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名言_《陈寅恪:踽踽独行的国学大师》阅读练习及答案

时间:2024-11-11 03:50:09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名言 > :陈寅恪名言_《陈寅恪:踽踽独行的国学大师》阅读练习及答案是由小学生作文网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陈寅恪名言_《陈寅恪:踽踽独行的国学大师》阅读练习及答案的正文:

陈寅恪名言_《陈寅恪:踽踽独行的国学大师》阅读练习及答案

  陈寅恪:踽踽独行的国学大师

  默秋

  一

  1909年,陈寅恪复旦公学毕业。他带着复旦公学的文凭,也是他平生唯一的一张文凭,登上了去西洋的轮船。

  陈寅恪辗转游学13年,从德国到瑞士,后又去法国、美国,最后再回到德国。他学物理、数学,也读《资本论》。13年里,他总共学习了梵文、印第文、希伯来文高中励志作文奋斗青春等22种语言。

  陈寅恪一心向西学,但没想到的是,他从西方带回来的竟是东方学。陈寅恪发现,在世界学术中,中国文化的地位很高,跟当时中国地位低下的现实完全相反,跟国内批判传统文化、打倒孔家店也完全不一样。他后来明确主张中国学术应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陈寅恪有着深厚的国学根底,也接受了严格的西学训练。在清华校方包括他的同事梁启超、王国维的鼎力支持下,陈寅恪为中国学术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对不同民族语文与历史的比较研究。

  二

  卢沟桥事变爆发,北平即将不保。陈寅恪携妻将雏,踏上了流亡之路。在离开北平之前,陈寅恪把他的藏书寄往将要去的长沙,是当书到长沙,竟悉数被焚毁在战争的大火中。陈寅恪做学问的方式是在书上随读随记,也就是古人说的眉批,眉批上写满了他的思考、见解和引证,这是他学术研究的基础。书烧毁了,而他随身带着的常用的、备用的书,在绕道去昆明的路上,大部分竟也被盗走了。

  家亡国破此身留,客馆春寒却似秋。就在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撰述了两部不朽的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这是两本藏之名山、传之后世的著作。在国际汉学界具有广泛影响的《剑桥中国史》在提到陈寅恪时,给予了异乎寻常的褒奖:解释这一时期政治和制度史的第二个大贡献是伟大的中国史学家陈寅恪作出的。他提出的关于唐代政治和制度的观点,远比以往发表的任何观点扎实、严谨和令人信服。

  就是这样一位最优秀的中国学者,一个天生的导师,此时却身处战火之中,他的工作条件惊人地恶劣,但他在大灾难面前,恪守着一个民族的史学传统:国可以亡,史不可断,只要还有人在书写她的历史,这个民族的文化就绵延不绝。

  三

  抗战胜利了,双目失明的陈寅恪由人搀扶着重新回到清华园。一个瞎子大学生授课,在世界上实在是绝无仅有。清华为陈寅恪配了三个助手来协助他的教学和研究。这三个助手都是他当年的学生。其中汪篯是他最喜欢的一个。他们可以无话不谈。

  1953年,在清华时的学生蒋天枢,给自己的老师寄来了长篇弹词《再生缘》,陈寅恪听了,大受震动。在病中,他用口述的方式撰写《论再生缘》。由此,他开始了对明清历史和文化的探索。

  正当陈寅恪沉浸于新的学术领域时,中国科学院拟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的所长。在北京的许多好友都希望陈寅恪接任这个职务,然而他却拒绝了。这一年,他最喜欢的汪篯,带着同样的使命,到广州来看望他。他们开始谈得很好。但不久就有家真好作文谈崩了。陈寅恪感受到这个昔日门生,已经摒弃了自己恪守的治学为人之道,他怒斥道:你不是我的学生!

  陈寅恪认为: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在这个意义上,他说:我要请的人,要带的徒弟,都要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不是这样,即不是我的学生。

  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走完了他79岁的生命历程。弥留之际,他一言不发,只是眼角不断地流泪。

  (选自《国学》2010年第7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有真学问的人不需要文凭装点门面,陈寅恪就是这样的人。他一生只有一张文凭,却给后世留下了藏之名山的著作。

  B.陈寅恪虽然辗转欧美游学13年,但是他从西方带回来的竟是东方学。这首先归功于他的中学由优于西学的学术思想。

  C.书被毁,书被盗,但陈寅恪凭借他学术研究的基础,令人信服地解释了隋唐时期的政治史和制度史,登上了研究隋唐史的高峰。

  D.国难当头,陈寅恪恪守着民族学国可以亡,史不可断的传统,这表明他是一个对政治不关心,专心研究学术的纯正学人。

  E.文章撷取了陈寅恪人生的若干片段,叙述了陈寅恪在中国学术史上的成就,清晰地表明了他的整个生命是和学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本文两次提及汪篯,这对叙写陈寅恪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析。(4分)

  答:

  3.文章标题是陈寅恪:踽踽独行的国学大师,你认为陈寅恪是踽踽独行者吗?请结合文本简析。(6分)

  答:

  参考答案:

  1.B D(B项归功于他的中学优于西学的学术思想文中无依据,陈寅恪主张中国学术应该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D项对政治不关心有误,只能表明他的学术超越于政治的治学思想。)(选对一项得3分,选对两项得5分)

  2.两次叙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2分),凸显出陈寅恪对治学为人之道,对自由思想、独立精神的恪守(2分)。

  3.示例

  观点一:陈寅恪不是踽踽独行者。

  (1)他有很多交往深、赏识他的学者,如梁启超、王国维等;他还有清华校方的支持。(答对其中一点即给2分,意思对即可)

  (2)陈寅恪双目失明时,清华为他配了三个助手;中科院拟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所长;学生蒋天枢寄给他长篇弹词《再生缘》,促使他开启对明清历史和文化的探索。(答对其中一点即给2分,意思对即可)

  (3)陈寅恪的学术成就得到《剑桥中国史》的褒奖,被国际学界认可。(2分,意思对即可)

  观点二:陈寅恪是个踽踽独行者。

  (1)陈寅恪游学欧美后发现,中国文化在世界学术中地位很高,但国内的文化现实却与陈寅恪的学术思想完全相背。(2分,意思对即可)

  (2)陈寅恪认为,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发扬;他怒斥昔日无话不谈的学生汪篯先生你不是我的学生;他拒绝中科院的邀请这样就好。(答对其中一点即给2分,意思对即可)

多读书

  (3)陈寅恪开辟了对不同民族语文和历史的研究,登上了隋唐史研究的高峰,他是中国学术高峰上的踽踽独行者。(2分,意思对即可)

陈寅恪名言_《陈寅恪:踽踽独行的国学大师》阅读练习及答案由小学生作文网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排行: 2016拜年词 好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