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运熙:平淡中自有丘壑多处引用王运熙自己的话,有何作用

时间:2025-01-13 20:26:20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好句 > :王运熙:平淡中自有丘壑多处引用王运熙自己的话,有何作用是由小学生作文网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王运熙:平淡中自有丘壑多处引用王运熙自己的话,有何作用的正文:

第一篇:《王运熙:平淡中自有丘壑 阅读答案》

王运熙:平淡中自有丘壑2月8日凌晨,著名文史专家、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王运熙平静地

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他所挚爱的研究,离开了他所牵挂的学生。王运熙1926年出生在江

苏省金山县,从小就爱好古典文学。后来,王运熙进入复旦大学中文系学习。毕业后成为陈

子展的助手。陈子展治学兼通新旧文学,目光宽广,思路开阔。他在和王运熙谈话时,滔滔

不绝,上起先秦汉魏,下逮现代的一些学者和作家。正是在这样一种名师云集、学术氛围浓

厚的情形下,王运熙走上了他的治学之路。从1978年到1996年退休,王运熙主持的语言文

学所集中了多位学科带头人,下设6个研究室,取得了很多学术成果,成为学术研究的重镇。

语文所成立以后,一个重要的成就就是完成了三卷本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编写。1983年

到1996年,王运熙又在原有基础上与顾易生共同主编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文学批评通史》

(七卷本),历时十余年,对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的研究更具系统性和完整性,把文学批评史

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高度。王运熙一生专注于学问,甘于淡泊,白首未改此心。他曾经说:

上海的大闸蟹很好吃,但不吃也无所谓;但不让我看书写书,那就一天也受不了。虽是玩笑,

却道出了他虽在陋巷却不改其乐的心境。王运熙赠给学生吴承学一本《文心雕龙探索》,他在

书的扉页题写治学自警语:全面观照,准确把握。正本清源,探明原貌。他的治学亦如此,

不求新、不求奇、不媚俗、不趋时,从文献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最平实的学问。在研

究《文心雕龙》时,王运熙的结论与北方一些学者,如,中华书局的周振甫,山东大学的陆

侃如、牟世金,西北师范大学的郭晋稀等几位先生的观点并不相同,在当时引起了争论。王

运熙认为《文心雕龙》是一部指导写作的书,并不是一部系统的文学理论著作和关学著作。

他以原著文本为研究的出发点,努力把握刘勰整个文学思想体系,避免先入为主,用现代文

学理论去套。因此得出的结论得到了许多研究者的认同,逐渐被大家接受并信服。王运熙先

生做学问有独到的见解却不故作高深,从不说过头话,都是结合实际来讲,这种做法让人十

分敬佩。国家图书馆原馆长、文心雕龙学会会长詹福瑞告诉记者。王运熙常为学生讲起近代

以来的学术流派,信古、疑古、释古三派中,他将自己定位为释古既不盲目信古,也不一味

疑古,而是在广泛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准确地分析、鉴定,恰切地评述、印证,最后得

出平实、适中的结论。创新在王运熙那里具有不同的含义求实即是创新。他认为古典文学研

究面对的是浩繁的历史材料,人们在面对这些材料时难免众说纷纭,其中便会夹杂很多误解,

而研究如果能够收集、整理、分析材料,还原历史本来面目,消除误解,这就是学术创新。

复旦大学教授、王运熙的弟子杨明告诉记者,王运熙一生孜孜不倦,只为求真求实。刘勰的

《文心雕龙》中风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如何理解众说纷纭。在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

年代前期,曾有过热烈的讨论,流行的学说认为风骨代表文章的内容、纯洁的思想、合乎道

德规范的情感和意志等。王运熙对材料进行穷尽性的搜集,然后条分缕析,最后得出结论:

刘勰所谓风骨,是指作品的艺术风貌、表现效果而言,不是就思想内容的高下邪正而言。 与

此相承,王运熙也澄清了当时对建安风骨的误解。很多学者认为,建安风骨主要是指那些表

现社会动乱、人民苦难的诗歌的思想内容。王运熙则认为,南朝人所说的建安风骨只是指建

气质类型

安诗文爽朗刚健的风貌。王运熙服膺《札记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

笃行之和《史记,五帝本纪赞》的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将其作为治学的座右铭。王运熙的

治学正是对这两句话的最好注解。不作惊人之语,无剑拔弩张之势。但他很了不起,了不起

就在于忠于学术,坚守学者的良心。杨明对王运熙的治学品行推崇有加。直到去世,王运熙

一直居住在上海火车站附近的一套48平方米的旧房子中,从1978年至今,已有四十余年,

每天都能听到火车进出的轰鸣声。正是在这间斗室,走出了我国文学学科第一位长江学者吴

承学,也培养出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一批中坚力量,其中很多已然成名成家。王运熙是在凌

晨离世的,一如往常一般平静。生如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恰可比拟。(1)下列对文

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王运熙从复旦大学毕业后,成为

陈子展的助手。陈子展博古通今,思路开阔,引领王运熙走上了治学之路,为他从事文学研

究打下了基础。B.文中提到周振甫、陆侃如、牟世金等先生,既为了说明王运熙的治学方法

与治学态度与众不同,同时也显示了他在文学研究方面的地位。C.从1978年到1996年1983

年到1996年从1978年至今等具体时间,使文中所述情况显得十分真实,突出了王运熙进行

学术研究的持久。D.王运熙说:上海的大闸蟹很好吃,但不吃也无所谓。表明他喜爱的是读

洗碗作文400字

书。他认为如果生活过于优越,就会影响学术研究,所以他乐居陋巷。E.生如夏花之绚烂,

死若秋叶之静美是王运熙先生的写照。夏花绚烂比喻他活着的时候贡献卓越,若秋叶静美是

说他去世时平静安然。(2)文中多处引用了王运熙自己的话以及他人对王运熙的评价,这样写

有哪些作用?(6分) (3)王运熙是怎样理解学术

创新的?文中谈到了他的哪些学术创新?请简要概括。(6分)

(4)本文的题目是王运熙:平淡中自有丘壑,你怎么理解平淡与有丘壑?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8分参考答案12(3)对学术创新的理解:求实即是创新,收集、整理、分析材料,还原历

史本来面目,消除误解,这就是学术创新。(2分)主要学术创新: ①对《文心雕龙》一书

的性质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王运熙认为《文心雕龙》是一部指导写作的书,并不是一部系统

的文学理论著作和美学著作。②对刘勰所谓的风骨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王运熙认为刘勰所谓

风骨,是指作品的艺术风貌、表现效果而言,不是就思想内容的高下邪正而言。③对建安风

骨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王运熙认为南朝人所说的建安风骨只是指建安诗文爽朗刚健的风貌。

(学术创新理解2分;后面三个例子及解说各2分,答出两个即可得满分。)12(4)平淡指

王运熙先生的为人和治学态度。①王运熙先生的为人,甘于淡泊,安贫乐道。②先生的治学

态度,不求新、不求奇、不媚俗、不趋时,从文献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最平实的学问。

(或:做学问有独到的见解却不故作高深,从不说过头话,都是结合实际来讲)(或:不作惊

人之语,无剑拔弩张之势)。(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有丘壑指王运熙先生各方面的成就巨

大。①学术贡献。主持语言文学所,先后编辑出版《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文学批评通史》,

把文学批评史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高度。②学术创新。忠于学术,对治学有自己的理解;对

一些学术问题有独到的见解,并产生很大的影响。③培养学生。培养出了我国文学学科第一

位长江学者吴承学,也培养出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一批中坚力量,其中很多已然成名成家。

(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4分。意思对即可)(共8分)

第二篇:《福建省师大附中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福建师大附中14-15学年度下学期期末暨模块考试卷

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满分成绩:15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命题说明

本卷分A、B两卷,A卷50分,为人教版语文选修课程“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模块学习测试卷;B卷100分,为高二下学期期末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综合测试卷。本学段除了“中外传记作品选读”,还穿插学习了语言文字运用的部分内容,并巩固了高中部分的背诵默写,因此A卷包含了名句名篇默写、传记作品阅读以及语言文字运用三个部分;而论述类文本阅读、文言文文本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及作文为能力测试,故放在B卷。

A卷(50分)

一、名句名篇默写(10分)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命制:备课组 审核:林维武

(1)《蜀道难》中用夸张手法描写手触星辰、呼吸紧张的句子是“ ”;摹写抚胸长叹动作细节的句子是“ ”。

(2)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 __ ,______ __”两句,写的是演奏正式开始之前的准备过程。

(3)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

(5)《荀子·劝学》篇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在《师说》篇中指出的“ , ”的观点是相同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5题。

王运熙:平淡中自有丘壑

2月8日凌晨,著名文史专家、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王运熙平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他所挚爱的研究,离开了他所牵挂的学生。

王运熙1926年出生在江苏省金山县,从小就爱好古典文学。后来,王运熙进入复旦大学中文系学习。毕业后成为陈子展的助手。陈子展治学兼通新旧文学,目光宽广,思路开阔。他在和王运熙谈话时,滔滔不绝,上起先秦汉魏,下逮现代的一些学者和作家。正是在这样一种名师云集、学术氛围浓厚的情形下,王运熙走上了他的治学之路。

从1978年到1996年退休,王运熙主持的语言文学所集中了多位学科带头人,下设6个研究室,取得了很多学术成果,成为学术研究的重镇。语文所成立以后,一个重要的成就就是完成了三卷本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编写。

