人)吗?你想有点与众不同,在外借此博得名声,你不过是申徒狄一类的人罢了!(重点词语“何若”“采名”“属”各1分,句意通顺2分。)

(2)我蒙受汉家深厚的恩德,没有什么用来报答,如今年老了,很快就要入土,按照道义难道可以用一身侍奉二主,到地下去见原来的主子吗?(重点词语“厚恩”“无以”“义”各1分,句意通顺2分。)

阅读答案__龚胜字君宾,楚人也。少好学明经阅读答案

【参考译文】

龚胜字君宾,楚国人。少年时爱好学习精通经义,以有节操而闻名于世,担任郡吏。后来被州里举荐为秀才,任重泉县令,因病辞官。大司空何武、执金吾阎崇推荐龚胜,哀帝在做定陶王时就已听说他的名声,于是征召他为谏大夫。龚胜身居谏官期间,多次上书求见,陈述百姓贫苦,盗贼众多,官吏不良,世风淡薄,灾异屡现,不能不担忧警醒。国家规制用度过于宽奢,刑罚过于严峻,赋敛过于苛重,应该以节俭宽大表率天下。任谏大夫两年多,升任为丞相司直,调任为光禄大夫,担任右扶风太守。几个月后,皇上了解到龚胜不是善于处理繁冗政务的人才,于是又让他做光禄大夫。龚胜指责董贤惑乱朝纲制度,因此违逆了皇上的旨意。

一年多后,丞相王嘉上书推荐原来的廷尉梁相等人,尚书弹劾王嘉“说话随便,不负责任,迷惑国人,欺蒙皇上,是大逆不道”。皇帝将此奏章下发让朝中将军大臣们讨论,左将军公孙禄等十四人都认为王嘉确实犯了迷国不道之罪。只有龚胜上书说:“王嘉本性邪恶,他所推举的人多为贪婪残暴的官吏。他位列三公,不能调和阴阳,许多事情都废弃了,罪过都在于他。他犯了迷国之罪毫无疑问,不过,这次推举梁相等人,不算什么大过错。”傍晚时分,讨论结束。第二天又继续讨论,左将军公孙禄问龚胜:“你昨天的议论没有根据,今天要将讨论结果上报皇上,你最后决定服从哪种意见呢?”龚胜说:“将军如果认为我的意见不恰当,就连我一起弹劾好了。”博士夏侯常看到龚胜与公孙禄之间的谈话不愉快,就起身到龚胜跟前对他说:“应当按照尚书奏章所言。”龚胜用手推搡夏侯常说:“走开!”

几天后,众大臣又聚会讨论是否可以恢复孝惠帝孝景帝祠庙的问题,与会者都说应当恢复。龚胜却说:“应当遵循礼制。”夏侯常又对龚胜说:“礼制也是有所变化的。”龚胜立刻反驳说:“走开!是时势变了。”夏侯常生气,对龚胜说:“(你知道)我看你像什么(人)吗?你想有点与众不同,在外借此博得名声,你不过是申徒狄一类的人罢了!”

王莽篡夺国家政权后,派五威将帅巡视行天下风俗,将帅亲自捧着羊、酒去问候龚胜。第二年,王莽派使者前去任命龚胜为讲学祭酒,龚胜推说有病而不应召。过了两年,王莽又派使者捧着盖有玉玺的诏书和太子师友祭酒印绶,前往龚胜的乡里拜他为官。使者想让龚胜起身迎接,长时间地站在门外,龚胜推说病重,就是推辞不接受,说:“我蒙受汉家深厚的恩德,没有什么用来报答,如今年老了,很快就要入土,按照道义难道可以用一身侍奉二主,到地下去见原来的主子吗?”说完,就不再开口饮食,拖延到十四天后死去,死时七十九岁。

第四篇:《汉书--贾邹枚路传第二十一全文原文翻译》

  【说明】本传叙述贾山、邹阳、枚乘(其子枚皋附)、路温舒等人的言行。这是一篇直言正谏者的类传。贾山,所学博而不专。文帝时,言治乱之道,借秦为喻,名曰《至言》,又上书谏除铸钱令。其言多激切。邹阳,以文辩著名,察觉吴王刘濞阴谋叛乱,乃以亡秦为喻,切谏之。言不被采纳,乃去吴至梁,为粱孝主门客,被人陷害入狱,自狱中上书自陈,获释。枚乘,察觉吴王刘濞谋叛,奏书谏之,不被采纳,乃去吴至梁。吴楚叛乱,又以书劝谏吴王罢兵。由是知名于世。其子枚皋、以善为赋颂,得幸于武帝。路温舒,初学律令,值宣帝尚法之时,上书谏尚德缓刑,以为“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之吏是也。”寓上好下效之意。《史记》不传贾山、枚乘等人,只将邹阳与鲁仲连合为一传,还只记其狱中上书自陈。《汉书》将此数人合为一传,肯定他们正谏,还是有价值的。在君主专制时代,士人学者敢于谏净,是要有点勇气和精神的,故值得肯定。

  贾山,颍川人也(1),祖父法,故魏王时博士弟子也(2)。山受学祛,所言涉猎书记(3),不能为醇儒(4)。尝给事颍阴侯为骑(5)。

  (1)颍川:郡名。治阳翟(今河南禹县)。(2)魏王:战国时魏国国王。(3)言:吴恂疑“喜”字之误。涉猎:言历览不专精。(4)醇儒:与“纯儒”同义。(5)颍阴侯:灌婴。骑:为骑士或骑吏之简称。

  孝文时,言治乱之道,借秦为喻,名曰《至言》。其辞曰:

  臣闻为人臣者,尽忠竭愚,以直谏主,不避死亡之诛者,臣山是也。臣不敢以久远喻,愿借秦以为喻,唯陛下少加意焉。

  夫布衣韦带之士(1),修身于内,成名于外,而使后世不绝息。至秦则不然。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赋敛重数(2),百姓任疲(3),赭衣半道(4),群盗满山,使天下之人戴目而视(5),倾耳而听(6)。一夫大呼,天下响应者,陈胜是也。秦非徒如此也,起咸阳而西至雍,离宫三百(7),钟鼓帷帐,不移而具。又为阿房之殿(8),殿高数十侧,东西五里,南北千步,从车罗骑,四马骛驰,旌旗不桡(9)。为宫室之丽至于此,使其后世曾不得聚庐而托处焉(10)。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11)。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12),厚筑其外,隐(稳)以金椎(13),树以青松。为驰道之丽至于此,使其后世曾不得邪径而托足焉。死葬乎骊山(14),吏徒数十万人(15),旷日十年(16)。下彻三泉合采金石(17),冶铜锢其内,漆涂其外,被以珠玉,饰以翡翠,中成观游(18),上成山林。为葬埋之侈至于此,使其后世曾不得蓬颗蔽冢而托葬焉(19)。秦以熊署之力,虎狼之心,蚕食诸侯,并吞海内,而不笃礼义。故天殃已加矣。臣昧死以闻,愿陛下少留意而详择其中。

  (1)韦带:以韦皮为带,未仕之服。(2)数:屡也。(3)任疲:疲于役使。任:谓役事。(4)赭衣:指罪犯,身穿赭色之衣。赭衣半道:道路行人的半数是罪犯,言被罪之众。(5)戴目而视:言举目仰视,乃怒目而视之义。(6)倾耳而听:言时有戒心,不安寝处。(7)离宫:皇帝在正宫外临时居住的宫殿。(8)阿房之殿:秦朝所筑阿房宫前殿,遗址在今西安市枣园村南,其地俗名郿坞岭。仞:八尺曰仞。(9)桡:屈也。(10)聚庐:吴恂说,“疑‘聚’当作‘坚’”,“坚庐犹言土室”。(11)濒海:谓缘海之边。毕:尽也。 (12)三丈而树:谓道之两旁每隔三丈植一树。(13)稳以金椎:以金椎筑路使坚稳。(14)葬乎骊山:秦始皇葬于骊山,其墓在今陕西临潼县东,有大量兵马俑发掘出土。(15)吏徒:吏以督领,徒以役作。(16)旷日:言耗费时日。(17)三泉:三重之泉,言其极深。(18)中成:中层。中层有宫观及各种宝物,可以观游。(19)蓬颗:土块。蓬颗蔽冢:土坟。

  臣闻忠臣之事君也,言切直则不用而身危,不切直则不可以明道,故切直之言,明主所欲急闻,忠臣之所以蒙死而竭知(智)也(1)。地之硗者,虽有善种,不能生焉;江皋河濒(2),虽有恶种,无不猥大(3)。昔者夏商之季世,虽关龙逢、箕子、比于之贤(4),身死亡而道不用。文王之时(5),豪俊之士皆得竭其智,刍荛采薪之人皆得尽其力(6),此周之所以兴也。故地之美者善养禾,君之仁者善养士。雷霆之所击,无不摧折者;万钧之所压,无不糜灭者。今人主之威,非特雷霆也;势重,非特万钩也。开道而求谏,和颜色而受之,用其言而显其身,士犹恐惧而不敢自尽,又乃况于纵欲恣行暴虐,恶闻其过乎!震之以威,压之以重,则虽有尧舜之智,孟贲之勇(7),岂有不摧折者哉?如此,则人主不得闻其过失矣;弗闻,则社稷危矣。古者圣王之制,史在前书过失,工诵箴谏,瞽诵诗谏,公卿比谏(8),士传言谏,庶人谤于道,商旅议于市(9),然后君得闻其过失也。闻其过失而改之,见义而从之,所以永有天下也。天子之尊,四海之内,其义莫不为臣。然而养三老于大学,亲执酱而馈(10),执爵而酳(11),祝噎在前(12),祝鲠在后(13),公卿奉杖,大夫进履,举贤以自辅弼,求修正之士使直谏(14)。故以天子之尊,尊养三老,视(示)孝也;立辅粥之臣者,恐骄也;置直谏之士者,恐不得闻其过也;学问至于刍荛者(15),求善无餍也;商人庶人诽谤己而改之,从善无不听也。

  (1)蒙:冒犯。(2)皋:水边游地。(3)猥:猝也。(4)关龙逢:夏桀之臣,因直谏而被杀。箕子、比干:两人皆殷末之臣。箕子因直谏被纣囚禁。比干因屡次直谏被纣剖心而死。(5)文王:周文王。(6)刍荛采薪之人:割草打柴的人。(7)孟贲:古之勇士。(8)比谏:王念孙以为是“正谏”之误。(9)商旅:贩卖之客。(10)酱:古代的一种食品。(11)酳(yìn):古代宴会时的一种礼节,食毕用酒漱口。(12)噎:食物阻梗食道,(13)鲠:食物留在喉咙中曰鲠。(14)修正之士:谓修身正行之人。(15)刍荛:割草的人,意谓低贱者。

  昔者,秦政力并万国(1),富有天下,破六国以为郡县,筑长城以为关塞。秦地之固,大小之势,轻重之权,其与一家之富,一夫之强,胡可胜计也!然而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者,何也?秦王贪狼暴虐,残贼天下,穷困万民,以适其欲也(2)。昔者,周盖千八百国,以九州之民养千八百国之君,用民之力不过岁三日(3),什一而籍(4),君有余财,民有余力,而颂声作。秦皇帝以千八百国之民自养,力罢(疲)不能胜其役,财尽不能胜其求。一群之身耳,所以自养者驰骋弋猎之娱,天下弗能供也。劳罢(疲)者不得休息,饥寒者不得衣食,亡(无)罪而死刑者无所告诉,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仇,故天下坏也。秦皇帝身在之时(5),天下已坏矣,而弗自知也。秦皇帝东巡狩,至会稽、琅邪,刻石著其功,自以为过尧舜;统县(悬)石(6),铸钟虡(7),筛土筑阿房之宫,自以为万世有天下也。古者圣工作谥,三四十世耳,虽尧舜禹汤文武累世广德以为子孙基红色经典书籍读后感业,无过二三十世者也(8)。秦皇帝曰死而以谥法,是父子名号有时相袭也,以一至万,而世世不相复也(9),故死而号曰始皇帝,其次曰二世皇帝者,欲以一至万也。秦皇帝计其功德,度其后嗣,世世无穷,然身死才数月耳,天下四面而攻之,宗庙灭绝矣。

  (1)秦政:秦始皇赢政。(2)适:快也。(3)不过岁三日:言不过每岁三日。(4)什一:谓十分取一。籍:税也。一说借也,谓借人力。(5)秦皇帝:指秦始皇。(6)统:犹壹也。统一。县(悬)石:衡石。这是指秦始皇二十六年壹衡石丈尺事,县,同“悬”。衡(秤)以县(悬)为用,故以县(悬)为名。石,一百二十斤。(7)铸钟虡:指秦收天下兵器,销以为钟虡事。(8)无过二三十世者:张晏曰:“夏十七世,殷三十一世,周三十六世。”(9)复:重复。

  秦皇帝居灭绝之中而不自知者何也?天下莫敢告也。其所以莫敢告者何也?亡(无)养老之义,亡(无)辅弼之臣,亡(无)进谏之士,纵恣行诛;退诽谤之人,杀直谏之士,是以道(导)谀偷合苟容,比其德则贤于尧舜,课其功则贤于汤武,天下已溃而莫之告也。《诗》曰:“匪言不能,胡此畏忌,听言则对(怼),谮言则退。”(1)此之谓也。又曰:“济济多士,文王以宁。”(2)天下未尝亡(无)士也,然而文王独言以宁者何也?文王好仁则仁兴,得士而敬之则士用,用之有礼义。

  (1)《诗》曰等句:引诗见《诗经·大雅·桑柔》及《小雅·雨无正》。匪:非也。匪言不能:即非不能言。胡斯畏忌:言何为如此畏俱顾忌。听言:指规谏之言。怼(duì):怨恨。谮(zèn)言:犹谗言。退:采纳。参考高亨《诗经今注》第287页。(2)又曰等句:引诗见《诗经·大雅·文王》。济济:多而整齐貌。多士:指百官。

  故不致其受敬,则不能尽其心;不能尽其心,则不能尽其力;不能尽其力,则不能成其功。故古之贤君于其臣也,尊其爵禄而亲之;疾则临视之亡(无)数,死则往吊哭之,临其小敛(殓)大敛(殓)(1),已棺涂而后为之服锡衰麻绖(2),而三临其丧;未敛(殓)不饮酒食肉,未葬不举乐,当宗庙之祭而死,为之废乐。故古之君人者于其臣也,可谓尽礼矣;服法服(3),端容貌,正颜色,然后见之。故臣下莫敢不竭力尽死以报其上,功德立于后世,而令闻不忘也(4)。

  (1)临:吊丧。殓(liàn):给尸体穿衣下棺。(2)已棺:谓已大殓。涂:谓涂殡,埋葬。锡衰:以细麻所制的丧服。麻绖:服丧时结在头上或腰间的麻带。(3)法服:古代礼法规定的服饰。(4)令闻:美好的名声。

  今陛下念思祖考,术(述)追厥功,图所以昭光洪业休德(1),使天下举贤良方正之士,天下皆焉(2),曰将兴尧舜之道,三王之功矣。天下之士莫不精白以承休德(3)。今方正之士皆在朝廷矣,又选其贤者使为常侍诸吏(4),与之驰驱射猎,一日再三出。臣恐朝廷之解(懈)弛,百官之堕于事也,诸侯闻之,又必怠于政矣。

  (1)图:谋也。休:美也。(2):即欣欣,声和貌。(3)精白:即洁白。陈直说,“精白即洁白之假借字”。(4)常侍、诸吏:皆加官。

  陛下即位,亲自勉以厚天下,损食膳,不听乐,减外徭卫卒(1),止岁贡;省厩马以赋县传(2),去诸苑以赋农夫,出帛十万余匹以振(赈)贫民;礼高年,九十者一子不事(3),八十者二算不事(4);赐天下男子爵,大臣皆至公卿;发御府金赐大臣宗族,亡(无)不被泽者;赦罪人,怜其亡(无)发,赐之中,怜其衣赭书其背,父子兄弟相见也而赐之衣(5)。平狱缓刑,天下莫不说(悦)喜。是以元年膏雨降,五谷登,此天之所以相陛下也(6)。刑轻干它时而犯法者寡,衣食多于前年而盗贼少,此天下之所以顺陛下也。臣闻山东吏布诏令,民虽老赢癃疾(7),扶杖而往听之,愿少须臾毋死,思见德化之成也。今功业方就,名闻方昭,四方乡(向)风,今从豪俊之臣,方正之士,直与之日日猎射,击兔伐狐,以伤大业,绝天下之望,臣窃悼之。《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8)臣不胜大愿,愿少衰射猎,以夏岁二月(9),定明堂,造太学,修先王之道。风行俗成,万世之基定,然后唯陛下所幸耳。古者大臣不媟(亵)(10),故君子不常见(现)其齐严之色,肃敬之容。大臣不得与宴游,方正修洁之士不得从射猎,使皆务其方以高其节,则群臣莫敢不正身修行,尽心以称大礼(11)。如此,则陛下之道尊敬,功业施于四海,垂于万世子孙矣。诚不如此,则行日坏而荣日灭矣。夫士修之于家,而坏之于天子之廷,臣窃愍之。陛下与众臣宴游,与大臣方正朝廷论议。夫游不失乐(12),朝不失礼,议不失计(13),轨事之大者也(14)。

  (1)外徭:指戍边之卒而言。卫卒:宫禁之卫士,皆为正卒充任。(2)赋:给与。传:译传。(3)一子不事:蠲其赋役,(4)二算不事:免二口之算赋。(5)赦罪人几句:意谓罪人初赦时,因头上无发、身穿书背(书罪于衣背)赭衣而愧对家人,文帝怜而赐其衣中。(6)相:助也。(7)老赢(léi)癃疾:年老瘦弱多病。(8)《诗》曰等句:引诗见《诗经·大雅·荡》。此言人起初都想走正道,而少有能始终如一的。(9)夏岁:夏正,夏历。(10)媟(xiè):同“亵”。(11)称:副也。(12)游不失乐:言游与乐同节。(13)议不失计:言非当计之事不下其议。(14)轨:谓法变。

  其后文帝除铸钱令,山复上书谏,以为变先帝法,非是。又讼淮南王无大罪(1),宜急令反(返)国。又言柴唐子为不善(2),足以戒。章下诘责(3),对以为“钱者,亡(无)用器也,而可以易富贵。富贵者,人主之操柄也,令民为之,是与人主共操柄,不可长也。”(4)其言多激切,善指事意,然终不加罚,所以广谏争之路也。其后复禁铸钱云。

  (1)淮南王:指淮南王刘长。(2)柴唐子:指柴奇、开章。陈直说,“‘唐’疑‘章’之转音,谓柴奇、开章二人也,称为‘子’者为语助辞。”为不善:指柴奇、开章参与淮南王刘长谋反事,参考本书《淮南王传》。(3)章下诘责:将章发下,令有司诘责。(4)对以为等句:是贾山《对诘谏除盗铸钱令》。长:谓非长久之计。

  邹阳,齐人也。汉兴,诸侯王皆自治民聘贤,吴王濞招致四方游士,阳与吴严忌、枚乘等俱仕吴(1),皆以文辩著名。久之,吴王以太子事怨望,称疾不朝,阴有邪谋,阳奏书谏。为其事尚隐,恶指斥言,故先引秦为谕,因道胡、越、齐、赵、淮南之难,然后乃致其意。其辞曰(2):

  (1)严忌:字夫子,会稽吴人。仕于吴、梁等诸侯王国。枚乘:字权,淮阴人,见本书《枚乘传》。(2)其辞:邹阳的《谏吴王书》。

  臣闻秦倚曲台之宫(1),悬衡天下(2),画地而不犯(3),兵加胡越(4);至其晚节末路,张耳、陈胜连从(纵)兵之据(5),以叩函谷(6),咸阳遂危(7)。何则?列郡不相亲,万室不相救也。今胡数涉北河之外(8),上覆飞鸟(9),下不见伏菟(兔),斗城不休,救兵不止,死者相随,辇车相属,转粟流输(10),千里不绝。何则?强赵责于河间(11),六齐望于惠、后(12),城阳顾于卢博(13),三淮南之心思坟墓(14)。大王不忧,臣恐救兵之不专(15),胡马遂进窥于邯郸(16),越水长沙,还舟青阳(17)。虽使梁并淮阳之兵(18)。下淮东(19),越广陵(20),以遏越人之粮,汉亦折西河而下(21),北守漳水(22),以辅大国(23),胡亦益进,越亦益深。此臣之所为大王患也。(24)

  (1)曲台之宫:陈直说,“曲台当为秦代主要之宫”。(2)悬衡:势均力敌之意。谓秦初与六国势均力敌。(3)画地:谓画地为守。(4)兵加胡越:谓秦统一时用兵于匈奴与南越。(5)从:同“纵”。据:引,言相引以为援。(6)叩:击也。函谷:函谷关。(7)咸阳:秦朝京都,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8)北河:古代黄河自今内蒙古磴口县以下,分为南北两支,北支为正流,约当今乌加河,称“北河”。(9)覆:尽也,言胡人来射尽天空飞鸟。(10)转粟流输:言运输粮食不息。(11)强赵责于河间:赵幽王被吕后幽死后,文帝立其长子刘遂为赵王,又取赵之河间之遂弟辟强为河间王,到了辟强之子哀王,因无嗣而国除,刘遂欲复河间之地。强赵:指赵王刘遂。(12)六齐望于惠后:齐悼惠王于惠帝二年入朝,因怕被吕后所害,乃献城阳郡,尊鲁元公主。悼惠王六子为王,对此怨望。六齐:指齐淖惠王六子。惠后:指惠帝、品后。(13)城阳顾于卢博:刘章、刘兴居兄弟讨诸吕有功,章被封为城阳王,兴居被封为济北王。章失职岁余薨,兴居谋反被诛。章子喜顾念而怨。城阳:指城阳王刘喜。卢、博:卢县为济北王国都,博县为济北王国属县。(14)三淮南之心思坟墓:淮南厉王刘长三子为王,对其父迁杀之事思念而欲报怨。三淮南:指淮南厉王之子三王(淮南王、衡山王、济北王)。坟墓:指淮南厉王。(15)救兵之不专:言诸国都想报私怒,而不专为吴。(16)胡马遂进窥于邯郸:意谓匈奴与赵一致进窥于汉。胡:指匈奴。邯郸:指赵王国。赵都于邯郸。(17)越水长沙,还舟青阳:言越水军至于长沙,旋又舟至吴地青阳。实言吴、越为一。(18)梁:指梁王国。当时梁孝王刘武亲汉。淮阳:指淮阳王国。(19)淮东:指淮河今安徽段以东以南之地。(20)广陵:县名。广陵王国都于此,在今江苏扬州市北。(21)折:截也。西河:指今山西陕西界自北而南的一段黄河。(22)漳水:在今河北省南部。(23)大国:指赵王国。(24)此段总论形势。言一旦战事全面爆发,吴面临严峻的局势,颇为忧虑。邹阳因不便明言吴王濞谋反、故隐约其词。

  臣闻交(蛟)龙襄(骧)首奋翼,则浮云出流,雾雨咸集。圣王底(砥)节修德(1),则游谈之士归义思名。今臣尽智毕议,易精极虑(2),则无国不可奸(干);饰固陋之心,则何王之门不可曳长据乎?然臣所以历数王之朝,背淮千里而自致者,非恶臣国而乐吴民也,窃高下风之行(3),尤说(悦)大王之义。故愿大王之无忽,察听其志(4)。

  (1)砥:磨炼。(2)易:“竭”之脱误。竭精极虑:用尽心力。(3)下风:身在下位之谦辞。高下风之行:意谓在下仰慕大王之行。(4)察听其志:谓察其意而从之。听:从也。

  臣闻鸷鸟累百(1),不如一鹗。夫全赵之时(2),武力鼎士服丛台之下者一旦成市(3),而不能止幽王之湛(沈)患(4)。淮南连山东之侠(5),死士盈朝,不能还厉王之西也(6)。然而计议不得,虽诸、贲不能安其位(7),亦明矣。故愿大王审画而已。

  (1)鸷鸟:猛禽,如鹰鹯之类。鹗:雕属,俗名鱼鹰。(2)全赵之时:谓赵王国未分之时。(3)鼎士:举鼎之士。服:大盛玄黄服。丛台:赵王之台,在邯郸。(4)幽王:指赵幽王刘友。沈患:言幽王为吕后所幽死。(5)淮南:指淮南王国。(6)厉王:指淮南厉王刘长。西:谓废迁严道而死于雍。(7)诸、贲:专诸、孟贲,皆古代勇士。

