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魏二
文档大全 > :送魏二是由小学生作文网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送魏二的正文:
送魏二一
《送魏二阅读答案》
送魏二阅读答案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1分)
(2)三、四两句诗,陆时雍《诗镜总论》云:“昌龄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2分)
参考答案:
5、(1)橘柚香。 (2)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6、在这样一个可怕的环境里,也不乏温暖与光明。外祖母慈祥善良,聪明能干关于端午节的手抄报,热爱生活,宽容忍让,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独的心,使他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送魏二二
《王昌龄《送魏二》》
送魏二
送魏二
年代:【唐】 作者:【王昌龄】 体裁:【七绝】 类别:【】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注释】
潇湘月:一作湘江上。
诗作于王昌龄贬龙标尉时。
送别魏二在一个清秋的日子(从“橘柚香”见出)。饯宴设在靠江的高楼上,空中飘散着橘柚的香气,环境幽雅,气氛温馨。这一切因为朋友即将分手而变得尤为美好。这里叙事写景已暗挑依依惜别之情。“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贾至《送李侍郎赴常州》),首句“醉”字,暗示着“酒深情亦深”。
“方留恋处,兰舟催发”,送友人上船时,眼前秋风瑟瑟,“寒雨连江”,气候已变。次句字面上只说风雨入舟,却兼写出行人入舟;逼人的“凉”意,虽是身体的感觉,却也双关着心理的感受。“引”字与“入”字呼应,有不疾不徐,飒然而至之感,善状秋风秋雨特点。此句寓情于景,句法字法运用皆妙,耐人涵咏。
按通常作法,后二句似应归结到惜别之情。但诗人却将眼前情景推开,以“亿”字钩勒,从对面生情,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潇水在零陵县与湘水会合,称潇湘)之上,那时风散雨收,一轮孤月高照,环境如此凄清,行人恐难成眠吧。即使他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恬,因而在梦中也摆不脱愁绪。诗人从视(月光)听(猿声)两个方面刻画出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所以诗境颇具几分朦胧之美,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末句的“长”字状猿声相当形象,使人想起《水经注·三峡》关于猿声的描写:“时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长”字作韵脚用在此诗之末,更有余韵不绝之感。
诗的前半写实景,后半乃虚拟。它借助想象,扩大意境,深化主题。通过造境,“道伊旅况愁寂而已,惜别之情自寓”(敖英评,《唐诗绝句类选》),“代为之思,其情更远”(陆时雍《诗镜总论》)。在艺术构思上是颇有特色的。 (周啸天)
分析本诗虚实结合的手法
这首诗第一、二两句写在一个空中飘散着橘柚清香的清秋的日子里,诗人在靠江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然后在秋风秋雨中送友人上船。这两句是写眼前实景。后两句诗人以“忆”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场景: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之上,一轮孤月高照,恐难成眠,即使友人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使他摆脱愁绪。这两句是虚拟,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这样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像,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具朦胧之美,深化了主题,更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引申】
