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地区发展煤炭天然气综合利用对区域发展的有利影响 100字作文
字数作文 > 100字作文 > :榆林地区发展煤炭天然气综合利用对区域发展的有利影响是由小学生作文网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榆林地区发展煤炭天然气综合利用对区域发展的有利影响的正文:
第一篇:《2016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地理必修三(4-1)》
2016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4-1)
地理试题(必修三)
命题:tangzhixin 时量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下图中1、2、3线是按照不同标准划分的同一种地理界线。据此完成第1~2题。
1.该地理界线最有可能是( )。
A.橡胶种植北界
B.1600mm年等降水量线
C.30℃等温线
D.热带和亚热带分界线
2.同一界线可以划分出若干条,这说明地理区域具有( )。
A.不确定性 B.差异性
C.过渡性 D.整体性
解析:第1题,A、B、C三项均为单一指标,分别以积温、降水量和温度为指标。第2题,同一界线有多条,说明界线所处的区域地理特征不典型描写植物的词语,在两区域间扮演了过渡性角色。 答案:1.D 2.C
读我国两幅农业景观图,完成第3~4题。
3.可以作为甲、乙两图所反映的农业景观界线的是( )。
A.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B.1月份0℃等温线
C.太行山脉
D.大兴安岭
4.造成甲、乙两地农业景观差异最主要的区位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土壤 D.市场
解析:根据景观图可知,甲图为东北平原,乙图为内蒙古高原,两区域以大兴安岭为界线。甲区域年降水量大于400毫米,属于湿润、半湿润地区,适合发展耕作业;乙区域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属于半干旱、干旱地区,适合发展畜牧业。
答案:3.D 4.B
读世界甲、乙两半岛图,分析完成第5~6题。
5.两半岛的相同自然地理环境是( )。
A.地处亚欧大陆西岸的大洲分界线附近
B.三面环海,海岸线曲折
C.地势西高东低,平原面积狭小
D.气候单一,植被以草类为主
6.我国福建省漳州市计划以甲图中“迪拜棕榈岛”为蓝本,打造中国的“海上伊甸园”,对两地填海造陆产生影响的自然因素中差异最大的是( )。
A.地质条件
B.海水运动
C.强热带风暴
D.淡水的来源
解析:由图中信息可知,甲为西亚的阿拉伯半岛,地处亚、欧、非交界处,地形以高原为主,热带沙漠气候广布,植被稀少。乙为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岸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东部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森林、水能、矿产、渔业资源丰富。与位于波斯湾内部的“迪拜棕榈岛”相比,我国漳州地处西太平洋台风多发地,因此受强热带风暴的影响更大。榆林地区发展煤炭天然气综合利用对区域发展的有利影响
答案:5.C 6.C
(2015·北京文综,1~2)从太白山的北麓往上,越上树木越密越高,上到山的中腰再往上,树木则越稀越矮。待到大稀大矮的境界,繁衍着狼的族类,也居住了一户猎狼的人家(引自贾平凹《太白山记》。太白山为秦岭主峰,海拔3767米)。据此完成第7~8题。
7.太白山( )。
A.北麓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北坡山中腰降水量比山麓少
C.又密又高的树木在针叶林带
D.树木大稀大矮处为稀树草原
8.如果过度猎狼,将会( )。
①造成山区生物多样性减少 ②增加山区的环境承载力 ③导致不良消费观念的形成 ④破坏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第7题,考查自然带的分布规律。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中植被的变化特点。太白山是秦岭主峰,秦岭是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故太白山北麓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A错;据“越上树木越密越高,上到山的中腰……”知,“山的中腰”处降水多,B错;山的中腰处与山麓相比气温低,为针叶林带,C正确;“树木则越稀越矮,待到大稀大矮的境界……”知,“大稀大矮”为高山灌木,D错误。综上所述,选C项符合题意。第8题,考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公平性”的含义。过度猎狼会导致狼的种类和数量减少,造成山区生物多样
性减少,①正确;过度猎狼可能降低山区的环境承载力,②错;不良消费观念与过度猎狼无关,③错;公平性原则指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人类的发展不应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④正确。综上,选D项。
答案:7.C 8.D
读下图,完成第9~10题。
黄土高原局部地区等高线示意图
9.“筑起一条坝,活了一条沟”指的是“小流域综合治理”,图中a、b、c、d四地适合建坝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是( )。
A.a地 B.b地
C.c地 D.d地
10.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围绕的重点是( )。
A.打坝建库、平整土地
B.兴修水利
C.建立有机、高效的农林牧业生产体系
D.植树种草
解析:第9题,从等高线分布看,a处是一狭长谷地,且东坡等高线较密集,水土流失较严重。第10题,水土保持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开发与治理相结合,所以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都是围绕一个重点来安排,即建立有机、高效的农林牧业生产体系。
答案:9.A 10.C
风经过森林后,速度会有所降低。下图表示四类不同结构的森林对风速的影响。据此完成第11~12题。
11.距地面6米以内,防风效果最好的森林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2.从地域分异规律的角度考虑,在华北平原营造农田防护林,宜选择(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11题,读图可以看出,距地面6米以内,风速最低的是图①,故防风效果最好的是下层有灌木的针叶密林。第12题,华北平原位于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宜选择的防护林树种应是下层有灌木的阔叶密林。其他三幅图均是针叶林。
答案:11.A 12.B
下图为我国部分省区盐碱地统计图。读图,完成第13~14题。
13.M省区可能是( )。
A.四川 B.安徽 C.吉林 D.内蒙古
14.图中省区治理盐碱地可采取的共同措施是( )。
①栽培适宜的植物 ②淤积泥沙,覆盖盐碱地 ③完善水利系统,排灌结合 ④大面积栽培甜菜、大豆等耐盐碱农作物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第13题,盐碱化主要发生在气候较干旱、蒸发旺盛而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于我国的西北和华北地区,四个选项中只有内蒙古符合上述条件。第14题,不合理灌溉是造成盐碱化的重要原因,完善水利系统,排灌结合是治理盐碱化的主要措施;不同省区治理盐碱地应结合当地条件栽培适宜的植物,而不一定是甜菜、大豆。
答案:13.D 14.B
读某河流域等高线地形图和该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表,完成第15~17题。
15.1980年与2010年相比,有关河流R以下的河段水文特征说法相符的是( )。
A.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小
B.河流的含沙量大
C.河流的汛期长
D.河流中钙物质的含量小
16.该河流域的治理中,对R和T之间的河段的主要治理措施有( )。
A.西侧坡修建梯田,东侧坡植树种草
B.东侧坡修建梯田,西侧坡植树种草
C.两侧坡都植树种草
D.两侧坡都修建梯田
17.为了更合理地开发当地的农业资源,应该采取的正确措施是( )。
A.退耕还林还草,防止土地沙漠化
B.实施开荒造田,建成商品粮基地
C.大力治理低湿洼地和盐碱地,发展生态农业
D.综合开发农业资源,实行治水改土与绿化相结合,发展立体农业
解析:第15题,与2010年相比,1980年的耕地面积较大,但是林地、草地相对较小,存在毁林开荒等问题,同时荒地较多,严重的植被破坏会产生水土流失问题,河流中的泥沙含量较大。第16题,该河段西坡等高线较密,说明坡度较陡,适合植树种草;东坡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可以修建梯田。第17题,根据经纬度位置,可以断定该区域位于我国东南丘陵地区,多山地丘陵,水热资源丰富,因此要实行治水改土与绿化相结合,发展立体农业,综合开发农业资源。
答案:15.B 16.B 17.D
近年来,我国不少煤炭企业制定并实施了新的发展策略,在整体系统分析的基础上,以煤炭资源为核心,选择先进的适用技术,通过洁净煤利用和转化技术的优化集成,实现能源化工的联产,形成了煤—电、煤—电—化、煤—电—热—冶、煤—电—建材的发展模式。读平顶山某企业集团的产业联系图,完成第18~19题。
18.关于图示煤炭利用方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煤炭的各种利用方式都是循环的
B.图中的煤炭利用可以获得较好的环境效益
C.煤炭是工业生产的直接能源
D.煤炭气化或液化后,只能作为化工原料使用
19.该企业集团的煤炭产业链所属模式是( )。榆林地区发展煤炭天然气综合利用对区域发展的有利影响
A.煤—电—化、煤—电—热—冶、煤—电—建材
B.煤—电—化、煤—电—热—冶
C.煤—电—热—冶、煤—电—建材
D.煤—电—化、煤—电—建材
解析:第18题,读图可知,图中煤炭的各种利用方式并非都是循环的;工业生产并非都是直接将煤炭作为能源;煤炭气化或液化后,除作为工业原料使用外,还可以作为能源等。第19题,图中反映出的最终产品主要是各类化工产品和新型建材,没有冶金工业的生产过程。
答案:18.B 19.D
第二篇:《第三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单元检测习题筛选》
改革开放30年来,山西省煤炭生产发生了很大的变革。据图完成1~3题。
1.根据上述材料可知对山西改革开放成就贡献最大的工业部门是( )
A.化学工业 B.机械制造工业
C.冶炼工业 D.采掘工业
2.改革开放30年来,山西产煤量占全国四分之一以上,得益于( )
①煤炭分布范围广,全省40%的土地下面有煤田分布
②煤种齐全,全国10大煤种,山西省都有分布
③煤质优良,具有低灰、低硫、低磷、发热量高的特点
④开采条件好,适于地下开采和大规模机械开采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山西省在开发煤炭资源的过程中采取的保护环境的措施有( )
①提高煤的利用技术 ②调整产业结构 ③“三废”的治理 ④提高晋煤外运能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 1.D 2.A 3.A
【解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煤炭资源的开采和综合整治。山西省主要的工业部门是采掘业;本区煤的开采条件优越,适合露天开采和机械化操作,这保证了煤的产量;提高晋煤外运能力并不是保护环境所采取的措施。
2013·吉林调研陕西榆林地区“乌金(煤)遍地”,资源非常丰富,但在5年前,该地“村村点火,处处冒烟”,被人们戏称为“黑三角”。据此完成8~9题。
8.在资源开发初期,当地适合发展( )
A.食品工业 B.高耗能工业
C.农产品加工工业 D.高新技术工业
9.近年来,该地区逐渐形成下图所示的发展模式。有关该模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现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双重效益
B.增大了生产规模,延长了产业链
C.加强了对当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
D.扩大了污染范围和污染物的来源
【答案】 8.B 9.D
【解析】 第8题,该地能源丰富,资源开发初期适合发展动力导向型工业。第9题,该模式扩大了生产规模,对废弃物进行再利用,减轻了大气污染,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 国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基合成油示范项目已在山西潞安集团正式“出油”,16万吨煤基合成油是我国煤间接液化自主技术产业化的第一个项目。读我国某种矿产品运输线 路图,回答1~2题。
1.关于图中矿产品输出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叙述正确的是
A.石油工业向气化、液化、电化产品方向发展
B.冶金工业向不锈钢系列制品及铝系列制品方向发展
C.建材工业向精细化方向发展
D.化学工业向轻、薄型方向发展
2.该矿产品的运输能够 ( )。 ( )。
A.改善输入地区的环境质量
B.缓解输入地区能源不足的压力
C.改善输出地区的环境质量
D.有利于能源的综合利用
解析 第1题,从图中资源分布和运输路线可以推断出该矿产品为煤炭。该地区石油工业薄弱;建材工业向轻、薄型方向发展;化学工业向精细化方向发展。第2题,该地区煤炭外运具有“双赢”效益。对于东部沿海地区而言,输入煤炭能缓解其能源不足的压力,但会产生大气环境问题;对于输出地而言,能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但单一的煤炭输出不利于能源的综合利用,同时,煤炭开采时可能会破坏当地的自然环境。
安全演练作文答案 1.B 2.B
(2014·南宁一模)读“东北三省煤炭资源供需变化图”,完成4~5题。
4.引起东北三省煤炭供需矛盾的主要原因是( )
①国家老工业基地改造 ②煤炭运力不足 ③环境污染严重 ④区域煤炭资源趋于枯竭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解决该矛盾的根本措施是( )
A.加快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
B.重化工企业向内地迁移
C.加强节能改造,实现清洁生产
D.合作开发邻近地区的煤炭资源并调配
解析:第4题,从图中看煤炭能源消费增长较快,而生产量增长较慢,这主要源于国家老工业基地改造;对能源需求量增加迅速,而许多生产基地面临资源枯竭,总体产量增长缓慢。第5题,在一定时期内,东北地区煤炭能源需求还要持续增长,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开源和节流,目前主要是调配资源,以解燃眉之急,而根本措施是加快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减少对煤炭的需求量。
答案:4.B 5.A
(2014·大同联考)山西是我国煤炭输出最多的省区,随着煤炭深加工的发展,生产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下图是山西某地煤炭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示意图。读图,完成8~9题。
8.该地生产结构的变化,其社会经济效益表规在( )
A.实现了煤炭零外运
B.提高煤炭产量
C.促进产业结构的转移
D.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9.该地生产结构变化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A.实现废弃物的零排放
B.减缓当地气候变暖的趋势
C.加剧当地大气、水的污染
D.缓解了当地水资源的短缺问题
解析:第8题,该产业结构延长了产业链,减少了煤炭外运,减轻了交通压力,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但不会是煤炭零外运。第9题,该产业结构实现了废弃物的部分回收,仍有废弃物排放,加剧了环境污染。生产过程中有大量废热及二氧化碳排出,加剧了气候变暖;需要大量的水资源,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
答案:8.D 9.C
1.(2012·高考浙江卷)读我国某区域示意图,2011年11月4日,我国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在酒泉启动建设。该地建风电基地的有利条件有( )
①可利用周围未利用土地 ②距冬季风源地近,风力强劲 ③人口众多,经济发达 ④
能源短缺,需求量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榆林地区发展煤炭天然气综合利用对区域发展的有利影响
解析:选A。酒泉位于甘肃西北部地区,地处干旱地区,荒漠面积大,农业生产规模小,未利用土地多,为风电基地建设提供了空间基础;距冬季风源地近,风力大,为风电站建设提供了风力基础;经济落后,人口稀少,能源需求量小。
(2014·浙江六校联考)下图是我国中西部某地产业链结构图,完成10~11题。榆林地区发展煤炭天然气综合利用对区域发展的有利影响
10.促使该地产业链成型的主导因素是( )
A.市场 B.劳动力
C.原料 D.交通
11.近年来,该地煤炭输出比重降低而电力输出比重提升,其带来的积极影响有( )
A.发展新兴产业,优化产业结构
B.降低运输成本,缓解交通压力
C.降低大气污染,改善生态环境
D.实现产业升级,减轻用工数量
解析:第10题,图中显示产业链的中心环节是煤炭开采,同时利用煤炭作为原料发展焦化、液化等产业链,利用煤炭作为能源发展炼铁、发电等产业链,故该地产业链成型的主导因素是原料。第11题,煤炭外运对交通带来巨大的压力,用煤炭发电后,输送电能可有效缓解交通运输压力;但这样会使本地大气污染更严重。
答案:10.C 11.B
(2014·江苏泰州模拟)读“内蒙古山路煤炭集团光伏发电产业链模式图”,完成10~11题。
10.产业链模式图中的①②分别为 ( )。
A.粉煤灰、新型建筑材料厂 B.供气、液化气站
C.供水、农田灌溉 D.钢材、轧钢厂
( )。 11.关于此产业链各环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煤矸石和秸秆等废弃物用于热电厂锅炉燃烧
B.热电厂的蒸汽可用于多晶硅的生产
C.污水处理厂的再生水用作热电厂冷却水源
D.热电厂发电作为多晶硅生产的动力
解析 从产业链模式图中可以看出,热电厂以煤炭和农业秸秆为燃料发电,发电产生的粉煤灰可以作为新型建筑材料厂的原料。
答案 10.A 11.A
(2012·浙江文综,8)读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完成第1题。
1.2011年11月4日,我国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在酒泉启动建设。该地建风电基地的有利条件有 ( )。
第三篇:《市关于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的调查报告》
市是农业大市,有丰富的农作物秸秆资源。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提高和农村燃料结构的改善,农作物秸秆逐渐变成被付之一炬的 “废弃物”。焚烧秸秆成为夏收结束的标志性现象。焚烧秸秆不仅浪费资源、污染环境,而且影响群众健康和公共安全,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性的问题。为解决秸秆焚烧与综合利用问题,近年来各级政府积极采取措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但因其涉及到政策、技术、资金以及农村种植结构和习惯等多方面因素,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难以在短期内一蹴而就。致使禁烧工作收效甚微,焚烧现象屡禁不止,少数地方还愈演愈烈。今年,由于我市出现大面积秸秆焚烧现象,有200多个火点被国家遥感通讯卫星监测发现,是火点最多的地区之一,成为秸秆焚烧的重灾区,受到国家有关部门和媒体的高度关注。加强秸秆综合利用,从根本上解决焚烧秸秆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对于节约资源、保护大气环境质量、维护群众健康和公共安全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根据市委、市政府领导的批示精神,由市环保局牵头、市农委、市农机局等部门派员参加组成专门调研组,就秸秆焚烧和综合利用问题深入到乡镇村进行调研,现提出如下意见,供参考。
一、 我市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的基本情况
(一)农作物秸秆的资源和利用现状。
我市是个传统农业大市,农作物秸秆产生量较大,其中小麦种植面积550万亩。据测算,全市年产各种农作物秸秆约105亿斤(525万吨),小麦秸秆约54 亿斤、油菜秸秆0.7亿斤、玉米秸秆26亿斤、大豆秸秆7亿斤、棉花秸秆6亿斤、其它作物秸秆12亿斤,秸秆资源十分丰富。
目前,我市秸秆利用十分有限,受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农村传统处理秸秆方法使相当部分的秸秆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开发利用,主要有少量玉米秸秆、大豆秸秆、棉花秸秆用于烧火做饭,少部分秸秆用于自然还田、人工还田和饲养家畜家禽,少量玉米芯、棉籽壳、果树枝等用于食用菌生产,极少量秸秆用于沼气生产,初步估算现有秸秆利用率为30%左右,大部分被焚烧或弃置。
(二)我市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基本情况。
去年,由于我市出现大面积的秸秆焚烧现象,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关注。国家环保部、农业部赴我市调研督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秸秆禁烧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及早安排部署,积极开展禁烧工作。
一是强化领导,落实责任。市政府相继发布出台了《关于加强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的通告》、《宿州市秸秆禁烧工作实施方案》、《关于切实加强秸秆禁烧工作的紧急通知》和《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秸秆禁烧的通告》等法规文件,提出了全面禁烧的目标,明确了各级政府、各职能部门的职责。成立了宿州市秸秆禁烧工作领导机构。公布了举报电话。制定了工作方案和实施细则,为全市秸秆禁烧工作全面开展提供了法规和组织保障。
