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枪拍案惊奇典观后:《三枪拍案惊奇》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观后感
范文大全 > 观后感 > :三枪拍案惊奇典观后:《三枪拍案惊奇》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是由小学生作文网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三枪拍案惊奇典观后:《三枪拍案惊奇》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的正文:
三枪拍案惊奇|《三枪拍案惊奇》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三枪拍案惊奇》是一部由张艺谋执导,小沈阳 / 闫妮 / 孙红雷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三枪拍案惊奇》观后感(一):其实不赖
这个电影若是在新鲜出炉的时候,兴师动众的跑到电影院去看,肯定一脸迷茫,嗤之以鼻地出来,大喊上当。当年周星驰的大话西游系列,事后历史地位那么高,刚出来的时候也这德行。
2008年奥运后的老谋子估计是不想使太大劲干活,可是催他干活的钱和人估计依然是难以推脱。
2008年本山师徒也是正当红。/闫妮、孙红雷、 倪大红也各有各的当红。
于是聚在一起,弄一个稳赚不赔的事儿也是理所当然。《血迷宫》的原本儿,画面和剪辑其实也不落下乘,只是有张过于荒诞的二人转皮。
我觉得,多年之后,比如就像现在,重播的时候,看着就觉得还不赖,呵呵。
《三枪拍案惊奇》观后感(二):《三枪》观感——走出电影院,感觉像被骗
上周在影院里看《2012》,看了半小时被叫出来开会,因此这个周末想去电影院补看《2012》或者看同事推荐的《花木兰》,可是女友说要去看《三枪》。没办法,这周《三枪》首映,宣传铺天盖地的,只能服从领导安排。
看《三枪》的时候,我在电影院里有好几次快睡着了,真是非常非常之让人失望。看前还看到有报道说,由于《三枪》的题材(幽默惊悚)和演员(赵家班)的标新立异,《三枪》的热映,会像《英雄》在大城市掀起国产影片观影潮那样,在中小城市,甚至农村掀起一波观影热潮,从而推动中国电影产业发展、书写中国电影新的历史、加快中国电影院线建设云云……看完电影,才发现,写这篇报道的,要么是被收买的枪手,要么是二人转爱好者,要么就是脑子进水了
。
现在,看完这部张艺谋的转型之作,我非常有理由怀疑,由于《三枪》声势浩大、别出心裁的宣传攻势,忽悠众多无辜人等怀着很高的期待走进电影院,完全可能摧毁很多人对中国国产大片的美好印象,阻碍电影院线在中小城市的进一步发展,降低关注中对电影宣传的可信度,摧毁中国电影的诚信。
说是影评,其实电影的情节本身没什么可写的。说幽默,可是都是小的品幽默,不如去看《乡村爱情》;说悬疑,可是电影情节都说的明明白白,观众没觉得有什么悬疑;说惊悚,除了声音忽然出来怪吓人的,没发现有多惊悚。
对于一般的同志,奉劝大家别浪费钱去电影院看《三枪》了……
《三枪拍案惊奇》观后感(三):坑爹的豆瓣评分;让我差点就错失了一部欢乐的片子
刚开始的时候;看到报道;打算看这个片子;悲剧的发现给的评价灰常的低。而我又是那么相信豆瓣影评、打分的人;就这样的将这部充满欢乐的喜剧给忽略了。
偶尔的一天,在偶看完了《有话好好说》的时候;笑道上气接不了下气的时候;想到了这个片子。终于,将这个片子,从头看到了尾。
引用天涯上的回帖,表达偶的想法:三枪我就是看的很欢乐,看完的感想就是张艺谋太有才了,在有限的时间内,用了丰富的电影语言,故事脉络清晰,情节简单,镜头干净利落,非常棒。
片子绝对不止,豆瓣上现在的分数;这个片子偶大概觉得应该在7分左右。
强烈鄙视:一大群人甚至还没看电影呢就不分青红皂白,上来就骂的家伙;更鄙视外国月亮就比中国圆的家伙。
以下评论来自天涯“先明确两件事。
第一,《三枪》是个低成本。
第二,《三枪》想以小搏大,立于不败之地。
《三枪》的拍摄成本不算高。甘肃景泰等地的外景(如今这里已经成了新的电影外景地,比如《决战刹马镇》等都赶来此地拍摄),中影怀柔基地的内景(应该是此地)花费都不应该很多。演员们的稿酬也不会很高,工作人员也都是老班底。
看片头,一个简单背景,一个个地叠印字幕,几乎是近年来有影响的影片中最简单的字幕了,真省钱。做个FLASH小动画都要费些银两。不过,比起某些港片片头的一块大黑布,这还不是最极端的极简主义。
花费虽小,创作意图却不小。
《血迷宫》是科恩兄弟的电影,《三枪》直接买了版权。科恩兄弟是著名导演,却不是卖座商业片导演,其作品从来晦涩难懂,如《老无所依》《巴顿芬克》,最商业的《金钱帝国》看着也有些费劲。科恩兄弟可称大师,但和欧洲大师不尽相同。欧洲大师基本上都是从内容到形式上将电影当作了讲述的或者创作的工具,他们的电影从里到外都是一件独立的艺术品。科恩兄弟的电影在故事上还脱不出情节剧的套路,只不过表现手段比较怪异。这种怪异一方面是风格处理,一方面,不知道用“笨拙”二字是否妥贴。反正有“大巧似拙”这一美妙词汇在,“笨拙”早已不是了贬义词。
翻拍电影无可厚非。好莱坞电影中70%以上改编自戏剧、小说,近年来1/3以上是翻拍片和续集,中国翻拍个把电影,且堂堂正正付了版权费,没问题。
不过,要是拍一个晦涩难懂的中国版《血迷宫》,肯定会赔得盆空钵空,而且也落不下什么好处。如今中国电影市场,就知道对着磕票房数据,稍微一点中线投资都没人敢做,更不要说长线。这世道,怕丢人,输更丢人。
《血迷宫》有着它商业片的潜质,诚如前文所言,它的本质还是一个情节剧。情节剧,有情节,有戏剧性,还有着对于人性飘摇的剖析。此片可拍,但不能拍得象科恩兄弟一样。要符合当下观众的口味。当下观众喜欢看什么?《芙蓉镇》看不下去了,《疯狂的代价》看不下去了,《秋菊打官司》看不下去了(以上是许多公司绞尽脑汁的推想),怎么做能够符合观众的口味?
