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实词博客 好词
范文大全 > 好词 > :高中文言实词博客是由小学生作文网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高中文言实词博客的正文:
高中文言实词博客。第一篇:《高中课内文言文120个实词用法详解(一)》高中文言实词博客。
高中课内文言文120个实词用法详解(一)
1.爱,ài
(1)动词
①喜爱,(宠爱、关爱、亲爱、心爱)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众人)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孩子。
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柳毅传》)
――看见大王宠爱的女儿在野外牧羊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我单单喜欢莲花,喜欢它从污泥里生出却不被沾染。
②惠爱、仁爱(爱护)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
——吴广平素对人仁爱,士兵有很多肯为他所用。
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过秦论》)
――贤明聪慧又讲忠诚信义,待人宽厚,爱护人民,
③怜悯,同情
爱其二毛,则如服焉。(《左传?子鱼论战》)
——怜惜那些鬓发斑白的老人,还不如向他们投降。
④爱惜(吝惜、吝啬、贪图)
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孟子?梁惠王上》)
——齐国虽然不算广大富裕,但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呢?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孟子?梁惠王上》)
——百姓都认为您是吝啬啊。
⑤通“薆”,隐蔽,躲藏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经?邶风?静女》)
——躲藏起来不见面,(急得我)抓耳挠腮来回走。
2.安,ān
(1)形容词
①安稳
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在风雨中像大山一样安稳。
②安定,舒适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将伐颛臾》)
——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得不均匀,不担忧贫穷而担忧社会不安定。
③缓慢
安步当车――慢慢地步行,就当是坐车。
(2)动词
①安置,安排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三国演义?失街亭》)
——离山十里有王平在那里安置营地。
②使……安定
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使他们到来之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左传?曹刿论战》)
——衣食是使人生活安定的东西,我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来分给别人。
(3)疑问副词,怎么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沛公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我对死尚且不躲避,一杯酒怎么值得推辞呢?
(4)疑问代词,哪里,哪儿
沛公安在?(《鸿门宴》)
――沛公在哪里?
3.被,读音一:bèi
(1)名词,被子
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训俭示康》)
——外面很有一些人讥笑您,(说您)就像公孙弘盖布被子一样(做假骗人)。
(2)动词
①覆盖
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
――成名回来了,听了妻子的话,全身好象覆盖了冰雪一样
②遭受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荆轲刺秦王》)
――秦王又击杀荆轲,(荆轲)受了八处伤。
(3)介词,表示被动
妆成每被秋娘妒 (《琵琶行》)
――每次妆成都被同行歌妓们嫉妒。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列传》)
——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恨吗?
读音二:pī,通“披”
①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史记?陈涉世家》)
——将军您亲身穿着坚固的铠甲,拿着锐利的兵器,攻打无道暴虐的秦王朝。
②披散、散开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史记?屈原列传》)
——屈原来到江边,披散着头发,在水边一边走一边吟咏诗句。
4.倍,bèi
(1)动词
①背向,背着
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史记?淮阴侯列传》)
——按照兵法,(布阵时)应当右面靠着山陵,前方和左面靠着水泽。
②违背,背叛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记?鸿门宴》)
——希望您详细的(对项王)说明我是不敢背弃他的恩德的。
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荀子?天论》)
――违背事物规律而胡乱行动,那么天就不可能使人得到好结果。
又如:倍言(违背信约);倍时(违时,错过时机);倍情(违背情实)
③加倍
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五蠹》)
——即使加倍赏赐,屡次的惩罚也还是不能避免祸乱。
(2)数词,一倍
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孙子?谋攻》)
——十倍于敌就包围他们,五倍于敌就攻打他们,一倍于敌就设法分散他们的力量。
(3)量词,倍数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过秦论》)
――他们曾经以十倍于秦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开往函谷关去攻打秦国。【高中课内文言文120个实词用法详解(一)】高中课内文言文120个实词用法详解(一)。
(4)副词,更加,倍加
独在异沉醉在什么的世界里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自一人在异地客居,每到佳节更加思念亲人。
5.本,běn
(1)名词
①草木的根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
——希望树木长得高的,一定要使它的根扎的稳固。
②根本,基础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孟子 梁惠王上》)
——如果您要实行仁政的话,那么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求得解决)呢?
