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为什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简单分析)

时间:2024-12-26 13:56:19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诗词 > :《山中》为什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简单分析)是由小学生作文网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山中》为什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简单分析)的正文:

第一篇:《诗中有画》

爱迪生如何看手机

论王维的“诗中有画”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在这首《山居秋暝》当中,王维运用自己最娴熟的写作技巧与自己多年的作画经验,在头脑中酝酿几番,便将一幅清新淡远的山水画呈现在世人面前。秋雨初晴、傍晚时分、旖旎的山村风光和淳朴风尚的山居村民像活生生的场景一样上演着,给处于纷杂世事的人以心灵最柔美最清新最纯洁的慰藉。

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对王维有这样的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对于写田园诗的诗人来说是极高的评价,对于边塞诗人或像杜甫一样的忧国忧民的苦难诗人来说,说他们的诗如画也许只能体现出诗人对生活的关注和敏锐的洞察力,从而能够将感情述说的比较深刻感人。但对于一个田园诗人来讲,说他的诗如一幅画一般,而且是好画是名画,诗人没有一定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境界是万万达不到的,能够写出这种如画般的诗文的诗人他的内心是干净的,他的灵魂也会是纯粹的,所以他所达到的境界是超越平和,而又不超出于平和的思想状态。

王维,字摩诘,人称诗佛 ,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经》是个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为净名、无垢称诘,意思是以洁净,没有染污而称的人。王维出生在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的家庭里,根据王维写的《请施庄为寺表》云:“亡母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年,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 王维的大多数诗都是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王维的写景诗篇,常用五律和五绝的形式,篇幅短小,语言精美,音节较为舒缓,用以表现幽静的山水和诗人恬适的心情,尤为相宜。王维从中年以后日益消沉,在佛理和山水中寻求寄托,他自称“一 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饭覆釜山僧》)。这种心情充分反映于他的诗歌创作之中。正是这种种因素将王维塑造成一个淡然于天地山水之间,吸取各方圣洁的精神力量,一幅幅画才从笔尖如流水一般缓缓流出。

要说王维诗的话可以用这样一首诗来描述:“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他的诗所呈现出来的不管是从构图、色彩、光影、声音、境界来说总是“相宜”、 “和谐”,“浑然天成”。

我们先从王维的一首小诗《山中》来看,“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在这首仅仅只有二十字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个字都是富有感情和艺术含量的。首先,“荆溪白石”是在低处、“天寒红叶”是在高处,溪水是横着贴于地表而淌,红叶生长于树上树则是纵向生长,短短几个字,便将山中这纵横立体之景形象具体地展现了好出来。而且从这几个字当中我们可以看出画面是干净的,没有杂物,就像摄影一样,唯有背景空,方能将内容和情感最完整地表达出来,我们看不到人物的内心,但是从我们眼睛所看到的景物当中,我们明白这是一个心中无甚多杂念的人。同时“白石”“红叶”这两个词,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费了心的,红白色调的搭配,既不显得色彩画面单调,跳动的红既可以将整个画面的色调提上来不至于显得暗淡,平淡的白又可以将红色压下来,不至于让画面显得俗气过分艳丽。色彩是有情感的,而诗人恰恰抓住了这一特点灵活巧妙的将色彩用在诗文当中,使得诗文有了厚重感和生命力。我们还要注意到“稀”这个字,可以试想一下一大片红叶给人的感觉可以是压抑的可以是壮美的甚至可以是惨烈的,但这都不是诗人想要的效果。秋雨过后,几片稀稀落落的红叶,既点出秋萧瑟的特色,又恰到好处的让这不多不少的红叶为这乏味单调的秋天画上一笔。不得不佩服诗人用字用词的巧妙。如果说前两句所描绘的是山中景色的某一两个局部,那么后两句所展示的却是它的全貌。尽管冬令天寒,但整个秦岭山中,仍是苍松翠柏,蓊郁青葱,山路就穿行在无边的浓翠之中。苍翠的山色本身是空明的,不象有形的物体那样可以触摸得到,所以说“空翠”。“空翠”自然不会“湿衣”,但它是

