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晨线、昏线:按地球自转方向,经过晨昏线进入昼半球的是回答,按地球自转方向,经过晨昏线进入夜半球的是回答。晨昏线始终与太阳照射光线回答,且
文档大全 > :判断晨线、昏线:按地球自转方向,经过晨昏线进入昼半球的是回答,按地球自转方向,经过晨昏线进入夜半球的是回答。晨昏线始终与太阳照射光线回答,且是由小学生作文网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判断晨线、昏线:按地球自转方向,经过晨昏线进入昼半球的是回答,按地球自转方向,经过晨昏线进入夜半球的是回答。晨昏线始终与太阳照射光线回答,且的正文:
公转图,侧视图,俯视图,斜视图,矩形图,局部图, 4.昼夜交替的意义
练习
1. 关于昼夜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地球自转产生昼夜 B.晨昏线是昼夜半球分界线
C.晨线的西边是昼半球,东边是夜半球
D.昼夜现象是地球自转、公转共同产生的
关于秋的作文2
2.读图4-7,回答:
寸寸山河寸寸金(l)当AB为晨线时,此日是 前后,判断理由是 。 (2)当DF为昏线,此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是 。 (3)当AC为晨线时,此日是 节气;
当DE为昏线时,此日是 节气;当AD为晨线时,此日是 节气。 (4)若DE为晨线时,此刻北京时间是 点;当北京时间是8点正,DF是 线。 (5)当H处正午太阳高度为66°34′,G处区时为6点则此时昏线是 、 。
下图为地球上某日一条完整的昏线,ac为昏线的顶点,B点为昏线的中心点,昏线在地球上为东北-西南走向,a点的地理坐标为(74º24'N,150ºE),完成下列3-5题 3.a 点与c点的经度数相差是 ( )
A.0º C.180º
A.西南 C.东北
B.90º
D.160º
4.C点位于北京的 请示范文大全 ( )
B.东南 D.西北
B.6月22日10点
5.根据图中信息,判断此时北京的时间是 ( )
A.5月21日左右22点
C.12月22日14点 D.12月22日10点
右图是以北极为中心的半球图,甲、乙两地位于同一大洋,据此回答6-7题 6、从甲地到乙地走最短航程地航向是
A、自东向西 B、自西向东
C、先向东北再向东南 D、先向西北再向西南 7、若船从乙向甲沿纬线航行,则该船的昼夜交替周期为
A、大于24小时 B、小于24小时 C、等于24小时 D、等于1恒星日
8、某飞机在圣诞节12时从50°N向东匀速飞行24小时回到原地,飞行过程中经历的地理现
象有
A.有两次日出日落 B.飞行时昼比夜长 C.无日出日落现象 D.飞行时昼夜等长 9.关于晨昏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从0°~90°不等判断晨线、昏线:按地球自转方向,经过晨昏线进入昼半球的是回答,按地球自转方向,经过晨昏线进入夜半球的是回答。晨昏线始终与太阳照射光线回答,且。
3
B.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且永远通过南北极 C.从理论上讲,晨昏线任何时候都平分地球 D.晨昏线是不随季节移动的 10.晨昏线与经线圈的关系是( )
A.每天都重合 B.每天都不可能重合
C.只有在春分日和秋分日的某一时刻重合 D.只有在夏至日和冬至日某一时刻重合 11.晨昏线(圈)是
A.正午与子夜的界线 C.东西半球的界线
( )
B.昼与夜的界线
D.在地面上自西向东移动
12.关于晨昏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晨昏圈平面与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最大为66°34′ B.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90°
C.晨昏线是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 D.在日照图上(侧视图),晨昏圈平面与地表太阳光线垂直,但不通过地心
读图右图,图中OP、EF为地球公转到远日点附近时的晨昏线,回答5—6题。 13.此时北京时间可能是 ( )
A.7月6日7时
B.1月6日7时
C.7月6日19时 D.1月6日19时
14.该季节能够发生的现象是 ( )
A.墨累一达令盆地正值小麦开始播种的时节 B.黄淮海平原盐碱地含盐量较小 C.旅游活动对庐山、黄山的环境污染最小 D.珠穆朗玛峰的雪线海拔高度降到最低位置
15.当晨线同时通过北京和昆明时,北京时间为8:00,则墨尔本(约39°S大约是: A.10小时 B.12小时 C.14小时 D.16小时
一架在北半球飞行的飞机,飞越晨昏线上空时,当地为8日19时,回答(8)~(10)题。
16.在图中所示的4个地区中,它飞越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17.6个小时后,该飞机到达西6区的芝加哥,芝加哥的区时是 ( )
A.8日14时 B.9日2时 C.9日20时 D.8日8时
18.节能够看到的景色是 ( )
A.长江流域寒梅绽放 B.巴黎盆地小麦黄熟 C.南极中山站终日斜阳 D.赞比西河流域草木葱绿
4
二:综合题
19.沿某经线圈把地球分成的两个半球,设此时甲半球为12月22日,乙半球为12月21
日。完成下列要求:
甲
乙
(1)中国位于甲乙半球中的_______半球,此刻,北京时间为_______点。 (2)20.读图回答问题
(1)在图8—7
中画出晨昏线,用球。 太(2)时刻为正午12时的是 点,比B点晚阳
2个小时的是
光(3)太阳高度大于00的点是 等于00的点是 。
(4)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最大值是 ,将C、D、E按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排列是 。
(5)A、D、E三点按时刻由早到晚排列是 ,按白昼由长到短排列是
图12中,ACB为晨昏线,C地点位于格陵兰岛上。据图回答21题。
21.飞机从A地点飞往B地点,最近的航线是
A.从A地点出发沿纬线向东飞到B地点 B.从A地点出发沿ADB飞到B地点 C.从A地点出发沿ACB飞到B地点
( )
5
第四篇:《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5篇》
篇一: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
