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金,你能不能说一个词表示对世界的看法wow,,作文 小考作文

时间:2024-09-20 22:30:38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年级作文 > 小考作文 > :霍金,你能不能说一个词表示对世界的看法wow,,作文是由小学生作文网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霍金,你能不能说一个词表示对世界的看法wow,,作文的正文:

霍金,你能不能说一个词表示对世界的看法wow,,作文(共10篇)

霍金,你能不能说一个词表示对世界的看法wow,,作文(一)

霍金颁奖词,
写两段,文字数量要呼应,第一段写他的物理成就,第二段写他面对生活,一段至少两个分号,不能提到霍金!(最后可以),

他对科学不断求索,用两根手指勾勒宇宙.他对命运坚韧不屈,用坚强诠释生活.他是科学天才,他是生活强者.抛开他的成就,他也一样伟大!
他是一个大脑,一个神话,一个当代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一个科学名义下的巨人……或许,他只是一个坐着轮椅,挑战命运的勇士.
他不能写,不能说,只能坐在轮椅上思想,属于他的世界很小很小;他超越了相对论、量子力学、大爆炸等理论,思想在光袤的时空遨游,解开了宇宙之谜,属于他的世界又很大很大.他的《时间简史》,让我们在威严的科学面前发出了会心的微笑.曲高和不寡,身残志犹坚!霍金,你向宇宙展示了人类的力量!
这是一位不向命运低头,挑战自我,不断战胜自我的科学家,他顽强的像一团火,在科学事业上孜孜不倦的急速向前滚.虽然他已残疾,但在科学事业上认真钻研的精神比谁都积极.他是医学史上的一个奇迹!如今,火还在往前滚,追求着无边无境的科学事业.他的故事影响着几代人,他是人们心中的楷模.他顽强不屈的形象将永远印烙在人们内心深处.他身残志坚,智商超人.现代爱因斯坦是他当之无愧的荣誉.他一生以研究重力和黑洞为主,并有了突出的成就和贡献.为现代物理学和天体物理学做出极大的贡献.是诺贝尔奖的当之无愧的获得者.他就是举世闻名的当代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史蒂芬·霍金

霍金,你能不能说一个词表示对世界的看法wow,,作文(二)

