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正伦传
文档大全 > :杜正伦传是由小学生作文网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杜正伦传的正文:
杜正伦传一
《2012级 高三历史选择题12》
的儒草房子读后感400字教世界观是值得羡慕的。于是,他们把它理想化、空想化,让它承担起打破欧洲现状的革命的角色。”作者这里主要是分析:
1.《礼记•王制》:“山川神祗有不举者为不敬,不敬者君削以地。宗庙有不顺者为不孝,不孝者君绌以A.儒教推动欧洲近代化 B.欧洲殖民扩张的动力 爵。变礼易乐者为不从,不从者君流。革制度衣服者为畔,畔者君讨。”材料表明西周礼乐制的特点是 C.人文主义发展的因素 D.宗教对抗的历史渊源 2012级 高三历史选择题12
A.威慑性、实效性 B.制度性、强制性 C.等级性、仪式性 D.规范性、持久性 2.美国人何天爵在《西方视野里的中国形象》中说:“1875年5月,一位尊贵的清朝官员与一位美国姑娘喜结良缘。得知这一消息后,我与领事想顺便就中美联姻一事向总理衙门的官员表示祝贺。„„我的话说完之后,有一段时间是死一般的静寂。最后还是恭亲王先抬起了头,接着他长长地出了一口气说:今天真是热得可怕。”官员出现“死一般的静寂”是因为 A.婚姻观念简约文明 B.中美文化趋向融合C.传统习俗受到冲击 D.政府无法掌控婚俗 3.经济学家张维迎认为,中国过去30多年的经济奇迹源于市场的逻辑,即生产力的提高来自技术进步和创新,技术进步和创新来自劳动分工。劳动分工受市场规模的限制。市场的规模越大,参与交易的人越多,市场的分工就会越细,技术进步就会越快。下列经济现象最能印证上述观点的是 A.开放浦东,打造活力上海 B.加入世贸,融入全球经济 C.简政放权,增强企业活力 D.包产到户,提高农民收入 4.崔朝东教授曾说:“在各个发展阶段上,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存在不同的要求,需要解决不同的问题。„„20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的两次大的自我调整,正说明了这一点。”下列针对“两次大的自我调整”说法正确的是 A.调整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B.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部调整 C.调整的结果使资本主义本质发生变化 D.解决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矛盾 5.唐人韦绚在《刘宾客嘉话录》卷中记载:“刘仆射晏五鼓入朝,时寒,中路见卖蒸胡饼之处,热气腾辉,使人买之,以袍袖包裙帽底,啖之,且谓同列曰:150字作文‘美不可言,美不可言! ’”材料反映当时 A.早市与夜市开始出现 B.交易场所与民居界限明显 C.西域饮食融入都市圈 D.政府对市场交易严格管理 6.方行《清代农民经济扩大再生产的形式》:“往时江南无尺寸隙地,民力田,佃十五亩者称上农,家饶裕矣,次仅五六亩,次三四亩,佐以杂作,非凶岁亦可无饥,何者?男耕于外,妇人蚕织于内,五口之家,人人自食其力,不仰给于一人也。”材料反映出江南农村 A.家庭手工业的收益高于农业 B.小农经济生产模式未改变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显著提高 D.土地利用率高但兼并严重 7.俾斯麦从19世纪50年代末以来就在考虑一种特殊的德意志型的制度,既能保持普鲁士王朝和容克阶级的政治统治优势,又能在经济方面照顾资产阶级的利益,并使两个阶级利益互相融合,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基础。这种设想在1871年帝国宪法中加以定型,最终促成了德意志新体制的形成。上述材料表明 A.专制制度与民主制度可以相互补充 B.统一后德国制度更具有专制色彩 C.德意志开创了适合国情的政治体制 D.统一使德国资产阶级利益全面保障 8.“西方的市政管理,经济模式的传入,使商埠最先脱出中国传统政治城市的模式,率先迈向近代化,沿海口岸被迫开埠被视为这些城市近代化的起始点”。材料强调的是: A.中国沿海城市走向近代化得益于西方扩张B.西方扩张是近代中国各种变化的主导因素 C.客观评价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建设性影响D.