在教学本单元前,我在班上用问卷测试了学生对地球形状和运动等相关信息的科学前概念,发现整个单元几乎没有人能比较清晰的解释地球形状及其运动,对昼夜交替的现象和四季形成的原因更是存在着许多错误的观点,即使有学生知道,经详细询问,理解的比较肤浅。从而我们可以得知,关于天体运动是这批学生的科学知识的空白区,只有认真设计教学过程,细心准备教学材料,才有可能让更多学生通过经历探究活动掌握准确的科学概念。
这一节课有两个难点:一是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区别和联系,二是公转速度在远日点和近日点的速度差异。对于第一个难点,课本为了减轻难度,把那一幅度删掉了。但是我认为既然提到了两个不同的参考标准,就有必要让他们去了解其中的原理。而且我们学校的学生基础相对比较好,所以完全可以适当深入下去。当然理解他们的区别的关键又在于能够否理解遥远的恒星发出的光是平行光这个道理。至于第二个难点,相对比较容易解决。只要说明了开普勒第二定律,基本上就没有太大问题了。至于有学生问为什么有这样的规律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这个问题除了上帝,至今无人能够解决。所以牛顿晚年专门研究第一推动力,并把它归为上帝,并非我们有些人想象的那么愚蠢。也许这个世界就是如此。
我感觉这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在于抓住了生活中的小例子,放到教学中,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比如,在最开始时,介绍了生活中能反映地球运动的现象(当然是先让学生讲);在将太阳日和恒星日时,适当设计了日期的推算和闰年的产生;在讲线速度时,提到了“神七”和火箭的发射。【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5篇】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5篇。这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子,可以给枯燥的理论知识学习带来一些生机和活力。
篇二:
1、由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动态的,所以使用了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教学,这样更直观、更生动,也便于学生理解:(1)对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时间差异,利用动画演示,很直观地展现了不同地区,见到太阳的时间是存在差别的,特别是经度相差比较大的地区更是明显。(2)用动画演示,也很生动地展现了地球上因为地轴倾斜的原因不同纬度地带,不同的时间获得的光热不同,因此出现了四季交替的五带划分。这种动画的演示,很受学生喜爱。但本人觉得,因为两分两至和四季的变化,是个难点,在利用动画的同时,还要辅以板图,把动的图还原成为静止的画面,学生印象就比较深,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
2、本节的教学重点,主要是以图表的形式来突现,难点内容,是地理内在的规律性的知识,则以动画的形式来解决,本人感觉这个设计,还未能最好地表现知识结构之间联系。特别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在整个地球运动中的是同时进行的,是和谐的。感觉自己上课时未能很好体现地球的自转存在于地球的公转中,未能表现这两个运动在太空中是同进行的。
3、在教学过程中,由于难点内容较多,需要教师讲解的地方不少,所以整节课下来,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还比较少,总希望把课堂交给学生,却又总做不到,很困惑。
篇三:
肯定的地方:
1.利用学生的生活感受和多媒体辅助教学,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
2.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引导学生思考本课学习与前两节知识的联系,做到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课堂设置了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效果较好,能帮助学生如何思考问题并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学习中注重了基础知识的强化和读图、识图析图、能力的培养。
有待改进的地方:
1.应充分留给学生多的活动时间和自主探究的机会。
2.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差生的感受。【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5篇】文章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5篇出自一、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巧妙导入,激起学生的兴趣 在导入时,通过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同学们观察到的太阳从哪个方向升起,又从哪个方向落下?小时侯你们认为是太阳转还是地球在转?现在呢?然后再通过播放视频“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过程”,轻轻松松地就把地球的两种运动形式展示给了学生。 二、利用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或分析生活实例,或联系生活实际经验,类比分析推理获得地理知识。 比如:针对我们就生活在地球上,地球一直在动,而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的研究,就采用类比的方法——根据坐汽车在很平直的道路上行驶的感觉类比分析得出结论;再如:在地球自转引起的时间差异时,我引入了今年夏天伦敦奥运会时,北京和伦敦观众观看赛事的时间不同,而分析推理得 本文来自高考资源网三、善用多媒体课件,增加直观性。 为更好地上好这堂课,我们对课件进行了精心设计。一是插入了视频和音频文件,加强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刺激; 二是将flash动画插入到课件中,使运动的演示过程更细腻、更生动。如在二分二至图中,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地球自转中从北极、南极上空看方向如何,都以动画的形式播放出来,取得的效果也更好。 