作文《学要精益求精》

十七.字斟句酌,精益求精——不厌修改
鲁迅有这样两句名言:“我有一言应记取,文章得失不由天.”这是他的经验之谈.文章的得与失、好与坏、优与劣不是由上天决定的,而是靠自己的努力.动笔之前要仔细观察,凝思结想;写好以后,要反复推敲,认真修改.文章不厌百回改,有人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其中确有值得深思的道理.
毛泽东同志说过:“我看重要的文章不妨看它十遍,认真地加以修改,然后发表.”如果“粗心大意,就是不懂得做文章的起码知识”.学生学写作文,虽不是写什么“重要的”文章,但要写通顺,写得能正确反映客观实际,写得有几分色彩,同样须字斟句酌,精益求精,在修改上下功夫.
文心絮语
修改是文章写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玉不琢,不成器,再好的材料,再好的构思,写成文章以后总会瑕瑜兼有,修改,润色,就能成为佳作.
事物曲折复杂,文章要准确无误地反映,很有难度.因此,人们要反复认识,反复思考,不断深化正确的看法,修正不妥的乃至错误的认识.修改文章也就是修改认识、完善认识,使认识符合客观事物的实际.古今中外,凡是文章写得好的人,没有不在这方面下过功夫.
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是怎样对待修改的呢?根据唐彪的《读书作文谱》记载:“欧阳永叔为文,既成,书而粘之于壁,朝夕观览,有改而仅存其半者,有改而复改,与原来无一字存者.”列夫?托尔斯泰是大文学家,《战争与和平》是巨著,据说改过七遍.《安娜?卡列尼娜》写了五年,开头部分修改了12次.《复活》写了10年,其中玛丝洛娃的肖像描写就修改了20次,肖像描写用的字不过只120个左右.郭沫若写文章是快手,人们往往误解为他的文章都是一挥而就的.其实不然.有人问他什么是剧本创作,他回答说:“改、改、改、改、改、改、改,写剧本最重要的是多改.”显然,他写的《南冠草》、《蔡文姬》、《屈原》等等历史剧剧本也是改出来的.由此,我们可领悟到这样一个道理:文章必须修改,修改才会出佳作.文学家长篇巨著都舍得花时间花精力精心修改,我们学写短文更应在这方面多实践,多从中体会写作的道理.
文章修改包括哪些内容呢?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了这样一段话:“如文章草创已定,便从头至尾一一检点.气有不顺处,须疏之使顺;机有不圆处,须炼之使圆;血脉有不贯处,须融之使贯;音节有不叶处,须调之使叶.如此仔细推敲,自然疵病稀少.”文章初稿完成,须从头至尾检点、修改,要顺气、圆机,贯血脉,叶音韵.也就在文章的主旨、材料、结构、语言上要下功夫.
有时,由于作者主观或社会客观上的原因,对原作大大修改,甚而至于推倒重来,重新写作.如世界名著《安娜?卡列尼娜》初稿题名为《两段婚姻》,写的是家庭悲剧,是“一个不忠实的妻子以及由此而发生的全部悲剧”.写完以后,列?托尔斯泰很不满意,作品缺乏深度,于是对人物、结构、故事情节重新构思,作很大改动,写成了社会悲剧.由于大幅度修改,主题大大深化.可以设想,如果不是作者主观上不满意,不花大气力修改,这部著作也就难以成为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了.何为的《第二次考试》原是3000字的散文,由于发表时篇幅上的限制,《人民日报》文艺部要求将该文缩到2000字以内,这样,作者就须重新构思,用最经济的手法勾勒出两次考试的场面,设置了一系列的悬念,引人入胜.修改的效果良好,何为在《散文与我》的文章中深有体会地说:“文章有时候确实是改出来的.”
材料方面的修改往往用两种方法,一是“增添”,二是“删减”.材料影响到文章的质地,材料空泛,不具体,不充实,再好的观点、思想也不可能有效地表达.材料庞杂,淹没主题,或冲淡主题,那就须去除水份,删枝剪叶,使主干清晰、显明.人们运用杜甫“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这两句诗谈改文.神话中月亮里有桂花树,如果砍去月中的桂花树,月亮就会更亮.文章只有去掉杂质,才显得精神,主题才显豁.
有一篇谈语文学习的文章,其中有一段这么写:
为了提高阅读能力,一则靠多读,二则靠细读.读一本书,读一篇文章都必须一字一句去细读,必须去考究一字一词一句的含意.细读,才能读一本书,就有一本书的收获,读一篇文章,就有一篇文章的收获.
语文学家吕叔湘认为这段话缺乏具体事例,说的都是抽象原则,所以内容空洞.他是这样修改的:
我认为要提高阅读能力,第一要细读,第二要多读.我觉得读文章要先粗读一遍,先了解它的大意.然后一字一句读下去,遇到不懂的词语要查词典,遇到不清楚的事实要查参考书,一定要把它弄懂,弄清楚.有些地方还要琢磨琢磨为什么要这样说而不那样说,为什么要用这个字而不用那个字.最后再通读一遍,找出文章的要点,把它记住.整体的书应先看序言、凡例、目录,了解作者的意图,本书的性质和体例,然后分章分节细读.这样阅 读,既能学习文章的内容,又能学习表达的技巧.这样阅读,才能读一篇文章有一篇文章的收获,读一本书有一本书的收获.
经过这一番修改,增添,内容具体了,充实了.一篇文章怎样细读,一本书怎样细读,说得一清二楚.并不是每个材料都要如此详写,根据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该详则详,该略则略.如果整篇文章都是详写,材料不分主次轻重堆砌,那就臃肿不堪.
叶圣陶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是名篇,最初发表时有这样一段结尾:
“谷贱伤农”的古语成为都市间报纸上的时行标题.
地主感觉到收租的棘手,便开会,发通电,大意说:今年收成特丰,粮食过剩,粮价低落,农民不堪其苦,应请共筹救济的方案.
金融界本在那里要做买卖,便提出了救济的方案:——(一)由各大银行钱庄筹集资本,向各地收买粮米,指定适当地点屯积,到来年青黄不接的当儿,陆续出售,使米价保持平衡的状态;(二)提倡粮米抵押,使米商不至群相采购,造成无期的屯积;(三)由金融界负责募款,购屯粮米,到出售后结算,依盈亏的比例分别发还.工业界是不声不响.米价低落,工人的“米贴”之类可以免除,在他们是有利的.
社会科学家在各种杂志上发表论文,从统计,从学理,指出粮食过剩之说简直是笑话:“谷贱伤农”也未必然,谷即使不贱,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双重压迫之下,农也得伤.
这些都是都市里的事情,在“乡亲”是一点也不知道.他们有的粜了自己吃的米,卖了可怜的耕牛,或者借了四分钱五分钱的债缴租;有的挺身而出,被关在拘押所里,两角三角地,忍痛缴纳自己的饭钱;有的沉溺在赌博里,希望骨骰子有灵,一场赢他十块八块;有的求人去说好话,向田主那里退租,准备做一个干干净净的穷光蛋;有的溜之大吉,悄悄地爬上了开往上海的四等车.
这一大段文字与全篇风格不协调.大部分材料来自当时的报刊,评论色彩很浓,反而冲淡了丰收成灾的主题.后来在编《叶圣陶文集》时,作者把这一大段全部删掉,改为“这种故事也正在各处市镇上表演着,真是平常而又平常的”.材料、文字大大减少,但内涵丰富了.这样修改不仅与全篇的风格协调,而且深化了小说的主题,鞭挞了剥削农民、压迫农民的罪恶社会制度.
结构上的修改重要在理清脉络,先说什么,后说什么,须井然有序.有的文章乍看似乎还可以,稍加推敲,有些段落层次安排得不妥当,如加以调整,表达情意要准确得多.下面是《澜沧江边的蝴蝶会》部分段落的原稿和修改稿.
原稿:
我们的访问终点,是背倚着江岸、紧密接连的两个村寨——曼厅和曼扎.当我们刚刚走上江边的密林小径时,我就发现,这里的每一块土地,每一段路程,每一片丛林,都是那样地充满了秾丽的热带风光,都足以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绝妙风景画面.我们经过了好几个隐藏在密林深处的村寨,只有在注意寻找时,才能从树丛中发现那些美丽而精巧的傣族竹楼.这里的村寨分布得很特别,不是许多人家聚成一片,而是稀疏地分散在一片林海中间.每一幢竹楼周围都是一片丰饶富庶的果树园;家家户户的庭前窗后,都生长着枝叶挺拔的椰子树和槟榔树,绿荫盖地的芒果树和荔枝树.在这里,人们用垂实累累的香蕉树作篱笆,用清香馥郁的夜来香树作围墙.被果实压弯了的柚子树用枝叶敲打着竹楼的屋檐;密生在枝丫间的菠萝蜜散发着醉人的浓香.
我们在花园般的曼厅和曼扎度过了一个愉快的下午.我们参观了曼扎的办得很出色的托儿所,在那里的整洁而漂亮的食堂里,按照傣族的习惯,和社员们一起吃了一餐富有民族特色的午饭,分享了社员们的富裕生活的欢快.我们在曼厅旁听了为布置甘蔗和双季稻生产而召开的社长联席会,然后怀着一种充实的心境走上了归途.
我们走的仍然是来时的路程,仍然是那条浓荫遮天的林中小路,数不清的奇花异卉仍然到处散发着沁人心脾的清香.在路边的密林里,响彻着一片鸟呜和蝉叫的嘈杂而又悦耳的合唱.透过树林枝干的空隙,时时可以看到大片的平整的田畴,早稻和许多别的热带经济作物的秧苗正在夕照中随风荡漾.在村寨的边沿,可以看到贝叶林和善提林的巨人似的身姿,在它们的荫蔽下,佛寺的高大的金塔和庙顶在闪着耀眼的金光.
修改稿:
我们沿着澜沧江边的一连串村寨作了一次旅行.这里的村寨不是许多人家聚集在一起,而是稀疏地分散在林海中间.每一幢竹楼周围都是丰饶的果树园.家家户户的庭前屋后都生长着枝叶挺拔的椰子树和槟榔树,绿荫盖地的芒果树和荔枝树.人们种着果实累累的香蕉作篱笆,用香气馥郁的夜来香树作围墙.被果实压弯了的柚子树枝条敲打着竹楼的屋檐,长在枝丫间的菠萝蜜散发着醉人的浓香.
访问的终点是背倚江岸,紧密相连的两个村寨——曼厅和曼扎.我们在这里度过了一个愉快的下午.然然怀着满足的心情踏上了归途.我们走的是来时的路,仍然是那条浓荫遮天的林中小径.透过树间的空隙,有时可以看到平整的田畴;在村寨的边沿,在巨人般的贝叶林和普提林的荫蔽下,佛寺的屋顶和金塔闪出耀眼的金光.
这部分内容原稿三段,经修改以后减为两段.主要修改之处为:1.层次作了调整.原稿中叙述的顺序比较乱,先说访问的终点,再说沿途见到的村寨的特点,中间又插入沿途风光的概说.修改时,把上一段的最后一句话挪到这部分的开头,“我们沿着澜沧江边的一连串村寨作了一次旅行”,然后叙述这些村寨的特点,再介绍访问的终点,最后写返回的路.先发生的事先说,后发生的事后说,这样就先后有序了.2.删除啰嗦重复的内容.访问村寨往返是一条路,合并起来写,剪除重复,更为清晰.访问终点用了参观托儿所和参加社长联席会的材料,都是概括叙述,意义不大,故删剪.此外,词句方面也作了修改.如“清香馥郁”改为“香气馥郁”,“路径”改为“小路”,“小路”改为“小径”,“大片平整的田畴”改为“平整的田畴”,“佛寺的高大的金塔和庙顶”改为“佛寺的屋顶和金塔”,这样改动,目的在用词更为准确,词序排列更为合理.结构散乱,不严密,不紧凑,内容重复,影响文章血脉贯通,须静下心来仔细梳理,认真修改,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修改文句,润色语言更是写好文章以后必不可少的工序.鲁迅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文中凡不合事理、不贴切、不简洁、不顺畅的语句都应修改,润色则是艺术加工,使情意的表达更准确,更生动,更有表现力,更能打动读者.有的句子词语只稍作更改,但观点就大不相同.如《俭以养德》一文中有这样一句:“由于我国是一穷二白的国家这个总前提,这就规定了每个人必须学会过穷日子,只有在过穷日子中才能产生出富来,才能在我们的国土上建立起人间的天堂!”显然,“只有在过穷日子中才能产生出富来”的表达是不妥的.“过穷日子”怎会“产生出富来”?这已被历史和现实所证明.把这一句抽出来看,观点就有毛病.改为“只有会过穷日子才能产生出富来”,意思就大不一样子.“会过”包括艰苦奋斗,开拓创造,从积极方面说,观点就正确了.看起来只是把“在……中”改为“会”,文字上动得不多,但意思大不一样,份量很沉.
如《中国石拱桥》第一段中有这样一句:“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说拱桥是‘卧虹’、‘飞虹’,把水上拱桥形容为‘长虹卧波’.”原文中这一句是这样写的:“虹和拱桥是这样的不可分,以致我国诗人总爱把拱桥比作虹,说它是‘卧虹’、‘垂虹’、‘飞虹’、‘长虹’等等,甚至把它形容为‘长虹卧波,鳌背连云’.拱桥更有‘新月’、‘眉桥’、‘弓桥’、‘花桥’等等美丽的名字.”把原文中这一句与修改后的这一句比较,不难看出,修改后的句子要规范得多.原句中“以致”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用于表结果分句的开头,以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但引出的多指不良的后果.句中引出诗人美好的比喻,欠妥贴.“甚至”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卧虹”、“垂虹”等赠序等与“长虹卧波”是并列关系,无须用“甚至”.“更”表示程度上又深一层的副词,用来关联并列事物也不妥当.修改以后,这些毛病没有了,且简明得多.
语言的润色也很重要.《藤野先生》修改稿与原文比较,就知多处作了润色.如为了突出形象,描写藤野的语句作了增添.“……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与原文比,增添了“八字须”和“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这样人物的外貌和语态更为逼真传神.
把文字改通顺只是修改文章的起码要求,反复推敲,多次修改,润色加工,就可淘沙得金.
文章总是越改越好,越改越精,但也有适得其反的,刻意求工,弄巧成拙.修改时应注意这一点.
古语说:“改章难于选篇.”意思是修改文章比写文章还难.为什么这么难呢?这是因为修改文章不仅仅是字句上的修修补补,而是要统观全局,从内容到形式有提高.改文章实质上是改思想,思想明确化、条理化了,文章才有可能文从字顺.修改是一种综合能力,词句、篇章、写作方法,与文章相关的知识,不仅要掌握,而且要能熟练运用,这样修改时才能把问题看准,才能改到点子上.眼高才能手高,眼不高,笔下是修改不出水平的.
修改是十分细致的事,需要耐心和毅力.鲁迅的著名散文《藤野先生》,全文不足四千字,改动地方一百六十多处;散文家杨朔的《雪浪花》仅三千多字,改动了二百多处.这种认真修改、精益求精的精神,值得我们初学写作的年青学生好好学习.
佳作借鉴
这篇文章选自吴晗的《学习集》.吴晗是我国著名的明史专家.以修改文与原文对照,作者不仅在词句上作了修改,连标点符号以及笔误的地方都一一订正,可见写作态度的认真与严谨.关于修改部分作简要剖析.
①“谦受益,满招损”从文中独立出来分析,是一个复句,不能作为“两句”;“格言”是实践经西游记感悟验的总结,能给人以启示.这样修改,言简意明.
②修改文在“时代”前加“任何”,是因为“任何地区”与“任何时代”分列,更能强调这个格言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具有普遍意义,从而使中心论点更为突出.
③“人们”表示复数,“所有”的意思是包括全部,无需在“人”后面加“们”了.“两句话”改为“格言”,理由如①.
④这句话是文中的分论点,用句号更为清晰.
⑤在“认识得更多一些”前加“到”,来突出“过程”;“从无知到有知”语意没有完,改为逗号合适,这样,判断对象就更加明确.
⑥顿号改成“和”,语气可连贯.“内含规律”意思不明确,通常用的是“内部规律”.
⑦“相反”可有可无,故删去.
⑧“欢迎”、“扶植”、“研究”都是“态度”的定语,所以逗号改为顿号;加“并且”,关联前后分句,具有强调作用;“增加”是表数量关系的动词,用在句中不妥.“理解”与本段论点无密切关系,故删除.
⑨人们因年龄、职业、文化以及生活的地区等等的不同,难以取得“共有的知识”,须删除.
⑩“蓦生”,古汉语中偶尔用,不必夹用在现代文中.
11“一声”后或用冒号,或不用;“哪里来的异端”加引号,使“一声”的内容明确;语意未完,不应用感叹号.“那”指示代词,这里应该用“哪”,疑问代词.
12语意已完整;逗号改句号.
13“坚持”这个动词表示持续性的动作、行为,后面不可用“了”这个表示完成态的时态动词.
14这—句的前半句已有“在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中”,这里用“过去”就多余了.
15“杀死”与“烧死”之间,“学说”与“著作”之间逗号都改为顿号.用逗号使表意的层次不够清晰.
16加“而”,增强转折语气;“毁”与“坏”意思不一样,“毁”在句中意思是烧掉,比“坏”用得确切;“真理”与“流传下来”搭配不当.
17“犹”是“犯”的笔误.
18“主观主义”、“唯心主义”都是哲学名词.文中说的情况是不从客观实际出发,用“主观主义”可以.“唯心主义”在哲学中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之分,文中未涉及到这些,删除后意思更明确.
19“法则”是多义词,意思有:规律;法规等.与“规律”重复,删去后简洁.
20“错误缺点”本可连用,但上文“错误”与“缺点”用顿号点开,为上下文一致起见,加顿号.
21关于“知识”问题,⑨已作说明.
22这个句子是分论点,意思完整,应该用句号.
23“个”是赘字.
24“诸子百家……”是“像”的宾语,故不用句号.
25“从此”是时间状语,用了,似乎只指在这以后通晓所有科学的人并不存在,表达意思欠严密,故删去;“各种科学”范围还不够大,加“所有”,构成全称判断,说理更有力.
26“所”可有可无.
27加“还有”,语气更连贯.
28“以此”是文言词,改为“因此”贴切.
29意思完整,用句号.
30引号里是一个复句,故删“两句话”;“谦虚”改为“虚心”更符合通常的说法.
习作评说