二是强化宣传发动,提高群众认识。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标语、宣传车、过街条幅等形式大力宣传秸秆禁烧工作的实际意义,以增强广大群众禁烧秸秆的自觉性。同时,还针对涉禁人群进行宣传,发出《致广大农民朋友的一封信》、《致广大农机手的一封信》、《致中小学生的一封信》,积极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组织学校与学生签订保证书,通过学生向家长宣传焚烧秸秆的危害,强化禁烧舆论引导。
三是强化监管手段,抓重点环节。市环保局、监察局、农委、公安局分别牵头组织6个督查组,分片负责四县两区(含宿州市经济开发区)。实行包保工作制,县包乡镇,乡镇包村,村包户,责任到人,各基层办事处实行网格化管理,每块地都责任到人;进一步落实收割环节监控手段。各级农机部门加强对农用收割机和农机手的管理,要求在收割过程中麦茬要低于15公分,对不按规定操作的机主,禁止其收取收割费用,收回农机跨区作业证;各级环保、公安部门对巡查中发现的焚烧秸秆行为,坚决予以打击,今年午收期间全市共处罚230起,罚款36050元,追究责任181人,17人在电视台公开曝光,形成了对焚烧秸秆行为的高压态势。
四是强化疏导,抓好秸秆的综合利用。今年,经过初步估算秸秆利用率为30%左右。主要有以下几个消化途径:首先是秸秆回收造纸,依托山东、江苏、河南和本市的造纸能力消耗秸我的天空英文版秆。通过与农村经纪人签订麦草购销合同,进村入户回收麦草,埇桥区杨庄乡通过本地造纸厂,基本消化了本地麦草,萧县大屯镇将麦草销往河南省造纸厂,消化了35%的麦草;其次,充分发挥华电宿州秸秆发电公司的秸秆收集和利用功能,年可利用农作物秸秆近20万吨;再就是利用麦草生产食用菌,泗县大庄镇建立规模食用菌生产基地,用麦秆为原料,并通过公司加农户的模式不断扩大养殖规模,消化麦草;第四个途径是畜牧养殖业,依托宿州畜牧大市的优势,将发展畜牧业作为秸秆利用的重要途径,萧县大屯镇通过发展养殖消化30%的秸秆;第五个途径是积极推广农村户用沼气技术,发展新型能源,引导农民对麦草进行合理利用,目前我市已建沼气池17000多口;第六个途径是推广机械化秸秆粉碎还田,使秸秆由废品变为肥料,砀山县农场采用深耕技术,不但消化了秸秆,还增加了土壤肥力。
二、我市秸秆禁烧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今年午季,全市农作物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统一领导下,通过各县区和市直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尤其在综合利用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为今后全面拓展利用喊我渠道,有效提高规模资源利用率,提供了可资借鉴经验。尽管如此,秸秆焚烧还没有从根本上遏制。综合利用还存在诸多的困难和问题,综合利用率不高、政策激励能力不足、综合利用技术不成熟,监管约束机制不完善的等问题依然制约着禁烧工作。经过深入调查分析和认真梳理归纳,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和原因。
(一) 政府重视程度不够。
主要领导负总责,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没有建立。我市目前秸秆禁烧工作领导体系、责任体系没有完全建立,压力传导不到位。禁烧工作各项措施没有得到全面落实,直接影响了政策的执行力,工作力度打了折扣;有的任务即便部署下来,由于重视不够,一些措施也就等于流于形式。从我们这次调研的禁烧工作比较先进的兄弟市来看,如江苏宿迁市、河南焦作市、三门峡市等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由市长牵头负责,市政府与各县区和开发区签订责任状,在此基础上层层分解落实责任,传导压力,直至把任务分解到农户。形成了层层有任务、层层有压力、层层有责任的工作机制。由于政府重视,领导带头,责任明确,机制健全,禁烧工作各项措施在每个环节都得到很好的落实,有效提高了禁烧工作的效率。
(二) 秸杆消化渠道不畅,综合利用能力不强。
据测算,全市小麦秸秆约54亿斤,如此大的秸秆产生量,给存放和消化都带来极大的压力。目前我市在市场刺激下,出现了秸秆综合利用一些雏形,但仅仅是倾向性和苗头性的,不具备规模化消耗能力,综合利用的技术含量和规模都不高,对于如此大的秸秆资源量,可以说是杯水车薪。一是造纸消耗能力有限。如萧县等地依托地缘优势,利用河南、山东等地以及本地造纸业的秸秆需求,仅仅消耗了不足秸秆总量的2%;由于受运输成本影响,秸秆运到外地价格也没有优势,因此,对外地市场的供应没有保障;此外,从造纸技术层面上看,麦草纸浆污水处理至今尚没有成功的技术,国家对麦草纸浆工艺也实行了严格控制,加之受规模化整合、分类整治缓慢等原因,本地秸秆造纸消耗能力也受到限制。因此,依靠造纸业消化秸秆没有根本保障,不能成为秸秆综合利用的主渠道。二是生物质能秸秆发电项目处于起步试运行阶段,年消耗量为20万吨,不到总量的十分之一,仅靠一个项目难以支撑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的压力。三是秸秆气化、还田、养殖等途径在技术、规模、经济基础条件等等方面还不成熟,虽有星火之势,但无燎原之力。四是储运机制尚未形成。由于市场有限,刺激能力弱,经纪人队伍没有形成,农户与企业、养殖场、购销平台尚未建立;有草无人收集、无人加工、无人储运、无人供应的现象也滞塞了秸秆的消化、利用渠道。五是秸秆利用的一些关键性技术难题尚未突破,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示范推广力度远远不够,秸秆综合利用科技含量较低。秸秆作为饲料的缺点是消化率低,秸秆气化中的焦油问题,高效生物有机肥工业化生产设备的引进、消化吸收及国产化问题,秸秆饲料的优化配制等等问题,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经济效益还不很高,推广难度大;秸杆利用新技术覆盖面不广,利用率太低或成本太高,农民用了不划算,推广不开,有些秸杆利用新技术对耕种或土地条件要求高,大量推广有难度。如旋耕灭茬播种机械化技术通过机械化旋耕直接将麦茬粉碎还田,同时进行播种,技术成熟,但推广不开。从设备来看,我市大型农机少,购置一套大型拖拉机配套旋耕灭茬播种机需要投入约8万元。从成本来看,作业一亩需40-50元,相比焚烧后用小麦播种机作业一亩增加30元。从环境安全方面来看,没有专门的储存场地,有些地方将麦草随意堆放在地头,不但极易发生火灾,麦草进入水体后,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形成二次污染。
(三) 政策激励能力不足。
无论是从防止焚烧因素考虑,还是从综合利用角度出发,控制割茬高度都是禁烧工作的关键技术环节。据测算,割茬从30厘米降低到10厘米,收割效率下降 30%,每亩机收价格须从40元提高到55元,机手的收入才能保证不降低;秸杆综合利用企业收购麦草的价格没有补贴,秸杆收购价格低,利润空间小,不具吸引力,农民没有积极性。据调查,一亩地秸杆产生量300公斤,秸秆电厂收购价每公斤0.24元,去掉收集、储存、运输等环节的成本后,所剩无几,农民根本无利润可言;在麦草储存、综合利用环节没有补贴,没有有效疏导秸杆出路,加重了农民负担,增加了工作难度。
市关于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的调查报告市关于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的调查报告
在各级政府落实奖惩机制上,因为没有政府补贴,本级没有能力兑现激励政策,对秸杆禁烧和综合利用的先进个人、先进集体的奖励没有落实到位,影响下一步工作积极性。只罚不奖,赏罚不明,难以支撑禁烧工作的长效机制。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宿迁市午季禁烧拿出100万兑现考核奖惩,重奖秸杆禁烧工作成绩突出的县区、开发区,同时要求县区对没有发生一起秸杆焚烧的乡镇,当地财政对其领导班子奖励5万元,其中50%奖给主要领导,没有发生焚烧的村(居),奖励1万元,每个县区大约拿出200-300万元奖励资金。据了解,今年亳州市政府也拿出100万元,兑现考核奖惩。
(四) 监督管理不到位。
各项规章制度和巡查制度没有得到有效贯彻。有效的巡查和末端监管是保证禁烧工作的重要环节。监管巡查制度不完善,没有建立健全操作有序、运作高效、保障有力的监控网络。往往顾此失彼、疲于应付。今年我市就出现了巡查组充当救火队的现象;对源头、细节、关键环节的违法行为监控不力。宿迁、泗洪等地注重对放 “第一把火”、“第一例违规农机手”的查处,对违法者采取电视公开检讨、现场严格处罚等措施,大力震慑,积极营造高压严打的舆论氛围;秸杆禁烧制度不健全,责任不明确,存在吃“大锅饭”的现象;没有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对落实不力、出现大面积焚烧的直接责任人,处罚不到位,影响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
(五) 群众认识亟待提高。
有些地方没有把秸杆禁烧摆到事关奥运会顺利进行、事关政府诚信形象和新农村建设的高度来认识;焚烧秸秆违法的宣传、培训、引导农民利用秸杆处理新技术的力度不够,秸秆综合利 本文来自高考资源网%~4%。连续多年秸秆还田的耕地,不仅能提高磷肥利用率和补充土壤钾素的不足,地力亦可提高0.5~1个等级。秸秆还田后,平均每亩增产幅度在10%以上。可以采取以下办法实行秸秆还田:一是秸秆覆盖或粉碎直接还田;二是利用高温发酵原理进行秸秆堆沤还田;三是秸秆养畜,过腹还田;四是利用催腐剂快速腐熟秸秆还田,在秸秆中添加一定量的生物菌剂及适量的氮肥和水,再经高温堆沤,可使秸秆腐熟时间提早15~20天。 2、秸秆饲料。依托丰富的秸秆资源,大力发展畜牧业。积极推广秸秆青贮、氨化、微贮、压块饲料等项技术,既解决了养畜的饲料问题,促进了农村畜牧业的发展,又实现了秸秆的间接还田,促进生态良性发展。秸秆饲料适口性强,纤维降解率可达20%-35%,蛋白质含量增加50%以上,并含有多种氨基酸,可代替 40%-50%的精饲料,用于饲喂猪、牛、鸡、鸭、鱼等畜禽,效果十分显著。育肥猪添加量为40%,日增重可达806克。 3、秸秆基质。食用菌栽培已逐渐成为21世纪的新型农业,充分利用作物秸秆、籽壳筛选优良菌种,提高转化率和食用菌产量,进行高档食用菌生产,是秸秆综合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利用秸秆作为生产基质发展食用菌,大大增加了生产食用菌的原料来源,降低了生产成本。目前利用秸秆生产平菇、香菇、金针菇、鸡腿菇等技术已较为成熟,使其逐步成为秸秆综合利用的重要方式。 4、秸秆能源。生物质是仅次于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第四大能源,在世界能源总消费量中占14%。秸秆能源转化主要有两个主攻方向:一是秸杆发电工程。通过招商引资,继续加大生物质能发电厂以及相配套的秸杆初加工企业,形成秸杆收集、贮运、销售、利用产业体系,提高秸杆收集率与利用率,使秸杆发电工程成为秸秆综合利用的主要渠道。二是在农业中的开发与应用秸秆气化和沼气工程。建设一套秸秆气化集中供气配套装置,总投资约需120万元,每套装置产生的燃气能解决周围半径1公里内的200-250户农民的日常燃料所需。据测算,每千克秸秆可制气2.2立方米,一个四口之家每天用气量为5-6立方米,按每立方米 0.15-0.20元计算,每月需用25-36元,比现在农村烧液化气的成本大为节约,同时干净卫生的燃料也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 5、秸杆储运。加快秸杆收储运输体系建设,鼓励发展秸杆收储大户,不断壮大秸杆经纪人队伍,主动与秸杆密度板加工和造纸等企业联系,拓宽本地秸杆销售渠道。 6,科技研发。鼓励支持本市经贸、农业、农机、科技等部门与企业技术合作,加强秸杆利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产品、新设备的研发,提高秸杆利用率,开拓秸杆利用新途径。 7、秸杆手工艺品编织。通过培训,帮助更多农民进行草帽、草包、草帘、和壁画等工艺品的编织加工,逐步培育秸杆编织专业村、专业组和专业大户。 (三)落实财政补贴,是做好秸杆禁烧工作的内在动力。 实施秸杆全面禁烧和综合利用,需要疏堵结合,加以政策引导,增加政府投入。要认真研究国家和省关于秸杆综合利用方面的政策,积极争取上级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 1、对各类利用秸杆的工业企业及加工项目,优先向上级申报争取扶持;免收基础设施建设的各类地方行政性规费;税收地方留成部分,由同级财政全额返还。电费争取按农业用电标准收取。扶贫小额贷款向此类企业倾斜。银行信贷及担保机构在担保上给予扶持。 2、对各县区超省项目补助计划指标购买秸杆回收综合利用的机械,如打捆机、秸杆还田机(含反转灭茬机)等,由县区财政按省补贴标准予以补贴。 3、控制留茬高度,是秸秆禁烧的关键一环。对利用机械收割,留茬高度低于15厘米的,县区财政给予农机手每亩5元奖励(宿迁市今年用于限制割茬高度补贴达到2500万元),保证留茬高度控制在15厘米以下。 4、对以秸杆为基料生产食用菌且规模在20万平方尺以上的种植大户,由县区财政对其建设冷库和购买菌种给予适当补贴。 5、对供气农户500户以上的秸杆气化站,除享受上级补助政策以外,县区财政一次性给予50万元的建设费补贴。建设一座供500户使用的秸杆气化站需投入130万元,江苏省级给予财政补贴80万元,地方配套50万元,基本不需要农民集资。 6、对年消耗秸杆30吨以上的畜禽集中养殖区,县区财政按照每平方米20元标准给予秸杆青贮补贴。 7、对秸杆收储大户就近建立秸杆集中堆放场,当地政府在用地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对集中堆放且年收储量达到1000吨以上的,由县区财政给予每吨30元补助。对运输秸杆及其加工产品车辆,在遵守交通安全的情况下,交通、公安部门予以扶持,争取免收过路过桥费。 8、对当地、各部门成立的秸杆综合利用研发中心,参照工业企业技术中心补助政策,由同级财政给予5万元补助,并积极向上争取相关政策扶持。同时,同级财政对科技成果转化实行每项成果5000—20000元的奖励政策。 (四)细化工作责任,是做好秸杆禁烧工作的关键抓手。 市关于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的调查报告各类报告 没有责任就没有落实,禁烧工作责任体系健全,秸杆禁烧工作才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各级政府是秸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的责任主体,市政府与各县区和开发区、各地与乡镇、直至村层层签订目标责任状。在此基础上,实行县区、乡镇领导分片包干负责制度,村(居)支两委包干到村民小组,村(居)民小组包干到农户;市直部门建立分片包县区制度,由市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按照行政单元及总体工作要求,组成工作组派驻各县区、开发区,协调解决秸杆禁烧与综合利用工作中突出矛盾和问题。各县区、开发区要通过收取禁烧保证金,明确要求,明确奖惩,形成层层有任务,人人有压力的责任体系。责任到位,才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细化措施,堵塞漏洞,才能提升禁烧工作的实效性。 (五)强化督查巡查,是做好秸杆禁烧工作的有效途径。 为保证禁烧工作取得实效,要建立健全多层次督查巡查监控网络。一是实行责任督查。由市监察局牵头,对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和市直部门各督查组工作落实情况进行不定期督查、巡查、暗访。对处置不力造成重大影响的,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行政责任。二是开展工作巡查。设立举报投诉组、应急监测组和巡查组,关键时段实行全天候巡查,24小时接报处置,全方位构建秸杆禁烧监控、巡查和调处体系。三是加密日常检查。各县区建立严密的县区、乡镇、村(居)三级巡查包保网络,并抽调部门干部成立督查组、巡查组全面深入乡镇督查指导,切实加大督查的力度和密度,最大限度和第一时间查究不足,严防死守,盯紧看牢,堵塞漏洞,确保万无一失。市禁烧办建立和疏通信息通报、上传下达、相互交流的渠道,通过“工作简报”、“督查专报”、“禁烧热线”等载体和媒介,及时发布禁烧信息,接受群众监督,引导舆论关注,对禁烧工作进度、典型做法、存在问题等情况,日查日报,及时表扬先进、鞭策后进、推动落实。 (六)严格考核奖惩,是做好秸杆禁烧工作的根本保障。 全市各级政府都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秸杆禁烧与综合利用相关政策和奖惩激励措施,突出重奖重罚的工作导向,强化关键环节、敏感部位、管理源头的监控,提高工作效率。健全和落实考核制度,严格兑现奖惩。对禁烧期间组织得力、措施扎实、成效显著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第一例违禁行为”和禁烧不力的地方和个人,直接追究有关领导及相关人员的责任,给予经济处罚和政纪处分。 建立保证金制度。先进地区的禁烧工作经验证明,实行保证金制度,采取适度的经济制约手段,是强化干部责任意识,提高政府和部门政策执行力的有效措施。要求基层干部每人交纳一定金额用以保证所在区域全面禁烧,任务完成后全部退还保证金并给予奖励,否则没收保证金,并视秸杆禁烧情况进行处罚。这些政策的严格兑现,才能极大的激发基层干群禁烧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六) 注重宣传发动,是做好秸杆禁烧工作的基础环节。 一是提高思想认识高度。全市各级各部门立足早谋划、早部署,各级政府召开大会,层层发动,全面动员,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安排部署,靠前指挥调度。形成政府负责、领导重视、部门落实、群众参与、媒体监督、合力围剿的高压态势。二是加大宣传密度频度广度。各地广播、电视、报纸等所有媒体都开辟专栏,在禁烧期间做到天天有图像、天天有声音、天天有文字。组织新闻采访组,奔赴禁烧一线宣传报道,营造舆论声势。三是巩固和创新宣传手段,增加宣传层次深度。在全市范围内张贴政府通告,布置标语;针对各类涉禁人群,致函通告,做到全面动员、全民发动,使人人都成为秸杆禁烧宣传员和监督员。四是宣传渗入村居农户,动员和组织各方力量,把政策宣传到每一农户家中,真正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努力构筑立体式、全覆盖的宣传网络体系,确保每一农户都能认清形势,了解政策,自觉参与。 秸杆禁烧和综合利用涉及到千家万户,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社会工程、经济工程和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工作难度大、压力重,任务艰巨,实现全面禁烧具有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们要充分认识加强秸杆禁烧与综合利用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真总结以往工作经验和教训,学习外地秸杆禁烧与综合利用先进模式,坚持疏堵结合,标本兼治的思路,以抓系统工程、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突破口,切实做好秸杆禁烧与综合利用工作,为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新宿州做出新的贡献。 第四篇:《市统计局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市二次党代会以来,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省委、省政府“四抓三支撑”的总体工作思路和“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紧盯建设大型绿色能源化工基地和全省新的经济增长极的目标,审时度势、科学决策,系统安排、大干快上,优势资源大规模开发,“三农”工作大手笔推进,民生状况大幅度改善,全市步入了产业开发加快、经济转型加速、基础建设投入加大、社会事业全面加强、社会和谐稳定的新阶段,呈现爬坡过坎、全面提升、跨越式发展的新格局,是庆阳历史上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也是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一、现状评估 (一)过去的五年,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提速发展最快的五年。市二次党代会以来,在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中,全市上下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经济总量持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呈现庆阳速度,人均水平稳步提高,比重位次不断提升,重大项目接踵而至,经济发展实现了新跨越。 ——从经济总量看,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gdp)达到171.5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下同),增长12.1%;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gdp)突破200亿元大关,达到200.82亿元,增长13.3%;2015年,国际金融危机将全球经济拉向低谷,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积极实施宏观调控“一揽子”措施,经济总量仍保持快速增长,达到248.50亿元,增长14.3%;2015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市委、市政府按照“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就业、强基础”的总体要求,抓住国家振兴经济的诸多政策机遇,全市经济继续快速、稳健运行,生产总值又上一个新台阶,突破300亿元大关,达到302.22亿元,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270亿元的规划目标,增长14.6%;2015年在全球经济向好,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和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影响市场价格波动以及通胀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全力克服各种困难,始终抓住率先、创新、绿色、和谐发展的主题不动摇,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57.61亿元,当年增长15.8%。总量比2015年的171.54亿元净增186.07亿元,增长71.9%,年均增长14.5%。 ——从产业结构看,市二次党代会以来,全市不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三次产业结构不断趋于合理,由2015年16.5∶57.8∶25.7调整为2015年14.3∶60.0∶25.7,呈现特色凸显、相互促进、互为支撑的良好态势。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稳步推进,特色优势产业有力的助推了农民增收。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和农业服务业的比例由2015年76.5:2.8:19.3:0.1:1.3调整到2015年 76.8:2.0:13.2:0.1:7.9, 南果北草、南牛北羊、山区草蓄、原区苹果、川区瓜菜、全市劳务的“大农业”格局初步形成,现代农业发展呈现新势头。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2015年第二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为70.5%,2015年达到79.5%。服务业对经济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第三产业创造的增加值由2015年的44.07亿元增加到 2015年的91.74亿元,增长48.3%,年均增长10.4%。 ——从发展速度看,从2015年到2015年,全市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速一路走高。生产总值增速在全省的位次由第8位提高到第3位,年均增长14.4%;农业增加值增速由第12位提高到第5位,年均增长8.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由第7位提高到第5位,年均增长18.4%;建筑业增加值增速由第13位提高到第5位,年均增长14.0%;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速由第6位提高到第5位,年均增长49.8%;粮食总产量增速由第10位提高到第1位,年均增长7.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由第9位提高到第1位,年均增长 22.7%;小口径财政收入增速在全省保持了第5的位次,年均增长37.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由第7位提高到第5位,年均增长13.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由第9位提高到第2位,年均增长13.9%。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呈现高速推进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态势,创造了加快发展的“庆阳速度”。 ——从人均水平看,人均gdp由2015年6830元增加到2015年15095元,累计增加8265元、增长81.5%,净增8265元。人均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由1093元、3818元、1698元增加到2154元、9070元和3872元,分别净增1061元、5252元和2174元。人均农业总产值由1976元增加到3534元,增长78.8%。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由3737元增加到20600元,增长4.5倍。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590元增加到3946元,增长1.5倍。人均大口径财政收入由833元增加到2482元,增长1.9倍;人均一般预算收入由327元增加到 1267元,增长2.9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7590元增加到12453元,增长64.1%;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由6296元增加到9693 元,增长54.0%。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874元增加到3154元,增长68.3%;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1571元增加到2330元,增长 48.3%。各主要经济指标人均水平均呈全面提升态势,改善民生的原始积累得到不断蓄势和加强。 ——从比重变化看,经济总量由2015年全省第4位提升到2015年的第3位,在全省经济总量中的份额由7.5%上升到8.9%,上升1.4个百分点。农业增加值由第7位提升到第5位,保持了在全省 8.5%的份额。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第3位提升到第2位,在全省的份额由11.1%上升到13.5%,上升2.4个百分点。建筑业增加值由第7位提升到第6位,在全省的份额由5.3%上升到5.6%,上升0.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由第7位提升到第5位,在全省的份额由4.9%上升到6.0%,上升 1.1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保持了全省第2的位次,在全省的份额由9.5%上升到14.4%,上升4.9个百分点。粮食总产量由第2位提升到第1 位,在全省的份额由11.8%上升到13.3%,上升1.5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第6位提升到第3位,在全省的份额由5.7%上升到6.8%,上升1.1个百分点。大口径财政收入由第3位提升到第2位,在全省的份额由7.3%上升到7.9%,上升0.6个百分点。一般预算收入保持了全省第2的位次,在全省的份额由6.0%上升到8.5%,上升2.5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第8位提升到第6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第9位提升到第8位。主要经济指标总量的位次或比重不断提升,争先进位、率先崛起的势头进一步显现。 ——从重大项目看,市二次党代会以来,全市上下把“发展抓项目” 作为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强市富民的重要举措和强大动力,通过不断解放思想谋项目,紧盯政策抢项目,因地制宜抓项目,统筹推进促项目,重大项目建设接续推进,为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一是围绕改善基础条件,重点实施了庆阳机场4c级改造、西平铁路、西长凤高速、西雷高速、宁长二级公路等一批交通建设项目,巴家咀水库除险加固、扬黄工程向庆城延伸调水、油区群众安全饮水等一批事关发展全局、人民群众期盼多年的基础性、民生性项目,固塬保沟综合治理、碳汇林、公益林、“千池百湖”工程、污水处理等一批生态建设项目,旧城改造、新区开发、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等一批城镇基础建设项目,进一步破解了瓶颈制约,夯实了发展基础。二是围绕特色产业开发,成功引进华能、中铝、中化、中电投、大唐等国有大型企业和江苏雨润、陕西丽彩等知名民营企业参与庆阳资源开发建设,重点实施了庆阳石化300万吨搬迁改造,华庆、环江、合水、镇北4个产能百万吨以上的超低渗油田开发,核桃峪1200万吨、新庄800 万吨、刘园子90万吨煤矿建设,西峰、正宁、长庆桥、沿环江4个工业集中区建设等一批能源化工项目;紫花苜蓿、肉牛、肉绒羊等“七个百万工程”,驿马出口创汇、西峰农产品加工5个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等一批“绿色”资源开发项目;南梁苏维埃政府旧址、山城堡战役遗址等一批红色旅游景区建设项目;香包刺绣、陇东唢呐、道情皮影等一批民俗文化产业开发项目,加快推进优势资源和产业开发步伐。三是围绕改善民生,重点实施了一批促进就业项目、城市社区服务项目、农村基础教育项目和弱势群体救助项目、医疗卫生项目、文化体育项目,完善公共服务,强化人文关怀,使项目建设更好地为群众排忧解难,更贴近群众的日常生活。四是围绕资源优势,重点谋划梳理了一批特色产业项目。2015年,XX市建设大型能源化工基地和全省新的增长极的步伐加快。庆化300万吨项目建成投产;长庆油田在XX县北部发现了亿吨级的大油田,且加快了低渗透的开发力度;刘园子煤田、核桃峪煤田、新庄煤田等开发速度加快;南、北、中三个大型电厂已进入论证阶段,这一切都为加快发展奠定了基础。未来五到十年,庆阳将建成大型能源化工基地、绿色农产品出口创汇基地、特色文化产业基地和红色革命旅游圣地四大基(圣)地,为庆阳经济大发展增添强大而坚实动力。2015年以来,全市共实施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7384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87.28亿元。其中,50—500万元项目3546个,完成投资70.06亿元;500—1000万元项目1382个,完成投资74.14亿元;1000— 10000万元项目2269个,完成投资540.85元;亿元以上项目186个,完成投资502.23亿元。 (二)过去的五年,是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主导产业强势带动的五年。市第二次党代会以来,全市上下致力于经济结构大调整和特色优势产业大开发,三次产业呈现结构改善、效益提升、全面升级的新气象。 1、第一产业增产增收增效,结构改善成效显著。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始终把“三农”作为全市的基础产业常抓不懈,围绕产业富民,把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放在首位,农村经济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一是粮食持续增产增收。在自然灾害频发的情况下,全市上下通过积极的防灾预灾措施和农业结构调整,全市粮食总产量稳定增加。粮食亩产由2015年161.9公斤提高到2015年197.2公斤,亩增35.3公斤,增长21.8%。人均占有粮食由 366公斤提高到539.09公斤,增加173.09公斤,增长47.3%。二是种植结构日趋合理。坚持因地制宜,不断注重种植结构调整,以苹果、黄花菜、商品驴等为特色的农产品品牌效应进一步显现,绿色认证、无公害认证的品种和数量不断增多,产业化经营的水平稳步提高,对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以油料、烤烟、蔬菜等为主价值较高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所占比重由2015年的17.7%增加到2015年24.6%,全市油料总产量2015年达到10.9万吨,比2015年增长26.0%。经济作物和蔬菜、瓜类、水果年创产值不断提升,2015年达到37.88亿元,提高了效益、增加了收入、促进了发展。三是林业发展良好。坚持以森林资源培育为基础,以改善和优化环境为重点,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目的,注重资源、生态、经济效益三方面综合平衡,林业发展势头良好。2015年末全市当年造林面积15.9万亩,生态环境和区域气候得到明显改善。在发展林业生产的同时,大抓经济林木的栽培,2015年果园面积171.76万亩,比2015年141.50万亩净增30.26万亩,增长21.4%;水果总产量42.74万吨, 比2015年21.83万吨净增20.91万吨,增长95.8%。随着新植果园挂果期到来,今后几年全市水果产量将跨上新台阶。此外,林产品商品率明显提高,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又一来源。四是牧业生产加快。坚持把畜牧产业做为全市战略性主导产业来培育,生产基础明显改善,产业基地初具规模,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2015年全市大牲畜存栏56.63万头,比上年增长8.9%。肉类总产量达到5.96万吨,增长7.9%。仅此一项至少可增加农民收入4亿多元,人均增收175元。同时,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地方加工工业的崛起,全市皮毛肉奶等加工企业发展到40多户,年创产值近亿元。五是基础条件改善。2015年以来,全市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累计211.45亿元,年均增长45.9%。随着农业综合开发、水保流域治理、林业生态建设、扶贫整村推进等项目的实施,全市农业基础条件和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由2015年93.17万千瓦增加到2015年130.99万千瓦,增长40.6%;农业生产用电量由10647万千瓦时增加到19945万千瓦时,增长87.3%;有效灌溉面积由62.84万亩提高到69.55万亩,净增 6.71万亩,增长10.7%;保证灌溉面积由42.43万亩提高到47.34万亩,净增4.91万亩,增长11.6%;通电农户由48.18万户增加到 51.3万户,净增3.12万户,增长6.5%;农电入户率由94.6%提高到99.3%,提高4.7个百分点;大中型拖拉机数量由0.4万辆增加到 0.86万台,净增0.46万台,增长1.5倍;农用车由3.6万辆增加到4.1万辆,净增0.5万辆,增长13.9%。耕、种、灌、收、运实行一条龙机械化操作的面积增加,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大为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市统计局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市统计局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2、第二产业带动作用凸显,效益总量速度提升。2015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工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命脉和主导力量,扎实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工业经济发展步入了快车道。第二产业增加值从2015年99.09亿元增加到2015年214.86亿元,净增115.77亿元,增长93.1%。一是工业经济效益提升。2015年,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89.78亿元,增长 17.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3.4%,拉动经济增长8.9个百分点。2015年,全市工业经济强劲增长,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193.48亿元,增长21.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5.4%,拉动经济增长8.8个百分点,在经济总量不断增大、三次产业强势推进的条件下,工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321.06亿元、实现利税105.37亿元、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72.98亿元,分别比2015年增长 89.9%、20.4%和19.8%。二是投资规模持续扩大。全市上下坚持不懈地推进投资拉动战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一步增强。超前的规划和扎实的项目前期工作,牵住了发展抓项目的“牛鼻子”,在抢抓国家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机遇中赢得了主动。“十一五”前4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连续跨越100亿、200亿、300亿元大关,累计投资达808.52亿元,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 710亿元的规划目标。投资总额由2015年96.99亿元增加到2015年488.02多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296.56亿元。三是交通运输异军突起。交通工具升级换代加快,运力运量明显提高。公路里程由2015年3831.41公里增加到2015年11288.6公里,增加1.9倍,其中等级公路由3157.33公里增加到5103.33公里,增加61.6%。全市客运量由2015年1114万人增加到2015年8203万人,增长6.4倍;旅客周转量由110854万人公里增加到239708万人公里,增长1.2倍;货运量由1770万吨增加到3265万吨,增长84.5%;货物周转量由 87887万吨公里增加到310897万吨公里,增长2.5倍。截止2015年末,全市汽车保有量达到124683辆(包括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10814 辆),其中营运车辆1832辆,非营运车辆106362辆。 3、第三产业政策引导适时,全面升级效益倍增。市二次党代会以来,全市认真落实中央关于积极扩大内需的战略部署,开拓市场,培育流通,稳步推动消费需求转型升级,有力促进了第三产业的长足发展。一是城乡消费市场繁荣活跃。受全市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城乡居民收入增加、商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城乡消费持续走旺。2015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1.27亿元;2015年达到62.29亿元,提前两年完成“十一五”57.57亿元的规划目标;2015年,在车市、房市、旅游、餐饮为代表的消费热点带动下,在以“家电下乡”、“汽车下乡”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刺激下,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3.47亿元,累计增加51.9亿元,增长1.3倍。二是金融支撑力度加大。2015年全市金融系统年末存款余额354.18亿元,是2015年147.84亿元的2.4倍,年均增长24.4%。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233.30亿元,比2015年114.26亿元净增119.04亿元,增长95.4%,年均增长18.2%;年末贷款余额139.97亿元,比2015 年72.68亿元净增67.29亿元,增长92.6%,年均增长17.8%。三是开放型经济迈出新步伐。2015年以来,全市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强与中西部地区合作交流,坚持把民俗文化节、皮影节等节会作为促进经济文化交流、推动招商引资、扩大对外开放的平台和载体,把组团参加广交会、东博会等国内外重大投资贸易洽谈会作为广泛开展经济合作、扩大对外宣传和项目推介的有效举措,把利用区位优势,加强与周边地区在经济、科技、文化、旅游等各方面的合作与交流作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有效途径,开放型经济迈出新步伐。2015年以来,全市出口供货总值达到40.46亿元,年均增长 26.6%。随着开放型经济步伐加快,有力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加速发展。2015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98.48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达 27.5%,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值21.0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10.9%。 (三)过去的五年,是经济效益不断提升、发展质量稳步提高的五年。市第二次党代会以来,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到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来,着力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一是财政收入加快增长。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为财政增收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全市大口径财政收入由2015年21.63亿元增加到2015年 58.79亿元,净增37.16亿元,增长1.7倍,年均增长28.4%。全市小口径财政收入由8.48亿元增加到30.02亿元,净增21.54亿元,增长2.5倍,年均增长37.2%。财政支出由38.44亿元增加到113.10亿元,增长1.9倍,年均增长31.0%,财政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二是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7590元增加到2015年12453元,年均增长13.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874元增加到3154元,年均增长13.9%。随着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居民消费持续增长,消费水平显著提高。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由2015年6296元增加到2015年9693元,净增3397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1571元增加到 2330元,净增759元。交通、通信等高档享受型消费成为消费新亮点。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汽车、计算机、移动电话分别为4辆、62台、172部,比 2015年增加4辆、28台和20部。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电冰箱、彩色电视机、移动电话分别为13台、110台和144部,比2015年增加9台、 14台和87部。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由2015年114.26亿元增加到2015年233.3亿元。三是绿色发展理念不断彰显。