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泊对月有感
励志 > :夜泊对月有感是由小学生作文网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夜泊对月有感的正文:
第一篇:《观《枫桥夜泊》有感》
观王崧舟《枫桥夜泊》
有幸观摩了浙派名师王崧舟的古诗教学《枫桥夜泊》,与名师近距离接触,感受名师的魅力,让人受益匪浅。观摩感想如下:
1、课堂上教师与生之态度——和谐
王老师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给人的感觉就是在聊天,谈心,又似乎是两位贤士在说古论今,师生间是平等的,师生之间没有我教你学的感觉。整个课堂在老师的引领下,似乎是完成了一段古筝演奏的音乐。音韵浓郁,古朴,节奏舒缓,让人感觉舒服又不失典雅。王老师提倡的诗意语文到底是什么,我说不清,但我能感受到这节《枫桥夜泊》就是诗意般的,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在咏诵一首轻松、悠扬的诗。充分体现出美好、舒缓、和谐的旋律。
2、教师的文学素养、文化底蕴深厚
一首《枫桥夜泊》,从题目到作者到诗文,仅34个字,但通过王老师的一番教学,它变成了340个字甚至3400个字都难以形容其情感的而感动世间的东西。听完课,我怎么也无法承认,这节课学生和王老师一起就学了一首诗吗?在整个教学过程,就寒山寺、钟声,他涉及了当代流行歌曲陈小奇的《涛声依旧》、清朝王世贞的《雨夜题寒山寺》、明朝高启的《泊枫桥》、宋朝陆游的《宿枫桥》等历经1200多年的历程。如果教师没有丰厚的文学内涵,怎么能因一首诗而贯穿起1200多年的诗文呢?诗中“月落乌芙蓉楼送辛渐啼霜满天”,提到“月”老师又引导学生自古至今很多诗人都以月寄托情感。马上学生想到自己熟知的相关“月”的诗句。在教学中,老师不仅教学了诗的内涵,同时还教学了诗文的外延,使学生的学习达到以点带面的高度,学生学习的内容可就大大丰富了。教师在这一堂课上教懂了一首诗但他更教会了学生理解知识间的联系,知识间的作用,以及人世间人们对美好的事物的共通情感——热爱。简单一首诗夜泊对月有感
教师既教学出诗文的厚度,同时又教学出诗文的广度,足可见教育者的文学素养、文化底蕴之深厚。
3、教、育有方
古诗的理解很大程度都来自读,读诗要读出诗的韵味,读出诗的感觉,古诗自然还要有古人的感觉。现在的学生读古诗哪里能找到这种感觉。教师自然要教了,“古诗应该这样读… …”。但是王崧舟老师的《枫桥夜泊》,教学中安排了很多读,他没有一次说,“你们应该这样读… …”。
自由读,指名读。当学生读的没有达到自己满意的效果时,他强调:“慢,再慢点,想象着古人怎么读。”
分读。题目、诗人、后三个字,师读;诗句的前四个字,生读。诗文的韵味重点就在诗句的后三个字,老师读出了它的味道。
反过来分读。诗句的后三个字生读,其他师读,学生自然学着老师的样子把后三个字读出古诗的韵味。
学生再一次自由读。
由此我发现学生学习是需要老师教,但怎么教,学生怎样才愿意学,是要讲求一定的方法的。王老师没有强势的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做,必须怎样做,而是示范出来,引导学生向我这样就对了。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学生精神享受的过程,是为学生的精神生命铺垫底子的过程。教师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学生爱读书、喜欢语文,进而能理解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最终能灵活运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而达到这样的效果应是循序渐进的,应是逐步形成的,应是渗透性的,应是学生兴趣爱好之后的成果。王老师的语文教学,可以说之后能达到这样的成果或者说能使一些学生顺利达到这样的成果。
第二篇:《诗意灵性——观《枫桥夜泊》有感》
诗意灵性——观《枫桥夜泊》有感
刘宝珍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的确,应当说古诗就像一杯陈年醇香的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又如一枚磁石,凝聚着民族的魂魄。古诗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教学古诗,让学生体会诗中鲜明、独特而感人的艺术形象,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发展学生的想象、联想等形象思维的能力以及审美能力。王崧舟老师教学《枫桥夜泊》,为教学古诗探索出新的思路。
观看王崧舟老师的《枫桥夜泊》古诗教学视频,王老师深厚的文学功底让我惊叹,跟着学生我也受到了诗意的熏陶。最大的感觉就是:教者给学生营造一个充满诗意、灵性的学习空间。
1.未成曲调先有情。夜泊对月有感
王老师首先大屏幕出示
留连的钟声
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夜泊对月有感夜泊对月有感
尘封的日子
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陈小奇 《涛声依旧》
理解无眠,引出钟声。
接着依次出示
十年旧约江南梦,
独听寒山半夜钟 。
——(清)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
七年不到枫桥寺
狼的故事客枕依然半夜钟
——(宋)陆游 《宿枫桥》
这一部分容量非常大,王老师用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感染学生,将愁眠穿越上下五千年: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张九
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以及现代诗人陈小奇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2.无限愁眠寄钟声。
《涛声依旧》有无眠,《枫桥夜泊》有愁眠。正是一个愁眠,诗人看到了月落、江枫、渔火,他觉得冷清寂寞;正是一个愁眠,诗人听到了乌啼、钟声,他感到孤独寂寥;正是一个愁眠,诗人听鸟叫、听钟声、感霜气,最终,他选择了一个“对”字。这一对对出了张继心中无限的情怀,还对出了传诵千古的动人诗篇。王老师仅仅用了愁眠二字,将一个个意象呈现在板书上并巧妙地拼凑成小诗,品诗的同时便将整首诗自然地穿在了一起,自然生动,浑然天成。既进入了字里行间品味,又确立了整理印象,等到再品钟声,读写训练的时候,学生便如水到渠成般打开了话茬:这是劝慰的钟声、知己般的钟声、诗情洋溢的钟声、同病相怜的钟声„„
3.钟声文化代相传。
王老师的这堂课本身就是一首诗,学者、教者、观者,都在其中经历了一次浓郁的中国文化之旅。这就是经典的文化,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和力量。当枫桥的钟声敲响诗意语文之后,即使跨越千年,相隔千里,学生们对张继不再陌生,对枫桥也不再陌生,要是有机会是去苏州,大家一定会去寒山寺,一定会想到诗人张继,一定会吟诵经典的《枫桥夜泊》。
第三篇:《周莘《野泊对月有感》阅读答案及赏析》
野泊对月有感①
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②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③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
注: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②逋逃,此处意为逃避战乱。③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1.诗的颔联是怎样描写“野泊”所见之景的?请简要分析。(5分)
周莘《野泊对月有感》阅读答案及赏析周莘《野泊对月有感》阅读答案及赏析
