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公转速度与位置关系图

时间:2025-01-13 05:39:36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文档大全 > :地球公转速度与位置关系图是由小学生作文网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地球公转速度与位置关系图的正文:

夏至日;地轴南端倾向太阳,则表示北半球冬至日。可简要归纳为:北倾为夏、南倾为冬(北半球节气)。

南半球则反之。

从图2中可看出,地球在位置A时,地轴北端倾向太阳,可判断为北半球夏至日位置;地球在C位置

时,地轴南端倾向太阳,可判断为北半球冬至日位置。然后我们可以根据地球公转的方向,顺势判断出图

中B位置为北半球的春分日,D位置为北半球的秋分日。

以上分析是已知地球公转方向的情况下的分析,如果已知地球的地轴空间位置,或者已知两分两至日

位置,我们也可以按照此方法判读公转轨道示意图。

例题解析

(02春季文综卷第39题)

图3表示地球公转轨道和太阳的位置。2001年10月4日(农历八月十八)是浙江海宁观赏钱塘广东卷潮的

最佳时期。在图上画出这一天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用圆圈表示地球,同时画出地轴)。

解析:地球公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结合远日和近日点的位置特征,可以判断出二分二至日的位置。10月

4日位置在9月23日(秋分日)之后,可以找到该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大概位置。绘制时注意地轴的空

间位置,此处为该题的难点。如图4所示。

(04江苏地理卷第13—14题)

读图5(阴影部分为夜半球),回答:

13.若此刻西半球为夜半球,太阳直射点的经度是

A.东经70º B.东经90º C.西经70º D.西经:110º

14.此日在

A.3月21日前后 B.6月22日前后

C.9月23日前后 D.12月22日前后

解析:此图是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的局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地球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的一致性,以及地

球地轴的空间位置。可以判断出此图是上面图1中第一个图的局部,表示秋分日前后。

答案:A,C

主要是看太阳直射落在地球的哪一个部分。直射在北半球,便是北半球的夏至日,

自西向东数的下一个就是秋分日,以此类推。

地球公转示意图判读技巧

福建省永泰三中 汪义通 350708 yuxinwyt@126.com QQ:491303908

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6)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0

4秒,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七号载人飞

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按照

预定计划,飞船在太空预定轨道绕地球飞行45圈后,于28日傍晚返回。试分

析这一段时间,我国的昼夜长短变化情况。 解析:在公转轨道平面上地球公转的方向为逆时针方向,周期为一年。在公转轨

道平面图上识别节气应先考虑“二至”再确定“二分”点。夏至日(6月22日),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23.5ºN)上,北半球倾向太阳,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南极

圈内出现极夜现象,地球上越往北的地方昼越长;冬至日(12月22日),太阳

直射在南回归线(23.5ºS)上,南半球倾向太阳,南极圈内出现极昼,北极圈

内出现极夜现象,地球上越往北的地方夜越长;然后根据地球公转方向确定出春

分(3月21日)和秋分(9月23日)点。如图所示

正午太阳高度在直射点纬线上最大,由此向南北减小;影子的长短与正午太阳高

度成反比,高度角越大,影子越短;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上的物影将

最长。至于昼夜长短及所获热量的变化可用下列两个规律来记忆:(1)从夏至

到秋分再到冬至这半年,太阳光直射点向南移,北半球各地昼变短,夜变长;从

冬至到春分再到夏至这半年,太阳光直射点向北移,北半球各地昼变长,夜变短;

(2)从春分到夏至再到秋分这半年,太阳光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长大于

夜长,且越往北的地方昼越长,北半球获得热量比南半球多,为北半球夏半年;

从秋分到冬至再到春分,太阳光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长小于夜长,且越往

北的地方夜越长,北半球获得热量比南半球少,为北半球的冬半年。北京天安门

的升旗与太阳同时刻,要使升起的最早,亦是使北京昼最长夜最短的一天,即夏

至日。

参考答案:(1)逆时针方向 (2)一年 (3)A冬至B春分C夏至D秋分

(4)短 长 (5)C (6)昼变短夜变长且昼短夜长(提示:这一时期为秋

分-冬至,太阳直射点向南移且直射在南半球。)

第四篇:《地球的公转教学反思5篇》

篇一:地球的公转教学反思

上完这课后,我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美中不足的遗憾,现反思如下:

一、成功之处:整堂课以学生的探究为中心

课一开始我就提问:“大家都有这样的体验,白天过了到了晚上,晚上过了又到了白天,为什么白天和黑夜会交替出现,从不间断?” 现在的学生课外知识较丰富,很多学生说是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我没有马上下结论。而是反问一句:“咦!我怎么感觉不到地球在动呢?”