于是,大多数公司的做法如下:买它一个美国电影版权,一来要的是好莱坞的牌子,二来要的是科恩和科恩的名头,至于故事本身吗,不是那么重要。我们可以改吗,地方人名事件都可以改,原著是个筐,老百姓爱看的往里装——这是大部分电视剧的做派,一番奋斗,终于造就了中国电视剧今日的“红火”。电影公司,能免俗的也不多。
《三枪》却想保持《血迷宫》的原味。偶发的事件,动摇的人性,幽暗的心灵。这里边有点大意思。但是仅凭这点意思,普通观众不看。
有了张艺谋,一半观众进来了。
还要通俗化,用最通俗的人物和表演,讲述一个倍深刻的故事。
有了小沈阳、毛毛、孙红雷、赵本山,另一半观众进来了。
就是这思路。
《三枪》的主要视觉特征,是色彩。
每个人物身上的色彩,和外景地的色彩。这个赵小丁没问题。韩忠也没问题。
《三枪》的主要表演特征,是喜剧。
有本山团的一票演员在,还有专职编剧在,也没有问题。
影片的前半程很好看,后半程开始深刻,悬念增强,看起来却不那么带劲了。
用通俗文化,包装一个西方的电影故事,这一策略开始出现问题。
问题就是脱节。
演员分成了两大阵营。小沈阳等本山团演员+闫妮,会师一处,恶搞频频,绝大部分笑料,均由演员制造。孙红雷和倪大宏(不知为什么总是被写作倪大红)却是板板正正的正剧演法,两相掺合,很难融到一块。
甚至有些感觉,孙、倪二人故意不融到一块。
本山团的二人转式喜剧,是一种假定性很强的舞台演出方式,这种假定性抛却了生活流,注重表演者的表现力,在表现力的反复积累中,传达出自己的意思。二人转是带冰池子的桑拿,不是热水澡。一部电影由二人转式表演构成是可以的,但是二人转不能冷场,不能忽然冷冰冰地转向探讨人物的内心——内心早已以一种变形的、夸张的表现形式展现过了。所以,《乡村爱情》可以看,因为它从头到尾都不改弦更张,《三枪》一严肃,观众倒不发笑了。
不发笑还好,关键是,观众的观看心理混淆了。不是一个挺搞笑的喜闹剧么,怎么突然板着脸来讲课了?还是外教科恩兄弟已经讲过的一堂课。
其实,搞笑到底,反到成了。就是那么荒诞,就是那么搞笑,所有的人都嘻嘻哈哈地搞着笑着,开上三枪,最后大多死光光,不是一挺好的电影?“倪大宏”笑着死了,“小沈阳”笑着死了,“毛毛”他们都笑着死了,就剩一个装酷的“孙红雷”,看起来比谁都可笑。大家一通笑,笑着出了影院,回心一想,这是个什么样的倒灶的世界?
如此岂不更深刻?还发挥了各种长处。
还是缺点勇气。
《三枪拍案惊奇》观后感(四):PIA!PIA!PIA!
在张艺谋的立场上,这确实不是烂片,作为一个被招安的导演,他首先要让体质满意,接着,作为一个商业片导演,他要让投资人满意,接着,他骨子里有文青的血,要让自己满意,最后是观众,观众满意,大家都满意,观众不满意,那只是观众的问题,我是国际大导演也,我拍的东西观众看不懂或者不喜欢,只能说明观众悟性和素质不足。
可是这货真算的上国际大导演吗?他的作品真的能被国际所接受吗?我觉得就算能接受所接受的也是新鲜的中国元素,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看清了本质后还会觉得这真的很好吗?
解构主义是吧,可是这片子解了什么的构?整个就是一群红绿搭配的傻逼玩二人转嘛!
有点黑色幽默的味道。我觉得吧,黑色幽默的本质就是扭曲和把故事还给机缘巧合,扭曲做到了,那么机缘巧合却荡然无存,一切都是刻意的,没有严密的逻辑和流畅性。
更多的是莫名其妙,孙红雷莫名其妙的有了闫妮和小沈阳的肚兜,闫妮和小沈阳莫名其妙睡了一天,为什么孙红雷不刑讯逼供后杀了麻子。
还是以前我的那句话,张艺谋的片子永远脱离不了乡土气息,这次也一样,一群人又来到了甘肃的沙漠地,又是西部片?当然不是!是一群东北老学了西安的油浇面来甘肃开馆子的故事,然后打打杀杀,这是在印证东北人好打斗吗?我就不知道为什么张艺谋对黄土地会这么的偏爱,到哪里都感觉他的电影在烂泥地里打过滚的。
这样不叫黑色幽默,只能算是屎色幽默。
本山团队的这伙子人本来就是靠不正常来吸引人的眼球的,这次和太过于正常的张艺谋合作就像剧中的服装一样,红绿配,这样的结果不言而喻,就好比冰激凌里放了红辣椒,看着难受,吃到口里想死,不仅毁了冰激凌的甜蜜,也毁了辣椒的刺激。
本片最后告诉大家喜剧本分导演为尚敬,我去,你自己死就算了,还拉我非常喜欢的尚敬下水,太不厚道了,张导你自己看看,这电影哪里有喜剧了,你这不是害人家尚敬吗?