人们常说愈容易得到的东
这篇议论文中心思想集中,单一.从生活中习以为常的现象——“愈容易得到的东西,便愈容易失去”入笔,阐论人们对容易得到的东西应重视、珍惜,尤其是精神上的,否则将后悔不已.文章紧扣中心进行说理,层次清晰,重点突出.在说理的基础上,用一个复句作结,言简意明.三个分句看似并列,实质上前两个为后一个作衬托,突出文章“留在手上的,紧紧握住它”的主旨,强化中心思想.使用引号,可使读者加深印象.标题醒目,能开启读者思维的门扉.
文字上有不少毛病,作了修改.
一是去除无着落的旁枝.如②的“但我不觉得这句话真的能够万试万灵”,如不删除,文章就应围绕“不万试万灵”进行论述,主旨也就变更了.实际上,下文并没有就这一点展开,没有着落,所以须删除.
二是调整段落层次.第四自然段开头一句应放到第三自然段的末尾,修改14在于使这个自然段层次更为清晰.如果作为一般的开头,会给人以要专门论述这个问题的错觉.放在第三自然段的末尾,既不影响论述的重点——父母对子女的爱心,又使论述严密,并不因突出重点而丢弃其他.
三是修改病句.如⑦,上下文无转折关系,不须用“而”;上文中未说到精神上某一被轻视的东西,这儿就不可用“又”.故删去“而又”.如⑨,词性不掌握,“思想”是名词,这里应该用“想”这个动词,“思想”和“想”不能混同.如⑩,属于润色,把感情表达得更充分,更流畅.承接上文,把“对我们”提到动词“削减”前面好.单有“削减”份量不够,加“分毫”,语意就重了.“关怀”前加“百般地”也是这个意思.“呵护”不妥,改为“爱护”.如11,须在“做到”前加“对你”作限制,否则句子就有岐义.如12,上文如用“始而”,这儿就可用“继而”,用这类关联词含有先后顺序的因素.这个句子上半句说朋友之间“互不相让”,下半句说“断绝来往”,二者之间的关系是进一层,不能用“继而”,应改为“甚至”.如16,表达意思不确切,“过去”有“过去”的价值,不能说“只是用来吸收经验和教训”,“今日”也不都是“梦想”,故改为“重要的是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如17“苛求”意思是过严地要求,用在句中不恰当,故改为“强求”.
末尾增添“须懂得”,一可进一步引起读者注意,二可与标题“悟”遥相呼应.
以上只是粗粗修改,要细细推敲,从内容到形式都有所提高,可斟酌、可润色处还不少.如15中用“诸位”,似乎是演讲稿的写法;改为“大家”,略好一些,仍不能令人满意.要修改得完善,须改换角度,把这一段重写.因此,文章不厌百回改.
要语一束
写文章要千斟万酌,再三更改,才能臻于完善.
改文章实质上是改思想,思想明确,有条理,文章才可能通顺、流畅.
修改时须:删繁剪秽,突出主题;反复思考,理清脉络;咬文嚼字,妥贴确切;润色加工,臻于完善.
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修改是一种综合能力,要提高这种能力,须丰富知识,扩大视野,锤炼思想,锤炼语言

霍金,你能不能说一个词表示对世界的看法wow,,作文(三)

古代有宇宙这一说法吗?

宇宙”一词,最早大概出自我国古代著名哲学家墨子(约公元前468-376).他用“宇”来指东、西、南、北,四面八方的空间,用“宙”来指古往今来的时间,合在一起便是指天地万物,不管它是大是小,是远是近;是过去的,现在的,还是将来的;是认识到的,还是未认识到的……总之是一切的一切.
从哲学的观点看.人们认为宇宙是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不过,对这个深奥的概念我们不打算做深入的探讨,还是留给哲学家们去研究.我们不妨把眼光缩小一些,讲一讲利用我们现有的科学技术所能了解和观测的宇宙,人们把它称为“我们的宇宙”或“总星系”.
从最新的观测资料看,人们已观测到的离我们最远的星系是130亿光年.也就是说,如果有一束光以每秒30万千米的速度从该星系发出,那幺要经过 130亿年才能到达地球.这130亿光年的距离便是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宇宙的范围.再说得明确一些,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宇宙范围,或者说大小,是一个以地球为中心,以130亿光年的距离为半径的球形空间.当然,地球并不真的是什幺宇宙的中心,宇宙也未必是一个球体,只是限于我们目前的观测能力,我们只能了解到这一程度.
在这个以130亿光年为半径的球形空间里,目前已被人们发现和观测到的星系大约有1250亿个,而每个星系又拥有像太阳这样的恒星几百到几万亿颗.因此只要做一道简单的数学题,你就不难了解到,在我们已经观测到的宇宙中拥在多少星星.地球在如此浩瀚的宇宙中,真如沧海一粟,渺小得微不足道.宇宙就目前来说,是无边无际的.所谓有边界的宇宙,是人类所能估算到的那部分而已,那部分已经大得很可怕了.
打个比喻,有个新疆蚂蚁,爬了一辈子,都没爬出新疆,于是就说,新疆是无边无际的.后来他的后代继续爬,终于爬出了新疆,来到甘肃,于是蚂蚁的科学达到了新高峰,原来新疆是有边界的,那边是甘肃.那甘肃是不是世界的尽头呢?于是无数代蚂蚁继续他们的科学实践,继续爬,终于横贯中国,来到祖国的东海边,终于爬不动了,望着无边无际的大海,蚂蚁们感叹,世界原来真的是无边无际的.其实大海那边我们知道还有许多蚂蚁不知道的事情.
人在宇宙中,就好比蚂蚁在地球,要了解整个世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可能几十亿年后太阳大爆炸,人类灭绝了,人类都还没能认识整个宇宙.假使宇宙是有极限的,但对于已经毁灭的人类来说,这个极限其实已经是无边无际了,你已经没有时间也没有这个能力去认识整个极限.宇宙到底是不是无限的.这是个已经争论了很久的问题.但大多说法都不能自圆其说.而霍金提出的观点则比较让人信服,他认为宇宙是有限而无边的.好比是地球,你一直在地球上走不回走大它的尽头,但你不能说它是无限的.宇宙也是这样.
宇宙是个四维空间,比三维空间多了一维 ,就是时间.光的传播速度是有限的,人类只能探测光传播到的地方.这就为探索宇宙的大小设了个难题.近代迦莫夫提出的大爆炸理论,支持了宇宙是有限的说法,哈勃定理以及红移等都支持了宇宙有限的说法.宇宙是有限而无边的,应该是现在的人能得出的最能说服自己的结论了.宇宙现在有两个概念,一个是广义的,一个是狭义的.
广义的宇宙,指所有的物质或非物质世界的总称,也就是说,不管有什么东东,它都是宇宙的一部份,一般认为这种广义的宇宙是无边无际的,假设有边的话,人们自然会问,边以外是什么?不管它是什么,或者什么都没有,它也属于宇宙的一部份,换句话说,假设的有边的宇宙是错的,矛盾的.
狭义的宇宙,也就是现在一般科学上称的宇宙,准确的称呼是总星系团,是指人们能看到的或未来有可能看到的星际\太空的总合,现在的主流宇宙论认为,宇宙是在大约150亿年前由一个质量极大\密度极大,体积极小(这个极都是无法用我们今天世界的尺度去稀量的)的原始宇宙爆炸后产生的,到现在这个宇宙直径约为150~200亿光年,并且还在膨胀增大,今后还会一直增大下去,或有一天开始收缩而回来原始的极小状态,这要看宇宙的总质量而定.
这个宇宙当然是有一个大小的,但没有很明确的边界,太阳\地球\人作为这个宇宙的一部分也是永不可能逃出这个宇宙的.

霍金,你能不能说一个词表示对世界的看法wow,,作文(四)

议论文,
不管你喜欢不喜欢,生活在这个地球上,谁都难免遭遇“偏见”,谁都可能制造“偏见”,难怪有人说,“偏见”其实是人类与生惧有的一种成见.
对此,你有什么想法或见解?请联系你的生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作文

