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州杂诗(其七)阅读答案
诗词 > :秦州杂诗(其七)阅读答案是由小学生作文网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秦州杂诗(其七)阅读答案的正文:
第一篇:《《秦州杂诗·其五》阅读答案》
秦州杂诗①·其五
西使宜天马,由来万匹强。
浮云②连阵没,秋草遍山长。
闻说真龙种,仍残③老驌驦。
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
一、白话释译:
①陇右之地,自然环境适宜广养良马。这里养马风盛,养得烈骏万匹,已是由来已久的事。/南使,唐置于陇右养马之官名,这里以官名代辖地陇右;天马,良马,意谓神马,汉代对得之于西域良马的称名。
②如今逢战乱,马群如浮云般连阵战殁,只留得秋草遍山闲长。/连阵,阵战连着阵战,言战事频多;没,即殁,战死;因马多战死,故山草徒长。
③战死的尽管不少,但听说这种真正的良种龙马,仍然留有病残老弱的良骏。骕骦(sūshuang)古代良马名。
④虽是残老之马,却不失骕骦神勇之气,依旧哀鸣着想投入征战,立于遥远的天际里面朝苍天。/迥,音jiong,远,遥远。诗里为马的立姿壮气氛。
二、赏读简语:
这是一首关于陇右良马的悲壮之歌。诗人借马赋感抒怀,取材角度小,立意掘进深,具有新耳目、憾心魄的艺术功效。
首联交待此地由来已久的养马历史背景和地理优势,丰茂的水草,养得万匹的强骏,为劲健之马的赴战,铺就壮色。次联写战马的壮烈赴难的神勇和万死不辞的献身精神,投射出的是诗人含而不露的杀敌献身的壮怀,抒发出对马死山空草徒长的悲切之痛。第三联深进一层,以“闻说真龙种,仍残老骕骦”十个字,从马身上艺术地再现了属于中华民族的可关于节日的作文贵品质和英雄气概。它让我们想到了《百岁挂帅》里的佘太君,她虽为国献出了七个儿子,但要使杨门帅旗不倒,即使率孀媳幼眷,也要为国再建功劳的英雄气慨;也想到了《石壕吏》里的普通农家老妪,她不计牺牲的一句“请从吏夜归”,道出的是虽妇流也知为国生死以赴的深明大义。这就是诗人笔下“真龙种”和“老骕骦”丰富的精神内涵。末联的哀鸣而思战斗,迥立而向苍苍,是对这种马所体现的人类精神的阐发,并为全诗画上了意味悠长,昭示壮烈以图强的主题。
所以,写出一种浓郁厚积的悲剧气氛,也是这首诗独具魅力的一大特色。
三、读杜集粹:
一日游作文①《杜诗详注》释首字“西”曰:张远作西,旧作南(《读杜心解》、《杜诗镜铨》均作“南使”)。而评五章曰:“借天马作文初一以喻意。良马阵没,秋草徒长,伤邺城军溃。今者龙种在军,而骕骦空老,其哀鸣向天者,何不用之以收后效耶。”。
②《读杜心解》释“南使”曰:犹言汉使,张骞通西南夷,可言西,亦可言南。 ③《杜诗镜铨》释“南使”曰:南使犹汉使。《汉书》:张骞使西域还。得乌孙天马。 ---
这首诗借咏马以抒怀。诗中前四句写自从汉朝使节张骞从西域引入“天马”以来,就不断有良马被带到中原,至今已是数以万计了。但这些神马并没有发挥它们的作用。宜:得到。浮云:良马名,这里代指一切良马。据史书记载,公元759年3月,九节度使惨败邺城,战马万匹,仅剩三千。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很可能就是为此而发的。“浮云连阵没”,用正面描写法,“秋草遍山长”,用侧面烘托法,前句是因,后句是果。
作品鉴赏
后四句单写驌驦。驌驦传说中的神马。驌驦之为真龙种,只是一种传闻,因此诗句以“闻说”起头。“龙种”将绝,惟一留下来的也已老,这是诗人的感慨所在。但是,驌驦虽老,仍不愧龙种之后,它迥立荒野,向苍天而哀鸣,意在期待和盼望驰骋沙场为国立功的机会。杜甫笔下的老驌驦却是独立于广漠之上,昂首向天,萧萧长鸣,它不仅具备千里之志,就是立即让它参加战斗,也能够建立功业。
杜甫绝不是为写马而写马的。诗人虽然穷愁潦倒,在战乱之中流离飘泊,却从来不忘国事。诗人从良马引起感兴,以驌驦自喻,抒发自己在处境十分艰难的时候,仍然渴望为国立功的心情。同时也有“怀才不遇”,才不得施展感慨于其中。[1]
杜甫[2]
