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斜面实验动画 900字作文
字数作文 > 900字作文 > :理想斜面实验动画是由小学生作文网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理想斜面实验动画的正文:
第一篇:《浅谈“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
浅谈“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
刘德江
(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第六中学, 巴中 636001)
摘要:运用斜面实验和动能定理的分析,在斜面倾角大于900的情况下,小球只能到达右斜面h2 = h1 - 2 的高度处,如果小球要到达与左斜面等高的高度,小球必须从h3 = h1 + 处滑下。
关紧词:斜面实验;倾角大于900度;不等高 RR′2
人教版高一物理教材第四章第一节(教科版高一物理教材第三章第一节),在讲述牛顿第一定律时,为了说明运动和力的关系,引入了 “著名”的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如图1所示。
在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中说到,在没有摩擦力的情况下,小球从左斜面A点沿斜面向下运动,向下的速度会越来越快;随后小球沿右斜面CD向上运动,速度会越来越慢,但小球会到达与左斜面的A点等高的高度。减小右斜面的倾角θ,例如变成斜面CE,虽然小球在CE上运动的长度变长了,但小球仍能够到达与左斜面A点等高的高度。如果右斜面变成水平面CF,由于小球不能到达与左斜面的A点等高的高度,小球将永远运动下去。
图1 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
在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中,只要右斜面不是水平的,在高度上,小球都能到达与原来等高的高度。但是,如果右斜面变成 CM的形状,它的有一部分出现了与右水平面的夹角θ>900,如图2所示,小球上升到的最高点G与A点将不再等高。
图2 小球上升到的最高点G与A点不等高。理想斜面实验动画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如果右斜面CM的一部分存在着与右水平面的夹角θ>900,小球在靠近最高点时的运动轨迹近视为一个半径为R理想斜面实验动画
的圆弧,小球在最
高点时的速度v不可能为零, 那么小球在它的最高点处存在一个动能。由机械能守恒定律有,小球在左斜面A点的重力势能mgh1等于小球在右斜面最高点的重力势能mgh2和动能2mv2之和,因为小球在右斜面的最高点处存在着一个动能,所以小球在左斜面的重力势能大于小球在右斜面的重力势能,所以小球不能到达与左斜面等高的A点。
由机械能守恒定律有mgh1 = mgh2 + 2mv2。
得h2 = h1 - 2g ( 1 )
如果把小球在最高点的运动看成是一个半径为R的圆周运动,此时重力提供小球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有mg = mR ,
得v2 = ( 2 )
把(2)代入(1)得
h2 = h1 - 2
所以,小球只能到达h2 = h1 - 2处。
如果小球想要到达与A点等高的高度G′处,小球在最高点附近做圆周运动的轨道半径为R′ ,小球应从多高的h3处开始运动呢?如图3所示。 RRv2v211
图3 小球从更高的高度处下滑才能到达与A点等高的高度。
由机械能守恒定律有mgh3 = mgh1 + 2mv2。
得h3 = h1 + 2g ( 3 )
把小球在最高点的运动看成是一个半径为R′的圆周运动,此时重力提供小球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有mg = mR′
得v2 = ( 4 )
把(4)代入(3)得
h3 = h1 + R′2
v2v21
所以,小球必须从 h3 = h1 + R′2的地方开始向下运动,小球才能到达与A点等
高的G′处。
结论:通过对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的分析,在没有摩擦力的情况下,不管另一个斜面是多么长多么凹凸不平,小球能沿着一个斜面滑到等高的另一个斜面。但是,它的另一个斜面的某个部分一定不能有倾角大于900的情况出现。否则,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是不正确的。
第二篇:《题目64b8a61ffc4ffe473368abd6》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第三篇:《题目a6ea09b91a37f111f1855b83》
一、整体解读理想斜面实验动画
干挑面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理想斜面实验动画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第四篇:《题目38072660ddccda38376baf21》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博物馆观后感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第五篇:《杠杆教学反思5篇》