傲慢是"贵族行列"人们的一种瘟疫,很容易感染上,一旦被感染,很难治愈.   偏见是伴随着人类社会产生的一种大众主观思维意识的映射,它比傲慢更让人可怕.   纵观数千年人类历史,傲慢与偏见无时无刻不缠绕着人类.傲慢的人多少受到家庭背景的影响以及生活环境的熏陶,使他们感觉自己是什么"贵族"之类的上流社会人物,不屑与"小人物"在一起攀谈,玩乐.这种病有其历史根源,数千年的封建传统把人们分成了不同等级,这种等级制度产生了一种病菌,现在俗称"傲慢",得了这种病的人,大多数都是在"权力"与"金钱"的襁褓中长大的人,一个乞丐是很难被传染的,因为那违背了他们的生存之道.   而偏见虽不能说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私欲的一步步"进化",偏见已成为全人类的通病.它是超进化的细菌,它与人的主观意识是兄弟,它在人类世俗化的思想意识中慢慢成长.可人们还未察觉这个毒瘤在自己的脑袋里越来越大……   面对同一事物,人们总会有不同的看法,一幅描绘太阳的油画.太阳穿梭在楼宇之间,悲观的人见了认为那是落日,而乐观的人见了认为那是朝阳.据绘画者说,那确实是朝阳.悲观者觉得世间的一切都是灰暗的,在他眼中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带着残颓,在他的目光中带着偏见.   一个漂亮的女孩同时被两个男孩追求,一个青梅足马,一个家财万贯.可女孩儿的母亲不顾女儿的想法,硬是把女儿嫁给了阔少,还口口声声说是为了女儿着想才这么做的.在这位母亲的思想里,只认为女儿嫁个有钱的阔少,当了少奶奶才会幸福.偏见,这种偏见往往葬送了一对情侣的幸福.   女人不该整天忙着工作,应该在家收拾家务,带孩子;   没有高校学历想找好工作,免谈;   有人丢钱了,一定是穷鬼偷的;   老公比老婆矮,真丢人;
偏见之于看风景,是大有差异的.风景没变,但倘若看风景的人戴上有色眼镜,景致也就大不相同了.有偏见的人当然全是有心的,并且大抵以唐朝名僧慧能为榜样,主张“心外无物”,看东西想问题时不免给自己的心加装一副有色眼镜,然后再将头缩于腹内,如同刑天之民,视听蒙蔽,如此一来,偏见就形成了.   我们每个人在环境一样,心境不一样时,一个个偏见便会从心灵的墨镜后“倏”地钻 出来,同样一个晚上,“欢愉嫌夜短,沉闷嫌夜长”便是这个道理.世事如此,人世(事)亦如此,法语中的“喜乐”(bonheur)便是由“好”和“钟点”两个词组成,而德语中的“沉闷”(langweile)据字面上解释却是“长时间”,个把钟头说不上长,也谈不上短,但正由于心灵的偏见,愉悦和沉闷也便应运而生了.   “偏见”和“偏爱”如同孪生兄弟,是分不开的,“偏爱”必产生“偏见”,而“偏见”又偏爱所偏爱的.雪莱的《赠珍妮———一个回忆》中对啄木鸟的描写中道:“鸟鸣山更幽”,王籍名句中也说“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而王安石的世界观与前面二位大相径庭,写道:“一鸟不鸣山更幽.”后人讥为拙笔,可见针对鸟叫,王安石认为是大煞风景的“鸦鸣鹊噪”,而雪莱和王籍则推为“莺啼燕语”了.   我们怕偏见,更怕偏见多了,“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于是无端地怀疑自己,但更多的却是怀疑别人,又常常摸着良心,看看是否戴了有色眼镜,常常按住心灵的缝隙,以防“偏爱”乘虚而入,“偏见”乘虚而出.但长久这样折腾下去,不免身心俱困.于是又产生一个偏见:“我公正得很!没有偏见!”   叔本华在《哲学小品》第二百七十八回中写道“思想家应该是聋子”,此话大有道理,否则耳根不清净身心受玷污,必产生偏见,继而产生假道学.但这只是被迫防范偏见.倘若要根除,怕只能不长心了.钱钟书说人人都有偏见,因为人人的心都是长在左边的,心是偏的便是偏心,偏心所以产生偏见,偏见侵蚀我们的头脑,于是思想也有所偏,这便是为什么但丁在《神曲》中写“地狱里连太阳也是冷清清,静悄悄”的和“魔鬼偏爱牛,所以常现牛形”的缘故了.  
 心是长不回正中间的了,所以,我们想东西时不妨少用心而多用点尚未偏倚的大脑,便可杜绝偏见.当然,心上的有色眼镜是一定要取掉的,据艾克曼1830年同歌德的谈话中所述,歌德最讨厌戴眼镜的人.   

霍金,你能不能说一个词表示对世界的看法wow,,作文(五)

急求一篇立论和运用比喻论证的文章!

写议论文最重要的是生活积累和生活体验.由于年龄的限制,一般同学的阅历较少,对生活的感受不深,这就是为什么写作能力提高缓慢的主要原因.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关心国内外大事,要注意观察发生在身边的小事.有句对联说得好,“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我们要从实际生活中撷取素材,对其中的是是非非,不仅要听听别人怎么说,更重要的是进行独立思考,细心体验,加工提炼,有自己明确的评价和正确的观点.只有这样,才能写出真实的、有价值的文章.除此之外,就是阅读,这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最近,我们青岛中学语文教学正在进行广泛的“大阅读”专题研讨,同学们肯定能受益匪浅.
记叙文重在以情动人;说明文重在以事明人;而议论文重在以理服人.
“说理”是议论文的关键所在.对所议论的问题,必须持有自己的观点.论点是议论文的灵魂,一定要正确、鲜明.事实论据要求真实可信,道理论据要求说服力强.
议论文绝不等于简单的论点加论据,写议论文强调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与方法,这就是论证.事实胜于雄辩,举出确凿而典型的事实,观点就会得到有力的证明,因此,举例论证用得最为普遍.根据正确可信的科学原理和名人言论来论证观点,属于道理论证,往往使论述带有权威性,因而也更有说服力.大家一定要学会这两种基本的论证方法.此外,对比论证是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比喻论证是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等等.
只要大家多接触自然,多了解社会,多感悟生活,多体味人生,多进行写作实践,并能持之以恒,一定能写出好的文章来.1、议论文是议论说理表达作者的见解和主张的文章.2、议论文的三要素包括论点、论据和论证.3、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
考试说明:我们在报刊上、书籍中经常看到的政论文、社论、短评、小评论、杂感、序跋、宣言、声明、开幕词、以及用文字记录下来的讲话稿、报告等都属议论文.议论文在“两个文明建设”和日常生活中有着极大的作用.我们必须努力学习和掌握这种文体的写法.
1、议论文的三要素
每一篇议论文,都离不开论点、论据和论证.因此,鲜明的论点,确凿的论据,严密的论证,是议论文的三个基本要素.
(1)论点,是作者对要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起着统帅全文、纲举目张的作用.确立论点是写好议论文的前提.议论文的论点有以下5点要求:
①正确.写议论文的目的是为了宣传真理、明辨是非、分清正误、区别美丑,所以,思想观点正确是首要的.
②鲜明.作者在文章中必须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观点,毫不含糊地说出自己的见解,使读者一目了然,明确理解.
③严密.论点的表达必须周密严谨,无懈可击,不给持有异议的人以可乘之机.
④集中.在一篇议论文中,只能提出一个中心论点,全篇文章始终围绕一个论点展开论述,把道理说深说透,解决问题.要求集中,也就是要避免发生论点转移,后文的论说跟前文的论点有变化,或者概念上混淆.
⑤深刻.文中提出的论点,应该是作者对于事物的新鲜、独到的见解,能够深入地揭示事物的本质,而不是一般化的老生常谈,以便更有力地说服读者,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写议论文时,要注意把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交代清楚.中心论点是议论文的基本观点,它是全文的主旨和核心,在文章中起主导作用.从属论点是说明中心论点的论据,是为中心论点服务的.
提出论点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一般大致有以下四种:一是开头提出论点.二是结尾提出论点.三是篇中提出论点.四是论点贯穿在全文中.通常的写法,以①②两种为主,习作议论文也应以这两种方式为主,然后进而学习后两种写法.
(2)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因此,论据包括事实材料和道理即理论材料.事实材料中又包括正面和反面事实材料,另外,数据材料也是其中一种.选择事实材料和理论材料要遵循哪些原则呢?
对于正面的事实材料,首先是真实性原则.论据真实,论点就可*;论据不真实,论点就可疑.其次是典型性原则.就是要求选用那些能够深刻揭示事物的本质,亦即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材料作论据.一个论点,往往有许多论据能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来证明它.但是在可以论证它的众多论据中,总有一些是最恰当最有说服力的论据,就是典型的论据.此外,还要遵循新颖性原则.人们在阅读文章时,容易被新颖的材料所吸引,也容易对陈旧的材料产生厌恶.因此,对事实论据的选择,也必须遵循新颖性这一原则,重新轻旧,求近舍远,在“新”字上下功夫.
对于反面事实材料应以有衬托作用为原则.议论文为了把道理讲深讲透,需要多角度地分析、论证论点,这就要求我们从不同角度去选择论据,既要选择正面的材料,从正面阐述事理;也需要选择反面材料,从相反角度剖析事理,正反对照,以反衬正,突出中心论点.反面材料补充不能说透的结果.
对于数据材料应遵循科学的原则.从表面上看,数据只是几个简单的数字,其实它有丰富的内涵,往往是众多劳动的结晶、辉煌成绩的表现、不懈努力的反映,或者是浪费破坏的记录,将科学的数据引进议论文,能增强论证的效果,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
理论材料就是选用通过实践证明是正确的经典理论家的名言,科学上的公理、定律以及尽人皆知的道理等等来作论据,以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引用理论材料作论据,必须遵循以下几条原则:首先是可*性原则.作为论据的依据,被引用的理论材料一定要确凿可*,不论是引用名人的原话,还是引用大意,首先应搞清作者是谁,不可张冠李戴,把孔子的话当作他人的话来引用.如果是引用原文,一定要核对原文不要抄错;如果是引用大意,一定做到对原文内容能够正确概括,做到准确可*.其次是针对性原则.引用理论材料的目的是为论证某个观点服务的,切切不可牵强附会,无的放矢,架空议论.再次是引伸性原则.这是说在引用精当的材料作论据后,不能就此完事,不作分析,这样有引无证,不能充分发挥论据的作用.正确的做法是在引用理论材料之后,紧跟着就要对理论材料进行科学的推论,从中推导出新的含义,生发出新的思想,进而推动文章的论证.此外,还有简明性原则.引用理论材料作论据,目的是证明观点的正确,对观点的进一步阐述和推导,还要*自己去论证.如果引用过多的理论材料,以引带论,效果会适得其反.
(3)论证,就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使论据与论点之间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论证的方法,一般都是先提出论题,经过论证、分析后得出结论.论证的过程和方法,有的逐层剖析,有的边分析边作结论,有的用设问引出问题进行论证.
写议论文要求做到层次清楚,推理严密,合乎逻辑,说理透辟,不论立论还是驳论都要具有说服力.
2、立论和驳论
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1)立论 立论是对一定的事件或问题从正面阐述作者的见解和主张的论证方法.写立论性的文章,必须做到:
①论点要正确、鲜明.正确就是论点本身要符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符合客观实际,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鲜明就是说作者必须旗帜鲜明地表示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决不可含含糊糊,模棱两可.
②论据要真实、充分.就是说,必须举出足够的事实或公认正确的道理,证明论点的正确性.
作为论据的事实,包括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或史实,以及统计数字等.用事实作论据,有很强的说服力.
用科学道理作为论据,也具有极大的说服力.如用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和公式等作为论据,也能有力的起到证明论点的作用.
③论证必须符合正确的推理形式.写立论性的文章,要言之成理,合乎逻辑.论点统帅论据,论据证明论点.论据必须足以证明论点,论点必须是从论据中推断出来的必然结论.
(2)驳论 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和问题发表议论,揭露和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论点有三种形式:
①直接驳斥对方的论点.先举出对方的荒谬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驳斥,揭示出谎言同事实、谬论与真理之间的矛盾.有的文章,首先证明与论敌的论点相对立的论点是正确的,以此来证明论敌的论点是错误的.
②通过批驳对方的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据是论点的根据,是证明论点的.错误和反动的论点,往往是建立在虚假的论据之上的,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站不住脚了.
③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过程的谬误(驳其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驳倒了它的论证中关键问题,也就把谬论驳倒了.
总之,写驳论性的文章,还应注意以下几点:①要对准把子.写驳论性的文章,首先要摆出对方的谬论或反动观点,树起靶子.怎样树起靶子呢?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概述.即用概括的语言,将所批驳的敌论复述一下.概述时,可适当引用一些原词句,但要有重点,倾向性要鲜明.二是摘引.即把反面材料的关键部分或有关部分,摘录下来,然后对准靶子,进行驳斥.②要抓住要害.鲁迅说:“正对‘论敌’之要害,仅以一击给予致命的重伤.”对谬论,一定要抓住其反动本质,深入地进行揭露和批判.③要注意分寸.对于敌人的反革命谬论和人民内部存在的错误思想,必须加以区别.对敌人,要无情揭露,痛加批驳,给以致命打击;对于人民内部的错误思想,就要本着“团结——批评——团结”的原则,决不可相提并论.
议论虽有立论、驳论两种方式,但两者不是截然分开的.破和立是辨证的统一.在立论性的文章中,有时也要批驳错误论点;在驳论性的文章中,一般也要在批驳错误论点的同时,阐明正确的观点.因此,立论和驳论在议论文中常常是结合起来使用的.
[15—1] 同学们大概经常听到、见到“开卷有益”这个词.不知你想过没有,为什么说开卷有益,开卷有哪些益?开卷是不是都有益?请你针对“开卷有益”这种看法,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①写一篇议论文,题目自拟.②论点要鲜明,论证方法得当,结构完整.
导思:这是一篇自拟题目的议论文.写好这篇作文,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先确立一个论点.全文围绕这一论点展开论证.对“开卷有益”这种说法,既不能全盘否定,写驳论文;也不宜全盘肯定,写成立论文.因为这种说法既有它正确的一面.又有它不够全面的地方,所以对这个看法要采取“一分为二”的方法进行分析,肯定其有益的一面,否定其有害的一面,从中总结出正确的论点来.只有这样才能对这一说法作出合乎事实的评价,最终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
2、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进行分析,要防止出这样一个毛病:自相矛盾.一会儿说开卷有益,一会儿说开卷有害,令人不知所云.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文章中还要将二者的联系点明,才算把道理真正说透.
3、从论证方法看,如果所读的书是坏书,则开卷未必有益,这里可以采取例证法,并辅之以引证法和喻证法,用前几年社会上黄书泛滥成灾毒害青少年作为事实论据,用名人名言作为理论论据,充分论证黄书的害处和读好书的益处.在此基础上,再把这两者辩正地统一起来.说明我们中学生既要多读书,又要慎重地加以选择、读好书.这样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就将问题说得比较全面而深刻,文章也就具有了不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15—2] 1939年,郭沫若回乡探亲,平常散漫懒惰的某某同学登门拜访,并请郭老赐以墨宝(即请郭老题字).郭老早已了解此人平时做事马虎、敷衍,便问道:“写什么呢”那位同学漫不经心地答道:“随便.”郭老眉头一皱,挥笔写下“不可随便”四个大字.
“不可随便”,言简意丰,它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可随便”.
请以《从“不可随便”谈起》为题,写一篇短文.要求:①可以结合上述材料内容,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认识;②不要写成诗歌;③不少于600字.
导思:这是一篇给材料作文.该题虽然规定了作文题目,但仍给学生思维留下了很大的空间,从文体来看,写议论文是最好的选择.学生可以从是非观、处世态度、治学精神等方面谈自己的看法,阐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要写好议论文,必须做好以下三点:
1、确定论点.根据命题提供的材料,可从不同角度提炼出诸多观点,但短短600字的文章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一定要选准一个论点充分论证.
2、选好论据.论据能起到充分证明论点的作用,论据选择要遵循两个原则:①真实确凿,不能有虚假成分;②具有典型性,有说服力,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3、组织好论证结构.最常用的结构一般为“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霍金,你能不能说一个词表示对世界的看法wow,,作文】

