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公立医院取消编制 演讲稿
范文大全 > 演讲稿 > :2016公立医院取消编制是由小学生作文网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2016公立医院取消编制的正文:
2016公立医院取消编制篇一:2016-2017年四川高校取消编制改革方案时间最新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在人社部日前举行的二季度新闻发布会上,人社部新闻发言人李忠在介绍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时明确表示,“将研究制定高校、公立医院不纳入编制管理后的人事管理衔接办法”。
人社部新闻发言人李忠表示,工作进展情况是做好事业单位聘用制度和公开招聘制度推行工作。岗位设置方案的备案核准和变更工作有序开展。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部分城市三级甲等公立医院开展编制管理改革等工作。
李忠指出,目前,正在推行事业单位聘用制度和公开招聘制度,下一泉州中考步,将建立健全以合同管理为基础的用人机制,继续扩大聘用制度推行面,研究提出解决编外用人问题政策思路。健全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启动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制度试点。进一步完善公开招聘制度,分行业制定公开招聘办法。研究制定高校、公立医院不纳入编制管理后的人事管理衔接办法。
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公立医院在编人员大约有800多万,高校在编教职工有233万余人。未来改革,对这部分在编事业单位人员,将实行实名统计,然后,随着自然减员逐步收回编制。
2016公立医院取消编制篇二:2016-2017年辽宁高校取消编制改革方案时间最新消息
7月22日,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下称“人社部”)举行的2016年度第二季度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李忠在介绍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下一步工作安排时明确表示,“研究制定高校、公立医院不纳入编制管理后的人事管理衔接办法”。
如果未来全国高校和公立医院全面取消事业编制,意味着以后招聘的新进人员全部没有编制,全面推行聘用制及按照劳动合同法律法规统一管理。
很多人更关心,编制取消了,是不是目前在编人员的“铁饭碗”要没了?
蔡蓓蓓插图
>>高校、公立医院为何要取消编制?脱离实际,用工双轨制受诸多诟病
自2011年3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发布以来,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一直在多方面、多角度向前推进。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作为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即将展开。
最先开始的是高校、公立医院不纳入编制管理。所谓“不纳入编制管理”,按照人社部的解释,就是取消事业单位编制,但保留事业单位性质。
为什么高校、公立医院要取消编制?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主要是这种管理方式已经远远脱离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医院的人事管理工作实际。不利于这些单位根据实际需要聘用人员,反而在所有高校、医院均造成同一单位内因有无编制几种身份人员之间的诸多矛盾。”
不纳入编制管理,似乎意味着高校和公立医院要全面市场化,很多人担心,一旦市场化,当前已经存在的“上学难、看病贵”问题是否更加严重?
苏海南的回答是否定的:“考虑到高校、公立医院的公益属性,不应该完全推向市场。现在研究和制定高校、公立医院不纳入编制管理的目的,绝对不是让看病贵、上学难问题更加加重,而是要减轻。”
近年来,“上学贵、看病难”已然成为新的严重的社会问题。在教育方面,小学几百元,高中上千元,大学上万元,供孩子读大学的费用对于收入低微的农民来说近乎天文数字。医疗存在的问题更严重。卫生部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约有近半居民有病不就医,29.6%的居民应住院而不住院。
取消高校、公立医院编制的一个重要条件是事业单位全面推行养老保险改革。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胡仙芝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目前,部分城市事业单位已开始启动统一社保改革,事业单位原来普遍存在“用工双轨制”受到诸多诟病,统一纳入养老保险和社会保险,可以使这方面的改革面临破冰。
记者采访了解到,长期以来,在有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内部,有编制和没编制的人员区别很大,尤其在工作的稳定性和所享受到的福利待遇方面,编内跟编外人员有着不小的差别。
一位事业单位聘用人员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编外员工干得再多、干得再好,通常和编制内员工没法比。收入差距是一方面,还难以享受到编制内员工完整的福利待遇,如落户口、评职称等,得不到平等的机会。进不了编制内,永远是‘二等公民’”。
而且这“二等公民”所占的比例还挺大,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早前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编外人员多的单位有的占到一半,少的可能也有20%到30%左右。”
>>人权、财权将怎么衔接?专家:老人老制度,新人新办法
其实,今年1月15日,人社部官员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最新动态及热点问题高峰论坛”上表示,今年重点要研究编制创新改革,特别是高校、公立医院不纳入编制管理后对相关改革的影响。
此次表态相比半年前,意思没变,但更为务实:从“研究对相关改革的影响”更进一步到“研究人事管理的衔接办法”。
编制通常是指组织机构的设置及看不见的风景其人员数量的定额和职务的分配,由财政拨款的编制数额由各级人事部门制定,财政部门据此拨款,通常分为行政编制和事业编制。目前我国的编制主要是三定:定职能、定机构、定人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个萝卜一个坑”,由财政按人头给行政、事业单位拨款。
有数据表明,目前中国公立医院在编人员有800多万,高校在编教职工有233万余人,总计约1000万人。当高校、公立医院不纳入编制管理之后,这1000万人的人事管理到底该如何衔接?
