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汉高祖本纪问题
励志 > :史记汉高祖本纪问题是由小学生作文网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史记汉高祖本纪问题的正文:
第一篇:《汉语史期末重点提纲》
第一章
1.语音的发展是经过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旧质要素的逐渐衰亡来实现的。(语音的重要特点:渐变性)
2.小学:对传统语言文字学的称呼。大学:经学。语文学:对传统语言文字学的另一个称呼。
3.历代学者们的汉语研究大约可以分为三阶段:汉初到东晋末,语义研究;南北朝初到明末,语音研究;清初到现在,全面发展阶段。
4.汉代语义方面的代表作: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
尔雅:中国最古的字典,模仿它最早的是三国魏的张揖的广雅,还有明代方以智的通雅。 方言:杨雄
说文解字:许慎的按字的偏旁编排的第一部字典。主要对象不是字义而是字形。
释名:刘熙的中国语源学的第一部书。探究事物命名的源由。价值:虽然语音同语义是有关系的,但是像释名那样主观臆断是错误的。
语源学:探究事物命名源由音义的绝对规律是音义结合的任意性。有一部分的特殊现象是音义结合的有理有据。
5.注解古书的工作可以追溯到汉朝,郑玄作诗经、周礼、仪礼、礼记的注解;唐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孔颖达的五经正义。
6.中国语音学也叫音韵学。
7.研究反切的原因是语言的演变造成书籍阅读的困难。
8.由于佛经的翻译,中国语文学者认识了印度的语音学。
500作文9.陆法言的切韵(601年)是现在能看见的最早的一部韵书。最晚的增订本是1008年的广韵和1037年的集韵。一般人所说的“切韵系统”实际上是根据广韵系统。广韵共分206韵,分为五卷,平声两卷,上去入声各一卷。
10.周德清的中原音韵(1324年)是为北曲而作的,可说是完全根据十四世纪的北音,这是现代汉语普通话的重要历史文献。
11.清初到太平天国的作风很想汉儒,所以叫做“汉学”;因为这种学问是实事求是的,所以又叫做“朴学”。
12.陈廷敬等编纂的康熙字典,共分214部;明梅膺祚的字汇;阮元等编辑的经籍籑诂(古训汇籑);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高邮王氏父子,王念孙的广雅疏证,王引之的经传释词(讲虚词);俞樾的古书疑义举例;章炳麟,清代朴学的殿军;明末陈第作毛诗古音考;中国第一个语法学家马建忠的马氏文通,是现代语言学的开端。
13.1899年甲骨文在安阳出土后,中国的语言研究开辟了一个新天地。 14.说文四大家: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王筠的说文句读、说文释例,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
15.处理汉语史的时候要注意的三件事:(1)认真地审查研究的对象;(2)深入细致地进行观察;(3)区别一般和特殊。
16.黎锦熙“‘例’不十,不立‘法’”,“例外不十,法不破”。
17.汉语史的根据:现代口语及现代方言;历代的字书(字典);甲骨文和金文;汉子本身的结构;韵书和韵图;历代韵文;姓氏和地名;古人名之外有字;外语中的汉语借词。
18.语言分为谱系分类和形态分类,形态分类分为词根语、黏着语、曲折语、印第安语。
19.汉语属于汉藏语系。
20.证明语言的亲属关系:语音方面:第一,声调作为音位的组成因素;第二,大多数语言具有-m,-n,-ŋ韵尾,并且还有-p,-t,-k韵尾和它们作十分整齐的配合。语法方面:第一,大部分的词以单音节的词根为基础,这是汉藏语系被称为单音节语或词根语的由来;第二,单位名词(量词)也是汉藏语系特征之一。
21.汉语史的分期是一个不间断的发展过程:(1)公元三世纪(五胡乱华)以前为上古时期。三四世纪为过渡阶段。(2)公元四世纪到十二世纪(南宋前半)为中古期。十二三世纪为过渡阶段。(3)公元十三世纪到十九世纪(鸦片战争)为近代。自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为过渡阶段。(4)二十世纪(五四运动后)为现代。