  始孝文皇帝据关入立,寒心销志(1),不明求衣(2)。自立天子之后,使东牟朱虚东褒义父之后(3),深割婴儿王之壤(4)。子王梁、代(5),益以淮阳(6)。卒仆济北(7),囚弟于雍者(8),岂非象新垣平等哉(9)!今天子新据先帝之遗业,左规山东,右制关中,变权易势,大臣难知(10)。大王弗察,臣恐周鼎复起于汉,新垣过计于朝(11),则我吴遗嗣,不可期于世矣(12)。高皇帝烧栈道,水章邯(13),兵不留行(14),收敝民之倦,东驰函谷,西楚大破(15)。水攻则章邯以亡其城,陆击则荆王以失其地(16),此皆国家之不几(冀)者也(17)。愿大王孰(熟)察之。

  (1)寒心:担惊受怕。销志:谓戒逸乐。(2)不明求衣:言未明而起。(3)东牟:东牟侯刘兴居。朱虚:朱虚侯刘章。义父:刘奉世疑为齐悼惠王之字。陈直同意这个看法,并说:悼惠王名肥字义,盖以慕赵武灵王臣肥义而命名。(4)深割婴儿王之壤:意谓众分齐王国而王悼惠王孺子于其地。深割:众分之意。婴儿:指齐悼惠王六子。壤:土也。(5)子王梁、代:指文帝分封其子刘武为梁王、刘参为代王。(6)盖以淮阳:指文帝十二年淮阳王刘武徙王梁后,淮阳为郡,乃并属于梁王国。(7)卒:终也。仆:僵仆。济北:指济北王刘兴居。(8)弟:指淮南厉王刘长。刘长因谋反罪徙死于雍。(9)象:似也。新垣平:汉文帝十二年因谋反族诛,见《文帝纪》。(10)大臣难知:谓汉用事大臣深谋难测。(11)新垣过计于朝:新垣平曾诈言迎周鼎。邹阳以为,周鼎终不可得,新垣平之计错误。新垣:新垣平。过:误也。(12)我吴遗嗣,不可期于世:言吴将绝灭无遗嗣。(13)水章邯:章邯为雍王,汉王刘邦以水灌其城,破之。(14)不留行:言不稽留而行进。(15)西楚:指西楚霸王项羽。(16)荆王:即楚王。谓项羽。(17)国家:谓吴王国。冀:冀幸。

  吴王不内(纳)其言。

  是时,景帝少弟梁孝王贵盛(1),亦待士。于是邹阳、枚乘、严忌知吴不可说,皆去之梁,从孝王游。

  (1)梁孝王:刘武。

  阳为人有智略,慷慨不苟合,介于羊胜、公孙诡之间(1)。胜等疾阳,恶之孝王(2)。孝王怒,下阳吏,将杀之。阳客游以谗见禽(擒),恐死而负累(3),乃从狱中上书曰(4):

  (1)介于羊胜、公孙诡之间:言邹阳特立于羊胜、公孙诡之间,不肯苟合。(2)恶:谓谗毁。(3)负累:意谓遭谗而死,身被恶名。(4)狱中上书:即《狱中上书自明》。

  臣闻忠无不报,信不见疑,臣常以为然,徒虚语耳。昔荆轲慕燕丹之义(1),白虹贯日,太子畏之(2);卫先生为秦画长平之事,太白食昂,昭王疑之(3)。夫精变天地而信不谕两主,岂不哀哉!今臣尽忠竭诚,毕议愿知(4),左右不明,卒从吏讯,为世所疑。是使荆轲、卫先生复起,而燕秦不寤(悟)也。愿大王孰(熟)察之。

  (1)荆轲:战国末年人,刺客,刺秦王政未成被杀。燕丹:即燕太子丹。下句“太子”即燕丹。(2)畏之:谓荆轲未发时,燕丹畏其不去。白虹:旧说是兵象。(3)卫先生为秦画长平之事等句:白起于长平之战后,欲乘势灭赵,遣卫先生说秦昭王增加兵粮,为昭王所疑,被害。太白:即金星,旧说是天上的将军。昴:星名,二十八宿之一。有说,昴,赵分,将有兵,故太白食昴。(4)毕议愿知:尽计议,愿王知之。

  昔玉人献宝,楚王诛之(1);李斯竭忠,胡亥极刑(2)。是以箕子阳(佯)狂(3),接舆避世(4),恐遭此患也。愿大王察玉人、李斯之意,而后楚王、胡亥之听,毋使臣为箕子、接舆所笑。臣闻比干剖心(5),子胥鸱夷(6),臣始不信,乃今知之。愿大王孰(熟)察,少加怜焉!

  (1)玉人献宝,楚王诛之:卞和得玉璞,献于楚武王,武王以为石,刖其右足;后献于文王,又以为石,刖其左足。至成王时,卞和抱其璞哭于郊,成王命匠人琢之,果得宝石。(2)李斯竭忠,胡亥极刑:李斯劝谏秦二世胡亥,而二世严厉治之,具五刑。(3)箕子:商末人,曾劝谏纣王,纣王不听,乃披发佯狂为奴。(4)接舆:传说为春秋时楚国的隐士,佯狂避世。(5)比干:商末人,曾多次劝谏纣王,被剖心而死。(6)子胥:伍子胥,曾协助吴王阖阎振兴吴国,后劝谏吴王夫差拒绝越国求和及停止伐齐,渐被疏远,终于被夫差所害,装在鸱夷(皮革制的大口袋)中沉于江。

汉书--贾邹枚路传第二十一全文原文翻译汉书--贾邹枚路传第二十一全文原文翻译

  语曰“有白头如新(1),倾盖如故(2)”。何则?知与不知也。故樊于期逃秦之燕,借荆轲首以奉丹事(3);王奢去齐之魏,临城自到以却齐而存魏(4)。夫王奢、樊于期非新于齐、秦而故于燕、魏也,所以去二国死两君者,行合于志,慕义无穷也。是以苏秦不信于天下,为燕尾生(5);白圭战亡六城,为魏取中山(6)。何则?诚有以相知也。苏秦相燕,人恶之燕王,燕王按剑而怒,食(饲)以(7);白圭显于中山(8),人恶之于魏文侯,文侯赐以夜光之壁。何则?两主二臣,剖心析肝相信,岂移于浮辞哉(9)!

  (1)白头如新:谓交友至白头仍不知心,还如新识面之人。白头:老也。新:初相识,谓识面。(2)倾盖如故:谓道上相遇对话,车盖接触而倾斜,一见如故。倾盖:车盖倾斜。(3)樊于期逃秦之燕等句:秦将樊于期被谗逃至燕。燕丹遣荆轲刺秦王,樊于期自愿刎首,让荆轲持首以见秦。(4)王奢去齐之魏等句:齐臣王奢逃至魏国,当齐伐魏时,王奢登城对齐将说:“今君之来,不过以奢故也,义不苟生,以为魏累。”遂自到。(5)苏秦不信于天下,为燕尾生:苏秦是战国时说客,到处游说,信口开河,但对燕国则守信。尾生:古之信士。这里用作比喻。(6)白圭战亡六城句:白圭(非商人白圭)为中山国之将,战失六城,惧诛逃入魏国,得到魏文侯的厚待,还拔中山。(7)食以:谓饲以珍奇之味。:骏马。(8)显于中山:以拔中山之功而尊显。(9)移于浮辞:以浮说而移心。

  故女无美恶,入宫见妒;士无贤不肖,入朝见嫉。昔司马喜膑脚于宋(1),卒相中山;范睢拉胁折齿于魏(2),卒为应侯。此二人者,皆信(伸)必然之画(3),捐朋党之私,挟孤独之交,故不能自免于嫉妒之人也。是以申徒狄蹈雍(瓮)之河(4),徐衍负石入海(5)。不容于世,义不苟取比周于朝以移主上之心(6)。故百里奚乞食于道路(7),缪(穆)公委之以政(8);宁戚饭牛车下,桓公任之以国(9)。此二人者,岂素宦于朝,借誉于左右,然后二主用之哉?感于心,合于行,坚如胶漆,昆弟不能离,岂惑于众口哉?故偏听生奸,独任成乱。昔鲁听季孙之说逐孔子(10),宋任子冉之计囚墨翟(11)。夫以孔、墨之辩,不能自免于谗谀,而二国以危。何则?众口铄金(12),积毁销骨也(13)。秦用戎人由余而伯(霸)中国(14),齐用越人子臧而强威、宣(15)。此二国岂系于俗,牵于世,系奇(倚)偏之浮辞哉?公听并观(16),垂明当世。故意合则胡越为兄弟,由余、子臧是矣;不合则骨肉为仇敌,朱、象、管、蔡是矣(17)。今人主诚能用齐、秦之明,后宋、鲁之听,则五伯(霸)不足侔(18),而三王易为也(19)。

  (1)司马喜:战国时人。在宋国遭膑脚(剔去膝盖骨),而三相于中山国。(2)范睢雅:战国时魏人,魏相魏齐怀疑他里通外国,掠笞数百,拉胁析齿,后入秦为相,封为应侯。拉:摧也。(3)画:计也。(4)申徒狄:商末人,耿直之士。蹈雍(瓮)之河:言蹈瓮自沉于大河。(5)徐衍:周末人。负石入海:言负石而欲速沉于海。(6)比周:谓结党。(7)百里奚:春秋蛙虞人,闻秦穆公贤,欲之秦,乏资,乞食而行,终于助秦建立霸业。(8)缪公:即秦穆公。(9)宁戚:春秋时齐大夫。应劭说:“齐桓公夜出迎客,宁戚疾击其牛角,高歌曰:‘南山岸,白石烂,生不逢尧与舜禅。短布单衣适至骭(小腿),从昏饭牛薄(止也)夜半,长夜漫漫何时旦?’桓公召与语,悦之,以为大夫。”(10)季孙:指春秋时鲁国季桓子(名斯)。齐人送女乐,季桓子使鲁定公受之,孔子乃去。(11)子冉:春秋战国之际人。其事不详。墨翟: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墨家学派创始人。(12)众口铄金:谓众口所毁,虽金石犹可销。(13)积毁销骨:谓一次次的毁谤,久而久之足以毁灭了人。(14)戎:西北地区的一个兄弟民族。由余:春秋时戎人,使于秦,为所用,协助秦称霸西戎。中国:指中原国家。(15)子臧:战国时越人,其事不详。威、宣:齐威王、齐宣王。(16)公听:言不私。并观:言无偏。(17)朱:丹朱,尧之子。象:舜之弟。管、蔡:西周之管叔、蔡叔。(18)五霸:指春秋时五霸: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侔:等也。(19)三王:指夏禹王、商汤王、周文王。

  是以圣王觉寤(悟),捐子之之心(1),而不说(悦)田常之贤(2),封比干之后(3),修孕妇之墓(4),故功业覆于天下(5)。何则?欲善亡(无)厌也。夫晋文亲其仇(6),强伯(霸)诸侯;齐桓用其仇(7),而一匡天下。何则?慈仁殷勤,诚加于心,不可以虚辞借也。

  (1)子之:战国时燕相,燕王哙贤之,欲禅让,国乃大乱。(2)田常:即陈恒,春秋末年齐人,齐简公悦之,终于杀简公而夺权。(3)封比干之后:《尚书》作“封比干之墓。”(4)修孕妇之墓:商纣王剖孕妇,观其胎产;周武王克商,乃修孕妇之墓。(5)覆:犹被。(6)晋文亲其仇:晋文公重耳起初遭驱逐,寺人勃鞮参与为之。后来即位,晋臣吕甥、却芮欲杀之,因勃鞮告密,才免于难。(7)齐桓用其仇:齐桓公小白起初曾被管仲射中带钧,后来即位用其为相,得以一匡天下。

  至夫秦用商鞅之法(1),东弱韩、魏,立强天下,卒车裂之。越用大夫种之谋(2),禽(擒)劲吴而伯(霸)中国,遂诛其身。是以孙叔敖三去相而不悔(3),於陵子仲辞三公为人灌园(4)。今人主诚能去骄傲之心,怀可报之意(5),披心腹,见(现)情素(6),堕(输)肝胆(7),施德厚,终与之穷达,无爱于士(8),则桀之犬可使吠尧,跖之客可使刺由(9),何况因万乘之权,假圣王之资乎!然则荆轲湛(沈)七族(10),要离燔妻子(11),岂足为大王道哉!

  (1)商鞅:战国时卫人,入秦,协助秦孝公变法,使秦日益富强。孝公死后,商鞅被反对派迫害而受车裂之刑。(2)大夫种:即文种。春秋末年越国大夫。越被吴击败后,他向越王勾践献计,使越不亡,又协助勾践奋发图强而灭了吴国。后因勾践听信谗言,迫其自杀。(3)孙叔敖:春秋时楚人。氏,名敖,字叔孙。曾任楚令尹(相当于相)。《史记》云:孙叔敖相楚,“三得相而不喜,知其材自得之也;三去相而不悔,知非己之罪也。”(4)於陵子仲:即陈仲子。战国时齐人,以兄为齐相食禄万锺为不义,适楚,居于於陵,号於陵仲子。楚王欲以为相,不就,偕妻逃走,为人灌国。(5)怀可报之意:谓君主当推诚隆意以待士,自为可报之地。(6)情素:本心,诚意。(7)堕:通“输”,谓由此达彼。(8)无爱于士:言举情索德厚尽达之于士,而无所爱惜。(9)桀之犬可使吠尧,跖之客可使刺由:意谓待人以恩情,则可以为我所用。桀:夏桀。跖:盗跖。(10)荆轲沈七族:《论衡·语增篇》言及秦怨荆轲,并杀其九族。(11)要离:春秋时刺客。为吴王阖闾谋害在卫的公子庆忌。他请吴王断其右手,杀其妻子,诈称负罪出奔。至卫见庆忌,又假意为庆忌设谋返吴夺权。同舟渡江时,要离刺死庆忌,自己也伏剑自尽。

  臣闻明月之珠,夜光之壁,以暗投入于道,众莫不按剑相眄者(1)。何则?无因而至前也。蟠木根柢(2),轮囷离奇(3),而为万乘器者(4),以左右先为之容也(5)。故无因而至前,虽出随珠和壁(6),祗怨结而不见德(7);有人先游(8),则枯木朽株,树功而不忘(9)。今夫天下布衣穷居之士,身在贫赢,虽蒙尧、舜之术,挟伊、管之辩(10),怀龙逢、比干之意(11),而素无根抵之容,虽竭精神,欲开忠于当世之君(12),则人主必袭按剑相眄之迹矣。是使布衣之士不得为枯木朽株之资也。

  (1)眄(miàn,又音miǎn):斜着眼睛看。(2)蟠木:屈曲之木。(3)轮囷:屈曲貌。(4)万乘器:指帝王车舆之类。(5)容:谓雕刻修饰。(6)随珠:传说随侯见大蛇受了伤,疗而愈之,蛇衔明珠以报其德,故称随珠。和壁:即卞和所献之玉。(7)怨结:乃“结怨”之误倒。(8)游:谓游扬,宣扬。(9)树:立也。(10)伊、管:伊尹(商汤之臣)、管仲(齐桓公之相)。(11)龙逢(péng):即关龙逢。夏末人。夏桀暴虐,龙逢多次劝谏,被桀所害。(12)开:达也。

  是以圣王制世御俗,独化于陶钧之上(1),而不牵乎卑辞之语,不夺乎众多之口。故秦皇帝任中庶子蒙嘉之言(2),以信荆轲,而匕首窃发;周文王猎泾渭(3),载吕尚归(4),以王天下。秦信左右而亡(5),周用乌集而王(6)。何则?以其能越挛拘之语(7),驰域外之议,独观乎昭旷之道也(8)。

  (1)陶钧:制陶器的转轮。比喻对事物的节制。(2)蒙嘉:秦始皇时为中庶子(太子的属官)。(3)泾、渭:泾水、渭水,在今陕西省。(4)吕尚:即姜太公。(5)左右:指赵高。(6)乌集:犹言乌合。指周武王大会诸侯于孟津。(7)挛(luán)拘:拘束之意。(8)昭:明也。旷:广也。

  今人主沈谄谀之辞(1),牵帷墙之制(2),使不羁之士与牛骥同皂(槽)(3),此鲍焦所以愤于世也(4)。

  (1)沈:溺也。(2)牵:拘也。帷墙:指左右便辟臣妾。(3)不羁:言才识高远不可羁系。皂:通“槽”,饲养牲畜的食器。有说是厩的别名。(4)鲍焦:周耿直之士。不愿为当局所用,甘心穷困而死。

  臣闻盛饰入朝者不以私汗(污)义,底厉(砥砺)名号者不以利伤行。故里名胜母,曾子不入(1);邑号朝歌,墨子回车(2)。今欲使天下寥廓之士笼于威重之权(3),胁于位势之贵(4),回面汗(污)行(5),以事谄谀之人,而求亲近于左右,则士有伏死窟穴岩薮之中耳,安有尽忠信而趋阙下者哉!

  (1)曾子:即曾参,孔子弟子。以孝著称,以胜母里之名不顺,而不入。(2)墨子:即墨翟,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主张“非乐”,故不往朝歌邑。(3)寥廓:远大之度。(4)胁:迫也。(5)回面:谓转易其向。污行:谓污秽其行。

  书奏孝王,孝王立出之,卒为上客。

  初,胜、诡欲使王求为汉嗣,王又尝上书,愿赐容车之地径至长乐宫(1),自使梁国士众筑作甬道朝太后(2)。爱盎等皆建以为不可(3)。天子不许。梁王怒,令人刺杀盎。上疑梁杀之,使者冠盖相望责梁王。梁王始与胜、诡有谋,阳争(命)以为不可,故见谗。枚先生、严夫子皆不敢谏(4)。

  (1)长乐宫:太后居住处。(2)甬道:自梁王邸至长乐宫的通道。(3)建:谓立议。(4)枚先生:枚乘。严夫子:严忌。

  及梁事败,胜、诡死,孝王恐诛,乃思阳言,深辞谢之,赍以千金,令求方略解罪于上者。阳素知齐人工先生(1),年八十余,多奇计,即往见,语以其事。王先生曰:“难哉!人主有私怨深怒,欲施必行之诛,诚难解也。以太后之尊,骨肉之亲,犹不能止,况臣下乎?昔秦始皇有伏怒于太后,群臣谏而死者以十数。得茅焦为廓大义(2),始皇非能说(悦)其言也,乃自强从之耳。茅焦亦麾(仅)脱死如毛(毫)厘耳(3),故事所以难者也。今子欲安之乎(4)?”阳曰:“邹鲁守经学,齐楚多辩知,韩魏时有奇节,吾将历问之。”王先生曰:“子行矣。还,过我而西。”

  (1)素知:素与相知。(2)茅焦:秦王政因嫪毐事件。而怨其母,欲迁之。茅焦规劝,以为迁母有不孝之名。秦王采纳,母子如初。(3)仅脱死如毫厘:言仅免于死,祗如毫厘之差。(4)欲安之:打算往哪里去。

  邹阳行月余,莫能为谋,还过王先生,曰:“臣将西矣,为如何?”王先生曰:“吾先日欲献愚计,以为众不可盖(1),窃自薄陋不敢道也。若子行,必往见王长君(2),士无过此者矣。”邹阳发寤(悟)于心(3),曰:“敬诺。”辞去,不过梁,径至长安,因客见王长君。长君者,王美人兄也,后封为盖侯。邹阳留数日,乘间而请曰(4):“臣非为长君无使令于前(5),故来侍也;愚戆窃不自料(6),愿有谒也(7)。”长君跪曰:“幸甚。”阳曰:“窃闻长君弟得幸后宫(8),天下无有(9),而长君行迹多不循道理者。今爱盎事即穷竟。梁王恐诛。如此,则太后怫郁泣血(10),无所发怒,切齿侧目于贵臣矣。臣恐长君危于累卵(11),窃为足下优之。”长君惧(瞿)然曰(12):“将为之奈何?”阳曰:“长君诚能精为上言之(13),得毋竟梁事,长君必固自结于太后。太后厚德长君,入于骨髓,而长君之弟幸于两宫(14),金城之固也。又有存亡继绝之功,德布天下,名施无穷,愿长君深自计之。昔者,舜之弟象日以杀舜为事,及舜立为天子,封之于有卑(15)。夫仁人之于兄弟,无臧(藏)怒,无宿怨,厚亲爱而已,是以后世称之。鲁公子庆父使仆人杀于般(16),狱有所归(17),季友不探其情而诛焉(18);庆父亲杀闵公(19),季子缓追免贼(20),《春秋》以为亲亲之道也(21),鲁哀姜薨于夷(22),孔子曰‘齐桓公法而不谲(23)’,以为过也。以是说天子,徼(侥)幸梁事不奏。”长君曰:“诺。”乘间入而言之。及韩安国亦见长公主(24),事果得不治。

  (1)众不可盖:言不可掩盖众人之长。(2)王长君:即王信,景帝王后之兄。(3)发悟于心:心里领会。(4)间:谓间隙之时。(5)使令:谓役使之人。(6)料:量也。(7)谒:告也。(8)长君弟:指王信之妹王氏。(9)无有:谓独一而无所比类。(10)怫郁:愤满,心情不舒畅。(11)累卵:言成堆的蛋易于破碎。比喻情况危急。(12)瞿然:无守之貌。(13)精:精细。(14)两宫:指太后与皇帝。(15)有卑:即有痹,地名。颜注“在零陵”。(16)庆父(fǔ):春秋时鲁庄公弟共仲。庄公死,子般立。庆父杀子般文闵公,后又杀闵公而奔莒。后鲁釐公贿赂莒国送还庆父。庆父自杀。仆人:即邓扈乐。子般:庄公太子。(17)狱有所归:归罪于邓扈乐。(18)季友:庆父之弟。他不了解庆父本情而诛邓扈乐。(19)闵公:鲁闵公,春秋时鲁国君,被庆父所杀。(20)季子:即季友。免:乃“逸”之误。逸贼:指庆父。(21)《春秋》:这里指《春秋公羊传》。《公羊传》闵公二年,以为季友缓追庆父,是“亲亲之道”。(22)哀姜:鲁庄公夫人,齐桓公之女。私通庆父,合谋杀子般与闵公。齐桓公召哀姜鸩杀之。夷:齐地。(23)法:正也。不谲(jué):言不以权术以免其亲。(24)长公主:长公主嫖,景帝与窦太后之女。

汉书--贾邹枚路传第二十一全文原文翻译文章汉书--贾邹枚路传第二十一全文原文翻译出自(1)齐、济北两国:两王国皆在七国谋反之列。(2)劲:强也。(3)奇怪:谓奇怪神灵。待难:御难之意。(4)坠言:失言之意。(5)祭仲:春秋时郑国大夫祭足,事郑庄公,立庄公与邓曼所生子为昭公。宋国因其大夫雍氏以女妻庄么而生突(公子突),欲立之,乃诱执祭仲,曰:“不立突,将死。”祭仲与宋人盟,以突为厉公。昭公奔卫,免得一死。(6)历:过也。毕济北:谓尽收济北国之地。(7)练:选也。(8)白徒:言素非军旅之人,犹言白丁。(9)跬(kuǐ):半步。 (10)区区:小貌。(11)胁肩低头:缩敛肩膀,低着脑袋。低三下四貌。(12)累足扶衿:小步行走,模着衣带。形容恐惧。(13)自悔不前:自悔不与吴西进。(14)西山:这里指崤山及华山。(15)抵;至也。(16)攘袂:捋起衣袖,奋起之状。 (17)沦:浸入。(18)惟:思也。 (19)淄川:淄川王国,都剧县(在今山东昌乐县西北)。

  枚乘字叔,淮阴人也(1),为吴王濞郎中(2)。吴王之初怨望谋为逆也,乘奏书谏曰(3):

  (1)淮阴:县名。在今江苏淮阴市西南。(2)郎中:侍从之官。(3)乘奏书谏:即枚乘《谏吴王书》。

  臣闻得全者全昌,失全者全亡。舜无立锥之地,以有天下;禹无十户之聚(1),以王诸侯。汤、武之土不过百里,上不绝三光之明(2),下不伤百姓之心者,有王术也。故父子之道,天性也;忠臣不避重诛以直谏,则事无遗策,功流万世。臣乘愿披腹心而效愚忠,唯大王少加意念恻但之心于臣乘言。

  (1)聚:聚邑。(2)三光:指日、月、星辰。

  夫以一缕之任系干钧之重,上县(悬)无极之高,下垂不测之渊,虽甚愚之人犹知哀其将绝也。马方骇鼓而惊之(1),系方绝又重镇之;系绝于天不可复结,队(坠)入深渊难以复出。其出不出,间不容发(2)。能听忠臣之言,百举必脱(3),必若所欲为,危于累卵,难于上天;变所欲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今欲极天命之寿,敝无穷之乐(4),究万乘之势(5),不出反掌之易,以居泰山之安,而欲乘累卵之危,走上天之难,此愚臣之所以为大王惑也。