关于这片我又想起了一对对联:(上联)赵本山寨,张艺谋财;(下联)孙红雷人,小沈阳痿。(横批)闫妮大爷(演你大爷)!
这片说白了就是个拉长版导演,以其让人妖乱斗,还不如拉上赵本上改编个电影版的《卖拐》实在。
至于小沈阳。。。我想起了一句话,应该在《心理罪》上看到的---“但凡异装癖都有性虐待”。所以我那不听话的脑子又想到了在某个不为人知的布置成天牢的屋子里,分布着各种刀枪棍棒铁索牢房,小沈阳被反吊在天花板上,带着眼罩穿着皮衣,他老婆一套豹纹,左手拿着点燃的蜡烛,右手一根2丈有余的皮鞭呲牙咧嘴的向小沈阳缓步走来。
闫妮是我比较喜欢的演员,因为她妩媚,当然你也可以理解成骚,她那风骚的身段确实是很撩拨人。剧组一大帮子人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荒漠里演戏,与《黄金甲》的满城大波妹不同,这次看得过去的就闫妮一个人,我又想多了。
最后,本片给我的最大感觉就是赵本山培养的人基本上不会走路,这和卖拐有关吗?
《三枪拍案惊奇》观后感(五):张艺谋是谁?
他是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甚至是目前中国无可争议的首席导演。
他有过《红高粱》和《活着》的辉煌,也因为《英雄》和《十面埋伏》而饱受非议。
他的巅峰在奥运开幕式,但是奥运后,他决定成为哪一个张艺谋?
这个答案,会在《三枪拍案惊奇》里揭晓。
我在想我是不是该从头说起。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上海文艺评论界曾对第三代导演谢晋的政治电影有过非常激烈的批评,除了指称他的电影具有媚俗的好莱坞模式外,更责难他在美学上“过于圆滑的那种团团作揖的品性”,从而断言“谢晋时代应该就此结束”。
这场评论后不久,张艺谋凭借《红高粱》赫然登台。
当时评论界的锋芒所指,与其说是媚俗,不如说是谢晋电影在权力面前的卑躬屈膝。而正是这样的指向,《红高粱》在上海文艺评论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肯定,他们认为中国电影不再按照权力意志炮制,而是随着创作者自己的意愿编号。
及至后来的《活着》。
《活着》以其朴素的细节抵达欲说还休、欲哭无泪的审美境界,张艺谋在《红高粱》和《大红灯笼高高挂》里曾经有过的夸张,到了《活着》里自然而然的消失了。中国人在生存上的种种艰辛,和在此世道上好死不如赖活着的心态被刻画的淋漓尽致。
然而这部电影却让张艺谋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境地。
相比陈凯歌《霸王别姬》的金棕榈,《活着》在戛纳电影节的评审团奖对张艺谋来说是个失败,而诸如《华盛顿邮报》等国外主流媒体也因为它“没能再次提供令人惊奇的视觉”而对它冷淡处之。更严重的是,回到国内,《活着》被认为是张艺谋瞄准西方世界对中国的“预期”而拍摄,其民俗意想是“文化恋尸癖“,从而遭到封禁。
张艺谋两头不讨好,甚至电影生涯都遭到了威胁(张伟平语),这让张艺谋急剧转向。《纽约时报》称,这是张艺谋最后一次挑战政府。
后来就是《英雄》。
在我眼里,《英雄》是张艺谋对自己电影艺术观念的一次实验。他凭借着自己在前几部电影中打造的天梯,高高地站在天梯上指挥若定,打了一个漂亮的仗。但此后他的艺术道路就此终止,到目前为止——不管你赞不赞同——我一直觉得他只是一个“半成品大师“而已。
电影很明确地说出了一个观点:一个人的痛苦与天下人相比便不算是痛苦;赵国与秦国的仇恨放到天下,也不再是仇恨,一切为了天下一统。统一者,为英雄。
但是,张艺谋忽略了历史的本质,统一是大势所趋,如果单纯地把刺客和秦王的作用扩大而强加给刺客一个集体主义观念的英雄,强加给秦王一个个人主义英雄,那么这个故事完全可以看做是对朝廷的献媚。中国的江湖与宫廷的区别在于,江湖讲究盗亦有道,讲究义气当先。正是这样的道和义,致使宋江想要说服众好汉归附朝廷时,不知花费了多少口舌。如此大费周章的事,在张艺谋这里,竟然只凭着一念之差,就把“英雄”莫名其妙地拱手送给了中国历史上的首席暴君。
这样的片子与其叫做古装武侠大片,还不如叫做献礼片。
我最近一次看张艺谋的电影,是06年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尽管好评如潮,但我依然认为拍得丧心病狂。
前几天我在家里看黑泽明的《蜘蛛巢城》。看完了一遍,又看了一遍,最后看了第三遍。我完全接受并且着迷黑泽明的历史观,历史不仅是宿命的,而且是由人性决定的,命运的险恶和人性的阴暗互为因果,我喜欢这种将历史根植于人性深处的态度。
可是张艺谋却把历史演绎成伦理的冲突,那种冲突非但没有抵达道德的标高,甚至丧失了应有的道德底线。张艺谋竟然在《黄金甲》中告诉观众:历史就是由一个接一个的阴谋构成的。就算是《三国演义》读晕了头,也不至于把历史等同于阴谋。阴谋通常是弱者在强者面前的权益之计,擅长权谋不仅不是强大的标记,甚至还是怯懦与病态的表现。
比起黑泽明的沉着从容,张艺谋在演绎古装历史时多少显得惊慌失措,手忙脚乱。倘若说张艺谋是个很优秀的电影工匠,那这个工匠最好不要自说自话地乱拍历史影片。那个不是张艺谋游刃有余的地方。
这样的片子与其叫做古装剧情大片,还不如叫做是对《雷雨》的恶搞。
张颐武讲过,那种东西容易让人联想起造假,并且假的有一种“贼光”,比真的亮堂,磨不掉,外国人一看觉得假的好,就买走了,中国的行家则感情不无复杂地偷笑。
现在,终于是《三枪拍案惊奇》了。
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离《三枪》上映还有一个月,我只能从有限的剧照和剧透里去揣摩这部电影。我猜想在这篇文章随着我们这期杂志上档的时候,你们刚从影院出来。我希望你们能够告诉现在的我:张艺谋又一次经历了转折。
尽管他的古装三部潮汕工夫茶曲曾经一次次侮辱观众智力水平,尽管他似乎曾经面目严肃,远不如冯小刚来得有喜感,尽管他重用的是有着南北分界线、打着极深二人转烙印的小沈阳,和当年重用表演生涩的周董为“杰王子“一样地令人大跌眼镜,但是一切都还皆有可能。
也许赵本山和小沈阳的号召力,张艺谋会一举打破只有冯小刚才有喜剧的局面;也许因为张艺谋的大手笔大制作,他会超越艺术价值和专业水准都不值一提的《十全九美》,为古装喜剧贴上新的标贴;也许在奥运会之后的张艺谋已经不再需要为稻粱谋,他可以安定下心情,用《三枪》来作为他电影艺术新的里程碑。
如果是真的,善莫大焉。
如果是假的,那么他可是学会了谢晋的团团作揖。
《三枪拍案惊奇》观后感(六):论《三枪》
2009年,上了一次老谋子的“当”!