霍金,你能不能说一个词表示对世界的看法wow,,作文(六)

用英语写一篇关于失败的作文

Everyone knows that failure always accompanies us in our life. No matter what we do, none of us can say we will surely succeed, because 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plain sailing.
About failure, different people have different opinions. Generally speaking, on one hand, people think "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 They think we won"t understand the profound meaning of success until we go through failure. On the other hand, for some people, failure is frustration. They think if a person goes through too much failure, he will collapse and lose confidence in his life.
In my opinion, If you have never lost it, and always get it easily, you will not cherish what you get and own.
大家都知道,失败总是伴随着我们的生活.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我们都不能说我们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因为没有这样的东西一帆风顺.
关于失败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见.一般来说,一方面,人们认为“失败是成功之母” .他们认为,我们将无法理解的深刻含义,直到我们成功经历失败.另一方面,对某些人来说,失败的沮丧.他们认为,如果一个人经历太多的失败,他将崩溃,失去信心,他的生命.
在我看来,如果你从来没有失去它,总是很容易,你不会珍惜你得到和自己.

霍金,你能不能说一个词表示对世界的看法wow,,作文(七)

几道英语问题
写英语作文的时候有些地方不太确定,帮忙看看吧( ̄▽ ̄)
①.promote作“提升”来讲的时候,可以修饰哪些词呢?可不可以说promote their confidence?
②.pro and con是怎么用的?指人(正反双方)还是指物(优缺点)还是指人对物的看法(赞成和反对)?它什么时候用复数(pros and cons)?
③.on the one hand,on the other...后面跟的两个句子是什么关系(并列还是什么的)?写某事物的优缺点可以用这个结构吗?
④.对某事灰心是lose heart in sth.还有,有没有lose heart to do sth.
⑤.“使某人处于某种境地”有没有put sb.in a (加个形容词) situation这样的说法?还有,其中是用in还是用into呢?如果把situation换成position呢?
⑥.看看这句话对不对:While doing homework,students can use calculators when they meet with a few really difficult figures so that they could finish their work faster,thus spend the rest of the time doing other meaningful things,such as developing their own hobbies.我主要是想问这个thus可不可以这样用?(我是把它看成接着前面那个could了,有点省略句的味道吧.)
⑦.看看这句话对不对:From my point of view,it is not necessary for us students to use calculators in tests,for the figures in our tests are not so difficult as beyond our ability to work out..not so difficult as beyond our ability .这部分有没有什么语法错误?
⑧.an introduction of...还是to...
⑨.thankful是形容某人对某事充满感激还是形容某事值得某人感激?
⑩.是the start of the day还是the start to the day呢?

①.promote作“提升”来讲的时候,指的是 提升职位 后面跟复合宾语 promote sb 加职位
可以说promote their confidence不过意思是 增进
②.pro and con当名词用时 经常用复数 正面 和方面 赞成和反对the pros and cons
③.on the one hand,on the other...后面跟的两个句子是并列 或对比
写某事物的优缺点可以用这个结构
④.对某事灰心是lose heart in sth.介词用in,有lose one"s heart to sth.不过意思 与前面的相反 倾心于某事
⑤.“使某人处于某种境地有put sb.in a (加个形容词) situation这样的说法 还有,是用in
如果把situation换成position 也是用in 其实这是介词 的用法
⑥.这句话对:While doing homework,students can use calculators when they meet with a few really difficult figures so that they could finish their work faster,and thus spend the rest of the time doing other meaningful things,such as developing their own hobbies.
thus是副词可以这样用 前面最好加and 后面是并列谓语 .
⑦.From my point of view,it is not necessary for us students to use calculators in tests,for the figures in our tests are not so difficult as beyond our ability to work out..not so difficult as beyond our ability .这部分 把 so difficult as去掉
⑧.an introduction of...还是to...根据意思 选用 这属于 介词 用法
如an introduction to english grammar 英语语法初步

霍金,你能不能说一个词表示对世界的看法wow,,作文(八)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字,要15组
如:之①无意义 ②代词 ③.的