1983年到1996年,王运熙又在原有基础上与顾易生共同主编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七卷本),历时十余年,对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的研究更具系统性和完整性,把文学批评史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王运熙一生专注于学问,甘于淡泊,白首未改此心。他曾经说:“上海的大闸蟹很好吃,但不吃也无所谓;但不让我看书写书,那就一天也受不了。”虽是玩笑,却道出了他虽在陋巷却不改其乐的心境。

王运熙赠给学生吴承学一本《文心雕龙探索》,他在书的扉页题写“治学自警语”:“全面观照,准确把握。正本清源,探明原貌。”他的治学亦如此,不求新、不求奇、不媚俗、不趋时,从文献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最平实的学问。在研究《文心雕龙》时,王运熙的结论与北方一些学者,如,中华书局的周振甫,山东大学的陆侃如、牟世金,西北师范大学的郭晋稀等几位先生的观点并不相同,在当时引起了争论。王运熙认为《文心雕龙》是一部指导写作的书,并不是一部系统的文学理论著作和美学著作。他以原著文本为研究的出发点,努力把握刘勰整个文学思想体系,避免先入为主,用现代文学理论去套。因此得出的结论得到了许多研究者的认同,逐渐被大家接受并信服。

“王运熙先生做学问有独到的见解却不故作高深,从不说过头话,都是结合实际来讲, 这种做法让人十分敬佩。”国家图书馆原馆长、文心雕龙学会会长詹福瑞告诉记者。

王运熙常为学生讲起近代以来的学术流派,信古、疑古、释古三派中,他将自己定位为释古——既不盲目信古,也不一味疑古,而是在广泛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准确地分析、鉴定,恰切地评述、印证,最后得出平实、适中的结论。

“创新”在王运熙那里具有不同的含义——求实即是创新。他认为古典文学研究面对的是浩繁的历史材料,人们在面对这些材料时难免众说纷纭,其中便会夹杂很多误解,而研究如果能够收集、整理、分析材料,还原历史本来面目,消除误解,这就是学术创新。

复旦大学教授、王运熙的弟子杨明告诉记者,王运熙一生孜孜不倦,只为求真求实。刘勰的《文心雕龙》中“风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如何理解众说纷纭。在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前期,曾有过热烈的讨论,流行的学说认为“风骨”代表“文章的内容”、“纯洁的思想”、“合乎道德规范的情感和意志”等。王运熙对材料进行穷尽性的搜集,然后条分缕析,最后得出结论:刘勰所谓风骨,是指作品的艺术风貌、表现效果而言,不是就思想内容的高下邪正而言。

与此相承,王运熙也澄清了当时对建安风骨的误解。很多学者认为,建安风骨主要是指那些表现社会动乱、人民苦难的诗歌的思想内容。王运熙则认为,南朝人所说的建安风骨只是指建安诗文爽朗刚健的风貌。

王运熙服膺《札记〃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和《史记〃五帝本纪赞》的“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将其作为治学的座右铭。王运熙的治学正是对这两句话的最好注解。

“不作惊人之语,无剑拔弩张之势。但他很了不起,了不起就在于忠于学术,坚守学者的良心。”杨明对王运熙的治学品行推崇有加。

直到去世,王运熙一直居住在上海火车站附近的一套48平方米的旧房子中,从1978年至今,已有四十余年,每天都能听到火车进出的轰鸣声。正是在这间斗室,走出了我国文学学科第一位长江学者吴承学,也培养出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一批中坚力量,其中很多已然成名成家。

王运熙是在凌晨离世的,一如往常一般平静。“生如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恰可比拟。

(节选自2014年2月22日《中国教育报》)

2.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王运熙从复旦大学毕业后,成为陈子展的助手。陈子展博古通今,思路开阔,引领王运熙走上了治学之路,为他从事文学研究打下了基础。

B.文中提到周振甫、陆侃如、牟世金等先生,既为了说明王运熙的治学方法与治学态度 与众不同,同时也显示了他在文学研究方面的地位。

C.“从1978年到1996年”“1983年到1996年”“从1978年至今”等具体时间,使文中所述情况显得十分真实,突出了王运熙进行学术研究的持久。

D.王运熙说:“上海的大闸蟹很好吃,但不吃也无所谓。”表明他喜爱的是读书。他认为如果生活过于优越,就会影响学术研究,所以他乐居陋巷。

E.“生如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是王运熙先生的写照。夏花绚烂比喻他活着的时候贡献卓越,若秋叶静美是说他去世时平静安然。

3.文中多处引用了王运熙自己的话以及他人对王运熙的评价,这样写有哪些作用?(6分)

4.王运熙是怎样理解“学术创新”的?文中谈到了他的哪些学术创新?请简要概括。(6分)

5.本文的题目是“王运熙:平淡中自有丘壑”,你怎么理解王运熙先生的“平淡”与“有丘壑”?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8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

6.下列句子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商海沉浮,胜败乃兵家常事。可在商业世界的惊涛骇浪中,迷失自己航线的企业不计其数,而能够穿越风暴奇迹般地起死回生的,却屈指可数。

B.虽然还处乍暖还寒时节,但追逐潮流的时尚人士,早已纷纷身着奇装异服,追逐属于自己的那份独特美,酝酿出春季的风情。

C.改革换来了经济的飞速发展,却让环境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如果有一天,人们司空见惯了绵延不散的雾霾,那我们还如何走出这令人窒息的污染围城?

D.每次医改都会历经一个反复论证的过程。步子迈大了,要提防摔倒;步子迈小了,又体现不出改革的意义。这种患得患失的谨严态度也是为了更好地对患者负责。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由于旅游市场的进一步规范和接待条件的不断改善,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旅游目的地国家。

B.质检总局近期组织进行了本年度第三次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共抽查了22个省的360个加油站销售的360种车用汽油产品。

C.此次检测将通过居民的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及健康体检,引导居民合理饮食,最大限度地降低与营养相关的慢性病的发病。

D.由于各方面因素,包括自然灾害比较多,需求比较旺盛,美元贬值,影响到国际市场的石油、农产品、粮食、棉花等价格上涨。

8.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在现代技术的作用之下,人们被抛进了陌生的城

市, 。 , 。 。

, ,“利”字当头,除此之外,全是鬼话。作为物化社会中的我们的确需要多一份清醒,多一份守望。只有这样,走出物化时代和交际物化危机,才具有现实的可能性。

①把交往的对象仅仅当作工具来满足自己的自利目的

②除此之外,人性物化也是交际物化的原因之一

③在物欲主义、享乐主义思想的影响下

④“陌生化”、“我是谁”是生活的普遍感觉

⑤交际的唯一目的就可能变为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

⑥由于没有传统的熟人社会的舆论和风俗等制约

A.④⑥⑤②③① B. ②③①⑥⑤④ C. ①⑥⑤④②③ D. ②③④⑥⑤①

9.仔细观察下面这幅漫画,回答下列问题。(6分)

(1)用简要文字介绍这幅漫画,不超过80个字。(3分)

(2)写出这幅漫画的寓意,不超过40个字。(3分)

B卷(100分)

四、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我国的烹饪技术讲究食医结合,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

香、味”俱全,有五味调和的境界说。

古代的中国人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甚至加工烹饪食物也要考虑到季节、气候等因素。在《礼记〃月令》中就有明确的记载,如春“行夏令”“行秋令”“行冬令”必有天殃;孔子说的“不食不时”,包含有两重意思,一是定时吃饭,二是不吃反季节食品;西汉时,皇宫中便开始用温室种植“葱韭菜茹”,这种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的确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

“阴阳五行”说是传统思想所设定的世界模式,也被认为是宇宙规律。制作饮食的烹饪必然也要循此规律。因此,不仅把味道分为五种,并产生了“五味”说,而且还削足适履地把为数众多的谷物、畜类、蔬菜、水果分别纳入“五谷”“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更令人惊奇的是还有“凡饮,养阳气也;凡食,养阴气也”(《礼记》),并认为只有饮和食与天地阴阳互相协调,这样才能“交与神明”,上通于天,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这种说法被后来的道教所继承,成为他们饮食理论的一个出发点,如认为吃食物是增加人体阴气的,如“五谷充体而不能益寿”“食气者寿”等,要修炼、要获得阳气就要尽量少吃、最佳境界是不吃,走“辟谷”的境界。

“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的审美理想。这个“中”指恰到好处,合乎度。“和”不是“同”,是建立在不同意见的协调的基础上的。因此中国哲人认为天地万物都在“中和”的状态下找到自己的位置以繁衍发育。这种通过协调而实现“中和之美”的想法是在上古烹调实践与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产生的,而反过来又影响了人们的整个的饮食生活。

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研究中国人的饮食生活不仅是研究中国文化的必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成为研究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

10.下列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产生的。如阴阳五行哲学思想、中医营养摄生学说、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等。

B.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绵延了170多万年,分为了四个发展阶段,风味流派繁多,有“烹饪王国”的美誉。

C.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区域文化,它在饮食文化的多个方面影响了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D.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研究中国饮食文化甚至可以成为研究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

11.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3分)

A.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中国的烹饪技术讲究食医结合,食物要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作用。

B.我国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要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

C.孔子说的“不食不时”,是说不吃反季节食品和定时吃饭的意思。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

D.中国人在饮食上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加工食物时要考虑季节、气候的因素。

1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制作饮食的烹饪遵循了“阴阳五行”规律,不仅产生了“五味”说,而且把谷物、畜类、蔬菜、水果分别纳入“五谷”“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

第三篇:《吉林省汪清县第六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吉林省汪清县第六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一、古代诗文阅读(43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杨惟中,字彦诚,弘州人。金末,以孤童子事太宗,知读书,有胆略,太宗器之。年二十,奉命使西域三十余国,宣畅国威,敷布政条,俾皆籍户口属吏,乃归,帝于是有大用意。