  (1)骇鼓:言为鼓声所惊。(2)间不容发:谓成败利钝间不容一发。比喻形势极为危急。(3)脱:谓免于祸。(4)敝:尽也。(5)究:竟也。

  人性有畏其景(影)而恶其迹者,却背而走,迹愈多,景(影)愈疾,不知就阴而止,景(影)灭迹绝。欲人勿闻,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为。欲汤之(1),一人炊之,百人扬之,无益也,不如绝薪止火而已。不绝之于彼,而救之于此,譬犹抱薪而救火也。养由基(2),楚之善射者也,去杨叶百步(3),百发百中。杨叶之大,加百中焉,可谓善射矣。然其所止,乃百步之内耳,比于臣乘,未知操弓持矢也(4)。

  (1)(chuàng):冷也。(2)养由基:春秋时楚人,以善射著称。(3)杨叶之大:言其至小。(4)枚乘言养由基之射,比之自己之智,可谓不晓射。

  福生有基,祸生有胎;纳其基(1),绝其胎,祸何自来?泰山之霤穿石(2),单(瘅)极之(绠)断干(3)。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摩)使之然也。夫铣铢而称之,至石必差(4);寸寸而度之,至丈必过。石称丈量,径而寡失(5)。夫十围之木,始生如蘖(6),足可搔而绝,手可擢而拔,据其未生,先其未形也。磨砻底厉(砥砺),不见其损,有时而尽;种树畜养,不见其益,有时而大;积德累行,不知其善,有时而用;弃义背理,不知其恶,有时而亡。臣愿大王孰(熟)计而身行之,此百世不易之道也。

  (1)纳:犹受。(2)霤(liù):屋檐滴下的水,引申为自上而下的山水。(3)单极之断干:言常用之瓮索,能锲断井架。单:“瘅”之省,劳也。极:甚也。:同“绠”,瓮索。干:井上汲水用的架子。(4)石:重量单位,一百二十斤。(5)径:直也。(7)蘖(niè):树木的嫩芽。

  吴王不纳,乘等去而之梁,从孝王游。

  景帝即位,御史大夫晁错为汉定制度,损削诸侯,吴王遂与六国谋反,举兵西乡(向),以诛错为名。汉闻之,斩错以谢诸侯。枚乘复说吴王曰(1):

  (1)复说吴王:《复谏吴王书》。

  昔者,秦西举胡戎之难,北备榆中之关(1),南距(拒)羌筰之塞(2),东当六国之从(纵)。六国乘信陵之籍(藉)(4),明苏秦之约(5),厉荆轲之威,并力一心以备秦。然秦卒禽(擒)六国,灭其社稷,而并天下,是何也?则地利不同,而民轻重不等也。今汉据全秦之地,兼六国之众,修戎狄之义(5),而南朝羌筰,此其与秦,地相什而民相百(6),大王之所明知也。今夫谗谀之臣为大王计者,不论骨肉之义,民之轻重,国之大小,以为吴祸,此臣所以为大王患也。

  (1)榆中:地名。在河套地区东北部。(2)羌、筰:指秦汉时西南夷,在今四川、云南等地。(3)信陵:信陵君魏无忌。(4)苏秦:战国时推行合纵路线者。(5)修戎狄之义:谓修恩以抚戎狄。(6)地相什:言汉之地十倍于秦。民相百:言汉之民百倍于秦。

  夫举吴兵以訾(赀)于汉(1),譬犹蝇蚋之附群牛(2),腐肉之齿利剑(3),锋接必无事矣。天子闻吴率失职诸侯(4),愿责先帝之遗约,今汉亲诛其三公,以谢前过,是大王之威加于天下,而功越于汤武也。夫吴有诸侯之位,而实富于天子;有隐匿(慝)之名(5),而居过于中国(6)。夫汉并二十四郡(7),十七诸侯,方输错出(8),运行数千里不绝于道,其珍怪不如东山之府(9)。转粟西乡(向),陆行不绝,水行满河,不如海陵之仓(10)。修治上林,杂以离宫,积聚玩好,圈守禽兽,不如长洲之苑(11)。游曲台(12),临上路(13),不如朝夕(潮汐)之池(14)。深壁高垒,副以关城,不如江淮之险。此臣之所为大王乐也。

  (1)赀:估量。(2)蚋(yuì):形体似绳的褐黑色小昆虫,吸动物血。(3)齿:谓当之。(4)失职:谓被削黜而失常分。(5)隐慝:谓隐有叛逆之心。(6)中国:指汉朝。(7)并:共有之意。(8)方输错出:言郡国之贡献并输杂出。(9)东山:指章山。《地理志》云:吴东有海盐章山之铜。(10)海陵仓:吴王国之大仓,在今江苏泰州市。(11)长洲苑:吴王国之苑囿,在今江苏吴县西南。(12)曲台:秦之名宫。(13)上路:上林苑之路。(15)潮汐之池:指大海。

  今大王还兵疾归,尚得十半(1)。不然汉知吴之有吞天下之心也,赫然加怒,遣羽林黄头循江而下(2),袭大王之都;鲁东海绝吴之饷道(3);梁王饬车骑(4),习战射,积粟固守,以备荥阳(5),待吴之饥。大王虽欲反都,亦不得已。夫三淮南地之计不负其约(6),齐王杀身以灭其迹(7),四国不得出兵其郡(8),赵囚邯郸(9),此不可掩,亦已明矣。大王已去千里之国,而制于十里之内矣(10)。张、韩将北地(11),弓高宿左右(12),兵不得下壁,军不得大息,臣窃哀之。愿大王孰(熟)察焉。

  (1)十半:十分之五。(2)黄头:似为军种之铝。陈直云:“似属于羽林军。”(3)鲁:鲁王国。都于鲁县(今山东曲早市)。东海:郡名。治郯县(在今山东郯城西北)。(4)饬:整也。(5)荥阳:县名。在今河南荥阳东北。(6)三淮南:指淮南厉王刘长之三子(时已封王)。不负其约:谓守约不从吴楚。(7)齐王杀身以灭其迹:言齐孝王将闾因初与谋反,惧诛而自杀。(8)四国:指胶东、胶西、济南、淄川四个王国。(9)赵囚邯郸:赵王国军队被汉将郦寄围困于邯郸。(10)十里之内:指当时吴军驻营之地。(11)张、韩:指张羽、韩安国,当时都仕于梁王国。将北地:言将兵处于吴军之北以拒吴。(12)弓高:弓高侯韩颓当。宿左右:言将兵屯止于吴军左右。

  吴王不用乘策,卒见禽(擒)灭。

  汉既平七国,乘由是知名。景帝召拜乘为弘农都尉(1)。乘久为大国上宾,与英俊并游,得其所好,不乐郡吏,以病去官。

  (1)弘农都尉:函谷关之关都尉。当时函谷关在弘农(今河南灵宝县东北)。

  复游梁,梁客皆善属辞赋,乘尤高(1)。孝玉薨,乘归淮阴。

  (1)乘尤高:枚乘辞赋水平尤高。《西京杂记》记载,枚乘因作《柳赋》受梁孝王赐绢。《艺文志》赋家有枚乘赋九篇。

  武帝自为太子闻乘名,及即位,乘年老,乃以安车蒲轮征乘(1),道死(2)。诏问乘子,无能为文者,后乃得其孽子皋(3)。

  (1)蒲轮:以蒲裹轮,以减弱震动。(2)道死:在道上去世。(2)孽子:庶子。

  皋字少儒。乘在梁时,取皋母为小妻。乘之东归也,皋母不肯随乘,乘怒,分皋数千钱,留与母居。年十七,上书梁共王(1),得召为郎。三年,为王使,与冗从争(2),见谗恶遇罪(3),家室没入。皋亡至长安。会赦,上书北阙,自陈枚乘之子。上得之大喜,召入见待诏,皋因赋殿中。诏使赋乎乐馆,善之。拜为郎,使匈奴。皋不通经术,诙笑类俳倡(4),为赋颂,好嫚戏(5),以故得媟黩贵幸(6),比东方朔、郭舍人等(7),而不得比严助等得尊官(8)。

  (1)梁共王:刘买,梁孝王之子。(2)冗从:散职,侍从。(3)恶:相毁。(4)诙:嘲也。俳(pái):杂戏,滑稽戏。倡:歌舞艺人。(5)嫚戏:亵猥戏谚。(6)媟黩:轻慢、亵猥。(7)东方朔:以滑稽著称。本书有其传。(8)严助:本书有其传。尊官:高官。

  武帝春秋二十九乃得皇子(1),群臣喜,故皋与东方朔作《皇太子生赋》及《立皇子禖祝》(2),受诏所为,皆不从故事,重皇子也。

  (1)春秋:谓年龄。皇子:指皇太子刘据。(2)《立皇太子禖祝》:汉武帝晚得太子,喜而立求子之神“禖”,而令枚皋作祭祀之文。

  初,卫皇后立(1),皋奏赋以戒终(2)。皋为赋善于朔也。

  (1)卫皇后:卫子夫。(2)戒终:告戒慎终为始。

  从行至甘泉、雍、河东(1),东巡狩,封泰山,塞决河宣房(2),游观三辅离宫馆(3),临山泽,犬猎射驭狗马蹴鞠刻镂(4),上有所感,辄使赋之。为文疾,受诏辄成,故所赋者多。司马相如善为文而迟,故所作少而善于皋。皋赋辞中自言为赋不如相如,又言为赋乃徘,见视如倡,自悔类倡也。故其赋有诋娸东方朔(5),又自诋娸。其文骫骨皮(6),曲随其事,皆得其意,颇诙笑,不甚闲靡(7)。凡可读者百二十篇,其尤嫚戏不可读者尚数十篇。

  (1)甘泉:甘泉宫。在今陕西淳化县西北。雍:县名。在今陕西凤翔县南。河东:郡名。治安邑(在今山西夏县西北)。(2)河:黄河。宣房:地名。在今河南濮阳县。(3)三辅: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4)蹴鞠:中国古代的一种足球运动。(5)诋:毁也。娸:丑也。(6)骫骳(wěibèi):屈曲;纡曲。(7)闲靡:闲婉而柔靡。

  路渴舒字长君,巨鹿东里人也(1)。父为里监门。使温舒牧羊,温舒取泽中蒲,截以为牒(2),编用写书。稍习善,求为狱小吏,因学律令,转为狱史,县中疑事皆问焉。太守行县,见而异之,署决曹史。又受《春秋》,通大义。举孝廉,为山邑丞(3),坐法免,复为郡吏。

汉书--贾邹枚路传第二十一全文原文翻译古文典籍

  (1)巨鹿:县名。在今河北巨鹿县西南。东里:巨鹿县的里名。(2)牒:小简。(3)山邑:疑为“石邑”之误。石邑:县名。在今河北石家庄市西南。丞:县丞。

  元凤中(1),廷尉光以治诏狱(2),请父母的爱作文500字温舒署奏曹椽,守廷尉史。会昭帝崩,昌邑王贺废,宣帝初即位,温舒上书,言宜尚德缓刑。其辞曰(3):

  (1)元凤:汉昭帝年号(前80—前75)。(2)光:李光。(3)其辞:《言宜尚德缓刑书》。

  臣闻齐有无知之祸(1),而桓公以兴(2);晋有骊姬之难(3),而文公用伯(霸)(4)。近世赵王不终(5),诸吕作乱(6),而孝文为大宗。繇(由)是观之,祸乱之作,将以开圣人也。故桓文扶微兴坏(7),尊文武之业(8),泽加百姓,功润诸侯,虽不及三王,天下归仁焉。文帝永思至德,以承天心,崇仁义,省刑罚,通关梁,一远近(9),敬贤如大宾,爱民如赤子,内恕情之所安,而施之于海内,是以囹圄空虚,天下太平。夫继变化之后,必有异旧之恩,此贤圣所以昭天命也。往者,昭帝即世而无嗣,大臣忧戚,焦心合谋,皆以昌邑尊亲(10),援而立之。然天不授命,yín乱其心,遂以自亡。深察祸变之故,乃皇天之所以开至圣也。故大将军受命武帝(11),股肱汉国,披肝胆,决大计,黜亡(无)义,立有德,辅天而行,然后宗庙以安,天下咸宁。

  (1)无知:即公孙无忌。春秋时齐臣,杀其君齐襄公而自立(前686),次年被杀,公子小白自莒入齐即位,是为桓公。(2)桓公:齐桓公。春秋五霸之一。(3)骊姬:春秋时骊戎国君之女被晋献公纳为夫人,受宠,生奚齐。谮杀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夷吾等皆出奔。献公死,奚齐立,为晋大夫里克等所杀。重耳返国,立为君,是为文公,称霸于世。(4)文公:晋文公。(5)赵王:赵王刘如意。不终;谓不得其死。(6)诸吕:指吕产、吕禄等。(7)桓文:齐桓公、晋文公。(8)文武:周文王、周武王。(9)一远近:言遐迩一体。(10)昌邑:昌邑王刘贺。(11)大将军:指霍光。

  臣闻《春秋》正即位,大一统而慎始也(1)。陛下初登至尊,与天合符,宜改前世之失,正始受之统,涤烦文,除民疾,存亡继绝,以应无意。

  (1)《春秋》大一统:见《公羊传》隐公元年。

  臣闻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之吏是也(1)。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2)。放盛服先生不用于世(3),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方今天下赖陛下恩厚,亡(无)金革之危,饥寒之患,父子夫妻戮力安家,然太平未洽者,狱乱之也。夫狱者,天下之大命也,死者不可复生,绝者不可复属(4)。《书》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5)今治狱吏则不然,上下相驱,以刻为明;深者获公名,平者多后患。故治狱之吏皆欲人死,非憎人也,自安之道在人之死。是以死人之血流离于市,被刑之徒比肩而立,大辟之计岁以万数,此仁圣之所以伤也。太平之未洽,凡以此也。夫人情安则乐生,痛则思死。棰楚之下,何求而不得?故囚人不胜痛,则饰辞以视(示)之;吏治者利其然,则指道以明之;上奏畏却,则锻练(炼)而周内(纳)之(6)。盖奏当之成(7),虽咎繇听之,犹以为死有余辜(8)。何则?成练(炼)者众,文致之罪明也。是以狱吏专为深刻,残贼而亡(无)极,偷为一切(9),不顾国患,此世之大贼也。故俗语曰:“画地为狱,议不入(10);刻木为吏,期不对(11)。”此皆疾吏之风,悲痛之辞也。故天下之患,莫深于狱;败法乱正(政),离亲塞道,莫甚乎治狱之吏。此所谓一尚存者也。

  (1)秦有十失等句:讥当时峻刑。(2)遏:颜注:“遏,止也。”杨树达云:“‘遏’疑当读谒。谒,白也。(3)盛服先生:指尽忠于国事之人。王先谦曰:“先生,谓儒生也。儒者褒衣大冠,故曰盛服先生。”吴恂曰:“愚疑‘生’或王字之误,盖盛服先王,犹后书《孔僖传》之‘师则先王’。……盛服者,深服之义耳。”两说似乎牵强。(4)属:连也。(5)《书》曰云云:引文见《尚书·虞书·大禹谟》所载繇爵之言。此意谓宁可有不常之过,不滥杀无罪之人。不辜:无罪之人。(6)锻炼:譬如工匠锤炼以成器形。周纳:言如样匠削枘就凿,以期吻合。此谓狱吏舞文弄法,析律比附,以铸成人罪。(7)当:谓判罪。(8)虽咎繇听之二句:相传咎繇(即皋陶)善听狱讼,故引以为喻。(9)偷:苟且。一切:谓权宜。 (10)议:商议。或是“义”之误。(11)期:犹必。

  臣闻乌鸢之卵不毁(1),而后凤凰集;诽谤之罪不诛,而后良言进。故古人有言:“山薮藏疾,川泽纳汗(污),瑾瑜匿恶,国君含垢。”(2)唯陛下除诽谤以招切言,开天下之口,广箴谏之路,扫亡秦之失,尊文武之德,省法制,宽刑罚,以废治狱(3),则太平之风可兴于世,永履和乐,与天亡(无)极,天下幸甚。

  (1)鸢:老鹰。(2)古人有言云云:引文见《左传》宣公十五年晋大夫伯宗之辞。山薮藏疾:言山林中有毒气猛兽。川泽纳污:言河沟里有污泥浊水。瑾瑜匿恶:言美玉带着疵点。含垢:言忍耻。(3)废治狱:《说苑》作“废烦狱”,较妥。

  上善其言,迁广阳私府长(1)。

  (1)广阳:广阳王国。都蓟县(在今北京市西南)。私府长:诸侯王藏钱之府的长官。

  内史举温舒文学高第(1),迁右扶风丞(2)。时,诏书令公卿选可使匈奴者,温舒上书,愿给厮养(3),暴骨方外(4),以尽臣节。事下度辽将军范明友、太仆杜延年问状(5),罢归故宫(6)。久之,迁临淮太守(7),治有异迹,卒于官。

  (1)内史:官名。在诸侯王国中掌治国民。(2)右扶风:官名。辖区在长安以西,职掌相当于郡太守。治所在渭城(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3)给厮养:犹言郊犬马,臣对君之谦辞。厮养:旧日对从事饲养、炊事工作的劳动者之称。(4)方外:指边远地区。(5)杜延年:本书有其传。(6)罢归故宫:以其言无可取,故罢而遣返故宫。(7)临淮:郡名。治徐县(在今江苏泗洪县南)。

  温舒从祖父受历数天文,以为汉厄三七之间(1),上封事以豫戒。成帝时,谷永亦言如此(2)。及王莽篡位,欲章代汉之符,著其语焉。温舒子及孙皆至牧守大官。

  (1)汉厄三七之间:言汉朝命运以三七计,为二百一十年。(2)谷永:本书有其传。谷永上书有“涉三七之节绝”说。

  赞曰:春秋鲁臧孙达以礼谏君(1),君子以为有后(2)。贾山自下劘上(3),邹阳、枚乘游于危国,然卒免刑戮者,以其言正也。路温舒辞顺而意笃,遂为世家(4),宜哉!

  (1)臧孙达:即藏哀伯,春秋时鲁国大夫。(2)君子以为有后:《左传》宣公二年载臧哀伯规谏鲁桓公,“周内史闻之,曰:‘臧孙达其有后于鲁乎!君违,不忘谏之以德。’”君子:指周内史。(3)劘(mó):犹拂逆。比喻直谏。(4)世家:旧时泛称门第高、世代为官的人家。

第五篇:《汉书--叙传第七十下全文原文翻译》

  固以为唐虞三代,《诗》《书》所及,世有典籍,故虽尧舜之盛,必有典漠之篇,然后扬名于后世,冠德于百王(1),故曰“巍巍乎其有成功,焕乎其有文章也(2)!”汉绍尧运,以建帝业,至于六世,史臣乃追述功德,私作本纪(3),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4)。太初以后(5),阙(缺)而不录,故探纂(撰)前记,缀辑(集)所闻,以述《汉书》,起元高祖,终于孝平王莽之诛,十有二世,二百三十年,综其行事,旁贯《五经》,上下洽通,为春秋考纪、表、志、传,凡百篇(6)。其叙曰:

  (1)冠德于百王:言德在百王之上。(2)“巍巍乎其有成功”二句:《论语·泰伯篇》载孔子赞美尧舜之言。(3)史臣乃追述功德二句:谓汉武帝时司马迁作《史记》。(4)秦、项:秦朝、项羽。(5)太初:汉武帝年号,共四年(前104——前101)。(6)春秋考纪:指帝纪。

  皇矣汉祖,纂尧之绪,实天生德,聪明神武。秦人不纲,罔(网)漏于楚(1),爰兹发迹,断蛇奋旅(2)。神母告符,朱旗乃举(3),越蹈秦郊,婴来稽首(4)。革命创制,三章是纪(5),应天顺民,五星同晷(轨)(6)。项氏畔换(7),黜我巴、汉(8),西土宅心(9),战士愤怨(10)。乘衅而运,席卷三秦,割据河山,保此怀民(11)。股肱萧、曹(12),社稷是经,爪牙信、布(13),腹心良、平(14),龚(恭)行天罚,赫赫明明。述《高纪》第一。

  (1)网漏于楚:指秦未楚地起义而不能诛。(2)断蛇:斩白蛇。(3)朱旗:赤旗。(4)婴:秦王子婴。(5)三章:约法三章。(6)轨:道也。五星同轨:谓五星聚于东井。(7)畔换:同“畔援”。横暴;跋扈。(8)巴、汉:巴郡、汉中郡。(9)西土宅心:谓关西之人归心于汉。(10)战士愤怨:言战士思欲东归。(11)保:安也。怀民:怀德之民。(12)萧、曹:萧何、曹参。(13)信、布:韩信、黥布。(14)良平:张良、陈平。

  孝惠短世,高后称制,罔顾天显(1),吕宗以败。述《惠纪》第二,《高后纪》第三。

  (1)罔顾天显:意谓不顾天命。

  太宗穆穆(1),允恭玄默,化民以躬,帅(率)下以德。农不供贡(2),罪不收孥(3),宫不新馆,陵不崇墓。我德如风,民应如草(4),国富刑清,登我汉道。述《文纪》第四。

  (1)太宗:汉文帝。(2)不供贡:谓除田租之说。(3)不收孥:谓除收孥诸相坐律令。(4)我德如风二句:《论语·颜渊篇》载孔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故引以为辞。

  孝景莅政,诸侯方(放)命(1),克伐七国(2),王室以定。匪怠匪荒,务在农桑,著于甲令(3),民用宁康。述《景纪》第五。

  (1)放命:违命。(2)七国:指吴楚七国之乱。(3)甲令:即《景纪》“令甲”。

  世宗晔晔(1),思弘祖业,畴咨熙载(2),髦俊并作(3)。厥作伊何(4)?百蛮是攘(5),恢我疆宇(6),外博四荒(7)。武功既抗,亦迪斯文(8),宪章六学,统一圣真(9)。封禅郊祀,登秩百神(10);协律改正(11),享兹永年。述《武纪》第六。

  (1)世宗:汉武帝。晔晔:盛貌。(2)畴咨熙载:言与众谋议,谁可兴事。畴:谁也。咨:谋也。熙:兴也。载:事也。(3)髦(máo)俊:英俊之士。 (4)厥作伊何:言其有何作为。(5)攘:却也。(6)恢:广也。(7)博:大也。(8)迪:进也。(9)宪章六学二句:指专崇六艺,罢黜百家。(10)秩:或作“而”。宋祁曰:“秩”当作“祭”。(11)改正:言改历。

  孝昭幼冲,冢宰惟忠(1)。燕、盖诪张(2),实睿实聪(3),罪人斯得,邦家和同。述《昭纪》第七。

  (1)冢宰:指霍光。(2)燕:燕王刘旦。盖:盖长公主。诪(zhōu)张:虚诳放肆。(3)睿(ruì):通达;明智。

  中宗明明(1),夤用刑名(2),时举傅(敷)纳(3),听断惟精。柔远能迩(4),耀威灵(5),龙荒幕(漠)朔(6),莫不来庭(7)。丕显祖烈(8),尚于有成。述《宣纪》第八。

  (1)中宗:汉宣帝。(2)夤:进也。(3)时举:意谓举用当时之贤。敷纳:使陈述意见而加以采纳。(4)柔:安也。能:善也。(5)(chǎn):火花飞迸貌。(6)龙:指匈奴龙城。荒:荒服。漠朔:漠北。(7)来庭:朝见汉天子。(8)丕:夫也。烈:业也。

  孝元翼翼(1),高明柔克(2),宾礼故老(3),优繇(由)亮直(4)。外割禁囿,内损御服,离宫不卫,山陵不邑(5)。阉尹之呰,秽我明德(6)。述《元纪》第九。

  (1)翼翼:敬也。(2)高明柔克:《尚书·洪范》之文。意谓人虽然高明,但当执柔,才能成德。(3)故老:谓贡禹、薛广德。(4)亮直:谓朱云。(5)山陵不邑:指其陵成而不徙民置县。(6)阉尹之呰,秽我明德:谓弘恭、石显之徒谮毁萧望之、刘向、周堪等,使元帝杀贤傅良臣,有累明德。呰:通“疵”,诽谤。