(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天宝中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后弃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拾遗、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三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他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他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传世。[
第二篇:《秦州杂诗其五 (白马)阅读答案》
秦州杂诗①·其五 白马④西使宜天马,由来万匹强。 白马东北来,空鞍贯双箭。浮云②连阵没,秋草遍山长。 可怜马上郎,意气今谁见。闻说真龙种,仍残③老骕骦。 近时主将戮,中夜伤于战。 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 丧乱死多门⑤,呜呼泪如霰。注释:①此诗作于诗人弃官西行,滞留于秦州期间。秦州: 今甘肃天水。②浮云:指良马。诗句中的“龙种”“骕骦”也指良马。③残:剩余。④此诗作于潭州发生军事叛乱期间。此时,杜甫漂泊于鄂、湘一带。⑤死多门:死于多种灾难。①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 。千古绝唱“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出自诗作 。(2分)② 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马”是诗人表情达意的主要意象,两首诗都借助咏马抒发了自己的感情。B.《秦州杂诗》的首联,写出了马的出产地,为后文描写马及抒发情感作铺垫密密层层。C.《白马》诗的首联,写了一匹从东北方向奔来的白马,鞍上无人,身受箭伤。D.“秋草遍山长”侧面描写战马战死;“意气今谁见”用反问句写出骑者战亡。③清代著名学者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说《秦州杂诗·其五》是“借天马以喻意”,认为《白马》诗“‘丧乱死多门’一语,极惨!” 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东城区】 【答案】①(2分)诗圣 《登高》②(3分)B③(6分)《秦州杂诗·其五》 ①角度一:期待驰骋沙场,为国立功。结合诗句:“闻说真龙种,仍残老骕骦。”②角度二:处境艰难,仍渴望为国立功,有“怀才不遇”的伤感。结合诗句:“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白马》 ①角度一:对生命的悲悯。结合“空鞍贯双箭”、“可怜马上郎,意气今谁见”等诗句。②角度二:悲叹战争带来的不幸或表达对国家前途的忧虑。结合诗句:“丧乱死多门,呜呼泪如霰。”(具体的诗句分析,2分;抒发的情感,1分;每首诗分析出一种角度即可)
第三篇:《唐诗鉴赏练习》
唐诗鉴赏练习 1. 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自 叙
杜荀鹤
酒瓮琴书伴病身, 熟谙时事乐于贫。
宁为宇宙闲吟客, 怕作乾坤窃禄人。
诗旨未能忘救物, 世情奈值不容真。
平生肺腑无言处, 白发吾唐一逸人。
(1)诗歌颔联“宁为宇宙闲吟客, 怕作乾坤窃禄人”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品格?请简要分析。(4分)
答:颔联进一步表明了诗人“乐于贫”的心迹:我宁愿安守穷途,做天地间一个隐逸诗人;决不愿窃取俸禄,当人间的庸俗官吏。表现出诗人冰清玉洁的品格。
(2)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答:诗的最后两句,以苍凉悲愤的语调作结:一生怀才不遇,壮志莫酬,内心的痛苦,无处诉说;“吾唐”虽大,却没有正直之士容身之地,我只好遁身世外,做个隐逸之人。表达了作者一生怀才不遇,壮志莫酬,内心痛苦的悲凉之情和对晚唐昏暗的社会现实的愤懑之情。
【诗歌鉴赏】
这首七律,诗人写自己身处暗世、有志难伸、怀才不遇、走头无路的困境和内心的烦忧。通篇夹叙夹议,评论时事,申述怀抱,满纸韵味,生动感人。