22.上古时期的特点:(1)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2)在疑问句里,代词宾语放在动词前面。(3)入声有两种(其中一种到现代变了去声)。 23.中古时期的特点:(1)在口语的判断句中系词(如“是”)成为必需的句子成分。(2)处置式的产生。(3)完整的“被”字句被动句的普遍应用。(4)行尾“了”、“着”的产生。(5)去声字的产生。
24.近代汉语的特点:(1)全浊声母在北方话里的消失。(2)-m尾韵在北方话里的消失。(3)入声在北方话里的消失。
25.现代汉语的特点:(1)适当地吸收西洋语法。(2)大量地增加复音词。
26.语言的历史分期由语言发展的内部规律和语言内部要素的特点来决定。
27.字和词的区别: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词是语言的要素。
28.文字的性质: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合;符号的符号;文字具有二重性;文字不是语言的内部要素。
29.字形的变迁分为字体的变迁和字式的变迁。字体是文字的笔画姿态,字式是文字的结构方式,二者不能混为一谈。暑假趣事作文600字
30.隶书的创造是中国文字史上的一大改革。楷书是汉字字体的最后形式。
31.汉字的构成有两个类型,一个是单体字(“文”),一个是合体字(“字”)。
32.唐初颜元孙的干禄字书(八世纪)在正字法上起了很大的作用。它肯定了楷书(也就是隶书)的字式,是实事求是的作法。
33.群众创造文字有两个方法:类化法及简化法。
第三章
1.词序的固定是汉语语法稳固性的最突出的一种表现。主语在谓语前面,修饰语在被修饰语前面,数千年如一日,动词的位置在他的宾语前面(特例:宾语前置)。
2.汉语虚词也有相当大的稳固性。例:三分之一的之字,为xxx而斗争的而,这些都是口语和书面语一致的虚词。
3.中古汉语的形态表现在声调的变化上面。同一个词,由于声调的不同,就具有不同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主要是靠去声和其他声调对立。
4.名次和形容词转化为动词,则动词念去声;凡是动词转化为名词,则名词念去声。总之,转化出来的一般都变为去声。(原词不是去声)
5.凡是字用本意,按照本音读出的,叫做“如字”;凡用转化后的意义,按照变化后的声调读出的,叫做“读破”。用改变读音的方法来区别意义和用法。
6.上古汉语名词前类似词头的附加成分
(1).有:有夏、有虞、有民、有梅、有的、有政、有众等。(战国之后的仿古用法:有唐、有清等。)
(2).於:於越等。
(3).句:句吴等。
7.(1).上古末期,产生了一个新的词头“阿”字。[a]
(2).“伊谁”《诗经》——————“阿谁”(汉代以后)
(3).可以作人名、亲属称呼、人称代词的词头。
(4).现代北京话里已经没有了词头“阿”。方言中存在。
8.(1).来源于形容词“老”字。
(2).可以用于人和动物。(称谓、姓、名字[宋代出现]、排行[至少在清代前]、动物[唐代])
(3).是在唐代产生的。
(4).“老婆”之“老”元代成为词头。
(5).“老师”之“老”清代成为词头。
9.实---(成分词)---副词---(非成分词)---虚词
名词 语气词、叹词
10.词尾“子”字比词尾“儿”字产生的早。现在我们只能凭借意义来看它是不是词尾。有六种“子”字不应该认为词尾。(1)儿子的子(男儿子、女儿子) (2)是作尊称用的子(夫子、君子) (3)是指野兽虫类的出生者(虎子、龙子) (4)是指鸟卵(鸡子、凤子)
(5)是指某种行业的人(舟子、渔子) (6)是指圆形的小东西(史记汉高祖本纪:左股有七十二黑子)史记汉高祖本纪问题
11.可见词尾“头”字的产生,应该是在六朝。 词----类词缀----词缀
12.单位词:(1)度量衡单位(一般语言都具备)。如尺、寸、斤、两
(2)天然单位(东方语言特别是汉藏系语言所特有)。如个、双、枚、匹、回等
13.填空 就它与其他词类配合来说:(1)指称事物单位的,与名词配合,如个、双。(2)指称行为单位的,与动词配合,如次、回。
14.简答上古汉语事物数量的三种表示方式:
(1)数词+名词,数次在名词前面,不用单位词:“五事”“五城十二楼”等。(2)名词+数词,作谓语,不用单位词(主谓—>功能概述):“牛一”“羊一”等。(3)名词+数词+单位词(名词作谓语,数词作限定作用,修饰度量衡):“马三匹”“禾三百廛”等。(度量衡单位必须用第三种方式)