  孝成煌煌(1),临朝有光,威仪之盛,如圭如璋(2)。壶闱恣赵(3),朝政在王(4),炎炎燎火(5),亦允不阳(6)。述《成纪》第十。

  (1)煌煌:光辉貌。(2)圭璋:比喻人品高尚。(3)壶闱:内宫,帝王后妃居处。赵:指赵皇后及昭仪。(4)王:指外戚王凤、王音等。(5)炎炎燎火:意谓天子之威严,若燎火之炽。(6)允:信也。不阳:言火不炽。

  孝哀彬彬(1),克揽威神(2),雕落洪友(3),底剧鼎臣(4)。婉娈董公(5),惟亮天功(6),《大过》之困,实桡实凶(7)。述《哀纪》第十一。

  (1)彬彬:文质兼备貌。(2)克揽威神:言哀帝忿成帝时权在臣下,故自执持其威神。(3)雕落洪友:意谓废黜东平王刘云。(4)底:致也。剭(wū):杀戮。鼎臣:指朱博、王嘉等。(5)婉娈(luán):美貌。董公:董贤。(6)亮:助也。《尚书·舜典》有“夤亮天功”,故引之。(7)《大过》之困二句:《易·大过》“栋桡,凶”,言以小材为栋梁,不堪其任,以至折桡而凶。

  孝平不造(1),新都作宰(2),不周不伊(3),丧我四海。述《平纪》第十二。

  (1)不造:不成。谓遭家业不成。(2)新都:新都侯王莽。作宰:言自号宰衡。(3)不周不伊:言无周公、伊尹之忠。

  汉初受命,诸侯并政(征),制自项氏,十有八姓。述《异姓诸侯王表》第一。

  太祖元勋,启立辅臣,支庶藩屏,侯王并尊。述《诸侯王表》第侯王之祉,祚及宗子,公族蕃滋,支(枝)叶硕茂。述《王子侯表》第三。

  受命之初,赞功剖符(1),奕世弘业(2),爵土乃昭。述《高惠高后孝文功臣侯表》第四。

  (1)赞功:佐命之功。剖符:言剖符分封。(2)奕:大也。

  景征吴楚,武兴师旅,后昆承平,亦有绍土(1)。述《景武昭宣元成哀功臣侯表》第五。

  (1)景征吴楚四句:谓景、武之世兴师征伐,故封侯者多,后世虽然承平,尚有袭爵邑者。景:景帝。吴楚:吴楚七国之乱。武:武帝。亦犹绍土:疑有误。宋祁曰:“监本、浙本、越本作‘亦犹有绍’。”王念孙考证宋说为是。

  亡(无)德不报,爱存二代(1),宰相外戚,昭韪见戒(2)。述《外戚恩泽侯表》第六。

  (1)二代:谓殷、周。(2)昭韪见戒:言明其是,戒其非。韪(wěi):是也。

  汉迪于秦(1),有革有因,粗举僚职,并列其人。述《百官公卿表》第七。

  (1)汉迪于秦:谓汉正秦之制度。迪:正也。

  篇章博举,通于上下(1),略差名号(2),九品之叙。述《古今人表》第八。

  (1)上下:谓古今。(2)差(cī):次第,等级。

  元元本本,数始于一,产气黄锺(1),造计秒忽(2)。八音七始(3),五声六律(4),度量权衡,历算攸出。官失学微,六家分乖(5),壹彼壹此,庶研其几。述《律历志》第一。

  (1)黄钟:古乐十二律之一。声调最洪大响亮。(2)计:算也。秒:禾芒。忽:蜘蛛网丝。(3)八音:古代称金(钟)、石(磬)、丝(琴瑟)、竹(萧管)、瓠(笙竽)、土(壎)、革(鼓)、木(柷敔)为八音。七始:古代以为音律七始:黄钟、林钟、太簇,天地人之始;姑洗、蕤宾、南宫、应钟、春夏秋冬之始。(4)五声:古乐五声音阶的五个阶名:宫、商、角、徵、羽。也称五音。六律:律,定音器。乐律有十二,阴阳各六,阳为律,阴为吕。六律即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5)六家:谓黄帝、颛顼、夏、殷、周、鲁。

  上天下泽,春雷奋作(1),先王观象,爰制礼乐。厥后崩坏,郑卫荒淫(2),风流民化(3),湎湎纷纷(4)。略存大纲,以统旧文。述《礼乐志》第二。

  (1)上天下泽二句:颜师古曰:“《易》象曰:‘上天下泽《履》,雷出地奋《豫》,故具引其文。”(2)郑卫:指郑卫之音。先秦时郑、卫等国的俗乐。儒家以为淫荡之乐。(3)风流民化:言上风既流,下人则化。(4)湎湎:流移。纷纷:杂乱。

  雷电皆致,天威震耀(1),五刑之作(2),是则是效,威实辅德,刑亦助教。季世不详(3),背本争末,吴、孙狙诈(4),申、商酷烈(5)。汉章九法,太宗改作(6),轻重之差,世有定籍。述《刑法志》第三。

  (1)雷电皆至二句:颜师古曰:“《易》象辞曰‘雷电,《噬嗑》,先王以明罚敕法’,故引之。”(2)五刑:古代五刑为墨、劓、剕、宫、大辟。(3)详:详刑,即指断狱详审,用刑谨慎。(4)吴、孙:吴起、孙武、孙膑。(5)申、商:申不害、商鞅。(6)太宗改作:谓汉文帝除肉刑。

  厥初生民,食货惟先。割制庐井,定尔士田,什一供贡,下富上尊。商以足用,茂迁有无,货自龟贝,至此五铢。扬榷古今(1),监(鉴)世盈虚。述《食货志》第四。

  (1)扬榷:约略;略举大概。

  昔在上圣,昭事百神,类(禷)帝禋宗(1),望秩山川(2),明德惟馨,永世丰年。季末淫祀,营(荧)信巫史(3),大夫胪岱(4),侯伯僭畤(5),放诞之徒(6),缘间而起。瞻前顾后,正其终始。述《郊祀志》第五。

  (1)禷:古祭名。祭天。禋(yǐn):禋祀。泛指祭祀。(2)望秩:遥祭。(3)荧:惑也。(4)大夫胪岱:指鲁季氏陈于泰山。胪:陈也。岱:泰山。(5)侯伯僭峙:指秦襄公造西畤祭天。(6)放诞之徒:指言神仙之术的方士。

  炫炫上天(1),县(悬)象著明,日月周辉,星辰垂精。百官立法,宫室混成,降应王政,景(影)以烛形(2)。三季之后(3),厥事放纷(4),举其占应,览故考新。述《天文志》第六。

  (1)炫炫:光耀之貌。(2)降应王政二句:谓天人相应,如影之象形。(3)三季:三代末世。(4)放:失也。纷:乱也。

  《河图》命庖(1),《洛书》赐禹(2),八卦成列,九畴攸叙。世代实宝(3),光演文武,《春秋》之占,咎徵是举。告往知来,王事之表。述《五行志》第七。

  (1)《河图》:即八卦(李奇说)。庖:庖牺氏,一作宓牺氏。(2)《洛书》:既《洪范》九畴(李奇说)。(3)世:疑作“三”。王先谦曰:官本、南监本“世”作“三”。

  《坤》作地势(1),高下九则(2),自昔黄、唐(3),经略万国,燮定东西(4),疆理南北(5)。三代损益,降及秦、汉,革铲五等(6),制立郡县。略表山川,彰其剖判。述《地理志》第八。

  (1)《坤》:《易》篇名。(2)高下:谓地形。九则:九州土田上中下九等。(3)黄、唐:黄帝、唐尧。(4)燮:和也。(5)疆理:谓立封疆而统理之。(6)五等:指分封制。

  夏乘四载(1),百川是导。唯河为艰,灾及后代。商竭周移(2),秦决南涯(3),自兹距汉,北亡八支(4)。文堙枣野(5),武作《瓠歌》(6),成有平年(7),后遂滂沱。爱及沟渠,利我国家。述《沟洫志》第九。

  (1)四载:古时的四种交通工具。相传禹治水时,水行乘舟,陆行乘车,泥行乘,山行乘樏。(2)商竭:言河竭而商亡。周徙:言周代河水改道。(3)秦决南涯:谓秦决河灌大梁,河水南徙入淮、泗。(4)北亡八支:意谓九河多塞而余一。(5)文埋枣野:言汉文帝塞河于酸枣之野。(6)武作《瓠歌》:言汉武帝亲临瓠子塞决而作《瓠子之歌》。(7)成有平年:言汉成帝治河成功而改元河平。

  伏羲画卦,书契后作,虞夏商周,孔纂其业,撰《书》删《诗》,缀《礼》正《乐》,彖系大《易》,因史立法(1)。六学既登,遭世罔(网)弘(2),群言纷乱,诸子相腾(3)。秦人是灭,汉修其缺,刘向司籍,九流以别(4)。爱著目录,略序洪烈(5)。述《艺文志》第十。

  (1)史:指《春秋》。(2)遭世网宏:指春秋战国时文网阔略。(3)群言纷乱二句:指百家争呜。(4)九流:指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等九家。(5)洪:大也。烈:业也。

  上嫚下暴(1),惟盗是伐,胜、广熛起(2),梁、籍扇(煽)烈(3),赫赫炎炎,遂焚咸阳,宰割诸夏,命立侯王,诛婴放怀(4),诈虐以亡。述《陈胜项籍传》第一。

  (1)嫚(màn):轻侮:倨傲。(2)熛(biāo):疾速。(3)煽:扇动。引申为炽盛。烈:猛也。(4)婴:秦王子婴。怀:楚怀王。

  张、陈之交,游如父子,携手遁秦,拊翼俱起(1)。据国争权,还为豺虎(2),耳谋甘公(3),作汉藩辅。述《张耳陈余传》第二。

  (1)拊(fǔ):拍也。拊翼俱起:谓如鸟鼓翼并飞。(2)还:互相之意。(3)甘公:《张耳传》附其事。

  三枿之起,本根既朽(1),枯杨生华,局惟其旧(2)!横虽雄材(3),伏于海岛,沐浴尸乡(4),北面奉首,旅人慕殉,义过《黄鸟》(5)。述《魏豹田儋韩信传》第三。

  (1)三枿之起二句:谓田齐之后裔田儋、田荣、田横三兄弟之起事。枿(niè):树木的根株。三枿:谓田儋、田荣、田横三兄弟。朽根:谓田齐没落贵族之后。(陈直说)(2)枯杨生华二句:谓枯杨生华,不能长久。旧:久也。(3)横:田横。(4)尸乡:乡名。在汉洛阳东,在今河南偃师西。(5)旅人慕殉二句:谓田横宾客五百人慕义殉横,超过讽刺秦穆公要人从死的《黄鸟》诗之义。旅人:指五百宾客。

  信惟饿隶,布实黥徒,越亦狗盗,芮尹江湖(1)。云起龙襄(2),化为侯王,割有齐、楚(3),跨制淮、梁(4)。绾自同閈(5),镇我北疆,德薄位尊,非胙(祚)惟殃。吴克忠信,胤嗣乃长。述《韩彭英卢吴传》第四。

  (1)尹:古代官的通称。(2)襄:举也。(3)割有齐、楚:韩信先王齐,后徙楚。(4)跨制淮、梁:英布王淮南,彭越王梁。(5)同閈(hàn):敦煌残卷本作“闾闬”。闬:里巷之门。卢绾与刘邦同里。

  贾廑(勤)从旅(1),为镇淮、楚。泽王琅邪,权激诸吕(2)。濞之受吴,疆土逾矩(3),虽戒东南,终用齐斧(4)。述《荆燕吴传》第五。

  (1)贾廑从劳:谓刘贾从军勤劳。(2)泽王琅邪二句:谓用田生之计,先王诸吕而激之,并王刘泽于琅邪。(钱大昭说)(3)矩:法制。(4)虽戒东南二句:谓汉高帝虽戒东南(刘濞)勿反而反,终于以武力平叛。齐(zī)斧:利斧。

汉书--叙传第七十下全文原文翻译汉书--叙传第七十下全文原文翻译

  太上四子(1):伯兮早夭,仲氏王代,游宅于楚。戊实淫缺,平陆乃绍(2)。其在于京,奕世宗正(3),劬劳王室,用侯阳成(4)。子政博学,三世成名(5),述《楚元王传》第六。

  (1)太上:太上皇。刘邦之父。(2)戊实淫缺二句:谓楚王戊为薄太后服奸,被削东海郡,遂与吴王共反被诛,景帝更立平陆侯刘礼续其后。(3)奕世:累世。宗正:官名。九卿之一。掌皇室事务。(4)阳成:阳成侯刘德。(5)子政博学二句:意谓刘向(子政)傅学,故其子刘歆(子骏),孙刘伯玉(刘歆兄子)、曾孙刘龚(孟公)三世成名。

  季氏之诎(屈),辱身毁节,信(申)于上将,议臣震栗(1)。奕公哭梁(2),田叔殉赵(3),见危授命,谊(义)动明主。布历燕、齐,叔亦相鲁,民思其政,或金或社(4)。述《季布栾布田叔传》第七。

  (1)信(申)于上将二句:樊哙欲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曰:“哙可斩也。”当时议臣皆恐。上将,指樊哙。(2)梁:梁王彭越。(3)赵:赵张敖。(4)或金或社:田叔去世,鲁人送金。栾布忠直,齐为立生社。

  高祖八子,二帝六王。三赵不辜(1),淮厉自亡,燕灵绝嗣,齐悼特昌。掩(奄)有东土,自岱徂海(2),支庶分王,前后九子。六国诛毙,适(嫡)齐亡(无)祀。城阳、济北,后承我国(3)。赳赳景王,匡汉社稷(4)。述《高五王传》第八。

  (1)三赵不辜:谓隐王刘如意、共王刘恢、幽王刘友;一为吕后所杀,二为吕后所逼自杀。(2)徂(cú):到也。(3)城阳、济北二句:张晏曰:“元朔中,齐国绝,悼惠王后唯有城阳、菑川(济北王刘志,吴楚反后徙王菑川),武帝乃割临淄环悼惠王冢,以与菑川,令奉祀也。”(4)赳赳景王二句:谓景王刘章英武,诛诸吕有功于汉。赳赳:武貌。

  猗与元勋(1),包汉举信(2),镇守关中,足食成军,营都立宫,定制修文。平阳玄默(3),继而弗革,民用作歌,化我淳德。汉之宗臣,是谓相国。述《萧何曹参传》第九。

  (1)猗与:叹美词。元勋:指萧何。(2)包汉:意谓先王汉中。举信:推荐韩信。(3)平阳:平阳侯曹参。

  留侯袭秦(1),作汉腹心,图折武关,解厄鸿门。推齐销印(2),驱致越、信(3);招宾四老(4),惟宁嗣君(5)。陈公扰攘(6),归汉乃安,毙范亡项(7),走狄擒韩(8),六奇既设,我罔艰难(9)。安国廷争(10),致仕杜门。绛侯矫矫(11),诛吕尊文(12)。亚夫守节,吴楚有勋。述《张陈王周传》第十。

  (1)留侯袭秦:言张良袭击秦始皇于博狼沙中。(2)推齐:韩信欲王齐,遂顺水推舟而奉命封之。销印:沮郦生封方国后之谋,而销已刻之印。(3)越、信:彭越、韩信。(4)四老:四皓。(5)嗣君:太子。(6)陈公:陈平。(7)范:范增。项:项羽。(8)走狄:谓解平城之围。擒韩:设谋伪游云梦以擒韩信。(9)罔:无也。(10)安国:安国侯王陵。(11)绛侯:周勃。 (12)诛吕尊文:诛除诸吕而尊立文帝。

  舞阳鼓刀(1),滕公厩驺(2),颍阴商贩(3),曲周庸夫(4),攀龙附凤,并乘天衢(5)。述《樊郦膝灌傅靳周传》第十一。

  (1)舞阳:舞阳侯樊哙。鼓刀:谓屠狗。(2)滕公:夏侯婴。曾为沛厩司御。(3)颍阴:颍阴侯灌婴。本为贩缯者。(4)曲周:曲周侯郦商。(5)乘:登也。

  北平志古(1),司秦柱下,定汉章程,律度之绪。建平质直(2),犯上干色;广阿之虞(勤)(3),食厥旧德(4)。故安执节,责通请错,蹇蹇帝臣,匪躬之故(5)。述《张周赵任申屠传》第十二。

  (1)北平:北平侯张苍。(2)建平:“建成”之误。周昌先封为建成侯。(3)广阿:广阿侯任敖。(4)食:犹“享”。(5)故安执节四句:谓故安侯申屠嘉召责邓通,请诛朝错,不为自己,实有蹇蹇之节。

  食其监门,长揖汉王,画袭陈留,进收敖仓,塞隘杜津(1),王基以张。贾作行人(2),百越来宾。从容风(讽)议,博我以文(3)。敬繇(由)役夫(4),迁京定都,内强关中,外和匈奴。叔孙奉常(5),与时抑扬,税介免胄(6),礼义(仪)是创。或哲或谋(7),观国之光(8)。述《郦陆朱娄叔孙传》第十三。

  (1)塞隘杜津:谓说令塞白马津。(2)贾:陆贾。行人:官名。属大鸿胪。(3)从容风(讽)议二句:指陆贾有“马上得之,安能马上治之”之议,著《新语》,每奏一篇,高祖称善。(4)敬:娄敬。(5)叔孙:叔孙通。奉常:官名。掌宗庙礼仪,兼掌选试博士。(6)税(tuō):脱也。介:甲也。(7)或哲或谋:《诗经·小雅·小旻》“或哲或谋”,言有智者,有谋者。(8)观国之光:《易·观》六四爻辞有“观国之光”语。

  淮南僭狂(1),二子受殃(2)。安辩而邪,赐顽以荒,敢行称乱,窘世荐亡(3)。述《淮南衡山济北传》第十四。

  (1)淮南:淮南厉王刘长。(2)二子:指淮南王刘安、衡山王刘赐。(3)窘:仍也。荐:再也。

  蒯通壹说,三雄是败(1),覆郦骄韩,田横颠沛。被之拘系,乃成患害(2)。充、躬罔极(3),交乱弘大。述《蒯伍江息夫传》第十五。

  (1)三雄:指郦食其、韩信、田横。(2)被之拘系,乃成患害:伍被初不从淮南王刘安谋反,刘安系其父母,乃进邪谋,终于遇害。(3)充、躬:江充、息夫躬。罔极:变化无常。

  万石温温(1),幼寤(牾)圣君(2),宜尔子孙,夭夭伸伸(3),庆社于齐(4),不言动民。卫、直、周、张。淑慎其身(5)。述《万石卫直周张传》第十六。

  (1)温温:谓恭谨。《诗经·小雅·小宛》有“温温恭人”句。(2)牾:遇也。(3)夭夭伸伸:和舒之貌。(4)庆社于齐:石庆为齐相,齐为其立社。(5)淑慎其身:《诗经·卫诗·燕燕》之诗句。淑:善也。

  孝文三王,代孝二梁(1),怀折亡(无)嗣(2),孝乃尊光(3)。内为母弟,外扞吴楚,怙宠矜功,僭欲失所,思心既霿(4),牛祸告妖。帝庸亲亲,厥国五分,德不堪宠,四支不传(5)。述《文三王传》第十七。

  (1)代孝:代孝王刘参。二梁:梁孝王刘武,梁怀王刘揖。(2)怀折:梁怀王夭折。(3)孝:梁孝王。(4)霿(mèng,又读méng):晦也,引申为愚蒙。(5)帝庸亲亲四句:谓帝用亲亲之道,分梁为五国,立孝王五子为王,但支子四人,皆绝而不传。庸:用也。支:支庶。

  贾生矫矫(1),弱冠登朝。遭文睿圣,屡抗其疏,暴秦之戒,三代是据。建设藩屏,以强守圉,吴楚合从(纵),頼谊之虑。述《贾谊传》第十八。

  (1)矫矫:高举之貌。

  子丝慷慨(1),激辞纳说,揽辔正席(2),显陈成败。错之琐材,智小谋大,祸如发机(3),先寇受害(4)。述《爰盎朝错传》第十九。

  (1)子丝:爱盎:爱盎字丝,加嘉称子,以成偶句。(2)揽辔:谓谏帝西驰下峻坂。正席:谓引却慎夫人座。(3)发机:言其疾速。(4)先寇受害:言错在吴楚失败之前受诛。

  释之典刑,国宪以平。冯公矫魏(1),增主之明。长孺刚直,义形于色,下折淮南(2),上正元服(3)。庄之推贤,于兹为德。述《张冯汲郑传》第二十。

  (1)矫:正也。正言其事。魏:魏尚。(2)下折淮南:淮南王刘安谋反,惮汲黯正直。(3)元服:冠也。指武帝。上正元服:言武帝不冠不见汲黯。

  荣如辱如,有机有枢(1),自下摩上,惟德之隅(2)。頼依忠正,君子采诸(3)。述《贾邹枚路传》第二十一。

  (1)荣如辱如二句:《易·系辞》云:“言行者,君子之枢机也,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引此谓贾山等四人皆有言论。陈直曰:“‘荣’谓枚乘、贾山也,‘辱’谓梁王欲杀邹阳也。”(2)自下摩上二句:意谓贾山等直词刺上,可谓直道。《诗经·大雅·抑》有“抑抑威仪,惟德之隅”句。(3)诸:之也。

  魏其翩翩(1),好节慕声,灌夫矜勇,武安骄盈(2),凶德相挻(3),祸败用成。安国壮趾(4),王恢兵首,彼若天命,此近人咎(5)。述《窦田灌韩传》第二十二。

  (1)魏其:魏其侯窦婴。翩翩:自喜之貌。(2)武安:武安侯田蚡。(3)挻(shān):揉和。(4)壮:伤也趾:足也。言韩安国堕车而蹇。(5)此近人咎:言谋兵近乎人咎。

  景十三王,承文之庆(1)。鲁恭馆室(2),江都轻(3);赵敬险诐(4),中山淫蒏(5);长沙寂漠(6),广川亡(无)声(7);胶东不亮(8),常山骄盈(9)。四国绝祀(10),河间贤明(11),礼乐是修,为汉宗英。述《景十三王传》第二十三。

  (1)景十三王二句:谓文帝由藩邸而登大位,故景帝诸子皆得封王,所谓承文之庆。(2)鲁恭:鲁恭王刘余。(3)江都:江都王刘非。訬(chāo)轻:狡狯轻薄。(4)赵敬:赵敬肃王刘彭祖。险诐:邪恶不正。(5)中山:中山靖王刘胜。蒏(yǒng):酗酒。(6)长沙:长沙定王刘发。(7)广川:广川惠王刘越。(8)胶东:胶东康王刘寄。亮:信也。不亮:谓不信于汉朝。(9)常山:常山宪王刘舜。(10)四国绝把:临江哀王刘阏、临江闵王刘荣、胶西于王刘端、清河哀王刘乘皆无子,国除。 (11)河间:河间献王刘德。

  李广恂恂(1),实获士心,控弦贯石,威动北邻(2),躬战七十,遂死于军。敢怨卫青,见讨去病(3)。陵不引决,忝世灭姓(4)。苏武信(申)节,不诎(屈)王命。述《李广苏建传》第二十四。

  (1)恂恂:恭顺貌。(2)北邻:谓匈奴。(3)见讨去病:指李敢。(4)忝:辱也。

汉书--叙传第七十下全文原文翻译文章汉书--叙传第七十下全文原文翻译出自(1)长平:长平侯卫青。桓桓:武貌。(2)元:首也。(3)猃允:即猃狁。也作“猃狁”。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名。相传为匈奴祖先。(4)朔边:北边。(5)冲(péng):古代一种冲击的战车。闲闲:从容推进貌。(6)阗颜:《霍去病传》作“阗颜”。山名。在今蒙古国境。(7)猋(biāo):犬奔貌。引申为迅捷貌。(8)六举:言六次出击匈奴。(9)瀚海:北海。今贝加尔湖。(10)狼居山:即狼居胥山。在今蒙古乌兰巴托东。(11)列郡祁连:置郡至祁连山。

  抑抑仲舒(1),再相诸侯,身修国治,致仕县(悬)车(2),下帷覃思,论道属书(3),谠言访对(4),为世纯儒。述《董仲舒传》第二十六。

  (1)抑抑:慎密貌。(2)致仕悬车:谓辞官家居。(3)属(zhǔ)书:著作。(4)谠言:善言。访对:意谓家居时朝廷来使访问,应对皆有明法。

  文艳用寡,子虚乌有,寓言淫丽,托风(讽)终始,多识博物,有可观采,蔚为辞宗(1),赋颂之首。述《司马相如传》第二十七。

  (1)蔚:文采华美。

  平津斤斤(1),晚跻金门(2),既登爵位,禄赐颐贤(3),布衾疏食,用俭饬身。卜式耕牧,以求其志,忠寤(悟)明君,乃爵乃试。兒生娓娓(4),束发修学,偕列名臣,从政辅治。述《公孙弘卜式兒宽传》第二十八。

