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战略观后感 观后感
范文大全 > 观后感 > :一带一路战略观后感是由小学生作文网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一带一路战略观后感的正文:
第一篇:《一带一路总结感想》
中国国家发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引起世界各国强烈关注。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和第一制造业大国,中国的政治影响力明显增强。在当前世界经济复苏进程缓慢的情形下,各国都亟需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支持和推动国际投资。“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也称一路一带)战略的实施,将为全球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
中国在经济复苏进程缓慢的大背景下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布局是有很重要的缘由。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量过大,通过一带一路战略积极寻求资本输出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从去年全球对外投资的情况来看,新兴市场国家的对外投资第一次超过发达国家,中国占到新兴市场国家对外投资总量的三分之一。中国的对外投资也是第一次超过了外商对华投资。中国正由资本输入比重量大的国家走向资本输出量大的国家。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是有助于人民币走出去,更加有利于人民币的国际化。此外,我国目前的供给生产能力强大,部分国内领域出现了产能过剩的状况,这些过剩的产能对于“一带一路”眼线国家又是相对稀缺的,完全可以通过投资合作实现跨区域经济补足,同时还可以增进国际间交流沟通,对中国来讲是有许多益处的。与此同时,美英传统海权国家面向海洋的开发以趋于饱和,而中国历史看来是一个陆权国家,需要发挥出陆权国家的优势,向西开发,向亚欧大陆前进。由美国主导的TPP将中国排除在外,其心是在制约中国经济的增长,也企图通过TPP来全面介入亚太区经济整合,确保地缘政治、经济和安全利益。因此,中国在这样的情况下提出一带一路的突破战略也是应对美国TPP排挤的一个良方。中国现代的对外开放必须适应当前世界布局的新形势,在这样的新形势下,无论是外交还是国防,都需要突破美国所谓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努力建立中国自己的安保机制。一带一路作为大国战略,正在开辟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是政府划时代的重大策略。
演讲稿500字从世界地图上来看,一带一路将为全球经济复苏贡献出两条主线。一条从中国的西部贯穿中亚,经过近东到中欧、从中欧到西欧,终点是鹿特丹、阿姆斯特丹、伦敦。如果中国建造的高铁打通这个大动脉,将给中国在欧洲和大西洋带来了四个出海口:鹿特丹、阿姆斯特丹、杜伊斯堡、汉堡,这四个出海口都有中国的火车到达。这样中国在三大洋都有了出海口。如果高铁打通中南半岛,太平洋、印度洋则有巴基斯坦、孟加拉、缅甸、泰国四个以上的出海口。这样,通过高铁基本贯穿整个欧亚大陆。另一条是海上大动脉,以中国南方为起点,辐射到东南亚、澳大利亚、新西兰、北非,通过红海,到达地中海、南欧、西欧。
“一带一路”只要能带动这个区域内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重振世界经济不是没有可能的事情。当然这一切都需要一个强大健全的金融体系去支撑,而“一路一带”沿线缺资金也是不争的事实。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不同阶段,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有时仅仅凭借一点好运气,就可以使一个企业家、一个机构在短时期内成为“明星”。但是,要成为“寿星”,则需要具备诸多条件,特别是对金融工具的运用,乃至对整个国际金融体系变革大趋势的把握。尤其要及早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人民币相关的一系列金融基础设施、金融产品、市场制度,并为此做好配套、准备工作。“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和实施将产生大量的投融资需求,需要动员大量资本参与。但融资缺口不可能完全依赖中国以及相关各国的财政支持以及商业银行贷款。沿线国家金融发展水平总体不高,作为一项涉及到多国别的发展战略势必需要一个开放的、或者区域性的资本市场来提供足够的金融支持。目前看,已有由中国主导设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上合组织融资机构、金砖开发银行以及中国与沿线国家合作设立的一系列发展基金,另外,中国也参与了一些沿线国家的政策性或商业性的金融机构和企业等,但这些还不够,下一步,建设亚洲人民币资本市场、完善亚洲以及一带一路国家金融体系显得十分必要。而眼下,对中国即将沿一带一路走出去的企业最为重要的是:抱团互助,形成同盟。对一带一路战略既充满信心,又对其复杂性有充分的研究和预案。一带一路
资本论坛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举办的。
第二篇:《“一带一路”战略的意义、机遇与挑战》
“一带一路”战略的意义、机遇与挑战
中国社会科学院 剧锦文 经济日报 2015/4/2 第13版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9月和10月先后提出了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这一构想已经引起了国内和相关国家、地区乃至全世界的高度关注和强烈共鸣。之所以产生如此巨大的效果,就在于这一宏伟构想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蕴藏了无限的机遇。
“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意义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意味着我国对外开放实现战略转变。这一构想已经引起了国内和相关国家、地区乃至全世界的高度关注和强烈共鸣。之所以产生了如此巨大的效果,就在于这一宏伟构想有着极其深远的重要意义。
