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汉认为海洋对一个国家的战略

时间:2024-12-26 12:46:30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文档大全 > :马汉认为海洋对一个国家的战略是由小学生作文网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马汉认为海洋对一个国家的战略的正文:

第一篇:《国际战略复习题》

国际战略

一、名词解释 1、均势balance of power

均势指的是没有一国处于优势地位或能对其他国家发号施令的状态,是与霸权相对而言的一种国际体系,是国家间力量对比的一种暂时的均衡状态,又称势力均衡,而努力建立和维持这样一种状态的战略或政策即为均势理论或均势政策。均势体系自1713年乌得勒支和约起一直成为欧洲国际秩序的代名词,直至一战后威尔逊总统首次否认秘密结盟与均势原则而代之以法治与自决原则,均势观念才有所动摇。在国际体系层次,均势作为国际秩序的一种基本形态;在 国家层次,均势作为外交政策及国际战略的一条长期指导原则;在国际体系和 国家的中间层次,均势作为一项基本的国际机制。均势旨在防止一国控制并威胁别国的安全。均势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弱 小 国家独立 自主的生存状态和相对稳定的发展空 间,但实际上更有利于维护和巩固大国的地位。

2、软实力(SOFT POWER)

“软实力”作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指一个国家依靠政治制度的吸引力、文化价值的感召力和国民形象的亲和力等释放出来的无形影响力。它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国际关系的看法。约瑟夫·奈把软实力概括为导向力、吸引力和效仿力,是一种同化式的实力--一个国家思想的吸引力和政治导向的能力。内容: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的吸引力、外交政策的道义和正当性、处理国家间关系时的亲和力、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的吸引力、对国际规范、国际标准和国际机制的导向、制定和控制能力、国际舆论对一国国际形象的赞赏和认可程度。软实力与硬实力两者既紧密联系,又互相区别。硬实力是软实力的有形载体、物化,而软实力是硬实力的无形延伸。在当前全球化浪潮、信息革命和网络时代的大潮下,硬实力的重要性显而易见。软实力则具有超强的扩张性和传导性,超越时空,对人类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产生巨大的影响。

3、国家利益

国家利益源于国家主权,是国家的最高目标,国家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国家利益就是一个国家内有利于其绝大多数国民的共同生存与进步发展的诸因素的综合。包括两重因素:逻辑上的和环境上的。其特征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特殊性与普遍性、抽象性与具体性。按其涉及的领域的分为:安全、政治、经济、文化利益。按时限划分:长期、中期、近期、当前。国家利益成了决定国家对外政策与行动的基本动因,影响国际关系的核心因素,也是国家间关系最基本的驱动因素。在民族国家繁荣昌盛的历史时期,每个国家都极力强调其国家利益的重要性、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中国的国家利益最终是中国人民的利益。

4、博弈论Game Theory

博弈论本是一种古老的思维游戏, 20世纪以后正式用于科学分析。1928年,数学家诺伊曼创立了二人零和博弈。1944年,诺伊曼与摩根斯滕合著《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一书,开始将博弈论用于经济分析。1950年,数学家纳什推广最优反应策略,即纳什均衡,将博弈论由零和博弈推进至非零和博弈,使其能更广泛地贴近日常生活分析。同一年,托克界定了囚徒困境。博弈论的中心思想是将具有自主利益的行为体设定为理性行为者,假设它们在给定的规则条件下,在预测其他参与者行为的基础上,对自己的行为类型(如合作、背叛等)所获得的结果进行得失比较,进而决定采取何种行动策略。博弈论实质上是关于策略相互作用和理性行为的理论,其3个要素是参与者、策略和支付。博弈主要可以分为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还可以分为静

态博弈和动态博弈。博弈论不但对国际关系理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学理影响,还直接促进了诸多实践议题的突破与解决,为国际关系研究简洁化、精确化、模型化和科学化的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孙子兵法》是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一部经典博弈论著作。