这天闲来无事,在网上看了他“老人家”的“新片”。
《三枪拍案惊奇》
三枪是听到打了,那真是如“擂”贯耳!
拍案,惊奇倒是穿了“隐身衣”,神龙听首,不见尾啊。
此片后部分声称是悬疑片,看到最后也没看出来哪点悬了。
只觉得看完这,没想去“自杀”就够“悬”了。
此片名为《三枪》,的确是够会抢的。
一抢,抢了一个最令人失望影片奖;
二抢,抢了一个最令人失望导演奖;
三抢,抢了一个最令人失望男主角奖。
真亏去年此片票房还超过了2亿。
此片投资,有的说8千万,有的说过亿。
演员加上群众演员,不超过30人。
其中7个人,就3位有名气,
赵本山,孙红雷,闫妮。
小沈阳和鸭蛋要不是有赵本山把他们俩弄上春晚,
根本没人认识。
其他2个就不作介绍了。
场景就一个旧客栈,加个厨房,几个房间,还有个破马车,
其它场景全是黄土地。
就这样的布景,还不及《黄金甲》千分之一,
投产确用了《黄金甲》的三分之一,
真亏老谋子怎么“花”的……
再来说剧情,就是女主角有了私情,买枪谋杀亲夫的事件。
杀到后来也不是女主角杀的,
而是哑巴士兵(由于台词不到100个字)杀的,
杀人灭口,夺取钱财,
结果想杀女主角,而被反杀。
女主角最后神经失常,跳起了二人转,
接着全体复活一起跳。
此剧情极度无聊,跟天线宝宝相差无几。
本片笑点,除了模仿《不差钱》《武林外转》说了几句俏皮话,
其它台词全部没啥新奇。
什么爱情可以笼统地分为三个阶段,
缠,粘,烦,在小沈阳的表演下,更是觉得很2醒。
网上有人评论《三枪》,
说:“就是延长的二人转!”
“就是电影版二人转!”
还有人说:“要不是张艺谋拍的,我绝不拉朋友去电影院上这个当!”
等…等…
仅以此文章,希望老谋子用心对待电影,
不要再“粗制滥造!”
《三枪拍案惊奇》观后感(七):《三枪拍案惊奇》与《血迷宫》的差别
《三枪拍案惊奇》的剧本购买自美国独立电影Bloody Simple (一般译为《血迷宫》),导演Joel Coen,编剧Joel Coen和Ethan Coen,即科恩兄弟,1984年在美国出品。
与原版相比,《三枪》的故事同样是讲一位丈夫买凶杀妻,杀手不杀妻子和她的情人,却杀死了丈夫,谋财害命。除了在细节和人物上做了一些本土化的改动,其余情节均严格遵守原版。
根据人物的改动来看,张艺谋对这部片子本来是有野心的。片中人物改动最大的是丈夫这个角色。《血迷宫》中的丈夫是一个酒吧老板,影片没有交待妻子为什么要红杏出墙,根据妻子的话语,似乎他影影绰绰的有些令她讨厌和害怕的地方,但并没有证据证明他是坏人。当私家侦探给他看妻子和人通奸的照片时,他是痛苦的。影片还几次交待他爱着他的妻子。
《三枪》中的丈夫变成了麻子,一位客栈老板,一个虐待狂。片中闫妮饰演的老板娘就是《菊豆》中受到性虐待的女主角的翻版。张艺谋这么做,是想要证明这个丈夫是坏人,死有余辜。
小沈阳扮演的客栈学徒李四,本来是一个娘娘腔的胆小情人,总是害怕自己和老板娘的婚外情被发现,所以琢磨着怎样才能跟老板娘分手。后来被老板娘的痛苦和爱情所感染,渐渐大胆,能替情人清理谋杀现场。再后来为所爱的人挡了一箭,牺牲自己换取情人的生存。这个人物是从卑微到高贵的一个转变。
客栈小二大牙,本是一个正常的打工者,有着小聪明和些许滑头。但后来,贪婪害他丢了性命。
孙红雷扮演的杀手张三,是一个捕快,做事谨慎、小心。与《血迷宫》的杀手遗落一只打火机在凶杀现场不同,张三的谋杀现场是完美的。就连在他野外埋葬小二大牙的时候,遗落的烟杆,也被小沈阳无意中抛弃。如果他能沉住气,也许就会没事。他最终死于自己的谨慎和小心。
对这四个人物的改动,再加上部分搞笑的情节设计,可以窥见张导野心之所在。他本来想用黑色幽默的语言,讲述一个关于贪婪和死亡,爱情和牺牲,人算和天算,关于命运的阴差阳错的故事。因此取名“拍案惊奇”,有些警世的意味。可是由于某种未知的原因,没能把握住气氛,也没能把握住搞笑与幽默的区别,功亏一篑。
最后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三枪》,有90年代香港古装片的影子,那些动作夸张的波斯人,那些夹杂英语单词的“人类最先进技术”的对白,对于观众来说,真是太熟悉了,了无新意。片花老是标出闫妮和麻子打架那一场,认为是笑点。可是看过电影你就会知道,那是麻子赶到捉奸现场,夫妻两人在拼命,场面惨厉。再加上之前渲染的闫妮被虐待的场面,此时此刻,观众怎么会笑得出来。那已经不是笑点高低的问题,是人品问题。