一,学习文言实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文言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在文言文中,实词的数量比虚词多得多,学习文言文,最应该下功夫的是多掌握文言实词的词义,只有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对文言词语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的积淀,才有可能比较顺利地阅读文言文.学习文言实词,应该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区别古今词义的异同.
汉语从右代发展到今天,词义不断演变,其中一些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中极少一部分的意义,古今意义没有什么变化,这类词对于我们学习文言文不会造成什么困难.但另外有一些词语,文言文中虽然常用,但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古今词义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词义的扩大.
词义扩大是指词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扩大,即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由狭窄到宽泛,使原义成为新义外延的一部分.例如“秋”,指由一个季节扩大到指全年;“睡”指由坐着打瞌睡扩大到指睡眠.
(2),词义的缩小.
词义缩小是指词义所反映客观事物的范围缩小,即由整体到部分,由宽泛到狭窄,使新义成为原义外延的一部分.例如:“丈夫”,古代泛指男子汉,如“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现在,“丈夫”专指女子的配偶.“臭(xiù)”,由泛指所有气味到专指秽气.“汤”由泛指热水、开水到专指菜汤、肉汤等.
(3),词义的转移.
词义的转移是指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如“学者”,古代指“求学的人”,如“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汪》),现在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小姐”,古代指对末出嫁的女子或有权势人家的末出嫁的女子,现在,在改革开放背景下,其意义基本上变成了指有不正当行为的女子.如果你称呼一个年轻美貌的女子为小姐,那么,这位小姐会很生气的向你瞪白眼,以示她不是小姐.
(4),词义的褒贬色彩发生了变化.例如,“谤”,古代指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是个中性词.如“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现在,“谤”用于诽谤,指无中生有地说别人的坏话,是个贬义词.
以上四种情况,是古今词义变化的主要类型.大量的古今意义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词的存在,是文言文学习的主要障碍.我们学习文言文,必须结合学习文言作品,有目的、有计划、按要求地掌握一批文言常用词的常用义.
2,注意区分古今汉语中的单音词和复音词.
现代汉语中复音词占绝大多数,而文言中则以单音词为主,因此,我们在文言文阅读中,不要把文言中的双音节词误认为是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例如,“非常之观,常在于险处”(《游褒禅山》)中的“非常”,古义是两个词:不同一般.而今义则是一个表示程度的副词.另外,也不要把文言中的复音词分开来解释.例如:“日暮,所击杀无虑百十人”(《冯婉贞》)中的“无虑”是个联绵词,意思是“大概”、“大略”之义,这个意思与“无”、“虑”二字毫无关系,不能拆开来讲.
3,要注意古代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也有一词多义现象.如果我们只懂得一个多义词的一种或者两种意义,在阅读文言文时便轻易拿一种或者两种意义去文释,就有可能产生理解上的错误.为了避免出现错误,我们要有意识地作好知识积累和整理工作.我们的教科书中,每篇文言课文后面都有这方便的练习题,这是帮助我们作积累和整理工作,必须认真完成,千万不可忽视.词义积累多了,遇到多义词就可以比较准确地选择义项了.另外,我们还需要了解关于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方面的知识.每个词都有它本来的意思,即本义.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新产生的意义就是它的引申意义.如:“妻”,古义就是用手去抓住一个女子,今义则是指男子的配偶.“孙”,古义表示我的儿子的儿子一直排下去,代代相传,今义则指儿子的儿子.
4,要注意通假字现象.
古字通假是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古代,因为音同或者音近的关系,一些字往往同其他一些字通用,这种文字在使用中互相代替的现象叫做“通假”字.“通”是通用;“假”是借用.识别通假字不是一件易事,时代越早的文言文,通假字的阅读就越困难.对于初学者来说,掌握通假字的办法就是多读文言作品,多查字典,作好知识的积累工作.
二,学习文言虚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代词.虚词的词汇意义比较抽象,但是,它有表达语气、组织实词等多种语法功能.文言虚词,特别是常用虚词在文言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用法比较灵活.阅读文言文,要善于辨析虚词的意义和作用,才能完整的理解文章的意思.如果把虚词理解错了,就会影响到对整个句子乃至通篇文章的理解.在学习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便的问题.
1,分清实词和虚词.
文言虚词大多是由实词虚化而成的.例如,“所”的基本意义是“处所”,后来引申为表示“……的地方”或者“……的人”,作结构助词.又如,“之”的基本意义是“往”,后来虚化为代词、助词、语气词等,成为用得最多的虚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它”,作代词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用在主谓之间,取消主谓的独立性,动词,往.起拼凑语气的作用.从上面的一些例子可以知道,某个词是实词还是虚词,要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确定,其基本原则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2,了解古今虚词的差异.
古今完全不同的虚词,我们只要掌握它们在古代的意义和用法就行了,如《六国论》“而以六国破亡之颠故事”中的“故事”,但是,有些虚词,古今都用它,如《六国论》“至于颠覆,理固宜然”中的“颠覆”.这就需要我们特别注意它们之间的不同,要用分析的眼光去逐字审阅,不要以今律古.
3,辨析同一虚词的不同用法.
文言虚词使用频率高,用法灵活多变,一个虚词往往兼有多种词性,表达多种语法关系,如“而”,可以作连词用;也可以作代词用.作连词用可以表示并列关系,可以表示偏正关系,可以表示承接关系,可以表示递进关系,还可以表示转折关系.
4,体察虚词表达的不同语气.
古人称虚词为“辞”、“语辞”、“语助”,可见,虚词在表达语气方便的重要.一段文言文,如果没有虚词连缀其中,就会丢掉“性情”,失去活力.若不用虚词,就表达不出说话人在表面上的自谦中隐含的抱怨和得意之情.学习文言文,我们要反复吟咏,体察虚词所表达的语气,并从中总结出一些规律.如:“夫”、“盖”常表示发语,“者”常表示提顿,“得无”、“无乃”常表示推测、反问等.常用的文言虚词只有几十个.越是常用的虚词,用法往往越是灵活.如果确实掌握了它们的意义和用法,阅读时就可以扫除虚词方便的一大障碍.
三,掌握词类的活用现象.
文言中有些实词在句子中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词的词义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就是词的活用.如果一个词已经活用成了别的词,我们还按其原来的用法去解释,就会讲不通.因此,掌握词类活用的基本规律,结合具体语镜,分析其用法和理解其意义,对我们学习文言文来说是很重要的.词类活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 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形容词、名词用作有“使”、“令”意义的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这就是使动用法. 在古代汉语中,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宾语,但这种情况较少.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在中古以后就改变了读音,例如:“晋侯饮(yìn)赵盾酒”,这就与及物动词的其他用法区别开来了,但并不能一概而论.
2, 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这是指形容词、名词用作有“认为”、“以为”意义的动词,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者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
3, 名词用作动词.
名词活用作动词后,就具有动词的语法特点,不再表示人或物,而是表示与这个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例如:“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籍:登记.《鸿门宴》).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都属于名词用如动词,在古代汉语中,名词作使动、意动的较少,但用着一般动词的则相当普遍.在古代汉语中,方位名词也常作动词.
4, 名词作状语.
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常用作状语,直接修饰、限制动词谓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方式、处所、凭借的工具等.
另外,我们还要注意三个问题:
一是要注意区别意动和使动.在这里,我们提供两种区别方法:第一,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是客观的,而意动用法则是主语以为或认为宾语怎么样,是主观的看法,客观不一定必然如此.第二,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一般情况不用于意动(动词本身就无意动用法,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用作使动和意动却常见).
二是要注意词类活用的条件.要鉴别一个词是否已活用成另一类词,主要是看它在句子中所处的地位,前面有哪些词类和它相结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具备了哪些语法特点等.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及名词用如动词,都是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这可以从它们的语法条件的变化看出来.下面举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一些比较重要的语法条件.
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既不是并列结构,又不是偏正结构,则前一个名词常就活用为动词,后一个名词作它的宾语,两个名词连用,有时还可以是主谓结构,前一个名词作主语,后一个名词活用为谓语,
2,名词、形容词放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例如:“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3,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欲”等能愿动词后面,活用为动词.例如:“子谓公冶长:‘可妻也……’”.
4,名词放在副词后面活用为动词(副词在句子中一般只作动词或形容词的修饰语).例如:“秦师遂东”.
5,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活用为动词.例如
“下之,小之……,不外是矣”.
6,名词后面用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晋师军于庆柳”.
7,名词用“而”连接时,活用为动词.例如:“隆礼尊贤而王”.
三是要注意弄清楚一个问题:词类的活用,是说某个词本来属于某一词类,只是入句后临时具有另一词类的性质,不是说这个词属于两个词类.例如:我们不能说“晋师军于庆柳”中的“军”既是名词,又是动词.
四,注意掌握几种常用句式.
文言常用句式和现代汉语的常用句式基本上是相对的,我们主要要掌握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变式句五种句式.
1, 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在现代汉语中,一般要用判断词“是”表示判断,而文言中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而是直接用名词或名词短语作谓语表示判断,并且往往借助某些助词、语气词、副词来表示或加强判断语气.主要形式有:
⑴,主语后面用助词“者”表示提顿,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煞尾.
⑵,只在主语后面用“者”表示提顿.
⑶,只在谓语后面用“也”煞尾.
⑷,“者”、“也”都不用.
⑸,谓语前用副词“乃”、“即”、“必”“则”等加强语气.
⑹,用“为”表示肯定判断.
⑺,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定.
⑻,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
2, 被动句.
被动句的主语不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发出者,而是行为的接受者.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助词来表示被动,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⑴,用介词“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⑵,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⑶,用助词“见”表示被动.
⑷,用介词“被”表示被动.
⑸,用“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⑹,用“见……于……”的格式表示被动.
3, 省略句.
文言句子中有一些组成成分,习惯上常常省略,翻译成现代汉语时需要补充.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 省略主语.包括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省.
②, 省略谓语动词.例如:“一股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③, 省略宾语.
④, 省略介词“于、“以”.
4, 疑问句.
文言中的疑问句,一般要用疑问代词或疑问语气词提出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⑴, 用疑问代词提出问题.
⑵, 用疑问语气词提出问题.
5, 变式句.
文言中,有些句子的语序和现代汉语里相对应的句式不同,常见的有以下四种情况: ⑴,主谓倒装句.
⑵,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 凝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②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③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⑶定语后置.文言中,一些修饰性的定语常置于中心语之后.
⑷,介词结构后置.在现代汉语里,介词结构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里有些则置后作补语.
五,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可归结为增、调、留、换四字.
第一,赠.古代汉语同现代汉语一样,为了使语言精炼简洁,都有省略现象,而且比现代汉语更为普遍.从省略的方式说,有承前省,蒙后省和对话省;从省略的内容来说,既可是主语、谓语、宾语,又可以是介词词根.我们阅读文言文时,遇到这种省略情况,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出来,以便正确理解文意.
在古代汉语中,量词较之临近的数词,是一种很不发达的词类,动量词在先秦不存在,物量词也不多见,现代汉语又是量词很丰富的一种语言.因此,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要找出相应的量词补充进去.
第二,调.古代汉语词序有些特殊的规律,诸如宾语前置、定语和状语后置、主语倒装等.翻译这些句子时,如果仍然按原文的词序,就容易使人费解,产生歧义,造成理解错误.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古今汉语词序变化的规律,对原文进行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词序特点,这就是“调”.
文言文,尤其是韵文中,常有一种“倒文”的语言现象.这种倒文或“语急而文倒”,或“倒文以协韵”.我们阅读古文时,遇到“倒文”这种语言现象,就必须根据内容,颠倒过来进行翻译.
第三,留.“留” 即保留原文不译,如国名、地名、人名、官名、朝代名、帝号,以及某些典章制度的名称和度量衡标准等,均不译.
一些基本词汇,如“人”、“手”、“山”、“水”、“牛”等反映自然界中常见的事物,古今意义相同,翻译时保留不译.如果不是基本词,但今天仍沿用的一些词语,也不必翻译.
此外,古人为了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常引用诗句、民谣、格言、谚语进入自己的作品之中.例如:“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三峡》),这句民谣就保留不译,否则就会失去引诗所特有的韵味.
第四,换.汉语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许多文言单音词不能在现代汉语中灵活运用,只能充当双音词的一个词素,翻译时就要用现代汉语中词义相同或相当的词语去替换文言词语,这就是“换”.例如:“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廉颇蔺相如列传》).这里除了帝号“燕王” 和方位词“上” 无需更易而外,其余都要换用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或相当的词,译作:“我曾经(跟你)在边境上会见燕王”.
以上所说的“增”、“调”、“留”、“换”的翻译方法,不是各自独立的,在具体翻译过程中,它们是相互关联,交并运用的,不能截然分开.
六,掌握文言文翻译技巧.
在翻译时,除了掌握以上四种方法外,还要掌握一点技巧.
第一,对句中的字、词、句进行充分想象.这种想象就是要调动平时的积累.一是对字词的不同用法的想象.如翻译“君无尤焉”一句中的“焉”字之前,可把句末“焉”的各种用法作一比较,一个个的淘汰,然后确定一个译出后合乎原文意思的用法.处在句末的“焉”,一般讲,一是疑问句中作疑问语气词,但这句不是疑问句,故否一也;二是作形容词尾,但是,“尤”是“责怪”之意,动词,故否二也;三是句末作兼词,但此句不需要作兼词后的介词引出名词或代词,故否三也;四是作代词.此句中“焉”字若译成代词“他们”,就恰与全句的意思统一了.二是对各种句式的充分想象.以“莫之死”为例,此句句首用了无定代词“莫”,而且宾语是代词“之”,故此句是一个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的句子,那么,这句话就应先译成“莫死之”.再来作第二步,这个“死”是自动词,不能支配宾语“之”.想一下,是使动用法还是意动用法,是处动用法还是为动用法,逐一考虑,是为动用法,故这句可译为“没有谁为他们死”,这样,译出的意思与全文就统一了.
第二,要学会运用一些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进行分析.有些句子,我们只有通过语法分析,才能正确地理解,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如“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句中“疾”是“憎恨”之意,如果把“疾视” 放在一起,就译成了“憎恨看”,这显然不通.那么,就应将“疾” 后的整个结构作为“疾” 的宾语,即憎恨的对象,再来解剖这个“对象”,即“疾” 的宾语是“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但要注意,“视” 的宾语只是“其长上之死”,这里,“视其长上之死”与“不救”是通过“而”连接的两种“行为”.再看“视”的宾语,“其长上之死”,这是一个主谓短语作“视”的宾语,故“之”就是一个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助词了.经过这样逐字分析,这一句就可译为“恨(他们)看着他们的长官战死而不去救护”.再把这句译文放到全文中去看,意思也就与全文统一了,故此时可以放心地肯定自己的译文了.
由上观之,我们无论是对字、词、句式的想象,还是对句子结构的语法分析,都要以平时对文言文基础知识和翻译技能的积累为前提.因此,我们平时就要下苦功夫记一些有关文言知识和有关译文技巧方面的东西,否则就会源泉枯竭,不管怎样找“窍门”也是翻译不出来的.古代有一个很有学问的秀才,奉命要在三天之内完成一篇命题作文,却急得吃不下饭,睡不好觉.他的老婆见状,不以为然地说:“你作这个文章,难道比我生孩子还难?”秀才喟然长叹:“你生孩子虽然难,但毕竟你肚子里还有孩子,我作这个文章,肚子里啥也没有.巧媳妇也难煮无米之炊啊!”这个故事,也进一步证明了我的观点的正确性.
那么,怎样下苦功夫呢?下面谈谈自己在学习实践过程中的一些体会.
第一, 学习文言文要重视诵读.
程端礼在《朱子读书法》中说:“若读得熟而又思得精,自然心与理一,永远不忘.某旧苦记文字不得,后来只是读,今之记得者,皆读之功也.” 此话实为经验之谈,值得我们借鉴.我们在学习文言文时,多熟读背诵一些文质皆美、深浅适度的文言诗文,在头脑中多储存一些文言信息,这对认知迁移、阅读理解都是大有益处的.
诵读是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用朗读的方法,反复孰悉课文,逐步加强理解,直至背诵的一种学习方法.它有别于一般的死记硬背,它以宏观驾驭微观,以微观充实宏观,循序渐进,反复诵读,由读到懂,由懂而用,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好方法.
第二, 要勤查工具书.
工具书是专供翻检查阅的图书,它具有特定的排检方法,读者据此可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他所要了解的知识或材料.我们在学习文言文中,应充分利用文言工具书,把它作为百问不烦的老师,解难释疑.工具书的种类繁多,可供我们学习文言文时查阅的工具书有:《古代汉语常用字典》、《常用文言虚词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辞海》、《辞源》等.其中,《古代汉语常用字典》和《常用文言虚词词典》体积小,内容丰富,不仅价格便宜,而且便于携带,是我们学习文言文必备的工具书.
第三, 要多作练习.
“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将知识长期保存在大脑中,但仅凭对新知识的识记是不能保证这一目的的实现的.”要想牢固地掌握知识,还必须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练习,以积累知识,进一步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第四, 要善于积累资料.
撰书立说,需要引经据典,旁征博引,需要用大量 的资料,这些资料往往要靠平时的点滴积累.积累资料的方法各有所不同.有的人喜欢在读过的书上作记号,有的人善于作知识卡片等,这些都是很好的方法.黑格尔年轻时并没有特殊的天赋和才能,可是他善于积累,把读过的东西详细地摘要在一张张活页卡片上,然后分门别类地加以整理、排列,逐一贴上标签.这样的日积月累,反复思考运用,终于使他成为知识渊博的大哲学家.我们在读书求学中注意积累资料,必将受到很大的益处.它不但能培养和提高你的阅读、分析能力,“使人精确”(培根语),而且还能减轻你的大脑负担,当这些资料变成你的“第二大脑”时,你使用这些资料便能得心应手,八面来风,人家“踏破铁鞋无觅处”,你却“得来全不费功夫”.

