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与会稽山阴之兰亭句式

时间:2025-01-13 05:25:19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好句 > :会与会稽山阴之兰亭句式是由小学生作文网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会与会稽山阴之兰亭句式的正文:

第一篇:《特殊句式》

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者否定判断的句子。现代汉语一般是用判断词“是”来表示判断,而在古代汉语中,往往让名词或者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并借助语气词对主语进行判断。 常见的判断句式有如下几种:

*1、„„者„„也

廉颇者,蔺相如也。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2、句末用“者也”或“„„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牡丹,画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是寡人之过也。

是知也。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此余之所得也。

3、用“者”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兵者,不祥之器。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4、用“为”或“是”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间那个戴高帽多胡须的是苏东坡。)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号为张楚。

汝是大家子。(“是”在先秦很少用作判断词,汉以后多起来。)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系” 今太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梁父即楚将项燕。(项梁的父亲就是楚将项燕)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臣本布衣。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会与会稽山阴之兰亭句式。

余本非文人画士。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死生亦大矣。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探春的判词,孙绍祖,原来贾府对他们有恩,但是他们忘恩负义)

环滁皆山也。

是谓大同。

*6、没有任何标志。

刘备天下枭雄。

刘豫州王室之胄。

荀卿,赵人。

夫鲁,齐晋之唇。

小结:

*1、„„者„„也

2、句末用“者也”或“„„也”

3、用“者”

4、用“为”或“是”

*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系”这些副词。 *6、没有任何标志。

被动句

现代汉语中也会这样:

玻璃打碎了。

夏季作文

饭吃光了。

主语和谓语是一种被动的关系。

(1)用“为”、“为„„所”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为仲卿母所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楚遂削弱,为秦所轻。

(2)用“被”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互文)

今日被驱谴/仍更被驱遣/同是被逼迫。会与会稽山阴之兰亭句式。

(3)用“见”或“见„„于”

渐见愁煎迫。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见笑于大方之家。

见笑。

(4)用“于”、“受„„于”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受制于人。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5)无标志,主动表被动。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謇朝谇而夕替。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小结:

(1)用“为”、“为„„所”

(208年雪灾)用“被”

(3)用“见”或“见„„于”

(4)用“于”、“受„„于”

(5)无标志,主动表被动。

省略句

古今汉语都有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句子成分的现象。不过古代汉语中这种现象比较突出,因为有些在现代汉语习惯上不能省略的在古代汉语中常常省略。古代汉语中的省略句在释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的成分要补充出来。

常见的省略具有以下几种:

列子说符

1、省略主语。

有承接前文省略,也有呼应下文省略,也有在对话中省略。

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质,质地;章,花纹。)

(名士们)会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桃源人)见渔人,(桃源人)乃大惊,(桃源人)问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桃源人)便(渔人)要还家,(桃源人)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庞孙、杨孙戍之。

秦王复击柯,(柯)被八创。

2、省略谓语。

(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不能省略。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再,古汉,指第二次,或两次。现汉,又一次)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能至者),于人为可讥。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之)。(《曹刿论战》)

3、省略宾语。

*动词宾语的省略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待。

以相如功大,拜(之)为上卿。

小信未孚,神弗福(之)也。

*介词宾语的省略

荆轲有所待,欲与(之)俱。

竖子不足与(之)谋。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渔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一件一件地为(桃源人)详细地说出。)

4、省略介词。介词“于”和“以”常省略。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犯南。会与会稽山阴之兰亭句式。

秦王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

小结:会与会稽山阴之兰亭句式。

1、省略主语。

2、省略谓语。

3、省略宾语。

*动词宾语的省略

*介词宾语的省略

4、省略介词。介词“于”和“以”常省略。

倒装句

一、谓语前置(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放在主语前面。

(现代汉语中也是这样主语在前面,谓语放后面。例如:我吃饭了,你走吧。

快点,你!或者,怎么了,你?)

这一类并不多。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智叟嘲笑愚公的一句话)会与会稽山阴之兰亭句式。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

壮哉,我少年中国,与国无疆。(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贤哉,回也。

美乎哉,山河之固。

何哉,尔所谓达也。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花开得非常明艳。)华而不实,只开花,不结果。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晏子家贫穷的像这样。)古代汉语中说贫穷的词是“贫”,说“穷”是处境困窘,走投无路。

渺渺兮予怀。

二、定语后置

按照语法规律,定语应该放在中心词之前。

比如说,我的书,你的桌子,我的团长我的团。

“我的”作为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前。

在古汉语中,定于放在中心词之后。倒置的作用是为了“强调”。

1、中心词+定语+者(„„者)

荆州之民附操者。

楚人有涉江者。

人马烧溺者甚众。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有一个吹洞箫的客人,随着歌声相和。)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靠近塞上有一个善于用方术来推测吉凶的人。)会与会稽山阴之兰亭句式。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村子里一个多事的少年养了一只蟋蟀。)

2、中心词+之+定语(之是定语后置句的标志,无实在意义。)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凌万顷之茫然。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3、中心词+之+定语+者(„„之„„者)

马之千里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

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4、中心词+而+定语+者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缙绅指代官员。能不改志向的官员,全国之大,有多少人呢?