⑴诗里的“凉”字有何妙处?试作赏析。
“凉”字写出了江风夹杂着雨水吹入船中给人的感觉(或写出了秋风秋雨给人的真实感觉);同时也是凄凉氛围、情感的反映,将情景融合在一起
⑵“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这两句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虚写,写的是作者想象的情景。想象魏二梦里听见猿啼,难以入眠。诗歌表面写好友分别后愁绪满怀;实际上写出作者送别魏二时难舍难分的情感
】
这首七绝是在作者王昌龄仕途失意,被贬为龙标尉时所作,失落的心情可想而知。这不但是因为被贬,而且也因为贬去的地方——龙标,异常的偏僻。远在他方的李白在得知这个消息,写诗慰问自己的朋友,有”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之句,夜郎在今天的贵州遵义,一个中原官员,大诗人,号称”诗家天子”,”下放”到遵义还不算,还要往往西走,想来心情比之异乡风物还要荒凉。可是,他在送别朋友的时候,却没有一个字,提及自己的忧愁。然而,读者通篇都感到诗人的愁怅,无愁之愁,愁之至也,王昌龄营造的意境使然。
首句”醉别江楼”表面上是记地,实际上是诗人设置引发愁思的语境。为什么要醉?醉是一种不清醒的状态,一来,为自己醉,二来为朋友的离别而醉,离愁别绪,从何说起,不清醒比之清醒更自由。但是,诗人的愁不同于世俗的愁,而是充满了诗意的愁,”橘柚香”写景兼点时令,关键在于一个”香”字,值得注意的是,不但写环境之诗意,而且写诗人的心灵之美,要不然为什么橘香钻到在袖子里,而不是整个江楼里都飘香呢?环境与心灵都因此而向诗意提升了。
雨中送客,江边宴饮,醉后分别,虽然不把悲凄写到自己脸上,但是在举杯之时,忽然怔怔地呆住,把略微迷茫的目光从江楼向远方探去,那里是友人舟旅的方向。空气中的橘柚气息,竟带一股子凛冽。
王昌龄可以抑制住自己的颓然。但抵制不住这秋意,更为严峻的是人为的政治上的肃杀,友人的远去的帆影不挽留,自己心中那一刻的泫然却能克制。江风把秋天的雨水引入船篷,打得人遍体冰凉,这个”凉”用得好,不温不火,似乎是写实,但却是抒情,不但是身体的凉,而且是感情的凄凉。这一”引”字用得有工力,风并不很大,雨也并不凶猛,自然风是微微的,同时,诗人的情感,惜别之意也是微妙的,只有”引”,才能抽绎出深情,只有体验了那”引”字的绵长的、慢速度的联想义,才体验得到意绪的深长不尽。但这种风中细致情感的体验,当然不是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自得、自由、和自在,恰恰是在斜风细雨中要送友人归去的暗自神伤。天色阴霾,雨云盘踞在渡头上空,或许孤零零的船帆已经升起。王昌龄强自镇定,那人影一阵模糊的颤动,好象水波一样不可捉摸。
秋雨夹风,剥茧抽丝一般瓦解着作者的心理堤防。但雄放大度的盛唐气象毕竟与众不同,王昌龄以他七绝圣手的笔力自由地驾驭着自己的情绪,把此在的真切体验虚拟为对他在或彼岸的想象。这最出彩的部分,被放到了后两句。
王昌龄的送别,绝对不是李白笔下岸上汪伦的踏歌,更不是王勃笔下在歧路上的儿女沾巾。王昌龄豁达大度,被贬谪的困境可以压倒一个官员,但是,到了诗歌当中,诗人的人格比之
现实中的官员要自由得多了,他不会被官场失意所压倒,相反,他的自由想象,有足够的能量能够在片刻间超越现实,获得精神的解脱。当然这一切不能绝对无视离情与失意。但是,拘泥于现实于诗无缘。倘若只停留在上两联的水平,不过是首压抑深情的送别诗,这就不是王昌龄了。幸亏还有后两句的横空出世,王昌龄的”诗家天子”风神,于此一现端倪。
”忆君遥在潇湘上”把视角放远,直达云水交接的极限。作者放眼遥望,看着帆影消失,恋恋不舍地往回走。冰凉的风雨吹在他的脸上浑然未觉,因为作者思绪已经飞到那湘水之上、船篷之中。这时候虽然基调仍压迫在阴雨的密云下,但全诗的境界陡然开阔。好比电影手法中的长镜头,把更为广阔的天地收纳到有限的,几行文字之间。在湘江的微雨中,展开着作者思念驰骋的场域,这一切都在为最后一句悄悄铺垫。
最后一句”愁听清猿梦里长”此在的真切情感虚拟为对他在行为的想象,诗人的想象需要超越空间和时间的魄力,在王昌龄的诗歌中有过先例。他的《卢溪别人》中写道:
武陵溪口驻扁舟,
溪水随君向北流。
行道荆门上三峡,
莫将孤月对猿愁。
分别之地明明在卢溪,却想象自己,跟随友人一直前行到达三峡,把自己的离情,变成了朋友思念自己的想象。