中国近代化城市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9.“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的世界与伊斯兰教的世界持续敌对。但是自从欧洲开辟直接驶往东洋的航路后,发现了第三个世界。对于因为宗教争端而长期感到无益之苦恼的欧洲人来说,这个世界所推行10.英国一家杂志评论说:“多年以来,我们都被一个精心的阴谋所操纵,目的是建立一个涵盖全欧的社会主义共和国。将有一个傀儡议会、一支联盟军队、一种货币。联盟总统取代我们的立宪君主。降下大英米字旗,升上那片有黄星的蓝色抹布。”对这段文字理解最恰当的是: A.英国的资本主义对抗苏联的共产主义 B.大英的自由民主对抗纳粹的扩张主义 C.英国文化优越感担心美国的霸权优势 D.大英的孤立心态抗拒欧洲的联合统一 11.钱穆指出,起于元代的行省制度与中央集权不同,“实近似于一种变相的封建,乃是一种分权统御制也”,“此种制度在平时足以障碍地方政事之推进,而增加地方与中央之隔阂;而待一旦中央政权削弱,各行省转易成为反抗中央,分区割据之凭藉。”他认为行省制度在元代 A.实际上是分封制的复辟 B.改善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C.削弱中央,加强地方权力 D.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12.康熙三十九年苏州踹匠(又称“踏布匠”)由于包工头克扣工钱罢工将近一年,最后是以清政府的司法介入暂告结束的。康熙五十四年踹匠再次罢工,要用增加的工价,办理普济院、育婴堂,并建立“踹匠会馆”。清政府以 “无籍之徒,结党群来,害将叵测”,立石严禁。这反映该历史时期 A.罢工仅仅以经济目的为主 B.政府执行保护工商业的政策 C.政府立法以管理官营手工业 D.农耕文明中分离出一些变异 13.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中说:“1933年《申报月刊》发行‘中国现代化问题’特辑专号,征文中(26篇文章)认为中国现代化应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观点非常少,绝大多数人主张走受节制的资本主义或非资本主义道路。”产生上述认识主要是因为当时 A.南京国民政府政策倡导 B.资本主义在中国发展举步维艰 C.西方经济危机危害严重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被广为接受 14.“在古代„„西方人敢于展示自己,既敢于展示自己的思想,又敢于展示自己的裸体。中国就知道穿衣服,给思想穿衣服。穿衣服总比脱衣服容易。西方鞭挞自己的黑暗,所以得到了光明。它的思想在驰骋。我们歌颂自己的光明,结果带来千年的黑暗。”假如你同意上述观点,在思想方面的依据是( )A.人文主义 民贵君轻 B.因信称义 天人感应 C.人文主义 存天理,灭人欲 D.因信称义 致良知 15.“民主是叫人去投票,叫人知道对于政治有很大责任,然后自然养成一种政治人才。”其中“自然养成一种政治人才”表明民主指的是 A.民主意识 B.民主政治 C.民主精神 D.民主理想 16.著名史学家杰弗里•巴勒克拉夫认为:“世界史不仅仅是世界各地区史的总和,若将其分割再 分割,就会改变其性质,正如水一旦分解它的化学成份,便不再成其为水,而成了氢和氧。”这一 史学观反映出的世界历史的特点是 A.趋同性 B.全球性 C.多样性 D.整体性 17.为了抵制马歇尔计划对东欧国家的影响,苏联从1947年开始先后与罗马尼亚、匈牙利、捷克 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签订了一系列贸易和经济协定。由于这些协定主要由苏联外交部 长莫洛托夫操作产生,因此一般统称为莫洛托夫计划。以下关于该计划说法正确的是 A.有利于东欧各国的经济快速恢复和高速发展 B.苏联防止了所有东欧国家的“离苏倾向” C.继承该计划的经互会有利于苏联对东欧国家的控制D.加剧了美苏争霸的紧张局势
18.《中国早期文明研究札记》中曹兵武指出“分封制度对相对于四夷的中国传统的形成与扩大、对中国文化自先秦以日益壮大与普遍认同的获得,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这里主要强调 A.分封制扩大西汉太宗周文化的作用 B.分封制巩固西周统治的作用 C.分封制阻碍了中华民族融合 D.分封制推动中原文明的传播