15.原始的天然单位表示方法:(1)数词后面再加同样一个名词:“羌十羌”“玉十玉”等。(2)天然单位在先秦已经萌芽了,但真正的发达还在汉代以后。最常见的是“枚”字。(头、只、株、颗、块、枝、根、条、片、朵、把、粒、架、面、锭)。
16.单位词的发展:(1)范围扩大:个(箇、個)、只、条、张;(2)范围缩小:枚;(3)范围转移:盏;(4)新兴的:顶、挂;(5)消失的:株、章(指树木)(一般说来,单位词是由普通名词演变而成的,并且它们的语法意义就是由它们的本来意义引申的。)
17.单位词位置的变化:(1)先秦时代,数词兼带天然单位词或度量衡单位词的时候,位置是在名词的后面的。(马十匹);(2)就在先秦时代,数词及其容量单位词的位置已经可以放在名词的前面。(一箪食);(3)汉代以后,不但数词及其容量单位词可以放到名词前面去,而且,度量衡单位词和天然单位词也都可以放在名词的前面了。(一尺布、六石米);(4)到了中古时代,单位词移动位置的情形更加普遍起来。
18.单位词+名词 互相选择有一定弹性 (1)a.意义 b.感情色彩 c.文体色彩用不同量词发生变化;一条/块肥皂(概念意义发生变化网站是什么)。(2)关系 a.形状 张(桌子、幕布)b.动作 一把 c.部位
19.名量词—名词前;动量词—动词后。
20.动量词的发展:(1)表示行为单位的单位词的产生,要比表示事物单位的单位词晚得多。(2)在唐代以前,除了“两次”的意义用“再”之外,关于行为得称数,一律用数目字加在动词的前面。(八发、十一战)。(3)唐代以后,表示行为单位的单位词如“回”“次”等,逐渐出现了。
21.“两”和“二”:(1)在现代汉语里的区别:单位词前面不能用“二”;零数又不能用“两”;序数不能用“两”。(2)上古的“两”,最初表示天然成双的事物。(可以当
单位词用,也可以当数词用)。(3)从汉代开始,“两”和“二”的范围渐渐交错起来了。在先秦当用“二”的,到了汉代就可以用“两”了。从此以后,“两”和“二”在某种程度上竟成了同义词。
22.“双”和“两”:(1)“两”指天然成双的事物,“双”字强调相配成对。(2)“双”并不是纯粹的数词,而是带有形容词性质。(3)先秦时代,“双”字罕见。到了汉代以后,“两”和“双”的用途自然也有交叉的地方。
23.“再”:(1)上古:两次。(2)唐代新兴义:第二次。(3)在杜甫诗歌中,“不再”是不可能有两次,或不会有第二次;“不复”则是简单地表示情况的变迁。
再+v=v+两次(宋) 中唐以前再都是两次;不可再要=经历两次;两次—唐宋 第二次—唐
24.上古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吾、我、卬、余、予、台(音“怡”)、朕等。
创业者心中的山第二人称:汝(女)、若、乃、而、戎等。
第三人称:其、之、厥等。
25.人称代词历史变化:
(一)上古时期
从殷代到西周,“朕”和“乃”(而)只限用于领格。春秋战国以后,“朕”字渐渐兼用于主格了,但是“乃”(而)仍以用于领格为常。
【“余”(予)、“吾”、“我”、“卬”相互间的界限,“汝”(女)、“尔”、“若”、“戎”相互间的界限,还没有人能够划分清楚。】
区别:
(1)“吾”与“我”的分别:
“吾”字用于主格和领格,“我”字用于主格和宾格。当“我”用于宾格时,“吾”往往用于主格;当“吾”用于领格时,“我”往往用于主格。在任何情况下,“吾”都不用于动词后的宾格。
(2)“汝”和“若”没有什么分别。
(3)就现有的史料观察,还看不出“汝”与“尔”的分别。
(4)“卬”、“台”、“戎”比较少见。
(5)第三人称的情形比较单纯。“其”字用于领格,“之”字用于宾格。“厥”的用途和领格的“其”大致相同。(上古第三人称不用于主格,同时也就是不用于主语。凡是现代汉语需用“他”或“他们”的地方,在上古汉语里就只用名词来重复上文,或者省略了主语。)
(6)“彼”可以用于主语,但是指示性很重,又往往带有感情色彩,不是一般的人称代词。
(7)“其”字在某些情况下,很像句子形式(子句)中的主语。但是,实际上它仍然是处于领格。
(8)上古人称代词的单复数没有明确的界限。当然,有些人称代词是专用于单数的,汝“朕”、“予”(余)、“台”、“卬”,但是,“我”、“吾”、“尔”、“汝”(女)则可以兼用于单数和复数。
(9)第三人称的“其”(厥)和“之”,自上古到后代,一直都兼用于单复数。
(二)中古时期:
(1)第一,原来人称代词的“变格”逐渐消失了,“吾”与“我”的在语法作用上已经没有分别了,“其”字也不专用于领格而可以用于主语和宾语了。第二,第三人称代词出现了新形式,即“伊”、“渠”、“他”。