《血迷宫》也不是一部悬疑片,谁杀人谁被杀,清清楚楚。推动故事发展的,吸引观众看下去的动力,在于影片展示的夫妻之间、情人之间、雇主和雇员(私家侦探)之间,人心隔肚皮的猜忌。丈夫对妻子说,你说爱我,是因为你怕我。情人说,是谁的电话,我妨碍你了吗。一句台词“别关灯”,在观众看来是情人的关心,在情人眼里却成了谋杀的开始。这种猜忌的气氛,是影片最精彩之处。投射进了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建立信任关系的不容易。
《三枪》没能营造这样的氛围,且巧合太多,笑料太陈旧,因而成了一部乏味的古装犯罪片。
《三枪拍案惊奇》观后感(八):真相不可知,谨防坐井观天
三枪自上映起就收获了烂片的“美誉”,五年之后的今天我才看了它的DVD。它的英文片名翻译得别有一番风味,叫作A Woman, A Gun and A Noodle Shop,交代出了故事的主要元素。
角色名字太好笑。孙红雷叫张三,小沈阳叫李四,倪大红叫王五,程野叫赵六,毛毛叫陈七。不知道张导意欲何为,是不是只为了搞笑。
影片开头的波斯商人是法国人朱利安扮演的。他流利的中文确实适合在电影中客串外国人,
二人转转手绢的手法嫁接到了油泼面的制作过程中,让人大开眼界。
故事很闷,但景色很震撼,甘肃张掖的丹霞地貌和彩色丘陵交相辉映,美不胜收。完美展现了张艺谋的摄影功底。
不贪婪就不会遭遇杀身之祸。只有陈七没有经历暴虐场面安全逃离了险境。
结尾歌舞是一大亮点,演员们为了拍出好的效果,没戏拍的时候都在练舞。
影片最后的对白很有意思。老板娘让孙红雷转告王麻子不要妄想杀了她。临死的孙红雷说了他在整部影片中最长的一句台词:我要是见着麻子,一定转告他。而且面瘫脸罕见地露出了笑容。没想到他机关算尽,结果最终坑了自己。
银幕前的观众对故事的全过程了如指掌。老板娘因生不了儿子受王麻子虐待,遂钟情于伙计李四。巡逻队的张三是个出色的侦探,他发现了两人的奸情并透露给王麻子。王麻子出钱让张三做掉这对狗男女。张三假装杀人成功用两人的衣服骗过了王麻子,然后杀掉了他。意图将作案痕迹清除的完美主义者张三多次返回面馆,想把保险柜中可以作为罪证的衣服拿走,但遇上偷盗钱财的赵六。不得已灭口之后洗劫保险柜并埋尸,不幸被李四撞见。返回面馆灭口的张三被老板娘反击命丧黄泉。让人唏嘘的是故事中的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理解的“真相”。李四以为老板娘啥了王麻子,老板娘以为张三是王麻子派来杀她的(虽然王麻子确实这么做了,但张三阳奉阴违,虽然最后前去灭口的行为让人误以为他是奉了王麻子之命)。陈七以为赵六偷了王麻子所有的钱潜逃了。联想到人生,我们每一个人都和故事中的他们一样,对事情有着自己的一套理解与感受,可真相到底是什么?生活不是电影,不存在摄影机让我优美的作文们去回看每一个细节,去从宏观上了解前后脉络。我们受生活所困,眼界狭小真如井底之蛙一般,因此也就不免出现自大妄为的行为。
《三枪拍案惊奇》观后感(九):张艺谋的《三枪》警示令人拍案惊奇
来源:人民网-文化论坛
如同一位圣人站在圣坛上忽然向朝圣者扮了一个“鬼脸”,张艺谋在成功导演了奥运会开幕式和建国60周年庆典、似乎应该接受“顶礼膜拜”的时候,却一个“筋斗”折下“圣坛”,以《三枪拍案惊奇》的喜闹姿态落入“凡间”,使这个习惯于树立典范、神化英雄、个人崇拜的国度一片哗然。赞赏者称其仙骨,不做乖乖者总结经验、接受采访、等待提拔,而是放下包袱,轻装上阵,以贫民姿态为观众献上了一席轻松、喜闹的新年大餐,“影片的极尽美学因与中国民间的狂欢品格相吻合而彰显了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反对者恶语中伤,指责其没思想、没品位、没关怀、没悬念,大骂其媚俗、恶搞、江郎才尽、欺骗观众、诈取钱财,称其是“中国电影的耻辱”,“让全国观众大跌眼镜”;正统者反复玩味,颇感失望,嗔怪其未拿出与奥运会开幕式相媲美的,更具思想内涵、艺术上乘的大片;茫然者一头雾水,因不解片中之意而猜疑多多,议论纷纷……
面对各种舆论和疑问,张艺谋淡定自若,称自己早就料到大家的批评,说他拍这部电影根本就没有把自己当回事,没想过任重道远,没想过在里面放上伟大的价值观和深邃的思想,作为一个导演他愿意尝试各种类型,包括让人轻松愉快的贺岁喜剧。他说,影片展现的是人物的命运、人的宿命感,是一种荒诞命运的不可控性,故事架构和细节都很清晰,有些观众没有看懂,可能与他们没有明白故事后面的意义有关。他严肃地说:“没有一个导演可以用一句话来表达他一部作品想要传递出来的意义”。 “《三枪》没有必要将所有的事情都交代得十分明确,所谓悬疑就是要让观众自己去琢磨一些东西。”