篇一:杠杆教学反思
经过全体初三物理老师的努力杠杆的教学任务终于完成了,对于这一节课的教学,我的反思主要有一下几点:
1、本节课重点是认识杠杆、杠杆的五要素,难点是认识杠杆、确认力臂。为后面的杠杆平衡、杠杆的类型内容打好基础,所以在教学设计上不求新颖,重在知识点的落实。通常光讲清楚知识点很枯燥,所以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许多学生自主实验和小组讨论情节以及各种多媒体动画帮主学生理解杠杆。。
2、杠杆是既功、功率的学习后,引入的一种重要的机械,为以后学习滑轮、斜面等机械的知识打好基础,对学生分析实验 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有很大帮助。
3、为了创设一种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学中立足于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中穿插多个学生集体讨论以及实验,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合作互助中自主探索,积极主动的学习,既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又提高了综合能力。让学生明白合作的重要性,没有合作就没有成功。
4、画力臂时,我先用跷跷板图片,讲清楚力臂的概念,然后用多媒体多次演示给学生看如何画力臂。学生通常会对静止的简易图形缺乏想象力释怀,所以通过模型让学生更清楚的认识,帮助他们想象和积累经验。画力臂是难点,需要跟数学点线间的距离知识点结合。数学上有别于科学习题中的实物图,还是需加强画力臂的练习。
5、要使学生会应用杠杆的知识点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科学的实用性,我想这是学科学的意义所在。
6、这节课不足的地方是没有给学生引入阿基米德的那句话“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翘起地球”没能给学生一个发挥创造力的空间。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本,这节课上课过程中课堂气氛调动的不太活跃。我想今后可以在教学设计及多媒体的制作内容上做一些改进。
7感谢同组的其他老师在这次课内教研对我的帮助。隋向锋和张雪梅老师,充分发挥了自己会制课件的特长。不但将课件做了一次又一次的改动,而且在备课研讨时等方面积极献言献策,充分体现了他们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邓秀丽老师,充分发挥自己多年的业务特长,积极为我修改教学设计,从教学设计到备课研讨一点也不含糊。发表教学观点,当仁不让!
篇二:
在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的一种简单机械,学生对比较规则的杠杆识别是比较容易的,如撬杠。在教学中我感到学生存在以下几点认识不足:
1、支点的寻找,如用撬杠撬物体时,向上用力和向下用力的支点不同,学生在确定支点时不能根据实际来确定,究其原因是学生对围绕转动的点不能很好理解。可能把它理解成与物体接触的点或移动的点。
2、力的方向的和作用点的寻找学生存在较大的问题,例如用剪刀剪物体时,知道手是施力物体,剪刀是受力物体,把手作用在剪刀上的力画出来了,可画刀口上受力时,却画成了被剪的物体,这样的问题存在非常普遍,说明学生对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的分析、区别是非常模糊的,还有对题目中研究对象确定也没有确定好。
杠杆教学反思5篇杠杆教学反思5篇
3、经常把杠杆的长度当成了力臂的长度,来分析解题。有这种现象的同学是对杠杆的平衡条件和力臂没有完全理解。
4、还有学生在分析问题时,注意一个方面而对另一方面又没有注意到。如竖直挂着一杠杆的下面吊着一物体,用一始终与杠杆垂直的力拉动杠杆,把物体从最低点提到水平位置,学生在分析时,只注意到了物体的重力和动力臂的变化情况(都没有变化)而得出结论,动力的大小始终不变的错误答案,而没有注意到阻力臂在这一过程中由零到最大,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得出正确的答案是变大的。
在今后的教学中除注意这几点的教学要多举例子,还应在思考的方式培养学生能力,如杠杆平衡条件,我们应分析的四个物体量,确定它们中的三个量的变化情况再来确定另一个物体量的变化,而不只是动力和阻力之间的关系或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关系。
篇三:
杠杆是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四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有了力的概念,以及日常生活中接触的杠杆等,学生接受本节内容应该是轻而易举的,实际教学中却与课前的预想相差甚远。