一封朝奏九重天

5、地缘政治

地缘政治是“关于国际政治中地理位置对各国政治相互关系如何发生影响的分析研究。地缘政治指出某些因素对决定国家政策的重要性,诸如在获得国家利用,控制海上交通线,据有战略要地等”。在范围上分三个层次:周边地缘政治;区域主义地缘政治 ;世界地缘政治。有两个重要的概念:一是地缘位置,二地缘环境。.二者历来是国家和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空间,是国家和民族存在的客观基础和自然条件 ,也是国际政治发展演变所依赖的必要的环境基质以色列的地理位置。三个基本特征:天赋性、致命性和可变性。1901年拉采尔首创“生存空间”。地缘政治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海权论”“、陆权论”、“边缘地带论”和“空权论”等若干影响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理论。在国家安全战略制定过程中,地缘政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地缘政治理论塑造国家安全战略制定者的思维,地缘政治现实是国家制定对外安全战略的重要依据,地缘政治活动构成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份。 6、海权论

“海权论”是美国海军战略理论家马汉提出的一种关于海军的战略理论,海权论是一种主张拥有并运用具有优势的海军和其他海上力量,去控制海洋,以实现己方战略目的的军事理论,也有人译作“海上实力论”。在其《制海权对历史的影响》这部著作中全面阐述了对国际政治的重要意义,提出海上霸权的实现需要以6个条件为基础:利于发展海军的地理位置,天然良港,领土(包括面积大小、海岸线长短等)人口、民族素质、政府体制。海军的基本战略:集中优势兵力与敌手对阵,占领重要战略基地,控制海上交通线,从而取得制海权。马汉的海权论对,美国20世纪初的上海力量的发展和成为世界霸权国家产生了直接影响,而且对后来的地缘政治力理论和地缘战略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简答

1、 军事力量在国际战略中的运用

军事力量是国家防御外来侵略和安全自卫的能力,是国家实力构成的一个核心要素,在实践中,其主导地位虽有所动摇,但仍是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是对其评估的重要要素。其特殊性在于,它由诸多要素聚合而成,一旦形成具有相对独立性。 国家对军事力量的使用并不意味着战争和冲突,如威慑。军事力量这种使用灵活性的特点使其成为很多国家推行国家战略、实现外交利益的手段。

a对外军事援助。二战之后,美国在地缘战略思想的主导下,从欧洲开始,势力渐扩至亚洲、中东北非、拉美和非洲,其力量介入的主要手段是对外军事援助。在冷战时期,美国的对外军事援助主要以取得美国海洋霸权为目的,在不同地区获得不同地缘优势。

b设立海外军事基地。建立海外军事基地一直以来都是超级大国的专利,如美国、英国。建立军事基地能彰显一国巨大的实力,扩大其影响力。在处置海外利益时更具有机动性,节约了地理成本。另外海外驻军可以在这一地区保持长久的影响力。所以海外驻军也是美国这样超级大国推行其霸权的一种不错的选择。

c建立军事联盟。作为一种古老的对外战略手段,联盟战略是指国家通过参加某种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安排或协定与其他国家国国家集团建立某种形式的战略盟友关系,以确保他们的相互安全,实现自身战略目标,从而维护和增进国家根本利益。而军事联盟是联盟战略中历史

最悠久的一种手段。

d进行军备竞赛。从军事力量运用上看,核武器的出现使军事斗争的理论和实践发生了重大变革。威慑战略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冷战时期美苏之间不断进行核军备竞赛,彼此之间没有爆发大规模的战争。

2、 陆权论的思想和影响

又称为大陆心脏说。英国地理学家麦金德根据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新变化,特别是铁路和公路的大发展,提出与海权论相对应的陆权论。在《民主的思想与现实》一书中,他将陆权论概括为著名的三段论:谁统治了东欧,谁就能控制大陆心脏地带;谁控制大陆心脏地带,谁就能控制世界岛(欧亚大陆);谁控制了世界岛,谁就能控制整个世界”。 首先,他打破了长期海权思想,把陆权思想提高到全球战略的高度。

其次,他是从全球宏观监督来观察地理条件的特点,先是注意枢纽地区,然后推向内心月型地区,外新月形地区,同时注意其相互在全球战略上的关系和练习。马汉认为海洋对一个国家的战略