“可以实行我们一以贯之的‘老人老制度、新人新办法’原则。”苏海南给出了他的答案:对于高校、公立医院取消编制的这1000万人员,一方面可根据其工龄长短大多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只要不严重违反单位规章制度就不会被解聘,其中,归上级组织人事部门管理的干部仍由组织人事部门管理,其政治等待遇不变;另一方面,先仍按原人头费拨付财政经费,保证这部分人员的工资福利开支资金来源。新人不再有新编制,依照劳动人事法律法规一律签订相应期限的劳动合同,用高校、医院合法依规创收的钱开支工资。最终要走向根据高校、医院提供的公益性服务拨付相应财政资金,与原人员编制完全脱钩。
显然,取消高校、公立医院的事业单位编制后,将会逐步缩小编外人员与编内人员的待遇差别,以后有编无编都一样了。
>>取消编制后是否还有财政拨款?
大家关心的另一个问题是:取消编制后是不是就不再有财政拨款?
“当然不是。”胡仙芝给予了否定,“取消事业单位编制,并不改变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提供性质。由于高校、公立医院的公益属性,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主体责任不能推卸,只不过是在责任方式和方法方面可以更加多元化、社会化。也就是说,政府提供公共服务不再单纯地通过控编制、管人头、管经费等直接的方法,而是可以通过政府采购合同、PPP等多种方式,对公共服务提供进行保障,并对公共服务的质量和产出进行更有效的监管。”
但是,国家对高校、公立医院实施的财政差额拨款政策,如果不按人头来拨了,具体怎样拨款?总得有一个标准可以参考。
苏海南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接下来就要研究高校、三甲医院所提供的相应的公益服务值多少钱,国家就应该给拨多少钱,这个额度就跟原来的编制、人头没关系了。“比如原来可能给某高校或某公立医院5000万,经过测算以后不够用,不利于改变上学难、看病贵,可能就拨款7000万。当然,如经研究评估之后,其提供的公益性服务不值5000万,那就应下降,只拨给4000万。”
他通过《中国经济周刊》提醒:财政差额拨款一定要解决高校、医院公益性服务因为取消编制所带来的跟公益性服务不匹配问题,财政拨款一定要跟公益性服务的实际绩效考核结果直接挂钩,既不能少拨造成高校、医院缺财政支持去乱创收、乱收费;也不能无限制地拨款,又回到原来的大锅饭,浪费纳税人的钱。
“近年度公益性服务搞得好就相应多拨点,其他年度公益性服务干得不好,就相应地减一点,而不是一个固定的财政额度旱涝保收。”苏海南特别强调:对高校、医院的收费应健全法规制度进行规范管理,使其符合市场价值,既不加重学生及其家长和患者的负担,又不致使高校老师、医院医护人员因财政资金加依规创收资金不足以维持单位正常运转并支付符合市场价格的工资而出现大量人才流失。
>>将在部分城市三级甲等公立医院率先进行试点
对于当前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李忠介绍,人社部正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部分城市三级甲等公立医院开展编制管理改革等工作。
上述表态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将率先在部分城市三级甲等公立医院开展高校、公立医院取消编制的试点。
苏海南对此给予肯定:“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肯定得有,毕竟这几个城市高档次的三甲医院的医疗资源是供不应求的,一个大夫一天要看几十甚至上百个来自本地和全国其他地区的病人。”
据记者了解,目前,深圳已率先在新建市属医院全面取消编制,按照岗位管理模式采取全员聘用,成为全国首个吃“螃蟹者”。
2012年,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正式投入运营。从成立之日起,这家医院跟深圳其他公立医院相比,出身已是天壤之别:这家由深圳市政府投资,香港大学团队进行管理的公立医院,不再有“铁饭碗”。所有员工不再具有事业编制身份,医院取消行政级别。
编制改革里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待遇,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改革后的待遇如何众所关注。深圳市医管中心副主任郑国彪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港大医院的薪酬制度充分体现了医生的劳务价值。医生的年薪起点是40万,最高的顾问医生年薪将近100万,充分体现劳务价值和技术价值。
从薪酬来看,香港大学深圳医院的试点改革无疑是成功,毕竟高校和医院聚集了大量的人才,他们是重要的人力资本,而目前国家制定的工资标准确实偏低。由于国家财政给的钱不够,部分教师或者医生就从其他不合法、不合规的渠道去创收来弥补损失,于是就把这个负担直接转嫁到患者和学生家长身上,所以出现了“上学贵、看病难”。因此取消编制后如何保障他们的待遇,让他们的收入跟所做的贡献真正相匹配,是一个现实问题。