皇子阔出伐宋,命惟中于军前行中书省事。克宋枣阳、光化等军,光、随、郢、复等州,及襄阳、德安府,凡得名士数十人,收伊、洛诸书送燕都,立宋大儒周敦颐祠,建太极书院,延儒士赵复、王粹等讲授其间,遂通圣贤学,慨然欲以道济天下。拜中书令,太宗崩,太后称制,惟中以一相负任天下。 定宗即位,平阳道断事官斜彻横恣不法,诏惟中宣慰,惟中按诛之。金亡,其将武仙溃于邓州,余党散入太原、真定间,据大明川,用金开兴年号,众至数万,剽掠数千里。诏会诸道兵讨之,不克。惟中仗节开谕,降其渠帅,余党悉平。 申、裕、嵩、汝、蔡、息、毫、颍诸州。初灭金时,以监河桥万户刘福为河南道总管,福贪鄙残酷,虐害遗民二十余年。惟中至,召福听约束,福称疾不至。惟中设大梃于坐,复召之,福不得已,以数千人拥卫见惟中,惟中即握大梃击仆之。数日福死,河南大治。迁陕右四川宣抚使。时诸军帅横侈病民,郭千户者尤甚,杀人之夫而夺其妻,惟中戮之以徇,关中肃然。语人曰:“吾非好杀,国家纲纪不立,致此辈贼害良民,无所控告,虽欲不去,可乎?”

岁己未,世祖总统东师,奏惟中为江淮京湖南北路宣抚使,俾建行台,以先启行,宣布恩信,蒙古、汉军诸帅并听节制。师还,卒于蔡州,年五十五。

(节选自《元史•杨惟中传》)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宪宗即位/世祖以太弟镇金莲川/得开府/专封拜乃立河南/道经略司于汴梁/奏惟中等为使

B.宪宗即位/世祖以太弟镇金莲川/得开府/专封拜/乃立河南道经略司/于汴梁奏惟中等为使

C.宪宗即位/世祖以太弟镇金莲川/得开府/专封拜乃立河南道/经略司于汴梁/奏惟中等为使

D.宪宗即位/世祖以太弟镇金莲川/得开府/专封拜/乃立河南道经略司于汴梁/奏惟中等为使

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崩”指帝王和王后的死。而诸侯死曰薨,大夫曰不禄,士死曰卒,庶人曰死。

B.“称制”指君主制时代在嗣君年幼、无法亲自听政的时候,由皇后、皇太后或太皇太后等女性统治者代理皇帝执掌国政。

C.“仗节”是手执符节的意思,古代在大臣出使或者大将出师的时候,皇帝授予他们符节,以此作为凭证和权力的象征。

D.“屯田”是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通过这种形式朝廷可以取得一些军饷和税粮。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杨惟中有胆有才,深受朝廷器重。他二十岁即被派往西域,圆满完成使命;晚年担任江淮京湖南北路宣抚使,蒙、汉军队将帅都归他指挥管辖。

B. 杨惟中保护文脉,重视文化建设。元军占领宋朝枣阳等地后,他搜罗当地名士和儒学著作,为宋代大儒周敦颐立祠,建立太极书院,弘扬儒学。

C.杨惟中惩恶保民,决不姑息迁就。河南道总管刘福贪婪残酷,残害百姓,杀人之夫而夺其妻,杨惟中将其处死,河南由此清明安定了。

D. 杨惟中大智大勇,善于招降安抚。金朝余党大肆作乱,朝廷会集各道的兵力征讨却没能取胜,他前往劝谕,劝降了他们的首领,余党都被平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延儒士赵复、王粹等讲授其间,遂通圣贤学,慨然欲以道济天下。(5分)

(2)吾非好杀,国家纲纪不立,致此辈贼害良民,无所控告,虽欲不去,可乎?(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2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5~6题。

画 眉 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5、本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6分)

6、从诗中能领悟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写月亮升起后,对游人依依眷恋,脉脉含情,实则是游人对明月的喜爱的句子:

, 。《赤壁赋》

(2)

“ , 。”是《琵琶行》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

女感情的共鸣。《琵琶行》

(3)荀子《劝学》中

“ , ”,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劝学》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王运熙:平淡中自有丘壑 2月8日凌晨,著名文史专家、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王运熙平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他所挚爱的研究,离开了他所牵挂的学生。

王运熙1926年出生在江苏省金山县,从小就爱好古典文学。后来,王运熙进入复旦大学中文系学习。毕业后成为陈子展的助手。陈子展治学兼通新旧文学,目光宽广,思路开阔。他在和王运熙谈话时,滔滔不绝,上起先秦汉魏,下逮现代的一些学者和作家。正是在这样一种名师云集、学术氛围浓厚的情形下,王运熙走上了他的治学之路。

从1978年到1996年退休,王运熙主持的语言文学所集中了多位学科带头人,下设6个研究室,取得了很多学术成果,成为学术研究的重镇。语文所成立以后,一个重要的成就就是完成了三卷本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编写。

1983年到1996年,王运熙又在原有基础上与顾易生共同主编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七卷本),历时十余年,对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的研究更具系统性和完整性,把文学批评史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王运熙一生专注于学问,甘于淡泊,白首未改此心。他曾经说:“上海的大闸蟹很好吃,但不吃也无所谓;但不让我看书写书,那就一天也受不了。”虽是玩笑,却道出了他虽在陋巷却不改其乐的心境。 王运熙赠给学生吴承学一本《文心雕龙探索》,他在书的扉页题写“治学自警语”:“全面观照,

准确把握。正本清源,探明原貌。”他的治学亦如此,不求新、不求奇、不媚俗、不趋时,从文献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最平实的学问。在研究《文心雕龙》时,王运熙的结论与北方一些学者,如,中华书局的周振甫,山东大学的陆侃如、牟世金,西北师范大学的郭晋稀等几位先生的观点并不相同,在当时引起了争论。王运熙认为《文心雕龙》是一部指导写作的书,并不是一部系统的文学理论著作和关学著作。他以原著文本为研究的出发点,努力把握刘勰整个文学思想体系,避免先入为主,用现代文学理论去套。因此得出的结论得到了许多研究者的认同,逐渐被大家接受并信服。王运熙:平淡中自有丘壑多处引用王运熙自己的话,有何作用

“王运熙先生做学问有独到的见解却不故作高深,从不说过头话,都是结合实际来讲, 这种做法让人十分敬佩。”国家图书馆原馆长、文心雕龙学会会长詹福瑞告诉记者。

王运熙常为学生讲起近代以来的学术流派,信古、疑古、释古三派中,他将自己定位为释古——既不盲目信古,也不一味疑古,而是在广泛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准确地分析、鉴定,恰切地评述、印证,最后得出平实、适中的结论。

“创新”在王运熙那里具有不同的含义——求实即是创新。他认为古典文学研究面对的是浩繁的历史材料,人们在面对这些材料时难免众说纷纭,其中便会夹杂很多误解,而研究如果能够收集、整理、分析材料,还原历史本来面目,消除误解,这就是学术创新。

复旦大学教授、王运熙的弟子杨明告诉记者,王运熙一生孜孜不倦,只为求真求实。刘勰的《文心雕龙》中“风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如何理解众说纷纭。在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前期,曾有过热烈的讨论,流行的学说认为“风骨”代表“文章的内容”、“纯洁的思想”、“合乎道德规范的情感和意志”等。王运熙对材料进行穷尽性的搜集,然后条分缕析,最后得出结论:刘勰所谓风骨,是指作品的艺术风貌、表现效果而言,不是就思想内容的高下邪正而言。

与此相承,王运熙也澄清了当时对建安风骨的误解。很多学者认为,建安风骨主要是指那些表现社会动乱、人民苦难的诗歌的思想内容。王运熙则认为,南朝人所说的建安风骨只是指建安诗文爽朗刚健的风貌。

王运熙服膺《札记•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和《史记,五帝本纪赞》的“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将其作为治学的座右铭。王运熙的治学正是对这两句话的最好注解。 “不作惊人之语,无剑拔弩张之势。但他很了不起,了不起就在于忠于学术,坚守学者的良心。”杨明对王运熙的治学品行推崇有加。

直到去世,王运熙一直居住在上海火车站附近的一套48平方米的旧房子中,从1978年至今,已有四十余年,每天都能听到火车进出的轰鸣声。正是在这间斗室,走出了我国文学学科第一位长江学者吴承学,也培养出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一批中坚力量,其中很多已然成名成家。

王运熙是在凌晨离世的,一如往常一般平静。“生如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恰可比拟。 (节选自2014年2月22日《中国教育报》)

8、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6分)

A.文中提到周振甫、陆侃如、牟世金等先生,既为了说明王运熙的治学方法与治学态度与众不同,同时也显示了他在文学研究方面的地位。

B.王运熙从复旦大学毕业后,成为陈子展的助手。陈子展博古通今,思路开阔,引领王运熙走上了治学之路,为他从事文学研究打下了基础。

C.“从1978年到1996年”“1983年到1996年”“从1978年至今”等具体时间,使文中所述情况显得十分真实,突出了王运熙进行学术研究的持久。

D.王运熙说:“上海的大闸蟹很好吃,但不吃也无所谓。”表明他喜爱的是读书。他认为如果生活过于优越,就会影响学术研究,所以他乐居陋巷。

E.“生如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是王运熙先生的写照。夏花绚烂比喻他活着的时候贡献卓越,若秋叶静美是说他去世时平静安然。王运熙:平淡中自有丘壑多处引用王运熙自己的话,有何作用

9、文中多处引用了王运熙自己的话以及他人对王运熙的评价,这样写有哪些作用?(8分)

10、王运熙是怎样理解“学术创新”的?文中谈到了他的哪些学术创新?请简要概括。(8分)

11、本文的题目是“王运熙:平淡中自有丘壑”,你怎么理解“平淡”与“有丘壑”?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8分)

三、语言基础知识及运用(23分)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真正的读书,需要一种不急不躁、不愠不火的从容心境。在淡泊的氛围中,上溯远古、下及未来,....

