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母亲读后感1500字_发现母亲读后感10篇 读后感
范文大全 > 读后感 > :发现母亲读后感1500字_发现母亲读后感10篇是由小学生作文网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发现母亲读后感1500字_发现母亲读后感10篇的正文:
[发现旅行]发现母亲读后感10篇
《发现母亲》是一本由王东华著作,中国妇女出版社出版的平装(无盘)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57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发现母亲》读后感(一):写作者需要巧手降温
写作者可以点燃读者心中一息尚存奄奄一息的教育热情,却无法为自己巧手降温。这是我读完此书后的第一感受。作者自始至终都处在一种狂热的激动之中,这种激动固然是由于“母教”的重要作用,所以作者才会一次次从自身,从外围探索原生家庭的影响,每一次事例印证都如发现新大陆般兴奋,以至于作者一而再再而三地举例。通观全书,所举事例甚至可以用数不胜数来形容,有的章节通篇都是事例的罗列。的确,这种激动一开始很能煽动读者,让人热血沸腾。但激动之后的平静以及行之有效的做法又恰恰是作者最为回避的。我以为一个成熟的作者应该兼具热血沸腾以及一个智者春风化雨娓娓道来点化顽童的资质。
作者提到的早教观点我很赞成。诚然,早期教育是一个较为敏感的话题。关于早期教育,各门各派都有自己的观点,这些观点往往相左。以“识字”为例,许多家长不愿意孩子早早读书写字。这样做一是顺其自然,认为天生天养最好,二来总觉得过早的接受知识会固化思维,与天性不符。对此,我与作者看法一致,学写字本身无可厚非,关键是以什么形式教授,家长以什么心态衡量此事。对于孩童来说,堆积木是玩耍,听音乐是玩耍,那么以此类推,学写字也可以看做是一种玩耍。玩耍的形式多种多样,“字”为何不能跻身其中呢?如果引导得当,字体的一撇一捺也如积木般有趣,甚至更神奇。古时有人教幼子,将千字文中每一字刻在木板上,每天识字,若能连缀成文,还有奖励。父母用心良苦,幼子也乐在其中。
作者发表自己的观点之后,顺势提到自己已经摸索一套教育幼儿识字的方法,并说这种方法可以让一个两岁的孩子在半年内脱盲。也许读者如我一般,给孩子的一封家书已经对作者提到的识字法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究竟,究竟是什么方法可以这么神奇呢?
但遗憾的是,作者卖了个关子,作者称因为篇幅有限,不能介绍这种识字法。看到这里,真是让人哑然失笑。如果理由是篇幅有限,那为什么前后事例多有重复,如用木板教授千字文,古时早教重视识字教育,胡适早早识字等前后重复出现。因此,作者抛下一个包袱,闭口不谈,给人的感觉是很不厚道的。
我读这本书时,认真地做了摘抄,试图以此理清作者的思路,但我仍然无法触摸到作者的脉络。作者想面面俱到,又试图罗列自己平生所学,因此给人以混乱的感觉。愈到后来,感觉愈甚。作者是一位渊博的男士,但要勇于取舍,不蔓不枝,才能更直抵人心。
作者由母教提到恋爱时,认为恋爱就应该涉及到对以后做母亲的探讨,不然自认为的美好爱情就是人类最渺小,可怜的感情。作者在此章节用了一些很不温和的词语批评这种爱情,读来却有哗众取宠的意味。与其让人在少女时代就练习做母亲,不如在如花的年龄就做一个美好的少女,美好的人。这样以后必然会成为一个好母亲。
《发现母亲》读后感(二):身教大于言教,父母同等重要——读《发现母亲》
先说说我和这本书之间的故事。
一个叫“朵拉”的姑娘,通过豆瓣上留下的联系方式找到我,说她看了我的一篇读后感,非常喜欢,问可否由她朗读后通过音频的方式发到她的公众号里。我去看了她的公众号,美丽的声音和音乐,很触动了我。
朵拉说,她非常喜欢一本名为《发现母亲》的书,希望我能为这本书写一篇读后感。得知我没有看过后,她执意要送我一本。我向来抵不住别人拿书相赠的“诱惑”,欣然应许,等看完一定要好好写一篇读后感。
几天后,我收到了快件,厚厚的一本。时值五月,因为当时手头有约评的书,再加上自己的读书计划六、七月份要读《白鹿原》,便一直拖到八月才打开这本书,想不到读这本书的工程一点也不比《白鹿原》少,中间插了一本约评的徐志摩传,所以一直到九月底才读完。45万字,还是作者再版精简后的数字,据说原版是80万字。
