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毕飞宇

时间:2025-01-13 08:44:58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励志 > :大地,毕飞宇是由小学生作文网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大地,毕飞宇的正文:

第一篇:《2014年上海浦东新区高三综合练习(三模)语文试题》

2014年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综合练习(三模)

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考试设有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和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3.答题时间150分钟。试题满分150分。

一 阅读80分

(―)阅读下文,完成1-6題。(16分)

我的记忆之城——北岛访谈

□北岛(诗人、作家)

□林思浩(出版人,任职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①林思浩:你的新书《城门开》中的文章是回忆,其中有没有用文字“修复"一座“被毁掉"城市的心意? ②北岛:与其说是用文字“修复’,不如说是“哀悼”。我希望读者不要误解,以为我在美化我童年青少年时代的北京,其实那是一个缓慢的毁灭过程,只是远没有到这后二十年的疯狂程度。或者可以说,我是即将消失的北京的最后见证人之一。我猜想,一个1990年代出生的孩子,大概认为北京就是现在这样,天经地义,一个古城只是谣传而已。其实根本不止是北京如此。前几年也去过我的祖籍湖州和绍兴,以及上海、苏州,我相信这种毁灭是全国性的。特别是绍兴,那是我头一次回老家,失望之极。哪儿还有鲁迅笔下的那种韵味儿?就连鲁迅故居都像是仿造的。我认为,不仅我这样的异乡人在自己故乡迷失了,所有不聋不傻的中国人全都在自己故乡迷失了。

③林思浩:中国文化史上也有一些用回忆来复原文化名城的例子,一代文物的倾毁反而成就了文学的不朽,文学又反过来令文物增添了传奇的吸引力。你怎样看待这种政治与文学的关系?

④北岛:我既没有文学不朽的野心,也没有考古热情,何况北京作为城市算不上什么文物,人们至今还住在其中。我只是希望我们从紧迫的节奏中停下来,哪怕片刻也好,反观我们的生活,看看在所谓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到底失去了什么。写此书的另一个目的,是借助文字追溯我的童年和青少年,我生命的开始,很多事都是在那时形成或被注定的。这与政治无关。从某种意义来说,政治是抽象的,我写的却非常具体。 ⑤林思浩:你在写作 《城门开》时是否想过在北京这座城市和您的生活间做一区分?哪一部分更令您着迷?

⑥北岛:就我的成长经验而言,城市与人事是不可分割的,有某种镜像关系。在这个意义上,我并没有刻意写城市,而所有大小事件都折射出城市的变迁。至于说哪一部分最让我着迷?细节。正是个人的可感性细节,如同砖瓦,让我在纸上重建一座城市。

⑦林思浩:光和影,味道和声音,你一开始三篇写的这些显然都是难以言传的细微之物,这些能说是悠长岁月仍留在你身上的感受吗?这种类似于化学作用的感受对你接下来写到的人物和情节发挥的作用大吗? ⑧北岛: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细节的时代。我在大学教散文写作,让学生写写他们的童年,发现几乎没人会写细节。这是非常可怕的。意识形态化、商业化和娱乐化正从人们的生活中删除细节,没有细节就没有记忆,而细节是非常个人化的,是与人的感官紧密相连的。正是属于个人的可感性细节,才会构成我们所说的历史的质感。如果说写作是唤醒记忆的过程,那么首先要唤醒的是人的各种感官。这也就是你提到的化学反应,与诗歌中的“通感”近似。以这三篇开头,是为了让感官充满开放,甚至强化放大,这是我的记忆之城的基础。

⑨林思浩:你读过帕慕克的《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吗?帕慕克说伊斯坦布尔美景之美在其忧伤。你说回到北京发觉面目皆非,伤感于自己成长经验的北京不复存在。你说完全陌生的是指什么呢?

⑩北岛:读过《伊斯坦布尔》,也去过。伊斯坦布尔是一座横跨欧亚的美丽的古城。我认为帕慕克所说的忧伤与古老文明的兴衰有关,包括拜占庭和奥斯曼帝国的兴衰。北京和伊斯坦布尔有相似之处,首先也是一座美丽的古城,再就是与一个古老文明的兴衰息息相关。但相比之下,伊斯坦布尔保存得相当完好,而老北京却几乎荡然无存,这不是什么忧伤,而是绝望。我认为,近一个多世纪以来,我们被“进步”、被所谓的现代化基本上给搞疯了。这首先跟自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入侵所造成的民族屈辱有关,也和革命所带来的盲目性及粗鄙化有关。北京在这半个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十几年的变化,可以说是毁灭性的。而一座古城毁了就是毁了,是不可能重建的。现在的北京和别的亚洲大城市还有什么区别,不过是现代化博物馆中的一个新标本而已。

11林思浩:在《城门开》中你不止一次写到少年时常出门远足,用脚丈量北京。你的北京地图一直都存在吗?你的北京地理地图是怎么样的?这地图和你的生命疆域又是怎么样的互相推进关系?