开始授课通过实例引入,学生对杠杆的概念能够接受,通过对实际生活中杠杆如撬杆、跷跷板等的分析,知道了动力、阻力同时存在于杠杆,杠杆是受力物体,动力、阻力的作用效果相反,这可以从阻力、动力的概念上加以区别和理解。但在力臂的教学中,对力臂的理解由于部分学生的数学较差,理解的不够到位,不能正确做出动力臂和阻力臂,突破难点存在了障碍,虽然通过对多个杠杆力臂的判定及练习,多数学生都能准确做出力臂,突破了难点,但是如果在授课之前首先对“ 本文来自高考资源网在讲解杠杆分类后,我列举了多个日常生活中的杠杆,并进行分类。如省力杠杆有:瓶启子、羊角锤、手推车、抽水机手柄、撬杆、钢丝钳等;费力杠杆如:天平等,都分别用简图的形式画在板面上,然后由学生自己总结如何来判断属于哪类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费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等结论,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及实物的演示总结出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的优缺点,使学生认识到事物的两面性,同时也为后面功的原理的学习打下伏笔。 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学生通过实验及对数据分析得到规律,对他们来说不是很难。我在学生实验后又提出了几个问题。如杠杆平衡后在两侧的钩码上同时增加或减少相同的力,使钩码向支点或远离支点移动相同距离,杠杆能否平衡?若不平衡向哪端倾斜?从中找规律,进而得到了这一类平衡问题的解题方法,做到解一题,会多题。 杠杆教学反思5篇文章杠杆教学反思5篇出自本节课的课堂上我利用典型、生动且为学生熟悉的事实和生活体验引导学生进入猜想,要求他们不要盲目猜想,而应根据现有的知识或体会,进行有科学依据的猜想,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并自然地进入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巡视及时纠正学生操作上的错误,避免错误的数据误导学生,使每一组都能顺利完成实验。课上能及时对学生作出客观、科学、合理的评价,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探究的乐趣,收获成功的喜悦。 这一节课的关键是对数据的进行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但实验结论隐藏在数据中不易被发现,因而在教学中选择 适当的数据展示在黑板上,引导学生寻找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顺利地得出结论。 通过引导学生,让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产生各种的猜想和结论,激发更多的学生发言,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这个实验中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数据分析——归纳整理等。每个环节教师只作适当的引导,而大部分让学生自己思考、分析、发现、实践、归纳。通过该节的学习,学生不但学会了知识,还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领会了科学研究的方法,激发了主动探究的意识,培养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的精神。 实验基本达到自己的预想效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学生使用的器材都是实验室提供的相同规格的钩码、杠杆,以至各小组的实验数据十分类似。若实验中杠杆由学生自己制作,用身边的一些小物品作为阻力,实验的数据不会类同就更有说服力,实验的效果可能会更好,所以这一个探究实验还有待完善。 另外,一下几点在教学中应该注意: 1.杠杆这节教学重点是要求学生根据杠杆的五要素把生活中的杠杆模型和理想的理论模型结合起来,比如剪刀、夹菜的筷子、指甲剪等。 2.这节还有一个重点也是难点:画支点和力臂,这里既牵扯到数学点到直线距离,有涉及到物理的力的作用点和力的示意图,学生感到非常困难。 3.画力臂并比较力臂大小是下面杠杆分类的基础,一定要多练并让学生过关。 篇五: 杠杆教学反思5篇教学反思 《杠杆》是小学自然六年级下学期的教学内容,它与《轮轴》、《滑轮》共同构成《工具》一章。 这一课是我作为实践课来上的,由我们辅导组的自然教师互听互评。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如果给你一根棍棒和一个可以移动的支点,你能胜过两个甚至更多的同学吗?” 问题一提出,学生们兴趣很高,举手的很多,为了给学生增强可信度,我特意请了班上力气比较大的三位同学,让其中一位在棍棒的左边,另两位在棍棒的右边,并要求左边的同学可以任意放置杠杆的支点,看看一个人能否胜过另外两位同学的力量。游戏正式开始后,左边的那位同学并不象我预计的那样,他把支点放置棍棒的中间位置,结果棍棒两端一起用力,还没有分出什么胜负,棍棒就“啪”的一声断了,再用其中的一段来实验,结果还是断了…… 由于课前我可能太大意了,或者也太高估或低估了学生的水平,本来一下子可以很好完成的实验,却用了足足五分多钟的时间,以致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后面的课堂教学。