19.据《史记》记载,周公旦灭古唐国,成王得到消息后用刀削下一片桐叶,与弟弟叔虞开玩笑说:“用此桐叶作为珪(象征爵位的玉器)赏你”。史官因此请成王择日行封赏礼。遂封叔虞于唐。此则故事反映出
A.成王分封时授予爵位 B.成王分封以桐叶为封国之名 C.成王分封时是整国授予的 D.成王分封时要举行仪式 20.《(安徽太平)仙源东溪项氏族谱》祠规载:“家之有规,犹国之有典也。国有典,则赏罚以饬臣民;家有规,寓劝惩以训子弟。其事殊,其理一也。”上述祠规主要说明了
A. 该地祠堂文化盛行 B. 家规对宗族发展至关重要 C. 宗法制在当地影响深远 D. 家规与国典作用一致
21.公元前536年,郑国执政子产鉴于当时社会关系的变化和旧礼制的破坏,率先“铸刑书于鼎,以为国之常法”。下列有关“铸刑书”的观点表述错误的是
A.这很可能是中国首次公布成文法B.肯定了“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 C.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改革成果D.开创了我国古代法制建设新纪元 22.公元前4世纪中叶,秦国颁行“分异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即分家)者,倍其赋”。也就是说,“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财”,实行“诸子有份”。此规定 A.是分封制影响的产物 B.推动了郡县制的建立 C.冲击了传统的宗法制 D.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23.《礼记》中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代统治者提出了“惟命于不常”(《康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尚书》)和“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泰誓》等思想。殷周变革中天命观的发展实质上体现了
A.政权神秘化色彩不断加强 B.早期民主政治的特征 C.对于天命神意的批判否定 D.一定程度的理性色彩 24.明人朱国桢在《皇明大政记》称,“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再不符意,谯让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这反映出明代内阁 A.继承了之前宰相的全部职责 B.上升为中央一级的行政中枢 C.辅助皇帝处理国家军政大事 D.获得了“票拟”等决策大权 25.日裔美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在《政治秩序的起源》一书中指出:“从隋朝开国的581年到12世纪的宋朝晚期,中国最普遍的政治发展之一是家族政府的逆转,中央集权得以复原到前汉的经典官僚机构。”造成当时“家族政府的逆转”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政治统一的实现 B.三省六部制的实施 C.官员选拔制度的变化 D.豪门望族势力壮大 26.据《旧唐书•杜正伦传》:“杜正伦,相州洹水人也,隋仁寿(文帝年号)中,与兄正玄、正藏俱以秀才擢第,隋代举秀才者止十余人,正伦一家有三秀才,甚为当时称美。”由此判断 A.科举制已经正式形成 B.隋代很少举行秀才科 C.杜正伦出身世家大族 D.杜正伦可以直接做官 27.陈苏镇在《汉代政治与〈春秋〉学》说:“一方面必须“承秦”,包括承秦之制,另 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特别是楚、齐、赵人之俗。这是历史对刘邦的苛
刻要求,也是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的深层背景。”材料说明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是 基于
A.为了打败项羽的需要 B.吸取秦朝灭亡的原因 C.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D.刘邦的中庸思想
28.据《旧唐书•韦温传》载,唐文宗李昂(809-840 年)任用盐铁判官姚瑁(唐名相姚崇五世孙)权知职方员外郎,制出,尚书右丞韦温直奏任用不当,文宗令中使宜谕