霍金,你能不能说一个词表示对世界的看法wow,,作文(九)

道德不需“赞美” 作文

道德的分量有多重,人生留下的脚印就有多深。

--题记

自古以来,没有人给任何一个实物或虚物下一个标准定义,那么,留下的自然便是那实物或虚物在人们心中的分量罢了。

德国哲学家康德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惟有两样东西让我们深深感动,一是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在我看来,这句话着实有一定的立场。道德: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通过社会的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的约束作用。

记得那个整日穿梭于底层当“卧底”的陈家顺吗?本是云南省沾益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沾益县驻浙江义乌劳务工作站站长,但为了摸清农民工工作、吃住、工资待遇等情况,短短几年,先后深入很多个用工企业,为农民工取得公平待遇,做出了很大牺牲。就拿这一例来说吧!他无谓身份,进了一家养猪场,用那从未挑起担的肩,拿起了锄头,清理了“臭味难熬”的养猪场。试问,这样为百姓操劳,是要有何等的毅力和决心?但转眼看看这样的情形,不知你又会有何等看法。

是那么一天。

公车上一个脸色蜡黄的,头发蓬松的女人,正努力着向我解释着什么,我看着那一张她递过来的单子,一张露着两颗牙的孩子立刻钻进了我的眼睛,从孩子的眼睛里我看到了无尽的渴望,却空洞的找不到一点方向,我再次抬头看了看女人,瞬间明白了,她原来是个哑巴、、、只看见她的手指不停地晃动的,我再次仔细的看了看单子的内容,“爱心人士的名字”、“地址”、“捐献金额”等等,我从包里掏出十元钱,并慎重的签下了名字,一并交给了那女人,女人随即又给了我一个吊坠,然后便又艰难的向前移动,等到她艰难的移动过两个位置后,我身旁一位二十来岁的女生告诉我,单子上面的“爱心人士的名字”和“捐赠金额”全是那女人自己写的,本捏的坠子晃动着高兴的我,怔了一下。于是我拉开了窗,用力的甩了坠子,虽然没有说任何话,但我潜意识里却深深地扎了一个根---“再也不会做这样的傻事”。

我说不出那种感觉,只是想的不再去理会,但是老一辈的人总喜欢教训着我们这些“自私,冷漠,无人情”的“90”后,但又有谁想到道德的不落实所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呢?

好吧,这个故事姑且告一段落,因为我始终得承认“道德”的规范性和深入性,这样的例子不能给它的威严带来损害,但是“雷锋”的存在将会使之更加深入我们的心。

再看看接下来的一段对话吧。

“我背你”。

“你想好了,要背就背一辈子”。

“我早就想好了”。

这是从小就患有下肢小儿麻痹症的周月华和丈夫艾起的一段简单的对话,却实践了一辈子。周月华深知乡亲们每次都要步行几个小时去城里看病,于是自己开了一个小诊所,无论上山下河,都自己坚持着。直到艾起的出现,于是山间水边,便出现了这样一幅既让人心做疼,又充满着无限温暖的画面:一个瘦小黑黝的男人,背着一个较胖的穿着白大褂的女人。周月华说:“住在偏远地方,农民看病要走上好几个小时,所以我现在做多一点,让乡亲们少跑一点,少花一点,自己会感到很开心。”这样一个女人,二十多年来,她硬是靠的拐杖和丈夫的后背,“爬”遍了方圆13平方公里的大小山岭,为辖区近5000村民带去了医疗服务。

“清香传的天心在”,这真的是份美好,一份让我怎么形容的美好呢?我想,我已经不能说任何一句话了,因为他们根本就不能表达我的真意。

但在这里,我只想表达一点,“雷锋”以及上述的“他们”和我们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他们把“道德”这一行为准则放的离心口较近罢岁月静好了,他们值得我们去尊敬,去学习。

如果我们每个人在心口上留一个位置去盛放道德,那么“雷锋”又何止一个,当你想要对别人提出赞美之词时,发现自己其实也在“准则之中”,那么就无所谓夸奖或赞美了。当然,这并不是说,要强行在你胸口上打个洞,把道德嵌入其中,只希望不要只挂在嘴上,不放在心中。

还有,我要澄清一点,我并没说处在“道德之中”就不该表扬或赞同,只是,当人人心中形成了一种意识后,那便成了一个习惯,就像“吃饭前洗手”,并不会有人特意表彰你一下。但,请谨记,当你做到有一天心中的“准则”是你自己的时候,不要期盼太多的赞美。也要相信,你的脚印有多么的深厚,多么的沉重!!!