含英咀华,沉思遐想,思绪跟随古色古香的书味尽情飞翔,内心就会进入一种清静、清幽的幸福境界。 B、曾几何时,我们崇拜美国式的消费方式。今天,这一切终于在金融危机来临的时候颠覆了,美国金融危机给我们上了一课。相比美国人,中国人一直生活得谨小慎微,总是在不停积蓄着,以备不时之需。 ....

C、村言俚语同样存在微言大义,作为识字不多的农村老太太,景海鹏之母仍毫不犹豫地将亲手哺育的....

儿子,分为“自己的儿子”与“国家的儿子”,并将感情天平倾向后者,支持海鹏投身航天事业。 D、近日,五风十雨的天气让河北省城不少的树木遭了殃,倾斜、倒伏甚至折断的现象频频发生。为此,....

石市园林绿化管理处迅速启动了园林防洪抢险紧急预案,派出的园林抢险队,驾着吊车、铲车、运输车,上街清理被大风刮倒的树木。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针对教育资源非均衡分布的情况,教育部提出了“就近入学”的办法,本意是为了促进教育公平,然而始料未及的是学区房竟然疯狂上涨,“就近入学”大有“价高者得”的趋势。

B、日子总是像指尖滑过的细沙,在不经意间悄然滑落。那些往日的忧愁和误会,在似水流年的涤荡下随波轻轻地逝去,而留下的欢乐和笑靥就在记忆深处越发历久弥新。

C、“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两句诗正是苏东坡因仕途坎坷欲避世遁俗,又因不忘国运民生最终没能归隐山林的真实写照。

D、鉴于《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对普通市民比较陌生,我市相关部门加大了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以便顺利推进登记工作。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人生就像一场漫长的马拉松,每个人都是其中的一名运动员。 , , 。 , , ,否则就会很累,很难。

①也不必担心输在了起跑线上,就一定赶不上前面的选手

②但你必须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方式,并坚持不懈地跑下去

③因此,不能苛求自己一定跑在前面

④由于每个人基础不同,素质不同,训练方式不同

⑤只要我们不断地拼搏,朝着预定的目标迈进,就一定离目标越来越近

⑥才能更好地跑完全程

A、③④②⑤①⑥ B、④③⑤⑥②①

C、④③①⑤②⑥ D、③④②⑥①⑤

15、最近高二某班准备组织一次以“语文与生活”为主题的班会,请你在黑板上写两句话,以彰显主题,营造气氛。要求:①两句话句子结构大体一致;②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6分)

16、阅读下面一段文字,以“遵义海龙囤遗址”为开头,概括文段主要内容。要求:①要点齐全;②不超过50字。(8分)

7月4日电 位于今天贵州遵义市郊的巨型军事城堡海龙囤,是一段历史传奇活生生的见证。7月4 日,在德国波恩举行的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海龙囤作为中国三大土司遗址之一“申遗”成功(另两处为湖南永顺彭氏老司城遗址和湖北咸丰唐崖覃氏土司城址)。这是中国申报成功的第48处世界遗产。

作为国内已发现的历史最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土司城堡,由于地处黔西北交通不便的绵延大山中,知道海龙囤的人不多,不过这也使得它漫长的城墙、雄伟的关隘、古老的石道、倾圮的宫殿等,都还保持着明代的样貌。自元代建立土司制度以“羁縻”西南少数民族政权,历经明清两代漫长、艰难而血腥的“改土归流”,至新中国成立,土司制度最终消亡,有700年的历史。遵义也因此成为有两个不同项目分别成为世界自然遗产(赤水丹霞地貌)和文化遗产的城市。

四、作文(6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一个游客去波罗的海海滨度假,找到一处房屋,打算同房东——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签下租房合同。老人劝他不妨先试住几天,看究竟合适不合适,再作决定。游客住下后感到很满意。到第5天,将要签合同时,却发生了一点意外:一个精美的玻璃杯被他不小心打碎了。他有些忐忑不安地打电话告诉了老人,老人说:“不要紧,你又不是故意的,我过来签合同时再拿一个来。”游客把碎玻璃和屋里的其他垃圾打扫了。不久,老人来了,进屋后就问:“玻璃杯碎片呢?”游客回答说,己装进垃圾袋,放到门外了。老人赶紧出门,打开垃圾袋看过后,脸色凝重地对游客说:“对不起,我不再把房子租給你了。”

然后,老人仔细地将玻璃碎片一一捡了出来,放入另一个垃圾袋,写上:“玻璃碎片,危险!”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第四篇:《广东省广州市广雅中学2015-2016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卷(含解析)》

广州市广雅中学2015-2016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7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校名、姓名、考号、座位号等相

关信息填写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山水诗考略

中国古典山水诗究竟源于何时?近人范文澜说:“写作山水诗起自东晋初庾阐诸人。”这话不无根据,写作山水诗形成一种潮流、一种时尚,的确是在东晋时期,《兰亭集》就是一个突出的例证。

东晋出现大量的山水诗,主要是纷乱的国情使然。东迁的文士几乎都有“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慨叹,加上受政治暴力和军事暴力的迫害,失落感愈来愈沉重。从清丽无比的江南山水风物中寻求抚慰和解脱,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于是流连山水,写作山水诗便相因成习,以至蔚然成风。另外,在新的哲学思潮如玄学的冲击下,汉朝以来“罢黜百家,独尊孔子”的思想控制日趋软弱松弛,于是出现“越名教而任自然”(嵇康)、“法自然而为化”(阮籍)之类的主张。“自然”指宇宙自然规律,岿然不动的山和变动不居的水,则最充分、最完美地体现了这种规律,也就成了师法的对象,成了精神力量不竭的泉源。

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所谓“知者”,就是智慧之人;“仁者”则是仁义之人。为什么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朱熹的解释是:“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原来,知者、仁者的品德情操与山水的自然特征和规律性具有某种类似性,因而产生乐水乐山之情。

另外,与山水亲近还可丰富知识,培养和提高审美情趣以及模山范水的能力。古今诗文大家、艺术巨匠大抵都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经历。“读万卷书”正好可以弥补“行万里路”的不足。由于受种种条件的限制,人们无法遍览全国各地的山水胜迹,便可持山水诗集为“卧游”之具,作纸上的观瞻。这间接得到的知识和印象,与亲身所历、亲目所见自然隔了一层,但收获往往更快捷,也更精粹。

好的山水诗总是包涵着作者深刻的人生体验,不单是模山范水而已。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以理势入诗,兼有教化和审美的双重功能,它表现出的求实态度和奋进精神,对读者无疑是有力的鞭策和激励。又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除生动再现山林特有的幽静氛围,还揭示了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显然有启迪智慧、拓展襟怀的作用。

优秀的山水诗大都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征。所谓“诗中有画”,就是用画笔般的诗句把山水风物中精深微妙的蕴涵点染出来,使读者获得直接的审美感受。如孟浩然

《秋登万山寄张五》把登高的“怡悦”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其中有诗人自己登山的身影,有想象中北山隐者张五的怡悦之情,还有阔远的视野以及闪烁于其间的种种景物。它的突出特点就是表现在一个“远”字上,用远景烘托远意。“远意”没有明说,只是影影绰绰地表现在“心随雁飞灭”的描摹上。勾画远景的笔墨也不多,却很有层次,显示出和谐的韵律与虚静阔远的美,像“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清新淡远,与隐者(包括诗人自身)恬淡高远的情趣相表里,几乎达到天然淡泊的完美境界。

(选自袁行霈《盛唐的山水诗》,有删节)

1.下列对“山水诗”形成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东晋时“山河之异”的国情,政治暴力和军事暴力的迫害使文人产生了强烈的失落感。

B.清丽自然的山水风物,能给文人带来精神上的抚慰,使其暂时脱离现实,得到安宁。

C.“山水诗”中的山、水,虽与亲身见闻的大自然有间隔,但收获却更加快捷、直接。

D.儒家思想控制的走弱,文人的思想走向多元,“法自然而为化”等思想引领文学创作。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在经过对他人研究成果的考量和寻找文献资料求证之后,作者理性地接受了中国古典山水诗起源于东晋的说法。

B.山水的自然特性和规律性与“知者”“仁者”的品德情操具有相似性,这让诗人很容易在自然山水中找到精神寄托。

C.受限于种种条件,人们无法遍览山水胜迹,所以古今诗文大家大抵都用“读万卷书”来弥补“行万里路”的不足。

D.优秀的山水诗,不但能够模山范水,还具备让读者在增长见识的同时,提升审美能力和感受人生智慧的功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以理入诗,诗人个人的人生体验在诗句中升华成了具有启迪智慧的教化原理,实现了诗歌的社会功效,广为传诵。

B.“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情入诗,诗人写出了山林特有的幽静,更巧妙地展现了“静”与“闹”这一对矛盾对立关系在审美过程中的统一。

C.“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以景入诗,诗人很有层次地描绘出了远树、江畔沙洲的虚静阔远之美,将隐者的情趣融化在天然淡泊的境界之中。

D.“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是山水诗的特征,“心随雁飞灭”“江畔洲如月”等诗句均点染了山水风物的精深微妙,一切历历在目,读之如在画中。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商隐,字义山,怀州河内人。曾祖叔恒,年十九登进士第,位终安阳令。祖俌,位终邢州录事参军。父嗣。

商隐幼能为文。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

与诸子游。楚镇天平、汴州,从为巡官,岁给资装,令随计上都。开成二年,方登进士第,....释褐秘书省校书郎,调补弘农尉。会昌二年,又以书判拔萃。 ..