《发现母亲》读后感(三):不吐不快
因为朋友的强烈推荐我买了这本书。
因为这位朋友在此之前对卡尔维特的教育、蒙氏教育乃至近年来的读经教育、赏识教育等等多有涉猎且颇有心得,所以我坚持把这本书翻完了,最后仍然要说而且要更肯定地说:它是一个绣花枕头。
1)我相信作者做这个研究课题或写这样一本书的初衷是热诚的,但是他的洞察力太一般(他说写了 10 年,功夫也许做得够多的了,但是能看到的也就是搜集材料和整理罗列罢),到后来也只是为了成书而成书吧,所以这么厚的一本书没有火的热和光,却散发着刨花的气息(当然是刨花啦,里面的概念、金句或科学试验都是从别人那里刨来的嘛,书里有大量社会学、心理学、生物学、组织行为学等等西方传统文化的边角料);
2)从书名可以了然,作者显然从自己的缺失和后来的认识中发现母亲了,所以他激动了一下描写仓鼠的作文;当他放眼周围,发现了各种各样的案例,这些案例与缺乏母爱或母教其实并无因果关系,但是相关度很高,就是这种相关度扩大了作者的激动;为了感受更大的激动,他的热诚不知不觉中转为搜集更多案例和理论的热情,而没有从任何一点切入进行有中心的更深更广的发掘或思考。这种懒惰和滑头让我生气,因为他不是个孩子写作文,他甚至不是文青,他是以学者的面目示人的,这样做就该打 PP;
3)我相信这本书会让很多读者激动,首先激动是会传染的,其次这样一本书无论从眼界、知识、信息还是情感的角度对于原先从未接触过此类图书的人有启蒙的作用;而卡尔维特、蒙泰梭丽或周宏那一套都在启蒙的同时还有一定的操作性。所以对于需要启蒙的人,我宁可推荐后者,而对于有更多更深母婴教育领域研究兴趣的人,还是看其他的专业、系统的理论著作更好。
《发现母亲》读后感(四):很好的立意,很水的内容
读了这本书有点上当的感觉,作者左摘右引,可见知识储备较足,也有很多有价值的例证。但是整本书大量的内容在强调母亲教育有多重要,引用很多例证来证明,看着看着人就心累了----我已懂了,并且赞同这个论点了,干嘛讲个没完呢?还有一点,超级啰嗦,一个道理换几种说法,绕来绕去的理论阐述,那么厚的一本但是内容太水。导论部分看着还行,再往后看通篇都是不理性的控诉和指责,观点过于偏激,举的例子不具有普遍性,比如控诉妇女堕胎、处女膜修复等现象来说明为母不母的道理,我都惊了,那毕竟是少数人,拿这样的例子来说明,还把自己气个半死,语言激昂,表现的痛心疾首,看着看着人就质疑作者三观了,是不是写不下去硬凑呢?如果你寻求教育方法,千万不要看这书,因为这里面有创新的教育观念很少,比如看看蒙特梭利或孙瑞雪或卡尔威特。我真的很赞同网友的一句评论:自己留着占地方,送人又怕贻笑大方,可惜的是,我已经送人了一本......
《发现母亲》读后感(五):《发现母亲》读后
终于读完了这本经修订仍有45万字的书,由王东华著。这本书在我怀孕期间从张勇峰处借阅,但直到孩子快八个月时才从书架上取下来读,其间多次想放弃,是觉得有意义的内容不是没有,就是深藏在一大堆没用的话里,但似乎为了孩子,还是连蹦带跳地把这本书读完了。
简单地说,这本书从教育学的角度,采取研究名人名家的生平入手,提出了母育学的概念,把母亲对孩子教育的重要性、方法论提到一个理论架构之下。我认为还是有相当的积极意义的。
作者认为,人的发展是由智力、意志、品德和气概四部分组成。其中,气概为三棱的底面,没有气概便没有基础。气概的意思即为人将自己归入第几流的自我认知。而由此推出,教育应以习育、教育、化育为层次划分。母亲是孩子最大的佑护者和设计师。在孩子的头三年生命中,母亲最好不要外出工作,为了教育孩子,父母应当重新做人。家风与家族也十分重要,是孩子成功的接力棒之基础。
我对其提出的气概这个概念是赞同的。在孩子的自我认知镜像期,他在母亲和家族的教养下,会对自己有一个自我期许,我是第几流的人。如果一个从小就认定自己一定是第一流的人的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他终将会努力使自己重新站起来,因为从未来时间来看,他得成为一个第一流的人。有了这个认知,智力、意志与品德才有用武之地。