韦温奉诏,韦温坚决不奉诏书,文宗只得改任瑁检校礼部郎中。这反映了唐代 A.政令执行机关对决策的监督 B.决策中枢系统地相互牵制 C.政令执行机关向决策机关转化 D.君权在决策机制中日益弱化 29.清代学者赵翼提到:“宋开围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而明清时则可通过“捐纳”,即向政府交纳钱粮获得做官资格。以上现象最能体现出
A.冗官现象在古代长期存在 B.科举制不断受到现实冲击 C.中央集权制度存在着漏洞 D.从宋朝官僚政治开始衰落 30.《宋史.职官志一》:“左散骑常侍、左谏议大夫、左司谏、左正言,同掌规谏讽谕。凡朝政阙失,大臣至百官任非其人,三省至百司事有违失,皆得谏正。”下列结论较为合理的是 A.谏官保证宋代政治清明 B.谏官的设立不利专制皇权 C.谏官种类繁多造成冗官 D.谏官的谏议减少了行政失误 31.伯利克里在演讲时说:“一个公民只要有任何长处,他就会受到提拔,担任公职;这是作为对他优点的奖赏,跟特权是两码事。贫穷也不再是障碍物,任何人都可以有益于国家,不管他的境况有多黯淡。”在此,伯利克里宣扬了
A.雅典民主政体并不排斥有限的特权 B.应该逐步废除财产等级制的思想 C.民主政体为公民参政提供了保证 D.雅典人都有报效国家和升迁的机会
32.发过历史学家德尔玛指出:现代欧洲文明源于古希腊和罗马的文明,因为欧洲人从希腊那里“继承了关于任何社会的某种概念的动力线。而从罗马那里“继承了一中政治的和法律的思想,一种范畴”。”对“动力线”和“一种范畴”的概括最全面准确对应的是 A.人文主义思想和民主政治形式,国家尊重个人权利 B.人民主权原则和轮番而治方式,个人尊重国家利益 C.公民大会机制和陪审法庭监督,个人和团体的权利 D.个人主义理想和民主社会观念,国家的权利和利益 33.钱穆说:“如今美国,大学最早全由教会创立,如哈弗,如耶鲁皆是。其建校全在美国开国前。美国总统主持全国行政,大学则不在管辖下。美国开国已两百年,逐渐有州立大学之创建,但迄今仍无国立大学。”材料主要说明
A.美国缺乏强有力的中央政府 B.政教分离使美国无国立大学 C.美国总统掌握部分行政大权 D.美国各州享有一定的自治权
34.2014年9月18日,苏格兰就是否脱离英国而独立举行公投,联合王国面临分裂危机,此前有些英国国会议员建议,女王应该介入。白金汉宫却罕见地发表公开声明说,女王在公投上将保持中立。英国女王之所以在苏格兰公投问题上“保持中立”是因为
A.英王只是国家统一的象征,对政治没有任何影响B.独立公投是苏格兰内部事务,与英王无关 C.即便独立,女王还是苏格兰国家元首D.根据英国法律,女王对政治议题须保持中立立场
35.在十月革命前两周,列宁指示布尔什维克控制的军队要给士兵放假,以便组织他们回乡进行“关于立宪会议的鼓动工作”,争取农民选票以便“在立宪会议中获得多数”。在十月革命的前夜,布尔什维克的机关报《工人之路》以通栏标题向人民发出号召:“把唯一彻底的和坚忍不拔的革命党――布尔什维克选进立宪会议!”文中的“号召”
A.主张立即发动武装起义 B.体现了和平过渡的设想 C.希望与有梦想的人临时政府分享权力 D.实践《和平法令》的精神 36.就当时布尔什维克党内部的分歧,莫洛托夫说道:“无论是我,还是始终同列宁在一起的那些人中的任何一位,都没有立刻清楚地理解他的话。„„当他们所说的社会主义革命是将来的事情时,列宁回答说:不,现在就应当准备社会主义革命。”当时“分歧”主要是围绕 A. “四月提纲”中的主张 B.《和平法令》中的规定 C.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决定 D.《土地法令》中的规定
37.小明查阅了以下材料: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据此推测,小明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新中国民族自治区建立历程研究 B.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与法制建设研究 C.新中国宪政发展历程研究 D.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制化历程
38.据新华社对1972年1——9月外交情况的统计,中国接待外国官员和政府代表团三十多起,访问中国的有来自世界五大洲的政府代表团和各界人士。到1972年底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达88个,和1969年底相比,三年内翻了一番。材料表明中国