《送魏二》也一样,不过用了一种相当奇特的想象:”忆君遥在潇湘上”,似乎应该在过去,然而却应该是在未来,陌生较之庸常更能给读者的情绪以冲击。
友情感得不到回报,是莫大痛苦。在缅怀友人的思念当中,榆柳荫后檐煎熬自己的情绪之一就是”得不到回报”的感觉。中国古典诗歌中,表现友情的真挚莫常有同心相照之构想。”想到一处去了”,在民间往往成为友情的一种境界。
诗的第四句正是这样,不但是将此在想象虚拟为彼岸的行为,而且是将作者自身的情感体验,投射到对方,推想对方的思念自己,以表现自己思念对方。
这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常用常新手法,却在当代一位西方哲学家拉康那时得到了某种说明。尽管王昌龄对雅克·拉康的”镜像”理论一无所知,但是,心理学规律从经典诗作之中发生某种程度的沟通,也许更增加了双方的权威性,请允许我在此冒昧地借用”镜像”的术语。如果只有单方面的呼唤,诗人的系念难免缺乏实在感,由于魏二无从回复来自作者的思念,前三句诗中的离情未免有”脱靶”之嫌。王昌龄成功利用自己的想象,建立起虚拟的魏二的”镜像”,虚构一个实在,让自己思念的桥梁另一端能够落脚,在潇湘之上造出一面镜像”魏二”,完全对等地反射自己的情感。
通过在魏二”镜像”中看见”自己”,才能够获得本体的实在感,彼此映照、相互叠加,成为幻影幢幢的镜界。这就是王昌龄用以安慰自己的情感策略。
王昌龄无疑是控制情绪的行家里手,能够用七绝这一短小形式蕴涵最大的内容。实验心理学家费希纳的”审美加强原则”在用盛唐绝句检验时,不能不面临挑战,原来单一的快感也可以大于其他各种审美快感之和。在制造”惊悚效应”上,唐朝诗人们毫不逊色于今日的好莱钨电影工业。但是,这只是抒发激情的一类诗歌,但是,王昌龄这一首却有所不同,其情绪如此收敛,不着一个愁字,通篇却洋溢着愁思,读者不是像作文未来的学校看好莱坞那样感受到强烈情绪的冲击,而是享受温文尔雅的情绪的回味。这正是中国以意境取胜的诗歌的拿手好戏。虽然如此,诗
人的情绪还是有一个从郁积到释放的过程的。前面两句积累情感到接近某种饱和度,然后作者将境界从渡头拓展到绵延千里的湘水峡谷之间。末尾一句,轻轻一点,让读者深陷在缠绵情绪中。无声的愁思在”我”与”魏二”之间形成镜面反射,是能量的数次积聚。诗已经结束了,身陷意境的读者,仍在”清猿”的鸣声中回味不己。
王昌龄(?~约756),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 (727)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曾与孟浩然交游,“二人数年同笔砚”(孟浩然《送王昌龄之岭南》)。开元二十二年,王昌龄又应博学宏词科登第,授□水(今河南巩县东北)县尉。开元二十七年,因事被贬谪岭南,途经襄阳时,孟浩然有诗送他(《送王昌龄之岭南》)。经湖南岳阳,他有送李白诗《巴陵送李十二》。次年,他由岭南北返长安,并于同年冬天被任命为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世称王江宁。在江宁数年,又受谤毁,被贬为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李白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寄予深切的同情与怀念。安史乱起,王昌龄由贬所赴江宁,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王昌龄诗在生前就负盛名,人称“诗家夫(一作天)子王江宁”。他的七绝前人往往以之与李白并称。今存《王昌龄集》2卷,辑入《唐人小集》、《唐诗二十六家》,《王昌龄诗集》 3卷,辑入《唐百家诗》。《全唐诗》编录其诗为 4卷。又《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王昌龄《诗格》2卷、《诗中密旨》1卷。现在所见到的《诗格》与《诗中密旨》,收于明人所编的《格致丛书》。但前人也有怀疑不是王昌龄作的(《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五司空图《诗品》提要、卷一九七《吟窗杂录》提要)。考唐时日本僧人遍照金刚所作《文镜秘府论》已述及王昌龄评诗之语。在遍照金刚所作的《献书表》中也说到《王昌龄诗格》 1卷(《唐文续拾》卷十六),可见王昌龄确曾作过《诗格》。至于现存的《诗格》和《诗中密旨》是否即王昌龄原著,则尚待考证。