为是者有本有原。(《原毁》)
――这样做的人有他的思想根源
③本业,常代指农业
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论积贮疏》)
——如果督促(那些弃农经商的)百姓,叫他们回到农业上来,都从事农业生产。
④书本,稿本,版本
今存其本不忍废。(《〈指南录〉后序》)
——现在还保存那底稿,舍不得丢掉。
⑤本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
是无难,别具本章,狱词无易。(《狱中杂记》)
——这没有什么困难的,另外准备一份奏章,审判书的内容并不改换。
(2)量词
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活板》)
——如果印几十几百几千本,就非常快了。
(3)动词,推究本源,考查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
——还是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由于人为的原因呢?
(4)副词,本来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出师表》)
——我本来是平民百姓,在南阳种地为生。
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 (《孔雀东南飞》)
――本来自己从小没有受过(好的教育),并且很愧对您的儿子(指焦仲卿)
本图宦达,不矜名节。(《陈情表》)
――本来图的就是仕途通达,无意以名誉节操来炫耀。
6.鄙,bǐ
(1)名词,边界,边远的地方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左传 《郑伯克段于鄢》)
――过了不久,太叔段使原来属于郑国的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也属于自己。
(2)动词
①以……为边界(边邑)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越过别的国家,把遥远的地方当作自己的边邑,您知道那是很难的。
②轻视,瞧不起
孔子鄙其小器。(《训俭示康》)
——孔子瞧不起他的器量狭小。
(3)形容词,鄙陋,见识浅,庸俗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那些做官的人见识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 (《孔雀东南飞》)
――我人低贱,东西也鄙陋,不配拿去迎接你日后再娶的妻子。
(4)谦词,谦称自己。
敢竭鄙怀,恭疏短引 (《滕王阁序》)
――我冒昧地用尽鄙陋的心怀,恭敬地写下这篇小序。(鄙怀,自谦之词)
7.兵,bīng
名词
①兵器,武器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过秦论》)
——收取天下的兵器,把它们聚集到咸阳。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论》)
――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
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史记?项羽本纪》)
――命令骑兵都下马步行,手持短兵器与追兵交战。
②士兵、军队
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鸿门宴》)
――在这个时候,项羽的军队四十万人,(驻扎)在新丰鸿门
③战争、军事、武力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扬州慢》)
――荒废了池苑,伐去了乔木,至今还讨厌说起战争。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心术》)
――军事崇尚正义。如果不合乎正义,即使有利可图也不要行动。
④ 本文来自学优高考网end#战略战术,用兵策略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下攻城(《孙子?谋攻》)
——所以用兵的上策是攻破敌人的计谋,其次破坏敌人同盟国的邦交,下策才是攻打敌军。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心术》)
――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要使战士们没有什么顾忌但有所依靠。
8.病,bì熊出没之年货2ng
(1)名词
①重病(轻的为疾)泛指疾病;
君之病在肠胃。(《扁鹊见蔡桓公》)
——您的病在肠胃之中。【高中课内文言文120个实词用法详解(一)】文章高中课内文言文120个实词用法详解(一)出自(《项羽本纪》) ――项羽早晨去参见上将军宋义 (2)名词 ①朝廷 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于是入朝拜见威王。 ②朝代,指整个王朝,也指某一皇帝的一代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 ——当年刘备三顾茅庐,多次向诸葛亮询问天下大计,辅助两代君主,足见老臣心意。 ③对,向,表示动作针对的方向 坐南朝北 读音二:zhāo 名词,早晨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三峡》) ——有的时候,早上从白帝城出发,晚上就能到达江陵。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阿房宫赋》) ――早上唱歌,晚上弹琴,成为秦皇的宫人。 11.曾 读音一:céng 副词,表时间的过去,曾经,已经,才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白居易《忆江南》) ——江南好,那里的风景我过去曾经很熟悉。 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行》) ――今日相逢何必问是否曾经相识 读音二:曾zēng (1)名词,指与自己隔着两代的亲属 如:曾祖父、曾祖母 (2)动词,通“增”,增加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用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忍,增长他的才干。 (3)副词,表意外,竟然,居然,简直或表语气增强,与“不”连用,译为“连……都”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赤壁赋》) ――要是从那变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时间都不曾保持过原状;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你思想太顽固,顽固得不开窍,连个寡妇、孤儿都比不上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愚公移山》 ――凭你的力气,连像魁父那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 12.乘 读音一:chéng (1)动词 ①升,登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氓》) ――我登上那倒塌的墙垣,遥望复关。 ②驾,坐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③冒着 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从京城冒着风雪,来到泰安。 ④凭恃、依仗 乘风破浪 ⑤趁着,凭借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凭借着这种有利的形势,任意割取天下的土地,划分诸侯的山河。 读音二:shèng (1)名词,一车四马的总称 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过秦论》) ——然而秦国凭借着很小的一块土地,取得了拥有万乘兵车的国势。 (2)量词,辆 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信陵君窃符救赵》) ——就约请宾客,准备一百多辆兵车。 13.诚,chéng (1)名词,诚心诚意,真诚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高中课内文言文120个实词用法详解(一)】阅读答案(《陈情表》) ――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洗马。 15.辞,cí (1)名词 ①供词,口供 听其狱讼,察其辞 (《周礼 乡土》) ――听他呈堂证供 观察他的言辞和脸色 ②言辞,文辞 皆好辞以赋见称 ――皆好辞以赋见称:都爱好擅长文辞,凭着辞赋好而被人称道。(《屈原列传》) ③托辞,借口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 ——君子厌恶那些不说自己想要得到却要为自己找借口的人。 ④命令 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赤壁之战》) ——近来奉了皇帝的命令讨伐有罪的人,军旗向南一指,刘琮就投降了。 ⑤一种文体 《楚辞》《归去来兮辞》 (2)动词 ①告别,辞别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 ——现在出来,没有告辞,怎么办呢?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阿房宫赋》) ――辞别了故国的宫殿阁楼,乘坐辇车来到秦国。 ②推辞,不接受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鸿门宴》) ――我死尚且不怕,一怀酒哪里值得推辞。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陈情表》) ――臣下因为没有人照顾我祖母,就都推辞掉了,没有遵命。 ③计较 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 ——行大礼的人不必计较小的谦让。 第二篇:《高考文言文复习:文言实词推断十三法(4)》高中文言实词博客。 高考文言文复习:文言实词推断十三法(4) 文章来自: 一、语音推断法 根据读音,可以发现通假关系,然后根据本义推断通假字的意思。 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 1、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 2、或至涂而反。 3、以身徇国,继之以死 4、昌期少年,不闲吏事。 5、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6、昌宗从旁趣说 7、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匈 8、民,吾民也。发吾粟振之,胡不可? 9、民罢于征发,非所以事天也 10、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 11、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 二、依形推断法 汉字中形声字占了百分之八十以上,其形义相关的特党课学习心得点为我们推断文言词语含义提供了条件。汉字本是表意性文字,从字形可推知字义。 1、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 2、傥窀穸(zhūnxī)不为盗所发。 3、刑天舞干戚 4、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觉 5、居一岁,入觐,卒于京 6、启听淮北取籴 7、家人瞷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 8、门前植槐一株,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 三、语法推断法 1、追亡逐北因利乘便 2、道芷阳间行 3、拔剑撞而破之 4、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5、 烟涛微茫信难求 6、庭除甚芜 7、自放驴,取樵炊爨 8、沛公军霸上 9、范增数目项王 9、将军身披坚执锐 10、庭除甚芜,堂屋甚残 文章来自: 一、语音推断法 根据读音,可以发现通假关系,然后根据本义推断通假字的意思。 