A.开始独立自主地步入国际舞台 B.重点建立与亚非的外交关系 C.打破美国孤立遏制的外交僵局 D.切实推进新型区域外交合作 39.帕维尔•布尔米斯特罗夫在所著的《欧亚巨人》中认为:“可以将上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看作是除当代世界秩序之外的另一种温和的选择,仍可以享受全球化带来的一切好处„„.上合组织现有的和将来的成员都是这样来理解该组织的原则的。”材料中“另一种温和的选择”主要指 A.团结协作、反殖反霸的精神 B.结伴而不结盟的新型国家关系 C.相互信任的军事同盟关系 D.互利合作的经济合作关系 40.钱乘旦认为:“西方现代化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其优势与弊端都已经十分清楚。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修正的方向是企图‘超越’民族国家,但并不是消灭民族国家。”下列符合这“两个方向”的是
A.推行自由放任政策和建立欧洲共同体 B.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建立欧洲煤钢联营
C.实行指令性计划模式和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 D.推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和建立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41.美国学者扎卡里亚曾指出,过去500年内,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三次权力转移:第一次转移是15世纪西欧的崛起,第二次是美国的崛起,第三次是当下正发生的“他者的崛起”。关于以上说法正确的是: A.第一次转移缩小了东西方文明的差距 B.第二次转移发生于18世纪
C.第三次转移导致了恐怖主义等严重社会问题D.第三次转移促进了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42.乾隆时的《陶冶图说》中记载:“景德镇袤延仅十余里,山环水绕,僻处一隅,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区,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藉此食者甚众。”这表明
A.清代开始景德镇具有瓷都的地位 B.景德镇多民营制瓷手工业 C.手工业发展提高了富商地位 D.清代手工业经济重心南移 43.《史记•货殖列传》记载:“鲁人俗俭啬,而曹邴氏尤甚,以冶铁起,富至巨万„„贳贷(借贷)行贾遍郡国。邹、鲁以其故多去文学而趋利者,以曹邴氏也。”由此判断此时 A.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 B.春秋战国时期冶铁技术发达 C.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被打破 D.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44.《后汉书》载:“建武年间,(任延)诏征为九真太守。„„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址,每致困乏。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这段记载反映了当地 A.推广曲辕犁后增加了耕地面积 B.开始注重精耕细作提高农业产量 C.自然资源的贫乏导致生活贫困 D.农民意识的落后导致生活贫困 45. 王夫之称唐朝后期出现了“立国于西北而植根本于东南”的局面,其含义为 A.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 B.经济重心南移改变政治格局 C.大运河改变南北经济格局 D.西北边防与东南海防的并重
46.据《建炎以系年要录》记载:宋高宗谕大臣„„曰“广南市舶(市舶司,为掌管海外贸易征税、管理外商及收购舶物货的官署),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据此可知宋代 A.外贸收入用于国计民生 B.外贸税收成为政府财政主要