2015年以来,全市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把生态建设作为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重要支撑,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在绿色环保、发展循环经济方面迈出了新步伐。废水排放总量由2015年1620.12万吨减少到2015年890.88万吨,净减少729.24万吨;cod排放总量由9240.10吨减少到8000.00吨,净减少1240.10吨;煤炭消费总量由42.33万吨减少到 34.47万吨,净减7.86万吨;烟尘排放总量由4849.45吨减少到3570.80,净减少1278.65万吨;全市单位gdp能耗分别比上年下降 1.8%、4.5%、4.72%、5.35%和5.5%。 (四)过去的五年,是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民生得到显著改善的五年。加快发展社会事业,让发展成果更多地普惠于人民,既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转变发展方式、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市二次党代会以来,全市上下着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社会保障、科技、教育、文体、卫生和邮电通信等领域的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一是社会保障事业稳步发展。全市参保人数由2015年176176人增加到2015年289581人,增长64.4%;基金收入从10714万元增加到54178万元,增长4.1倍;基金支出由12015万元增加到43123 万元,增长2.6倍;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户由18465户增加到24242户,净增5777户;保障人数由45533人增加到59112人,净增 13579人,构建和谐社会的“安全网”得到进一步加强。二是科技事业迅速发展。2015年末,全市事业单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5684人,比2015年净增2984人。2015年共计组织实施农业、工业、医疗卫生和社会公益事业等各类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260项,其中国列2项,省列26项,共投入科技经费1327万元,科技活动对经济社会的推动作用进一步显现。三是教育事业全面发展。2015年,全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3283人,在校学生 12459人,毕业3527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9301人,在校学生23853人,毕业5548人;普通中学招生66195人,在校学生 201507人,毕业66065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95%,13-15岁儿童初等教育普及率达到99.73%,小学学生巩固率达到99.81%。全市大专以上高考录取人数15668人,比上年增加1332人,上升9.3%;录取率71.02%,比上年提高7.22个百分点,统筹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发展取得新成效。四是文体事业向纵深推进。2015年末,全市共有专业文化艺术表演团体9个,全年演出1976场(次),观众达468.4万人次;有公共图书馆9个,藏书54.05万册;博物馆11个,文物藏量29826万件;综合性档案馆9个,馆藏各类档案资料52.45万卷(册)、照片 1.85万张;文化站114个。全市广播人口覆盖率由2015年84.46%提高到2015年89.57%,提高5.11个百分点;电视人口覆盖率由 87.08%提高到91.12%,提高4.04个百分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不断满足。五是卫生事业全面加强。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总数从 2015年183个增加到2015年2562个,增长13.0倍;诊所、卫生所、医务室、护理站及村卫生所数量大幅度增长,2015年末分别达到1071 个和1298个;卫生机构人数从2015年5457人增加到2015年9088人,增加3631人,增长66.5%;卫生机构床位数从4300张增加到 5067张,增加767张,增长17.8%,卫生服务水平和保障能力有了新提高,困扰民生多年的“看病难”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六是就业形势不断好转。 2015年末单位从业人员92646人,比上年末增加740人,增长0.8%;年内有7951名下岗失业人员通过各种渠道实现了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6%,比2015年降低0.24个百分点;2015年共组织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58.16万人,劳务总收入达到52.92亿元,以人为本、注重民生的发展理念不断得到印证。七是邮电通讯发展突飞猛进。邮电业务总量从2015年55054万元增加到2015年的166424.93万元,增长2.0 倍;国际互联网用户从29010户增加到91558户,增加62548户,增长2.2倍;移动电话用户从33.96万户增加到165.47万户,增加 131.51万户,增长3.9倍。2015年以来,全市邮电通信业发展为各行各业搭建了快速、高效的信息平台,为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了充分的要素支撑作用和信息保障作用。 二、差距问题 全市经济从2015年以来整体上呈现全面提速、高位攀升的运行态势,经济总量快速扩张,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整体效益大幅度提升,经济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稳固性进一步增强,率先崛起、跨越发展的势头十分强劲,但也存在经济总量小且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加大经济发展的原始积累和促进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经济结构不尽合理且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趋紧,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依然艰巨;农业基础薄弱且全面改善难度不断加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任务依然艰巨;投资、消费关系失衡且扩大内需任重道远,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就业、医疗、教育、住房、物价、食品药品安全、收入分配、社会管理等社会事业发展还不够充分且全面提升难度增大,经济社会协调推进的任务依然艰巨等一系列问题,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各项保障条件还不够坚实,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还比较多。 (一)发展差距还比较大。不论从全国人均水平看,还是与周边毗邻地区和全省各兄弟市州比,我市的发展差距仍比较大。 市统计局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文章市统计局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出自本文来自高考资源网46.9%;比XX市885.42亿元少527.81亿元,占40.4%;比XX市976.09亿元少618.48亿元,占36.6%;比XX市 1756.67亿元少1399.06亿元,占20.4%;比XX市2643.23亿元少2285.62亿元,占13.5%。人均水平:比XX市 73394元低58299元,占20.6%;比XX市36129元低21034元,占41.8%;比XX市38295元低23200元,占 39.4%;比XX市40485元低25390元,占37.3%;比XX市26262元低11167元,占57.5%;比XX市52415元低37320 元,占28.8%;比XX市136203元低121108元,占11.1%。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看,总量:比XX市258.93亿元少 76.56亿元,占70.4%;比XX市273.29亿元少90.92亿元,占66.7%;比XX市441.54亿元少259.17亿元,占41.3%;比XX市602.48亿元少420.11亿元,占30.3%;比XX市1138.99亿元少956.22亿元,占16.0%;比XX市1151亿元少 968.63亿元,占15.8%。人均水平:比XX市15506元低7809元,占49.6%;比XX市13711元低6014元,占56.1%;比XX市11879元低4182元,占64.8%;比XX市27548元低19851元,占27.9%;比XX市58691元低50994元,占 13.1%;比XX市34343元低26646元,占13.1%。从固定资产投资看,总量:比XX市565.21亿元少77.19亿元,占 86.3%;比XX市648.69亿元少160.67亿元,占75.2%;比XX市724.50亿元少236.48亿元,占67.4%;比XX市 835.20亿元少347.18亿元,占58.4%;比XX市1105.4亿元少617.38亿元,占44.1%;比XX市1898.40亿元少 1410.38亿元,占25.7%。人均水平:比XX市33847元低13787元,占59.3%;比XX市32547元低12487元,占 61.6%;比XX市33127元低13067元,占60.6%;比XX市22471元低2411元,占89.3%;比XX市32983元低12923 元,占60.8%;比XX市97823元低77763元,占20.5%。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看,总量:比XX市110.60亿元少17.13亿元,占84.5%;比XX市124.26亿元少30.79亿元,占75.2%;比XX市196.24亿元少102.77亿元,占47.6%;比XX市 225.14亿元少131.67亿元,占41.5%;比XX市304.60亿元少211.13亿元,占30.7%;比XX市380亿元少286.53 亿元,占24.6%。人均水平:比XX市5057元低1111元,占78.0%;比XX市7441元低3495元,占53.0%;比XX市5855元低1909元,占67.4%;比XX市11296元低7350元,占34.9%;比XX市8195元低4249元,占48.2%;比XX市19581 元低15635元,占20.2%。从大口径财政收入看,总量:比XX市68.01亿元少9.22亿元,占86.4%;比XX市68.89亿元少 10.1亿元,占85.3%;比XX市125.50亿元少66.71亿元,占46.8%;比XX市137.27亿元少78.48亿元,占42.8%;比XX市336亿元少277.21亿元,占17.5%;比XX市538.19亿元少479.4亿元,占10.9%。人均水平:比XX市12762元低 10280元,占19.4%;比XX市4125元低1643元,占60.2%;比XX市3745元低1263元,占66.3%;比XX市6887元低 4405元,占36.0%;比XX市15363元低12881元,占16.2%;比XX市27732元低25250元,占8.9%。从一般预算收入看,总量:比XX市33.66亿元少3.64亿元,占89.2%;比XX市38.28亿元少8.26亿元,占78.4%;比XX市64.13亿元少 34.11亿元,占46.8%;比XX市105.20亿元少75.18亿元,占28.5%;比XX市239.10亿元少209.08亿元,占 12.6%。人均水平:比XX市6316元低5049元,占20.1%;比XX市2292元低1025元,占55.3%;比XX市3218元低 1951元,占39.4%;比XX市4810元低3543元,占26.3%;比XX市12321元低11054元,占10.3%。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看,比XX市13044元少591元,比XX市13849元少1396元,比XX市13980元少1527元,比XX市15466元少3013 元,比XX市15884元少3431元,比XX市17073元4620元,比XX市17545元少5092元,比XX市17880元少5427元;比XX市18978元少6525元,比XX市19741元少7288元,比XX市25205元少12752元。从农民人均纯收入看,比XX市3477元少 323元,比XX市4439元少1285元,比XX市4789元少1635元,比XX市5040元少1886元,比XX市5041元少1887元,比XX市5173元少2019元,比XX市6060元少2906元,比XX市6161元少3007元,比XX市8240元少5086元,比XX市9245 元少6091元。 与全省各市州比,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总量居全省第三,比兰州少724.78亿元,仅为32.5%;比酒泉少47.42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018元;比兰州低15577元,不足一半;比酒泉低23210元,不足40%。规上工业增加值总量居全省第二,比兰州少190.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居全省第二,比兰州少172.6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全省第三,比兰州少451.61亿元,仅为 17.1%,比天水少32.08亿元,为74.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全省第六,比全省低609元,比金昌低5226元,比嘉峪关低4288元,比酒泉低2561元,比XX市低1760元,比XX市低1609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居全省第八,比全省低274元,比嘉峪关低4711元,比酒泉低 4080元,比金昌低2799元,比张掖低2421元,比兰州低1433元,比武威低1397元,比白银低232元;财政依存度为8.4%,低于全省 0.2个百分点,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为1267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14元。 (二)经济结构仍欠合理。一是三次产业结构欠合理。2015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4.3:60.0:25.7,工业比重较大,但地方工业弱小,比重不足全部工业总量的8.0%,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能力弱,工业化对服务业的有效联动作用不强。二是产业内部结构欠合理。农业内部种植业仍然占农业总产值的75%以上,比重过大;林业、牧业的发展还比较滞后,林业产值不足农业总产值的2.0%;良种、农资、农技、培训、信息、流通、保险等农业服务业发展不足,贡献较小。工业“大”而不“强”,结构升级较慢,实现资源利用效益最优化难度大,总体仍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地方工业弱小,难以有效支撑经济超长发展。第三产业中金融、保险、咨询、技术服务等服务性行业发展水平不高,产业研发投入不足,技术创新能力仍差。三是经济动力结构欠合理。当前,全国经济整体已进入深度的结构调整阶段,结构调整的核心就是在处理好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增加投资与扩大消费等关系的前提下,着力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努力实现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目前,我市消费、投资和出口比例失衡,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投资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内需不足,出口不旺,协调拉动作用较弱,调结构、扩内需任重道远。四是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县域经济具有集城乡经济和一、二、三产业于一体相对独立的特点,充分发挥县域特色经济、实现竞相发展进而捆绑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平台。目前,我市县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较为突出。2015年gdp总量最大县是最小县的5.8倍,增速最XX县与最低县相差6.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为98.1倍,增速相差24.6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3.1倍,增速相差7.5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5.8倍,增速相差 1.2个百分点;大口径财政收入为6.8倍,增速相差135.8个百分点;一般预算收入为6.2倍,增速相差181.7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倍,增速相差11.6个百分点;农民人纯收入为1.5倍,增速相差8.7个百分点。同时,在县域之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大为4.9倍,折射出了我市县域、城乡差距大,特色经济效应不够明显,层次不齐,发展不均衡,滞后影响因素多。 (三)“三农问题”依然严峻。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雨养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短期难以得到有效改观;山地比重近60%,广种薄收,效益低下;川、塬地人均占有量少,农作物种植结构单一,比较效益低下,“撂荒”现象初现,粮食安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难度加大;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产品加工率还很低,而且加工企业规模小,生产技术水平较低,多为粗加工和初加工工业,品牌效应不够明显,农产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能力有限;北部的XX县、华池尚未列入国家综合农业开发项目县,农业综合开发的资金来源、纵深发展难度大;市场信息不够畅通,农业发展的不可预见性因素增多,依靠农业自身积累加快发展的压力大。农村:70%的农户居住山区,地理条件差,劳动强度大,农村开发建设生产成本高、难度大;农村社会发展水平不够高,劳动力素质还比较低,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程度仅为7.6年;农民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尚处在起步阶段,加快农村发展的各种有利因素还需要进一步引导、组织和调动。农民: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大,贫困人口分布零星,贫困面较广,贫困程度较深。2015年末,按照国家新的贫困标准,全市尚有贫困人口100万,占农业人口的43.3%。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省的平均水平仍有270元左右的差距,整体贫困特征明显。同时,经过连续几年的快速发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各种支撑力量已经绷得很紧,传统农业增长的空间越来越小,持续快速增加农民收入成为“三农”工作最大的难题。 (四)约束条件不断增多。基础建设方面,经济社会发展受交通、水利瓶颈制约,一些关系民生的基础建设项目由于基础条件、资金制约等各方面的影响而难以在短期内见效;至今没有建成使用的铁路、高速公路,公路等级低;城镇化水平低,与全国、全省的差距仍比较大,城市基础薄弱,功能有待完善,产业、要素、人口的集聚和吸引力不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生态环境方面,由于自然条件等因素影响,全市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82%,年均侵蚀模数达到6188吨/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仅为25%,草场退化严重,草地单位面积载畜量仅为0.2只;节能降耗基数较低,全市当前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持续推进时期,能源资源消耗与经济增长依然呈现高度正相关,随着国家级大型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步伐加快,节能降耗任务繁重,形势不容乐观,探索资源性地区创新发展路子的难度不断增大。财政收入方面,资源大市与财政穷市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石油资源开发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弱;财源结构单一,财政收支矛盾比较突出,有后劲、多元化的财源体系还没有形成,尤其是省对县财政直管后,区财政拓展新税源的难度加大,市级财政将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重大项目建设资金短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改善民生、有效应对经济发展不可预见因素等统筹发展的难度不断增大,如何有效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实现财力的迅速积累值得引起足够重视。人力资源方面,虽然每年有大量的高等院校毕业生回流,但所学非专,实用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缺乏;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育才、引才、聚才的内部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人才外流现象依然比较突出,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人才支撑不够坚实。 (五)社会管理还比较滞后。