再次,是从过去历史的背景上,抓着枢纽地区与外围地区的关系。这种大的历史观是全球宏观的地理观相结合形成的时空全球战略。这种地缘政治上的全球时空思想是麦金德的伟大贡献。

最后,草原民族在历史上的优越地位在于其机动性,麦氏注意到当时铁路出现给枢纽地区带来新的机动性,。着反映到他对技术的发展与变化会给地缘政治带来的影响。而斯皮克曼认为麦氏对陆心地区的地理优势估计过高。麦氏所指的内新月形地区相比,无论是从人口,工业和农业来说,陆心地区远远不如欧亚大陆边远地区。

3、 邓小平的国际战略思想

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系统、完整的科学体系。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体系包括一整套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原则、战略构想、战略方针等。(1)战略目标是谋求全球和平与发展;(2)战略重点是促进第三世界国家团结和发展,解决南北矛盾、加强南北合作;(3)战略原则是反对霸权主义、防止和平演变;(4)战略构想是和平共处、一国两制;(5)战略方针是独立自主、埋头实干、把中国的事情办好。

主要内容:(1)和平与发展。争取较长时间的和平是可能的,战争是可以避免的。各国都有力争有利于自己的国际环境世界总体形势趋于缓和。(2)世界格局的多极化。旧的格局正在改变,新的格局还未形成。未来的世界是多极的。(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国际新秩序。(4)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5)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不结盟(6)“一国两制”和搁置争议,领土争端问题和平解决。(7)自身战略利益出发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8)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对、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决不当头。80年代末90年代提出,世界政治格局突变,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社会主义运动严重受挫。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国家主权和安全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外交目标和现实定位:三个方面

(1)总。争取长时间的和平国际环境,建设经济

(2)国际目标。建立国家政治新秩序。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

(3)经济目标。提升中国的经济实力。

在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指导下,中国调整了外交政策,采取新决策,为开拓中国外交新局面和获得有利的国际环境,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共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4、 美国与20世纪国际秩序的演变

国际秩序是国际关系各行为主体之间的内部运行机制外在表现形式。20世纪初的国际

秩序有两大特征:一是欧美列强占统治地位,二是没有维护国际秩序的保障机制。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一种新的国际关系制度,是帝国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对一战后列强关系的调整和对世界秩序的重新安排,它构成了帝国主义国际关系的新格局。此时英法等老牌大国的实力开始下降,美国实力开始上升。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了十四点计划,倡导建立国际联盟来保障世界和平。尽管盟约在美国参议院未获通过,美国最终也没有加入自己倡导的国际联盟,但是这场争论却毫不含糊地说明了美国在新时期外交的战略目标,即凭借自己的实力使美国成为世界的主宰,构建一个以美国为领袖的国际关系新格局。

b雅尔塔体系:在罗斯福的倡导下建立了美国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普遍性国际组织——联合国;还建立了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二战后美国开始实行“杜鲁门计划”和推行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国家重建,实质是在世界范围内推行自己的霸权。美国西欧主要发达国建建立了军事联盟——北约。苏联为与美国抗衡,也扩大了自己的社会主义阵营,建立华约与北约对抗。雅尔塔体系逐渐演变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对抗。

c冷战后体系。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呈现出美国一超独霸的局面。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军事、科技实力和独一无二的战略地位,遏制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奉行单边主义,特别是布什上台后,新保守主义势力垄断美国政坛,推行先发制人的军事进攻战略,以“反恐”为名,积极谋求美国绝对霸权、绝对领导权、绝对安全和绝对军事优势。