首先,“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顺应了我国对外开放区域结构转型的需要。众所周知,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从1979年开始,我们先后建立了包括深圳等5个经济特区,开放和开发了14个沿海港口城市和上海浦东新区,相继开放了13个沿边、6个沿江和18个内陆省会城市,建立了众多的特殊政策园区。但显然,前期的对外开放重点在东南沿海,广东、福建、江苏、浙江、上海等省市成为了“领头羊”和最先的受益者,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始终扮演着“追随者”的角色,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东、中、西部的区域失衡。“一带一路”尤其是“一带”起始于西部,也主要经过西部通向西亚和欧洲,这必将使得我国对外开放的地理格局发生重大调整,由中西部地区作为新的牵动者承担着开发与振兴占国土面积三分之二广大区域的重任,与东部地区一起承担着中国走出去的重任。同时,东部地区正在通过连片式的“自由贸易区”建设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的水平,依然是我国全面对外开放的重要引擎。
其次,“一带一路”战略构想顺应了中国要素流动转型和国际产业转移的需要。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低下,我们亟需资本、技术和管理模式。因此,当初的对外开放主要是以引进外资、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模式为主。有数据显示,1979至2012年,中国共引进外商投资项目763278个,实际利用外资总额达到12761.08亿美元。不可否认,这些外资企业和外国资本对于推动中国的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和管理的现代化起到了很大作用。可以说,这是一次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性产业大转移。而今,尽管国内仍然需要大规模有效投资和技术改造升级,但我们已经具备了要世界因你不同素输出的能力。据统计,2014年末,中国对外投资已经突破了千亿美元,已经成为资本净输出国。“一带一路”建设恰好顺应了中国要素流动新趋势。“一带一路”战略通过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这“五通”,将中国的生产要素,尤其是优质的过剩产能输送出去,让沿“带”沿“路”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共享中国发展的成果。
第三,“一带一路”战略构想顺应了中国与其他经济合作国家结构转变的需要。在中国对外开放的早期,以欧、美、日等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有着资本、技
术和管理等方面的优势,而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的中国就恰好成为他们最大的投资乐园。所以,中国早期的对外开放可以说主要针对的是发达国家和地区。而今,中国的经济面临着全面转型升级的重任。长期建设形成的一些产能需要出路,而目前世界上仍然有许多处于发展中的国家却面临着当初中国同样的难题。因此,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帮助这些国家和地区进行比如道路、桥梁、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帮助他们发展一些产业比如纺织服装、家电、甚至汽车制造、钢铁、电力等,提高他们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生产能力,就顺应了中国产业技术升级的需要。
第四,“一带一路”战略构想顺应了国际经贸合作与经贸机制转型的需要。2001年,中国加入了WTO,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中国“入世”对我国经济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可以说,WTO这一被大多数成员国一致遵守国家经贸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少数国家对中国经济的封锁。但是,近年来国际经贸机制又在发生深刻变化并有新的动向。“一带一路”战略与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是紧密联系的。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在建自贸区,涉及32个国家和地区。在建的自由贸易区中,大部分是处于“一带一路”沿线上。因此,中国的自由贸易区战略必将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而得到落实和发展。
“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新机遇
“一带一路”是一个宏伟的战略构想,它的建设过程不仅涉及众多国家和地区,涉及众多产业和巨量的要素调动,这其间产生的各种机遇不可估量。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产业创新带来的机遇。产业创新涉及产业转型升级目送龙应台读后感和产业转移等带来的红利。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国的一些优质过剩产业将会转移到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因为市场供求变化,一些过剩的产业,也许在其他国家能恰好被合理估值;在国内,因为要素成本的上升而使一些产业、产品失去了价格竞争力,也许在其他国家,较低的要素成本会使这些产业重现生机。在国内,因为产品出口一些发达国家受限而影响整个产业的发展,也许在其他国家就能绕开这些壁垒,等等。此外,由于产业转移引致的产业转型升级更是机遇无限,比如技术改造、研发投入、品牌树造等等都会给投资者带来无限机遇。
第二,金融创新带来的机遇。“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首先需要有充足的资金流,巨量的资金需求只能通过金融创新来解决。我们已经发起设立“亚投行”和“丝路基金”,但这也只能解决部分资金问题,沿“带”沿“路”国家和地区一定会进行各种金融创新,包括发行各种类型的证券、设立各种类型的基金和创新金融机制等等,这其间的红利和机遇之多甚至是不可想象的。