王茂元镇河阳,辟.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德裕与李宗闵、杨嗣复、令狐楚大相雠怨。商隐既为茂元从事,宗闵党大薄之。时令狐楚已卒,子绹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俄而茂元卒,来游京师,久之不调。会给事中郑亚廉察桂州,请为观察判官、检校水部员外郎。大中初,白敏中执政,令狐绹在内署,共排李德裕逐之。亚坐德裕党,亦贬循州刺史。商隐随亚在岭表累载。

三年入朝,京兆尹卢弘正奏署掾曹,令典笺奏。明年,令狐绹作相,商隐屡启陈情,绹不之省。弘正镇徐州,又从为掌书记。府罢入朝,复以文章干绹,乃补太学博士。会河南尹柳仲郢镇东蜀,辟为节度判官、检校工部郎中。大中末,仲郢坐专杀左迁,商隐废罢,还郑州,未几病卒。

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与太原温庭筠、南郡段成式齐名,时号“三十六体”。文思清丽,庭筠过之。而俱无持操,恃才诡激,为当涂者所薄。名宦不进,坎壈终身。

(节选自《旧唐书》)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

B.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

C.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

D.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有关端午节的诗句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弱冠”,古代男子十五岁行成年加冠之礼,叫“及冠”,因未及壮年,故称弱冠。

B.“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C.“释褐”指脱去平民穿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担任官职。

D.“辟”是指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商隐自幼能写一手好文章,因为年少英俊,又颇有文才,所以得到了当时镇守河阳的令狐

楚的赏识和礼遇。

B.李商隐多次以文章求取功名,其中一次是他辞去徐州府职入朝,又以文章拜谒令狐楚,从而

被补为太学博士。

C.李商隐先得到令狐楚的礼遇,并随之为官;后来又为王茂元干事,两方面有仇,所以被李宗

闵一派看不起。

D.李商隐擅长写古文,但不喜欢讲究对仗,后来得到了令狐楚指点,从那时起他才开始写今体

带对偶的奏章。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那一刻几分甜蜜在心头

(1)仲郢坐专杀左迁,商隐废罢,还郑州,未几病卒。(4分)

(2)而俱无持操,恃才诡激,为当涂者所薄。名宦不进,坎壈终身。(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8-9题。(11分)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注】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

因党争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

8.柳诗的“割”字和李诗的“绕”字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它们好在哪里?(6分)

9.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说明。(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商隐在《锦瑟》中运用典故写梦迷和冤情,以此来表达内心世界的悲戚与怨愤

的诗句是“ , ”。

(2)苏轼在《赤壁赋》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人生短暂、渺小的诗句是

“,”。

(3)陆游在《游山西村》一诗中,表现村中热闹景象、民风淳朴的语句是

“,”。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25分)

王运熙:平淡中自有丘壑

2月8日凌晨,著名文史专家、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王运熙平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他所挚爱的研究,离开了他所牵挂的学生。

王运熙1926年出生在江苏省金山县,从小就爱好古典文学。后来,王运熙进入复旦大学中文系学习。毕业后成为陈子展的助手。陈子展治学兼通新旧文学,目光宽广,思路开阔。他在和王运熙谈话时,滔滔不绝,上起先秦汉魏,下逮现代的一些学者和作家。正是在这样一种名师云集、学术氛围浓厚的情形下,王运熙走上了他的治学之路。

从1978年到1996年退休,王运熙主持的语言文学所集中了多位学科带头人,下设6个研究室,取得了很多学术成果,成为学术研究的重镇。语文所成立以后,一个重要的成就就是完成了三卷本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编写。

1983年到1996年,王运熙又在原有基础上与顾易生共同主编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七卷本),历时十余年,对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的研究更具系统性和完整性,把文学批评史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王运熙一生专注于学问,甘于淡泊,白首未改此心。他曾经说:“上海的大闸蟹很好吃,

但不吃也无所谓;但不让我看书写书,那就一天也受不了。”虽是玩笑,却道出了他虽在陋巷却不改其乐的心境。

王运熙赠给学生吴承学一本《文心雕龙探索》,他在书的扉页题写“治学自警语”:“全面观照,准确把握。正本清源,探明原貌。”他的治学亦如此,不求新、不求奇、不媚俗、不趋时,从文献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最平实的学问。在研究《文心雕龙》时,王运熙的结论与北方一些学者,如,中华书局的周振甫,山东大学的陆侃如、牟世金,西北师范大学的郭晋稀等几位先生的观点并不相同,在当时引起了争论。王运熙认为《文心雕龙》是一部指导写作的书,并不是一部系统的文学理论著作和美学著作。他以原著文本为研究的出发点,努力把握刘勰整个文学思想体系,避免先入为主,用现代文学理论去套。因此得出的结论得到了许多研究者的认同,逐渐被大家接受并信服。

“王运熙先生做学问有独到的见解却不故作高深,从不说过头话,都是结合实际来讲,这种做法让人十分敬佩。”国家图书馆原馆长、文心雕龙学会会长詹福瑞告诉记者。

王运熙常为学生讲起近代以来的学术流派,信古、疑古、释古三派中,他将自己定位为释古——既不盲目信古,也不一味疑古,而是在广泛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准确地分析、鉴定,恰切地评述、印证,最后得出平实、适中的结论。

“创新”在王运熙那里具有不同的含义——求实即是创新。他认为古典文学研究面对的是浩繁的历史材料,人们在面对这些材料时难免众说纷纭,其中便会夹杂很多误解,而研究如果能够收集、整理、分析材料,还原历史本来面目,消除误解,这就是学术创新。王运熙:平淡中自有丘壑多处引用王运熙自己的话,有何作用

复旦大学教授、王运熙的弟子杨明告诉记者,王运熙一生孜孜不倦,只为求真求实。刘勰的《文心雕龙》中“风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如何理解众说纷纭。在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前期,曾有过热烈的讨论,流行的学说认为“风骨”代表“文章的内容”、“纯洁的思想”、“合乎道德规范的情感和意志”等。王运熙对材料进行穷尽性的搜集,然后条分缕析,最后得出结论:刘勰所谓风骨,是指作品的艺术风貌、表现效果而言,不是就思想内容的高下邪正而言。

与此相承,王运熙也澄清了当时对建安风骨的误解。很多学者认为,建安风骨主要是指那些表现社会动乱、人民苦难的诗歌的思想内容。王运熙则认为,南朝人所说的建安风骨只是指建安诗文爽朗刚健的风貌。

王运熙服膺《札记·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和《史记·五帝本纪赞》的“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将其作为治学的座右铭。王运熙的治学正是对这两句话的最好注解。

“不作惊人之语,无剑拔弩张之势。但他很了不起,了不起就在于忠于学术,坚守学者的良心。”杨明对王运熙的治学品行推崇有加。

直到去世,王运熙一直居住在上海火车站附近的一套48平方米的旧房子中,从1978年至今,已有四十余年,每天都能听到火车进出的轰鸣声。正是在这间斗室,走出了我国文学学科第一位长江学者吴承学,也培养出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一批中坚力量,其中很多已然成名成家。

王运熙是在凌晨离世的,一如往常一般平静。“生如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恰可比拟。

(节选自2014年2月22日《中国教育报》)

1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王运熙从复旦大学毕业后,成为陈子展的助手。在博古通今、思路开阔的导师的引领下,王

运熙走上了治学之路,开始了他的文学研究。

B.文中提到周振甫、陆侃如、牟世金等先生,既为了说明王运熙的治学方法与治学态度

第五篇:《2015届石家庄市高中毕业班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参考答案》

2015届石家庄市高中毕业班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参考答案(2015-5-7)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B(周朴园的话是说谎,是歪曲,不属于春秋笔法。)

2B(董仲舒是第一个结合《春秋》解说春秋笔法的人,左丘明只是做了精当的概括,并未解说。另外原文说的是“我们只能看到他思考问题的结果,而看不到他思考问题的过程,因而“春秋笔法”这个时期还显得有些朦胧”,选项犯了颠倒因果的错误。)

3C(使“乱臣贼子”害怕,是孔子写《春秋》的目的,而不是“春秋笔法”的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4 B(偃蹇:不顺利,困顿。)

5 D(《论语》不是“六经”)

6 A(名闻四方是弱冠之时。强加因果。)

7(1)其他的官吏(借此机会)横征暴敛(急于敛财),百姓难以忍受。曾巩则事先(提前)筹划安排(分别处理)部队突然聚集时的吃住问题,军队离开,城乡的百姓都不知道。(暴诛亟敛、堪、区处、市里各1分,句意1分。共5分)

(2)曾巩让僧徒们互相选择、推荐担任主守的人,将推选的人记录在册,按照次序补缺。

(俾、推择、识、以次各1分,句意1分。共5分)

8. 赏析“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两句的妙处。(5分)

①描写了想象中朋友在旅途品尝美食、回家后享受儿女团聚的天伦之乐的情景。(2分)