5、中心词+数量定语

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陈涉世家》

尝遗余核舟一。(《核舟记》)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小结:

1、中心词+定语+者(„„者)

2、中心词+之+定语(之是定语后置句的标志,无实在意义。)

3、中心词+之+定语+者(„„之„„者)

4、中心词+而+定语+者

5、中心词+数量定语

三、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介词“于”、“以”等介词加上宾语组成介宾结构,多作状语,来修饰谓语动词,现代汉语中状语在谓语之前。但在文言文中修饰谓语的状语(介宾结构)经常放在谓语之后,这种句子称为状语后置句,又称为介词结构后置句。

放弃英语

1、动+以+宾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庠序:古代的学校,悌:弟妹对兄长。译文:办好各级学校,教导他们孝顺父母、 敬爱兄长的道理。)

投以骨。(把骨头投向<狼>。)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用篆文的山龟鸟兽的图形来装饰它。)

2、动+于(乎)+宾

相与步于中庭。(共同在园中散步)

躬耕于南阳。(亲自在南阳耕地。)

战于长勺。(《曹刿论战》在长勺作战。)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第二篇:《王羲之《兰亭集序》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4.下列句子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感慨系之矣 系:附着,随着 B.虽趣舍万殊 趣:同“取”

C.终期于尽 期:注定 D.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盛:盛大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引以为流觞曲水 ②亦足以畅叙幽情

③及其所之既倦 ④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A.两个“以”相同,两个”之”字相同

B.两个“以”相同,两个”之”字不同

C.两个“以”不同,两个”之”字不同

D.两个“以”不同,两个”之”字相同

16.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1)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2分)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2分)

参考答案

14.D 盛:热闹

15.C

16.(1) 借以放眼纵观,舒展胸怀,足以尽享视和听的乐趣,实在是快乐啊。(2分,“极”和“信”各1分)

(2)我一向认为把生和死看作一样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也是虚妄的。【王羲之《兰亭集序》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王羲之《兰亭集序》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2分,“一”和“齐”各1分)

二:

13. 下列句子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感慨系之矣 系:附着 B.虽趣舍万殊 趣:兴趣,趣味

C.终期于尽 期:至,及 D.未尝不临文嗟悼 临:面对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②亦足以畅叙幽情

③及其所之既倦 ④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A.两个“以”相同,两个”之”字相同

B.两个“以”相同,两个”之”字不同

C.两个“以”不同,两个”之”字不同

D.两个“以”不同,两个”之”字相同

15.下列句子中句式和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3分)

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B.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C. 不能喻之于怀 D. 当其欣于所遇

16.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章前两段记叙兰亭聚会盛况,并写出与会者的深切感受。

B. 文章第三段,阐明作者对人生的看法,感慨人生短哲,盛事不常,紧承上文的“乐”

字,引发出种种感慨。

C. 文章对老庄这种思想的大胆否定,是难能可贵的,然后作者从由古到今的事实中做了进一步的推断:“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基于这种认识,所以才“列叙时人,录其所述”,留于后人去阅读。

D. 作者的感情由“乐”转为“痛”,由“痛”而转为“悲”,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

以至于最后难能自持。

17.翻译下面的句子。(12分)

(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3分)

(2)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3分)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3分)

(4)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3分)

参考答案

13. B和C(趣:趋向,取向。)

14. C(①和②中的 “以”分别是“介词,因”和“介词,用来”, ③和④中“之”分别是“动词,往,到达”和“助词,的”,所以都不相同。)

15. B(定语后置。其它三项都为状语后置。)

16. D(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而非难以自持。)

17.(1)众多贤才都会聚在(这里),年少的年老的都聚集在一起。(3分,“少长”和“咸”各1分,句意1分)

(2)用来放眼四望、舒展胸怀的(景观),完全可以穷尽视听的欢乐,实在是快乐啊。(3分,“极”和“信”各1分,句意1分)

(3)我本来就知道,把生和死看作一样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也是虚妄的。(3分,“一”和“齐”各1分,句意1分)

(4)即使时代不同情况不同,但人们产生情致的原因却是一样的。(所以,1分;致,1分;大意1分)

翻译:

永和九年,是癸丑之年,阴历三月初,(

会与会稽山阴之兰亭句式由小学生作文网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热门排行: 2016拜年词 好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