多年来,我市是低水平基础上的快速发展,就业难、收入低、房价高、看病贵、保障弱、社会管理不完善等问题无不暴露出社会建设 “短板”之痛。把经济社会看作一对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已从经济方面转到社会方面,扩内需、转方式战略的推进已经受制于社会领域发展的滞后。如何突破城乡二元结构、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实现社会收入结构转型、提供均等化的社会公共服务等,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待于大胆识、大气魄和大手笔的社会改革,只有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越式发展。 三、对策建议 放眼世界,环顾周边,审视庆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已经站在新的更高的历史起点上。今后五年,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更是加快推进大型绿色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消除瓶颈、打牢基础、改善民生、蓄势而发,实现率先崛起、跨越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期,必须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加快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具体讲,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省委、省政府“四抓三支撑”的总体思路和“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蒙陕甘宁能源“金三角”综合开发指导意见》等优惠和支持政策,紧盯建设国家级大型绿色能源化工基地和全省新的经济增长极的总目标,围绕率先、创新、绿色、和谐发展的主题,突出工业强市、产业富民两大战略,着力强化交通、水利基础支撑,深度开发“红、黑、绿、黄”四大优势资源,加快建设大型能源化工基地、绿色农产品出口创汇基地、特色文化产业基地和红色旅游革命圣地,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努力开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新局面。 (一)总结经验,廓清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的理念引领跨越。跨越式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在借鉴和吸收发达地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制度的模仿和创新,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努力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进而赶超发达地区经济社会水平的一种发展模式,是一个学习、模仿、吸收和创新的过程,不仅包括经济发展,更包括社会进步。今后五年,要坚持把推进思想解放、创新发展理念作为应对困难挑战、推动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前提,把庆阳的发展纳入全国、全省“大盘子”,结合国家和省上宏观战略调整和区域发展格局的形成,依托区位、资源、产业等优势,在打造总部经济与区域经济建设中突出战略定位,增强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总结发展经验,廓清发展思路,着力在适应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上下功夫,探索走出一条传统能源创新发展的新路子,坚持以科学的发展理念引领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二)抢抓机遇,用活政策,坚持以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意识拉动跨越。我市经济发展属于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目前,全市经济总体规模不大,人均水平低,原始积累远远没有完成。今后,在保证经济发展质量的前提下,坚持“发展抓项目、根本抓规划”,把项目作为发展的载体,把规划作为发展的龙头,用好、用活、用足国家和省上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外争项目,内优环境,重点强化以机场、铁路、高等级公路、地下主干管网、输变电网等为主的交通建设,以能源开发、工农业生产、城乡居民生活安全用水等为主的水利建设,以创建生态文明、突出节能减排、废旧资源再利用等为主的生态建设,以城镇基础设施、城市经营管理、房地产业发展等为主的城镇化建设,以建设综合运输和现代物流体系、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现代新型服务业、培育发展金融业、推动信息服务业发展等为主的服务业发展,以教育、医疗、公共安全、文体人口、就业、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方面的项目建设和投资,充分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通过项目带动、招商引资、启动民资、信贷融资等各种有效途径,千方百计扩大投资规模,不断优化投资结构,始终把项目建设和发展规划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核心工作,牢牢把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以大投资实现大产出,尽最大可能把“蛋糕”做大。 市统计局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各类报告 (三)立足实际,发挥优势,坚持以工业强市战略助推跨越。工业化是实现我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后五年,要立足特色资源优势,按照开发石油、煤炭、天然气、煤层气、新能源“五种资源”,建设西峰、正宁周家、长庆桥、XX县沙井子“四个工业集中区”,发展石油化工、煤炭、煤电、煤化工、天然气、新能源“六大产业”,建设千万吨级原油生产、千万吨级原油加工、千万吨煤化工、千万千瓦煤电装机、亿吨级煤炭生产、10亿立方民天然气“六大基地”的总体思路,坚持不断加强与各省、市的分工合作与产业配套,实现区域经济共融互补、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着力避免机械化的模仿和发展战略、产业布局的趋同化,全力推进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坚持走“高起点、高科技、高效益、高产业链、高附加值和高度节能环保”的榆林之路和“规模化、产业化、多元化”的鄂尔多斯之路,以建设大型绿色能源化工基地和西电东送基地为目标,打造传统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区。坚持抓点—积极推进企业发展“小循环”,成线—推进园区工业“中循环”,带面—实现整体经济良性“大循环”的方针,大力实施“引强入庆”战略和城市化带动战略,不断探索工业园区的有效管理办法,实施配套化、规模化、集约化、动态化的管理,向管理要效益、要发展。加强与资源枯竭型城市合作交流和超前对接,促进资源开发利用与地方经济社会同步发展、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同步推进、企业效益与居民收入同步提高,充分发挥后发优势,以矿产资源合理开发、综合利用为主线,带动工业经济超常规增长。 (四)抓好“三农”,夯实基础,坚持以产业富民战略保障跨越。实现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重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今后五年,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注重以工业化的思维谋划农业,区域化的思路布局农业,标准化的手段提升农业,市场化的方式经营农业,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一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各类涉农资金整合力度,大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牛羊产业大县建设,大规模开展粮油高产创建和畜牧养殖、园艺标准园创建活动,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依托优势资源,发展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着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大力发展山区旱作农业、原区高效农业、川区精细农业,推动特色产业向规模型、质量型、效益型转变。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工程与科技发展支撑体系,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陇东粮仓”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作用。二要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按照建设草畜产业、苹果产、瓜菜产业、杏产业、粮油产业五大产业基地,建设驿马出口创汇、西峰农产品、镇原金龙食品、XX县和盛农副产品、XX县小杂粮等五个农产品主要加工基地,培育粮油、草畜、林业、肉奶、瓜菜等五大主导产业集群,开发白瓜子、苹果、商品驴、陇东黑山羊等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的“5551”发展思路和扩大规模、扩张总量、提升质量的要求,有计划、创新性推进“七个百万工程”。培育一批骨干型、成长型、出口创汇型农产品龙头企业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示范性专业合作社为载体,推进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经营和产业化经营,建设全国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与外贸出口基地,不断增强产业化经营对促农增收的辐射带动能力,全面提升农业综合效益。三要稳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坚持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统筹推进“长环线”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区域开发战略的基础上,按照北部半农半牧区、中部特困区、子午岭缘区、深度插花贫困村分类指导、因地制宜,走基础扶贫、产业扶贫、智力扶贫、区域开发的“大扶贫”路子,稳步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加快推进农村公路畅通、农村改土造田、人畜饮水保障、用电质量提升、清洁能源和农村安居“六大工程”,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在认真落实中央、省上惠民政策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十大惠民工程”,强化进度监测,确保工程实效。坚持“政府主导、规划先行、创新机制、群众主体、示范带动”的原则,按照高站位、高起点、高品位、高效率的方针大力推进新农村和小城镇建设,把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农民非农化结合起来,努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共同推进的新格局。 (五)彰显特色,全面提升,坚持以发展现代服务业来提升跨越。坚持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点和重要经济增长点,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和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一是坚持打“红”牌,建设全国重要的红色革命旅游胜地。充分发挥独特的红色革命旅游资源优势,立足长远、综合开发,在重点加强对红色革命景区和旅游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上,积极推动红色革命旅游资源与农耕文化、历史古迹、森林生态、黄土风情等其他旅游资源的融合互动,不断壮大旅游产业规模,着力形成推动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重要窗口产业。二是坚持打“黄”牌,全力推进文化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和文化创意产业,打造“红色革命文化”、“周祖农耕文化”、“岐黄中医药文化”三大名片,重点加强队伍建设、龙头企业、标准制作、产品研发、市场拓展等体系建设,着力建设民俗文化产品生产经营中心和产业要素资源集散地,进一步挖掘革命老区的政治历史和文化内涵,提升庆阳的历史文化知名度,增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软实力”。三是坚持打“民生”牌,积极发展民生性服务业。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政策扶持和规范管理相结合、促进就业和维护权益相结合,重点发展家政、社区、物业、养老服务和家庭用品配送、家庭教育等服务业。以社区为重点,推进公益性家庭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和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加强就业服务和职业技能培训,加大财税等政策扶持力度,规范市场秩序,切实维护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突出地方特色,集中建设一批集住宿、餐饮、特色美食、民俗文化、旅游推介等于一体的服务场所和平台。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依托区域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培育大型流通企业集团、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和集物资集散、冷链、保税、加工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物流园区。稳步实施“农超对接”工程和农产品交易市场升级改造,建立大宗农产品调控平台。加快发展新型流通方式和经营业态,重点抓好连锁经营,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同时,应高度重视金融对跨越式发展的支撑作用,支持金融机构改革发展,引进省内外金融机构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探索规范地方金融管理体制,加快投融资体系建设,提高资本市场融资能力。 (六)优化结构,扩大内需,坚持以不断增强发展后劲来保证跨越。今后五年,要着眼于增强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后劲,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禁毒观后感600字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七)改革创新,统筹发展,坚持以经济社会双推进来实现跨越。经济的增长只是gdp的增长、物质财富的增加,而经济发展则是包括经济增长在内的教育、科技、文化、政治等多种因素经济社会的综合进步过程。因此,今后五年,要坚持改革创新,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加快教育结构布局调整,强化教学管理,提高教育质量;通过创新体制机制,着力形成靠政策引人、以关怀留人、以制度安人的引人用人氛围;加强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农合、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制度的有效衔接,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加强科技服务能力建设,加快文化旅游广电事业发展,扶持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和广播影视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广播影视公共服务水平;坚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健全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的机制,创造平等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努力实现充分就业;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深化工资制度改革,逐步健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不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着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 第五篇:《关于市生态工业发展的调查报告》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明,优化发展环境,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的要求,市政协教育组全体成员对我市生态工业发展状况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现就调查情况及建议汇报如下。 一 、我市生态工业现状 (一)生态工业发展概况。近年来,为进一步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市委、市政府提出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即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大力发展以资源循环利用、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为特征的生态工业,摒弃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走一条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高、可持续发展的集约化、智力型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力争使从化成为XX市发展生态工业的主要承载区域。 在XX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五市”发展战略,重点发展工业和旅游业,突出发展以明珠工业园、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重点的“五大经济园区”,以及以摩托车、汽车及配件、医药化妆品、珠宝、电子信息、高教研发、农业产业化为重点的“七大产业基地”,市域经济整体实力和城市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目前已建和在建的具有生态环保特色的市镇两级工业集聚点10多个。 当前,工业已成为我市的主导产业,在三产中占据重要比例。我市现有工业企业1394家,从业人员5万多人,规模以上企业228家,工艺品、化妆品等精细化工产品和摩托车等制造业这三大支柱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28.10亿元,占201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9.68%。 (二)工业企业废物利用情况。我市对有产生工业固体废物的企业实行统一管理,要求所有企业产生的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的运输、贮存、处置均需由有资质的单位从事处置,防止产生二次污染。目前,已签订统一处理合同的工业企业有22家,正在洽谈落实的企业有8家。据统计,今年1-4月份,已统一处理工业废物14.71吨。同时,全市的19家医疗机构的医疗废物均统一由广东生活无害化处理中心进行无害化处置,逐步将该行业纳入规范化管理。 (三)工业企业污染情况。 根据最新的第一次全市污染源普查初步统计,我市现有工业污染源872家,其中重点企业43家,水泥9家,电镀5家,印染4家,造纸2家,制革4 家,化工和制药18家,其他行业6家。2015年重点企业排放总量为:废水433.1万吨,烟尘排206.50吨,二氧化硫756.40吨,粉尘1.04 吨,排放总量占全市污染物排放的90%以上,排放达标率均达到100%。 (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情况。我市的明珠工业园区将按照生态工业园区的标准进行建设。按照省委常委、XX市委书记朱小丹同志在2015年4月视察园区时强调:“要把明珠工业园区建成一个经济实力强、生态起示范作用的XX市乃至全省的示范性工业园区”的要求,明珠工业园在打造生态工业园中着重抓好了以下三个方面工作:一是按照打造生态工业园的理念,在园区规划中把握五条原则:在资源开采环节,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在资源消耗环节,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废弃物产生环节,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在再生资源产生环节,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在社会消费环节,大力提倡绿色消费。按照小循环、中循环、大循环和资源再生产的“四种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着重建立废物和废旧资源的处理、处置和再生产业,从根本上解决园区废物和废旧资源在社会的循环利用问题。