那样的浓,浓得几乎可以溢出翠色的水份,浓得几乎使整个空气里都充满了翠色的分子,人行空翠之中,就象被笼罩在一片翠雾之中,整个身心都受到它的浸染、滋润,而微微感觉到一种细雨湿衣似的凉意,所以尽管“山路元无雨”,却自然感到“空翠湿人衣”了。这是视觉、触觉、感觉的复杂作用所产生的一种似幻似真的感受,一种心灵上的快感。“空”字和“湿”字的矛盾,也就在这种心灵上的快感中统一起来了。在这首小小的诗当中,有人有物更有境,丰富充实、无一字是浪费多余的。

我们继续从王维的诗当中来探究他的诗所体现的和谐。观赏王维的众多诗作我们发现王维诗中的形象感、色彩感、画面感都非常鲜明突出,画意十分浓郁。“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这首诗境界纤小,景象鲜明,色彩明丽,却艳而不俗,他的这种和谐一是融寻常景物入诗,寻常景物乃是人所最常见最熟悉的,但描绘它们也最难于被讨好。王维身为画家的专业素养,凭着自己对美的敏感与直觉,充分注意到了不同景物中蕴含有共同指向意义的可能,通过巧妙的构图、环境的烘托、色彩的对比、使得连缀起来的那些景物,其所蕴含的意义在相互生发中变得明确、集中、凸现。因而王维的诗歌在体现出整体画面和谐的同时又能够让人眼前一亮,沉醉于他所塑造的浓烈的生活情趣当中。我们再来看王维的另一首诗《山居秋暝》,这首诗是王维“诗中有画”最具典型性的一首诗了,在这首诗当中,王维用轻描淡写的口吻,用水墨的色彩将一个关于自然关于生活的场景娓娓道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首诗已被众多名家赏析过多次,可见其内在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都是极高的。“空山”给我们设立了一个空旷的场景,而这时“新雨”却将这空景填起,雨淅淅沥沥下下来,是有缝隙的,让这个看似满却又并不是真的满的景格外的具有情趣和意味,这幅画的构图技巧不得不让人佩服。“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从白天过渡到了夜晚,明月是透过松林照射下来的,立刻使得眼前的景色具有了层次感,同时明月光的光亮又让这漆黑的松林透着一丝微弱的生命的光线,微妙暧昧的光影效果顿时让冷冰冷的月光顿时具有了人的色彩和味道。泉水是清的,不仅是清的见底而是在月光的照耀下清的可以反射出光,月光和月亮照射在清泉上被反射的光交融在一起,这将是怎样的巧妙和有趣。比起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或许还要更胜一筹。诗人并未停下寻找美的足迹,“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首赐福王国诗如果一直以某种固定的状态持续下去,未必是首好诗,一首好诗,它的内容和情感都是流动的。这首诗前面几句是写的静态之物,而这边“浣女”和“莲动”则让这幅画又动了起来,让这幅清远甚至有些孤冷的画面顿时暖了起来,因为有了人的气息,一切才活过来。浣女在动,在唱歌抑或是在交谈聊天,她们欢快的声音打破了松林的宁静,划动的莲舟也活跃起来。从这首精致的小诗当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高超的水平和惊人的审美能力。不管是从构图还是从画面的组接声音的陪衬,光影的运用,色彩的的搭配,都使得这幅画变得立体起来,而且各种元素的运用都是恰到好处,使得整个画面和谐而又不失情趣,干净而又不失生活味儿。

王维,田园诗的代表人,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和谐状态不仅仅取决于诗人自身的写作技术和手法,更多的是对生活的观察,以及对生活的理解,对生活的大彻大悟,唯有如此,方可创造出最为真是最具有感情的作品。

第二篇:《浅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浅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历代至今,每每提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一评论,人人都会想到王维。这一评论出自大文豪苏东坡的《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它是指在王维的诗画作品里,诗中有画的境象,画中有诗的意味,诗与画皆达到了情景交融。这一名扬千古的论述使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成了王维诗歌的艺术特征的最高概括。 如我们高中古文课上,老师是以王维的《山居秋暝》一诗为例向我们阐释何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从第一句中读者便可于脑海中形成一幅雨后秋山图,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第二句更是以“明月”“松”“清泉”“石”等意象烘托出山中的幽谧之境,在第三句中又描述了洗衣归来的浣女在竹林间嬉笑玩闹,出航打渔的扁舟划破层层莲叶的场面,为这幅清幽静谧的图景增添动态感。