罗江中学高2014级3班马彦凤

高二:阳光向上123

霍金,你能不能说一个词表示对世界的看法wow,,作文(十)

《道德经》解读的文章

近数日来,看到关于《道德经》的一些文章.也拣来看了一些,说起来倒还真是有不少收获,感谢这几位朋友的帖子,感谢他们的劳动.而也有不少的文章使我不禁在心里阴暗地想:这人的目的和动机不纯洁啊.我没有打击谁的意思,自己有多少料,还是有数的.只是把心里边的话,一吐为快罢了.
于是记起很久以前看到的一个故事:有一位中医,在他年轻的时候,得到一个任务,校订两本古代药方集.他选择了其中一本——且称为甲本吧——后来行医的日子里,他穷尽一生的时间来校对这本错漏百出的药方集,而当他在生命中最后的时刻终于将这药方集甲本校订完之际,人们在一座古墓里发掘出一本药方集,与他校订出来的几乎完全一致.故事到此,我认为应该结束了,后面的几段话,便没有留心——那无非是讲故事的人的一些感慨罢.哦,讲故事的人还提了一个假设:假如他当初选择校订的,是另一本呢?由这个假设来看,这个故事定位了一个悲伤的调子.
看完这个故事,当时想了些什么,现在是完全记不清了,总是些伤感之类的,应该很为他抱不平的.假如,他当初选择了校订另一本,那么,在古墓出土了那本没有错误的甲本药方集之后,这两本药方集都将以正确的药物来为人们服务,这是一种幸运.
现在回想起来,却大有余味:他用一生的时间证明了:1、药方集是有用的;2、他自己的水平和能力;3、还需要有这个三么?也许还有更多吧——他没有因为校订这药方集而误了行医,在他行医的过程中,他不断的检验这药方集中的药方,这有着很多错误的药方集救了很多病人.他是个可敬的人,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新出土的药方集证明了他的价值,他是幸运的.
以上只是一个故事,一个关于幸运的悲伤的故事.
行文至此,这个故事应该是完全可以结束了,而我要说的才刚刚开始.

《道德经》流传两千余年,在这两千多年中,没有哪一本书与它一样,英语高考全国卷数千个版本,且各个版本都是不尽相同的.自从汉末道教兴起之后,这本书与它的作者老子都被奉上神台,也越加扑朔迷离起来.
老子究竟在这五千言里说了些什么?
有人说,老子讲的是哲学;有人说老子讲的是治国之道;有人说老子讲的是权谋;有人说老子讲的是兵法;有人说老子讲的是养生.解读《道德经》的人,有平民,有官员,还有皇帝;有儒家,有道家,还有佛门弟子.从流传的典籍来看,在先秦的时候就有人开始进行解读了. 看上去都说得挺在理的,细想想,却多数让我更加疑惑了.
人们对于《道德经》一次次的解读,想要得到些什么?是了解老子的思想,还是借老子的这本书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看过几个版本的《道德经》,也看过前人解读大军中一些影响较大的人的观点,更多的是在各地的书店里看今人的解读.我讶于这些解读的丰富多彩,这些解读让《道德经》更加广为人知,也更增加了若干扯皮——无数的人想在这短短五千字中发现些什么,他们的确发现了;更多的人想要借这五千字的解读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们也做到了.无论是持哪种观点的人,他们的解读文章的字数远远超过五千字,尤其是今人的解读文章,都有厚厚的一大本——所有的解读文章加在一起,这字数应该是在五千后面添一个万字才能勉强够用吧.
然而,这所有的解读,是否真的是从《道德经》中得出来的?我不敢妄下结论,但从《道德经》几个版本(王弼本、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甲乙二本、郭店楚墓竹简本)相比较来看,我所能确定的是,《道德经》不讲养生.
至于权谋,兵法,我想,是个人都多少会有点这方面的聪明吧,若是一本书里有几个字有几句话讲到杀人,那就是讲杀人的书么?显然这样的逻辑是不成立的.假如成立,那有相当多的书和文章都要顶上教唆犯的罪名了.
什么是哲学?很惭愧,到现在这定义我都没弄懂.第一没上那么多学,没老师教过这个名词的定义,第二自己也实在是捉摸不透这两个字凑在一起究竟是表达了什么意思.从人们用到这个词的频率来看,还挺高的,什么处世哲学,什么电影哲学,什么读书哲学,什么经商哲学,什么战争哲学.由此揣测,哲学这个词里,有道理这样的意思,也有怎么样的意思.那么,作为老子来讲,写一本书,做一篇文章,里面透出点道理,透出点怎么样,也就透出哲学了.那么说《道德经》讲哲学,没什么可说三道四的罢.
那么,老子的这本《道德经》是讲治国的吗?我的看法:是,但不全面.主要讲的是如何管理天下.老子所讲的天下,与我们现在所讲的天下,这个范围是很不同的,老子讲的天下,是周天子统治的地盘,在这个天下里,有数百上千的国,至于实际数目,对不住,还请大家去看历史书.

这只是个人的一点看法,但上面这些话有不少跑题了,现在扯回来,说正题.
我们应该怎么样来解读《道德经》?
首先,态度.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必不可少的.个人认为,有两种态度:其一,弄清楚《道德经》要告诉我们些什么;其二,借《道德经》来表达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观点.而第一种态度是正确的.
第二,字义.看书,有不认得的字和不明白意思的字和词是正常的,尤其是《道德经》成书于两千多年以前,而这两千多年里,汉字不断地发展丰富着,大多数字的意思都是随着年代的增加意思也有增加,而同一个字也是难免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意思.这字书的选择,《说文解字》是必不可少的,其余的什么《古代汉语字典》《现代汉语之典》《辞海》啦等等都是可用的.那么,《道德经》里的字都应该采用哪些意思呢?个人认为:应该首先考虑字的本义,解释不通,才考虑引申义,且这引申义出现的时代不能晚于老子生活的时代——这是个难办的事情,有的字无论用哪个意思也解释不通.那么,考虑这些个字是不是通假字,是不是借字——这又是难办的事情,没有相当的水平是无法作出判断的,没有相当高的水平是无法作出正确判断的——很坦白地说,我只能看专家们的判断来自己选择是不是通假借字,其本字应该是什么.尤其是楚简本于我而言直接天书一般.
第三,句读.众所周知,标点是从外国引进使用的,没多少年.古代中国人写文章不怎么用标点的,有的文章会有一些符号,来意思意思,但远不如现代这套标点明了.因此,那一大堆不带标点的字句,要靠个人根据个人理解来选择停顿,而不同的断句会出现不同的意思——这也是《道德经》引起这么多争论的一个原因.个人读《道德经》都是忽略其中的标点的,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断句,当然,不是全部都要重新断句的,只是其中很少一部分因断句引起歧义(个人观点)的句子.并且,还有一些断句并不能确定下来.这很有意思.
第四,版本.有句老话“近古多存真”.虽然不是绝对正确,但却是一个可以指导的方向,也是一个极可能最为正确的方向.从《道德经》以外的别的文献来看,越早的越接近真面目,直到原本.所谓的正本清源,也就是这个意思了吧?
第五,在《道德经》之内寻找答案,而不是之外.旁证始终是旁证,不是直接证明.
第六,尽量撇开别人的解读所带来的影响.尤其是名家大家的观点.这里所说的不是对字义的理解和争论,而是对句段乃至于全文的观点.
第七,也可以只针对一个版本,弄清楚这个版本的《道德经》都说了些什么.上面这六点,也同样适用于某一个版本的解读.
第八,所谓的校堪、复原,都是瞎扯淡.连原来是什么样子都不知道,怎么能确定校堪的标准是什么?怎么能知道所“复”的是不是“原”?在没有出土年代更早的《道德经》完整版本之前,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的无用功,都是极不负责任的.

说了这么多,跟开头的那个故事能沾上边的,也就这个“第八”了.
故事里的那位中医的校订药方集,他之所以能够做到成功,离不开他的努力,而更重要的是他有一个标准,而这个标准是可行的——药方是不是能治病,就这么简单.
而《道德经》呢?根本是两码事.我不清楚搞古文献研究的都有些什么样的标准和准则来作为校堪和复原的依据.估计是根据出土文献的年代来的.向年代早的文献上靠拢应该是指导方向吧?那么,到目前为止,能看到的年代最早的《道德经》文献是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本.总计约不到三千字,整理者分为甲乙丙三个部分,这些竹简内容有重合.竹简文献与年代晚一些的帛书甲乙本还有王弼注本,内容有相对应的,但从文字解读来看,有不一样的地方,也就是说,应该重新进行理解,那么,要做校堪复原的话,应该如何来做呢?这种令人头疼的事情,是专业人员应该操心的,跟咱没啥关系.
以哪个版本为底本?简本?帛本?王本?河上公本?.这是一些年代较早的版本,而我也不能说以后不会出土年代更早的版本,没准谁家的箱子底下就藏着一本原本的《道德经》.
每个人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会产生一些感想和看法,这是不可避免的,不能成为指摘和攻击的理由,正相反,这种感想和看法的交流会有助于别人.但自己订一些标准且这些所谓的标准还没有说清楚道分明就来搞什么校堪复原之类的活计,是在制造新的版本,这叫添乱,不象话嘛.

霍金,你能不能说一个词表示对世界的看法wow,,作文由小学生作文网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排行: 2016拜年词 好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