2016公立医院取消编制篇三:高校和公立医院或将取消事业编制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高校和公立医院或将取消事业编制
[宏观·政策]高校、公立医院或不纳入编制管理?
事业单位改革下半场将开启,专家:挑战很大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王红茹 | 北京报道
高校、公立医院或不纳入编制管理?这个说法源自2016年1月15日在京举办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最新动态及热点问题高峰论坛”上相关部委官员的表态。
该人士表示,今年重点要研究编制创新改革,特别是高校、公立医院不纳入编制管理后对相关改革的影响。
外界分析,之所以要研究编制创新改革,跟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相关。据记者了解,目前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已尘埃落定,我国大部分城市的事业单位已开始缴纳社保,但是却留有一个“死角”未解决:这次养老保险改革并未统筹考虑编内、编外人员,解决编内、编外“同工不同酬”的遗留问题。
多年未解的事业单位编外人员的安置问题,成为事业单位接下来编制创新改革的起点。
编内编外不同命
在有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内部,有编制和没编制的人员区别很大。
张红(化名)在北京某大学的行政岗位工作了近10年,没有事业编制的她以劳务派遣的形式工作,她没能参加此次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我们学校的编外行政人员都没能参加此次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虽然同在一个办公室,编内人员享受的涨工资和职业年金我都沾不着,我的养老保险也只是参照企业养老保险标准。”张红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
对于事业单位来说,编制是岗位设置、核定收支和财政给予补助的依据。而事业单位可分为全额拨款、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三种情况。其中,全额拨款、差额拨款是财政全部或者部分负担“人头费”。
编内人员工作的稳定性和所享受到的福利待遇跟编外人员有着不小的差别。在事业单位存在“用工双轨制”的情况下,普遍存在同工不同酬现象。
“编外员工干得再多、干得再好,通常和编制内员工没法比。收入差距是一方面,还难以享受到编制内员工完整的福利待遇,如落户口、评职称等,得不到平等的机会。”张红向记者表示,“在同一个单位干同样的工作,编内和编外却享受不一样的待遇,进不了编制内,就永远是‘二等公民’。”
张红所在的高校,教师岗位没有编外人员,而行政岗位人员由编外和编内两部分组成。“我们学校编外的行政人员有10多个,编内也有10多个,将近一半一半。”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编外人员多的单位有的占到一半,少的可能也有20%到30%左右。”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
高校、医院不纳入编制管理,北京首个吃螃蟹
相关部委官员日前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最新动态及热点问题高峰论坛”上表示,今年将重点研究编制创新改革,特别是高校、公立医院不纳入编制管理后对相关改革的影响。
对事业单位里的编外人员来说,这是一个好消息。2016公立医院取消编制
外界从这一表态中解读出两层意思:一是研究编制创新改革主要针对事业单位;二是高校、公立医院今后或将不再纳入编制管理。
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在编的3100多万事业单位人员中,大约有800万是医院工作人员,高校职员的占比也较大。如果针对高校与公立医院的编制创新改革启动,将涉及上千万人的利益。
其实,高校、公立医院不纳入编制管理的说法并非第一次出现,而北京是第一个吃螃蟹者。2015年5月,北京市发布的《关于创新事业单位管理加快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意见》中就明确提出,对现有高等学校、公立医院等,逐步创造条件,保留其事业单位性质,探索不再纳入编制管理。对现有编内人员实行实名统计,随自然减员逐步收回编制。涉及与编制管理相关的财政经费、养老保险、户籍管理、出国交流、住房补贴等,相关部门要准确把握事业单位改革总体要求,依据有关规定加强管理。