  (1)平津:平津侯公孙弘。斤斤:言明察。(2)跻:升也。金马:金马门。(3)颐:养也。颐贤:谓招贤而养之。(4)娓娓:勤勉貌。

  张汤遂达(1),用事任职,媚兹一人(2),日旰忘食(3),既成宠禄,亦罗咎慝。安世温良,塞渊其德(4),子孙遵业,全祚保国。述《张汤传》第二十九。

  (1)遂达:犹言贵显。(2)一人:指天子。(3)旰(gàn):晚也。(4)塞渊其德:谓其德既实且深。塞:实也。渊:深也。

  杜周治文,唯上浅深(1),用取世资,幸而免身。延年宽和,列于名臣。钦用材谋,有异厥伦(2)。述《杜周传》第三十。

  (1)唯上浅深:意谓阿从天子的意旨。(2)伦:类也。有异厥伦:言异于其本类。

  博望杖节(1),收功大夏;贰师秉钺(2),身衅胡社(3)。致死为福(4),每生作祸。(5)述《张骞李广利传》第三十一。

  (1)博望:博望侯张骞。(2)贰师:贰师将军李广利。(3)衅:血祭,(4)致死为福:言张骞致死封侯。(5)每:贪也。每生作祸:言李广利求生而死。

  乌(呜)呼史迁,薰胥以刑(1)!幽而发愤,乃思乃精,错综群言(2),古今是经(3),勒成一家,大略孔明(4)。述《司马迁传》第三十二。

  (1)薰胥以刑:谓因牵连而受刑。(2)错综:整理之意。(3)是经:以经为是之意。(4)孔:甚也。

  孝武六子,昭、齐亡(无)嗣(1)。燕刺谋逆(2),广陵祝诅(3)。昌邑短命(4),昏贺失据(5)。戾园不幸(6),宣承天序(7)。述《武五子传》第三十三。

  (1)昭:昭帝。齐:指齐怀王刘闳。(2)燕刺:燕刺王刘旦。(3)广陵:广陵厉王刘胥。(4)昌邑:昌邑哀王刘髆。(5)昏贺失据:谓刘贺改封海昏侯失据。(6)戾园:指戾太子刘据。(7)宣:汉宣帝。天序:帝系。

  六世耽耽(1),其欲浟浟(2),文武方作(3),是庸四克(4)。助、偃、淮南(5),数子之德,不忠其身,善谋于国。述《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第三十四。

  (1)六世:指汉武帝。耽耽(dāndān):威严注视貌。(2)浟浟(dídí):犹汲汲,竞求貌。(3)方:并也。(4)庸:用也。四克:言四征而克之。(5)助:严助。偃:主父偃。淮南:淮南王刘安。他曾谏武帝不宜兴兵讨越。

  东方赡辞,诙谐倡优,讥苑扦偃(1),正谏举邮(尤)(2),怀肉汗(污)殿(3),弛张沈浮。述《东方朔传》第三十五。

  (1)讥苑:讥武帝起上林苑。扦偃:柜董怄宴宣室。(2)尤:过也。(3)怀肉:割肉遗细君。污殿:尝醉入殿中,小遗殿上。

  葛绎内宠(1),屈氂王子。千秋时发(2),宜春旧仕(3)。敞、义依霍(4),庶几云已(5)。弘惟政事(6),万年容己(7)。咸睡厥诲,孰为不子(8)?述《公孙刘田杨王蔡陈郑传》第三十六。

  (1)葛绎:葛绎侯公孙贺。内宠:公孙贺妻乃卫皇后姊,故云内宠。(2)时发:谓适时而讼卫太子宽。(3)宜春:宜春侯王折。(4)敞、义:杨敞、蔡义。依霍:依附霍光。(5)庶几云已:意谓彼等无益于治,可谓庶几而已。(6)弘:郑弘。(7)容己:谓阿世取宠。(8)咸睡厥诲二句:陈万年教戒其子咸,咸睡头触屏风,万年大怒,咸叩头谢曰:“具晓所言,大要教咸馅耳。”这二句的意思是,陈万年先失父道,不能以不子谴责陈咸。

  王孙裸葬,建乃斩将。云廷讦禹(1),福逾刺凤(2),是谓狂狷(3),敞近其衷(4)。述《杨胡朱梅云传》第三十七。

  (1)讦(jié):发人阴私。禹:张禹。本书卷八十一有其传。(2)逾:远也。凤:王凤:元后之兄。(3)狂狷:激进与拘谨保守。(4)敞近其衷:谓云敞之操近于中行。衷:中也。谓中行;中庸之道。

  博陆堂堂(1),受遗武皇(2),拥毓孝昭,末命导扬(3)。遭家不造,立帝废王,权定社稷,配忠阿衡(4)。怀禄耽宠,渐化不详(祥),阴妻之逆(5),至子而亡。秺侯狄孥(6),虔恭忠信,奕世载德,于子孙(7)。述《霍光金日传》第三十八。

  (1)博陆:博陆侯霍光。堂堂:形容仪表壮伟。(2)武皇:即武帝。(3)末命:临终之命。导扬:导达显扬。(4)阿衡:商代官名,引申为辅导帝王,主持国政。(5)阴:谓隐瞒。(6)秺(dù)侯:金日。他乃匈奴休屠王之子,故曰狄孥。(7)(yì):延也。

  兵家之策,惟在不战。营平皤皤(1),立功立论,以不济可,上谕其信(2)。武贤父子(3),虎臣之俊。述《赵充国辛庆忌传》第三十九。

  (1)营平:营平侯赵充国。皤皤:同番番(bōbō):勇武貌。(2)以不济可二句:颜师古曰:“《春秋左氏传》晏子对齐景公曰:‘君所谓可,而有不焉;臣献其不,以成其可。’此叙言宣帝令击西羌,充国不从,固上屯田之策也。” (3)武贤父子:指辛武贤、辛庆忌。

  义阳楼兰(1),长罗昆弥(2),安远日逐(3),义成郅支(4)。陈汤诞节(5),救在三哲(6);会宗勤事,疆外之桀(杰)。述《傅常郑甘陈段传》第四十。

  (1)义阳:义阳侯傅介子。楼兰:谓刺楼兰王。(2)长罗:长罗侯常惠。昆弥:谓救乌孙王昆弥。(3)安远:安远侯郑吉。日逐:谓迫降匈奴日逐王。(4)义成:义成侯甘延寿。郅支:谓斩匈奴郅支单于。(5)诞节:放荡不拘小节。(6)救在三哲:谓刘向、谷永、耿育皆讼救陈汤。

  不疑肤敏(1),应变当理,辞霍不婚(2),逡遁(巡)致仕。疏克有终(3),散金娱老。定国之祚,于其仁考。广德、当、宣,近于知耻(4)。述《隽疏于薛平彭传》第四十一。

  (1)肤:美也。敏:敏捷。(2)辞霍不婚:霍光欲以女妻隽不疑,不疑固辞之。(3)疏:疏广。(4)广德、当、宣,近于知耻:谓薛广德、平当、彭宣三人不苟于禄位,并为知耻。

  四皓遁秦,古之逸民,不营不拔(1),严平、郑真(2)。吉困于贺(3),涅而不缁(4);禹既黄发,以德来仕。舍惟正身,胜死善道;郭钦、蒋诩,近遁之好(5)。述《王贡两龚鲍传》第四十二。

  (1)不营不拔:谓爵禄不能营其志,威武不能屈其身。宋祁曰:“‘营’当作‘荣’。”(2)严平:严君平。汉蜀郡人。名遵。终身不仕。郑真:郑子真。汉人。隐居于云阳谷口,终身不仕。(3)贺:昌邑王刘贺。(4)涅(niè)而不缁(zī):言天性洁白,虽处污泥而色不变。涅,黑色染料。缁:黑色。(5)近遁之好:意谓虽遇乱世,好以和顺遁去,而不遭害。

  扶阳济济(1),闻《诗》闻《礼》。玄成退让,仍世作相(2)。汉之宗庙,叔孙是谟(3),革自孝元,诸儒变度(4)。国之诞章(5),博载其路(6)。述《韦贤传》第四十三。

  (1)扶阳:扶阳侯韦贤。济济(jǐjǐ):盛仪貌。(2)仍:频也。(3)叔孙:叔孙通。谟:谋也。(4)变度:造迭毁之议。(5)诞章:大的宪章。(6)博:广也。

  高平师师(1),惟辟作威(2),图黜凶害,天子是毗(3)。博阳不伐(4),含弘光大,天诱其衷,庆流苗裔。述《魏相丙吉传》第四十四。

  (1)高平:高平侯魏相。师师:相师法。(2)辟:君主。威:威权。《尚书·洪范》有“惟辟作威”句。(3)天子是毗:意谓大臣之职在于辅佐天子。毗(pí):辅助。《诗经·小雅·节南山》有“天子是毗”句。(4)博阳:博阳侯丙吉。

  占往知来(1),幽赞神明(3),苟非其人,道不虚行(3)。学微术昧,或见仿佛,疑殆匪阙(缺)(4),违众迕世,浅为尤悔(5),深作敦(憝)害(6)。述《眭两夏侯京翼李传》第四十五。

  (1)占往知来:《易·系辞上》曰“神以知来,智以藏往”,言圣人利用《易》以成其神,以预知来事;又利用《易》以成其智,以记藏往事。(2)幽赞神明:《易·说卦》曰“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言圣人作《易》,暗中受神明之助,故生蓍草,以为占篮之用。(3)苟非其人二句:《易·系辞下》有此语。意谓《易》卦爻之变化与卦爻辞义理,可以指导人事,但在人之善于体会运用。(4)疑殆匪缺:谓有疑殆则缺之。殆,危也。(5)尤:过也。(6)慈(duì):怨恨。

  广汉尹京(1)克聪克明;延寿作翊(2),既和且平。矜能讦上,俱陷极刑。翁归承风,帝扬厥声(3)。敞亦平平(4),文雅自赞(5);尊实赳赳(6),邦家之彦(7);章死非罪,士民所叹。述《赵尹韩张两王传》第四十六。

  (1)尹京:官为京兆尹。(2)作翊:官为左冯翊。(3)翁归承风二句:尹翁归受任右扶风,卒,宣帝下诏褒扬之。(4)平平(piánpián):形容治理有序。(5)文雅自赞:以文雅助治术。赞,助也。(6)赳赳(jiūjiū):雄壮勇武貌。(7)彦(yàn):士的美称。

  宽饶正色,国之司直。丰繄好刚(1),辅亦慕直。皆陷狂猖,不典不式(2)。崇执言责(3),隆持官守。(4)宝曲定陵(5),并有立志(6)。述《盖诸葛刘郑毋将孙何传》第四十七。

  (1)繄(yī):犹“惟”。(2)典:经也,式:法也。(3)崇执言责:郑崇为尚书仆射,是言责之官。(4)隆持官守:毋将隆谏武库兵不宜以给董贤家,此为坚持职责。(5)宝曲定陵:孙宝曲桡定陵侯淳于长。(6)并有立志:谓何并不挠于钟廷尉(钟元)而治钟威之罪。

  长倩(1),觌霍不举(2),遇宣乃拔(3),傅元作辅(4),不图不虑,见踬石、许(5)。述《萧望之传》第四十八。

  (1)长倩:萧望之之字。(yú yú):行步安舒貌。(2)觌霍不举:萧望之不接受霍光露体搜索的要求,故不被推举。(3)宣:宣帝。(4)元:元帝。(5)不图不虑二句:谓萧望之谋虑不详,终于被石显及许、史所挫败。踬(zhì),跌倒;挫折。

  子明光光(1),发迹西疆,列于御侮,厥子亦良。述《冯奉世传》第四十九。

  (1)子明:冯奉世之字。

  宣之四子(1),淮阳聪敏(2),舅氏蘧蒢(3),几陷大理(4)。楚孝恶疾(5),东平失轨(6),中山凶短(7),母归戎里(8)。元之二王(9),孙后大宗(10),昭而不穆(11),大命更登(12)。述《宣元六王传》第五十。

  (1)宣:宣帝。(2)淮阳:淮阳宪王刘钦。(3)舅氏:指张博。蘧蒢(qúchú):谄佞的人。(4)几陷大理:几陷于大罪。(5)楚孝:楚孝王刘嚣。恶疾:谓眚病。(6)东平:东平思王刘宇。轨:法则。(7)中山:中山哀王刘竟。(8)戎里:戎氏之里。(9)元:元帝。(10)孙后大宗:谓哀帝、平帝。(11)昭而不穆:有父无子。(12)大命:帝位。

  乐安袖袖(1),古之文学,民具(俱)尔瞻(2),困于二司(3)。安昌货殖(4),朱云作娸(5)。博山惇慎(6),受莽之疚(7)。述《匡张孔马传》第五十一。

  (1)乐安:乐安侯匡衡。袖袖:盛貌。(2)民俱尔瞻:《诗经·小雅·节南山》有此诗句。言人民都在看着你。(3)二司:指司隶校尉王尊、司隶校尉王骏。困于二司:王尊劾奏匡衡追奏石显,扬著先帝任用倾复之臣;王骏劾奏匡衡专地盗土。(4)安昌:安昌侯张禹。(5)娸(qī):诋毁;丑化。(6)博山:博山侯孔光。(7)受莽之疚:孔光曲从王莽,以病其德行。疚,病也。

  乐昌笃实,不桡(挠)不诎(屈),遣闵既多,是用废黜(1)。武阳殷勤(2),辅导副君,既忠且谋,飨(享)兹旧勋,高武守正,因用济身(3)。述《王商、史丹、傅喜传》第五十二。

  (1)乐昌笃实四句:谓王商深为王莽所排陷。乐昌:乐昌侯王商。遘:遇也。闵:病也。(2)武阳:武阳侯史丹。(3)高武守正二句:谓高武侯傅喜不阿附傅大后,故得免祸。

  高阳文法(1),扬乡武略(2),政事之材,道德惟薄,位过厥任,鲜终其禄(3)。博之翰音(4),鼓妖先作。述《薛宣朱博传》第五十三。

  (1)高阳:高阳侯薛宣。(2)扬乡:扬乡侯朱博。(3)鲜:少也。(4)翰音:向高空飞扬的声音。喻居非其位,声过其实。

  高陵修儒(1),任刑养威,用合时宜,器周世资。义得其勇,如虎如貌,进不畦步(2),宗为鲸鲵(3)。述《翟方进传》第五十四。

  (1)高陵:高陵侯翟方进。(2)跬(kuǐ)步:半步;跨一脚。(3)鲸鲵(ní):即“鲸”。比喻凶恶的人。

  统微政缺,灾眚屡发。永陈厥咎,戒在三七(1)。邺指丁、傅(2),略窥占术。述《谷永杜邺传》第五十五。

汉书--叙传第七十下全文原文翻译古文典籍

  (1)三七:当时有所谓汉厄三七(二百一十年)之间的说法。(2)丁、傅:指外戚丁氏、傅氏。

  哀、平之恤,丁、傅、莽、贤。武、嘉戚之(1),乃丧厥身。高乐废黜,咸列贞臣(2)。述《何武王嘉师丹传》第五十六。

  (1)戚:忧也。(2)高乐:高乐侯师丹。贞臣:正直有操守之臣。

  渊哉若人!实好斯文。初拟相如,献赋黄门,辍而覃思,草《法》纂(撰)《玄》(1),斟酌《六经》,放(仿)《易》象《论》(2),潜于篇籍,以章厥身(3)。述《扬雄传》第五十七。

  (1)《法》:《法言》。《玄》:《太玄》。(2)《论》:《论语》。(3)章:明也。

  犷犷亡秦(1),灭我圣文,汉存其业,六学析分。是综是理,是纲是纪,师徒弥散(2),著其终始。述《儒林传》第五十八。

  (1)犷犷(guǎngguǎng):粗暴无情。(2)散:谓分派。

  谁毁谁誉,誉其有试(1)。泯泯群黎(2),化成良吏(3)。淑人君子,时同功异。没世遗爱,民有余思。述《循吏传》第五十九。

  (1)谁毁谁誉二句:颜师古曰:“《论语》称孔子曰:’吾之于人,谁毁谁誉,如有所誉,其有所试。’此叙言人之从政,可试而知,故引以为辞也。”(2)泯泯:混乱貌。群黎:民众。(3)化成良吏:谓由良吏教化以成俗。

  上替下陵,奸轨(究)不胜,猛政横作,刑罚用兴。曾是强圉,掊克为雄(1),报虐以威(2),殃亦凶终。述《酷吏传》第六十。

  (1)曾是强圉二句:《诗经·大雅·荡》有“曾是强圉,曾是掊克”句。强圉:强横暴虐。掊博:聚敛剥削。(2)报虐以威:言对暴虐者以威刑报复。

  四民食力(1)。罔有兼业(2),大不淫侈,细不匮乏,盖均无贫(3),遵王之法。靡法靡度,民肆其诈,逼上并下(4),荒殖其货(5)。侯服玉食(6),败俗伤化。述《货殖传》第六十一。

  (1)四民:士、农、工、商。(2)罔有兼业:言专一其业。(3)盖均无贫:《论语》称孔子曰“盖均无贫”,言为政平均不相陵夺,则无贫匮之人。故班氏引之。(4)并:并吞;兼并。 (5)荒殖其货:苏舆曰:言诸侯大夫竞为僭侈,其流及于士庶,于是商通难得之货,工作无用之器,故曰荒殖其货。数语当与《传》序参观。(6)玉食:美食。

  开国承家,有法有制,家不臧(藏)甲,国不专杀。矧乃齐民(1),作威作惠,如台不匡(2),礼法是谓!述《游侠传》第六十二。

  (1)矧(shěn):况且;何况。齐民:平民。指游侠。(2)如台(yí):犹奈何。匡:正也。

  彼何人斯,窃此富贵!营(荧)损高明(1),作戒后世。述《佞幸传》第六十三。

  (1)荧:惑也。

  於惟帝典(1),戎夷猾夏(2);周宣攘之,亦列《风》、《雅》(3)。宗幽既昏(4),淫于褒女(5),戎败我骊(6),遂亡丰鄗(7)。大汉初定,匈奴强盛,围我平城,寇侵边境。至于孝武,爱赫斯怒,王师雷起,霆击朔野(8)。宣承其末(9),乃施洪德,震我威灵,五世来服(10)。王莽窃命,是倾是覆,备其变理,为世典式。述《匈奴传》第六十四。

  (1)於(wū)叹辞。帝典:指《尚书·虞书·舜典》。(2)戎夷猾夏:《尚书·舜典》有“蛮夷猾夏”句。猾:扰乱。夏:诸夏。(3)周宣攘之二句:《诗经·小雅·出车》有“赫赫南仲,狁于攘”句。攘:却也。(4)宗幽:宗周幽王。(5)褒女:褒姒。(6)戎:犬戎。古代族名。骊:骊山。(7)丰、鄗:古地名。皆在今陕西西安市西。(8)朔野:指北方。(9)宣:宣帝。 (10)五世:指自宣帝至平帝。

  西南外夷,种别域殊。南越尉佗,自王番禹。攸攸外寓(1),闽越、东瓯。爱洎朝鲜,燕之外区。汉兴柔远,与尔剖符(2)。皆恃其阻(3),乍臣乍骄,孝武行师,诛灭海隅。述《西南夷两越朝鲜传》第六十五。

  (1)攸攸:远貌。寓:“宇”之讹(王念孙说)。(2)剖符:谓封之。(3)阻:险阻。

  西戎即序,夏后是表(1)。周穆观兵(2),荒服不旅(3)。汉武劳神,图远甚勤。王师驒驒,致诛大宛(4)。姼姼公主(5),乃女乌孙(6),使命乃通,条支之濒(7)。昭、宣承业,都护是立,总督城郭,三十有六,修奉朝贡,各以其职。述《西域传》第六十六。

  (1)表:明也。明以德化。(2)观:示也。(3)荒服:指犬戎。旅:军阵。(4)王师驒驒二句:谓汉远征大宛,使人马疲弊。驒驒(tāntān):喘息貌。意谓辛劳。(5)姼姼(chǐchǐ):美好貌。(6)女(nù):以女嫁人。(7)濒:涯也。

  诡矣祸福(1),刑(形)于外戚。高后首命,吕宗颠覆。薄姬坠魏(2),宗文产德(3)。窦后违意,考盘于代(4)。王氏仄(侧)微,世武作嗣(5)。子夫既兴,煽而不终(6)。钩弋忧伤,孝昭以登。上官幼尊,类(禷)祃厥宗(7)。史娣、王悼,身遇不祥,及宣飨(享)国(8),二族后光。恭哀产元(9),夭而不遂。邛成乘序(10),履尊三世(11)。飞燕之妖,祸成厥妹。丁、傅僭恣,自求凶害。中山无辜,乃丧冯、卫(12)。惠张、景薄、武陈、宣霍、成许、哀傅、平王之作,事虽歆羡,非天所度(13)。怨咎若兹,如何不恪(14)!述《外戚传》第六十七。

  (1)诡矣祸福:谓祸福倚伏,变易不常。诡:当读为“恑”,变也。(杨树达说)(2)魏:指魏豹。(3)文:文帝。(4)窦后违意二句:谓窦姬违其初衷,终于成乐于代。考:成也。盘:乐也。(5)武:武帝。(6)煽:扇动。引申为炽盛。(7)上官幼尊二句:谓上官后虽幼尊贵,其家族赖以血食。禷、祃:皆古祭名。(8)宣:宣帝。(9)元:元帝。(10)乘序:谓登后之位。(11)三世:指宣、元、成三世。(12)冯:冯昭仪,中山孝王之母,为傅氏所陷。卫:卫姬,中山孝王之后,为王莽所灭。(13)自“惠张”至“非天所度”:谓惠帝之张后、景帝之薄后、武帝之陈后、宣帝之霍后、成帝之许后、哀帝之傅后、平帝之王后等,虽一时处于尊位,人心羡慕,以非天意所居,故终于不昌。度:居也。(14)恪:谨慎;恭敬。

  元后娠母,月精见表。遭成之逸,政自诸舅(1)。阳平作威(2),诛加卿宰(3)。成都煌煌(4),假我明光(5)。曲阳歊歊(6),亦朱其堂(7)。新都亢极(8),作乱以亡。述《元后传》第六十八。

  (1)遭成之逸二句:谓成帝贪于逸乐,而委政于王氏。(2)阳平:阳平侯王凤。(3)卿宰:谓王商、王章。(4)成都(侯):王商。煌煌:炽貌。(5)假我明光:谓向帝借明光宫避暑。(6)曲阳:曲阳侯王根。歊歊(xiāoxiāo):气盛貌。(7)朱堂:指僭上赤墀。(8)新都:新都侯王莽。亢极:过份;极度。

  咨尔贼臣,篡汉滔天,行骄夏癸(1),虐烈商辛(2)。伪稽黄、虞(3),

  缪(谬)称典文,众怨神怒,恶复诛臻(4)。百王之极,究其奸昏。述《王莽传》第六十九。

  (1)夏癸:夏桀王名癸。(2)商辛:商纣王名辛。(3)稽:考也。(4)严复诛臻:张晏曰:“复,周也。臻,至也。十二年岁星一复,莽称帝十三岁而见诛也。”

  凡《汉书》,叙帝皇(1),列官司(2),建侯王(3)。准天地(4),统阴阳(5),阐元极,步三光(6)。分州域,物土疆(7),穷人理(8),该万方(9)。纬《六经》,缀道纲(10),总百氏(11),赞篇章(12)。函(含)雅故,通古今,正文字,惟学林(13)。述《叙传》第七十。

  (1)叙帝皇:指十二纪。(2)列官司:指《百官公卿表》。(3)建侯王:指《诸侯王表》。(4)准天地:指《天文志》。(5)统阴阳:指《五行志》。统,合也。(6)阐无极,步三光:谓大推元始以来,及日月星辰度数。指《《律历志》。阐,大也。元,始也。三光:日、月、星。(7)分州域,物土疆:指《地理志》及《沟洫志》。(8)穷人理:指《古今人表》。(9)该万方:谓《郊祀志》有日月星辰、天下山川人鬼之神。(10)纬《六经》,缀道纲:指《艺文志》。(11)总百氏:指诸传。(12)赞:明也。(13)函雅故四句:谓整部《汉书》包罗宏富,信惟文学之林薮。