②运用想象与列锦的手法(众多的名词意象组合),强化了江上品美味、家中团聚的画面感,情感由送别的悲伤转为对朋友的美好祝福,含蓄地表达了情感。(3分)

(意思对即可,共5分。)

9. 词的下阕表达了词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①激励友人奋进,称赞他的才能,希望他得到重用,到玉殿为皇帝起草制诏;

②壮志难酬的苦闷,自己不能去朝天,依然愁肠满怀,借酒浇愁。

③杀敌报国的渴望,有为国效力的壮志豪情,而梦中才有执弓弦驰骋战场的场景。

10.(1)(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2)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1)选A给3分,选C给2分,选B给1分。(B项不准确,作者以“倒插门”为题,确有引起读者注意的意图,但更重要的是,作者借“倒插门”显

示了凑合老汉宁可背上“倒插门”的名声也不选儿子当村长,从而表现他在大是大非面前不凑合的特点。D项错在“写出了立秋动作的敏捷”,这不是写他的敏捷,而是在表现他的鬼鬼祟祟。E项,“突出了老汉答应为儿子投票时认真的情态”不对。老汉连用三个“记”,实际是不耐烦的表现,是急欲让儿子停止劝说。)

11(2)

①耿直(或:坚持原则)(或:不徇私情)。他认为两个儿子都不适合当村长,所以不投他们的票。

②不善打理生活。连做饭这样的事他都做不好,只好跟着儿子过。 ③隐忍,委曲求全。虽然遭儿媳冷嘲热讽,他并有声张,只是默默地忍受。

④讲究策略。对两个儿子的请求不明确表态,投票时缺席。

(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满分。意思对即可。共6分)

11(3)

①听了立春的游说后,凑合老汉很吃惊,委婉地表示不同意。因为他心里认为立春太自私、名声差。(2分)

②听了立秋的游说后,凑合老汉也不同意,但有所犹豫。不同意是因为立秋爱撒酒疯,而且看出立秋人品不好;犹豫是因为立秋说媒的事让他动了心。(2分)

作用:③写出反应的不同,可以避免小说情节重复,使人物形象更真实、生动。(2分)

(意思对即可,共6分。)

11(4)

①从情节上看,点出了两个儿子向凑合老汉游说的结果:凑合老汉不同意他们当村长,不肯为他们投票。同时暗示了凑合老汉得罪儿子后的最终归宿,为老汉的人生添加一抹亮色。

②从人物形象上看,本结尾显示出凑合老汉有点儿狡黠,使老汉的性格更丰富,形象更鲜明。

③从结构上看,最后一句扣住题目,使题目有了着落。

④从表达效果上看,这个结尾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幽默风趣,富有生活气息,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共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1)选A给3分,选E给2分,选C给1分。(B项“王运熙治学方法与治学态度与众不同”不准确,与另外几位学者做对比,是为了体现王运熙学术观点见解独到,自成一家。C项“突出了王运熙进行研究的持久”的说法不准确。前两个,可以说突出了王运熙进行研究的持久,后一个则是说他居于48平方米的旧房子时间很久。 D项这句话表明王运熙专心学问,甘于淡泊,他认

为学术研究比物质享受更重要,但他并不认为“生活过于优越,就会影响学术研究”。)

12(2)

①用王运熙自己的话能从正面直接体现王运熙的学术观点和人生追求; ②引用詹福瑞、杨明等人的话,借其他专家教授之口侧面体现王运熙高贵的人格和治学精神,;

③使文章内容更具真实性,使评价更具权威性。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共6分)

12(3)

对学术创新的理解:求实即是创新,收集、整理、分析材料,还原历史本来面目,消除误解,这就是学术创新。(2分)

主要学术创新:

①对《文心雕龙》一书的性质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王运熙认为《文心雕龙》是一部指导写作的书,并不是一部系统的文学理论著作和美学著作。 ②对刘勰所谓的“风骨”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王运熙认为刘勰所谓风骨,是指作品的艺术风貌、表现效果而言,不是就思想内容的高下邪正而言。 ③对“建安风骨”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王运熙认为南朝人所说的建安风骨只是指建安诗文爽朗刚健的风貌。

(学术创新理解2分;后面三个例子及解说各2分,答出两个即可得满分。) 12(4)

“平淡”指王运熙先生的为人和治学态度。

①王运熙先生的为人,甘于淡泊,安贫乐道。

②先生的治学态度,不求新、不求奇、不媚俗、不趋时,从文献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最平实的学问。(或:做学问有独到的见解却不故作高深,从不说过头话,都是结合实际来讲)(或:不作惊人之语,无剑拔弩张之势)。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有丘壑”指王运熙先生各方面的成就巨大。

①学术贡献。主持语言文学所,先后编辑出版《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文学批评通史》,把文学批评史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②学术创新。忠于学术,对治学有自己的理解;对一些学术问题有独到的见解,并产生很大的影响。

③培养学生。培养出了我国文学学科第一位长江学者吴承学,也培养出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一批中坚力量,其中很多已然成名成家。

(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4分。意思对即可)(共8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 A(B项望文生义,C项不合语境,D项不合事理。

岌岌可危:形容非常危险,快要倾覆或灭亡;

俯首低眉:低着头,谦卑恭顺的样子;

因噎废食:比喻要做的事情由于出了点小毛病或怕出问题就索性不去干。 不足挂齿:表示不值得一提。)

14 B(A“由于„结果”句式杂糅,C成分残缺,“作用”没有谓语,D“实现”“效果”搭配不当)

15 C

16 ①“读薄”偏重于求深度 ②“读厚”则需要拓展、杂糅

③由“薄”而“厚”,再由“厚”而“薄”

(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

17(1)如果把人生比作天空,那么,便有阴晴变化,日出日落,云卷云舒;

(2)如果把人生比作大地,那么,便有高低起伏,潮涨潮落,风生水起。 (内容3分,句式2分。共5分。)

六、写作(60分)

18参考立意

(1)有备方能无患;要有忧患意识;(2)专心致志做事;心怀顾虑,难以专心

(3)做事谨慎(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才能少犯错误

(4)心存后顾之忧,就不能勇往直前

附参考译文:

曾巩,字子固,建昌郡南丰县人。他从小就机智敏锐,数百字文章他能脱口成诵。十二岁时,尝试写《六论》,提笔立成,文辞很有气魄。刚到二十岁,名声已传播到四方。欧阳修看到他的文章,认为很是奇异。考中嘉祐二年进士。出京担任越州通判,当年收成不好,曾巩估计常平仓的粮食不够来救济百姓,而分处四方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邑求得救济。于是他告诉下属各县,劝说富人自行按实情报告粮食数目,共有十五万石,让他们按着比常平仓稍高一些的粮价卖给贫民。百姓得以方便地买到粮食,又不出家乡,而且粮食有余。曾巩又让官府借给农民种子,让他们随秋季的赋税一起偿还,使得农事没有耽误。

任齐州知州,他治理政务以痛恨邪恶、严打盗贼为根本。章邱有百姓在乡村里聚众结伙,号称“霸王社”,杀人劫财,劫夺囚徒,没有一件不能如愿的。曾巩调配了 31个人,让百姓组成保伍,让他们查看、侦察盗贼的行踪,有盗贼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援助,每次出动都能将盗贼擒获。有一个名叫葛友的人,他到官府自首。曾巩就招待他吃喝,送给他衣帽,给他配备了车马和随从,载着赏给他的钱财,让他四处夸耀。盗贼听说了这件事,大多出来自首。从此,齐州的人们连院门都不用关闭就可以安睡了。

河北发派百姓疏通黄河,从其他各路征调民力,齐州应当出民夫两万人。各县起初按照户籍,让三个男丁出一个夫役,曾巩搜括了隐瞒和遗漏的户口,使之达到了九人派出一个,从而节省了好几倍的费用。调到洪州。适逢江西当年瘟疫大流行,曾巩命令各县镇、驿站,都储存药物以备需求,士兵和百姓生

活困难不能养活自己的,就招来住在官舍,供应给他们饮食衣被等用品,分派医生给他们治病,把他们医治的效果记载下来,以多寡分出成绩的优劣。朝廷的军队征讨安南,所经过的州要准备上万人所需的物资。其他地方的官吏借此机会横征暴敛,百姓难以忍受。曾巩则事先(提前)分别处理(筹划安排)部队突然聚集时的吃住问题,军队离开,城乡的百姓都不知道。加直龙图阁、任福州知州。南剑州将乐地方的盗匪廖恩被赦免向官府投降,余下的部属溃散以后又纠合在一起,暗地里结成团伙,遍及各个州,一个尤其凶残暴虐的盗匪根本不听招降,当地百姓非常恐惧。曾巩设计谋抓住了他,接着相继出来自首的有二百多人。福州佛寺很多,僧侣认为佛寺的富饶有利可图,争着想做寺院主持,行贿之事公然进行。曾巩让僧徒们共同推选主持,将推选的人记录在册,按次序补缺。在官府公开张贴文告,拒绝私下赠谢,来杜绝身边人窃取贿赂的弊端。福州没有职田,官府每年用卖园圃蔬菜来增加薪俸,太守自己收入常常三四十万。曾巩说:“太守与民争利,怎么可以?”就停止了这种做法,后来的官员也不再这样获取收入了。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曾巩负有才名,长期任地方官,社会上不少人认为他命运不济,时运不佳。这一时期,朝廷的一批后辈晚生出人头地,曾巩对此看得很淡泊。他被任命为中书舍人。几个月以后,因母丧离职。又过了几个月,曾巩也去世了,终年六十五岁。曾巩写文章,引古论今,纵横捭阖,而且越写越好。他的写作以“六经”为本,借鉴司马迁、韩愈,当时善于写文章的人,很少能超过他的。