塞下曲四首 缑氏尉沈兴宗置酒南溪留赠 出郴山口至叠石湾野人室中寄张十一 同从弟销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九江口作 初日 宿京江口期刘慎虚不至 同王维集青龙寺昙壁上人兄院五韵 送郭司仓 从军行七首 出塞二首 采莲曲二首 春宫曲 长信秋词 闺情 听流人水调子 芙蓉楼送辛渐 送单十三毕五归
送魏二三
《2010年江苏高考 语文卷 诗歌鉴赏题 送魏二》
2010年江苏高考 语文卷 诗歌鉴赏题 详解
阅读下列诗歌,完成文后各题 10分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我的故事作文600字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 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的《雨铃霖》中直抒离别之情的两个句子。
2、一、二句中的“醉别”“江风引雨”表现了惜别之情,请作具体的说明。
3、三、四句,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说“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说明。
【赏析一】
诗作于王昌龄贬龙标尉时。
送别魏二在一个清秋的日子(从“橘柚香”见出)。饯宴设在靠江的高楼上,空中飘散着橘柚的香气,环境幽雅,气氛温馨。这一切因为朋友即将分手而变得尤为美好。这里叙事写景已暗挑依依惜别之情。“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贾至《送李侍郎赴常州》),首句“醉”字,暗示着“酒深情亦深”。
“方留恋处,兰舟催发”,送友人上船时,眼前秋风瑟瑟,“寒雨连江”,气候已变。次句字面上只说风雨入舟,却兼写出行人入舟;逼人的“凉”意,虽是身体的感觉,却也双关着心理的感受。“引”字与“入”字呼应,有不疾不徐,飒然而至之感,善状秋风秋雨特点。此句寓情于景,句法字法运用皆妙,耐人涵咏。
按通常作法,后二句似应归结到惜别之情。但诗人却将眼前情景推开,以“亿”字钩勒,从对面生情,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潇水在零陵县与湘水会合,称潇湘)之上,那时风散雨收,一轮孤月高照,环境如此凄清,行人恐难成眠吧。即使他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恬,因而在梦中也摆不脱愁绪。诗人从视(月光)听(猿声)两个方面刻画出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所以诗境颇具几分朦胧之美,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末句的“长”字状猿声相当形象,使人想起《水经注。三峡》关于猿声的描写:“时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长”字作韵脚用在此诗之末,更有余韵不绝之感。
诗的前半写实景,后半乃虚拟。它借助想象,扩大意境,深化主题。通过造境,“道伊旅况愁寂而已,惜别之情自寓”(敖英评,《唐诗绝句类选》),“代为之思,其情更远”(陆时雍《诗镜总论》)。在艺术构思上是颇有特色的。(周啸天)
【赏析二】
这首七绝是一首送别诗,诗人被贬龙标尉时所作。
自己贬官远方,又与友朋分别,心情可想而知,但这首诗写得含而不露,“有余蕴”。
一句,“醉别”,叙事,写出酒浓情深,尽醉为欢,却要分别,隐含着朋友、知己难以说完的离情,透着一份感伤,真是“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这份情感在诗中并没有明点。而一个“别”字精确地点明了诗题;“江楼”,记地,是宴别的地点;而且又是橘柚淡淡飘香的秋季。
二句,是写友朋离开江楼,送友人上船的情景。写法上是寓情于景:秋风瑟瑟,寒雨连江,江风吹雨,雨入船中,给人自然是一种凉意。诗中的“凉”字,虽然是一种身体的感觉,何尝不是心理的感受?这就把在饯别宴饮中的依依惜别和贬谪中的失意两种情感,在这种暗淡的秋风秋雨的景色中呈现出来。再加上一个“引”字写得很生动,它与“入”字相呼应,给人一种不疾不徐,飒然而至的感觉,真可谓善状秋风秋雨的特点。