第六篇:《汉书--礼乐志第二全文原文翻译》

  【说明】本卷论述礼、乐的性质及其历史。《史记》有礼、乐二书,或言原作有录无书,今本乃褚先生所补;或以为今本尚有一部分是司马迁的手笔。本志与《史记》礼、乐二书有同有异,内容丰富多了。它首先大谈“礼、乐之用”,说“象天地而制礼、乐,所以通神明,立人伦,正情性,节万事”,强调礼、乐的重要意义和万能作用。其中,礼的部分,详叙古来礼制变化,汉朝不用贾谊、董仲舒、王吉、刘向等有关制礼的建议,以及东汉“礼乐未具”;乐的部分,详叙古来乐的变化,写了汉初叔孙通“因秦乐人制宗庙乐”,汉的宗庙乐“大抵皆因秦旧事”;记录《安世房中歌》十七章、《郊祀歌》十九章之词,指出“常御及郊庙皆非雅声”而受郑卫之声影响。作者感叹:“今大汉继周,久旷大仪,未有立礼成乐,此贾谊、仲舒、王吉、刘向之徒所为愤发而增叹也。”这对汉代礼乐显然寓讽刺之意。

  六经之道同归(1),而《礼》《乐》之用为急。治身者斯须忘礼(2),则暴嫚入之矣;为国者一朝失礼,则荒乱及之矣。人函(含)天地阴阳之气,有喜怒哀乐之情。天禀其性而不能节也(3),圣人能为之节而不能绝也,故象天地而制礼乐,所以通神明,立人伦(4),正情性,节万事者也。

  (1)《六经》:谓《易》、《诗》、《书》、《春秋》、《礼》、《乐》。(2)斯须:犹须臾。(3)禀:承受,领受。(4)人伦:谓社会等级关系。

  人性有男女之情,妒忌之别(1),为制婚姻之礼;有交接长幼之序,为制乡饮之礼(2);有哀死思远之情,为制丧祭之礼;有尊尊敬上之心,为制朝觐之礼。哀有哭踊之节(3),乐有歌舞之容,正人足以副其诚(4),邪人足以防其失。故婚姻之礼废,则夫妇之道苦(5),而淫辟(僻)之罪多;乡饮之礼废,则长幼之序乱,而争斗之狱蕃(6);丧祭之礼废,则骨肉之恩薄,而背死忘先者众(7);朝聘之礼废,则君臣之位失,而侵陵之渐起。故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8)。”礼节民心(9),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政刑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

  (1)情、别:王先谦疑“情”与“别”误倒。(2)乡饮:古时乡大夫以贤能之士荐升于君,为之设宴送行,饮酒酬酢有一定仪式。(3)踊:跳也。非常悲哀则踊。(4)副:符合,相配。(5)苦(gǔ):通“盬”。不坚固。(王念孙说)。(6)蕃:多也。(7)先:祖先。(8)孔子曰等句:此《孝经》载孔子之言。(9)节:节制。

  乐以治内而为同(1),礼以修外而为异(2);同则和亲,异则畏敬;和亲则无怨,畏敬则不争。揖让而天下治者,礼乐之谓也。二者并行,合为一体。畏敬之意难见(现),则著之于享献辞受,登降跪拜;和亲之说(悦)难形,则发之于诗歌咏言,钟石管弦。盖嘉其敬意而不及其财贿,美其欢心而不流其声音(3)。故孔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4)?”此礼乐之本也。故曰:“知礼乐之情者能作(5),识礼乐之文者能述;(6)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明圣者,述作之谓也。”

  (1)同:同于和乐之意。(2)礼以修外而为异:尊卑为异之意。(3)流:移动;放荡。(4)孔子曰等句:语见《论语·阳货》篇。意谓所谓礼乐,不能徒具形式,应当讲究本质。(5)作:创新。(6)述:阐述;循行。

  王者必因前王之礼,顺时施宜,有所损益,即民之心(1),稍稍制作,至太平而大备。周监(鉴)于二代,礼文尤具(2),事为之制,曲为之防(3),故称礼经三百(4),威仪三千(5)。于是教化浃洽(6),民用和睦,灾害不生,祸乱不作,囹圄空虚(7),四十余年。孔子美之曰:“郁郁乎文哉!吾从周(8)。”及其衰也,诸侯逾越法度,恶礼制之害已,去其篇籍。遭秦灭学,遂以乱亡。

  (1)即:就也。(2)周监于二代,礼文尤具:此谓周鉴夏、殷二代之礼而损益之。(3)事为之制,曲为之防:王念孙曰:“大事曰事,小事曰曲。‘事为之制’礼仪三百也;‘曲为之防’,威仪三千也。”曲:犹事。防:防范。(4)礼经:指礼仪。(5)威仪:礼仪细节。(6)浃(jiā)洽:遍及。(7)囹圄(língyǔ):牢狱。(8)孔子美之曰等句:此《论语》载孔子之言。郁郁:文采盛貌。

  汉兴,拔乱反正,日不暇给(1),犹命叔孙通制礼仪(2),以正君臣之位。高祖说(悦)而叹曰:“吾乃今日知为天子之贵也!”以通为奉常(3),遂定仪法,未尽备而通终(4)。

  (1)日不暇给:事务繁多而时间不足。(2)叔孙通:本书卷四十二有其传。(3)奉常:官名。秦代九卿之一,后来称太常。(4)终:去世。

  至文帝时,贾谊以为“汉承秦之败俗,废礼义,捐廉耻,今其甚者杀父兄,盗者取庙器(1),而大臣特以簿书不报期会为故(2),至于风俗流溢(3),恬而不怪(4),以为是适然耳(5)。夫移风易俗,使天下回心而乡(向)道,类非俗吏之所能力也。夫立君。臣,等上下,使纲纪有序,六亲和睦(6),此非天之所为,人之所设也。人之所设,不为不立(7),不修则坏。汉兴至今二十余年,宜定制度,兴礼乐,然后诸侯轨道(8),百姓素朴,狱讼衰息”。乃草具其仪(9),天子说(悦)焉。而大臣绛,灌之属害之(10),故其议遂寝(11)。

  (1)庙器:宗庙的器物。(2)大臣特以簿书不报期会为故:此言公卿但以文案簿书报答为事。特:但也。薄书:文件材料。期会:约定期限,也泛指政令的施行。故:事也。(3)流溢:即淫泆。(4)恬:安静。(5)适然:适当;谓事理当然。(6)六亲:历来说法不一。有说是指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姻亚(见《左传》昭公二十五年)。(7)为:作也。(8)轨道:言循行正道。(9)草:简略;初创。(10)绛、灌之属:绛侯周勃、灌婴之辈。本书均有其传。(11)寝:止也。

  至武帝即位,进用英隽(俊),议立明堂,制礼服,以兴太平。会窦太后好黄老言(1),不说(悦)儒术,其事又废。后董仲舒对策言:“王者欲有所为,宜求其端于天。天道大者,在于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天使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长养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阳出布施于上而主岁功,阴入伏藏于下而时出佐阳。阳不得阴之助,亦不能独成岁功。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务德教而省刑罚。刑罚不可任以治世,犹阴之不可任以成岁也。今废先王之德政,独用执法之吏治民,而欲德化被四海,故难成也。是故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2)。教化已明,习俗已成,天下尝无一人之狱矣。至周末世,大为无道,以失天下。秦继其后,又益甚之。自古以来,未尝以乱济乱(3),大败天下如秦者也。习俗薄恶,民人抵冒(4)。今汉继秦之后,虽欲治之,无可奈何。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诈起,一岁之狱以万千数,如以汤止沸(5),沸俞(愈)甚而无益。辟(譬)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乃可鼓也。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6),乃可理也。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能胜残去杀者,失之当更化而不能更化也。古人有言:‘临渊羡鱼,不如归而结网。’今临政而愿治七十余岁矣,不如退而更化,更化则可善治,而灾害日去,福禄日来矣(7)。”是时,上方征讨四夷,锐志武功,不暇留意礼文之事。

  (1)窦太后:武帝的祖母。(2)庠序:古代地方所设的学校。(3)济:益也。(4)抵冒:触犯;言无廉耻不畏惧。(5)汤:热水。(6)更化:变更;变化。(7)董仲舒对策言等句:均见本书《董仲舒传》所载《贤良对策》。

  至宣帝时,琅邪王吉为谏大夫(1),又上疏言:“欲治之主不世出(2),公卿幸得遭遇其时,未有建万世之长策,举明主于三代之隆者也。其务在于簿书断狱听讼而已,此非太平之基也。今俗吏所以牧民者,非有礼义科指可世世通行者也(3),以意穿凿,各取一切(4)。是以诈伪萌生,刑罚无极,质朴日消,恩爱浸薄(5)。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非空言也。愿与大臣延及儒生,述旧礼,明王制,驱一世之民(6),济之仁寿之域(7),则俗何以不若成康(8)?寿何以不若高宗(9)?”上不纳其言,吉以病去。

  (1)王吉:本书卷七十二有其传。(2)不世出:意谓世上不常有。(3)礼义科指:有关礼义的宗旨与条例。(4)一切:权宜。(5)浸:逐渐。(6)驱:放牧之义。(7)域:境界。(8)成康:指西周成康之治。(9)高宗:殷王武丁。武丁享国五十九年,故云寿。

  至成帝时,犍为郡于水滨得古磬十六枚(1),议者以为善祥。刘向因是说上(2):“宜兴辟雍(3),设庠序,陈礼乐,隆雅颂之声,盛揖攘(让)之容,以风化天下。如此而不治者,未之有也。或曰(4),不能具礼。礼以养人为本,如有过差(5),是过而养人也。刑罚之过,或至死伤。今之刑,非皋陶之法也(6),而有司请定法,削则削,笔则笔(7),救时务也。至于礼乐,则曰不敢,是敢于杀人不敢于养人也。为其俎豆管弦之间小不备(8),因是绝而不为,是去小不备而就大不备,或(惑)莫甚焉(9)。夫教化之比于刑法,刑法轻,是舍所重而急所轻也(10)。且教化,所恃以为治也,刑法所以助治也。今废所恃而独立其所助,非所以致太平也。自京师有悖逆不顺之子孙,至于陷大辟受刑戮者不绝(11),繇(由)不习五常之道也(12)。夫承千岁之衰周,继暴秦之余敝,民渐渍恶俗,贪饕险诐(13),不闲(娴)义理(14),不示以大化,而独驱以刑罚,终已不改。故曰:‘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15)。’初,叔孙通将制定礼仪,见非于齐鲁之士(16),然卒为汉儒宗,业垂后嗣,斯成法也。”成帝以向言下公卿议,会向病卒,丞相大司空奏请立辟雍。案行长安城南(17),营表未作(18),遭成帝崩,群臣引以定谥(19)。

  (1)犍为郡:郡治僰道(在今四川宜宾市西南)。(2)刘向:本书卷三十六有传。(3)辟(bì)雍:王朝所设的大学。(4)或曰:有的说。 (5)过差:犹过错。 (6)皋陶:或称咎繇。传说舜之后,掌刑狱。(7)有司请定法等句:此意谓随君之意而损益法律,(8)俎(zǔ)豆:古代宴享、朝聘、祭祀用的礼器。管弦:乐管。(9)惑莫甚焉:意谓最大的失误。(10)舍:废弃。(11)大辟:死刑。(12)五常之道:仁、义、礼、智、信等人性常行之道。(13)饕(tāo):贪甚。饕(xiān):奸邪。(bì):偏颇,邪僻。(14)闲:熟习。(15)故曰云云:此《孝经》载孔子之言。(16)齐鲁之士:指鲁两生之辈(参《叔孙通传》)。(17)案行:巡视。(18)营表:建筑时度量地基的标志。 (19)遭成帝崩等句:意谓成帝欲立辟雍,虽未就而崩,也算是美事,故谥成。

  及王莽为宰衡(1),欲耀众庶(2),遂兴辟雍,因以篡位,海内畔(叛)之。世祖受命中兴(3),拨乱反正,改定京师于土中(4)。即位三十年,四夷宾服,百姓家给(5),政教清明,乃营立明堂、辟雍。显宗即位(6),躬行其礼,宗祀光武皇帝于明堂,养三老五更于辟雍(7),威仪既盛美矣。然德化未流洽者,礼乐未具,群下无所诵说,而庠序尚未设之故也。孔子曰:“辟(譬)如为山,未成一匮,止,吾止也(8)。”今叔孙通所撰礼仪,与律令同录,臧(藏)于理官(9)。法家又复不传(10)。汉典寝而不著(11),民臣莫有言者。又通没(殁)之后,河间献王采礼乐古事,稍稍增辑(集),至五百余篇(12)。今学者不能昭见,但推士礼以及天子,说义又颇谬异,故君臣长幼交接之道浸以不章。

  (1)宰衡:伊尹为阿衡,周公为太宰。汉平帝加王莽称号宰衡,意谓可媲美伊周。(2)耀(yào):眩惑;迷乱。(3)世祖:东汉光武帝。(4)土中:指洛阳。(5)家给:家家皆足。(6)显宗:东汉明帝。(7)三老五更:相传古代设三老五更之位,以养老人。(8)孔子曰等句:此《论语·子罕篇》载孔子之言。意谓功亏一篑。(9)理官:司法官。(10)法家:指习刑法之人。(11)寝:息也。(12)五百余篇:沈钦韩曰:“《艺文志》河间献王所集合乐记共二百三十余篇耳,疑‘五百’误也。”

  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易(1),故先王著其教焉(2)。

  (1)其移风易俗易:景祐本“深”下无“其”字,“俗”下无“易”字。(2)著:明也。

  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而无哀乐喜怒之常,应感而动,然后心木形焉。是以纤微憔瘁之音作(1),而民思忧:阐谐嫚易之音作(2),而民康乐;粗厉猛奋之音作(3),而民刚毅;廉直正诚之音作,而民肃敬;宽裕和顺之音作,而民慈爱;流辟(僻)邪散之音作,而民yín乱。先王耻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4),本之情性,稽之度数,制之礼仪,合生气之和(5),导五常之行(6),使之阳而不散,阴而不集(7),刚气不怒,柔气不慑(8),四畅交于中(9),而发作于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夺,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也,不使邪气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也(10)。

  (1)憔瘁:刘攽、钱大昕言当依《礼·乐礼》读为噍杀。噍杀为乐声蹙急之义。(2)阐:广也。谐:和也。嫚易:言和缓不急刻。(3)粗:粗犷。厉:严肃。猛:猛烈。奋:振作。(4)雅颂:雅乐为朝廷的乐曲,颂乐为宗庙祭祀的乐曲,二者古以为“正乐”。(5)生气:阴阳之气。(6)导:引也。五常:五行(金、木、水、火、土)。或指五伦,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7)集:谓聚滞。(8)慑:恐惧;丧气;(9)畅:通达。(10)是先王立乐之方:王先谦曰:“自‘乐者,先王之所乐也’至此,皆用《乐记》而微删易其文。”

  王者未作乐之时,因先王之乐以教化百姓,说(悦)乐其俗,然后改作,以章功德。《易》曰:“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1)。”昔黄帝作《咸池》,颛顼作《六茎》,帝喾作《五英》,尧作《大章》,舜作《招》,禹作《夏》,汤作《濩》,武王作《武》,周公作《勺》(2)。《勺》,言能勺先祖之道也(3)。《武》,言以功定天下也。《濩》,言救民也。《夏》,大承二帝也(4)。《招》,继尧也。《大章》,章之也。《五英》,英华茂也。《六茎》,及根茎也。《咸池》,备矣。自夏以往,其流不可闻已,《殷颂》犹有存者。《周诗》既备,而其器用张陈,《周官》具焉。典者自卿大夫师瞽以下,皆选有道德之人,朝夕习业,以教国子。国于者,卿大夫之子弟也,皆学歌九德(5),诵六诗(6),习六舞、五声、八音之和(7)。故帝舜命夔曰(8):“女(汝)典乐,教胄子(9),直而温(10),宽而栗(11),刚而无虐(12),简而无敖(傲)。(13)诗言志,歌咏言(14),声依咏,律和声(15),八音克谐(16)。”此之谓也。又以外赏诸侯德盛而教尊者。其威仪足以充目,音声足以动耳,诗语足以感心(17),故闻其音而德和,省其诗而志正(18),论其数而法立。是以荐之郊庙则鬼神飨,作之朝廷则群臣和,立之学官则万民协。听者无不虚己竦神(19),说(悦)而承流,是以海内遍知上德,被服其风(20),光辉日新,化上迁善,而不知所以然,至于万物不夭,天地顺而嘉应降。故《诗》曰:“钟鼓穰穰,磬管锵锵,降福穰穰(21)。”《书》云:“击石拊石,百兽率舞(22)。”鸟兽且犹感应,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故乐者,圣人之所以感天地,通神明,安万民,成性类者也。然自《雅》《颂》之兴,而所承衰乱之音犹在,是谓淫过凶嫚之声,为设禁焉。世衰民散,小人乘君子(23),心耳浅薄,则邪胜正。故《书》序“殷纣断弃先祖之乐,乃作淫声,用变乱正声,以说(悦)妇人(24)。”乐官师瞽抱其器而奔散,或适诸侯,或入河海。夫乐本情性,浃肌肤而臧(藏)骨髓,虽经乎千载,其遗风余烈尚犹不绝。至春秋时,陈公子完奔齐(25)。陈,舜之后,《招乐》存焉。故孔子适齐闻《招》,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26)!”美之甚也。

  (1)《易》曰等句:此《易·豫卦》象辞。崇:犹尊。崇德:谓尊崇其德而歌颂之。殷:盛也。荐:进也。配:犹献。(2)《咸池》、《六茎》等等;皆乐名。(3)勺:同“酌”。酌,取也。(4)二帝:谓尧、舜。(5)九德:师古曰:“水、火、金、木、土、谷谓之六府。正德、利用、厚生谓之三事。六府三事之九功。九功之德皆可歌也,故言九德也。”(6)六诗:即诗之六义风、赋、比、兴、雅、颂。(7)六舞;谓帗舞、羽舞、舞、旄舞、干舞、人舞。五声:宫、商、角、徵、羽。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8)夔:相传舜臣之名。(9)胄子:即国子。(10)直而温:正直而温和。(11)宽而栗:宽大而敬栗。(12)刚而无虐:刚毅而不害虐。(13)简而无傲:简约而不傲慢。(14)诗言志,歌咏言: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15)声依咏,律和声:五声所以助歌,六律所以和声。(16)谐:和也。 (17)语:“歌”之误(王念孙说)。(18)省:视也。(19)竦:肃敬。(20)被服其风:言象其风化若被而服之。(21)《诗》曰等句:引诗见《诗·周颂·执竞》。锽锽:声音宏亮和谐。锵锵:声音盛多。降福:谓降福于祭者。穰(ráng)穰:多貌。(22)《书》云等句:引文见《尚书·虞书·舜典》。谓击柎磬石,则百兽相率而舞。(23)乘:陵也。(24)《书》序等句:引文见《尚书·周书·泰誓》。(25)陈公子完:即田敬仲。其奔齐事,参《左传》庄公二十二年。(26)孔子适齐闻《招》:事见《论语·述而篇》。图:想也。斯:这个境界。

  周道始缺,怨刺之诗起。王泽既竭,而诗不能作。王官失业,《雅》《颂》相错(1),孔子论而定之,故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2)。”是时,周室大坏,诸侯恣行;设两观(3),乘大路(4)。陪臣管仲、季氏之属(5),三归《雍》彻()(6),八佾舞廷(7)。制度遂坏,陵夷而不反(返)(8),桑间、濮上(9),郑、卫、宋、赵之声并出(10),内则致疾损寿,外则乱政伤民。巧伪因而饰之,以营乱富贵之耳目(11)。庶人以求利,列国以相间(12)。故秦穆遗戎而由余去(13),齐人馈鲁而孔子行(14)。至于六国,魏文侯最为好古,而谓子夏曰:“寡人听古乐则欲寐(15),及闻郑、卫(16),余不知倦焉。”子夏辞而辨之,终不见纳(17),自此礼乐丧矣(18)。

  (1)《雅》《颂》:《诗经》篇名。也是古代乐曲分类名称。错:杂也。(2)孔子论而定之,故曰等句:事见《论语·子罕篇》。(3)两观:宫门前两边的望楼。按古礼制,诸侯只能一观。(4)大路:天子所乘的车。(5)陪臣:诸侯之大夫,对天子自称陪臣。管仲:齐桓公时大臣。季氏:鲁桓公子季友之后,执政而奢僭。 (6)三归:说法不一。有说娶三姓之女。妇女出嫁曰归。有说台名。有说指市租常例之归公者。《雍》:乐名。古时贵族膳时所奏。《雍》:言膳时奏《雍》。(7)佾(yì):为古代乐舞的行列。八佾:古代天子专用的乐舞。一行八人,八行六十四人。(8)陵夷:逐渐衰落。(9)桑间:卫地名。濮上:在濮水之上。(10)郑、卫之声:古时俗乐。当时或以为淫声。赵:春秋无赵国。王先谦以为“齐”之误。(11)营乱:惑乱。(12)相间(jiàn):互相矛盾。(13)秦穆遗戎而由余去:秦穆公欲兼并西戎,赠送女乐,由余谏戎王不听,遂去戎而入秦。(14)齐人馈鲁而孔子行:齐人送给鲁国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离去。(15)寐(mèi):入睡,睡着。(16)郑、卫:指郑、卫之声。(17)子夏辞而辨之,终不见纳:事见《礼·乐记》。(18)礼乐丧:谓礼乐之道丧失殆尽。

  汉兴,乐家有制氏(1),以雅乐声律世世在大(太)乐官,但能纪其铿鼓舞(2),而不能言其义。高祖时,叔孙通因秦乐人制宗庙乐。大(太)祝迎神于庙门(3),奏《嘉至》(4),犹古降神之乐也。皇帝入庙门,奏《永至》,以为行步之节,犹古《采荠》、《肆夏》也(5)。乾豆上(6),奏《登歌》,独上歌,不以管弦乱人声,欲在位者遍闻之,犹古《清庙》之歌也。《登歌》再终,下奏《休成》之乐,美神明既飨也。皇帝就酒东厢,坐定,奏《永安》之乐,美礼已成也。又有《房中祠乐》,高祖唐山夫人所作也(7)。周有《房中乐》,至秦名曰《寿人》。凡乐,乐其所生,礼不忘本。高祖乐楚声(8),故《房中乐》楚声也。孝惠二年,使乐府令夏侯宽备其箫管(9),更名曰《安世乐》。

  (1)制氏:善乐事,得鲁乐之真传。(2)铿:金石之声。(3)太祝:官名。掌祭祀。(4)《嘉至》:此及下文《永至》、《登歌》、《休成》、《永安》,皆乐章篇名。(5)《采荠》、《肆夏》:古乐名。(6)乾豆:乾,干肉。豆,祭器。古时将干肉置于豆中以祭祀天地祖先。(7)唐山夫人:汉高祖之姬。唐山,姓也。(8)乐:喜欢。(9)乐府令:汉武帝时始立乐府,惠帝时不可能有乐府令。此后人妄述前事。

  高庙奏《武德》、《文始》、《五行》之舞;孝文庙奏《昭德》、《文始、》《四时》、《五行》之舞;孝武庙奏《盛德》、《文始》、《四时》、《五行》之舞。《武德舞》者,高祖四年作,以象天下乐己行武以除乱也。《文始舞》者,曰本舜《招舞》也(1),高祖六年更名曰《文始》,以示不相袭也。《五行舞》者,本周舞也;秦始皇二十六年更名曰《五行》也。《四时舞》者,孝文所作,以示天下之安和也。盖乐己所自作,明有制也;乐先王之乐,明有法也。孝景采《武德舞》以为《昭德》,以尊大(太)宗庙(2)。至孝宣,采《昭德舞》为《盛德》,以尊世宗庙(3)。诸帝庙皆常奏《文始》、《四时》、《五行舞》云。高祖六年又作《昭容乐》、《礼容乐》。《昭容》者,犹古之《昭夏》也,主出《武德舞》(4)。《礼容》者,主出《文始》、《五行舞》(5)。舞人无乐者(6),将至至尊之前不敢以乐也(7);出用乐者,言舞不失节,能以乐终也。大氐(抵)皆因秦旧事焉。

  (1)曰:此字衍(王念孙说)。(2)太宗:指文帝。(3)世宗:指武帝。(4)《昭容》者等句:此谓《武帝舞》出,则奏《昭容乐》。(5)《礼容》者等句:此谓《文始》、《五行舞》出,则奏《礼容乐》。(6)人:“入”之误(吴恂说)。“无乐”与下文“出用乐”对举。(7)至尊:君主,皇帝。