第六篇:《福建师大附中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福建师大附中14-15学年度下学期期末暨模块考试卷

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满分成绩:15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命题说明

本卷分A、B两卷,A卷50分,为人教版语文选修课程“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模块学习测试卷;B卷100分,为高二下学期期末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综合测试卷。本学段除了“中外传记作品选读”,还穿插学习了语言文字运用的部分内容,并巩固了高中部分的背诵默写,因此A卷包含了名句名篇默写、传记作品阅读以及语言文字运用三个部分;而论述类文本阅读、文言文文本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及作文为能力测试,故放在B卷。

A卷(50分)

一、名句名篇默写(10分)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命制:备课组 审核:林维武

(1)《蜀道难》中用夸张手法描写手触星辰、呼吸紧张的句子是“ ”;摹写抚胸长叹动作细节的句子是“ ”。

(2)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 __ ,______ __”两句,写的是演奏正式开始之前的准备过程。

(3)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

(5)《荀子·劝学》篇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在《师说》篇中指出的“ , ”的观点是相同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5题。

王运熙:平淡中自有丘壑

2月8日凌晨,著名文史专家、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王运熙平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他所挚爱的研究,离开了他所牵挂的学生。

王运熙1926年出生在江苏省金山县,从小就爱好古典文学。后来,王运熙进入复旦大学中文系学习。毕业后成为陈子展的助手。陈子展治学兼通新旧文学,目光宽广,思路开阔。他在和王运熙谈话时,滔滔不绝,上起先秦汉魏,下逮现代的一些学者和作家。正是在这样一种名师云集、学术氛围浓厚的情形下,王运熙走上了他的治学之路。

从1978年到1996年退休,王运熙主持的语言文学所集中了多位学科带头人,下设6个研究室,取得了很多学术成果,成为学术研究的重镇。语文所成立以后,一个重要的成就就是完成了三卷本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编写。

1983年到1996年,王运熙又在原有基础上与顾易生共同主编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七卷本),历时十余年,对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的研究更具系统性和完整性,把文学批评史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王运熙一生专注于学问,甘于淡泊,白首未改此心。他曾经说:“上海的大闸蟹很好吃,但不吃也无所谓;但不让我看书写书,那就一天也受不了。”虽是玩笑,却道出了他虽在陋巷

却不改其乐的心境。

王运熙赠给学生吴承学一本《文心雕龙探索》,他在书的扉页题写“治学自警语”:“全面观照,准确把握。正本清源,探明原貌。”他的治学亦如此,不求新、不求奇、不媚俗、不趋时,从文献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最平实的学问。在研究《文心雕龙》时,王运熙的结论与北方一些学者,如,中华书局的周振甫,山东大学的陆侃如、牟世金,西北师范大学的郭晋稀等几位先生的观点并不相同,在当时引起了争论。王运熙认为《文心雕龙》是一部指导写作的书,并不是一部系统的文学理论著作和美学著作。他以原著文本为研究的出发点,努力把握刘勰整个文学思想体系,避免先入为主,用现代文学理论去套。因此得出的结论得到了许多研究者的认同,逐渐被大家接受并信服。

“王运熙先生做学问有独到的见解却不故作高深,从不说过头话,都是结合实际来讲, 这种做法让人十分敬佩。”国家图书馆原馆长、文心雕龙学会会长詹福瑞告诉记者。

王运熙常为学生讲起近代以来的学术流派,信古、疑古、释古三派中,他将自己定位为释古——既不盲目信古,也不一味疑古,而是在广泛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准确地分析、鉴定,恰切地评述、印证,最后得出平实、适中的结论。

“创新”在王运熙那里具有不同的含义——求实即是创新。他认为古典文学研究面对的是浩繁的历史材料,人们在面对这些材料时难免众说纷纭,其中便会夹杂很多误解,而研究如果能够收集、整理、分析材料,还原历史本来面目,消除误解,这就是学术创新。

复旦大学教授、王运熙的弟子杨明告诉记者,王运熙一生孜孜不倦,只为求真求实。刘勰的《文心雕龙》中“风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如何理解众说纷纭。在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前期,曾有过热烈的讨论,流行的学说认为“风骨”代表“文章的内容”、“纯洁的思想”、“合乎道德规范的情感和意志”等。王运熙对材料进行穷尽性的搜集,然后条分缕析,最后得出结论:刘勰所谓风骨,是指作品的艺术风貌、表现效果而言,不是就思想内容的高下邪正而言。

与此相承,王运熙也澄清了当时对建安风骨的误解。很多学者认为,建安风骨主要是指那些表现社会动乱、人民苦难的诗歌的思想内容。王运熙则认为,南朝人所说的建安风骨只是指建安诗文爽朗刚健的风貌。

王运熙服膺《札记〃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和《史记〃五帝本纪赞》的“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将其作为治学的座右铭。王运熙的治学正是对这两句话的最好注解。

“不作惊人之语,无剑拔弩张之势。但他很了不起,了不起就在于忠于学术,坚守学者的良心。”杨明对王运熙的治学品行推崇有加。

直到去世,王运熙一直居住在上海火车站附近的一套48平方米的旧房子中,从1978年至今,已有四十余年,每天都能听到火车进出的轰鸣声。正是在这间斗室,走出了我国文学学科第一位长江学者吴承学,也培养出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一批中坚力量,其中很多已然成名成家。王运熙:平淡中自有丘壑多处引用王运熙自己的话,有何作用

王运熙是在凌晨离世的,一如往常一般平静。“生如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恰可比拟。

(节选自2014年2月22日《中国教育报》)

2.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王运熙从复旦大学毕业后,成为陈子展的助手。陈子展博古通今,思路开阔,引领王运熙走上了治学之路,为他从事文学研究打下了基础。

B.文中提到周振甫、陆侃如、牟世金等先生,既为了说明王运熙的治学方法与治学态度 与众不同,同时也显示了他在文学研究方面的地位。

C.“从1978年到1996年”“1983年到1996年”“从1978年至今”等具体时间,使文

中所述情况显得十分真实,突出了王运熙进行学术研究的持久。

D.王运熙说:“上海的大闸蟹很好吃,但不吃也无所谓。”表明他喜爱的是读书。他认为如果生活过于优越,就会影响学术研究,所以他乐居陋巷。

E.“生如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是王运熙先生的写照。夏花绚烂比喻他活着的时候贡献卓越,若秋叶静美是说他去世时平静安然。

3.文中多处引用了王运熙自己的话以及他人对王运熙的评价,这样写有哪些作用?(6分)

4.王运熙是怎样理解“学术创新”的?文中谈到了他的哪些学术创新?请简要概括。(6分)

5.本文的题目是“王运熙:平淡中自有丘壑”,你怎么理解王运熙先生的“平淡”与“有丘壑”?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8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

6.下列句子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商海沉浮,胜败乃兵家常事。可在商业世界的惊涛骇浪中,迷失自己航线的企业不计其数,而能够穿越风暴奇迹般地起死回生的,却屈指可数。

B.虽然还处乍暖还寒时节,但追逐潮流的时尚人士,早已纷纷身着奇装异服,追逐属于自己的那份独特美,酝酿出春季的风情。

C.改革换来了经济的飞速发展,却让环境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如果有一天,人们司空见惯了绵延不散的雾霾,那我们还如何走出这令人窒息的污染围城?

D.每次医改都会历经一个反复论证的过程。步子迈大了,要提防摔倒;步子迈小了,又体现不出改革的意义。这种患得患失的谨严态度也是为了更好地对患者负责。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由于旅游市场的进一步规范和接待条件的不断改善,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旅游目的地国家。

B.质检总局近期组织进行了本年度第三次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共抽查了22个省的360个加油站销售的360种车用汽油产品。

C.此次检测将通过居民的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及健康体检,引导居民合理饮食,最大限度地降低与营养相关的慢性病的发病。

D.由于各方面因素,包括自然灾害比较多,需求比较旺盛,美元贬值,影响到国际市场的石油、农产品、粮食、棉花等价格上涨。

8.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在现代技术的作用之下,人们被抛进了陌生的城

市, 。 , 。 。 , ,“利”字当头,除此之外,全是鬼话。作为物化社会中的我们的确需要多一份清醒,多一份守望。只有这样,走出物化时代和交际物化危机,才具有现实的可能性。

①把交往的对象仅仅当作工具来满足自己的自利目的

②除此之外,人性物化也是交际物化的原因之一

③在物欲主义、享乐主义思想的影响下

④“陌生化”、“我是谁”是生活的普遍感觉

⑤交际的唯一目的就可能变为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

⑥由于没有传统的熟人社会的舆论和风俗等制约

A.④⑥⑤②③① B. ②③①⑥⑤④ C. ①⑥⑤④②③ D. ②③④⑥⑤①

9.仔细观察下面这幅漫画,回答下列问题。(6分)

(1)用简要文字介绍这幅漫画,不超过80个字。(3分)

(2)写出这幅漫画的寓意,不超过40个字。(3分)

B卷(100分)

四、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我国的烹饪技术讲究食医结合,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

治的目的。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有五味调和的境界说。

古代的中国人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甚至加工烹饪食物也要考虑到季节、气候等因素。在《礼记〃月令》中就有明确的记载,如春“行夏令”“行秋令”“行冬令”必有天殃;孔子说的“不食不时”,包含有两重意思,一是定时吃饭,二是不吃反季节食品;西汉时,皇宫中便开始用温室种植“葱韭菜茹”,这种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的确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