第三,区域创新带来的机遇。“一带一路”本质上是一个国际性区域经济的范畴,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必将引发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区域创新,这包括区域发展模式、区域产业战略选择、区域经济的技术路径、区域间的合作方式等等,这其间的每个创新都蕴涵着无限的机遇。
“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不仅有机遇也充满了挑战,需要我们有一定的风险意识,并未雨绸缪。
首先,自1999年以来,中国政府就一直鼓励企业“走出去”。最初的投资大多集中于一些全球贫穷国家的资源开采项目上。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对外投资首次超过了外资流入,对外投资也被引导到发展中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中的更为引人瞩目的项目上。五六年前,中国“走出去”模式基本上围绕着大宗商品,现在开始在一些实行竞标机制的国家承建基础设施项目。我们知道沿“带”沿“路”的一些发展中国家还是比较愿意接受我们的投资,但由于其中一些国家政局并不是十分稳定,不同党派之间的理念差别很大,一旦一个党派下台,就会改变过去的对外政策,这必将给我国在这些国家的投资带来巨大风险。因此,我们在具体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时必须对这些国家的政治格局、法律环境等进行仔细研究,在投资之前做好风险应对的预案,将投资的风险降到最低。
其次,“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的任何创新其实都会有潜在的风险,尤其以金融为主的虚拟经济创新蕴含的乘数式风险,需要我们时时刻刻保持高度警觉。
说明文作文300字最后,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必须得与国内经济状况相适应。我们要看到,中国的产能过剩是相对的;实际上,国内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仍有很大空间,大有可为。如果我们不顾及国内的这些实际需求而一味向国外投资和转移产业,有可能会产生对国内投资的挤出效应和产业的“空洞化”。对此我们要提高警惕。
第三篇:《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性》
经济地理学视角下实例分析 “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性
摘要:“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它贯穿欧
亚大陆,东边连接亚太经济圈,西边进入欧洲经济圈。改战略是中国在国际政治新环境和国内经济新常态大背景下,正大力推动的一项对外开放新战略。本文试图从经济地理学的理论角度结合一些经济实例,探讨“一带一路”战略的政策本质、重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了个人观点和建议。本文指出,“一带一路”战略利弊并存,但总体来说利大于弊,在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当中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规避风险、提高经济效益。
关键词:“一带一路”战略,全球经济,中国经济,区域合作
的太平洋东岸国家、以巴基斯坦为首的南亚
国家、以俄罗斯为首的独联体国家,而西亚北非以及欧洲多国也是战略布局上的重要一环。
1.“一带一路”战略简述
1.1“一带一路”定义
“一带一路”是国际政治新环境和国内经济新常态大背景下,中国将自身产能优势、技术与资金优势、经验与模式优势转化为市场与合作优势,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的一大创新。
“一带”,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陆地。它有三个走向,从中国出发,一是经中亚、俄罗斯到达欧洲;二是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三是中国到东南亚、南亚、印度洋。
“一路”,指的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方向是两条,一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二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又称海上丝绸之路南线。
1.3“一带一路”涉及省市区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下简称《愿景与规划》)已指出,以新疆、福建为核心区的沿边沿海18省(新疆、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广西、云南、西藏、上海、福建、浙江、
广东、海南、重庆),中西部的七大高地城市(西宁、成都、郑州、武汉、长沙、南昌、合肥)和沿海15个港口(上海、天津、宁波-舟山、广州、深圳、湛江、汕头、青岛、烟台、大连、福州、厦门、泉州、 海口、三亚)都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区域。
1.2“一带一路”国家区位
以中国为核心、以亚欧大陆为分布区域,“一带一路”分布广阔,包括东盟十国为首
2.“一带一路”背景
2.1历史背景
2.1.1陆上丝绸之路历史背景
1860年前后,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到中亚考察,提出“丝绸之路”概念。
汉朝击败匈奴并控制西域,使得中国的丝绸、金银财宝被输送到西域小国,巩固汉朝对这些小国的影响。而当地人发现丝绸适合长途贩运,且通过战争和贸易积累大量财富的罗马帝国缺乏高级纺织品/有非常强大的需求。所以他们将丝绸沿原有的商路贩卖到了欧洲。因这条商路逐渐因为丝绸的转口贸易繁荣起来,所以李希霍芬把这条路命名为丝绸之路。
2.1.2海上丝绸之路历史背景
“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可追溯到秦汉时期。在后来两千余年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海上丝绸之路发生很大的变化。总体说来,大致可划分为五个发展阶段,秦汉时期——形成期、魏晋南北朝——发展期、隋唐时期——繁荣期、宋元时期——鼎盛期、明清时期——衰落期。
2.2国际背景