的确,如果一部影片要靠导演的解释来使观众理解的话,那真是败笔。因此说,张艺谋回答记者和观众的提问并不是对影片含义的解释,尽管这位一向沉默寡言的西北汉子此次回答的提问是在他所有影片中最多的一次,但他回答的思想之朦胧、语言之隐讳并不亚于《三枪》带给人们的疑惑。有些人把他的回答与影片明线情节加以比较,依然看不出“故事后面的意义”,更不知“悬疑”何在,因而批评说:“全片用前半小时的时间斗嘴,到后面才开始进入故事,老板买凶、孙红雷杀人、闫妮自救,一条非常简单的线索,用直接叙述的方式讲出来,没有迂回、没有暗线,让人感觉是在看法院的卷宗”。还有的说:“《三枪》在叙事方面实在没有什么深刻意义,在恢宏的大场面下展现的不过是偷情、被杀这样泛娱乐圈式的话题。”
观众之所以有这样的看法,除了影片运用高超的艺术手法使其暗线深藏之外,电影广告宣传对于观众的直接引导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实,如果我们将影片“前半小时的斗嘴”与结束后的主题曲联系起来看,隐藏在故事后面的暗线就显而易见了。
影片一开始就表现波斯人耍大刀、卖枪炮,其侵扰之心暴露无遗。而面馆里的伙计们却茫然不知,甚至把“Must Die!”理解为“马死得快”,还学人家的“扭屁股”舞,甚至把敌人的炮火当作焰火一样欣赏。更加可气的是,衙门里的官员不能正视现实(长着一付“斗鸡眼”,赵本山饰),非但没有找出危险(枪炮)所在,还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抓生活作风”问题上,于是留下了隐患。捕头张三见利忘义,杀心顿起,本来缺少公平、人心浮动的小小面馆,加之贪婪、自私、欲望等人性的放纵,每个人都被无形地卷入动荡的漩涡,偷窃、凶杀接连发生,形成了一个荒诞的怪圈,致使每一个人都无法逃脱悲剧的命运。
故事至此,其深刻的主题便跃然而出:无论什么时期或朝代,无论什么国家或民族,一但出现外势侵扰(包括文化侵扰、经济侵扰、军事侵扰)、官员腐败、信仰危机、道德沦丧等现象,若不及时发现并调控,必然导致人欲横流、社会动荡、国家沦亡,在这种状况下,任何个人都无法主宰和控制自己的命运。
影片虽然借用了中国的演员、中国古代的装束,但却没有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背景,说明这是一个虚拟的故事,或者叫做寓言、传说,也可以视为假设,反映的是一个普适的道理,适用于所有的国家、所有的时期和所有的人。当然,中国也不例外,正像影片最后的主题曲《我只是个传说》中所唱到的:印象很深刻,大漠长空马蹄扬,落日入山路漫长;印象很深刻,浮生晓月迷人眼,冷酒醉卧梦惊变;印象很深刻,一骑千里绝尘起,身后烟云辅满天。这是影片的点睛之笔,借用中国古代外族侵略、朝庭败落、民族抗争的历史史实,揭示世道轮回、实世更替的自然规律,提醒人们要正视现实,居安思危。
是的,6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新中国进入了辉煌的历史阶段,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但是,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文化渗透、政治瓦解、人才争夺、技术封锁、经济侵扰、军事围困,他们始终“把和平演变的希望寄托在中国的第三代、第四代身上”。国内,个别官员贪污腐败、纸醉金迷,部分精英崇洋媚外、误导民众,一些国人忘记祖宗、丢失信仰……,凡此种种,都是撼动国本之大忌。八国联军的炮声仍在耳边回响,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仍在眼前浮动,中国血泪斑斑的历史足以证明,一旦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百姓的命运必将水深火热、风雨飘摇。这是非常浅显的道理,也是惊心动魄的史实。如果连这一点都看不清楚,或者自欺欺人,那就是一块木头,难道不是吗?他舅舅的!