所以,我想课前的准备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特别是自然课,哪怕是一个细小的东西,课前也要好好推敲,仔细研究学生心理,预计可能出现的问题,如果可以的话,多准备一些材料就更好了。 第六篇:《2016杠杆教学反思》 爆米花英语2016最新赶海教学反思 《赶海》是一篇婉转动人、带有浓浓童趣、童真的课文。全文的内容也紧紧围绕“趣”字来展开,重点描写了“追浪花”、“摸海星”、“抓螃蟹”、“捉大虾”等场景来展开的。语句读来妙趣横生,情景交融,留有回味的地方很多。 二、做得比较好的方面: 1、在执教这篇课文时,我一直立足于本课的“趣”,设计了多个环节引导学生们去读趣、找趣、品趣、说趣、演趣。因此,本节课的优点是课堂气氛和谐,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学生敢说、敢读、敢演,真正做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2、把学生带入情境。一开始上课,我首先播放了《赶海的小姑娘》这首歌曲,欢快的旋律萦绕在课堂里,立即让学生们的思绪插上了翅膀,她们想到了美丽的大海,想到了在海边捉贝壳的情形,于是也“闹”着赶快进入到课文的学习中。 3、抓住赶海“趣”字,再现赶海的快乐。文中描写了追浪花、摸海星、抓螃蟹、捏大虾几件事,我便采用让学生读读、想想、演演、再读读的方式去再现课文的情境。如有个孩子在做完“摸”的动作后,读“摸海星”这段时,读得特别慢,我笑着问他:为什么这样读?并通过对比读,更能体会那一声摸到海星后“嘿”的惊喜了!在理解“抓螃蟹”、“捉大虾”重点部分时,除了读之外,还加上了生动的表演,其实孩子们在表演中已理解了文本,通过不同的表演让孩子们体会文中“威风的大虾再也神气不起来了!”的句子,学生们在兴致勃勃中对动词“捏”的准确使用更心领神会了。 三、做得不足的方面: 1、教学时重视了各种形式的读,但品词品句部分做得不够。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注重教会学生“品词品句”的方法。使学生学以致用。 2、引导学生说趣做得不够。课文后面有一题是“说说在你童年的记忆里,发生过哪些趣事?”本来打算在课中最后一个环节引导学生打开想象的闸门,让学生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发挥想象,口头练说,课外与课内有机结合——说说自己童年的趣事?然后再把它放在课后进行小练笔,这样效果就会更好些。但因为前面花的时间较多,后面时间较紧,因此,我最后就把这个环节省略了。 3、课文中有许多动词用得非常好,例如:“抓”“摸”“捏”等,应该引导学生品味,然后结合写作,让学生懂得以后在写作中可以通过使用动词这种形式把文章写得更具体、更生动有趣。 4、我的教学语言虽然生动有趣,但是有时口语太多,教学语言还不够精炼。 不过这节课还是有许多收获,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不也是进步吗? 篇二:赶海教学反思 情景图呈现的是海水退去以后小朋友们捡拾各种海产品的情形,也既“赶海”的情形。小朋友们向往大海,常常是从大海中的小鱼、小虾等开始的,用“赶海”的情形来呈现素材,自然地引出了这些小动物,同时也能把大海物产的丰富自然地引出。对于海边的小朋友来讲,这是非常熟悉的活动;对于没有见过大海的小朋友来讲,虽然情景中的场景是陌生的,但与小朋友们一起活动的情形是熟悉的。相信小朋友读了这样的素材以后,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与“自己也来试一试”的想法。 教学目标的定位与竖式计算的关系: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能够会口算10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而不是用竖式来计算10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竖式计算的方法是为以后计算更为复杂的计算作铺垫的。当然在一定意义上来说,竖式计算也能为学生口算10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建立表象。但是,教学目标的达成不能过多地依赖竖式。 算法多样化与算法的优化:在数的认识与计算这个大的体系与领域中,我们应该不能忘记“十进制”的数学思想,不管是数的认识还是数的计算,都是在这个思想的支配下来进行的,特别是在以后更为复杂的竖式计算时,相同数位对齐,满十进一,都是对这一数学思想最好的解释,所以能够促进学生思维与智力发展的就是这一数学思想的渗透。所以在算法的优化上可以采取整合横式与竖式的对比观察的方法,自然地把十进制数学思想渗透其中。 篇三:赶海教学反思 《赶海》是苏教版第六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叙述了“我”童年时代跟着舅舅赶海的一件事,抒发了“我”热爱大海,热爱童年生活的真挚情怀。这篇课文的内容比较浅显,主要通过指导学生朗读来领会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语感。 一、激情入境 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就要努力为学
理想斜面实验动画由小学生作文网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