二是坚持走“生态优先”、“环保优先”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在产业招商选择方面,严格环保准入条件,限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进入园区。为此,园区重点发展以汽车及其零部件为主的机械装备工业、药品化妆品及电子信息等高能效、污染低、带动能力强的三大产业。着力引进科技含量高、环保污染小、经济效益好、资源能耗低、产业关联度强、对地方贡献大的投资项目产业(如广汽日野项目)。三是通过稳步推进基础设施的建设,为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营造良好的外围环境,污水处理厂的投入使用,使园区内污水排放量达标,提高了园区的水回用率和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不仅可节约大量宝贵水资源,而且大大缓冲周围环境容量。 关于市生态工业发展的调查报告关于市生态工业发展的调查报告 二、我市生态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发展循环型生态工业是全市上下的共同愿望。但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市建设循环型生态工业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发展观念陈旧落后,企业参与生态工业实践缺乏主动性。部分干部和企业对发展生态工业存有认识模糊的概念,存在三种误区:一是认为发展工业与保护生态环境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抓生态保护就会影响工业发展速度,要发展工业必然要牺牲环境。二是认为从化工业体系尚不完善,抓生态工业为时过早,不利于接受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不利于促进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三是对生态工业的效益认识不足,把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看成是亏本生意。在生态工业的实践活动中,企业参与是不可缺少的。但是目前我市的生态工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企业缺乏主动性。主观上,企业领导因长期受传统发展模式的思想束缚,习惯于抓各项经济指标,轻视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客观上,我市目前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阶段,为适应国内国际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局面,很多企业不得不进行技术改造、转产,提升产品档次和质量,而有些企业将面临停产甚至倒闭。这种情况下建“链”困难,同时有可能中断,导致以副产品为资源的企业生产不稳定。同时,因为我市尚未对使用原始原料和废物原料的产品作出价格规定,势必造成使用不同材料企业间出现不公平竞争现象。 (二)环保部门队伍建设和执法能力有待提高,污染隐患仍然存在。我市环保部门人少事多,工作面广,执法力量有待进一步加强,执法装备有待进一步加强,宣传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环境监理和监测技术能力不能满足环保执法和环境管理的要求。由于我市污染治理工作历史欠帐较多,新建工业项目发展较快,结构性污染突出,全市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实现污染减排任务难度大。突出的问题是全市污染物排放总量仍处在较高的水平,完成化学需氧量减排任务难度大。二是企业违法排污的现象仍较突出。一些企业环境意识淡薄,由于利益驱动,擅停治污设施、超标排污时有发生,增加了环境执法难度,污染问题时有发生。 (三)管理机制不完善,生态工业相关政策、法规缺乏完整性、系统性。 关于市生态工业发展的调查报告文章关于市生态工业发展的调查报告出自、废物综合利用的原则性规定,但都不系统、不完整。二是缺乏引导支持体系。还没有严格按照发展循环型生态工业的要求制订出科学的产业布局方案和产业发展目录,在产业发展、产业配套和产业布局等方面还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四)生态工业体系缺乏科学构建,工业园区建设缺少景观生态规划。我市工业发展正由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向生态工业发展模式,由于缺乏生态工业发展特定的技术如信息技术、水重复利用技术、能源综合利用技术、回收和循环技术、重复利用和替代技术、环境监测技术和网络运输技术等支持,我市生态工业还缺乏科学构建。对工业园区的建设还缺少专业的景观生态规划。人类受经济利益驱动导致的短期行为,尤其是薄弱的生态保护意识,极易造成景观生态污染。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在各种工业园区建设中已初步体现了景观生态规划,但是在我市工业园区,景观生态规划只是一个点缀,专业含量低。对生态工业园区进行景观生态规划,不仅可以保持园区与周边环境的整体性,避免摊大饼式工业园区的出现,同时能促进工业结构的提升和合理工业布局的形成。 三、促进我市生态工业发展的若干建议 发展生态工业有利于保持我市的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优势;也是保持和提高工业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将有效改变目前我市绝大多数企业经营粗放、消耗高、浪费大、经济效益差、竞争力低的现状。同时,也有利于改变以往被动的环境管理方式,变“末端控制”被动治理污染为积极预防污染,从而实现环境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以及发展与环境的“双赢”,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一)提高思想认识,树立生态工业观念。发展生态工业,是从根本上解决工业污染问题、推进“生态从化 本文来自高考资源网“招优引优”为思路,增强招商的针对性、目标性和实效性,突出产业取向和企业性质,着力引进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小、资源能耗低的一批优秀环保型项目,增强发展后劲,提升经济总量。严格限制引入普通层次的劳动密集型以及环境污染较大、占用土地电力等资源较多而效益不高的项目。二是积极配合XX市实施“退二进三”产业布局调整,主动承接适合我市发展的优质企业项目转移。三是强化服务企业工作,不断完善重点项目推进机制。积极支持抓好广汽日野商用车、阿海珐电气等一批新上大项目加快建设,争取早日建成投产;对现有发展势头较好的优质企业进行重点扶持。 关于市生态工业发展的调查报告各类报告 (五)实施节能减排工作,推动节能技术改造。为进一步落实温家宝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节能减排”讲话精神,2015年要按照已制定的《XX市“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分解方案》认真落实总量控制与削减年度计划,全面完成XX市下达的年度减排任务。要严格执行节能降耗和减少污染物排放目标责任制,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突出推进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节能减排。一是加快淘汰落后生产力,严格按计划在2015年底前将我市落后的9家立窑水泥生产企业全部关闭淘汰;对年耗能源5000吨标煤以上的企业,也纳入重点节能企业管理,加大节能监督管理力度,促进我市工业向高效、低耗、环境友好型方向发展。二是扎实推进节能降耗工作,积极深化工业节能技术改造,对纳入XX市百家重点节能降耗企业,积极引导和督促其加快节能技术改造,改造落后的生产工艺、用能设备、操作技术等,使其节能降耗达标;重点推进粤海水泥厂、强盛水泥公司加快水泥粉磨站技术改造工作。三是对低耗高效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值、纳税大户及发展潜力强的成长型企业等进行重点支持,在用电和争取省市资金扶持上实行优先安排。四是加大节能、节电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节能意识。 (六)健全完善管理体制,规范生态工业治理。尽快制定出台从化发展生态工业的政策性文件、发展规划方案及监督管理办法等,协调解决生态工业发展中出现的困难、矛盾和问题,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环境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建立环境价格体系,逐步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用经济杠杆促进生态经济发展。加强环保部门的队伍建设,推动环保管理工作实现信息化管理,使环保管理工作深入到最基层,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使环保管理工作及时到位。 (七)科学制定生态工业发展规划,促进生态工业健康有序发展。根据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环境优势和工业基础,明确发展我市生态工业的战略目标,把发展生态工业作为推进工业化进程的重点来规划,改变目前工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分离的状况,优化资源配置。从生态的角度加快工业产业结构、布局的调整与优化,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制定清洁生产企业的比例要求。着力推进工业企业的生态工业试点工作,做到点面结合。点就是进行单个企业发展循环经济试点,根据生态效率理念,通过产品设计、清洁生产,使企业内下游工序的废物返回到上游工序循环使用,形成企业内部循环。再就是园区开发,积极发挥园区的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充分运用工业生态规律,建设集中治污体系,实现园区基础设施的共享和规模化经营,促进园区内部以及园区之间的废物交换体系和能量梯级利用体系建设。努力构建循环生态链,打造循环型生态产业集团,不断推进、深化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全面推进我市生态工业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工业发展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难题,推动我市社会经济环境走向高效、协调、持续发展的道路。 (八)建立生态型的特色产业集群,形成区域特色经济优势。生态型的特色产业集群具有类似于生物群落的特征,集群单元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相互连接的网络系统,系统中的物质、能源和信息的流动与储存不是孤立的简单叠加关系,而是可以像自然生态系统那样循环运行,这种循环成为产业集群生态系统保持稳定的重要条件。我市应重点培植有特色的工业产业集群以促进生态工业的建立和发展:一是摩托车及配件工业产业集群;二是汽车及配件工业产业集群;三是医药及化妆品产业集群;四是玩具、珠宝及工艺品工业产业集群;五是动漫产业集群;六是农产品加工工业集群。通过发展生态型的特色产业集群,有利于形成区域特色经济优势,使企业群落实现比每个企业优化个体所实现的个体效益的总和还要大得多的群体效益。这样,有效率、低污染的特色工业产业集群会推动我市的工业实现跨越式快速发展。 第六篇:《2015年海西州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2015年2月2日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副州长 于明臻 各位代表: 受州长诺卫星委托,现在,我代表州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州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4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严峻形势,在木里矿区全面整顿、工业增速出现大的拐点和滑坡、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连续36个月下降的情况下,我们始终保持发展定力,迎难而上、主动作为,统筹抓好稳增长、调结构、抓生态、促改革、惠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努力消化历年遗留问题,遏制了工业经济大幅下滑势头,全州经济总体趋稳,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发展。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60亿元,同比增长1.5%,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完成370.5亿元,下降1.7%。完成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538.4亿元,同比增长5.6%,其中州属固定资产投资491.4亿元,增长9.2%。完成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9.4亿元,同比增长0.6%。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4亿元,同比增长12%。 一年来,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工作: (一)抓调控服务,经济运行总体稳定。把保持经济平稳运行作为首要任务,全力以赴保增稳产。一是利好政策持续发力。落实柴达木循环经济工作座谈会精神,有效发挥10亿元循环经济专项资金引导作用,撬动信贷资金10.2亿元和企业投资32.7亿元。研究出台了工业经济运行指导意见、保运行稳增长调结构促发展激励办法等一系列扶持政策,衔接落实了减免焦煤生态补偿费、铁路管内运杂费、高速公路过路费等优惠政策,减免企业各类税费11亿元。二是综合调控施力精准。强化经济运行指导,实行州级领导责任制和重点项目月通报、季考评、年考核制度,重点监控企业由96户扩大到127户,建立25户重点企业州级领导蹲点联点推进制和各地区、各部门、各园区主要经济指标责任制。强化一企一策服务,着力化解煤、电、油、气、运等困难和矛盾,完成铁路货运量2356.8万吨,增长11.4%;完成公路货运量1479.3万吨,增长21%;完成供电量49.5亿千瓦时,增长31.1%;贷款余额474.2亿元,增长26.5%。积极为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服务,担保金额10亿元;协调各级银行为264户企业贷款364.7亿元。推动州内建材、煤炭、钾肥等企业进行上下游对接,完成对接金额156.6亿元。三是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争取国家、省级专项投资52.2亿元,盘活财政存量资金55.4亿元,州级安排投资15亿元,支持交通、电力、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德令哈机场通航运营,花土沟机场校飞,格尔木机场改扩建工程开工;格尔木至库尔勒铁路开工,新关角隧道开通,锡铁山至北霍布逊铁路建成;德令哈至香日德、香日德至沟里、茶卡至格尔木高速公路完成基础工程;330千伏团结湖、昆开110千伏输变电等项目建成;甘森至花土沟330千伏输变电工程投运,结束了茫崖地区不通大电网的历史;蓄集峡水利枢纽建前一期工程完成,哇沿水库可研报告及相关文保方案获批,那棱格勒河水利枢纽工程项目建议书修编完成,格尔木河、巴音河河道治理工程纳入全国大中河流治理规划。 (二)抓产业调整,经济转型步伐加快。强化市场引导,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一是第一产业巩固加强。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6亿元,同比增长20%,实施135个项目、完成投资14.8亿元。以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品牌为目标,重点培育柴达木枸杞、福牛两个百亿元产业,枸杞种植面积达31.5万亩,产值19亿元;建成枸杞年制干能力500吨以上生产线10条,枸杞原汁、红黑枸杞片剂、枸杞蜜等50余种新产品投入市场,枸杞成为全省出口量和创汇排名首位的农产品;实施柴达木肉牛产业化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福牛育肥基地加快建设,存栏轮杂母犏牛1.5万头、福牛2024头;成功试种藜麦2200亩。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31个,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达815家,带动农牧户3.7万户。二是第二产业持续壮大。围绕七大产业和六大基地建设,“两区”建设百项工程开复工104个,纳入全省“双百”工程的22个项目全部开复工,我州实施的全省24个重大技术进步项目开复工18个,完成一般性工业投资334.5亿元,增长16%。联大硝酸钾一期等15个项目建成,庆华矿业600万吨铁矿采选等24个项目进展顺利,煤制烯烃等25个项目开工。落实光伏装机容量1025兆瓦、风电装机容量120兆瓦,新能源项目完成投资67.5亿元,黄河上游、华能等6个光伏项目建成并网,黄河中型、东方华路、三峡新能源3个风电项目建成并网,中广核50兆瓦槽式光热发电等项目开工。光伏、风电分别建成装机容量2498兆瓦、317兆瓦,分别占总装机容量的70.5%、8.9%。明阳集团、爱能森等新能源材料及装备制造业项目开工,格尔木纳入国家第一批创建新能源示范城市。新材料产业加快发展,海镁特镁合金等项目建成,杰青结构板材等项目加快推进,弘毅球形石墨深加工项目开工。三是第三产业稳步提升。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06亿元,同比增长7.1%,实施652个项目、完成投资106.7亿元。围绕打造兰州、敦煌、柴达木和西宁环形旅游圈及青藏线旅游线路,推进昆仑山、柏树山、哈里哈图等景区建设,昆仑山世界地质公园成功获批,举办“激情穿越柴达木”系列活动,全州实现旅游收入25亿元、同比增长33%。培育第三方物流和多式联运,察尔汗金属镁、茫崖货物集散等物流中心加快建设。利用企业债、信托、承兑汇票等融资工具直接融资88亿元,实现社会融资556.3亿元,新增13户企业在青海股权交易中心挂牌,全州乡镇金融服务实现全覆盖。落实宽带青海战略行动,推进云计算数据存储处理中心建设,格尔木信息消费试点加快建设;全州智慧城市建设规划编制完成,格尔木智慧城市建设启动。 (三)抓园区建设,循环发展后劲增强。各工业园区共实施产业项目59个,建成10个,完成投资323.9亿元;实施基础设施项目65个,建成19个,完成投资46.5亿元。格尔木工业园实施产业项目20个、完成投资225.9亿元,实施基础设施项目23个、完成投资12亿元。察尔汗产业基地金属镁一体化12个子项目进展顺利,其中纯碱、洗煤、焦化、综合渣厂等项目建成试生产,碳酸二甲酯1000吨中试一次成功,产品纯度达99.9%;昆仑产业基地道路、给排水、照明等一批项目建成,光伏园区道路绿化亮化等工程开工。德令哈工业园实施产业项目18个、完成投资12.8亿元,实施基础设施项目22个、完成投资10.9亿元。循环经济促进中心、产业孵化基地、柴达木科技创新园等项目开工,园区11条道路及亮化等工程竣工。乌兰工业园实施产业项目3个、完成投资10.9亿元,实施基础设施项目2个、完成投资1.8亿元。青海矿业选煤厂完成厂房主体工程,园区配套铁路专用线和焦炉煤气制液化天然气项目开工,废渣处置场项目加快推进。大柴旦工业园实施产业项目5个、完成投资10.6亿元,实施基础设施项目9个、完成投资16.8亿元。鱼卡矿区水源地建设项目完成主体工程,循环经济监测系统、信息化建设等项目建成投运。同时,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通过国家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单位验收。都兰黄金产业园多金属回收项目建成试车,冷湖一里坪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项目加快推进。都兰诺木洪枸杞产业园入驻企业10家,诺木洪枸杞交易市场建成投运。 (四)抓城镇建设,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坚持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依托,大力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一是城镇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积极推动德令哈、格尔木新区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县城提高规划建设水平,增强县域中心城镇的支撑力和影响力。实施房地产开发项目28个,总投资26.8亿元,建筑面积165万平方米。实施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项目127个,总投资21.6亿元,一批小城镇道路、市容改造等公共建筑及配套设施项目相继开工。二是高原“美丽城镇”和“美丽乡村”加快推进。投资1.8亿元开展茶卡镇、察汗乌苏镇高原“美丽城镇”建设,城镇输水管网改扩建、街景改造及环境整治等工程开工。以住房建设、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村庄环境整治、产业发展为重点,打造了格尔木龙羊村、德令哈东滩村等15个田园美、村庄美、生活美的高原“美丽乡村”。三是农牧民集中居住率进一步提高。从优先解决农牧民基本生活需要入手,加快完善农牧民聚居点住房及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提高格尔木、德令哈、都兰等地10个农牧民聚居点入住率。 (五)抓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扎实推进。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全力改善生态环境。一是强力开展生态综合治理。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省委、省政府生态立省战略,特别是去年8月以来,全面落实省政府木里矿区综合整治方案,成立州生态保护与建设领导小组,狠抓整改措施落实,扎实推进矿区综合整治。同时,在全州深入开展拉网式生态环保大检查,列出问题清单,逐地区、逐部门、逐企业落实整改责任,明确整改时限,对179家企业进行了整顿。统筹开展生态敏感区域、乡镇村社、国省道沿线、旅游景区等领域整治,环境面貌明显改观。二是深入实施生态建设工程。