三、论述

1、 分析冷战后国际环境的变化

国际社会环境往往构成国家国际环境的最主要内容,是推动国际环境发生变化的根本性原因。从国际社会环境的构成看,主要有: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国际文化环境、国际科技环境 国际安全环境。

a和平与发展始终是当今世界的主潮。虽然国际风云变幻,时有起伏,但总的趋向不会逆转。和平与发展既是战后各国人民的强烈愿望和迫切要求,又是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和时代潮流。在当代世界,和平与发展是主流,但发展很不平衡。况且,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冷战思维并时显猖獗,国际社会颇不太平,而和平与发展毕竟是大势所趋,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了。 b世界格局多极化进程加快,国际关系中的分与合正构成一种复杂的局面。为着继续主宰全球事务,尽管美国竭力想建成由其独霸的单极世界或一极世界,但现今的国际社会绝不象旧殖民主义为所欲为的时期,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振兴,各种国际机构的协调,使以美国为代表的霸权主义很难在世界得势。

c国际形势总体缓和、局部动荡,民族问题增多,文明因素上升,国际社会的元宵节资料作用有所加强。总体缓和、局部动荡实际上是世界格局在多极化进程中必然要出现和保持的阶段性社会形态,因为过去比较突出的军事、政治对垒逐渐退居幕后,而经济和文化利益矛盾则越来越推向前沿,经济全球化、科技跨域化同样为维持这种态势创造了必要氛围。

d经济全球化与地区一体化并行发展,高科技及其产业步步深入渗透,知识经济在一些国家悄然崛起。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渐进和累积过程,目前,全球经济已经形成西欧、北美和亚太三个大的中心

e大国之间关系既磨擦、又合作,意识形态因素抗争相对减弱,现实的国家利益及其战略需求成为各自争夺的重点。冷战结束以来,大国之间关系明显变得复杂。一方面,冷战时期形成的西方大国的同盟关系仍继续保持,并有所加强,但西方大国之间的磨擦却有增无减。另一方面,原来的美苏对抗和中苏对抗,都已由美俄、中俄之间既非对抗又非同盟的关系取代,彼此间磨擦与合作同时并存。

2、 新世纪以来中国的对外战略(以一个视角为例)

国际战略是一个国家为了争取有利于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国际环境,于对外关系中制定的带全局性的策略谋略。国际战略的制定,受制于该国的性质和一定时期的国内形势,同时也必须适应当时的国际形势和世界格局的发展趋势。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的国际战略既要反映作为大国的需要,又要反映作为发展中国家的需要,有利于在国际上树立起一个开放的守规则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中国的大国地位,主要体现在亚太地区,中国全面的国家利益也首先在亚太地区。因此亚太地区是中国推行其国际战略的重点区域。据说来,中国的亚太战略有这样几个层次:

(1)发展与周边过的睦领友好关系,为立足亚太创造条件。近年来,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超越意识形态与社会制度差异,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周边外交的巨大成功。中国已经同所与周边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同朝鲜、巴基斯坦、缅甸等国的传统友谊得到增强。同印度、越南等读书伴我行过的障碍不断消除。目前周边无战事进入全方位发展的良好状态。但不可忽视的是,美国对我国周边地区的干涉也在加强,周边环境的不稳定因素更加复杂多变,对我国周边外交的实施提出更高要求。

(2)中美日三角关系对中国的亚太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是中国亚太战略的重点和难点。中国同美、日的实力差距日益缩小,作为亚洲在联合国安理会唯一的常任理事国,政治大国的地位举足轻重。在这种情况下,中美日在亚太的影响最可能出现平衡,为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提出了重要筹码。然而,鉴于三国在市里、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方面的较大差异,中美日三角关系的三边关系又是不平衡的,美日关系最为紧密,中美关系和中日关系都时常受到消极因素的影响,产生波折。中国在这一关系中处于不利地位,同时又受到美日安保同盟的牵制。

(3)中国亚太战略的重点在经济领域。这不仅是因为国际关系的重心已从政治军事领域向经济领域倾斜,世界各国都已经济活动作为推行其对对外战略都的重要手段,而且因为亚太地区一直是以其经济活力而备受关注,即使在遭遇东南亚危机之后,亚太地区的经济复苏和走向仍然是世界关注的焦点。

第二篇:《“中国国家海洋战略 ”》

2010年2月10日马汉认为海洋对一个国家的战略

超级欠扁的脑筋急转弯

论“中国国家海洋战略 ”