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我也是赞同的。母亲孕育了孩子,孩子与母亲血脉相承。父亲与孩子的关系是后天习得的,是有条件的,而母亲对于孩子,却有着千丝万缕地联系,这被作者称为“感通”。我了解我与我的母亲之间的这种“感通”,当然我也似乎能感受到我和儿子之间的“感通”。我希望他成为一个对社会作出杰出贡献的人,这是我在怀他的时候就确定的。我不希望他是个凡人、庸人。虽然会有人说,平凡才国庆节小报图片是真谛,才是福气。可是我不这么看。
为了教育孩子,父母应当重新审视自己,修正自己。身教远重于言传,在孩子大脑形成完善期间,范式模仿是婴儿的习得方式,如果不做好计划,打好基础,不好的习得,转变为习惯后,要想再改变,必将付出成倍的努力,且可能并无结果。当母亲通过身教,为孩子培养了良好的习惯后,父亲才能接过接力棒,将社会基因传授给孩子。所以我们做父母的人,是负有极大的责任的,是需要研究、思考和训练的。
总的说来,母亲对孩子的教育应该说也并无一定之规,但应付出心血,潜心地研究、琢磨、观察,用满腔的爱,对孩子因势利导,尽自己所能地为孩子修正前进的方向,这应当是我目前所能想到的教育孩子的方式。象书中讲到的居里夫人的例证,她不单进行科研工作,而且承担着丧夫之痛,独立抚养着两个女儿,自己不单获得两次诺贝尔奖,还将大女儿也送上诺贝尔奖的领奖台。她不单每天纪录孩子的体重、起居、发育状况,也纪录孩子的食谱。在工作中,亲身带领女儿,奔波于各地,用实际行动教育女儿,如何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和伟大的人。以我目前的经验来看,可以说,这样的母亲是真的伟大。我还不足其万一啊。
这本书虽说废话很多,但不废话的地方还是有真理在的。可以说,有收获吧。建议妈妈们可以一读。当然父亲其实也是应当读的。
为人父母是很重要很神圣的工作,我们应当给予充分的重视。
《发现母亲》读后感(六):氣味不好:《發現母親》讀後
書是有氣味的。同是詩,《詩經》有青草味,《花間詞》就是脂粉氣。小說,《三國》有草木灰氣味,《水滸》則有柴火氣,有牛肉味。一冊在手,敏感者往往能聞得出這是一本什麼樣的書,甚至聞得出作者的氣味。
去年市裏比賽,要求參賽學生讀《文化苦旅》,我謹遵其命,買來扔給那幾個鬼崽子,自己讀吧。過了兩天,問讀得如何。一個小鬼便抱怨說讀不下去,「太吵了,這個人好浮躁啊!」我聽得亦驚亦喜,忍不住誇讚他:你鼻子可真靈,不做警犬,真是浪費了。
讀書,能讀出氣味,能看見站在書後頭的那個人,才叫好玩。我這小鬼,就是個好玩也會玩的讀書種子。他在課桌上翻開那本書時,或許聞到了一股「文化口香糖」的氣味?
眼前這本《發現母親》,就有一股鍋巴味。作者是野心肥大之人,心氣浮泛,這樣的寫作者,我可不敢信任。內容上,此書多的是資料的堆砌而少有創見,多的是亢奮的情緒、粗糙的推論乃至唯我獨尊的臆斷,而少有扎實、理性的論證。
書是隔壁周老師好心借我看的。這是一本很早的暢銷書,多年來也在書店見過好幾次,只是一直覺得生兒育女之事距我甚遠,也就沒有讀的興趣,——誰會想到時光催逼如此之緊迫,眨眼間我就成了泡他爸?中国十大名相前一陣,米泡常常在睡前翻看,我也就抽空將它跳讀一過,當我讀到書中一個個驚嘆號像手榴彈一樣氣勢洶洶地飛出來,已經有些膛目,再看到“不關心孩子的愛情與同性戀、黃昏戀、太監戀有何兩樣”這一類的說法時,不由得嚇得趕緊將它藏了起來。
當然,它也並非一無是處。挑兩三個「是處」,摘錄如下。
中國是最早開設學校的國家,儘管如此,他們的文明落後了。(1頁)
教育的起點和終點都是自我教育。(440頁,了按:這是書中一個小節的標題。年初我作開學典禮演講,也談到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自我教育,作者這句話則將自我教育的意義提得更高,是否恰當,值得琢磨。不過,我所謂的自我教育特指一個人的自省、自學、自律,而作者所指的自我教育更多是從教育者如何施教的角度出發,正如此書443頁所說,只有自我正在受教育的人才能教育他人。)
如果以體育上的跑步為例來說明,神童說白了不過是“搶跑”而已,這種搶跑越是短距離效果越明顯,君不見短跑時要用腳蹬,長跑時有誰再去理會這種工具呢?因此民諺“十歲神童,十五才子,過了二十是凡人”應該是神童後來慢慢落伍這一現象的經驗概括!如果沒有健康正確強大的後續教育與指導,再神的神童也免不了“過了二十是凡人”的命運。(521頁)
发现母亲读后感1500字_发现母亲读后感10篇由小学生作文网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