到底何为取消高校编制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公共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杨宏山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要区分政府对事业单位的编制管理与事业单位自身的编制管理,“政府可以对事业单位取消编制管理,不再按照人头编制进行财政拨款,但是事业单位内部仍然需要编制。高校本身的编制管理是不可能取消的,否则会乱套的。”在杨宏山看来,高校内部如果取消编制管理,对各学院、系没有规模控制和发展规划,就失去了基本的管理规范。
我国政府目前对事业单位的管理,还是以编制作为基本的依据进行财政拨款。如果要进行编制改革,这个既定的规则将会被打破。
但是,编制创新改革究竟该怎么改?将以怎样的模式取代现有的编制管理?对此,杨宏山表示,“目前来看,无论从政策层面,还是在实践中,具体内容都很不清晰。”
据记者了解,目前北京高校针对编外人员普遍采取“备案制管理”,即如果一所高校有800个编内人员,500个编外人员,那就需要备案1300个职工岗位,并以此为基础做财务预算。
“‘备案制’目前各个高校都在做,只要用人肯定需要备案,但这只是一个框架式的方案,更细节的内容仍然需要在改革的试点和探索中发展出一套新的管理规范。”杨宏山说。
专家:公益一类应严格限制编制管理,公益二类可以放开
显然,取消编制管理不可能一蹴而就,杨宏山建议,“在全面推进前,先在一个或几个单位开展试点,分别探索新思路,出台新政策,进行多样化的政策试验,不同试点单位可授权采取不同的试点模式。”他表示,在推进试点的过程中,试点单位和上级都要及时总结经验,识别可复制的改革经验,加快完善制度、新机制、新措施,支持各单位、各地方互相学习,促进新政策的扩散。
记者从相关人士处获悉,目前取消编制管理的试点工作还未展开。但是,与之相关的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按照既定的时间安排已经基本完成。
新一轮的事业单位改革于2011年3月启动,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其中规定,2015年要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到2020年,要建立起功能明确、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根据意见,事业单位被划分为三类:对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将其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将其转为企业;对从事公益服务的,继续将其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强化其公益属性。其中,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又可以被划分为公益一类与公益二类。
截至2015年底,历经5年的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绝大多数已经完成,但竹立家向记者介绍,“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还留一个小尾巴,比如,一些事业单位的性质还比较模糊,到底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的实业性质的,还是政府机构性质的;到底是公益一类性质的,还是公益二类性质的,各个事业单位自身的定位和上面给的定位有差别,所以还在‘讨价还价’。”
所谓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是指承担义务教育、基础性科研、公共文化、公共卫生及基层的基本医疗服务等基本公益服务,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单位或机构,而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则指承担高等教育、非营利医疗等公益服务,可部分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
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后,有业内人士指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需单位缴纳的20%养老保险与8%职业年金均是记账处理,而公益二类的事业单位则需要真金白银地划出这笔钱,即便有财政承担部分,单位依然需要支出大头儿。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很多事业单位都竭其所能希望进入财政全额拨款的公益一类范畴。
事业单位分类元旦英语改革的尾巴早晚会被割掉,接下来,与之相关的编制改革也将有序展开,尤其是关于公益一类、公益二类的事业单位编制如何设立,成为关注的焦点。