默认分类 2010-03-06 16:03:04 阅读194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中中国与世界“连接性”的不断增强,中国人的视线越来越被海洋所吸引。 中国正在逐步从一个传统意义上的陆地国家转型为一个海洋国家,至少已经成为一个海陆并重的新兴大国。随着中国对海洋的依赖越来越深,海洋战略对中国的影响也就日益显著。中国要制定怎样的海洋战略,以

及制定的原因和意义将是本篇文章所涉及的主要内容……

杜会主义价值观手抄报

关键词:海权、海洋形势、海洋战略、海洋权益、海洋子战略、海洋观念

一、 战略提出背景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交通的命脉,是世界各个名族繁衍生息的和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自古至今也是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垂涎的战略要地。争夺海洋水域管理权,海洋资源归属权、海峡通道控

制权,已经成为国际斗争的重要内容,马汉的“得海洋者得天下”理论得到了践行。

遗憾的是,马汉的海权论思想在中国无论是实践上还是理论上都影响甚微。中国虽然有着漫长的海岸线,但中国始终不是一个海洋大国。受古代禁海令、重陆轻海等观念的影响,一直没能组建强大的海上

作战力量,更没有产生过经略海洋的战略思想。

中国是最早开发海洋、利用海洋和航海事业发达的国家之一,在人类文明史上,曾经创建过惊人瞩目的辉煌业绩,写下了光辉的篇章。自先秦时代已开始海耕,在南疆史载有“骆田”的海洋农业;公元前6世纪,中国已有了舟师,春秋战国时代,地处沿海的吴、越、齐、燕等诸国已经“兴渔盐之利,行舟楫之便”。公元之初,中国已开始,构筑“海上丝绸之路”。唐朝,中国的远洋海轮抵达地中海,开辟了世界上最长的海洋航道。明朝郑和“七下西洋”,比哥伦布探索新大陆早87年,成为世界航海史上的创举。船尾鸵、水密

舱、航海指南针等的发明和最早的利用,是中华民族对人类航海事业做出的最大贡献。

中世纪晚期,我国的海洋事业比起地中海沿岸诸国并不逊色,在某些方面甚至与世界的领先地位。从综和国力来说,其时我国与当时世界上的先进国家相比,大体上是处于同一个发展水平。

但是千百年来,中国与世界上其他海洋国家相比落后了,正如黑格尔所言,中国“没有分享海洋赋予的文明”。中国海洋文化意识不强,更缺乏经略海洋,全面规划、经营、管理海洋的经略和措施。自明朝后期以来尤其是实行“海禁”政策,延至清代,“海禁“更趋激化从而给中华民族的海洋事业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和限制,其结果严重抑制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把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扼杀于襁褓之中。在“海禁”的高压政策夹缝中,挣脱、生存、发展的中华民族海洋事业和海洋文化,相对于西方某些先进国家的成就来说,

显然十分脆弱。中国与西方的一些国家,再也不是处于人类文明进程的同一起跑线上,而是远远地被抛在

后头,越来越限于落后挨打的境地。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的海洋战略一直就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其中有政治、经济和科技方面的原因,但主要还是思维方面的原因。思维不是主动的态势,国家战略又怎能主动呢?20世纪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中期的“两弹一星”是主动战略思维的充分体现。在海洋问题上,我们处于一个被动挑战的地位。现在,我国占陆地面积1/3的“海洋国土”安全仍正受到多方面威胁:150余万平方公里争议海域面临被瓜分危险;40多座岛礁目前已被其他国家非法侵占;富饶的海洋资源也遭邻国不断攫取。在很多国际性海洋问题上很少我们发言权的问题,等等。形成这种状态的原因是我国社会和国家的需求还没有进入海洋层面。我们对海洋的需求目前尚处于一种理论的应该状态,而还没有进入一个实际需要阶段。于是,很多领导和

国民对海洋的概念是恍惚的,对海洋意义的认识也是可有可无的。

近年来,中国东海

马汉认为海洋对一个国家的战略由小学生作文网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热门排行: 2016拜年词 好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