张艺谋的嘻笑怒骂皆为艺术。影片用张三李四、红男绿女比喻云云众生,以张掖地区红白相间的土地形容红尘热土,以忽明忽暗的日夜交替象征时世变幻,将大漠–喧闹–危机、软弱–凶杀–反抗溶为一体,串连成线,即渲染了浓厚的寓言色彩,又表现了静中有动、话外有音的独特意境,刻画了柔中有刚、善中有强的人物性格,极尽东方艺术之美。影片以中国画泼墨式的大写意手法淡化故事情节,用中国京剧“三岔口”你上我下、你进我出的走马灯似的戏剧结构强化误会,借美国影片《血迷宫》故事中偶然之处体现必然、无事之春酿造多事之秋的推理方式呈现复杂多变的逻辑可能性,揭示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是中西方文化艺术的巧妙结合。影片尝试着将中国东北二人转式的喜闹与美国《血迷宫》式的惊悚混搭在一起,将浅显、喧闹的明线故事与深刻、严肃的暗线主题揉合在一起,沉迷的背后隐藏危机,喜闹的同时伴随凶杀,达到了反向融合的艺术效果。影片以抽象、荒诞的艺术表现手法揭示深刻的思想内涵,就像一首藏头诗,不仔细玩味看不出其中的深意;影片中的画面热烈而狂躁,就像凡高笔下燃烧的“向日葵”;人物的心态和行为异化、变形,就像毕加索笔下的《格尔尼卡》,展示了扭曲状态下扭曲的命运。这是中外电影史上绝无仅有的探索与尝试,是电影艺术手法上的创新。尽管在表现形式或演员的演技等方面还有不够成熟的地方,但也不失为一部富有创意、风格独特的电影艺术作品,要比那些图解、直白、浮浅或者直接引进更具有独创精神和民族气息,更值得玩味与推敲。张艺谋在就《三枪》回答新浪娱乐记者的提问时曾说:“当然,笑完以后能不能带来深的思考,能不能真的那么有文化价值和内涵,那是高标准,那是喜剧电影的高标准,我认为全世界这是最高的标准,这种标准我们不一定马上能达到,有的人一辈子不一定能达到。笑完之后陷入深深的思索,给你深深的启迪,这多难,太难了。这可以放在任何喜剧的表演上。”“什么叫好的商业片?好的商业片就是艺术,因为他好,他有人文价值,有思想,深刻,还好看。”可以说,张艺谋的《三枪》正是向这个方向努力,并且达到了一定的艺术效果。
当然,有人会批评说,在大力提倡国际化的今天,《三枪》表现出来的不过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其“深刻主题”也不过是杞人忧天,或者是“恶毒攻击”罢了。不是有的网民已经挥起“文革”大棒,批判《三枪》恶毒攻击城管等,其“狼子野心何其毒也”吗?然而,毋庸质疑的是,这位身负党和人民重托与信任,执导奥运会开幕式和国庆60年庆典的世界著名导演,不可能突然转过身去背叛国家利益,也用不着因为三年未排电影而欺骗观众,更不会投资上亿元去“恶毒攻击”那些用豆腐块儿文章就能解决了的“城管”之类的现象。至于国际化与民族主义的问题,我们不知道那些康国家之慨、灭民族之义的“国际主义者”是何等的情怀,但所有的人都会明白,没有几株生长在东方这块土地上的植物会结出西方的果实,如果是那样,恐怕所有的人都会“提拉着自己的头发飞到天上去”。民族的东西才是国际的东西。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立足于世界之林,必须深深扎根于本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否则就会因为失去自我而无再生的能力。对于这一点,中国的祖先早已用“邯郸学步”的寓言故事提醒过我们了。因此,扶持和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电影艺术,才是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根本之所在。很显然,张艺谋的《三枪》绝不是随意之作。影片的编剧之一徐正超在谈到他对张艺谋的印象时说:“张艺谋是个谨慎的人,找编剧也在一步步地试探。”《三枪》就是由擅长写惊悚、悬疑的编剧史建全写第一稿,然后不断找人讨论,直到确定用二人转的班底之后,再根据这些演员的特点,找他们擅长的噱头、趣味、包袱,由徐正超修改、润色完成的。可见张艺谋为拍好这部影片花费了很多心血,特别是以喜闹包装惊悚、以简单蕴涵深刻、以荒诞阐述真理的手法更是独具匠心,而影片中表现出来的隐约、委婉、欲言又止的特点也明显地带有张艺谋的性格特征和心理述求。比如:赵本山出场的时间只有3分钟,意为点题,却不点破;服装鲜艳、动作夸张,意在强调内容的非现实性,告诫观众不要“对号入座”,更不要“上纲上线”;尤其是结尾处,老板娘杀死张三后竟然擀起面跳起舞,死了的或走了的人又都复活或回来一起扭起了二人转,许多观众对此感到莫明其妙,其实这是张艺谋的一种表白,好像是说:“我可什么都没说,什么都没说啊。”“过年了,只想逗大家一乐儿。”“这只是个传说,你们可别当真。”你甚至可以从中看到张艺谋那天真而又腼腆的一笑。他真的什么都没说吗?对此有人猜疑说:“张艺谋面对如此复杂难解的现实中国,无力,也许无法,抑或是无能直接关注与表达,只能加入另外的‘恶搞’?”“《三枪》也许含蓄地试图将一个个扭曲而丑恶的人性与当下镜像……这是一部存在主义电影吗?”其实不然,影片主题所表达的思想虽然深刻,但却是公认的道理,带有明显的广泛性和普适性。导演之所以用喜闹、无厘头的形式表现,完全是出于艺术探索,因为即使是爱国主义影片也没有必要都唱起《义勇军进行曲》。当然,基于个人经历和艺术探索等因素,张艺谋在影片表现手法和回答观众提问等方面都表现出了足够的谨慎,对于这一点,凡是经历或了解“反右”、“文革”的观众,都能够深深地理解,而这一点恰恰与影片独特的艺术风格相吻合,更加增添了影片的神秘感。
有人因看不懂影片所表达的深刻涵义而疑惑地问:“以您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背负了太多历史的经验,影片负载的东西都比较沉重,这次算不算是你甩开这个沉重包袱了呢?”甚至有人怀疑张艺谋是在做艺术转型,等等。对此,张艺谋回答说:“我不是脱胎换骨,只是借助这一类的电影挑战自己而已。我本身是变不了的,我怎么可能变成周星驰,也不可能变成本山,他们本身就是用喜剧的角度看所有问题的。”他说:“我们这种一路成长过来的导演,还是有点‘人文为大’的精神追求的,不可能摆脱这种习惯,因为它是你的本质,你是以这种类型的导演成长过来的,不管成功与否,你都是这种思考惯性,让自己变成另外一个人,那是不可能的。”不难看出,张艺谋的《三枪》与他以往的作品相比,非但没有甩开负载沉重的思想深刻的包袱,反而表现得更加隐蔽、委婉,尤其在得不到观众理解的情况下,所承受的压力则更加超乎寻常。对此,他是有充分思想准备的。他说:“我觉得这个拓展对我很珍贵,可能媒体、舆论会负面地看,但我非常积极地看。”“这一次当我发现观众的笑点比我预测的要低的时候,我知道了老百姓的娱乐要求和文化精英“文以载道“的诉求这个平衡点更难把握,有时候面临非此即彼的选择,但愿这个时间不会持续很久。我不是任性,但我找到了一个快乐的方式——也许要付出代价,但是做了就做了,文责自负。”可见张艺谋是希望从不同角度在不同层次的观众中找到艺术享受和思想冲击的平衡点。他甚至说“80后、90后笑了就算成功了”,那么70后、60后乃至50后的观众也只是笑吗?或者面对如此深刻而严肃的主题也能笑得出来吗?有人确实说“没什么可笑的甚至感到心酸”,有这种感受实际上也是对的,那么感受的背后有没有思考吗?为什么很多人只剩下指责和谩骂?难道真的因为工作、生活过于紧张而只需要娱乐,抑或因为过多地考虑自我而忽视了国家、民族利益了吗?那么,面对国际上那些“友好”的掠夺和“善意”的占有,你们考虑过在现实社会状况下失去国家和民族利益后个人利益将如何得到保障的问题了吗?