王维在《偶然作六首》中有这么一句对自己的看法,“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这句话的意思是王维认为自己成为一名诗人是错误了,他其实更应该当一名画师。在此不难看出这是王维的谦辞,因为我们都知道他是以唐代著名诗人的身份闻名,然后再通过进一步学习才得知他“杰出山水画家”的另一重身份,这说明他在诗歌的艺术成就上还是远远高于绘画的。有古书可考,《旧唐书·王维传》云:“维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年间„„尤长五言诗,书画特臻其妙„„”

王维诗歌的意境,更加突出地体现在绘画式的构图美上。他的边塞诗《使至塞上》里的千古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中国画论》中提到:“天地万物,一横一竖”,线条是平面构成中的一个重要元素,竖直的线条和圆的线条形成对比,大漠的地平线以下是平面,孤烟是直线,黄河的横线,落日关于下雪的作文的圆弧,强化的线条感造成鲜明的视觉想象,使整首诗富有强烈的画面感。

王维还有很多诗句易于入画,如“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等等,可谓数不胜数。正是因为他既能写得一手好诗,又拥有绘画方面的天赋,所以才能将诗歌创作和绘画融会贯通,无论是其诗或其画,都创造了淡泊悠远的意境,令读者品味到诗中的景致。

然而,“诗中有画,不独摩诘也。浩然情境悠然,尤能写生,其便娟之姿,逸宕之气,似欲超王而止,然终不能出王范围内者,王厚于孟故也。”这是清代文人贺贻孙说的一段话,从诗歌的艺术表达效果上陈述了他的观点,不仅仅是王维的诗句才会营造出“诗中有画”的感觉,实际上,大多数好诗写景都会给人以一种充满联想的画面感。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画原本相通,相同之处在于追求意境。诗与画虽表现形式不同,但都以创造意境为目的。因此“诗中有画”是一个普遍的艺术规律。

就拿最早论及诗画关系的苏轼来说,他的很多诗歌也同样体现了“诗中有画”的意境。如《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以精炼的语言描绘出庐山那种横岭侧峰、参差交错的景象,反映了观看方位的不同会造成景象的不同这一道理,在画面上给人一种高地远近之感,同时也符合了中国绘画美学中要运用散点透视这一原则。

另外,诗歌中色彩的对比应用也能渲染出强烈的画面感。诗鬼李贺在用色上十分大胆,他的诗歌呈现出奇诡非凡的色彩之美。陆游谓李贺诗:“如百家锦衲,五色眩耀,光夺眼目,使人不敢熟视。”以众人皆知的《雁门太守行》为例: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辗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设色鲜明主要体现在前两句里:先以“黑云”一词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忽然一道来自太阳的金光从云层的缝隙中落下直射战士们的铠甲,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秾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将士们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场面跃然纸上。

第三篇:《最终稿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山中》为什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简单分析)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浅谈小学美术“诗画结合”的教学实施

摘要:小学美术“诗画结合”的教学实施过程主要表现在营造诗画教学氛围

和构建一种具体的课堂教学模式。诗中入境,美的开始;诗画交融 美的持续;

让学生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又是中国古

典文化与现代艺术绘画相融合的一种全新价值,又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学

习兴趣以及审美能力。

关键词:小学美术 诗画结合 教学实施

一、小学美术“诗画结合”的教学理念

我国绘画最高的一种艺术形式则就是“诗画合一”的境界,这种意境美的呈

现既是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学习,又是对绘画的欣赏学习,这种完美式的融合也就

构成了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唯美意境。这种唯美的诗画合一的教学模式

应用到如今的小学美术教育中,其所谓的“诗”有两个层次上的含义,一方面,

“诗”在教师的教学角度上看,是一种适合小学生学习欣赏的诗;但是另一方面

以学生的视觉上看,这是鼓励学生自己创作诗。这种小学美术教学中在融入了

“诗”的探究学习中,不仅仅是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学习,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培

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全新的审美艺术观。同时,我国的诗画结合的历史相对

来说比较悠久,中国古典下的美学文化往往更多倾向于诗配画的创作,而现有的

小学美术教育中的“诗画结合”就是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所画的画,

根据自己独特的见解有针对性的用一首诗加以解说,这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充分发

挥了学生的遐想空间,同时又是学生形象思维的具体表现。同时,真正的小学美

术教育不仅仅存在着诗配画的创作,对于画配诗同样也是一种超凡脱俗的一种创《山中》为什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简单分析)