诗的首联概述自己的境遇和处世态度。“酒瓮琴书伴病身”,开头七字,新颖活脱,逼真地勾画出一个当时封建社会中失意潦倒的知识分子形象。他只有三件东西:借以浇愁的酒瓮,借以抒愤、寄情的琴和书,诗人是多么贫寒、孤寂啊!可是诗人对这种贫苦生活所抱的态度,却出人意料,他不以为苦,反以为“乐”──“熟谙时事乐于贫”。原来他“乐于贫”乃是因为对当时晚唐社会的昏暗社会现实非常熟悉。
颔联诗人进一步表明“乐于贫”的心迹:“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意思是说,我宁愿安守穷途,做天地间一个隐逸诗人;决不愿窃取俸禄,当人间的庸俗官吏。进一步表现出诗人冰清玉洁的品格。
颈联诗人说宁愿作“闲吟客”,“吟”什么?第五句作了回答:诗人困于蒿莱,也并未消极避世,而是始终不忘国家和人民所遭受的灾难。诗的第六句深深慨叹:“世情奈值不容真!”揭示了志士仁人和黑暗社会之间的尖锐矛盾。
诗的最后两句,以苍凉悲愤的语调作结:一生怀才不遇,壮志莫酬,内心的痛苦,无处诉说;“吾唐”虽大,却没有正直之士容身之地,我只好遁身世外,做个隐逸之人。
2. 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送梁六自洞庭山
张说
巴陵一望洞庭秋, 日见孤峰水上浮。
闻道神仙不可接, 心随湖水共悠悠。
[注]:这是作者谪居岳州的送别之作。梁六为作者友人潭州(今湖南长沙)刺史梁知微,时途经岳州入朝。
(1)简要分析“日见孤峰水上浮”中“浮”的含意。(4分)
答:“浮”既指湖水动荡,孤峰(即君山)浮在水中的实感;也微妙表达湘君神话传说的迷离扑朔之感。
(2)这是一首送别诗,作者是如何把浓厚的别意浑融在诗境中的?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神仙之说是那样虚无缥缈,洞庭湖水是如此广远无际,诗人不禁心事浩茫,与湖波俱远。岂止“神仙不可接”而已,眼前,友人的征帆已“随湖水”而去,变得“不可接”了,诗人的难以追攀的莫名惆怅和与友人别后的孤独寂寞的心潮随着湖水一样悠悠不息。作者把这种浓厚的别意浑融在诗境中,言有尽而意无穷。
【诗歌鉴赏】
这是一首送别之作。气蒸云梦、波撼岳阳的洞庭湖上,有座美丽的君山,日日与它见面,感觉也许不那么新鲜。但在送人的今天看来,是异样的。说穿来就是愈觉其“孤”。否则何以不说“日见‘青山’水上浮”呢。“水上浮”的“浮”字,除了表现湖水动荡给人的实感,也微妙传达这样一种迷离扑朔之感。
诗人目睹君山,心接传说,不禁神驰。三句遂由实写转虚写,由写景转抒情。从字面上似离送别题意益远,然而,“闻道神仙——不可接”所流露的一种难以追攀的莫名惆怅,不与别情有微妙的关系么神仙之说是那样虚无缥缈,洞庭湖水是如此广远无际,诗人不禁心事浩茫,与湖波俱远。岂止“神仙不可接”而已,眼前,友人的征帆已“随湖水”而去,变得“不可接”了,自己的心潮怎能不随湖水一样悠悠不息呢?“心随湖水共悠悠”,这个“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结尾,令人联想到“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而用意更为隐然。
3.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晚泊浔阳望庐山
孟浩然
挂席几千里, 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 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传, 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近, 日暮空闻钟。
(1)“香炉”二字让人联想起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的“ ”句。(1分) 答:日照香炉生紫烟。
(2)联系前四句诗,简析“始见香炉峰”中“始”字的妙处。(3分)
答:诗歌前四句写那千里烟波江上,扬帆而下,心境何等悠然。一路上也未始无山,但总不见名山,直到船泊浔阳城下,头一抬,那秀拔挺出的庐山就在眼前突兀而起,“啊,香炉峰,这才见到了你,果然名不虚传!”四句诗,一气呵成,“始”字轻轻一点,舟中主人那欣然怡悦之情就自然而然地显示出来了。
