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己复礼渐有文教
文档大全 > :克己复礼渐有文教是由小学生作文网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克己复礼渐有文教的正文:
第一篇:《克己复礼解读》
克己复礼解读
老桂读古文 桂久利
克己复礼,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为西周之礼。“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修养方法。出自《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在早年的政治追求中,一直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并把克己复礼称之为仁。颜渊向孔子询问什么是仁以及如何才能做到仁,孔子做出了这种解释。因此,可以把克己复礼视为孔子早年对仁的定义。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有一次孔子的弟子颜回请教如何才能达到仁的境界,孔子回答说:努力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如果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可以达到理想的境界了,这是要靠自己去努力的。颜回又问:那么具体应当如何去做呢?孔子答道:不符合礼的事,就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不要去做。颜回听后向老师说:我虽然不够聪明,但决心按照先生的话去做。
由此看来,“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方法。历代学者都认为,这是孔门传授的“切要之言”,是一种紧要的、切实的修养方法,然而对于“克己复礼”的含义却有不同的阐释——这里的“克”字,在古代汉语中有“克制”的意思,也有“战胜”的意思。宋代学者朱熹认为:“克己”的真正含义就是战胜自我的私欲,在这里,“礼”不仅仅是表达亲情的句子简短的具体的礼节,而是泛指天理,“复礼”就是应当遵循天理,这就把“克己复礼”的内涵大大扩展了。朱熹指出,“仁”就是人内心的
完美道德境界,其实也无非天理,所以能战胜自己的私欲而复归于天理,自然就达到了仁的境界。
论语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克者胜也,克己就是一个人能够克制自己,战胜自己,不为外物所诱,而不可以任性,为所欲为。礼字即是理字,礼乃固理之不可易者,复礼就是要恢复到合理化。克己工夫,全在一个勿字。
朱子解克己复礼,其言曰:“克是克去己私。己私既克,天理自复,譬如尘垢既去,则镜自明;瓦砾既扫,则室自清。”又曰:“克己复礼,间不容发,无私便是仁。”又曰:“天理人欲,相为消长,克得人欲,乃能复礼。”又曰:“敬如治田灌溉,克己如去恶草。”王阳明有云:“去山中贼易,去心中贼难。”克己就是要灭此心中之贼。礼对人生行为,具有指导、节制、综贯、衡断诸作用,而能促进人与人间关系之圆满,有礼便是行仁,孔子之以礼为教,可见其由来。故论语子罕篇又载颜渊之言曰:“夫子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兹录国际君友会王爱君文集“克己复礼”如上。
第二篇:《《克己复礼》教案》
一、导入
二、文本
1、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
哉?”
PPT:“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一日:一旦 归:赞许
本段文字的关键词是“仁”,孔子宣扬克己复礼,目的是为了实践“仁”。“仁”似乎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什么是“仁”?我们不妨来看看这个字的构造。
许慎《说文解字·人部》的说法:“仁,亲也,从人二。” 仁:亻 + 二 用一句话将这个结构表达出来,就是一个人到两个人
PPT:亻
2、 阅读以下几句语录,概括“仁”对自我的要求准则,即“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PPT:1、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内容:克制欲望)克己复礼渐有文教。
2、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方法:自省)
总结:克者胜也,克己就是一个人能够克制自己,战胜自己,不为外物所诱,而不可以任性,为所欲为。克己工夫,全在一个勿字。就是要随时注意约束自己,克服种种不良习性和私心,这其实也正是今天我们常说的“战胜自我”。在正己的基础上,以礼来实践,以礼来节制。以乐来抒怀或熏陶。
3、 从自己出发,尊重自己,拿自己当人,这是《论语》中实践“仁”的第一步。那么,推
己及人这个词中,你觉得“人”首先指代谁?
明确:父母兄长(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人际关系)
阅读以下语录,概括“仁”对为人子弟、为人父母的要求准则。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
“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
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总结:由此可知,孔子对为人子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孝顺不仅仅是言行上的恭敬,更是容
色的和悦,精神的安慰,内心的虔诚。而同时,对为人父母者,孔子也并非没有约束。爱护子女是父母的责任(新闻,南京两女童饿死案中女童的母亲乐燕涉嫌故意杀人罪),有哺育,亦有反哺,这才是人伦大道。
PPT: 二
1、“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克己复礼渐有文教。
2、“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4、 那么,推己及人这个词中, “人”还可以指代谁?