作理念,画配诗,并不是一种画蛇添足的假象,或许有的人会说,真正的绘画效

果就是一种不可言说的神秘意境美,同时又是一个伟大的遐想空间,但是,这在

中国的小学美术绘画中,每个人的想象力更是丰富多彩,可能也会存在着一种这

样的假象,学生所创作出来的一种作品大家都看不懂,甚至连绘画者本人都弄不

清楚自己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一种局限性的天马行

空般的局面。

总而言之,目前所进行的小学美术“诗画结合”的教学模式则就着重强调小

学美术在实际的教学中,不仅仅培养学生的多方面综合绘画能力,更在一定程度

上对小学生的人文修养以及审美思维能力也有所提高。

二、小学美术“诗画结合”教学实施

小学美术“诗画结合”的教学实施过程主要表现在营造诗画教学氛围和构

建一种具体的课堂教学模式两个方面。

(一)营造诗画意境教学氛围

合理的营造一种具有诗画意境的教学氛围,进而体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

诗”,用一种无形的“诗情画意、诗画合一的”艺术真谛无声的熏陶学生,使他

们的诗画素养就那么的竟然潜移默化般提高了。这种诗画意境氛围的营造要结合

学生自己平时、课中以及课外的大量实践。

1、平时注重积累 提高自身修养

诗歌是一种精粹的文学样式,语言含蓄凝练,富于跳跃性,理解与欣赏有一

个从入门到逐步的过程。如果想一时半会儿就茅塞顿开、心领神会,或者单凭学

习教材上少量的古诗词名篇就使自己的感悟能力突飞猛进,那是不切合实际的。

在平时,应该特别重视学生对古诗词的阅读和积累。多读经典好诗词,从内心真

正地喜欢上诗歌,尤其是中华优秀诗歌。

2、课中朗诵训练 增加创作热情

在课中可开展“向你推荐一首好诗(词)”活动,利用课前5分钟,轮流让学

生朗诵,并简单评析“好”在哪里。有条件的话,还可自制幻灯片,并为诗词配上

乐曲朗诵。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又训练

了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综合能力。当然可以经常性让学生练习诗画结合的画

画模式,给一幅画配一首意境相当的诗,亦或是给一首诗配一幅相得益彰的画。

3、课外评比展览 提升鉴赏能力

小动物作文在课外,教师还可定期组织评比,看谁的古诗词诵读得好,背诵得多,看谁

的赏析文字写得好,谁的图片设计得巧,乐曲选配得佳,促使学生广泛涉猎,提

高感悟、鉴赏能力。也可以将同学们诗画结合的作品公开展览,使学生产生创作

欲望的同时提高学生鉴赏这一类型画的能力与水平。

(二)诗画结合的教学模式

小学美术教育中的“诗画结合”在实际的教学中,主要是通过诗歌的引入、

讲解、创新、展评到拓展的过程。通过诗歌的引入,营造一种简单而又唯美的诗

情画意的教学氛围,之后在经过一系列的诗歌讲解,对其创作进行简单扼要的说

明,通过在诗画上的创新过程,进而展现一种诗情的平台,展示“诗画合一”的

才智,通过这一过程的教学,学生的创新能力、审美能力等综合能力都在慢慢提

升着。本文以浙美版义务教育美术教科书五年级上册《收获的季节》为例。

1、诗中入画 美的开始

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要想上好一堂课,就必须重视课堂的导入

设计与使用。美术课当然也不例外。我认为美术课以诗歌导入是做好不过了,诗

歌能引人入胜,从中入境,那便是美的开始。《收获的季节》就是在一首美妙的

诗歌“秋的声音”中开始了。

“听听,秋的声音,大树抖抖手臂,刷刷,是黄叶道别的话音。

听听,秋的声音,蟋蟀振动翅膀,蛐蛐,是和阳台告别的歌韵。

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

一阵阵秋风掠过田野,送来一片丰收的歌呤。

听听,走进秋,走进这绿色的音乐厅,你好好地去听秋的声音。

秋的声音,

在每一片叶子里,在每一朵花里。

在每一滴汗水里,在每一颗绽开的谷粒里。

听听,秋的声音,从远方匆匆的来,向远方匆匆的去。

听听,我们听到了秋的声音。”

当时正值金秋时节,抓住这有利的契机用诗歌配乐朗诵把学生带入如诗如画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山中》为什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简单分析)由小学生作文网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热门排行: 2016拜年词 好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