四、充分发挥了地球仪的作用 课堂上学生人手一只小地球仪,自已动手演示自转和公转,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浓厚了;在说明地球自转引起的现象时,我先在大地球仪上沿经线贴一张红色纸条,再沿方向慢慢转动地球仪,让学生分排观察红线转到的位置,并说出是早晨、中午、还是晚上,既直观又形象。 五、充分发挥了小组的合作探究作用 小组合作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勇于创新,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概括总结的能力。在本节课中,有很多地方小组合作都运用得非常好。比如,在二分二至图时,分组完成四个节气的填写;在地球公转时,小组成员利初三用自已的生日讨论地球运转在公转轨迹中的哪个地方?这一天的昼夜长短情况如何?这些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六、充分利用学生的演示活动来纠错,达到边学习边反馈的效果。 比如在研究完地球公转时,找两名学生分别扮演地球和太阳来演示地球与太阳是怎样运动的,其他学生观察判断他们演示的是否正确,对有错误的地方,再找学生下来演示,一直到演示正确为止。这样,既激活了学生的兴奋点,又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总之,本节课在设计上突出了新课改理念,在实施上也注重运用了新课改的精神实质,而且较好的完成了预计的教学内容,学生反馈的很好,对知识达到理解的程度,并突破了难点,在分组探究实验中,增强了小组合作能力,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但仍有一些地方存在不足: 1、各个环节之间的过渡还比较生硬,个别活动没利用好,应该给学生做出相应的讲解让学生理解。 2、 时间掌控不太好,本节课的两个目标都是重难点,但给学生记忆掌握的时间过短,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我讲的太多。【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5篇】教学反思地球运动是高一地理遇到的第一个教学难点,用了三个课时才算基本完成,但本节教学内容较多,学生的接受能力呈现出很大的差异,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限这给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本节内容中,教学难点连续出现,如恒星日与太阳日,晨昏线与日界线、地方时与区时,昼半球与夜半球,冬至日与夏至日,极昼与极夜,黄赤交角与正午太阳高度、角速度与线速度等等,本节内容对学生能够学好地理与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地理技能要求较多,如能画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方向,能判断晨线与昏线,能确定某地的地方时,能确定太阳直射位置,能进行区时的换算,能比较同一时刻不同地点的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能确定某地日出地方时与昼长(夜长)时间,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下面着手 1、抓住本节的主线——日地关系与太阳直射点及其变化,如地球的绕日公转过程中,由于绕日轨道是椭圆,太阳位于其中一焦点中,造成一年中地球离太阳的位置有两个特殊位置,近日点与远日点,地球自转时选取的参考点不同,造成太阳日与恒星日两个自转周期。由于某一时刻,只能有一点看到太阳位置最高,该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2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其直射特定纬线,对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影响很大,例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该半球白昼时间长,直射点所在半球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直射点位于回归线时正当该半球的白昼最长或最短的一天,直射点某纬线时。该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在该日正午太阳高度从直射纬线向南北递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也与白昼时间的渐变、回归线以南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的渐变,极圈内极昼极夜出现范围的渐变有密切相关。 2、利用本节中相对的地理概念进行比较,能举一反三,节省时间,如近日点与远日点的公转速度的比较,用“近快远慢”来概括,如夏至日,在北极圈出现极昼现象,在南极圈出现极夜现象,北半球昼长夜短时,南半球昼短夜长,夏至日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而冬至日南半球到达一年中的最小值。如晨线与昏线的判断方法刚好相反 3、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理解本节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设置适当的不同形式练习,着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图文转换能力,地理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地理计算能力 4、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突破本节中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关系,昼夜长短变化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等等教学难点,利用多媒体动画等工具,直观反映地球运动过程,化繁为简,启发学生思维,并能解决教学容量多与课时不足的矛盾。 判断晨线、昏线:按地球自转方向,经过晨昏线进入昼半球的是回答,按地球自转方向,经过晨昏线进入夜半球的是回答。晨昏线始终与太阳照射光线回答,且由小学生作文网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