12北岛:小时候没钱,主要靠双脚走天下,走十里二十里是常事。一个行走的城市和骑车乘车甚至开车的城市是完全不同的,充满了可感性细节。在故乡,人是有方向感的,不会迷路。再说北京是个方方正正的城市,也不容易迷路。可我前些年回去,在自己的故乡完全迷失了,连家门都找不着。说到我的北京地图,是完全属于我个人的,带有某种私密性质。在这张地图中,首先是我家,然后是我的小学、初中和高中,我父母所在的单位,还有我和同伴行走的路线。这是我生命旅途的开始。我曾在《旅行记》中写道:“一个人行走的范围就是他的世界。”8岁那年我跟母亲去上海看外公,那是我头一次离开北京。这次旅行对我来说很重要,距离感让我对故乡有了新的认识,而我的北京地图也发生了变化,可大可小,小到只不过是一张更大地图上的圆圈而已。从那一刻起,我时常梦想着离开北京,走得越远越好。这愿望实现了,以致到了回不去或根本不想回的地步。

(本文有删改)

1.第⑥段中“镜像关系”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

2.北岛新书《城门开》一开始三篇写“光和影”、“味道”和“声音”,其用意是什么?(2分)

3.第⑨⑩段访谈中,说到伊斯坦布尔有何作用? (2分)

4.第⑥段北岛说“在纸上重建一座城市”,第⑩段却又说“一座古城毁了就是毁了,是不可能重建的”,如何理解? (3分)

5.选出与原文内容不一致的一项( )(3分)

A.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对历史文化名城的毁灭是全国性的’有些到了近乎疯狂的程度。

B.因为对政治的极度失望,北岛的《城门开》的写作与政治无关,它的内容非常具体。

C.北岛的北京地理地图虽然在心中一直存在,但在今天已经完全没有效用了,过时了。

D. 北岛追忆悠长岁月留在他身上的感受,尤其着迷城市与生活中的非常个人化的细节。

人物

6.纵观这篇访谈,采访者所提的问题用了哪些不同的提问方式?这些冋题可以归纳为哪几个方面?(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 题(21分)

大地

毕飞宇

① 在村庄的四周,是大地。某种程度上说,村庄只是海上的一座孤岛。我把大地比喻成海的平面是有依据的,在我的老家,唯一的地貌就是平原,那种广阔的、无垠的、平整的平原。这是横平竖直的平原,每一块土地都一样高,没有洼陷,没有隆起的地方,没有石头。你的视线永远也没有阻隔,如果你看不到更远的地方了,那只能说,你的肉眼到了极限。这句话也可以这样说,你的每一次放眼都可以抵达极限。极限在哪里?在天上。天高,地迥;天圆,地方。

沙漠和瀚海的大只不过是你需要跨过的距离。平原的大却不一样了,它是你劳作的对象。每一尺、每一寸都要经过你的手。“在苍茫的大地上”——每一棵麦苗都是手播的——每一棵麦苗都是手割的——每一棵水稻都是手插的——每一棵水稻都是手割的。这是何等的艰辛,何等的艰辛。有些事情你可以干一辈子,但不能想,一想就会胆怯,甚至于不寒而栗。

③ 有一年的大年初一,下午,家里就剩下了我和我的父亲。我们在喝茶、吸烟、闲聊,其乐融融。我的父亲突然问我,如果把“现在的你”送回到“那个时代”,让你在村子里做农民,你会怎么办?我想了很长时间,最后说:“我想我会死在我的壮年。”

④父亲不再说话,整整一个下午,他不再说话。我说的是我的真实感受,但是,我冒失了,我忘记了说话的对象是父亲。我经常犯这样的错。父亲是“那个时代”活下来的人,我的回答无疑戳到了他的疼处。我还是要说,父亲“活下来”了,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壮举。他老人家经常做噩梦,他在梦里大声地呼叫。我能做的事情就是把他老人家叫醒,赶紧的。我相信,每一次醒来他都如释重负。他老人家一定很享受大梦初醒的轻松和快慰。

⑤庄稼人在艰辛地劳作,他们的劳作不停地改变大地上的色彩。最为壮观的一种颜色是鹅黄——那是新秧苗的颜色。我为什么要说新秧苗的鹅黄是“最壮观”的呢?这是由秧苗的“性质”决定的。秧苗和任何一种庄稼都不一样,它要经过你的手,“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插下去。在天空与大地之间,无边无垠的鹅黄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大地上密密麻麻的,全是庄稼人的指纹。