(3)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答:表达了作者对庐山和高僧慧远的向往及对隐逸生活的倾慕之情。开篇四句,诗人只用淡笔从悠然远望中略作点染,又借“都未逢”和“始见”,表现自己对庐山和高僧慧远的热切向往之情。结尾处,夕阳斜照中隐约传来佛寺的悠扬钟声,馀音袅袅,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余地,“空”字透出无限惋惜、惆怅,也说明东林精舍正是作者向往之处。
【诗歌赏析】:
这首诗色彩淡素,浑成无迹,后人叹为“天籁”之作。上来四句,颇有气势,尺幅千里,一气直下。试想在那千里烟波江上,扬帆而下,心境何等悠然。一路上也未始无山,但总不见名山,直到船泊浔阳城下,头一抬,那秀拔挺出的庐山就在眼前突兀而起,“啊,香炉峰,这才见到了你,果然名不虚传!”四句诗,一气呵成,到“始”字轻轻一点,舟中主人那欣然怡悦之情就显示出来了。
诗人以上半首叙事,略微见景,稍带述情,落笔空灵;下半首以情带景,情是内在的,他又以空灵之笔来写。香炉峰烟云飘逸,远“望”着的诗人,神思也随之悠然飘忽,引起种
种遐想。诗人在遐想,深深怀念这位高僧的尘外幽踪,这时,夕阳斜照,忽然隐隐约约听到从远公安禅之地的东林寺里传来阵阵钟声,东林精舍近在眼前,而远公早作古人,高人不见,空闻钟声,心中不禁兴起一种无端的怅惘。“空”字情韵极为丰富。
这首诗,诗人写来毫不费力,真有“挥毫落纸如云烟”之妙。诗人写出了“晚泊浔阳”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流露出对隐逸生活的倾羡。然而尽管“精舍”很“近”,诗人却不写登临拜谒,笔墨下到“空闻”而止,“望”而不即,悠然神远。
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杂诗十二首》其一
陶渊明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1)诗歌前四句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情感?简要分析。(4分)
答: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无常、生命短暂的慨叹之情。诗人将人生比作无根之木、无蒂之花,是为一喻,再比作陌上尘,又是一喻,“落地”暗含了生命如种子的隐喻,也暗示了生命离开胞胎之初始。比中之比,象外之象,直把诗人深刻的人生体验写了出来,透露出至为沉痛的悲怆。
(2)最后四句流传最广,大多数人认为是励志惜时诗,而作者的本意却是怎样的呢?请联系前文作简要分析。(4分)
答:这四句诗大多数人用它来勉励年轻人要抓紧时机,珍惜光阴,努力学习,奋发上进。其实作者本意是提醒人们要及时行乐。陶渊明此诗中的快乐,是“斗酒聚比邻”。 既然生命是这么短促,人生是这么不可把握,社会是这么黑暗,欢乐是这么不易寻得,那么,对生活中偶尔还能寻得的一点点欢乐,不要错过,要及时抓住它,尽情享受。
【诗歌鉴赏】:
陶渊明《杂诗》共有十二首,此为第一首。慨叹人生之无常,感喟生命之短暂,是这组《杂诗》的基调。
“人生无根蒂”四句意为感叹人生之无常。蒂,即花果与枝茎相连接的部分。人生在世即如无根之木、无蒂之花,没有着落,没有根柢,又好比是大路上随风飘转的尘土。由于命运变幻莫测,人生飘泊不定,种种遭遇和变故不断地改变着人,每一个人都已不再是最初的自我了。这四句诗,语虽寻常,却寓奇崛,将人生比作无根之木、无蒂之花,是为一喻,再比作陌上尘,又是一喻,比中之比,象外之象,直把诗人深刻的人生体验写了出来,透露出至为沉痛的悲怆。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承前而来,既然每个人都已不是最初的自我,那又何必在乎骨肉之亲、血缘之情呢。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都应该成为兄弟。“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正是陶渊明转向官场宦海之外的自然去寻求美,转向仕途荣利之外的村居生活去寻求精神上的欢乐的写照。