大力实施国家重点公益林、柴达木荒漠化治理等生态工程,完成国家重点公益林管护1834万亩、人工造林3.9万亩、城镇绿化0.3万亩、封山育林18.7万亩,发放草原生态保护补奖资金3亿元。坚定不移推进柏树山生态恢复治理、可鲁克湖生态良好湖泊项目。德令哈机场和格尔木光伏园区绿化等项目加快建设,重点保护区生态持续改善。三是着力加强节能减排。认真开展万家企业低碳行动,海西化建余热发电、格尔木炼油厂催化裂化脱硫等减排项目基本建成,天峻、乌兰、大柴旦污水处理厂建成,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4.7%。实施全社会节能减排行动计划,大力开展污染减排、污染防治,削减化学需氧量652吨、氨氮52吨、二氧化硫186吨、氮氧化物650吨。 (六)抓改革开放,发展活力不断增强。改革步伐加快,开放合作水平进一步提升。一是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积极推进州、县级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承接省政府下放行政审批项目51项,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171项。“营改增”全面推开,户籍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农牧区经营体制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部分民生工程货币化、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库管理改革扎实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取得新进展。实现“一址多照”、“先照后证”工商登记制度变革,新增企业1268户,注册资本增长30%。二是多举措招商引资。通过上门招商、以商招商、联合招商等方式招商选商,147个重点招商项目到位资金187亿元。“青洽会”签约项目69个、签约金额535.7亿元,其中43个项目开工,到位资金81亿元,项目履约率、项目开工率、资金到位率均完成省定目标。三是扩大对外交流合作。利用各种重大经贸文化平台开展经贸交流,开拓欧美、中亚等市场,实现进出口总额8670.5万美元,其中出口1258.7万美元,增长125.5%。落实浙江对口援建项目49个、总投资1.9亿元;开展了“醉美昆仑·梦回钱塘”赴浙江文化走亲活动;落实央企对口援建项目4个、总投资0.3亿元。加强与西藏自治区交流合作,藏青工业园建设稳步推进。安排帮扶资金450万元,开展帮扶果洛州玛多、达日两县工作。圆满完成了海西州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 (七)抓依法治理,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十大创建示范工程。建立劳动争议、交通事故、医疗纠纷等10项联调机制,进一步完善大调解工作机制。全面开展“平安细胞”系列创建活动,加强信访工作,认真做好重点地区、寺院、行业、人群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深入开展“两反一防”和“一整治三打击”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扎实开展教风建设年活动,着力推进平安寺院建设,我州居家僧侣教育管理做法获全国统战工作实践创新成果奖。不断加强对境内外敌对势力、“藏独”、新疆“三股势力”和“法轮功”等非法组织的严控和打击力度,健全茫崖、格尔木、大柴旦等地区公安检查站勤务模式,组织开展“屯警街面、动中备勤”的常态化武装巡逻模式,加强了社会面掌控。认真贯彻州委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加强日常监管,扎实开展“重拳出击、利剑行动”专项整治,守住了不发生重大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的底线,保障了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 (八)抓实事工程,民生福祉得到保障。投入民生资金97.7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74%。教育发展方面,落实12年免费教育和贫困生资助政策,实施学前三年行动计划;海西州高级中学主体工程完成;组建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8个专业首批招生917名;基本完成藏区农村义务教育“双语”寄宿制学校、标准化学校建设任务;格尔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省级评估验收。就业创业方面,城镇新增就业1.2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5062人,“4045”人员就业493人,974名高校毕业生稳定就业;农牧民转移就业7.1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2.25%,低于省定目标1.25个百分点。卫生服务方面,全面推行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认真落实分级诊疗制度,严格执行药品采购配送政策,配送率98.5%。人居环境方面,实施城乡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城镇保障性住房6339套、农村保障性住房1500户,开工率100%。文化事业方面,实施了一批村级文化活动室、电影院等文化惠民工程。德令哈德都蒙古文化等四个文化产业园建设有序推进,“三馆”和大型体育场馆免费开放,成功举办全国高原成人游泳邀请赛、德都蒙古孟赫嘎拉艺术节,参加十六届省运会取得优异成绩。德都蒙古文化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德都蒙古历史文化系列丛书等出版发行。赴法国参加“中国藏文化周”演出圆满成功,电视作品《终极的黑帐篷》获国家级奖项,音乐剧《昆仑神话》评为全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完成7099户广播电视“户户通”置换任务。科技进步方面,围绕盐湖化工、特色农牧产业实施了一批科技项目,海西州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通过省级验收,海西盐湖化工循环经济创新型产业集群列入全国第二批试点,柴达木科技创新园加快建设。物价调控方面,发挥价格调节基金作用,投放平价粮油;新建冬暖式日光温室3000栋,蔬菜自给率达56%;完成德令哈、乌兰、大柴旦商贸中心和农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格尔木、德令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分别为3%、2.6%,低于省定目标。养老服务方面,新建格尔木中心敬老院养护楼及2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高龄补贴标准提高240元至360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群众增收方面,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5453元、10294元,分别高出全省平均水平3146元、3011元;农牧民实现劳务收入3.7亿元,增长111%。落实扶贫资金3亿元,1万余人稳定脱贫,在全省扶贫综合考评中获得A级。乡村基础条件方面,完成乡镇输变电工程12个,发放独立光伏供电系统7152套,实现所有乡镇电网全覆盖,彻底解决了无电农牧民用电问题。落实人畜饮水安全与城镇管网工程31项,新建和续建农村公路1275公里,新建便民桥梁23座。 各位代表,经过一年的扎实工作,我们在州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上提出的十件民生实事全部兑现!此外,我们通过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压缩“三公”经费和一般性支出等措施,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农村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对孤儿、残疾人、贫困群众等发放各类救助金近2亿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9.2万人,参保率99.9%。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26.8万人,参保率98%。增加中小学教职工编制136名,投资6388万元新建19所幼儿园,使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我们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查摆问题,积极主动整改,解决了一批突出问题,政府职能和作风有效转变,树立了良好形象。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强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监督,围绕土地和矿产资源管理、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等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开展了专项审计;加强案件查办,全年立案48件,结案41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52人,移送司法机关1人。严格控制“三公”经费开支,加强公车管理,接待费用持续下降,文件、会议大幅精减。全面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政务公开长效机制和法规规章体系进一步完善。自觉接受州人大工作监督和州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代表建议和委员提案,办复率100%。深入开展双拥工作,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巩固和发展了军政军民团结的良好局面。防震减灾工作成效明显,我州获全国防震减灾工作先进单位。同时,气象、工商联、红十字、残疾人、妇女儿童等各项事业都有新进展。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面对超出预期的困难和压力,全州上下激发出难中求进、逆势有为的进取精神,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州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广大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结果。我代表州人民政府,向全州各族干部群众,向给予我们监督与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向驻州军警部队官兵、公安干警,以及关心支持海西建设的各界人士致以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谢! 各位代表,根据国家和省上合理确定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的要求,我们客观研判当前全州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重新审视和论证“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经州人大常委会批准调整了“十二五”及2014年预期目标。但在经济形势异常严峻、全州发展基数明显加大的情况下,实现调整后的“十二五”预期目标也有很大难度,仍需付出艰苦努力。从去年规上工业增加值指标看,也没能完成调整后的目标,主要原因:一是工业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海西产业结构偏重偏短、抗风险能力弱的短板越发凸显,以原材料为主的产品市场需求不旺。重点监控的127户规上企业中56户企业亏损,24种主要产品中11种产量下滑,原油、钾肥、纯碱、焦煤、焦炭等主要产品价格持续下跌、销售困难,加之铁路运费上调等多重因素,企业盈利水平下降、亏损面扩大。二是重点项目推进缓慢。受资源配置、市场融资和投资信心等因素影响,格尔木燃煤电站等重点计划新开工项目前期工作滞后,部分在建项目进度低于预期,新增长点不足。三是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受经济持续低迷、企业效益总体下滑、“营改增”全面实施、新税源缺乏等因素影响,财政收入增长艰难,财政收支矛盾明显加剧。四是煤炭及煤化工产业发展困难。由于木里煤田环境整治,木里地区煤炭企业全部停产,庆华煤化和盐湖集团焦炭产量大幅减产;焦煤产量减产1205万吨,拉低规上工业增速6.6个百分点。 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我们要客观认识、积极应对。一方面,我们遇到的困难是经济新常态下全国大多数地区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另一方面,我州公铁货运量、用电量和中长期贷款余额三项要素指标增速都在两位数,说明我州经济平稳增长的基本面没有变,实现了稳增长与调结构的总体平衡,也为海西“十二五”乃至更长远的发展奠定了更好基础。今年,国家将加快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加快中西部铁路建设、大气污染防治等,新的增长拉动因素正在形成。省委、省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服务业发展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全州上下推动转型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企业应对困难、适应市场、参与竞争的能力不断提升。总体看,当前全州推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支撑不断增强,发展的有利机遇远远大于挑战。面对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生态保护第一的新要求、经济转型发展的新挑战和形势变化带来的新机遇,要强化底线思维和辩证思维,以更加务实的工作态度,牢牢抓住机遇,沉着应对挑战,客观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引领新常态,确保取得经济社会发展新业绩。 二、2015年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十二届七次、八次全体会议精神,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州委决策部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生态文明的理念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加快循环经济发展为重点,全力稳定增长,加快结构调整,狠抓改革攻坚,突出依法行政,加强民生保障,确保全州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主要经济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节能减排目标均控制在省定指标以内。提出这些指标,综合考虑了我州经济增长潜力和宏观经济环境影响。需要说明的是,这些指标是预测性、指导性的,我们期望通过努力好于预期。重点要抓好以下工作: (一)全力保增稳产,确保经济平稳运行。一要强化要素保障。出台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运行指导意见,坚持“抓重点、重点抓、抓大不放小”,把稳住盐湖化工、油气化工、煤化工、冶金四大传统产业发展作为保增长的重中之重,切实强化运输、金融、能源、政策等要素支撑,加强对经济运行的监测调控,稳住存量产能,及时释放增量产能,全力确保平稳运行。二要抓好协调服务。建立健全保运行稳增长组织领导体系,加强与省级部门沟通衔接,强化省、州、县、企业四级联动,完善大企业直通车和增长点协调服务制度,继续实施州级领导联点企业目标责任制和地区、部门领导责任制,强化一企一策服务。抓好电煤外运和焦煤内调,保障庆华煤化、金属镁一体化项目所需焦煤供应。三要做好产业对接。继续强化省、州内企业对接,重点加强光伏上下游产业、氯化钾与下游产品开发、液氨与高纯氢氧化镁、尿素与ADC发泡剂、煤矸石与发电、石材与建筑行业之间的衔接,鼓励引导企业优先购买州内产品,实现上下游对接200亿元以上。加强企业交流合作平台建设,重点健全州内纯碱、钾肥产品企业生产销售协调机制,促进企业间信息互通、有序经营、良性竞争。四要抓好中小企业发展。认真落实相关政策,实施好“百户重点中小企业培育成长工 本文来自 (二)狠抓结构调整,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坚持稳住传统产业、加快新兴产业、提升第三产业,围绕构建“4+3+3”产业体系,全力推进经济转型、提质增效。一要壮大四大基础原材料产业。以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为核心,重点推进金属镁一体化、青海发投碱业纯碱二期、创新矿业尾渣资源化再利用等精深加工和补链项目,促进盐湖化工、煤炭综合利用、油气化工、冶金等产业横向融合、纵向延伸。二要加快发展三大战略新兴产业。特色生物产业,新建枸杞年制干能力500吨以上生产线10条,推广种植柴杞新品种5000亩,启动全州枸杞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柴达木福牛育肥出栏1000头,新增福牛犊牛4300头、轮杂母犏牛8000头。着力抓好藜麦种植中间试验和综合利用的基础研究工作。入驻德令哈绿色生物产业园和都兰诺木洪枸杞产业园的14家企业完成一期项目并投试,同时引进2至3家有投资实力、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入驻园区。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打造柴达木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新能源产业,围绕太阳能、风能资源开发,加快推进广东明阳新能源装备制造项目,推动已获批的600兆瓦光伏项目和30个风电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电网能力建设,落实光伏、风电项目接入方案,确保新能源发电项目按期建成并网。新材料产业,重点加快镁基合金、结构板材等项目建设,加快构建以盐湖镁锂资源、烯烃下游产品、镍钴资源精深加工为主的合金新材料、新型阻燃耐火材料、改性塑料材料、镍钴新材料等产业链。三要大力发展信息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和文化旅游产业。信息产业,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4G网络、“宽带乡村”等工程和格尔木、德令哈智慧城市建设,实现所有乡镇宽带全覆盖、行政村基本通网络、无线局域网在重要公共区域全覆盖,启动覆盖全州的数据中心项目建设,推动信息化、智能化与企业发展深度融合。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研发设计、融资租赁、节能服务等中高端服务业,加快察尔汗、大柴旦、花土沟等物流园建设,重点推动产业服务平台建设。支持商贸服务向农牧区延伸,完善城乡商贸网点。积极推动企业上市、债券发行、产业基金募集,创新使用金融债、市政债券等融资方式,实现直接融资新突破。文化旅游产业,坚持旅游与文化体育深度融合,开发一批特色旅游精品线路,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自驾游营地及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启动德令哈至哈拉湖至肃北旅游公路前期工作,推进昆仑山世界地质公园、哈里哈图国家森林公园、柏树山森林地质公园、大柴旦温泉等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实现旅游收入增长20%以上。 (三)着眼循环发展,持续推进园区建设。从今年起格尔木和德令哈园区每年要开工建设5个以上具有一定投资规模的产业项目,大柴旦、都兰、乌兰园区每年要开工建设2个以上产业项目,天峻、茫崖、冷湖地区都要积极谋划和引进重点补链项目。格尔木工业园开工建设盐湖集团盐湖资源综合利用信息一体化、恒信融锂业碳酸锂等5个项目,建成光伏产业园绿化、藏格钾肥铁路专用线、中小企业创业基地等工程,加快建设园区污水处理厂、南环路道路工程等项目。德令哈工业园开工建设华牛生物枸杞酵素、青海地源海绵钛配套金属镁等5个项目,加快工业园至旺尕秀专用公路建设,建成工业园科技循环型产业孵化基地、工业园固体废物处置、工业污水处理、绿色产业园道路及排水等工程。乌兰工业园积极推进园区污水处理厂、工业固体废物处理等项目。大柴旦工业园加快推进硼化、盐化工业区建设。同时,加快藏青工业园和木里煤田基础设施建设,完成都兰枸杞产业基地建设规划。推进储热材料与风电装备新能源产业园、精细化工产业园等有投资意向的产业集群项目前期工作。衔接落实好省政府支持试验区发展的六大类31项政策,深入研究符合试验区实际的配套产业政策、投资政策和推进措施,探索实行园区“负面清单”管理,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增强园区发展内生动力。 (四)注重绿色发展,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一要加快编制全州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规划。明确各地区主体功能定位,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和环境容量底线,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二要扎实开展矿区环境治理。落实好木里矿区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矿坑渣山治理、植被湿地恢复、井工建设等措施任务,加快矿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继续开展环境综合治理执法大检查,全面整顿治理破坏生态环境及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问题。抓好纯碱企业蒸氨废液排放问题整治,推进固渣再利用;抓好盐湖集团环保设施不达标问题整治,确保整改措施落实;抓好茫崖石棉矿粉尘污染问题整治,推进工艺改造、加装除尘设施,实现粉尘有效治理。三要大力推进生态建设工程。落实国家重点公益林2000万亩、高标准造林1万亩、灌木造林10万亩,抓好柴达木盆地荒漠化治理、可鲁克湖良好湖泊生态保护区、柏树山生态保护和恢复等生态工程建设,积极融入青海湖流域周边地区生态综合治理、祁连山生态保护和治理等全省重大生态建设规划。