C.市舶事务需要专人掌管 D.广州成为最主要的对外贸易口岸 47.清人说:“天下之民尽其智力以罔一切之利,不耻为厮养而耻于力田;其安于南亩者,皆柔而至愚之人,其于民盖不及什之一„„商贾利厚,田亩利薄,弃薄取厚,人之常情。民未有不欲利者也,失之本则求之末,失之己则争之人„„”材料反映了
A.商品经济的发展,使社会价值体系发生一定的变化 B.当时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等 C.当时社会已经出现了“贾而好儒”的现象 D.“贱农而贵商”的观念已成为社会各阶层的风尚 48.《太平广记》记载:高宗时,经营丝绸的大商人邹凤炽“其家巨富,金宝不可胜计„„邸店园宅,遍满四海,四方物尽为所收”,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唐朝的丝织技术日趋成熟 B.唐高宗时期尚未出现纸币 C.唐朝远距离商品交易发达 D.唐朝商业城市已出现邸店
49.洋泾浜英语是中国沿海商业社会的混合语言,混杂了英语、葡萄牙语和印度语的词汇,说的时候多少按汉语的句法而不根据英语的语法规则。如"Just now have settee counter,alla fnishee;you go,you please.”(“现在我们结清了我们的账目,一切结束了,你要走就可以走了”)洋泾浜英语的出现可以说明 A.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B.中国已沦为半殖民地办封建社会 C.中国与西方保持一定的外贸关系 D.中国依然以天朝上国的身份自居
50.汉朝桑弘羊说“家人有宝器,尚函匣而藏之,况人主之山海乎?夫权利之处,必在深山穷泽之中,非豪民不能通其利。„„今放民于权利,罢盐铁以资暴强,遂其贪心, 众邪群聚,私门成党,则强御日以不制,而并兼之徒奸形成也。” 作者主张 A.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B.重农抑商政策
C.工商官营,反对豪民并兼 D.巩固统治,关注民生 51.据《国史大纲》记载:“唐初不课盐,开元以下始课盐,天宝年间,盐每斗尚仅十钱,其后乃增至四十倍,天下之赋,盐税居半。唐初无茶税,建中以下始税茶。唐初无酒禁,广德以下始课酒。唐初待工商优甚„„其趋势自唐中叶以后而始变。”这一重大政策转向: A.导致之后的社会商业活动萎缩 B.反映了专制政权对商业的控制 C.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D.加剧了社会贫富不均的现象 52.据史载,隋朝时期,“京兆王都所在,俗具五方,人物混淆,华戎杂错。去农从商,争朝夕之利,游手为事,竞锥刀之末”。材料表明隋朝
A.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的现象比较普遍 B.都城商业活动很频繁,草市开始普及 C.草市作为乡村集市发展为地方商业中心 D.民众经营的意识增强但受到舆论指责
53.明清时期我国城市化出现“离心现象”——在其它国家,城市人口比重愈来愈高,也愈来愈集中,
小城市变大,大城市变得更大;但在中国,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最有可能的是
A.小农经济的发展 B.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C.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 D.新航路开辟 54.马克思曾说:“英国的入侵„„摧毁了印度原有的经济基础,解构了那些半野蛮半原始的社会结构„„虽然对此我们会心怀悲伤,但是我们一定不能忘记,正是这些看起平和的田园牧歌式的乡村社会结构构成了东方专制主义最坚实的基础,它极大地禁锢了人类的思想。”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历史传统文化因为文化传播被逐步淘汰 B.文化交流和文化开放可能带文化损失 C.不是每一种文化的所有要素都值得保护 D.文化的开放使得一些弱势文化趋于灭亡 55.《全球通史》记载:“1757年,战争发生重大转折,主要是由于老威廉•皮特进入英国内阁。皮特将财力集中于海军和殖民地,同时资助在欧洲继续作战的同盟者、普鲁士的腓特列。他的战略正如他所说的,是在德意志平原上争取到一个帝国,他取得了辉煌的成功。”材料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功”指 A.英国内阁发展成
杜正伦传由小学生作文网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