刚开始,学生也懵了一下,是啊,确实感觉不到地球在动。不过没过一会儿,就有学生打破了沉静,“那是因为我们在地球上,如果在宇宙中一定看到地球在动。”紧接着,孩子们就举了坐船,坐飞机的经验,认识到只有通过观察地球以外的景物才能发现地球的运动。那么,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就是有力地见证。地球是运动的350字日记在孩子们你一句,我一句的谈话中得到了求证。我强烈地感到:学生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关键看我们老师怎么去开发它、利用它。

“昼夜现象是不是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呢?能否设计一个模拟实验来证实?”趁热打铁,我又向学生抛出一个研究课题。不负我所望,一个简单易行的实验方案出台。孩子们带着兴奋地心情开始做模拟实验。实验完毕,他们争先恐后地向大家汇报实验结果:昼夜现象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的。他们通过自行探究,亲历了探究过程,获得了知识,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使新课改的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二、不足之处

虽然在上课前是做了充分的准备,精心设计的。但上完之后再冷静地回顾、思考,发现还存在很多不足。虽说整个课堂基本上是让学生讲,让学生做,让学生总结,但细思量,还是觉得有些地方并没有完全尊重学生,例如,导入时,有的学生提到昼夜现象是由于地球的公转形成的。因为只有个别学生提出,也因为老师设计的课是第一课时,所以就回避了这一问题,现在回想起来,是否可同时研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呢?这样可让学生自选研究,他们有了自已的课题,也会有很高的兴趣,同时也会使他们想办法去设计实验验证自己想法。【地球的公转教学反思5篇】地球的公转教学反思5篇。这样做可能更能开发学生潜力,更有效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

总之,经验是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我也将在不断地教学实践中提升自我。

篇二:

地球的公转这一课内容难度较大,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而且内容较多,从地球公转的基础知识到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再到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将地球公转这一部分内容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两部分教学内容,即地球公转的基础知识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本节课为第一课时。

在讲授的过程中,教师尽量采用直观的教学手段,通过让学生演示地球围绕着太阳公转的情形,让学生总结出地球公转的基础知识,包括周期、方向、轨道形状等;通过简单的示意图与圆规展示,让学生理解太阳直射点的概念;通过直观的flash演示,让学生了解太阳直射点在一年内的移动情况,并在图中读出。最后,以学生在生活中经常碰到的坐公交车的问题,对整堂课做一个拓展,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整堂课,教师试图让学生处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参与学习,并以此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然而,课堂中还是有很多细节的问题需要注意,例如教学语言的精确、教具摆放的合理,另外,及时地对学生进行表扬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途径。在这些方面,还需要更多的改进。

篇三:

初中地理新教材知识条理清晰,内容丰富详实,是使学生们“获得终身发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的教学目的的具体体现。因此,教学中应该避免照本宣科,让地理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们通过积极参与来获得知识和认识自然发展规律的一个平台。能够反映地球运动的自然现象有很多,例如:昼夜现象、季节变化、极昼、极夜现象等等。我选择了地球的公转知识加以介绍。该部分知识的难度较大,同学们难以理解,但同学们很感兴趣。【地球的公转教学反思5篇】文章地球的公转教学反思5篇出自第一,图表结合讲解法。鉴于教材中的图像和文字系统都是我们要掌握的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可运用空间想象的思维方法,通过读图(地球公转示意图)可使学生们加深对文字系统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他们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把握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空间结构和空间联系。但是,本课的内容比较抽象。由于学生们在小学的地理知识比较薄弱,而且空间想象思维特别是女同学的空间想象思维比较差。如果只通过图表结合的方法,凭借学生们的空间想象思维,将其储存在大脑中,再经过加工、分析、比较,形成新事物的形象,来获取新知识,对于他们来说那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我用这种方法给他们有个初步的概念。