明确:不仅仅是血缘关系,而且是由血缘关系扩展开来的君臣关系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和“孝悌”一样,论语对“忠信”也有双向的要求。(比较,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孔子
孔子理想的社会秩序是各安其分。那么,他所处的时代,是他心中理想的时代吗? 孔子谓季氏:“八佾(yì)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子曰:“觚(gū)不觚,觚哉!觚哉!”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PPT礼崩乐坏
孔子的“乌托邦”是?
子曰:“周监(jiàn)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孔子的执政愿望是?
子路曰:“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正名——( 礼乐 )——(刑罚)→(有道)← (孝悌 )——(修身)——仁
(外) (内)
总结:孔子并非单纯为了推行周礼而倡导,社会黑暗,人心不古,孔子奔走列国,积极推行周礼,只为试图通过对外在行为的约束,唤起内心道德的回归。而作为“礼”的内核的仁,才是他毕生追求的。能战胜自己的私欲而复归于天理,就是人内心的完美道德境界。颜回说,我虽然愚钝,也愿意去做。珍爱自己,敬爱长辈,抚爱晚辈,亲爱他人,热爱国家,或者就是对仁的实践了。最终能实现天下大同的理想愿景。子曰:“仁乎远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第三篇:《山西省山大附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山西大学附中
201海娃的故事5—2016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期中测试
历 史 试 题
(考查时间:90分钟 ;内容:必修三 )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要求。)
1.夏曾佑认为“中国之有周人,犹泰西(泛指西方国家)之有希腊。”他这样说的依据可能是
A. 周和希腊政治制度相同 B. 周和希腊分别奠定了中西文化的基础
C. 东西方文化同时形成 D. 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频繁
2.“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
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上述材料揭示的主旨是
A. 三纲五常 B. 家国同构 C. 社会起源 D. 君主专制
3.《尚书·召诰》说:“有夏服(受)天命。”周代铜器“毛公鼎”铭文记载:“丕显文武,皇天宏厌厥德,配我有周,膺受天命”。这一政治理论的思想核心是
A.天人感应 B.君权神授 C.天人合一 D.敬天保民
4.“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亲情伴我成长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以上言论体现的政治思想是
A.消极无为 B.仁政治国 C.严刑酷法 D.经世致用
5.“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宗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这段论述表明顾炎武
A.痛恨孔孟学说清谈误国 B.反对君主专制倡导民主自由
C.认为儒学不能经世致用 D. 主张经世致用反对理学空谈
6.董仲舒新儒学认为“受命于君,天意之所予也”,但也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对其内涵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主张“君权神授”,迷信思想没有价值 B.彻底和先秦儒学决裂,抛弃“为政以德”
C.强化君主专制同时主张人君“行仁政顺天道” D.主张“顺应天命”,实行“无为而治”
昆虫记7.《诗经》中的《七月》描述农民无冬无夏的劳动,却“无衣无褐”;一些爱情诗反映了青年男
女在恋爱婚姻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这说明《诗经》
A. 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B. 是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标志克己复礼渐有文教。
C. 具有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 D. 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8.王夫之认为:“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与此相似的社会历史观是
A.“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B.“克己复礼,渐有文教”
C.“制天命而用之” D.“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9.康熙年间,我国开始系统地大规模地开展全国性的地图三角测量,绘制《皇舆全图》时,吸
取了欧洲制图理论中考虑大地是球面的优点,实测并采用经纬图法比例,而且还采用了地图投
影方法。由此可知
A. 西学东渐影响中国传统科技 B. 新航路开辟冲击了传统科技
C. 康熙积极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D. 康熙年间尚未实行闭关锁国
10.“近代社会最重要的特点,在于它以追求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作为经济活动的终极目的,经