  初,高祖既定天下,过沛(1),与故人父老相乐,醉酒欢哀,作“风起”之诗(2),令沛中僮儿百二十人习而歌之。至孝惠时,以沛宫为原庙(3),皆令歌儿习吹以相和,常以百二十人为员。文、景之间,礼官肄业而已(4)。至武帝定郊祀之礼,祠太一于甘泉(5),就乾位也(6);祭后土于汾阴(7),泽中方丘也(8)。乃立乐府(9),采诗夜诵(10),有赵、代、秦、楚之讴。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11),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12),略论律吕(13),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14)。以正月上辛用事甘泉圜(圆)丘(15),使童男女七十人俱歌,昏祠至明(16)。夜常有神光如流星止集于祠坛,天子自竹宫而望拜(17),百官侍祠者数百人皆肃然动心焉。

  (1)沛:县名。今江苏沛县。(2)《风起》之诗:即《大风歌》。(3)原庙:正庙之外别立之庙。(4)肄:习也。(5)太一:神名。《史记·封禅书》云,“天神贵者太一。”甘泉:宫名。在今陕西淳化西北。(6)乾位:言在京师(长安)之西北。(7)后土:神名。地神。汾阴:县名。在今山西河津县西南。(8)方丘:土丘以方象地形。或说“圆丘”,言土丘以圆象天形,(9)乐府:官署名。掌管诗歌乐舞。(10)夜诵:夜间诵习。(11)李延年:汉代音乐家。《佞幸传》有传。协律都尉:官名。掌音乐。(12)司马相如:本书卷五十七有其传。相如作诗赋在前,延年为新声在后。所谓“举”乃举相如之诗,而非举其人。(13)律吕:泛指音律、乐律、声律。十二律也称律吕。十二律单数的六个律称“律”,又称“阳律”,双数的六个律称“吕”,又称“阴吕”。(14)十九章:即《郊祀歌》十九章。(15)上辛用事:用《周礼》郊天日。辛,取斋戒自新之义。圆丘:取象天 725形。(16)昏祠至明:言郊祀通宵达旦。(17)竹宫:以竹所建之宫。《汉阳仪》云,竹宫距祠坛三里。

  《安世房中歌》十七章,其诗曰:大孝备矣,休德昭清(1)。高张四县(悬)(2),乐充宫庭。芬(纷)树羽林(3),云景杳冥(4),金支(枝)秀华(5),庶旄翠旌(6)。

  (1)休:美也。清:犹“明”。(2)高张四悬:谓四面悬挂钟磬而高张之。(3)纷树羽林:谓羽葆众多如林。(4)云景杳冥:谓如云日之杳冥。(5)金枝秀华:谓黄金为枝,若草木之秀华。(6)庶:众也。旄:旄牛尾。庶旄翠旌:用许多旄牛尾和翠羽饰在竿顶的旗。

  《七始华始》(1),肃倡和声(2)。神来宴嬉(3),庶几是听(4)。粥粥音送(5),细齐人情(6)。忽乘青玄(7),熙事备成(8)。清思(9),经纬冥冥(10)。

  (1)《七始华始》:乐名。(2)肃:敬也。和声:和谐之声。(3)宴嬉(xī):宴饮嬉乐。(4)庶几:也许可以。(5)粥粥:敬惧貌。音送:以乐送神。(6)细齐人情:意谓音乐感染人情,使之齐肃。 (7)青玄:谓天。(8)熙事:盛美之事。(9)(yǒuyǒu):幽静貌。(10)经纬:规划治理。冥冥:高远。

  我定历数,人告其心(1)。敕身齐(斋)戒(2),施教申申(3)。乃立祖庙,敬明尊亲。大矣孝熙(4),四极爰臻(5)。

  (1)告:觉也。使觉悟知己意。(2)赦:谨敬之貌。(3)申申:反复不休。(4)熙:福也。(5)四极:四方极远之处。爰:于是。臻:达到。

  王侯秉德,其邻翼翼(1),显明昭式。清明(畅)矣(2),皇帝孝德。竟全大功,抚安四极。

  (1)邻:谓近臣。翼翼:恭敬之义。(2)畅:通也。

  海内有奸,纷乱东北(1)。诏抚成师(2),武臣承德(3),行乐交逆(4),《箫》、《勺》群慝(5)。肃为济哉(6),盖定燕国(7)。

  (1)海内有奸,纷乱东北:此谓匈奴、燕国等。(2)诏抚成师:谓诏命 出师安抚。(3)承德:谓秉承君主意旨。(4)行乐交逆:谓师行而和乐,远近皆迎(刘敞说)。(5)《箫》《勺》群慝:解说不一。晋灼曰:“《萧》,舜乐也。《勺》周乐也。言以乐征伐也。”师古曰:“言制定新乐,教化流行,则逆乱之徒尽交欢也。”李光地曰:“箫勺,即销铄。”王先谦以为是。慝(tè):邪恶。(6)肃为济哉:谓行师以严肃取济。(7)燕国:指燕王臧荼。

  大海荡荡水所归(1),高贤愉愉民所怀(2)。大山崔,百卉殖(3)。民何贵?贵有德(4)。

  (1)荡荡:广大貌。(2)愉愉:和乐貌。怀:思也。(3)此谓崔嵬的大山,能生殖百卉。(4)大山崔,百卉殖:谓民众所尊贵的是有德之君。

汉书--礼乐志第二全文原文翻译汉书--礼乐志第二全文原文翻译

  安其所,乐终产(1)。乐终产,世继绪(2)。飞龙秋(3),游上天。高贤愉,乐民人(4)。

  (1)安其所,乐终产:谓万物各安其所,乐终其产。(2)世继绪:传祚无穷。(3)秋:飞貌。(4)高贤愉,乐民人:谓王者有和乐之德,使得民众安乐。

  丰草葽(1),女罗施(2)。善何如,谁能回!(3)大莫大,成教德(4);长莫长,被无极(5)。

  (1)葽(yāo):草盛貌。(2)女罗:地衣类植物。即松罗。(3)善何如,谁能回:谓至德之善,不可干乱。回:乱也。(4)大莫大,成教德:谓以德教导民众最为重要。(5)被(bèi):及也。

  雷震震(1),电耀耀(2)。明德乡(向)(3),治本约(4)。治本约,泽弘大(5)。加被宠,咸相保(6)。德施大,世曼寿(7)。

  (1)震震:雷声。(2)耀耀:光耀貌。(3)明德向:谓上有明德,则为众所向。(4)治本约:谓图治之本,所操不在多。约:少也。(5)泽:德泽。李光地疑“大”为“久”之讹。(6)加被宠,咸相保:谓百姓幸蒙德泽,室家老幼皆相保。(7)曼:延也。

  都荔遂芳,窅窊桂华(1)。孝奏天仪,若日月光(2)。乘玄四龙(3),回驰北行(4)。羽旄殷盛,芬(纷)哉芒芒(5)。孝道随世(6),我署文章(7)。《桂华》(8)。

  (1)都荔遂芳,窅窊桂华:臣瓒曰:“《茂陵中书》,歌《都》、《桂英》、《美芳》、《鼓行》。”《都》:即《都荔》。《桂英》:即此章标题。《美芳》:下章之标题。《鼓行》:谓鼓乐以歌曲。窅窊(yǎowā):坳突起伏貌。(2)孝奏天仪,若日月光:谓孝道奏于天,天善之,故神降若日月之光。仪:善也。(3)玄:黑色。(4)北:古“背”字。王先谦曰:“‘北行’:背行。与‘回驰’同义。‘北’,古‘背’字。”(5)芒芒:渺茫。王先谦曰:“芒芒,言羽旄驰行愈远而不可见。”(6)随世:世代相承不替。汉代诸帝庙号并冠以孝,即此之义。(7)署:犹分部。或曰表也。(8)《桂华》:据臣瓒引《茂陵书》,当作“《桂英》”。李慈铭以为“华”为“英”之误。

  冯冯翼翼,承天之则(1)。吾易久远(2),烛明四极(3)。慈惠所爱,美若休德(4)。杳杳冥冥,克绰永福(5)。《美芳》(6)。

  (1)冯冯翼翼,承天之则:意谓辅翼百姓,秉承上天法则。(2)易:通“场”,边界。久:犹“长”。(3)烛明四极:意谓周知民情。(4)慈惠所爱,美若休德:意谓上有慈惠美德,民皆美而顺之。若:顺也。(5)杳杳冥冥,克绰永福:意谓居上宽仁,则杳冥之中永福佑之。绰:宽也。(6)《美芳》:作《美若》误。据臣瓒引《茂陵书》,当作“《美芳》”。

  硙硙即即(1),师象山则(2)。呜呼孝哉,案(安)抚戎国。蛮夷竭欢,象来致福(3)。兼临是爱(4),终无兵革。

  (1)硙硙(áiái):高貌。即即:充实。王先谦曰:“硙硙即即,盖居高思谦之义。”(2)师:众也。则:法也。师象山则:谓众类于山。(3)象:通蛮夷之言者称象。即译者。致福:进献祭祀之余肉称致福。(4)兼临是爱:意谓在上者兼爱天下。

  嘉荐芳矣,告灵飨矣(1)。告灵既飨,德音孔臧(2)。惟德之臧,建侯之常(3)。承保天休(4),令问不忘(5)。

  (1)飨(xiǎng):合祭。 (2)孔:甚也。臧:善也。(3)建侯:封建诸侯。(4)休:美也。(5)令问:善名。

  皇皇鸿明(1),荡侯休德(2)。嘉承天和,伊乐厥福(3)。在乐不荒(4),惟民之则(5)。

  (1)皇皇:犹“煌煌”,光明貌。(2)侯:与“兮”同义。荡兮:犹“荡荡”。广大。(3)伊:是也。厥:其。(4)荒:迷乱;享乐过度。(5)则: 法也。

  浚则师德(1),下民咸殖(2)。令问在旧(3),孔容翼翼(4)。

  (1)浚:深也。则:法也。师:众也。(2)咸:全,都。殖:繁殖,蕃息。(3)旧:久也。(4)孔:大也。孔容:大德之容。翼翼:盛也。

  孔容之常,承帝之明(1)。下民之乐,子孙保光(2)。承顺温良,受帝之光。嘉荐令芳,寿考不忘(3)。

  (1)帝:谓天。(2)保光:言永保其光宠。(3)不忘:言长久。

  承帝明德,师象山则。云施称民(1),永受厥福。承容之常(2),承帝之明。下民安乐,受福无疆(3)。

  (1)云施称民:言称物平施,其泽如云。(2)承容之常:意谓后嗣承孔容之常德而不改。(3)疆:界限。

  《郊祀歌》十九章,其诗曰:

  练时日(1),侯有望(2),焫萧(3),延四方(4)。九重开(5),灵之斿(6),垂惠恩,鸿祜休(7)。灵之车,结玄云,驾飞龙,羽旄纷(8)。灵之下,若风马(9),左仓龙,右白虎(10)。灵之来,神哉沛(11),先以雨(12),般(班)裔裔(13)。灵之至,庆阴阴(14),相放(仿)佛,震澹心(15)。灵已坐,五音饬(16),虞至旦(17),承灵亿(18)。牲茧栗(19),粢盛香(20),尊桂酒(21),宾八乡(22)。灵安留,吟青黄(23),遍观此,眺瑶堂(24)。众嫭并(25),绰奇丽(26),颜如荼(27),兆逐靡(28)。被华文,厕雾縠(29),曳阿锡(緆)(30),佩珠玉。侠嘉夜(31),茝兰芳(32),澹容与(33),献嘉觞(34)。

  《练时日》一

  (1)练:选也。(2)侯:乃也。(3)焫(ruò又读rè):同“”。烧也。(liáo):肠部的脂肪。萧:植物名。即艾蒿。(4)延:邀请;引来。四方:谓四方之神。(5)九重:九重天。(6)灵:神也。斿:即“游”。

  (7)鸿:大也。祜:福也。休:美也。(8)纷:多也。(9)灵之下,若风马:言其迅速。(10)仓龙、白虎:此及朱雀、玄武,汉代谓之四灵。 (11)沛:行动迅速貌。(12)先以雨:言神来以雨为先驱。(13)班:布也。裔裔:飞流之貌。或说群行貌。(14)庆:发语辞,通“羌”。阴阴:阴暗。(15)澹:动也。(16)饬:严整。(17)虞:乐也。

汉书--礼乐志第二全文原文翻译文章汉书--礼乐志第二全文原文翻译出自(24)眺:望也。瑶:似玉之石。瑶堂:以瑶所饰之堂。(25)嫭(hù):美女。(26)绰:犹“多”。(27)颜:容貌。茶(tú):管茅的白花。(28)兆:徵候;预兆。靡:华丽。(29)厕:杂也。雾縠(bú):如薄雾的轻纱。(30)曳(yè):拖、拉。阿緆(xì):织物名。阿,细缯。緆,细麻布。(31)侠:通“夹”、“挟”。嘉夜:有二说:一、芳草;二犹言良夜。 (32) 茝(chǎi):香草。兰草之类。(33)澹:安也。容与:言闲舒。(34)觞(shāng):酒文具盒作文杯。

  帝临中坛(1),四方承宇(2),绳绳意变(3),备得其所。清和六合(4),制数以五(5)。海内安宁,兴文匽(偃)武。后土富媪(煴)(6),昭明三光(7)。穆穆优游(8),嘉服上(尚)黄(9)。

  《帝临》二

  (1)帝:天神。中坛;中央之坛。(2)四方:四方之神。宇:四字。(3)绳绳:小心戒慎貌。(4)六合:天地四方。(5)制数以五:后土之神,其数五。(6)富煴:富庶繁盛。(7)三光:日、月、星。(8)穆穆:端庄貌。(9)上黄:土色上黄。王先谦曰:“此祀中央黄帝歌。”

  青阳开动(1),根荄以遂(2),膏润并爱(3),跂行毕逮(4)。霆声发荣(5),岩处顷(倾)听(6),枯槁复户(7),乃成厥命。众庶熙熙(8),施及夭胎(9),群生啿啿(10),惟春之祺(11)。

  《青阳》三(12)邹子乐(13)。

  (1) 青阳:谓春。(2)荄(gāi):草根。遂:谓生芽。(3)并:兼也。_(4)跂(qí)行:虫行貌。逮:及也。(5)霆声发荣:谓植物将荣,待雷霆发动之。(6)岩:穴也。岩处:指穴居的蛰虫。(7)枯槁:指干枯的草木。(8)熙熙:和乐貌。(9)施:延也。夭:幼稚之物。胎:在孕之物。(10)啿啿(dǎn bān):丰厚之貌。(11)祺:福也。(12)《青阳》:此及下文《朱明》、《西颢》、《玄冥》,均为迎时气之乐歌。(13)邹子乐:疑邹忌所传之乐谱(陈直说)。

  朱明盛长(1),旉(敷)与万物(2),桐生茂豫(3),靡有所诎(屈)。敷华就实(4),既阜既昌(5),登成甫田(6),百鬼迪尝(7)。广大建祀,肃雍不忘,神若宥之(8),传世无疆。

  《朱明》四邹子乐。

  (1)朱明:谓夏。(2)敷与:犹敷施。普施。(3)桐:“通“侗”。侗(tóng):幼稚无知。茂豫:盛美光泽。(4)敷:布也。就:成也。(5)阜:大也。昌:盛也。(6)登成:成熟。甫田:大田。(7)百鬼:百神。迪:进用。尝:谓尝新。古时农作物收获后,进献于神。(8)若:善也。宥:祐也。

  西颢沆砀(1),秋气肃杀,含秀垂颖(2),续旧不废(3)。奸伪不萌,妖孽伏息,隅辟(僻)越远,四貉咸服(4)。既畏兹威,惟慕纯德(5),附而不骄(6),正心翊翊(7)。

  《西颢》五邹子乐。

  (1)西颢:两方颢天。颢,白也。沆砀:白气之貌。(2)秀:植物结实。颖:叶末曰颖。(3)续旧:犹嗣续。登新之意。(4)四貉:犹言四夷。或曰专指朝鲜。(5)纯:大也。(6)附:归附;附属。(7)翊翊:虔敬貌,恭谨貌。通“翼翼”。

  玄冥陵阴(1),蛰虫盖臧(藏),草木零落,抵冬降霜(2)。易乱除邪(3),革正异俗(4),兆民反本,抱素怀朴。条理信义,望礼五岳(5)。籍敛之时(6),掩收嘉谷。

  《玄冥》六邹子乐。

  (1)玄冥;北方之神(师古说)。(2)抵:至也。(3)易;改变。(4)革:改也。(5)五岳:即嵩山(中岳)、泰山(东岳)、华山(西岳)、衡山(南岳)、恒山(北岳)。(6)籍敛:谓收籍田。

  惟泰元尊(1),媪神蕃釐(2),经纬天地,作成四时。精建日月,星辰度理,阴阳五行,周而复始。云风雷电,降甘露雨,百姓蕃滋(3),咸循厥绪(4)。继统共(恭)勤(5),顺皇之德(6)、鸾路(辂)龙鳞(7),罔不肸饰(8)。嘉笾列陈(9),庶几宴享(飨)(10),灭除凶灾,烈腾八荒(11)。钟鼓竽笙,云舞翔翔(12),招摇灵旗(13),九夷宾将(14)。

  《惟泰元》七建始元年(15),丞相匡衡奏罢“蛮路龙鳞”,更定诗曰“涓选休成”(16)。

  (1)惟泰元尊:谓太一至尊。太元:即太一(神)。(2)“媪”:当作“煴”。煴神:谓郁烟以祀神。蕃:多也。釐:福也。(3)蕃滋:繁衍增多。(4)循:顺也。绪:业也。(5)继统:言天子继承祖统。(6)皇:皇天。(7)鸾路:即鸾铬(天子之车)。路,通“辂”。龙麟:形容鸾辂装饰如龙鳞。(8)罔:无也。肸(xī)饰:涂饰;装饰。(9)嘉笾(biān):谓祭祀之笾中果物。笾,以竹编的食器。(10)宴享:同“宴飨最美的姿态阅读答案”。指以酒食祭神。(11)列腾八荒:言威烈之盛,逾于八方荒远之地。(12)翔翔:高飞貌。(13)招摇:星名。在北斗杓端。招摇灵旗:祷兵之旗。(14)九夷:谓各族。宾将:犹宾从。服从;归顺。(15)建始元年:即_前32年。 (16)奏罢等句:钱大昕曰:“《志》云‘奏罢’者,谓去‘鸾路,句,改为‘涓选休成’也。下章云‘奏罢黼绣周张,更定诗曰肃若旧典’,亦谓去‘黼绣’句,改为‘肃若旧典’也。……其余仍用旧文。”涓:同“蠲”,除也。谓除恶。选休成:选用美成者。

  天地并况(贶)(1),惟予有慕,爰熙紫坛(2),思求厥路(3)。恭承禋祀,缊豫为纷(4),黼绣周张(5),承神至尊。千童罗舞成八溢(佾)(6),合好效欢虞(娱)泰一。九歌毕奏斐然殊(7),鸣琴竽瑟会轩朱(8)。璆磐金鼓(9),灵其有喜,百官济济(10),各敬厥事。盛牲实俎进闻膏(11),神奄(淹)留(12),临须摇(13)。长丽前掞(焰)光燿(耀)明(14),寒暑不忒况(贶)皇章(15)。展诗应律鋗玉鸣(16),函(含)宫吐角激徵清(17)。发梁扬羽申以商(18),造蕬新音永久长。声气远条凤鸟翔(19),神夕奄虞(娱)盖孔享(20)。

  《天地》八 丞相匡衡奏罢“黼绣周张”,更定诗曰“肃若旧典”(21)。

  (1)况:赐予。引申为光顾。(2)爰:于是。熙:兴也。紫坛:紫色的坛。(3)思求厥路:思求降神之路。(4)缊豫:谓神享其祀而和悦。纷:盛貌。(5)黼绣:绣有斧形花纹之物。周张:调遍张设于坛上。坛上。(6)佾:列也。每列八人。八佾:八八六十四人。(7)斐:文采貌。文采(8)会轩朱:谓轩辕氏(黄帝)、朱襄氏(炎帝)会集。(9)璆(qiú)磬:玉磬。(10)济济(jǐjǐ):众多貌。(11)盛牲实俎进闻膏:谓以牲置于俎,以萧烧脂,则其芬磬达于神所。(12)淹留:其下当有“兮”字。(13)须摇:须臾。(14)长丽:灵鸟。(15)寒暑不忒:言阴阳和。忒,差也。贶皇章:赐君章德。(16)展诗:谓展诵诗。鋗(juān):鸣玉声。 (17)宫、角、徵:此三者及羽、商,合称五声,也称五音。(18)发梁:谓歌声绕梁。申:重也。(19)条:达也。(20)娱:乐也。盖:语气词。孔:甚也。(21)奏罢等句:谓匡衡奏罢“黼绣周张”句,改为“肃若旧典”。肃:敬也。若:顺也。

  日出入安穷?时世不与人同(1)。故春非我春,夏非我夏,秋非我秋,冬非我冬(2)。泊如四海之池,遍观是邪谓何(3)?吾知所乐,独乐六龙(4),六龙之调,使我心若(5)。皆黄其何不徕(来)下(6)!