“公益一类的编制应该严格管理,公益二类的编制可适当放松。”杨宏山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完全靠财政拨款,公益二类事业单位依靠财政拨款加公共服务收费两个方面。对于依靠公共服务收费的单位,所有聘用人员都纳入编制管理,再由财政拨付经费没有必要,“它事业发展得好坏取决于两方面,一是完成政府规定的项目,二是通过提供社会服务并收取费用,从社会单位或市场中获得一部分资金,如果完全由财政拨款,反而不利于提高运行效率。”
但是,公益一类承担义务教育、公共文化、公共卫生、基本医疗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其经费需由财政予以保障,但这并不是说,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就不能利用市场我与书的故事作文600字机制。在实践中,很多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将门卫、保洁、食堂、资料整理等事务,外包给劳务公司或其他机构,这样既精简了人员编制,也有利于提高效率,改进服务。
杨宏山也提及,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在运行中,也可以引入PPP运作机制,通过单位购买劳务服务的方式,引入企业、社会单位和劳务人员,承担事务性工作。
随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基本完成,工资、养老保险等改革方案出台完毕,从2011年开始启动的新一轮事业单位改革的上半场已经暂告一个段落,对于下半场的改革,竹立家坦言压力很大,“下半场的改革内容主要包括事业单位的编制创新改革,编外人员的安置以及高校、医院等单位取消编制管理等,目前看挑战很大。”(刘鹤影对此文亦有贡献)
2016公立医院取消编制篇四:取消编制,医生不用怕
取消编制,医生不用怕(不吐不快)
李红梅
《 人民日报 》( 2016年08月12日 19 版)
●编制管理成为一块“绊脚石”,阻碍医疗界人才的自由流动,妨碍符合行业特点的医务人员薪酬制度形成,不利于医疗资源优化配置。取消编制不代表取消财政补贴,医务人员待遇也不会降低
近日,深圳市宣布,今后新建医院一律取消编制、取消行政级别。目前,全市49%的医生已经没有编制。
医院编制究竟是个啥?现行的医院编制制度起源于1978年的《县及县以上综合性医院组织编制原则(试行草案)》和2006年发布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指导意见》,规定“医院人员编制确定原则基本上是按床位定人”。编制成为政府管理公立医院的一种手段。政府通过核定医院编制,并根据编制数量给予财政拨款,监管和保障公立医院发展。
然而,由于政府投入不足,“定编定岗”带来的不公平现象和管理弊病日益凸显。一方面,有编制人员和没编制人员同工不同酬,编制外人员在基础工资、养老保障、职称评定等方面是“二等公民”待遇。多少意气风发的医学毕业生,削尖脑袋都要去公立医院,公立医院因此集聚了最优质的医疗资源。医生成为“单位人”,流动性差,多点执业改革进展不畅,民营医院招不到好医生。人们为了找到好医生看病,想尽办法往公立医院跑,加剧了看病难。
事实上,随着公立医院发展加快,大部分公立医院的编制难以满足需要。在很多医院里,护理、医技、行政、辅助等岗位非编人员已占一大半,甚至存在部分医生是非编人员的现象。受限于编制数量,很多医院招不进核心人才,或是无法给予更高的待遇和更大的发展平台。由于编制有限,财政补助也无法再增加,其对医院的监管、保障作用微乎其微。医院主要收入已不靠财政补助,而是转向从患者身上赚钱,使看病变得越来越贵。
时至今日,编制管理成为一块“绊脚石”,阻碍着医疗界人才的自由流动,妨碍符合行业特点的医务人员薪酬制度形成,不利于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公立医院难以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服务质量得不到保障,看病难看病贵顽疾久治不愈。
眼下,公立医院改革进入深水区,取消编制是必然趋势。2011年3月,《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下发,明确公立医院属于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即“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可部分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日前,人社部宣布将“研究制定高校、公立医院不纳入编制管理后的人事管理衔接办法”,这意味着公立医院将进入无编制时代。
2016公立医院取消编制由小学生作文网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