济增长成为价值观体系和物质活动的基点。„„明清社会虽有令人叹为观止的经济繁荣,却并克己复礼渐有文教。
未形成一个经济居社会生活主位的‘经济社会’,由此也就不能提供出一个可以推动技术进步与
发展的土壤环境。”该材料主要论证的是
A.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社会条件 B. 明清没有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
C. 技术进步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D. 经济社会的主要表现是经济繁荣
11.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并吸收佛教、
道教的理论。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这一变化的出现是由于
A. 儒学正统地位不断受佛道冲击 B. 为了发展和完善儒家思想的需要
C. 唐朝中外思想文化的广泛交流
害
别人,这是政府创立的基础。正义的本质和起源在于人们实践了先前的约定。该观点被称之为 “人类最早的社会契约论”。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人们的约定是制定法律的基础 B. 智者学派重视法律和正义的作用
C. 社会契约论起源于智者学派 D. 遵循人性是法律制定的依据
13. 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中学堂章程》规定:“先讲中国史,当专举历代帝王之大事,
陈述本朝列圣之善政德泽,暨中国百年以内之大事;次则讲古今忠良贤哲之事迹,以及学术、 技艺之隆替,武备之弛张,政治之沿革,农、工、商业之进境,风俗之变迁等事。”这反映出
A. 中国教育完成了近代化 B. 教学内容适应了社会发展
C. 清末培养出了大批人才 D. 清王朝继续加强君主专制
14.伯利克里(约公元前495年一公元前429年)说:“在我们私人生活中,我们是自由的和宽恕
的;但是在公共的事务中,我们遵守法律。这是因为这种法律深使我们心悦诚服。„„我们 D. 统治者要加强对思想文化的控制 12.智者学派指出:法律、正义只是人所约定的习俗。为了避免互相伤害,人们相互约定不伤
服
从法律本身,特别是那些保护被压迫者的法律。”这说明当时古代雅典
A. 初步改变了贵族专权局面 B. 法律只在公共事务中发挥作用
C. 受罗马帝国万民法的影响 D. 法律制度为民主政治提供保障
15.在雅典城邦,公民个人虽然可以在民众大会上提出修改或废除以往的法律或提出新的议案,
但若这种提议得不到通过的话,则将被起诉为不法行为,提议人要受到罚金处分,甚至有生命
之虞。这表明
A. 公民大会只注重公民形式上的民主 B. 雅典人非常重视法律的稳定和权威
C. 雅典城邦的司法程序十分严肃缜密 D. 雅典公民的言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
16.罗马法的内容中,“私法”部分是其精华,其特点是保护私有财产和承认个人人格。“私法”
在当时的主要作用是
A. 保证所有人都享有法律赋予的权利 B. 调节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纠纷
C. 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 D. 促进商品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17.学者陈衡哲在《西洋史》中写道:“科学与文艺是文化的双翼,缺了一样,那个文化便成为畸形的了。科学是偏向理性的,文艺是偏于情感的。”基于这样的认识,对启蒙运动兴起所起作用最大的莫过于
A. 达尔文 B. 莎士比亚 C. 伽利略
却绝
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旧的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
群的圈套。然而,这一启蒙运动除了自由而外并不需要任何别的东西。”这说明康德认为启蒙
运动的本质就是寻求
A. 人身自由 B. 推翻专制 C. 思想自由 D. 主权在民
19.唐代诗人杜甫留下了“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这一千古传诵、
妇孺皆知的名句。下列文艺作品中题材和风格与之最接近的是
A. 雨果的《巴黎圣母院》 B. 米勒的《播种者》克己复礼渐有文教。
C.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D. 安格尔的《路易十三的誓愿》
20.R.R.帕尔默认为“他(卢梭)用文学作品,在上流社会人士中传播一种尊重平民的清新情
感、一种对平凡事情的爱好、一种怜悯人和同情人的冲动、一种意识到贵族生活尔虞我诈和虚
浮浅薄的观念。”由此可见卢梭的文学作品体现了 D. 牛顿 18.康德说:“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很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
①对理性的质疑,形成浪漫主义思潮 ②人类平等的观念,推动法国大革命
③人民主权思想,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 ④个人情感的抒发,成为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④
21.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
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A. 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B. 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
克己复礼渐有文教由小学生作文网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