⑥鹅黄其实是明媚的,甚至是娇嫩的。因为辽阔,因为来自“手工”,它壮观了。我想告诉所有的画家,在我的老家,鹅黄实在是悲壮的。

⑦我估计庄稼人是不会像画家那样注重色彩的,但是,也未必。“青黄不接”这个词一定是农民创造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世界上最注重色彩的依然是庄稼人。一青一黄,一枯一荣,大地在缓慢地、急遽地做色彩的演变。庄稼人的悲欢骨子里就是两种颜色的疯狂轮转:青和黄。 ⑧青黄是庄稼的颜色、庄稼的逻辑,说到底也是大地的颜色、大地的逻辑。是逻辑就不能出错,是逻辑就难免出错。在我伫立在田埂上的时候,我哪里能懂这些?我的瞳孔里头永远都是汪洋:鹅黄的汪洋——淡绿的汪洋——翠绿的汪洋——乌青的汪洋——青紫的汪洋——斑驳的汪洋——淡黄的汪洋——金光灿灿的汪洋。它们浩瀚,壮烈,同时也死气沉沉。我性格当中的孤独倾向也许就是在一片汪洋的岸边留下的,对一个孩子来说,对一个永无休止的旁观者来说,外部的浓烈必将变成内心的寂寥。

⑨大地是色彩,也是声音。这声音很奇怪——你不能听,你一听它就没了,你不听它又来了。泥土在开裂,庄稼在抽穗,流水在浇灌,这些都是声音,像呢喃,像交头接耳,鬼鬼祟祟又坦坦荡荡,它们是枕边的耳语。麦浪和水稻的汹涌则是另一种音调,无数的、细碎的摩擦,叶对叶,芒对芒,秆对秆。无数的、细碎的摩擦汇聚起来了,波谷在流淌,从天的这一头一直滚到天的那一头,是啸聚。声音真的不算大,但是,架不住它的厚实与不绝,它成巨响的尾音,不绝如缕。尾音是尾音之后的尾音,恢宏是恢宏中间的恢宏。

10还有气味。作为乡下人,我喜欢乡下人莫言。他的鼻子是一个天才。我喜欢莫言所有的关于气味的描述,每一次看到莫言的气味描写,我就知道了,我的鼻子是空的,有两个洞,从我的书房一直闻到莫言的书房,从我的故乡一直闻到莫言的故乡。

11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里说过:“大自然充满诗意的感染,往往靠作家给我们。”这句话说得好。不管是大自然还是大地,它的诗意和感染力是作家提供出来的。无论是作为一个读者还是作为一个作者,我都要感谢福楼拜的谦卑和骄傲。

12大地在那儿,还在那儿,一直在那儿,永远在那儿。这是泪流满面的事实。

(选自《散文选刊》2014年第2期,有删节)

7.第②中作者说“大是迷人的,却折磨人”,是因为 。(2分)

8.简析第③④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

9.第⑧段强调“青黄”是大地的“逻辑”,试结合上下文阐释画线句在文中的含义。(2分)

10.分析第⑨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

11.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6分)

A.第①段以村庄的渺小反衬出平原大地的广阔、无垠,为下文写大地上的劳动生活作铺垫。

B.第⑤段连用三个“一棵一棵,反复强化出庄稼人插秧劳作是一种缓慢、持久而艰辛过程。

C.第⑥⑦两段中作者用“悲壮”、“悲喜”等词语寄寓了对庄稼人在大地上悲苦境遇的哀伤。

D.第⑩段采用魔幻般的神奇写法,借助天才作家的鼻子来表现大地的气味在乡村无处不在。

E.第11段引用福楼拜作品中的言论,意在强调作家肩负着表现大自然诗意和感染力的使命。

F.全文始终以乡下少年为视角,展现了作者对大地的敬畏、感激、热爱与怀念等复杂感情。

12.试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赏析本文结尾段的抒情特色(5分)

第二篇:《浙江省宁波市五校2014年5月高三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浙江省宁波市五校2014年5月高三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全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 考生务必将将自己的座位号、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

2.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会更好的.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无误的一项是( )

A.叱咤(zhà)风云 骠(biào)勇 城垣( yuán ) 力能扛(gāng)鼎

B.怙恶不悛(quān) 豆豉(chǐ) 偌(ruò)大 亘(gân)古不变

C.臧否( pǐ)人物 埋怨 (mán ) 氛围(fēn) 退避三舍(shě)

D.舐(shì)犊情深 订(dīng)正 唆( suō)使 年高德劭(shào)

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我们常常忍不住和别人比,孰不知和别人比较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和自己比较才是最有价值的。

B.马尔克斯与日本名导黑泽明熟识,两人曾在1990年的新拉美电影节会悟。马尔克斯曾说,《百年孤独》只有黑泽明能拍成电影。

C.当地时间29日,韩国总统朴槿惠前往位于安山的集体焚香所,向“岁月”号客轮沉没事故死难者献花。遇难乘客家属围住她倾诉报怨,朴槿惠向家属道歉。

D.现在各色“大家”依据讲坛而一夜成名,其中不乏掉书袋之人。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前,这里是无人的北大荒,曾几何时,这里变得人烟阜盛,热闹非凡。