“盛年不重来”四句常被人们引用来勉励年轻人要抓紧时机,珍惜光阴,努力学习,奋发上进。在今天,一般读者若对此四句诗作此理解,也未尝不可。但陶渊明的本意却与此大相径庭,是鼓励人们要及时行乐。既然生命是这么短促,人生是这么不可把握,社会是这么黑暗,欢乐是这么不易寻得,那么,对生活中偶尔还能寻得的一点点欢乐,不要错过,要及时抓住它,尽情享受。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秦州杂诗(其七)
杜甫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烟尘一长望,衰飒正摧颜。
(1)赏析颔联“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4分)
答:这两句诗从低角度仰视,写天上之景,云无风而动,月不夜而临。看似没有任何意义,但与“关”“塞”一关联,便构成奇警的艺术境界:孤城的云,似乎离边塞特别近,即使无风,也转瞬间就飘出了边境;孤城的月,也好象特别关注防关戍守,还未入夜就早早照临着险要的雄关。赋中有兴,景中含情,不但表现了边城特有的紧张警戒气氛,而且表达了诗人对边防形势的深切关注。
(2)诗的最后两句“烟尘一长望,衰飒正摧颜”中,作者想“望”的是什么?而实际“望”到的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答:作者想“望”的是使节的正常往来,平定叛乱凯旋的战士,唐朝与各少数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然而所能“望”到的却是无穷无尽的高山和深秋季节一片衰败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忧虑和对安定的渴求之情。
【诗歌赏析】
“莽莽万重山。”陇南山区,冈岭重迭,峰峦密布,数山之间偶有河谷地带,就是秦州所在。这首诗开头用“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两句,就是对秦州附近地理形势最概括、最形象的描写。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紧接前两句,写的是陇南山区特有的自然现象。山区多风,因为有山峰阻隔,山南山北,天上地下的风都未必是不一样的。
五、六句用了两个典故。汉武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后才得以返回,汉武帝封他为典属国。“属国归何晚”,表示对各族人民重新和好,使节顺利往来的盼望。用“楼兰斩未还”,而应该理解成诗人对扫除障碍,使唐朝同周围各少数民族友好交往的的期待。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后称鄯善。汉武帝时派遣使者到大宛国去,楼兰阻挡道路,扣留汉朝使者。汉昭帝元凤四年(公元前77年)平乐监(官职名)傅介子前往楼兰,用计斩楼兰国王而归。
最后两句,诗人写到了自己。在黄土高原的茫茫烟尘之中,诗人独自作长时间的眺望。望什么呢?望使节的正常往来,望平定叛乱凯旋的战士,然而所能望到的,却是无穷无尽的高山和深秋季节一片衰败的景象。这时,对战争的忧虑和对安定的渴求一下涌上诗人心头,忧愁烦闷,自然难免“摧颜”了。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万山潭作
孟浩然
垂钓坐盘石,水清心亦闲。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
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求
秦州杂诗(其七)运用了什么手法秦州杂诗其七,诗人运用哪些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秦州杂诗其七运用了哪些手法秦州杂诗其七是运用哪些手法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秦州杂诗其七的赏析
秦州杂诗(其七)阅读答案由小学生作文网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