为此,我们不能不进一步深入理解影片题目和主题曲的深刻涵义了。影片是借助中国明代著名传奇短篇小说集及拟话本集《三言二拍》而取名的。“三言”即是《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合称,作者冯梦龙:“二拍”是《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作者凌蒙初。尽管“三言”“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却以“喻世”、“警世”、“醒世”而冠之,用以警示社会、提醒人们,那么在改革开放、大力推进民主化进程的今天,以警示之作示人难道不可以吗?有人问:“为什么是三枪,而不是二枪、一枪?”其实这个问题很好理解。中国人一般都知道,在汉语中“三”字除了表示数目以外,还表示多次、多数的意思。而在警示、告急的时候也常用“三”字,比如“三颗信号弹”、“三根鸡毛信”、“三枪鸣号”等。很显然,影片《三枪》是借助“三言”的“三”字警示社会和人们:国家安危、民族存亡虽颠覆于顷刻之间,却酝酿于无形之中,切不可因沉醉于和平之春而酿造灾难之秋。尽管影片的形式是喜闹、荒诞的,但我们却从中看到了善意的提醒、真诚的点拨和焦灼的呐喊,就像大漠孤城的烽火台上点燃起浓浓烟火,就像东方“纯爷们”冲锋向前时吹响的集结号声。影片倾注了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与思考,浸透了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担忧与关怀。只有伟大的艺术家才有如此深刻的思想、高尚的情怀和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如果说奥运会开幕式、建国60年庆典带给中国人的是喜庆、欢笑和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的话,那么,影片《三枪拍案惊奇》带给人们的则是喜闹、惊悚后的深深的思索。
张艺谋的2009年贺岁大片——《三枪拍案惊奇》,令人拍案叫绝!
《三枪拍案惊奇》观后感(十):逗你玩?别当真!
《三枪拍案惊奇》 是张艺谋在执导了奥运会开闭幕式和大阅兵晚会后的首部电影作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很多人都在期盼这部影片将会达到怎样的一个高度,当影片上映的时候,影片以喜闹剧的表现形式,甚至带有无厘头的风格让很多人茫然失措。对此,导演在接受采访时说“过年了,只想逗大家一乐儿,别当真。”可真是这样么?
电影剧本改编自科恩兄弟的的《血迷宫》,整部戏最有看头是色彩,娇艳鲜活与阴暗深沉,都在戏里发挥的淋漓尽致。导演孔子家乡是一位世界级的电影绘画大师,用色极为随心,浓墨淡彩总相宜:大漠孤烟,红男绿女的搭配,夜黑风高,光亮的油泼面等等加在一起就如黑底上面泼了五彩斑斓的油画。在欣赏惊艳的画面之余,我们发现整部影片充满隐喻和象征,并兼具讽刺气质,处处皆精彩,貌似导演说的影片只想逗大家一乐的话,我们不能当真……
这部电影只要你细细品味,会发现当今的很多阴暗事情,都被拍到电影里。张导改编外国剧本并揉进了很多中国元素,有中国的思想和语言,用黑色幽默的方式,反映了许多社会问题。比如影片一开始波斯人耍大刀、卖枪炮,“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暴露无遗,就算外国人不跟你动真刀真枪,文化上给你一刀也够痛鼷鼠的。随后闻风而来的官员(赵本山饰)登场了,长着一付“斗鸡眼”,从没正眼看过别人,很没道理的被老板娘一碗油泼面就把他的视线转移了,“抓生活作风”问题……;孙红雷饰演的捕头张三一心只为钱,图财害命,整天一副僵尸脸,没有表情,好像社会上好多人的大众脸谱;我爱你,你爱他,他爱她的面馆小工们,真没白坠红尘,随波滚滚;相由心生,因此一脸麻子的老板也来了,钱柜里塞满了钱,却抠的要命,何必来,人心不足蛇吞象,贪婪永无尽头。
我们再思考为什么影片会取一个《三枪拍案惊奇》的名字,坦白的讲,这名字很土,但有句话是那么说的,大俗即大雅。文化如此,电影也可以。若我们进一步深入理解影片题目,会发现片名取自中国明代著名短篇小说集《三言二拍》,而三言,二拍,素以“喻世”、“警世”、“醒世”而著称。说到这里,影片深刻的主题便跃然而出了:《三枪拍案惊奇》带给人们喜闹,惊悚后是的深深思索。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三枪拍案惊奇典观后:《三枪拍案惊奇》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由小学生作文网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