后两句,诗人在写法上又很具特色。我们先看王昌龄的另外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首诗是王昌龄为江宁(今南京)丞时,送他的朋友辛渐取道扬州,北上洛阳。头两句是写昨夜在芙蓉楼上为朋友饯别,第二天清晨在江边送别的情景。因为朋友回到洛阳,即可与亲人团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象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江畔空望江水逝去。所以后两句自然引发临别的叮咛,这里,“玉壶”比喻高洁清白的品质,六朝诗人鲍照就有“清如玉冰壶”句。这里诗人拜托朋友带去自己依然冰清玉洁的坚持操守的信念。这里的蕴涵,一方面,比比任何对友朋的思念更来得深情。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此时诗人的情绪与境况远不是写《送魏二》诗时的心境。
通常绝句送别诗的写法,往往后两句应归结到祝愿、叮咛、惜别之情。最有代表性的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但王昌龄在这首诗中,打破这种写法,推开眼前的情与景,借助想象,以“忆”字钩勒,从对面生情,为行者虚拟了一个境界:诗人想到的是在于朋友分别后,朋友在遥远的潇湘之上,愁听猿猴清幽的啼声,就连梦中也无法排除。末字一个“长”字状猿声相当生动,使人想起《水经注·三峡》关于猿声的描写:“时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这种虚拟的情景的展示,更能表达友朋行旅中在孤寂环境中的愁苦,同时也就把自己对友朋的留恋一并倾吐出来。
以这种虚拟手法来抒写心情,扩大了意境,深化了主题。“代之为思,其情更远”(陆时雍《诗镜总论》)。
送魏二四
《王昌龄《送魏二》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试题】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橘柚香。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3)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二:
⑴诗里的“凉”字有何妙处?试作赏析。(4分)
答案:⑴“凉”字写出了江风夹杂着雨水吹入船中给人的感觉(或写出了秋风秋雨给人的真实感觉)(2分);同时也是凄凉氛围、情感的反映,将情景融合在一起(2分)。
⑵“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这两句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⑵ 虚写,写的是作者想象的情景(1分)。【王昌龄《送魏二》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王昌龄《送魏二》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想象魏二梦里听见猿啼,难以入眠(1分)。诗歌表面写好友分别后愁绪满怀;实际上写出作者送别魏二时难舍难分的情感(2分)。
三
1、有人说“凉”是诗的诗眼,试作赏析。(5分)
2、请从艺术手法角度赏析这首诗的后两句。(6分)
参考答案
1、“凉”字写出了江风夹杂着雨水吹入船中给人的感觉,即,秋风秋雨给人的真实感觉。(2分)同时也是全诗中凄凉氛围,情感的反应,(2分)该字将情景融合到一起了,所以“凉”是诗的诗眼。(1分)
2、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对写、想像)的手法。(2分)后两句诗人以“忆”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场景:友人难以成眠,即使友人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使他摆脱愁绪。这两句是虚拟,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2分)这样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像,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具朦胧之美,深化了主题,更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2分)
【翻译】
江楼饯别,我和你喝得酩酊大醉,秋风阵阵,送来满鼻桔柚的芳香。
入得船来,忽
送魏二由小学生作文网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