B.这个案件牵涉的人非常多,他们也把我的名字报到联邦调查局去考察了,可是直到今天为止,还没有接到回音。

C.东谷湖路一公交站,一辆烧得只剩骨架的电动车倒在路边。目击者称,车主为一男子,车辆不知为何自燃,随后男子径直离开。

D.保定“油条哥”刘洪安大学毕业后开起了早点摊,他坚持用一级黄豆油炸油条,被誉为“一级油条哥”奇人怪事,人们信任他的油条,一锤子买卖使他的生意越做越红火。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普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避免乌克兰倒向欧洲,而力争将它拉入以俄罗斯为主导的“欧亚联盟”范畴。

B.集体自卫权是指,在与本国关系密切的国家遭受其他国家武力攻击时,无论自身是否受到攻击,都有使用武力进行干预和阻止。

C.事实上法国邮政业这几年的业绩一直不容乐观,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所接收的邮件数量越来越少,要想有长远发展势必需要作出重要的战略转型。大地,毕飞宇

D.央行副行长潘功胜同日也表示,互联网金融可以扩大对小微企业的供给,加强老百姓投资渠道,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

5.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

600字初中作文

(1)媒体们本着娱乐至上的原则,无责任乱弹,将无知当天真,把低俗作通俗,

(2)整个民族整日狂欢,沉浸于盛世的自满中,竭尽全力地粉饰太平。

(3)这是一个全民娱乐的时代。

(4)他们明白,一旦狂欢停止,夜寂月圆时,轰然的炮声便如穿越了世纪而来,隆隆的坦克从脑海中碾压而过,记忆一次又一次刺痛着他们。

(5)大众也欣然接受,终日兴奋,仿佛一台机器一直处于红热状态,蒸腾的白气喷涌而出,带走的是精力和沉淀。

A.⑶⑵⑸⑴⑷ B.⑴⑵⑶⑸⑷ C.⑶⑴⑸⑵⑷ D.⑴⑶⑵⑸⑷

6.请指出下面画线句子的言外之意。(4分)

季羡林的关门弟子钱文忠成名后,在媒体面前很低调,他一再向记者强调:“别太关注我,我可没办法应对媒体!”对于自己的走红与火爆,钱文忠有着比一般人更清醒的认识,他说:“瓜子炒了以后可能是比较香的,但是别忘了,也有很多瓜子是会被炒焦的”。

言外之

意:

7.使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描写性文字,要求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不超过60字)(5分)

马蹄 花朵 黄昏

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

近年来,中国阅读状况出现了诸如阅读环境虚拟化、阅读过程碎片化、阅读内容低俗化、阅读目标猎奇化等一些足以影响国民精神素养、思想水准乃至价值体系的不良现象。针对这一状况,一些有识之士在全国开展了一系列倡导经典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等阅读推广活动。作为中国“全民阅读形象代言人”的朱永新,是近年来阅读推广活动的强力促进者。其新作《书香,也醉人》,是汇聚其关于阅读的基本主张和理论探讨的精品读物。

朱永新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他倡导并在全国20多个省区市1500多所学校推广的“新教育实验”,影响广泛。在朱永新的教育理念中,阅读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基于“让师生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的新教育理念,朱永新在《书香,也醉人》一书中首先阐述的一个关于阅读的基本逻辑是:一个人的阅读史造就着他的精神发育史,一个民族的阅读水平决定着这个民族的精神境界,一个没有健康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才能成为美丽的家园;就一个民族而言,阅读不仅是个体的行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共同阅读决定着它的精神力量,而精神力量对于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起着关键的培育作用。简而言之,《书香,也醉人》首先传达的价值阐释是,人的精神世大地,毕飞宇

界会因阅读而拓展,民族的精神高度会因阅读而提升;面对当下我国并不乐观的全民阅读状况,阅读经典应当成为个体乃至全民为实现中国梦而选择和坚持的一种生存方式。

如果说论述“为什么需要阅读”是一个理论问题,回答“怎样进行阅读”则是一个实践问题。《书香,也醉人》把阅读问题从理论倡导提升到了路径描述和政策推进层面,从而显示了其特色和可操作性。

当今的国际竞争,不仅是经济、科技的竞争,也是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在朱永新看来,提高文化软实力,不仅要继续大力发展和提升教育和科技水平,而且必须重视全民阅读水平的提升。经过对中国全民阅读状况的分析,朱永新认为,没有一个全社会基本认同的基础书目,人们面对良莠不齐的图书海洋时囿于选择的困境而“望洋兴叹”,这是制约

大地,毕飞宇由小学生作文网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热门排行: 2016拜年词 好词