“阴阳五行”说是传统思想所设定的世界模式,也被认为是宇宙规律。制作饮食的烹饪必然也要循此规律。因此,不仅把味道分为五种,并产生了“五味”说,而且还削足适履地把为数众多的谷物、畜类、蔬菜、水果分别纳入“五谷”“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更令人惊奇的是还有“凡饮,养阳气也;凡食,养阴气也”(《礼记》),并认为只有饮和食与天地阴阳互相协调,这样才能“交与神明”,上通于天,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这种说法被后来的道教所继承,成为他们饮食理论的一个出发点,如认为吃食物是增加人体阴气的,如“五谷充体而不能益寿”“食气者寿”等,要修炼、要获得阳气就要尽量少吃、最佳境界是不吃,走“辟谷”的境界。

“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的审美理想。这个“中”指恰到好处,合乎度。“和”不是“同”,是建立在不同意见的协调的基础上的。因此中国哲人认为天地万物都在“中和”的状态下找到自己的位置以繁衍发育。这种通过协调而实现“中和之美”的想法是在上古烹调实践与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产生的,而反过来又影响了人们的整个的饮食生活。

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研究中国人的饮食生活不仅是研究中国文化的必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成为研究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

10.下列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产生的。如阴阳五行哲学思想、中医营养摄生学说、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等。

B.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绵延了170多万年,分为了四个发展阶段,风味流派繁多,有“烹饪王国”的美誉。

C.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区域文化,它在饮食文化的多个方面影响了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D.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研究中国饮食文化甚至可以成为研究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

11.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3分)

A.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中国的烹饪技术讲究食医结合,食物要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作用。

B.我国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要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

C.孔子说的“不食不时”,是说不吃反季节食品和定时吃饭的意思。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

D.中国人在饮食上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加工食物时要考虑季节、气候的因素。

1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制作饮食的烹饪遵循了“阴阳五行”规律,不仅产生了“五味”说,而且把谷物、畜

第七篇:《实用类文本阅读 王运熙:平淡中自有丘壑》

古代诗歌阅读(12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5~6题。

画 眉 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实用类文本阅读 王运熙:平淡中自有丘壑实用类文本阅读 王运熙:平淡中自有丘壑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实用类文本阅读 王运熙:平淡中自有丘壑文章实用类文本阅读 王运熙:平淡中自有丘壑出自王运熙:平淡中自有丘壑阅读答案

5、借物咏怀 林中鸟与笼中鸟不同境遇的对比手法

6、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

第八篇:《现代文阅读 王运熙:平淡中自有丘壑》

1.雨后的天空,悬挂着一道绚丽的彩虹,看到这样的美景,使我想起了一句话:“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是啊,人生就是这样,古今中外,哪个人的成功没经历过重重磨难?让我们正确地认识困难,勇敢地挑战困难。我相信,在风雨过后,你就是那道最绚丽的彩虹。

2.爷爷家门前的那片小树林长得更茂盛了,密密层层的树叶挨在一起,几乎连树枝都看不见了,碧绿的树叶把天空都映绿了。夏风吹过,树叶“沙沙”地响。鸟儿们快活地飞来飞去,不时停在树梢上“叽叽喳喳”地叫着,给这一片绿色的世界添加了一首美妙的音乐。偶尔透射出一缕阳光,地面上就会闪烁着鸡蛋大小的光斑,微风吹来,光斑随着树叶摆动,仿佛是小朋友们在开心地跳舞,真是一幅美丽的画呀!

3.早上,晴空万里,云朵满天。太阳公公把一切都镀上了一层黄金。一群美丽的小鸟,在绿树枝头欢蹦乱跳,“卿卿喳喳”地唱歌。空气清新凉爽,而且散发着一种难以形容的芳香,每吸一口都令人振奋。课外知识

现代文阅读 王运熙:平淡中自有丘壑现代文阅读 王运熙:平淡中自有丘壑

4.夏天树木枝繁叶茂,爬山虎爬上墙,努力地攀登着,好像能爬上高楼顶层似的。粗大的树干上有几只小知了,它们的叫声引来了歌唱家百灵鸟,它放开噪门唱起了优美的歌儿,这时,所有的大树都用绿色的手掌哗哗地鼓起掌来。

描写夏天树木枝繁叶茂来自王运熙:平淡中自有丘壑文章现代文阅读 王运熙:平淡中自有丘壑出自

第九篇:《阅读答案__王运熙:平淡中自有丘壑》

王运熙:平淡中自有丘壑

2月8日凌晨,著名文史专家、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王运熙平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他所挚爱的研究,离开了他所牵挂的学生。

王运熙1926年出生在江苏省金山县,从小就爱好古典文学。后来,王运熙进入复旦大学中文系学习。毕业后成为陈子展的助手。陈子展治学兼通新旧文学,目光宽广,思路开阔。他在和王运熙谈话时,滔滔不绝,上起先秦汉魏,下逮现代的一些学者和作家。正是在这样一种名师云集、学术氛围浓厚的情形下,王运熙走上了他的治学之路。

从1978年到1996年退休,王运熙主持的语言文学所集中了多位学科带头人,下设6个研究室,取得了很多学术成果,成为学术研究的重镇。语文所成立以后,一个重要的成就就是完成了三卷本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编写。

1983年到1996年,王运熙又在原有基础上与顾易生共同主编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七卷本),历时十余年,对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的研究更具系统性和完整性,把文学批评史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王运熙一生专注于学问,甘于淡泊,白首未改此心。他曾经说:“上海的大闸蟹很好吃,但不吃也无所谓;但不让我看书写书,那就一天也受不了。”虽是玩笑,却道出了他虽在陋巷却不改其乐的心境。

王运熙赠给学生吴承学一本《文心雕龙探索》,他在书的扉页题写“治学自警语”:“全面观照,准确把握。正本清源,探明原貌。”他的治学亦如此,不求新、不求奇、不媚俗、不趋时,从文献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最平实的学问。在研究《文心雕龙》时,王运熙的结论与北方一些学者,如,中华书局的周振甫,山东大学的陆侃如、牟世金,西北师范大学的郭晋稀等几位先生的观点并不相同,在当时引起了争论。王运熙认为《文心雕龙》是一部指导写作的书,并不是一部系统的文学理论著作和美学著作。他以原著文本为研究的出发点,努力把握刘勰整个文学思想体系,避免先入为主,用现代文学理论去套。因此得出的结论得到了许多研究者的认同,逐渐被大家接受并信服。

“王运熙先生做学问有独到的见解却不故作高深,从不说过头话,都是结合实际来讲,

这种做法让人十分敬佩。”国家图书馆原馆长、文心雕龙学会会长詹福瑞告诉记者。

王运熙常为学生讲起近代以来的学术流派,信古、疑古、释古三派中,他将自己定位为释古——既不盲目信古,也不一味疑古,而是在广泛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准确地分析、鉴定,恰切地评述、印证,最后得出平实、适中的结论。

“创新”在王运熙那里具有不同的含义——求实即是创新。他认为古典文学研究面对的是浩繁的历史材料,人们在面对这些材料时难免众说纷纭,其中便会夹杂很多误解,而研究如果能够收集、整理、分析材料,还原历史本来面目,消除误解,这就是学术创新。

复旦大学教授、王运熙的弟子杨明告诉记者,王运熙一生孜孜不倦,只为求真求实。刘勰的《文心雕龙》中“风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如何理解众说纷纭。在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前期,曾有过热烈的讨论,流行的学说认为“风骨”代表“文章的内容”、“纯洁的思想”、“合乎道德规范的情感和意志”等。王运熙对材料进行穷尽性的搜集,然后条分缕析,最后得出结论:刘勰所谓风骨,是指作品的艺术风貌、表现效果而言,不是就思想内容的高下邪正而言。

与此相承,王运熙也澄清了当时对建安风骨的误解。很多学者认为,建安风骨主要是指那些表现社会动乱、人民苦难的诗歌的思想内容。王运熙则认为,南朝人所说的建安风骨只是指建安诗文爽朗刚健的风貌。

王运熙服膺《札记·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和《史记·五帝本纪赞》的“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将其作为治学的座右铭。王运熙的治学正是对这两句话的最好注解。

“不作惊人之语,无剑拔弩张之势。但他很了不起,了不起就在于忠于学术,坚守学者的良心。”杨明对王运熙的治学品行推崇有加。

直到去世,王运熙一直居住在上海火车站附近的一套48平方米的旧房子中,从1978年至今,已有四十余年,每 阅读答案__王运熙:平淡中自有丘壑来自与众不同,同时也显示了他在文学研究方面的地位。

C.“从1978年到1996年”“1983年到1996年”“从1978年至今”等具体时间,使文中所述情况显得十分真实,突出了王运熙进行学术研究的持久。

D.王运熙说:“上海的大闸蟹很好吃,但不吃也无所谓。”表明他喜爱的是读书。他认为如果生活过于优越,就会影响学术研究,所以他乐居陋巷。

E.“生如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是王运熙先生的写照。夏花绚烂比喻他活着的时候贡献卓越,若秋叶静美是说他去世时平静安然。

3.文中多处引用了王运熙自己的话以及他人对王运熙的评价,这样写有哪些作用?(6分)

阅读答案__王运熙:平淡中自有丘壑文章阅读答案__王运熙:平淡中自有丘壑出自http://

王运熙:平淡中自有丘壑多处引用王运熙自己的话,有何作用由小学生作文网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排行: 2016拜年词 好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