大力开展“家园美化”行动,重点在公铁干道沿线、旅游景区和主要乡镇所在地整体推进,着力提高乡村连片整治覆盖率。四要全力抓好节能减排。继续实施万家企业节能低碳和节能减排科技行动,加大对企业技改的扶持力度,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具有一定人口规模的城镇要建成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设施。完善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基本完成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核查,推行重点污染企业排污权交易和强制责任保险。 (五)坚持城乡一体,带动区域统筹发展。一要高标准推进城乡建设。全力推进格尔木、德令哈两市新区建设,打造香日德、茶卡、新源等一批精品城镇。力争2个重点城镇、12个村庄纳入全省“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建设范围。二要加快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注重农牧业技术创新,有效提高农畜产品产出率和综合利用率,加快建设一批现代农牧业示范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注重从种养加工及产销全产业链上拓展增值增效的空间,力争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超过50%。抓好柴达木特色农畜产品市场营销和品牌创建,扩大中高端市场占有率。三要改善农牧区生产条件。实施格尔木河、巴音河综合治理及格尔木、都兰、乌兰、天峻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切实抓好农牧业节水工作,加快建设一批节水示范项目。启动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行动,按照“因水定地”原则抓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落实好农机具补贴政策,提升农牧业机械装备水平,力争农牧业机械化水平达到75%。四要强化农牧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统筹推进农牧区基础设施、环境整治、农牧民素质提升等工程,推动“基础设施城镇化、生活服务均等化、生活方式市民化”的社区管理模式,加快农村新型社区化建设,提升农牧民聚居点的公共服务水平。 (六)促进社会公平,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一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稳步推进藏区教育和“全面改薄”等项目建设,深入实施学前教育第二期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发展民族地区“双语”幼儿教育。继续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力争德令哈、天峻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省级评估验收。加强中高职教育衔接,提升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办学水平。完成海西州高级中学建设任务,实现秋季招生。二要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引导企业、科研院所、高校联合组建技术创新联盟,支持引导企业增加创新投入,力争在光伏产业、镁锂材料、特色生物资源利用方面突破一批关键性技术。坚持培养与引进并举,强化人才和智力支撑。三要抓好医疗卫生事业。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推动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继续落实“单独二孩”政策,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四要加快文化事业发展。加大州县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基层公共文化场所的功能和设备配置。广泛开展柴达木之夏、百姓舞台等群众性文体活动。扎实推进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做好哇沿水库工程文物保护,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推进文化产业园建设,开展德都蒙古文化挖掘保护工作,着力打造德都蒙古文化生态保护区,提升文化品牌影响力。五要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加强社区网格化、规范化治理,推进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加强反分裂、反渗透、反破坏斗争,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打非治违”和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药品违法行为,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七)保障改善民生,扎实办好民生实事。保证民生投入只增不减,继续办好10件民生实事。扩大就业推动创业。推进格尔木、德令哈两市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加强就业服务和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1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3500人;农牧民转移就业6.5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3.9亿元。促进城乡居民增收。根据国家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政策,调整机关事业单位工资结构,推进县级以下机关公务员职务和职级并行制度,完善最低工作标准调整机制。通过政策补贴、产业增收等途径,持续增加农牧民收入。改善群众居住条件。新建城镇保障性住房4500套、农牧区保障性住房1300户,着力解决城乡困难群众住房问题。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以保基本、兜底线为重点,抓好社会保险费征缴,继续保持养老、低保等社会保障标准,不断扩大医疗、工伤、失业和生育保险覆盖面。提升养老服务水平。继续探索居家养老、机构养老、日间照料等服务模式,培育发展社会组织,推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依托社会组织开展养老服务。建设良好人居环境。完成覆盖乡镇、村社、寺院等区域4.9万人的特殊人饮工程建设,抓好农网升级改造工程。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活。扩大重度残疾人保障范围,加强对流浪乞讨人员、困难儿童等弱势群体的救助保护力度。确保物价基本稳定。新建2000栋日光温室、2000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改建3个农畜产品市场,切实抓好农畜产品防疫,提高农畜产品供给能力和流通效率。改善基层基础条件。健全农村和社区公共服务经费保障机制,推进城乡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城乡道路升级改造和便民桥梁建设,实施乡村汽车站点建设。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加强产业带动和综合帮扶,突出精准扶贫,落实扶贫资金3.1亿元,稳定脱贫1万人。 (八)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发展活力。按照国家和全省改革部署,稳妥推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和公车改革,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户籍制度、生态文明制度等领域改革。完成州、市(县)两级政府机构改革任务,承接好下放的各项审批权力,落实省上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精简州级行政审批事项,严格行政审批目录管理,完善事权下放配套政策和联动机制。深化财税管理制度改革,建立涵盖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国有资本运营、社会保险基金的政府预算体系。建立政府债务预算编制、风险预警、还本付息制度,建立规范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全面清理规范税费减免、先征后返等优惠政策,规范行政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管理。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对经营性领域由直接投入转为贴息、奖补等方式。加快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设,健全产权、金融、技术、信息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体系,促进资源充分流动、合理配置、公开交易。抓好产业链延伸及关键节点项目招商,开展联合攻关招商,推动全产业链招商,力争省外到位资金200亿元。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一批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项目。加强与浙江省、国家有关部委和央企的联系沟通,加大规划政策、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争取力度。全面完成对果洛州玛多、达日两县的帮扶任务。 各位代表,推进海西转型跨越发展,必须建设为民务实清廉的法治政府、阳光政府。我们要按照从严治党新常态的要求,巩固和深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强化和完善纠正“四风”、改进作风的长效机制。要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建立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完善重大事项社会听证制度,依法推进决策、执行、管理、服务和结果公开,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强化行政监督问责,自觉接受人大法律和工作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切实加强司法监督和审计、监察等政府内部监督,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和人民监督。认真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坚持有贪必反、有腐必查,在重点领域建立健全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等机制,强化政府内部权力制约。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省政府21条、州委州政府22条措施,继续加大治庸治懒治散力度。以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为抓手,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加强双拥工作、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使军政军民团结坚如磐石。同时,编制好“十三五”发展规划,绘制好未来五年发展的美好蓝图。 各位代表,2015年全州改革发展、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艰巨。让我们在州委的坚强领导下,锐意进取,改革创新,求真务实,苦干实干,不断开创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 2、铁路管内运杂费:管内列车是在某个铁路局管辖内的线路上运行,不出局的列车。运杂费是一般用在国际与国内贸易中,卖方要将货物运往买方所在地中间产生的运费与其它一些小费用,这些费用统称为运杂费。运杂费构成包括交货地点至工地仓库的运输装卸费,为运输而支出包装费,设备供销部门手续费和采购地仓库保管费等。 3、一企一策:即针对每一家企业在生产经营、结构调整、市场开拓等方面的问题,出台具有针对性的扶持措施。 4、柴达木福牛(原称柴达木三元杂交牛):以天峻牦牛和柴达木黄牛杂交生产的犏牛为母本,优质肉牛(如安格斯、西门塔尔等)为父本,进行三品种杂交改良而培育出的一种优质商品肉牛。该肉牛既具有适应高寒气候、耐粗饲、抗病能力强的生物学特征,又具有初生重、生长发育快、饲养成本低、肉质细嫩、大理石花纹明显等优良肉牛的基因特点。 5、藜麦:原产于南美洲,是印加土著居民的主要传统食物,有5000-7000多年的种植历史,由于其丰富、全面的营养价值,称为“粮食之母”。藜麦种子颜色主要有黑、红、灰、白几种颜色。藜麦在1980年被美国宇航局用于宇航员的太空食品,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推荐藜麦为最适宜人类的完美全营养食品。 6、“两区”建设百项工程:“两区”即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和统筹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百项重点工程是选择推动结构调整、增强发展后劲、投资规模较大、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农业、工业、服务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典型项目作为年度重点项目进行推进的一项重大举措。 7、“双百”工程:是青海省2011年开始为大力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而实施的一项重点工程,即“建设百个重点项目、培育百户重点企业”。 8、新能源产业:是新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 9、新材料产业:是新出现或正在发展中,具有传统材料所不具备的优异性能和特殊功能的材料;或采用新技术(工艺,装备),使传统材料性能有明显提高或产生新功能的材料;一般认为满足高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的一些关键材料也属于新材料的范畴,主要包括纺织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学原料等。 10、智慧城市:是把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在城市的各行各业之中的基于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的城市信息化高级形态,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大数据、社交网络、综合集成法等工具和方法的应用,实现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以及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可持续创新。 11、万家企业低碳行动:万家企业是指年综合能源消费量1万吨标准煤以上及有关部门指定的年综合能源消费量5000吨标准煤以上的重点用能企业。节能低碳行动目的主要是推动万家企业节能管理水平显著提升,长效节能机制基本形成,能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主要产品单位能耗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部分企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2、美丽城镇:省委十二届五次全委会提出,坚持连片式与串联式、卫星式发展并举,注重体现时代风貌、历史记忆、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分年度在县城和重点旅游交通沿线,集中打造80个生态环保、设施配套、宜居宜业的美丽城镇,努力彰显独特魅力。主要包括整治环境、完善市政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力和水平、提高综合管理能力、扩大保障性住房覆盖率、发展特色产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13、美丽乡村:省委十二届五次全委会提出,在“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基础上,整合相关项目和资金,从2014年开始全省每年确定300个重点村,以住房建设、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建设为主要建设内容,村庄人居环境普遍实现整洁、便捷、舒适,努力建成一批田园美、村庄美、生活美的美丽乡村,力争到2020年美丽乡村全省全覆盖。 14、营改增:指一些原来缴纳营业税的行业改缴增值税,以避免货物和劳务之间的重复征税。 15、“平安细胞”系列创建活动:以平安和谐家庭、平安社区村(牧)委会、平安乡镇(街道)、平安校园、平安寺院等14种平安细胞创建为载体,加强平安建设的工作任务,可有效拓展平安建设的深度和广度,使平安创建的措施落实到方方面面。 16、两反一防:是反自焚、反暴恐、防范处置规模性聚集事件。 17、一整治三打击:排查整治影响社会稳定突出问题专项行动,集中整治非法组织和社会组织非法活动专项行动,非法出入境人员和持证出境返回人员排查防控专项行动,打击涉枪涉爆违法犯罪集中整治专项行动。 18、新疆“三股势力”:是极端宗教势力、民族分裂势力、暴力恐怖势力。 19、双语:是在—个国家或地区里用两种语言上课,这两种语言一种是学生的本族语(母语),另一种是学生所在地区的通用语言(第二语言)或学生所学习的目的语(外语)。 20、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域内城乡每一所中小学办学条件(硬件、软件)大致相当。 21、三馆:指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群艺馆)。 22、省“五个一”工程:由中央宣传部组织的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活动,自1992年起每年进行一次,评选上一年度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部分部委,以及解放军总政治部等单位组织生产、推荐申报的精神产品中五个方面的精品佳作。青海省“五个一”工程由六项内容组成,是一部好的戏剧作品、一部好的电影(包括动画电影)、一部好的电视剧(包括电视动画片、电视纪录片)、一部好的广播剧、一首好的歌曲、一部好的图书(包括文学类图书、通俗理论读物和少儿读物)。 23、海西州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是从1986年开始,是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部门和地方政府共同推动的一项地方可持续发展实验试点工作。海西州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于2009年获批建设,建立以来在循环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性实验示范工作,为国内资源富集、生态脆弱型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示范样板。 24、“三公”经费:指财政拨款支出安排的出国(境)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三项经费。 25、一带一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 26、百户重点中小企业培育成长工程:选择百户成长潜力大、发展前景好的中小企业,根据制定的培育目标,通过多渠道引导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优化转型升级,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助推全州中小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培育工程。 27、“4+3+3”产业体系:4即盐湖化工、油气化工、煤化工、冶金四大基础原材料产业;3即特色生物、新能源、新材料三大战略新兴产业;3即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文化旅游产业。 28、轮杂母犏牛:指轮回杂交的基础母牛,轮回杂交是在经济杂交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生产性杂交。它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品种的公牛,先以其中一个品种的公牛与本地母牛杂交,其后代母牛再和另一品种公牛交配,以后继续用没有亲缘关系的两个品种的公牛轮回杂交。 29、4G网络:4G是第四代通讯技术的简称,4G系统能够以100兆位/秒的速度下载,比目前的拨号上网快2000倍,上传速度也能达到20兆位/秒,并能满足用户对无线服务的要求。而在价格方面,4G与固定宽带网络在价格方面不相上下,计费方式更加灵活机动,用户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确定服务。 30、宽带乡村:为加快推动农村地区宽带发展普及,2014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实施“宽带乡村”试点工程。试点省份和自治区选择20个县(区、旗)推进农村地区宽带发展,到2015年实现95%以上行政村通光缆,农村宽带接入能力达到4兆,农村家庭宽带普及率达到30%。 31、全面改薄:指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 32、“单独二孩”政策:指只要夫妻双方一人为独生子女,即可生二胎(如果前一胎为多胞胎,则不适于此政策)。 榆林地区发展煤炭天然气综合利用对区域发展的有利影响由小学生作文网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