2.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①动静结合(或视听结合)。(2分)②前一句写静景(视觉),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1分)后一句写动景(听觉),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暗指兵荒马乱。(1分)动静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1分)
2.①漂泊思归之情。(1分)“酒添客泪”写出了诗人身在客中,不由伤感落泪,想要借酒浇愁,依旧愁心难抑,(1分)&ldquo感动瞬间;归心”则透露了诗人的思归之情。(1分)②忧国伤时之情。(1分)“欲问行朝旧消息”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关切,(1分)“眼中盗贼尚纵横”一句则勾勒了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1分)(意思对即可)
周莘《野泊对月有感》阅读答案及赏析文章周莘《野泊对月有感》阅读答案及赏析出自 第四篇:《周莘《野泊对月有感》鉴赏阅读答案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 》 野泊对月有感① 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②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周莘《野泊对月有感》鉴赏阅读答案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 周莘《野泊对月有感》鉴赏阅读答案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 欲问行朝③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 注: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②逋逃,此处意为逃避战乱。③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周莘《野泊对月有感》鉴赏阅读答案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 文章周莘《野泊对月有感》鉴赏阅读答案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 出自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 阅读答案 9.①漂泊思归之情。 (1分)“酒添客泪”写出了诗人身在客中,不由伤感落泪,想要借酒浇愁,依旧愁心难抑,(1分)“归心”则透露了诗人的思归之情。(1分)②忧国伤时之 情。(1分)“欲问行朝旧消息”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关切,(1分)“眼中盗贼尚纵横”一句则勾勒了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1分)(意思对即可) 第五篇:《古代诗歌阅读 野泊对月有感① 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野泊对月有感① 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 斗柄阑干②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古代诗歌阅读 野泊对月有感① 周绝境狼王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古代诗歌阅读 野泊对月有感① 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 欲问行朝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 【注】①本诗约作于1129年,北宋灭亡,高宗即位,立足未稳,金兵南下。苗傅、刘正彦在杭州胁迫高宗让位。②阑干:星光横斜参差的样子。 8.本诗颔联有何精妙之处?请简要赏析。(5分) 古代诗歌阅读 野泊对月有感① 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来自野泊对月有感① 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文章古代诗歌阅读 野泊对月有感① 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出自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古诗词鉴赏 【名师点睛】应注意审题,可以审清答题的方向。比如本题“颔联有何精妙之处”,答题方向可以从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三个方面考虑就比较明晰了。颔联所写的形象是“斗柄”和“角声”,直接抒情的词语是“凄”,限制性词语有“阑干”和“凄断”,有景有情。然后借助想象把景物连连缀成画面,概括画面特点、氛围,感悟其中的情感。最后看看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对表现诗歌情感有何作用。答题时,结合诗句内容从这三个方面逐条作答即可。分析答题技巧时,也可从视觉、听觉描写角度分析。 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从诗句中的“愁”、“惊”、“盗贼纵横”等关键词和注释中的相关信息可以分析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与题干中的“忠愤”一词不谋而合。学生在组织答案时,要按照诗句如何体现“忠”和“愤”的思路来作答,且要注意要点清晰,层次分明。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如本题“欲问行朝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自己一身离乱,却心系朝廷,表现其对国家之忠;内有贼臣当道,外有金兵入侵,导致政权不稳、国家不安,消息虽欲问而无由,作者有感而发,直指时弊。此题注意抓住诗中的“可怜”“愁”“惊”“泪”带有的情感色彩来分析。 第六篇:《古代诗歌阅读 野泊对月有感① 周 莘》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野泊对月有感① 周 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②病客情。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古代诗歌阅读 野泊对月有感① 周 莘古代诗歌阅读 野泊对月有感① 周 莘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欲问行朝③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 古代诗歌阅读 野泊对月有感① 周 莘文章古代诗歌阅读 野泊对月有感① 周 莘出自野泊对月有感① 周 莘阅读答案 8、①动静结合(或视听结合)。(2分)②前一句写静景(视觉),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1分)后一句写动景(听觉),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暗指兵荒马乱。(1分) ③动静结合(或视听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1分) 9、①漂泊思归之情。(1分)“酒添客泪”写出了诗人身在客中,不由伤感落泪,想要借酒 浇愁,依旧愁心难抑,(1分)“归心”则透露了诗人的思归之情。(1分)②忧国伤时之情。(1分)“欲问行朝旧消息”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关切,(1分)“眼中盗贼尚纵横”一句则勾勒了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1分)(意思对即可) 夜泊对月有感由小学生作文网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