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 1、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 2、或至涂而反。 3、以身徇国,继之以死 4、昌期少年,不闲吏事。 5、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6、昌宗从旁趣说 7、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匈 8、民,吾民也。发吾粟振之,胡不可? 9、民罢于征发,非所以事天也 10、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 11、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 二、依形推断法 汉字中形声字占了百分之八十以上,其形义相关的特点为我们推断文言词语含义提供了条件。汉字本是表意性文字,从字形可推知字义。 1、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 2、傥窀穸(zhūnxī)不为盗所发。 3、刑天舞干戚 4、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觉 5、居一岁,入觐,卒于京 6、启听淮北取籴 7、家人瞷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 8、门前植槐一株,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 三、语法推断法 1、追亡逐北因利乘便 2、道芷阳间行 3、拔剑撞而破之 4、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5、 烟涛微茫信难求 6、庭除甚芜 7、自放驴,取樵炊爨 8、沛公军霸上 9、范增数目项王 9、将军身披坚执锐 10、庭除甚芜,堂屋甚残 , 文章来自: 一、语音推断法 根据读音,可以发现通假关系,然后根据本义推断通假字的意思。 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高考文言文复习:文言实词推断十三法(4)】高考文言文复习:文言实词推断十三法(4)。 1、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 2、或至涂而反。 3、以身徇国,继之以死 4、昌期少年,不闲吏事。 5、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6、昌宗从旁趣说 7、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匈 8、民,吾民也。发吾粟振之,胡不可? 9、民罢于征发,非所以事天也 10、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 11、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 二、依形推断法 汉字中形声字占了百分之八十以上,其形义相关的特点为我们推断文言词语含义提供了条件。汉字本是表意性文字,从字形可推知字义。 1、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 2、傥窀穸(zhūnxī)不为盗所发。 3、刑天舞干戚 4、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觉 5、居一岁,入觐,卒于京 6、启听淮北取籴 7、家人瞷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 8、门前植槐一株,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 三、语法推断法 1、追亡逐北因利乘便 2、道芷阳间行 3、拔剑撞而破之 4、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5、 烟涛微茫信难求 6、庭除甚芜 7、自放驴,取樵炊爨 8、沛公军霸上 9、范增数目项王 9、将军身披坚执锐 10、庭除甚芜,堂屋甚残 文章来自: 四、语境推断法 语境分析法是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的一种技巧。 例1、然尧有不慈之名,舜有卑父之谤,汤武有放弑之事,五伯有暴乱之谋,是故君子不责备于一人。 句中 “责备”是重点,也是得分点。前文大意是说圣人也有缺点,抓住这一点,就可以推断出“责备”就是“要求完备” 。当然,亦可用联想比照法由成语“求全责备”来推断其含义。 例2、2006年天津卷考查的是“南迫洛阳” 句中“迫”字的含义。审视该句语境“今河内带河为国,户口殷实,北通上党,南迫洛阳”可以看出,“南迫洛阳”一句是交代“河内”的地理位置,所以“迫”解释为“逼近”更符合上下文意。据此可以推断,该题A项的解释是不合语境的,因为“逼迫”的对象应为“人”,而该句中“迫”的对象是“物”(洛阳)。 五、联想推断法 在学习特别是考试时,我们总会碰到一些难以理解的文言词,这时如果能够联想到它在所学课文有关语句或者相关成语中的意义用法,也许就好办了:你可以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由此推断出含义来。 例1、畜妻而育子,同也;衣冠仪貌,无不同者。白昼俨然,乘其同类之间而陵(欺侮、侵犯)之。 C畜妻而育子,同也畜:养 联想: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齐桓晋文之事》 七、对称推断法 结构分析法就是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 ⑴ 灭六国者,六国也…;族秦者,秦也… ⑵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⑶ 梅以欹为美,正则无景 ⑷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⑸ 去郑而之许 ⑹ 北通上党,南迫洛阳。 ⑺ 辅永远的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⑻ 变姓名,诡踪迹。 ⑼ 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⑽ 请息交以绝游 ⑾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⑿ 通五经,贯六艺 ⒀ 求全责备山明水秀言简意赅 例1、“齐人追亡逐北”(2001年全国高考试题) “追亡”“逐北”对应整齐,“亡”是“逃跑者”的意思,可以推断“北”也是此意。 例2、 “去郑而之许” (2002年高考北京卷) D项要求判断中“去”与现代汉语的异同,“郑”和“许”同为地名,都作宾语,“之”为动词“到”,“去”与“之”相对,可见应为“离开”,刚好与现代汉语相反。 例3、“选置师傅,铨简秀士” (2002年试题)两句结构整齐对称,“选置”是“选拔”的意思,可推断“铨简”也是“选拔”的意思。 八、复词推断法 邻字帮助法是指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的方法 。依靠的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 1、曹操之众远来疲敝《赤壁之战》 “敝”,根据它与“疲”相邻的特点,可以推断出它的意思也是“疲劳”。 2、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 《三国志 》其中“冲”按常见义比较费解,如果由它的邻居“幼”字来帮助的话,可以推断是“年幼”的意思。 3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石》 4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鸿》 5 成益愕,急逐趁之 《促》 6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 《屈》 九、常识逻辑法 例1、1989年广东:惠王即位(燕惠王) 译为:燕惠王做了皇帝(错) 应译为:燕惠王做了国王 例2、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促织》 译为:(成名)从事孩子的行业(错) 应译为(成名)正在求学参加科举考试。 例3、2004年辽宁卷11题中的“投”为例来看:“轨遂投城遁走。” 从后文看,“遁走”为“逃跑”之意,按逻辑,“逃跑”当在“投奔”之前,倘若“投”真是“投奔”之意,那么,语序就该是“遁走投城”,显然不合原句。其实,“投”应该是“放弃”的意思。 例4、福建卷第11题D项“晁错为内史,贵幸用事”,题目解为“凭感情做事”,也是不明文化常识之故,古文中“用事”专指“掌权”, 这需要我们的知识积淀: 如有关官职升贬的:迁、除、谪、擢、转、调、升等; 有关拜见的:觐、拜、晋、诣、造、访、谒等。 常见的文化常识短语,如弃市、坐罪、坐法、黥劓、用事(掌权)、乞骸骨(告老还乡)、下车(官员刚到任)、春秋(年龄)、结发(男子成年)等等。 自己注意分类归纳,必得捷径! 文章来自: 十、代入验证法 代入检验法就是借助题干所给的义项推断词义的一种方法。 将其多个义项一一代入句中,联系上下文逐步排除来确定.这方法虽然有点笨,却也必不可少。 例1、冯异为人谦退不伐,行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 句中“引车避道”的“引”字,有“拉开弓”“引导,率领”“避开、退却”“取过来,引用”等多个义项,但在句中,应该取“避开、退却”之义,即让车退后的意思。 例2、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专以射为戏,竟死 竟死:竟然因此而死。 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 将兵:将军和士兵。 C.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 D.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 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 A项“竟然”表转折,显然不合文意; B项“将兵”为动宾短语,方与后文李广对部下的关爱一致; C项是说事情的复杂经过; D项正确,《孔雀东南飞》中有“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句子,“结发”指到了成年。 十一、汉语比照法 1、委命下吏《过》(委托) 2、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记录:记) 3、足以极视听之娱。 《兰》(娱乐) 4、晤言一室之内(会晤:会面见面) 5、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过》(区区小事,何足挂齿) 6、追亡逐北《过》(美国队败北)(溃败) 7、沛公今事有急《鸿》(有请有劳有幸) 8、内立法度,务耕织《过》(务农)(从事) 十二、成语推断法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高考文言文复习:文言实词推断十三法(4)】阅读答案) 9、披帷西向立(披荆斩棘 —打开) 10、而闻者彰(欲盖弥彰—清楚) 11、不能喻之于怀(家喻户晓—明白) 例1、“善才绳之”(全国高考试题) “绳”字的意思可以根据成语“绳之以法”中“绳”的意思“制裁”,推断为“按法律处置”的意思。 例2、 04年江苏卷“今更五闰矣,未能成书” 句中的“更”便可参照“少不更事”来作判断。 例3、 “在官清恪,未尝问私。” 如果能马上想到成语“恪守不渝”,即可判断此项“恪”解释为“谨慎而恭敬”是正确的。 十三、望文反推法 “望文生义”的选项通常是错的。 从考查目的讲,高考主要是看你能不能理解它在文言句中的意思,所以用现代汉语去解释文言实词的选项通常是不正确的。 例1、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贿:贿赂。 (08江西) “贿”在现代汉语中是“贿赂”的意思,我们就会怀疑此项不正确,结合上下文,正确地意思应该是“钱财”。 例2、州之吏民皆曰“是素良子也,大怪之,更疑互谏。公坚不回。鞠愈急,二子服。”回:返回。(08湖南) “回”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回来、返回”,此项是以现代汉语的意思去解释的,我们有必要怀疑它,结合上下文语境判断应为“反悔”。 例3、人不敢干以私云。干:为,做。 此项也是以现代汉语去解释的,很可能不正确,结合上下文,正确解释应该是“求、请求”。 高中文言实词博客由小学生作文网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