第二,利用教学器材来演示地球公转示意图。学校的地理教学器材不够齐全。经 本文来自高考资源网从教参上看,人类认识地球在公转经历了长期而有艰难的过程,虽然我们的学生多数通过阅读书籍已经知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但是到底人们是怎么发现地球在公转?有哪些证据能够说明地球在公转?学生知道的只是一个纯粹五年级常考的作文题目的结论,而不知道该结论从何而来,这也正是本课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既要让学生经历人类发现地球公转的过程,寻求地球公转的证据,又要让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公转的历史,让他们知道任何科学发现都需要漫长的过程,科学结论的得出切实可靠的有效证据,同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结论的得出可能有多种形式和证据。

在这节课前,我问你认为地球在公转吗?几乎90%的学生都认为地球在公转,他们的知识多数来源于科普书籍或家庭教育,但这种先前知识中几乎不存在提供科学证据证明地球公转,更多地在描述地球公转的特征(我从一些科普书上看到一般包括包括轨道、方向、周期等等)知识信息,既然学生多数已经知道该问题的结论了。因此重点也就放在寻找科学证据上证明上,体验科学家探索的历程。

在处理模拟实验这个环节时,我首先让学生讨论了第一副图中在不同位置观察星星会有哪些不同?在充

分讨论的前提下,让学生通过看书尝试说说这个模拟实验该如何操作,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老师在这里可以设置问题引导:如用什么代替星星比较合适?模拟地球公转时怎么站位?为什么要被对着太阳?观察几次比较合适等等,更要提示学生及时做好记录。这个环节里面,我觉得实验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操作,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两颗星星的位置间距多少比较合理?离地球公转轨道的距离多少?这直接影响到学生观察到的星星之间形成的偏差,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距离太远的话,学生观察到的数据都是自己估计出来的,误差比较大。当然实验后,学生都能观察到星星之间的视差,并且随着星星距离我们位置的不同,视差也发生变化。

只是我自己还有些疑问:恒星周年视差的现象是所有星星都会产生的吗?我们对多数恒星自身的运行情况并不知情,有学生问如果有些恒星的运行情况和地球公转轨道和速度差不多,还会产生同样的现象吗?当然这种建立模型构建事实的推理方法,在科学研究方法上是非常重要的,学生能够从这个实验中学到这种如何运用这种方法,就是在运用这个方法解释天体运行现象时,不知道对学生本身知识认知情况是否有一个先行了解。【地球的公转教学反思5篇】教学反思“地球的公转”是七年级地理教学中的又一个难点,教材对于知识的要求并不高,学生只要记住“二分二至示意图”和“地球上的五带”两幅图,应对作业和考试倒没有太大的问题。多年来自己也没有深究过地球公转为什么会引起四季交替,记不清是哪一轮的教学了,有一次学生问到这个问题,生日作文引起了我对这个问题的深思。

我用了很长时间,手持地球仪不停的模拟地球的公转,一会拿着地球仪绕着自己转,一会单独转动地球仪,在不停的转动中,突然发现了其中的玄机。在我不停的原地转动地球仪底座时,我注意到与我视线相平的赤道在“上下移动”,使我联想到了“地球公转过程中阳光直射点在赤道两侧来回移动”,这也同时激发了我的灵感,产生了用地球仪演示四季交替的念头。教材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其空间指向保持不变”,地球公转的这一特征非常重要,而这也正是导致四季交替的根本原因。

在教学中,我首先模拟一种假设情况,即“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竖直的”,当我手持被我“拨正”的地球仪围绕学生转了一圈后,学生大都得出了“阳光照射情况不变”的结论,即地球上任意地点在地球运行至任何位置时都是同样的阳光照射情况,也就不会有季节的变化。

当我手持“倾斜”的地球仪并且始终保持地轴指向北极星方向再次围绕学生走动时,我特意让学生注意观察前后左右四个位置的情况,大家发现其中有两个位置只能看到北极或南极,另外两个位置则同时可以看到两极。用同学们代表太阳,地球仪代表地球,大家“看到”则相当于地球被太阳“照射”到,在我的提示下,同学们发现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接受太阳光照的情况果然在发生着变化,对于北半球来说,有时接受的太阳光照多,有时接受的少,并且太阳高度也在随之变化,这也必然导致地表热量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也就出现了四季的更替。

两种情况的不同点在于地轴是否倾斜,在相互对照之下,学生就可得出“地轴倾斜”是四季交替根本原因的结论。

"

地球公转速度与位置关系图由小学生作文网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热门排行: 2016拜年词 好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