  《日出入》九

  (1)日出入安穷,时世不与人同:谓日运行无穷,而人生命有限,世长而寿短。(2)春非我春等句:意谓日所历四时没有穷竟,而人寿不可能与四时共始终。(3)泊如四海之池等句:言日出入四海,遍观此世。泊:湖泽。谓何:设问之辞。(4)独乐六龙:谓日御六龙,行速而乐。(5)六龙之调,使我心若:谓见日御之调良,使我心善之。(6)訾:嗟叹辞。黄:乘黄。传说龙翼而马身,黄帝乘之升仙。

  太一况(贶),天马下(1),沾赤汗,沫流赭(2)。志倜傥(3),精权奇(4),浮云(5),暗上驰(6)。体容与(7),迣万里(8),今安匹(9),龙为友(10)。元狩三年马生渥洼水中作(11)。

  (1)下:谓由天而下。(2)沫(huì):通“颒”。洗面。赭:赭色。(3)倜傥(tì tang):卓异不凡。(4)权奇:高超,非常。(5)(niè):通“蹑”。踏。(6)暗上驰:言暗然而上驰。(7)容与:安逸自得貌。(8)迣(zhì):超逾。(9)安:何也。匹:相配。(10)龙为友:言只有龙可为之友。(11)元狩三年:当作元鼎四年。参考《武帝纪》。

  天马徕(来),从西极,涉流沙(1),九夷服(2)。天马徕,出泉水,虎脊两(3),化若鬼(4)。天马徕,历无草(5),径千里,循东道。天马徕,执徐时(6),将摇举,谁与期(7)?天马徕,开远门,竦予身,逝昆仑(8)。天马徕,龙之媒(9),游阊阖(10),观玉台(11)。太初四年诛宛王获宛马作(12)。

  《天马》十

  (1)流沙:沙漠。(2)九夷:指各少数民族。(3)虎脊两:言马毛色如虎脊者有两。(4)化若鬼:即《饶歌十八曲·君马黄》“易之有”之省文(陈直说)。易之:占之。(guī):浅黑色的马。(5)无草:指沙漠地区。(6)执徐:十二支中辰的别称。用以纪年。太初四年庚辰。(7)将摇举,谁与期:言当奋摇高举,不可与期。(8)天马来等句:文颖曰:“言武帝好仙,常庶几天马来,当乘之往发昆仑也。”竦(sǒng):通“耸”。往上跳。昆仑:山名。(9)天马来,龙之媒:意谓天马与神龙相类,天马已来,神龙必至。(10)阊阖:天门。(11)玉台:上帝住处。_(12)太初四年:即前101年。宛(yuān):大宛。西域国名。

  天门开,詄荡荡(1),穆并骋(2),以临飨(3)。光夜烛(4),德信著(5),灵浸鸿(6),长生豫(7)。大朱涂广,夷石为堂(8),饰玉梢以舞歌(9),体招摇若永望(10)。皇留俞(11),塞陨光(12),照紫幄(13),珠熉黄(14)。幡比翅回集(15),贰双飞常羊(16)。月穆穆以金波(17),日华耀以宣明(18)。假清风轧忽(19),激长至重觞(20)。神裴回(徘徊)若留放(21),殣冀亲以肆章(22)。函蒙祉福常若期(23),寂漻上天知厥时(24)。泛泛滇滇从高游(25),殷勤此路胪所求(26)。佻正嘉吉弘以昌(27),休嘉砰·隐溢四方(28)。专精厉意逝九阂(垓)(29),纷云六幕浮大海(30)。

  《天门》十一

  (1)詄(dié)荡荡:旷远貌。(2)穆:疑谓周穆王(杨树达说)。(3)临飨:谓周穆王宴西王母之事。师古曰:“言众神穆然方驾驰骋而临祠祭。”(4)光:神光。烛:照也。(5)著:明显;显露。(6)浸:益也。鸿:大也。(7)长生豫:言长生之乐。(8)大朱涂广,夷石为堂:言以丹涂堂皇,以平石为堂基。(参考章太炎《文始》、杨树达《窥管》)广:殿之大屋。夷:平也。(9)饰:装饰。玉梢:以玉装饰的竽。(10)体:形状。招摇:灵旗。永望:谓常得望见之。(11)俞:应答之词。 (12)塞:充塞,充满。(13)紫幄:紫色的篷帐。(14)熉熉(yun yuun):黄貌。(15)比翅:翅靠翅;齐飞。(16)贰:谓不一。常羊:犹逍遥。与“倘徉”义同。(17)穆穆:清明,柔和。(18)宣:遍也。(19)假:借也。轧忽:长远之貌。 (20)激长至:谓神来激疾而长。重觞:有二说。一说,谓累献;一说,若重叠觞飨。(21)放:寄也。(22)殣(jìn):觐见。冀:希望。亲:亲附。肆章:尽力章明。(23)函:包含。蒙:被也。常若期:谓神来有常期。(24)寂漻:同“寂寥”。厥时:谓飨荐之时。(25)泛泛:漂浮貌。滇滇(tián tián):盛貌。(26)胪(lú):陈述。所求:“指长生不死。(27)佻:愉悦(王先谦说)。嘉:嘉美。弘:大也。(28)休:美也。嘉:庆也。砰(pēng)隐:大声。(29)九垓:九重天。(30)纷云:同“纷纭”。多盛貌。六幕:犹言六合。

  景星显见(现)(1),信星彪列(2),象载昭庭(3),日亲以察(4)。参侔开阖(5),爱推本纪(6),汾脽出鼎,皇祐元始(7)。五音六律,依韦飨(响)昭(8),杂变并会,雅声远姚(遥)(9)。空桑琴瑟结信成(10),四兴递代八风生(11)。殷殷钟石羽蘥鸣(12)。河龙供鲤醇(纯)牺牲(13)。百末旨酒布兰生(14),泰(太)尊柘浆析朝酲(15)。微感心攸(悠)通修名(16),周流常羊思所并(17)。穰穰复正直往宁(18),冯蠵切和疏写(泻)平(19)。上天布施后土成,穰穰丰年四时荣。

  《景星》十二元鼎五年得鼎汾阴作(20)。

  (1)景星:也称德星。《史记·天官书》云:“其状无常,常出于有道之国。”(2)信星:即镇星(土星)。彪列:显著排列。(3)象:悬象。载:事也。象载昭庭:谓悬象秘事,昭显于庭。(4)日亲以察:谓日来亲近,甚为明察。(5)参侔开阖:谓与天地参。参:参与。侔:等也。开阖:谓乾坤阴阳,即天地。(6)爱推本纪:谓推本瑞应以纪元。(7)汾脽(shuí):即汾阴脽。在河东郡汾阴县(在今山西万荣西)。皇:大也。祜:福也。王先谦曰:“汾脽出鼎在元鼎四年,景星见在元封元年秋,《武纪》、《郊祀志》可互证。此当在元封二年湛祠时,追作是歌。”(8)依韦:即依违。韦、违通用。形容声音或离或合。飨:通“响”。昭:明也。(9)姚:通“遥”。(10)空桑琴瑟:空桑,地名,产善木,可为琴瑟。(11)四兴递代:谓舞者四县代奏。八风:八方之风,谓东北曰条风,东方曰明庶风,东南曰清明风,南方曰景风,西南曰凉风,西方曰阊阖风,西北曰不周风,北方曰广莫风。(12)殷殷:众多。石:谓馨。羽蘥:雉羽与蘥,古代文舞用的舞具与乐器。(13)河龙出鲤:谓河龙出鲤以供祀。纯:纯一不杂。牺牲:为祭祀宰杀的牲畜。(14)百末:百花之木。旨:美也。以百花末杂酒,故香美。布兰生:布列若兰之生。(15)太尊:太古之酒器。柘浆:以甘柘所制的饮料。析:解也。酲(chéng):病酒。(16)微感:精微感应。攸:与“悠”同。修名:盛美的名声。(17)周流:犹周行。常羊:犹逍遥。与“徜徉”义同。思所并:思与神道相合。(18)穰穰:众多。复:犹“归”。直:当也。往宁:往日心愿。(19)冯:冯夷,河伯。蠵(xī):蠵龟。又名灵蠵。切和:切厉谐和。疏:疏导。写:通“泻”。宣泄。(20)元鼎五年:王先谦曰:“《武纪》得鼎在四年(前113)。‘五’当‘四’。”是。

  齐(斋)房产草,九茎连叶,宫童效异(1),按因案谍(牒)(2)。玄气之精(3),回复此都(4),蔓蔓日茂(5),芝成灵华。

  《齐(斋)房》十三元封二年芝生甘泉斋房作(6)。

  (1)宫童:谓汾阴宫中之童(陈直说)。(2)按:翻阅。牒:谱牒。(3)玄气:天气。(4)此都:指云阳之都,即甘泉宫。(5)蔓蔓:长久。(6)元封二年:即前109年。甘泉:甘泉宫,在今陕西淳化西北。

  后皇嘉坛(1),立玄黄服(2),物发冀州(3),兆蒙祉福。沇沇四塞(4),遐狄合处(5),经营万亿(6),咸遂厥宇(7)。

  《后皇》十四

  (1)后皇:皇帝。坛:祭坛。元鼎四年(前113),立后土祠于汾阴雅上。(2)服:祭服。(3)冀州:州名。汾阴属冀州。(4)沇沇(yanyǎn):盛多貌。或流行之貌。(5)遐:远也。狄:有二说。一说夷狄之狄;一说“逖”之省文。合处:共处。(6)万亿:指亿万兆民。(7)宇:居也。王先谦曰:“此得鼎汾阴时作。”

  华烨烨,固灵根(1)。神之游,过天门,车千乘,敦(屯)昆仑(2)。神之出,排玉房,周流杂,拔(茇)兰堂(3)。神之行,旌容容(4),骑沓沓(5),般纵纵(6)。神之徕(来),泛翊翊(7),甘露降,庆云集(8)。神之揄(9),临坛宇(10),九疑宾(11),夔龙舞(12)。神安坐,翔吉_时(13),共(恭)翊翊(14),合所思。神嘉虞(娱)(15),申贰觞(16),福滂洋(17),迈延长。沛施枯(18),汾之阿(19),扬金光,横泰(太)河(20),莽若云(21),增阳波(22)。遍胪欢(23),腾天歌(24)。_

  《华烨烨》十五

汉书--礼乐志第二全文原文翻译古文典籍

  (1)华烨烨:固灵根:谓灵之车。华:与上“金支秀华”同义。烨烨:光闪烁貌;光盛貌。固灵根:金华下有根茎,故云“固灵根”。(2)敦:通“屯”。聚也。(3)拔:“茇(bá)之借字。舍止。(4)容容:流动起伏貌。(5)沓沓:疾行貌。(6)般:相连。纵纵(zōng zōng):众多。(7)翊翊:飞貌。 (8)庆云:五色云。古以为祥瑞之气。(9)揄:“愉”之假借字,谓愉乐(陈直说)。(10)坛宇:谓祭祀坛场及宫室。(11)九疑:山名。传说舜葬于此。此指舜。九疑宾:谓以舜为宾客。(12)夔(kuí):人名。相传为尧舜时乐官。龙:人名。相传于尧舜时掌纳言。(13)神安坐,翔吉时:谓神安坐回翔,皆趣吉时。(14)翊翊:敬也。(15)娱:欢乐。(16)贰觞:犹重觞。(17)滂洋(Pāngyáng):丰厚而广大。 (18)沛:充盛貌。(19)汾:水名。在今山西省境。阿:水曲处。(20)太河:大河。(21)莽:犹莽莽,广大貌。(22)阴波:大波(吴恂说)。(23)胪:陈也。(24)腾:升也。天歌:王先谦曰:“帝自作《秋风词》,故曰天歌。”又曰:“此礼后土祠毕,济汾河作。”

  五神相(1),包四邻(2),土地广,扬浮云。挖嘉坛(3),椒兰芳,璧玉精(4),垂华光。益亿年,美始兴,交于神,若有承(5)。广宣延(6),咸毕觞(7),灵舆位(8)偃蹇骧(9)。卉汩胪(10),析奚遗(11)?淫淥泽(12),汪然归(13)。

  《五神》十六

  (1)五神相:谓五帝坛环居于太一之下。(2)包:含也。四邻:四方。(3)扢(gǔ):摩,擦拭。(4)璧:礼神之璧。玉精:玉之精英。(5)永:意谓承受天赐。(6)广宣延:遍延诸神。(7)咸毕觞:尽毕觞爵。(8)位:各就其列。(9)偃蹇:天矫貌。骧:昂首;高举。(10)卉汩:急速貌。胪:陈也。 (11)析:分也。奚:何也。遗:遗留。(12)淫:长久,淹留。或曰溢也。淥泽:有二说,一说,泽名;一说,神之赐禄。淥,当是“禄”。(13)汪然:深广貌。归:言归上天。

  朝陇首(1),览西垠(2),雷电尞(燎),获白麟。爱五止(趾)(3),显黄德,图匈虐,熏鬻殛(4)。辟流离,抑不详(祥)(5),宾百僚(6),山河飨。掩回辕(7),鬗长驰(8),腾雨师,洒路陂(9)。流星陨,感惟风,归云(10),抚怀心(11)。

  《朝陇首》十七元狩元年行幸雍获白麟作(12)。

  (1)陇首:陇坻之首。(2)垠(yín):边际,界限。(3)垠:发语辞。五趾:白麟足有五蹄。(4)熏鬻:匈奴本号。殛:诛也。(5)辟流离,抑不祥:谓打击恶人。辟:屏除。流离:枭也。喻恶人。抑:抑黜。不祥:指坏人。(6)百僚:百神之官。(7)掩:与“奄”同。忽然。(8)鬻(Mán):长貌。(9)路陂:路傍。(10)(niè):通“蹑”。踏。(11)。怀心:怀柔四夷之心。(12)元狩元年:即前122年。雍:县名。在今陕西凤翔南。

  象载瑜(1),白集西(2),食甘露,饮荣泉。赤雁集,六纷员(纭)(3),殊翁杂,五采文(4)。神所见(现)(5),施祉福,登蓬莱(6),结无极(7)。

  《象载瑜》十八太始三年行幸东海获赤雁作(8)。

  (1)象载:象舆。瑜:美貌。(2)色集西:色白而出西方。指雍之白麟。(3)六:指所获赤雁之数。纷员:即纷坛。员、纭古字通。(4)殊翁杂,五采文:言赤雁的文采,与凫翁杂文有异。翁:凫翁。(陈直说)(5)见:同“现”。显示。(6)蓬莱:海岛名。(7)结:成也。(8)太始三年;即前94年。东海:郡名。治郯县(今山东郯城)。

  赤蛟绥(1),黄华盖(2),露夜零(3),昼暗濭(4)。百君礼(5),六龙位,勺(酌)椒浆(6),灵已醉。灵既享,锡吉祥,芒芒极(7),降嘉觞。灵殷殷(8),烂扬光(9),延寿命,永未央。(10)杳冥冥(11)塞六合,(12)泽汪(13),辑(集)万国(14)。灵禗禗(15),象舆(16),票(飘)然逝(17),旗逶蛇(18)。礼乐成,灵将归,讬玄德(19),长无衰(20)。

  《赤蛟》十九

  (1)绥(suí):上车时挽手所用的绳索。绳色赤,故以赤蛟形容之。(2)盖:车盖。其色黄,故云黄华盖。(3)零:落也。(4)暗濭:云气阴暗貌。同“暗霭”。(5)百君:谓百神。(6)勺:通“酌”。舀取。(7)芒芒:广大貌。(8)殷殷:盛也。(9)烂:光貌。(10)未央:未尽;未已。 (11)杳(yǎn)冥冥:昏暗。(12)塞:充满。六合:谓天地与四方。 (13)汪:言饶多。(14)辑;与“集”同。(15)禗禗(sīsī):不安,欲去貌。(16)(yǐ):等待。(17)票:(piān):轻举貌。(18)逶蛇:同“逶迤”。曲折宛转貌。(19)托玄德:托恃天德。(20)长无衰:长生而不衰老。

  其余巡狩福应之事(1),不序郊庙,故弗论。

  (1)巡狩之事;指武帝巡狩诗歌。福应之事:指宣帝福应之诗。

  是时,河间献王有雅材(1),亦以为治道非礼乐不成,固献所集雅乐。天子下大乐官(2),常存肄之(3),岁时以备数,然不常御(4),常御及郊庙皆非雅声。然诗乐施于后嗣,犹得有所祖述(5)。昔殷周之《雅》《颂》(6),乃上本有娀、姜原(7),契、稷始生(8),玄王、公刘、古公、大(太)伯、王季、姜女、大任、太姒之德(9),乃及成汤、文、武受命(10),武丁、成、康、宣王中兴(11),下及辅佐阿衡、周、召、太公、申伯、召虎、仲山甫之属(12),君臣男女有功德者,靡不褒扬(13)。功德既信美矣,褒扬之声盈乎天地之间,是以光名著于当世,遗誉垂于无穷也。今汉郊庙诗歌,未有祖宗之事,八音调均(14),又不协于钟律(15),而内有掖庭材人(16),外有上林乐府(17),皆以郑声施于朝廷(18)。

  (1)河间献王:刘德。本书卷三十六有其传。(2)下:发下。(3)肄(yí):学习。(4)御:奉进。(5)祖述:师法前人,加以陈述。(6)《雅》、《颂》:《诗经》的组成部分。(7)有娀:传说简狄乃有娀之女,吞燕卵而生契。姜原:即姜嫄,后稷之母。(8)契:商的祖先。稷:即后稷,周的祖先。(9)玄王:即契。吴恂云:“‘始生玄王’四字,疑‘有娀,之注语阑入本文,致辞不可通,颜监不省其误,遂谓玄王非契一人,缪矣。”此说是。公刘:后稷之曾孙。古公:即古公亶父(太王)。太伯:太王之子,王季之兄。王季:文王之父。姜女:古公亶父之妃。大任:文王之母。太姒:文王之妃,武王之母。(10)成汤:商汤王。文、武:周文王、周武王。(11)武丁:商王(高宗)。成、康、宣王:皆周王。(12)阿衡:伊尹。周:周公旦。召:召公爽。太公:师尚父,即姜太公。申伯、召虎、仲山甫:皆周宣王之臣。(13)靡:无。(14)八音:古代乐器分类法名称。即金(钟、镈)、石(如磬、编磬)、丝(如琴、瑟)、竹(如萧、篪)、匏如笙、竽)、土(如埙、缶)、革(如鼗、雷鼓)、木(如柷、)八类。调均:谓和谐。 (15)协:协调。钟律:中国古代律学中泛指最早的定律法。(16)掖庭:宫中官署名。有令丞,由宦官充任。材人:宫内官名。(17)上林乐府:上林令属下的乐府。陈直曰:“乐府令属少府,上林令属水衡都尉,有八丞十二尉,疑有一部分管理音乐事,今不可考。”(18)郑声:古代郑地的俗乐。儒家以为是淫声。

  至成帝时,谒者常山王禹世受河间乐(1),能说其义,其弟子宋晔等上书言之,下大夫博士平当等考试(2)。当以为“汉承秦灭道之后,赖先帝圣德,博受兼听,修废官,立大(太)学,河间献王聘求幽隐(3),修兴雅乐以助化。时大儒公孙弘、董仲舒等皆以为音中正雅(4),立之大乐。春秋乡射(5),作于学官,希阔不讲(6)。故自公卿大夫观听者,但闻铿,不晓其意,而欲以风谕众庶(7),其道无由(8)。是以行之百有余年,德化至今未成。今晔等守习孤学(9),大指(旨)归于兴助教化。衰微之学,兴废在人。宜领属雅乐,以继绝表微(10)。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11)’。河间区区(12),小国藩臣,以好学修古,能有所存(13),民到于今称之,况于圣主广被之资(14),修起旧文,放郑近雅(15),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于以风示海内,扬名后世,诚非小功小美也。”事下公卿,以为久远难分明,当议复寝(16)。

  (1)谒者:官名。掌宾赞。常山:郡名。治元氏(在今河北元氏西北)。王禹受河间乐事:参考《艺文志》。(2)下大夫:古官名。(3)幽隐;隐士。(4)公孙弘:本书卷五十八有其传。董仲舒;本书卷五十六有其传。(5)春秋乡射:古时春秋两季以礼会民,以射选士。(5)希阔:疏远。讲:讲习。(6)铿(kēng qiāng):乐声。同“铿锵”。(7)风:教化。(8)由:因由。(9)孤学:仅存的学术。(10)继绝:继承绝学。表微:弘扬精微。(11)孔子曰等句:《论语·卫灵公》载孔子之言。弘:弘扬。(12)河间:王国名。治乐成(在今河北献县东南)。区区:小貌。(13)存:谓访求遗书,存其篇籍。 (14) 况于:当作“况以”(宋祁说)。被:犹覆。(15)放(fàng):放弃。郑:郑声。雅:雅乐。(16)寝:止息。

  是时,郑声尤甚。黄门名倡丙强、景武之属富显于世(1),贵戚五侯定陵、富平外戚之家淫侈过度(2),至与人主争女乐。哀帝自为定陶王时疾之(3),又性不好音,及即位,下诏曰:“惟世俗奢泰文巧,而郑卫之声兴。(4)夫奢泰则下不孙(逊)而国贫,文巧则趋末背本者众(5),郑卫之声兴则淫辟(僻)之化流,而欲黎庶敦朴家给,犹浊其源而求其清流,岂不难哉!孔子不云乎?‘放郑声,郑声淫(6)。’其罢乐府官。郊祭乐及古兵法武乐,在经非郑卫之乐者(7),条奏(8),别属他官。”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奏:(9)“郊祭乐人员六十二人,给祠南北郊。大乐鼓员六人,《嘉至》鼓员十人(10),邯郸鼓员二人,骑吹鼓员三人(11),江南鼓员二人,淮南鼓员四人,巴俞鼓员三十六人(12),歌鼓。员二十四人,楚严鼓员一人(13),梁皇鼓员四人(14),临淮鼓员三十五人,兹邡鼓员三人(15),凡鼓十二,员百二十八人,朝贺置酒陈殿下,应古兵法。外郊祭员十三人,诸族乐人兼《云招》给祠南郊用六十七人(16),兼给事雅乐用四人,夜诵员五人,刚、别柎员二人(17),给《盛德》主调篪员二人(18),听工以律知日冬夏至一人(19),钟工、磬工、萧工员各一人(20),仆射二人主领诸乐人(21),皆不可罢。竽工员三人(22),一人可罢。琴工员五人,三人可罢。柱工员二人(23),一人可罢。绳弦工员六人(24),四人可罢。郑四会员六十二人(25),一人给事雅乐,六十一人可罢。张瑟员八人,七人可罢。《安世乐》鼓员二十人(26),十九人可罢。沛吹鼓员十二人(27),族歌鼓员二十七人(28),陈吹鼓员十三人,商乐鼓员十四人(29),东海鼓员十六人(30),长乐鼓员十三人(31),缦乐鼓员十三人(32),凡鼓八,员百二十八人,朝驾置酒,陈前殿房中,不应经法(33)。治竽员五人,楚鼓员六人,常从倡三十人,常从象人四人(34),诏随常从倡十六人(35),秦倡员二十九人(36),秦倡象人员三人,诏随秦倡一人,雅大人员九人,朝贺置酒为乐。楚四会员十七人,巴四会员十二人,铫四会员十二人(37),齐四会员十九人(38),蔡讴员三人(39),齐讴员六人,竽瑟钟磬员五人,皆郑声,可罢。师学百四十二人(40),其七十二人给大官挏马酒(41)其七十人可罢。大凡八百二十九人,其三百八十八人不可罢,可领属大乐,其四百四十一人不应经法,或郑卫之声,皆可罢。”奏可。然百姓渐渍日久(42),又不制雅乐有以相变,豪富吏民湛沔(沈湎)自若(43),陵夷坏于王莽(44)。

  (1)黄门:宦者之称。倡:古称歌舞艺人为倡。(2)五侯:指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等同日封侯者五人。定陵:指淳于长。富平:指张放。(3)疾:憎恨。(4)郑卫之声:古代郑、卫等地的俗乐。儒家以为是淫声。(5)趋末背本:趋向商业而背弃农业。(6)放郑声,郑声淫:《论语·卫灵公》载孔子之言。(7)在经:合乎常道。(8)条奏:分条奏闻。(9)孔光:本书卷八十一有其传。何武:本书卷八十六有其传。(10)《嘉至》:乐章名。迎神庙门所奏。(11)骑吹:从行鼓吹为骑吹。 (12)巴:地名。在今四川境内。俞:同“渝”。地名。在今四川重庆。(13)楚严:谓楚声卞急(陈直说)。(14)梁皇:沈钦韩曰:“‘皇’当作‘王’。《唐志》梁孝王筑雎城,击鼓为下杵之节。”(15)兹邡:即楚地之兹方(陈直说)。(16)族:杂也。《云招》:乐章名。(17)刚、别柎:皆鼓名。别柎,疑即搏柎。(18)《盛德》:即孝武庙所奏“盛德文始四时五行”之舞。篪(chí):古管乐器,七孔,似笛。(19)冬夏至:冬至、夏至。(20)磬(qìng):乐器。以玉、石或金属为材料,形状如矩。(21)仆射(yi):官名。汉侍中、尚书、博士、郎皆有此官。乐府也有仆射。(22)竽:(yú):管乐器名。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随葬器物中有竽。(23)柱工:主筝、瑟之柱者。(24)绳弦工:主调琴瑟之弦者。(25)郑:地名。在今河南境内。四会:与四方乐声会合。(26)《安世乐》:乐章名。(27)沛吹鼓员:王先谦曰:“上文所云沛中僮儿习歌风起之诗,吹以相和者也。”(28)族:杂也。(29)商乐:倡优之乐(沈钦韩说)(30)东海:郡名。治郯县(在今山东郯城西北)。(31)长乐;官名。陈直曰:“长乐宫有钟室,见《韩信传》,盖有部分音乐,故设鼓员。”(32)缦乐:杂乐。(33)经法:常法。(34)象人:演员。(35)诏随常从倡:巡幸时随从之倡。(36)秦:地名。在今关中地区。(37)铫;疑是“鼗”(李奇、沈钦韩说)。或疑为“赵”,国名(吴仁杰说)。或疑为“跳”。陈直曰:“铫,疑跳字假借,《说文》,‘跳、蹶也。’为舞蹈之乐。前后所叙为国名之乐,此为变例。”(38)齐:地名。在今山东境内。(39)蔡:地名。在今河内境内。讴(ōu):歌唱。(40)师学:为学徒之乐人。(41)大官:主造酒。(42)(tóng)马酒:马奶酒。(42)渐渍(chán zi):浸润,引申为沾染、感化。(43)湛沔:与“沈湎”同。自若:依然如故。(44)陵夷:衰落。

  今海内更始(1),民人归本(2),户口岁息(3),平其刑辟(4),牧以贤良(5),至于家给(6),既庶且富(7),则须庠序礼乐之教化矣(8)。今幸有前圣遗制之威仪,诚可法象而补备之(9),经纪可因缘而存著也(10)。孔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百世可知也(11)。”今大汉继周,久旷大仪(12),未有立礼成乐,此贾谊、仲舒、王吉、刘向之徒所为发愤而增叹也(13)。

  (1)今:指班氏撰书之时。海内:天下;国内。更始:除旧布新。(2)归本:还务农业。(3)息:滋息,繁育。(4)平:公平。刑辟:刑法。(5)牧:谓统治。贤良:谓官吏。(6)家给:家家富裕。(7)庶:众多。(8)庠序:古代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9)法象:郊法,模仿。(10)经纪:纲常,法度。(11)孔子曰等句:《论语·为政篇》孔子之言。礼:谓礼制。损益:废除和增加。十世可知:谓以后一百代,也可预先知道。(12)旷:空缺,荒废。大仪:指礼乐制度。(13)贾谊:本书卷四十八有其传。仲舒:董仲舒。王吉:本书卷七十二有其传。刘向:本书卷三十六有传。叹:感叹。

外以采明,,君乃申徒狄属耳由小学生作文网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排行: 2016拜年词 好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