寒山诗《东家》:“东家一老婆,富来三五年。昔日贫于我,今笑我无钱。渠笑我在后,我笑渠在前。相笑倘不止,东边复西边。”(钱学烈《寒山拾得诗校评》p145)
(2)“吾”字除了在否定句(“不吾知”)的情况下,在先秦一般不用于宾语。但是,到
了战国时代,这个规则已经不能严格遵守了。到了汉代,也有“吾”字用于宾语的情况。到了中古时期,这种情况就更为常见。
(3)“其”字用于宾语,出现于晋代以后的史料中;至于主语,则出现在南北朝以后。
(4)“伊”字大约起源于第四世纪到第五世纪,唐代继续使用着。“渠”字始见于《三国志·吴书·赵达传》:“女壻昨来,必是渠所窃。”“渠”字应该认为是从“其”字变来的(广韵:“渠”,强鱼切,“其”,渠之切。同属群纽)。“伊”、“渠”在六朝、唐代的时候很重要。到了宋代,由于“他”在口语里的更普遍的应用,“伊”、“渠”已经很少见了。到了现代,除官话地区用“他”外,“伊”、“渠”仍在一些方言中使用。上海:伊。广州:渠(佢)。客家:渠。
(5)“他”字起源于唐代。人称代词的“他”是从无定代词的“他”来的。“他”字等于“其他”的“他”,它在上古的意义是“别的”。“他”在上古可以指事物,亦可写作“它”;又可以指人。人称代词的“他”正是从“他人”的“他”来的。
(6)“我”、“你”、“渠”(由“其”变来的)自古以来就是人称代词;“伊”、“他”是中古时代发展出来的人称代词。第一、二人称没有产生新形式代替旧形式的问题,第三人称除“渠”外产生了新形式。从中古时期起,在实际口语里,“其”和“之”已经不用了,而代之以“伊”“渠”“他”三个形式(在某些结构里“他的”代替了“其”)。第三人称在中古时期起了两大变化:第三人称可用于一般主语;第三人称一般只指人,很少指物了。
(三)近代时期:
(1)形尾“们”的产生。大约在第十世纪到十一世纪之间。到了元曲里,它被写成“每”。(懑、满、瞒、门、们)
(2)《左传》:吾侪。汉代以后:属、曹、等、辈。
(3)区别:“们”字成为复数的固定形尾;“侪”“曹”“等”“属”“辈”则不是固定的,有一定的实义,而且没有成为形尾。
(4)看来“们”字也经过单复数不分的阶段,也就是说,它并不是单纯表示复数,只简单地作为人称代词和某些指人的名词(特别是有关人伦方面)的词尾。“懑”、“门”、“每”不表示复数的例子,在宋元词曲中很不少。
(5)在北方方言里,在宋代,有一个新兴的第一人称代词“咱”字(等于“我”),后来加上形尾“们”字,成为“咱们”。到近代后期,“咱们”和“我们”有了明确的分工:“咱们”是包括式,包括对话人在内;“我们”是排除式,不包括对话人在内。
(四)现代汉语:
(1)“他”、“她”、“它”的分化。(1917年)
(2)“它们”的应用。
26.人称代词的礼貌式:
不用人称代词————用名词。
称人则用尊称,自称则用谦称。
先秦时代的五种礼貌式:(重点掌握)
(1)自称不用“余”“我”等,而用自己的名。
(2)称人以爵位或身份,自称也可用身份。
(3)称人以美德,如“子”、“先生”、“叟”等;自称以不德,如“寡人”、“不榖”等。
(4)以地代人,作为尊称。
(5)以他所使令的人来代他。
(6)自称称名,他称称字,老师称学生称名,同学在老师面前称同学称名。(结合《论语》以及《古代汉语》有关文选。)
第二篇:《2015年四年级语文第二轮模拟测试》
号考________________名姓 _________级班 ___________校学 镇乡
2015年春季学期四年级第二轮模拟知识竞赛
语 文 试 卷史记汉高祖本纪问题
一、基础知识。(37分) 1、拼音知识。(4分)
(1)9个复韵母中( )为特殊复韵母,不和其他声母组成音节,只能自成音节。(1分) (2)9个鼻韵母包括( )个前鼻韵母、( )个后鼻韵母。(2分) (3)下列词语的读音中声母全是翘舌音的是( )(1分) A、杂志 支持 书桌 促进 B、战场 政治 挣扎 整数 C、四十 私事 宿舍 驻扎 D、十四 散失 真正 层次 2、看拼音,写词语。(6分)
wú xiá dào xiâ zhǎo zã hú xiàn ( ) ( ) ( ) ( ) xiāàng( ) 削脏 xuēāng( ) 3、给下面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3分)
画卷.(juǎn juàn) 愚.蠢(yú yū) 蝙.蝠(biān piān) 模.样(mó mú) 撒.网(sǎ sā) 呼应.(yīnɡ yìnɡ) 4、比一比,再组词。(4分)
蜿( ) 罚(
史记汉高祖本纪问题由小学生作文网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