2.2.1国际经济格局
当前全球经济格局深刻变化,总体趋势仍对我有利。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欧美等国虽然表现出阶段性的复苏迹象,但总体仍未摆脱发展困境。与此同时,新兴经济体的群体性崛起,已经推动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全球经济中心开始由发达国家逐渐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然而发达国家经济实力虽日渐衰落,但在短期内其主导和影响世界经
济的能力仍未发生根本变化,仍是控制国际贸易规则制定及全球治理的主要力量。
同时,由美国推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以高端性开放为契机,企图掌控和影响下一轮国际贸易规则主导权,这些对我国乃至整个发展中国家都将构成新挑战和威胁。我们要有长期与之和平共处的理念,并不断提高我国在应对国际市场方面的周旋能力。
2.2.2国际政治格局
对中国来说,要崛起成为大国,必须遏制和化解西方对中国的围堵。作为大国,中国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大国崛起从来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历史上,大国的崛起经常造成西方学者所说的“大国的悲剧”,即现存的大国总是恐惧于新兴的大国;而新兴的大国也总要挑战现存的大国,从而构成了争霸战争。新中国建国以来,中国的全方位发展,让我们成为了新的挑战者。近年来,中国遇到的一切国际争端,背后都有西方势力的影子。在西方对中国围堵的情况下,中国不仅要遏制西方的围堵还要避免类似于前苏联和西方之间那样的军事竞争对中国的影响。中国和西方的经济关系变得极为重要。
竞争对中国的影响。中国和西方的经济关系变得极为重要。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新兴经济体尤其是中国一直在支撑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尽管中国帮助西方经济,但改变不了西方“中国威胁”认知和其围堵中国的企图,如果中国国内经济出现大的波动,没有其他国家会也没其他国家能来帮助中国。中国必须以自力更生的方式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就必须能够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
2.3 国内背景
生产成本上升、技术进步方式变化、投
资收益率下降、出口导向型增长不可持续,这几个因素使得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常一带一路战略观后感
态"。在"新常态"下,我国正在适度降低经济增长目标,深化改革,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实行供给和需求双扩张的政策组合。i
2.3.1国内经济结构调整
中国经济各方面面临失衡,经济结构调整举步维艰。内部的继续改革对经济结构调整很重要,但也可以引入外部经济要素,一方面促进内部的改革,另一方面减轻内部改革的一些压力。
可以从两方面来看这个问题。一方面,当前中国内部的产业结构调整,将严重的产能过剩与不具经济效益的产业,有秩序地对外移转。另一方面,国产业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产业升级,中国大量产能过剩的产业急需找到新的出路,即开拓新的海外市场;中国的庞大外汇储蓄与丰沛国内旅客资源,可转化为推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从而突破全球经济结构性失衡的困局,实现全球经济增量基础之上的再平衡。
2.3.2对外开放程度提高
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对我国新一轮改革开放做出了全面部署。随着改革举措的陆续推出,改革将进一步解放生产力,中国经济的内生增长动能及各种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将得到有效释放,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将进一步上升。国际经济的调整期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上海自贸区的试验将进一步提供我国实行高标准开放的有效经验,并将被不断复制,中国整体对外开放的进程会比我们想象得更快。
2.3.3各区域发展更协调
中国经济的发展仍然很不平衡,东部沿海经济国际化程度已达到相当的水平,西部地区改革开放由于起步较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东北老工业区经济衰退。
随着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区”三大战略,中
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开放步伐也需要加快。与此同时,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对外开放的北进趋势也已十分明显。
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提出,这个应形成多层次、全方位、多边化的开放格局。中国沿边诸省区,在实行沿边发展战略,加速对外开放过程中,可充分利用其自身的优势,积极地加强与亚太各国的合作。这既可加速沿边地区经济的发展,又可对推动亚太地区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3.机遇、挑战与思考
3.1.挑战
“一带一路”带动了全面区域合作,将有利于中国的“走出去”和经济安全。更多国家将从生产领域到商业贸易领域、金融技术等方面同中国开展合作,这有利于中国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倒逼国内的改革并且带来文化与思想的革新。
3.1.1文化问题带来的挑战
历史文化是遗产,也是包袱。我们沿张骞、玄奘、耶律楚材、马可波罗等人走过的陆上丝绸之路一路研究,发现沿途史籍对丝路历史的记载失真颇多。在丝路沿途国家,蒙古铁骑“比辖而屠”的传说妇孺皆知,而对中国在葱岭以西的文化贡献,记载却寥寥无几;赞美中国崛起和“一带一路”的书籍没有一本,但质疑的倒不少。我们不可想当然地认为“一带一路”“己所欲”,便可简单地“施于人”,要下大力气还原“
一带一路战略观后感由小学生作文网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